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燃料及燃烧基础知识(1课时)解析

合集下载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燃烧与燃料PPT教学课件(第1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燃烧与燃料PPT教学课件(第1课时)

4. 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这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
一是( )
A
A.氧气
B.可燃物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上一页 下一页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 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常用的灭 火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以下;熄灭酒精灯时,盖上灯帽能使酒精和氧气隔绝,从而使 酒精熄灭.所以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这说明燃烧 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氧气.
中氢气和空气遇火能发生爆炸;D中H2能够燃烧,但是N2不支持燃烧。
答案:C
考查角度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考查角度2: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标志
下列有关标志中,与燃烧或爆炸有关的是 ABD 。
解析 A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B表示禁止燃放鞭炮,C表示腐蚀品,
D表示禁带火种,E国家节水标志。答案:ABD
考查角度 1
考查角度 1
2
上一页 下一页
考查角度1: 灭火的原理
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
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
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B.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C.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B、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可能属于缓慢氧化,B不正确;
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会造成气体的急剧膨胀,有可
能会引起爆炸,C正确;
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浓度越大,反应
越剧烈,D正确.
故选B.

燃料与燃烧知识点归纳.docx

燃料与燃烧知识点归纳.docx

第六章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一•燃烧的条件(重点)1 •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1)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反应剧烈。

(2)燃烧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3)燃烧的反应物:常见的燃烧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但是,不是所有的燃烧都一定有氧气参加。

例如,镁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点燃C+2MgO钠能在氯气中燃烧:2Na+ Cl 2 点燃2 NaCl(4)燃烧的反应条件:点燃(5)燃烧的分类及燃烧的产物注意:①“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又叫“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②要掌握含C H 0等元素的燃料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燃烧的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燃烧的现象。

二.灭火的原理:①•移走可燃物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1 •灭火原理实质就是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即可灭火。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1)移走可燃物可燃物: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管道煤气着火先关掉阀门,釜底抽薪等;(2)隔绝氧气:酒精灯用等冒盖灭,油锅着火用用锅盖盖灭,向着火的木柴上覆盖沙子,少量酒精燃烧用湿抹布盖灭等;(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水等大量的冷却剂灭火,用嘴将灯吹熄,(4)用灭火器灭火:①泡沫灭火器:可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而引起的一般火灾,不能用于扑灭电器火灾;②干粉灭火器:除了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用于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的火灾。

3•二氧化碳与灭火(1)原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2)灭火器主要是用二氧化碳灭火,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的火灾:如镁带燃烧就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4火灾处置、自救(1)火警电话:119(2)电器、管道煤气、天然气着火,首先要关闭电源或气阀。

燃料、燃烧PPT课件 人教版

燃料、燃烧PPT课件 人教版
反应的各物质的 原子 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过 程,因此反应前后原子的 种类 没有改变,原子 的 数目 没有增减,原子的 质量 也没有改变。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a、实验中的现象:①试管中有
;②澄清
的石灰水
;③反应结束后天平

b、装置中的澄
清石灰水的作用


c、能否将装置
配料表:氯化钠、食用碘酸钾 含量:500g 成分表: 氯化钠≥95% 钙(0.3%~1.3%)
❖ ⑴反应过程中产生
gCO2
❖ ⑵30.00 g该食盐中含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 ⑶此加钙食盐中钙含量是否符合标签要求?(通过计 算回答)
展示提升
❖1.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20克,点燃 至充分反应,生成水18克,问:原混合 气体中,氢气`氧气各有多少克?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g。
(2)计算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08福建三明)三明市民新水泥厂化验室,为了测 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 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 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 验数据如下表:源自反应前反应后实
烧杯和
验 稀盐酸的质量
②隔绝 氧气 或 空气 ; ③使温度降到 着火点 以下。
5、化石燃料 ⑴煤:主要由
碳 元素组成;
⑵石油:主要含 碳、氢 两种元素;
⑶天然气:主要成分是 甲烷(CH4) 。 6、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影响
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在: ⑴导致 温室效应 ; ⑵ 大气污染 ; ⑶ 热污染 。
7、化石燃料综合利用
4、下列是利用“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熄灭蜡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持燃烧。
燃烧的效率
燃烧效率的定义
燃烧效率是指燃烧过程中有效能量与总能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 示。
影响因素
燃烧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类型、燃烧条件、空气供 应和燃烧设备的设计等。
提高燃烧效率的方法
通过优化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比例、改善燃烧设备的热工况、采用催化 燃烧等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
燃烧的安全措施
控制可燃物浓度
01
在工业生产中,控制可燃物的浓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达到爆
炸极限。
通风与排气
02
保持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及时排除可燃气体和粉尘,防止浓
度积累。
防火分隔与消防设施
03
设置防火分隔,配备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并定期
检查其有效性。
燃烧的安全事故处理
紧急疏散
一旦发生燃烧事故,应立 即启动紧急疏散程序,迅 速撤离现场人员至安全区 域。
燃烧反应缓慢,通常不会发出可见火焰, 而是以热辐射形式释放出热量的现象。
燃烧的过程
引燃阶段
在引燃阶段,可燃物质与点火源 接触并开始燃烧。此阶段需要足 够的点火能量和可燃物质的存在

燃烧阶段
在燃烧阶段,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 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此阶段是燃烧过程中的主要阶段。
熄灭阶段
在熄灭阶段,燃料被完全消耗或氧 气耗尽,燃烧反应停止。此阶段释 放的热量和气体逐渐减少。
燃烧的物理特性
要点一
总结词
燃烧的物理特性包括火焰的形成和传播、热辐射和燃烧产 物的状态变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氧化剂反应产生火焰。火焰的形 成和传播与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反应条件和环境因素有关 。火焰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并具有特定的温度和 发光特性。此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可以传递热量 ,影响周围物质的状态变化。最后,燃烧产物可以是气态 、液态或固态,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反应条件。

燃料及其燃烧教材分析PPT课件 人教版

燃料及其燃烧教材分析PPT课件 人教版
4、燃料充分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对不同燃料产生的 热值进行比较,有一个初步认识;
5、习题:老教材中都是知识性的作业;新教材中都是 拓展的作业,上网、调查、讨论等方式完成。
初中化学新教材分析
9
第二节 碳
一.碳 同素异形体
1、知道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了解碳的几种单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3、知道木炭、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4、知道同素异形现象、同素异形体; 5、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并能设计实验证明金刚石、 石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6、初步学会氧化还原反应,能从失氧得氧的角度来 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爆炸的现象和原因; 6、能比较每摩尔燃料充分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
与老教材的比较:
1、增加了广义燃烧的概念,并增加了两个实验;两个 实验现象明显,可帮助学生理解广义的燃烧概念;
2、资料库介绍了火灾的种类和灭火器的类型及选择, 丰富了学生的火灾知识;
3、发生火灾时如何逃生?可通过分组讨论、上网查资 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解决;
第四章 燃料及其燃烧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新教材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章通过实验观察、范例模仿、分析比较等方法,在
实验和探究中认识、研究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碳、二氧化 碳、一氧化碳、碳酸钙等的性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 学生能更准确、更科学地认识物质。通过探究过程中不同 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也培养 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本章教学中,要结合有关 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如水的性质,氧气的实 验室制法等),帮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呈现旧知识,将新 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构成新的知识结构,使 学生的知识程序化、网络化。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 担,提高学习效率。

《燃料与燃烧》课件

《燃料与燃烧》课件
《燃料与燃烧》PPT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索燃料和燃烧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类型的燃料 和燃烧类型,并深入研究燃料的热值和燃烧释放的能量。
简介
燃料的定义及分类 燃烧的定义及类型
燃料
化石燃料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
石油 风能
天然气 水能
燃烧
燃烧的定义
1 完全燃烧 3
过量空气燃烧
燃烧类型
2
不完全燃烧
4
不足空气燃烧
燃料的燃烧与能量释放
1 燃料的热值
2
燃料的燃烧产生的能量
3
能量保存定律
燃料消耗与环保
1 燃料的消耗问题
二氧化碳排放
2
环保问题
空气污染问题
水污染问题
总结
1 燃料与燃烧的基本概

2
燃料消耗与环保的问题
3
如何有效利用燃料资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节能基础知识--燃料与燃烧

节能基础知识--燃料与燃烧

(四)煤的分类
煤一般可以分为无烟煤、烟煤、贫煤、褐煤、石煤与煤矸石。见表 ! * %。
表!*% 特性 煤种 石 煤 褐 矸 煤 石 煤 !类 无烟煤 "类 #类 贫 煤 !类 烟 煤 "类 #类
注:!+,-. 6 %&!787+9
工业用煤分类表 水分 灰分 (() 1 )# 1 )# 应用基低位热值 ( +,-. / +0) !### 2 ")## !)## 2 ")## "### 2 3)## 4 )### 1 )### 1 )### 1 %)## 1 "5## 2 35## 1 35## 2 %5## 1 %5##
一、燃料知识 (一)燃料的分类
燃料按状态可分成三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固体燃料有煤炭、油页岩、木柴和植物燃料(如农作物秸秆) 。其中煤炭应用最为 普遍,在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都是最基本的能源。 液体燃料有石油(原油)及其加工产品等。石油在常压下蒸馏可分别提炼出汽油、 煤油、柴油等高质量燃料。 气体燃料有天然气及人造煤气。天然气多从油田或煤田附近地层逸出,是一种高质 量的燃料。人造煤气种类很多,有石油气、焦炉煤气、高炉煤气、水煤气、发生炉煤气 及城市煤气等。
注:+"#$% 3 *)+(/("4
(三)煤的工业分析
对煤进行工业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判断其燃料特性,从而在锅炉运行中采取相应 的技术措施,调节和控制燃烧过程。煤的工业分析项目有挥发物、固定碳、灰分、水分 和发热量等。 :煤加热到一定温度,首先排放出一些气体,开始着火燃烧,这些 +) 挥发物(5) 气体就是挥发物,如一氧化碳、氢气和各种碳氢化合物等。挥发物析出后就很快着火燃 烧,使煤粒周围形成一层火膜,将煤粒迅速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同时挥发物析出后煤粒 中间出现孔隙,增加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当煤的挥发物含量相当比例时,容易着火, 有利于燃烧;但当煤的挥发物含量过高时,相对减少了固定碳的含量,使煤发热值降 低。一般锅炉用煤的挥发物含量最好在 2,! 以上。 :煤中的挥发物燃烧后,剩下是固定碳和灰分。固定碳在完全燃烧 2) 固定碳( 6) 时和氧化合成二氧化碳,将放出 00.,*"4 & "’((,-,"#$% & "’)热量。 :煤燃烧后,残留下来不能燃烧的固体杂质便是灰分。主要是混入煤 0) 灰分(7) 中的砂石、灰土、氧化铁、氧化钙等,灰分是煤中的有害成分,它含量过大,使煤发热 —

7.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7.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上册九年级化学的7.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教学内容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燃烧的概念和条件: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足够的温度三个条件同时满足。
2.灭火的方法:灭火的原理是消除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可以通过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或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实现。
(4)灭火器材介绍:介绍各种灭火器材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如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正确的灭火操作方法。
2.拓展建议:
(1)开展家庭火灾预防调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中的火灾隐患,提出整改措施,如检查电线电路、燃气设备等,增强家庭的火灾预防能力。
(2)制作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手抄报:让学生制作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手抄报,通过收集资料、整理信息、设计版面等过程,巩固燃烧和灭火的知识。
1.拓展资源:
(1)科普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化学的魅力》、《化学与生活》等科普书籍,深入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燃烧实验、灭火实验等相关视频,如《燃烧的实验室》、《灭火大作战》等,以直观的方式掌握燃烧和灭火的知识。
(3)火灾案例分析:提供一些著名的火灾案例,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武汉长江大桥火灾等,让学生分析火灾的原因和灭火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燃烧和灭火的知识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一个火灾案例或播放火灾视频等方式,引出燃烧和灭火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热分解 生活垃圾的热分解是垃圾中多种有机可燃物在高温作用 下的分解或聚合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的产物包括各种烃类、固定碳及不 完全燃烧物等。生活垃圾中的可燃固体物质通常由C、H、O、Cl、N、S 等元素组成。这些物质的热分解过程包括多种反应,这些反应可能是吸 热的,也可能是放热的。 (3) 燃烧 生活垃圾的燃烧是在氧气存在条件下有机物质的快速、高温 氧化。生活垃圾的实际焚烧过程是十分复杂的,经过干燥和热分解后, 产生许多不同种类的气、固态可燃物,这些物质有空气混合,达到着火 所需的必要条件时就会形成火焰而燃烧。因此,生活垃圾的燃烧是气相 燃烧和非均相燃烧的混合过程,它比气态燃料和液态燃料的燃烧过程更 复杂。同时,生活垃圾的燃烧还可以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最终 产物为CO2和H2O的燃烧过程为完全燃烧;当反应产物为CO或其他可燃有机 物(由氧气不足、时,温度较低等引起)则称之为不完全燃烧。燃烧过程 中要尽量避免不完全燃烧现象,尽可能使垃圾燃烧完全。
(2)适量的空气供应 适量的空气供应,是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它 是燃烧反应的原始条件。空气供应不足,可燃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也就 不能达到完全燃烧。但空气量过大,又会导致炉温下降及排烟损失增大。 (3)燃料与空气的良好混合 混合是燃烧反应的重要物理条件。混合 使炉内热烟气回流对挥发气流进行加热,以使其迅速着火。混合使炉内气 流强烈扰动,对燃烧阶段向碳粒表面提供氧气,向外扩散二氧化碳,以及 燃烧后期促使燃料的燃尽,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4)足够的燃烧时间 燃料在炉内停留足够的时间,才能达到可燃物的 高度燃尽,这就要求有足够大的炉膛容积。炉膛容积与锅炉容量成正比。 当然炉膛容积也与燃料燃烧特性有关,易于燃烧的燃料,炉膛容积可相对 小些。比如相同容量的锅炉,燃油炉的炉膛容积要比垃圾焚热值量)调整料层厚度。垃圾重、料层应稍薄,垃圾重指灰份较多 的、压在中底部的、水份较多的垃圾。垃圾轻、料层应稍厚,垃圾轻指灰份少,堆在 上部的垃圾。火床上垃圾偏厚(1000mm以上)时调整,由于料层厚炉床燃烧火孔少,一 次风难于穿透料层,着火困难,燃烧不稳定,导致炉温不易升高。 调整方法: 停给料,只运行炉排,根据火床上火焰的长短情况、垃圾的着火情况,确定运行、停 运时间。当第推炉排二、三风室上部着后,给料器动作适当缩短燃烧行程。并按正 常燃烧进行控制。料层偏薄的调整,料层薄,垃圾在第一、二风室就能着火,导致火 床上火焰燃烧行程短,垃圾极易燃烬,炉温也不高。调整方法:适当加长给料行程,但 速度、幅度要小,逐步增加到合适厚度为止。
在理想状态下,生活垃圾进人焚烧炉后,依次经过干燥、热分解和燃 烧三个阶段,其中的有机可燃物在高温条件下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 碳气体,并释放热量。但是,在实际的燃烧过程中,由于焚烧炉内的 操作条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致使燃烧不完全。严重的情况下将会产 生大量的黑烟,并且从焚烧炉排出的炉渣中还含有有机可燃物。生活 垃圾焚烧的影响因素包括:生活垃圾的性质、停留时间、温度、湍流度、 空气过量系数及其他因素。其中停留时间、温度及湍流度称为“3T” 要素,是反映焚烧炉性能的主要指标。
综合以上分析,本工程确定垃圾低位热值如下: 最高 7500kJ/kg(1792 kcal/kg) 设计点(MCR点) 5800kJ/kg(1386 kcal/kg)
最低
辅助燃料区域
4186kJ/kg(1000 kcal/kg)
4186~5000kJ/kg(1000-1194 kcal/kg)
燃烧:是指燃料中的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强烈放热的化学反应过程。实质上燃 烧是可燃物与氧的氧化反应,只是这种氧化反应强烈到发光放热的程度。 燃烧的三要素: 必须有可燃物质—燃料 具有能使可燃物着火燃烧的温度 与氧气结合 完全燃烧的必备条件: (1)足够高的炉膛温度 温度是燃烧化学反应的基本条件,对燃料的着火、稳定 燃烧、燃尽均有重大影响,维持炉内适当高的温度是至重要的。当然,炉内温度太 高时,需要考虑锅炉的结渣问题。
250T/t三驱动焚烧炉燃烧图
图中B-CA-G-C-D-E-F-A G-B-C-GC-D-EC’ E’ -B’区域为第Ⅳ区,为加辅助燃料 区域为第Ⅱ区,为加辅助燃料连续 -D’区域为第Ⅰ区,为不加辅助 C’- C区域为第Ⅲ区,为不 燃料的连续稳定运行区域; 稳定运行区域; 加辅助燃料超机械或热负荷每日中运行 超机械负荷每日中运行 2小时区域。 2小时区 燃烧图对应70%~110%负荷变化范围,分为 4个区。 域;
表1-2 桐城城市垃圾组成分析(湿基,单位:%) 成分 厨类 纸类 果类 竹木 塑料 纤维 橡胶 灰土 金属 玻璃
平均含 37.41 13.93 7.91 3.55 12.62 3.17 0.45 11.07 0.95 2.50 量
表1-3 桐城市垃圾灰分与可燃物分析表(湿基,单位:%) 成分 平均含量 水份 49.87 可燃物 34.61 灰分 15.52
3.温度 由于焚烧沪的体积较大,炉内的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即不同部位的 温度不同。这里所说的焚烧温度是指生活垃圾焚烧所能达到的最高温 度,该值越大,焚烧效果越好。一般来说位于生活垃圾层上方并靠近 燃烧火焰的区域内的温度最高,可达800一1000℃。生活垃圾的热值越 高,可达到的焚烧温度越高,越有利一于生活垃圾的焚烧。同时,温 度与停留时间是一对相关因子,在较高的焚烧温度下适当缩短停留时 间,亦可维持较好的焚烧效果。
二、垃圾燃烧的过程
一般而言,生活垃圾的燃烧过程如下:①固体表面的水分蒸发;②固体内 部的水分蒸发;③固体中的挥发性成分着火燃烧;④固体碳素的表面燃烧; ⑤完成燃烧。上述①一②为干燥过程;③一⑤为燃烧过程。
垃圾的燃烧过程比较复杂,通常由热分解、熔融、蒸发和化学反应等传 热、传质过程所组成。一般根据不同可燃物质的种类,有三种不同的燃 烧方式:①蒸发燃烧,垃圾受热熔化成液体,继而化成蒸气,一与空气扩 散混合而燃烧,蜡的燃烧属这一类;②分解燃烧,垃圾受热后首先分解, 轻的碳氢化合物挥发,留下固定碳及惰性物,挥发分与空气扩散混合而 燃烧,固定碳的表面与空气接触进行表面燃烧,木材和纸的燃烧属这一 类;③表面燃烧,如木炭、焦炭等固体受热后不发生融化、蒸发和分解等 过程,而是在固体表面与空气反应进行燃烧。
表1-4 桐城市垃圾元素组成表(湿基,单位:%) 成分 C H O N 0.46 S 0.12
平均含量
14.81
2.10
17.38
表1-5 桐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预测
项 目 LHV
C H O N S Cl kJ/kg % % % % % % % %
可燃分
灰分 水分
设计点 5800 17.79 2.10 10.5 0.46 0.12 0.61 18.67 49.75
4.湍流度 湍流度是表征生活垃圾和空气混合程度的指标。湍流度越大,生活垃 圾和空气的混合程度越好,有机可燃物能及时充分获取燃烧所需的氧 气,燃烧反应越完全。湍流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当焚烧炉一定时,加 大空气供给量,可提高湍流度,改善传质与传热效果,有利于焚烧。
5.过量空气系数 按照可燃成分和化学计量方程,与燃烧单位质量垃圾所需氧气量相当的空 气量称为理论空气量。为了保证垃圾燃烧完全,通常要供给比理论空气量 所需的更多的空气量,即实际空气量,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值为 过量空气系数,亦称过量空气率或空气比。 过量空气系数对垃圾燃烧状况影响很大,供给适当的过量空气是有机物完 全燃烧的必要条件。增大过量空气系数,不但可以提供过量的氧气,而且 可以增加炉内的湍流度,有利于焚烧。但过大的过量空气系数可能使炉内 的温度降低,给焚烧带来副作用,而且还会增加输送空气及预热所需的能 量。实际空气量过低将使垃圾燃烧不完全,继而给焚烧厂带来一系列的不 良后果。图1-1 为低空气比对垃圾燃烧影响的示意图。
1.生活垃圾的性质 生活垃圾的热值和组成成分尺寸是影响生活垃圾的主要因素。 热值越高,燃烧过程越易进行,焚烧效果也就越好。生活垃圾 组成成分的尺寸越小,单位质量或体积生活垃圾的比表面积越 大,生活垃圾与周围氧气的接触面积也就越大,焚烧过程中的 传热及传质效果越好,燃烧越完全;反之,传质及传热效果较差, 易发生不完全燃烧。因此,在生活垃圾被送人焚烧炉之前,对 其进行破碎预处理,可增加其比表面积,改善焚烧效果。
机械炉排炉垃圾焚烧过程各阶段 定性划分
通常把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划分成:预热,水分蒸发,升温,着火, 挥发析出和固定碳燃烧。这个过程与层燃炉的煤焚烧过程一样,就是 各阶段在整个燃烧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 在机械炉排炉中,垃圾焚烧的这些阶段并不是一个接着一个有明显的 分界线,而是有重叠的。
三、影响焚烧的主要因素
生活垃圾中含有多种有机成分,其燃烧过程是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的综 合过程。同时,生活垃圾的含水率高于其他固体燃料,为了更好地认识生活垃圾的 焚烧过程,我们在这里将其依次分为干燥、热分解和燃烧三个过程。然而,在垃圾 的实际焚烧过程中,这三个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只不过在总体上有时间上的先后 差别而已。 (l) 干燥 生活垃圾的干燥是利用热能使水分气化,并排出生成的水蒸气的过程。 按热量传递的方式,可将干燥分为传导干燥、对流干燥和辐射于燥三种方式。生活 垃圾的含水率较高,在送人焚烧炉前其含水率一般为20%一40%甚至更高,因此,于 燥过程中需要消耗较多的热能。生活垃圾的含水率愈大,干燥阶段也就愈长,从而 使炉内温度降低,影响焚烧阶段,最后影响垃圾的整个焚烧过程。如果生活垃圾的 水分过高,会导致炉温降低太大,着火燃烧就困难,此时需添加辅助燃料,以提高 炉温,改善干燥着火条件。
2.停留时间 停留时间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生活垃圾在焚烧沪内的停留时间,它是 指生活垃圾从进炉开始到焚烧结束炉渣从炉中排出所需的时间;其二是生 活垃圾焚烧烟气在炉中的停留时间,它是指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从生 活垃圾层逸出到排出焚烧炉所需的时间。实际操作过程中,生活垃圾在炉 中的停留时间必须大于理论上下燥、热分解及燃侥所需的总时间。同时, 焚烧烟气在炉中的停留时间应保证烟气中气态可燃物达到完全燃烧。当其 他条件保持不变时,停留时间越长,焚烧效果越好,但停留时间过长会使 焚烧炉的处理量减少,经济上不合理;停留时间过短会引起过度的不完全 燃烧。所以,停留时间的长短应由具体情况来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