著名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60位世界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

考研必备60多位世界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多用于教育学统考工具--------------统考外国教育家1.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
就像接生婆一样,他所做的是帮人生孩子(知识),孩子(知识)是每个人自在自有的。
故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而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
也许纯属巧合,苏格拉底的母亲恰恰就是一位接生婆。
苏格拉底算是子承母业,母子俩共同做着助产的工作而乐此不疲。
苏格拉底常常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通过提问,揭示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此层层推进,直至最终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
且不说苏格拉底的认识论正确与否,他所创立的“产婆术”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确是匠心独具,开了西方“启发式谈话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2.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7岁前的教育以体育为主,要及时地引导儿童做些适宜于肢体发育的各种活动。
儿童自幼养成耐寒的习性,很有必要;儿童习惯于寒冷,不仅可以促进其体格健壮,而且可为其长大成人后的从军入伍作准备。
至于儿童的啼哭,则不必禁止,啼哭时扩张肺部,有助于身体的发育。
5岁前不可教儿童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5岁前的儿童主要活动是游戏和听故事。
“儿童游戏要既不流于卑鄙,又不致劳累,也不内涵柔靡的情调”。
故事应由负责儿童教育的官员作出精心的选择。
游戏和所讲的故事,最好能与将来的工作相联系,是将来应从事的工作的简单模仿。
儿童的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使儿童听狠亵的语言,更木能让他们讲狠亵的语言,一旦轻率地口出恶言,离恶行也就不远了。
同样,也不要允许他们看狠亵的图画或戏剧表演。
人们对最初接触的事物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人在幼时,务使其隔离任何下流的事物,凡能引致邪念和恶毒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慎防,勿令耳儒目染。
”从5岁到7岁这个年龄时期,儿童可以旁观人们正在从事的他们将来将要从事的工作。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教育家通过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理解和改进教育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1. 约翰·杜威(John Dewey)约翰·杜威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体验主义教育”、“问题中心教育”等重要理论。
杜威认为,学生应该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建立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他主张学校应该是一个具有民主氛围的社区,鼓励学生参与决策和合作学习。
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方法。
2.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她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
这种教育法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儿童的个性和自主性,提供一个有序和自由的学习环境。
蒙台梭利教育法注重发展儿童的自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具和材料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她的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让-皮亚杰(Jean Piaget)让-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为教育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通过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渐成熟,教育应该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适应。
他提出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儿童通过主动的探索和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皮亚杰的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并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4. 费尔胜(John Falk)费尔胜是美国人类学家和教育家,他关注博物馆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研究。
他提出了“参与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等概念,指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学习经验。
费尔胜认为人们通过参与和互动获得知识和理解,他的研究对于发展教育方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外知名的教育家和他们的教育思想

中外知名的教育家和他们的教育思想1.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一位儿童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的幼儿园和学校。
蒙台梭利的核心观点是,儿童具有自主研究的天然欲望和能力。
她主张为儿童提供自由和开放的研究环境,让他们根据自身兴趣和节奏进行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自律性、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对自然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 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约翰·杜威是美国的一位教育哲学家,也是进步教育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杜威强调教育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和民主进程。
杜威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和价值观。
他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和个人经验来建构知识,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3. 经典教育家: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以及塑造人的人格和品质。
他主张“教学相长”,认为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来榜样学生,并倡导推崇仁爱、孝顺和忠诚的价值观。
4. 幼儿教育家:弗雷贝尔(Friedrich Fröbel)弗雷贝尔是德国的一位幼儿教育家,他被认为是现代幼儿园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弗雷贝尔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强调幼儿园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探索的地方,让幼儿能够自由地发展身体、智力和情感。
5. 教育改革家:杜德莱尔(Paulo Freire)杜德莱尔是巴西的一位教育改革家和教育学家,他提出了“解放教育”(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的概念。
杜德莱尔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解放个体和社会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啡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 使学生能“浅者求浅”, “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绪,不练自黑”, “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和理论。
下面,本篇文章将从古代名家到现代名家,梳理出几位代表性的中国教育名家,并分析其主要思想。
一、古代名家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教育观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理论。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的过程。
他主张以德育为先,通过感化和引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实现教育对人的道德、精神和形体的全面塑造。
2. 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的名儒、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以文治国”思想是反映古代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诸葛亮认为,教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主张以文化普及为先,倡导文化教育和礼仪教育相结合,使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祸福无常的目的。
1. 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他的教育思想以“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学习,通过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平等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收获成长和进步。
2. 张海迪张海迪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为人师表”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身心、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和良师益友,通过为人师表的行为和言谈,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之路。
1. 陈至立陈至立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他的“学以致用”、“就业创业教育”等理念影响了中国教育界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紧密结合产业、紧密结合社会,实现教育和生产、教育和劳动的有机结合,将学习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一、孔子:在教育思想上(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由博返约);在道德教育上(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二、孟子: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三、荀子:首倡性恶论,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
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四、徐特立: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基本观点教育。
他说:" 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三、纪律教育。
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
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 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五、陶行知: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三大部分构成。
"教育思想的三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六、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
七、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苏格拉底法”: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所以,人们也称" 苏格拉底法" 为" 产婆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着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背诵版)孔丘教育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经济关系);性相近,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当终身不断受教育。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是做官的途径)。
教学内容:文(六艺为主)行忠信(道德教育)两方面。
六艺(诗书礼义乐春秋)。
偏重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首倡)、启发诱导(最早)、学思行结合、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仁(准则)礼(规范)为核心内容。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原则和方法。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温故知新。
孟轲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善论(四端)。
社会作用(治国治民不可缺少因素,得民心有效手段)。
对个人(求放心、存心养性)。
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高尚气节浩然之气(三不能)。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方法。
论教学:遵循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内省说)。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等原则与方法。
荀况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恶论(性伪之分)。
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共同作用)教育目的:大儒为理想目标。
以德才兼备、言行并重为标准。
儒者三分(俗、雅、大儒)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尤重礼乐。
教与学:学习过程为“闻见知(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行“四环节。
师道观:尊师作为国家兴衰和法制存废的标志。
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师云亦云)。
道家----反对人为与教条教育作用:法自然(把得之于社会的影响逐渐损弃)逍遥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自由主义思潮)学习与求知:涤除玄览(抛弃任何成见)和虚而待物(包容兼取态度),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事物规律非理性能把握,要用直觉和内心去体验),闻之疑始。
墨家-----理想主义、务实态度、主动精神教育作用:素丝说---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教育目标:兼士。
三条标准----博乎道术(知识技能)、辩乎言谈(思维论辩)、厚乎德行。
教育内容: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三表)为特色。
三表----有本之者(历史经验与知识)、有原之者(据民众经历)、有用之者(实践中检验)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言必信行必果)、量力(首提)。
实用主义色彩。
学记教育作用与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社会政治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对人)教育制度:学制---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学年-----两段、五级、九年。
学校管理:视学---开学祭祀,定期视察。
考试---隔年一考,标准为: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
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师道观:师严----尊师。
教师自我提高规律----教学相长。
董仲舒对贤良策:三大文教政策----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重选举,任贤使能)。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仁气(性)与贪气(情)。
性非教化不成---教育在于发展人性使人向善。
教育对象:中民之性者。
理论基础----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肖之性)论德育:德教是立政之本。
以三纲(基本准则)五常(道德观念)为核心内容。
树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的修养原则与方法。
教学内容:六艺。
尤重《春秋》教学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
王充——鲜明的批判精神,强烈的学术民主精神论人性:三因素---正性(禀五常之气)、随性、遭性。
教育作用:对人---强调胎教,教育定人性发展方向、改造人性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对改造社会----知识的力量(仁义之力),隐效性。
教育目标:文吏、儒生、通人、文人(行政人才)和鸿儒(学术理论人才)。
教育内容:博通百家及从现实的自然世界语人类社会中获得知识。
论学习:知识来源----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学知与闻见)学习过程----见闻为与开心意(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结合)学习效果----效验(有效、有证)学习方法----问难与距师(思考与见解)傅玄人性论:有善有恶,具有可变性。
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对人性---因善与攻恶,教育就是扬善抑恶的过程对治国安邦----教育是政治一部分,统治的辅助手段。
论学校教育:乃育人才、宣德教之关键。
兴学不妨农事,有计划地发展教育(始涉教育经济学领域)。
德育论:深入了解教育对象,进行礼义、孝义、仁、信、廉耻、节欲等教育。
原则与方法----内省法、因善恶以训诫。
德育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颜之推论士大夫教育:士大夫须重教育----性的品级与教育直接相关、教育关乎个人前途、知识是种谋生手段。
教育的目标----培养各种治国人才;内容----德(孝悌仁义)、艺(经史百家、杂艺)也应重视农业生产知识。
论儿童(家庭)教育:重儿童早期教育——心里纯净、可塑性大;专注记忆力强。
内容----言语、道德、立志教育原则与方法-----严慈相济。
注意三方面:以行、学、身教。
学习态度与方法:态度----识见广博、开启心扉、修身利行为旨。
方法----勤学、切磋、眼学(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亲身观察获取)韩愈性三品说: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性(包含着仁义礼智信等内容)、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等表现)皆分为上中下三品。
两者相对应。
教育作用:教育促进人性的变化;但人性规定教育所起的作用、权利和内容(五常德育)。
教育的任务:为治国兴邦培养人才人才培养与选拔:用德礼而重学校;以实际才学为标准,不拘一格爱惜人才。
教学论:读六艺之文(途径),修先王之道(目的);学习经验----努力勤学、多读博学、积极思考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善于培养与识别)、生动活泼(多种形式活跃课堂)师道观: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任务----传道为主,授业解惑为辅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无常师师生关系----提倡相师(互相拜师学习),乐为人师、勇为人师、虚心拜师。
王安石-----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熙宁兴学:改革太学(校舍、师资),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编撰《三经新义》(诗经、尚书、周礼)作为统一教材;科考改革(废明经诸科,经义、论、策)学教目的: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教育内容:为天下国家之用者(经术、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武事三方面)人才论:教(培养)之之道----普设校、实用内容以教,培养治国人才为目标养(管理)之之道----高俸禄、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取(选拔)之之道----自下而上推荐、量德才而授官、实际中考察任(使用)之之道----任其所宜,久其任。
朱熹----理学教育集大成者教育宗旨:存天理,灭人欲。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纲领性口号)人性论:二分为“天命之性(纲常伦纪),气质之性(天理与人欲的混合)。
继承性三品说将人性三分为----圣人之性、贤人之性、中人之性教育作用与目的:变化人的气质之性即“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德育的根本任务)论“大学”与“小学”教育:小学(8---15)-----培养圣贤坯璞,以教事为主,要早且生动形象。
大学-----重明理,格物而致知,培养于国有用人才。
重自学研究与切磋交流。
德育论:根本任务----存天理(三纲五常为核的封建伦理道德)、灭人欲方法----立志、居敬(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存养(敛心悟理)、省察、力行。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实践性原则)、着紧用力(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目的性原则)王守仁教育作用:学以去其昏蔽即致良知(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的昏蔽)德育论:目的---明人伦;内容----六经为主,以省悟吾心;方法(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静出体悟、事上磨练、省察克治(私欲)、贵于改过教学论:原则---凡有助于“求其心”者皆可作为教学内容(六经),训蒙教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为训练标准)。
学习上----反对迷信盲从,提倡自知、自得、点化、解化、谏师。
儿童教育论:批判揭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传统教育,主张顺应儿童性情。
(自然主义倾向教育方法----诱、导、讽;内容----歌诗、读书、习礼等发挥各课程多方面作用教学程序----动静搭配、体脑交叉;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教学应该留有余地。
黄宗羲论学校教育: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与讲学议政结合)-----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教育内容:广泛实用的特点。
经学、史学、诗文、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教学论:力学致知、学贵适用、学贵独创(由博致精、重异同之论、深思能疑、讨论辩难等)师道观:尊师(“重师弟子之礼”);教师从事清议,其应由郡县公议产生,不限于官吏为师。
王夫之教育作用:教育是治国之本,其发展须以经济为基础。
对人则使人继善成性或改恶为善。
教学论: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方法-----因人而进、施之有序、学思结合互促进。
德育观:两个特点-----天理存在人欲中(节欲);不以“一己之私”而“废天下之公”。
三个道德修养方法----立志、自得(自觉)、力行师道观:为师之道----必恒教其事(热爱与坚持),明人者先自明,要正言、正行、正教。
颜元——以“实”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培养目标:养实德实才之士-----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和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
学校为人才之本教育内容:真学、实学----六府、三事、三物(六德、六行、六艺为核心);分科设教;除经史礼乐外诸多自然科学知识、军事知识与技能列入。
“习性”教学法:联系实际、练习与实践。
也倡讲授,学用结合、讲练结合。
康有为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教育改革目标----兴学育才;措施----废八股,改试策论;创设新式学校、授科技知识、养新人才。
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乌托邦色彩人人皆有权受公费教育;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实施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教育。
完整的教育体系——人本院~~育婴院和慈幼院~~小学院(6—11)(德育为先体为主智为次)~~中学院(11—15)(关键期)~~大学院(16—20)(开智为主)梁启超教育作用:开民智、伸民权(权生于智)教育目的(宗旨):培育新民(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与品质)论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群学之基;依照日本参考国情设小学堂和师范学堂培养新教师。
论女子教育:三方论述----开发女性资源、教育乃女子天赋权利、女子自立成才育儿等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