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互联网搜索教案
高中必修Ⅱ第二章第2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演变过程。
2.讲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阐述城市化对产业、就业、收入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中必修Ⅱ第二章第2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历程,掌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城市化发展的能力,学会用图表、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探讨解决途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c.举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d.提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概念、影响和对策。
2.结合课本内容,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特点。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探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此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指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4.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应给予耐心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氛围。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德育目标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1.运用导学法来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讲练结合法,将图6.17与本课活动两方面结合,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来区别、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景观图欣赏】课前滚动播放城市与农村的景观实图,让学生形成感官印象。
【新课导入】选取滚动播放的景观图中一幅,面向全班提问:“这是城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所见景象发言。
接着,再展示上海市区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引导学生结合城市等级相关知识发言【引出课题】以上变化都是城市化的过程。
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学生活动)读图2.17,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提供三个导读问题)一、城市化的含义1、概念: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本部分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城市化的水平的衡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8,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4、城市化的意义(提问:城市化是不是件好事?——生答,并阐释。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如城市化率、城市化速度等。
(2)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关心城市发展的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城市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城市化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城市化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新课:(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城市化的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讲解:针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城市化。
3. 深入探讨:(1)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创造等。
(2)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4)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城市化的看法和建议。
2.3城市化教学设计及教案

2.3 《城市化》教学设计【引入】请大家结合学案进行自学(5-10分钟左右),一会我们请几位同学为我们讲解他的学习所得,学习的知识框架,大家可以参照黑板——【课程讲授】一、城市化1、概念2、标志3、表示方法4、推拉力5、城市化的意义6、进程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知识点,以课后作业形式,给出空白表格,让学生自主收集信息,为下【学】自学,填写学案并思考学习思路,引导部分学生当堂展示其成果,学生老师角色互换;【学】学生讲解【教师点评】城市化的意义一块,学生可能不容易想到,要注意引导他们从个人以及城市建设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思考即可。
内容参考:城市化1、概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向城镇聚集;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2、标志:1)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表示方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推拉力解释:(结合当前农村进城买房等实例)5、城市化的意义:1)使聚落形态发生变化;2)使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改变;3)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6、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课后作业形式,让学生自主收集信息】【课堂总结】我们都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同学们应该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城市化。
对于本节课内容,需理解好城市化的概念,以及一些主要的标志。
同时知道城市化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变化特征。
重点要理解好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这个同学们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可以观察。
至此,同学们是否还有问题?2.3《城市化》教案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
2.了解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3.能够分析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城市夜景、高楼林立等,激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发思考。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所在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城市化是什么?你知道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吗?二、知识讲解1.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的发展等。
2.城市化的原因:a.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b.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更高的薪酬。
c.教育水平提高:城市的教育资源更丰富、更优质。
d.生活质量提升: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条件、更完善的生活设施等。
3.城市化的影响:a.经济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b.社会结构变迁:城市化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环境问题:城市化带来了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
d.社会问题:城市化增加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如失业率上升、社会治安恶化等。
e.文化冲击:城市化导致农村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三、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并列举实例。
四、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五、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城市化的发展对你所在的城市有什么影响?你对城市化的态度是什么?六、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城市化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也提醒学生要对城市化发展有深入的思考。
七、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城市化的文章,包括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等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城市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分析城市化问题和挑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发言,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城市化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1) 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城市化的主要流程和阶段。
2. 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1)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2) 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人口流动、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3)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等。
(4)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城市规划与管理、社会福利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 引入城市化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城市化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你所居住的城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城市化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讲解:(1) 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并给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2) 讲解城市化的流程和阶段,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3. 讨论:(1) 学生小组分工讨论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挑战。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教师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城市化的挑战?四、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讨论和小组展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
2.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城市化的定义、特点、流程和阶段等。
2. 媒体素材:包括城市化的图表、数据和案例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学生掌握程度:学生能准确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过程和影响,能较好地分析城市化的挑战和问题。
3. 学生合作能力:学生能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和展示。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并理解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和原因;2. 掌握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 了解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 能够分析城市化现象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和发展过程a. 城市化的定义和背景知识b.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c. 城市化的原因:人口增长、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城市化政策等2.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a. 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人力资源集聚、创新能力提升等b. 城市化带来的经济问题:失业率提高、社会阶层分化、资源不足等3. 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a. 社会结构变迁:人口迁徙、社会流动性增加等b. 社会问题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城市犯罪率上升等c. 社会福利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4.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a. 自然资源消耗加剧:土地、水资源等的过度利用b. 环境污染增加: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c. 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化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与丧失5. 城市化规划与可持续发展a.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合理布局、提供公共服务设施、保护生态环境等b. 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原则: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c. 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措施:节约能源、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等6. 城市化现象的利与弊a. 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交流等b. 弊: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等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示意图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发展过程和影响。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利弊,并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视频观看:选取相关城市化案例的视频素材,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城市化的现实情况和问题。
4. 任务探究: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分析本地城市化发展状况,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论文。
四、教学评估1. 口头提问:课堂上通过提问检验学生对城市化概念、发展过程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城市化教案(公开课优质教案)

城市化教案(公开课优质教案)教案:城市化教案(公开课优质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地理教材,第11课《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具体涉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的特点等内容。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城市现象,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城市的定义、特点及城市化进程。
难点: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城市化进程图片、地图。
学具: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城市化进程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城市的定义、特点及城市化进程。
2.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如我国的一些城市。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城市化的特点和影响。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评价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5分钟)1. 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计板书。
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城市或熟悉的城市,从城市化进程、城市特点、城市化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重点内容。
2. 学生进行课后拓展,了解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地理教材,第11课《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具体涉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的特点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城市的定义、特点以及城市化进程,并能够分析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问:世界城市化进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曲线的倾斜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每个阶段有怎么样的特点和问题?请同学们根据上述问题列表城市化不同过程特征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出现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BC%C3%C4%CF%B3%C7%CA%D0%B1%E4%BB%AF&in=7452&cl=2&lm=-1&pn=164&rn=1&di=28931451000&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164&-1&di28931451000&objURLhttp%3A%2F%%2Fjnsb%2F20080801%2Fm_SB080146_5.jpg&fromURLhttp%3A%2F%%2Fhtml%2Fjnsb%2F20080801%2Fjnsb135649.html&W410&H272(1980年济南城市景观图)
城市化标志(板书)
师问:城市化有哪些标志?
生答: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B3%C7%CF%E7%C8%CB%BF%DA%C7%A8%D2%C6%C7%FD%B6%AF%C1%A6%CA%BE%D2%E2%CD%BC&in=16338&cl=&lm=-1&pn=0&rn=1&di=16685518200&ln=77&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16685518200&objURLhttp%3A%2F%%2Fimagematerial%2Fupload%2Fdl%2F5KOCTUOGHFIOLHQG.jpg&fromURLhttp%3A%2F%%2Fimagematerial%2Fview.asp%3Fid%3D31614&W531&H284(城乡人口迁移驱动力示意图)
学生:读课本填表
迁移拓展:将图2.22、图2.23和图2.24转化下图:
⑴上图t1至t4的过程中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①②③
⑵此过程为。
(过渡)了解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那发=%CA%C0%BD%E7%B3%C7%CA%D0%BB%AF%CB%AE%C6%BD%B5%C4%CC%E1%B8%DF&in=8133&cl=&lm=-1&pn=0&rn=1&di=5070675864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50706758640&objURLhttp%3A%2F%%2Fwzym%2F0209%2Fg10209%2Fg1dlf032.files%2Fimage005.jpg&fromURLhttp%3A%2F%%2Fwzym%2F0209%2Fg10209%2Fg1dlf032.htm&W396&H302(1800-2000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图)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思路
本节课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这三个方面,宜采用案例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对教材顺序做适当调整,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提到前面,将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放到课的最后,以利于联系东营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提升。
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习惯。
三、教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Ⅱ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
师问:从人口迁移角度,推动城市化发展动力有哪些?
生答: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乡村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师(总结):城市是区域发展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互联网搜索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一学生
2.学科:地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了解学习环境选择(Web教室、校园网、Internet)学习资源类型
二、教学课题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树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i?ct=5033=%BC%C3%C4%CF%B3%C7%CA%D0%B1%E4%BB%AF&in=31120&cl=2&lm=-1&pn=184&rn=1&di=44912735610&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184&-1&di44912735610&objURLhttp%3A%2F%%2Fhs%2F2011%2F0318%2FU5783P1141DT20110318100819.jpg&fromURLhttp%3A%2F%%2Fnews%2F2011-03-18%2F1017506_2.shtml&W500&H353(2010年济南城市景观图)
师问:分析济南城市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从用地和人口两个方面分析城市化的概念)
教师总结: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生共同完成探究活动,总结提升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提出问题
分组探讨问题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分析案例,探究活动
一、城市化(板书)=%B3%A4%C8%FD%BD%C7%B5%D8%C7%F8%B3%C7%CA%D0%B7%A2%D5%B9&in=8133&cl=&lm=-1&pn=25&rn=1&di=20791537635&ln=1096&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25&-1&di20791537635&objURLhttp%3A%2F%%2Fwzym%2F0209%2Fg10209%2Fg1dlf032.files%2Fimage002.jpg&fromURLhttp%3A%2F%%2Fwzym%2F0209%2Fg10209%2Fg1dlf032.htm&W471&H286(长三角地区1985年与2000年城市发展)
师问:对比两张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数量、等级)
生(读图、分析)答:数量增加、等级提高
师问:用“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内容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
生答: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城市化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城市化就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过程。
师(结论):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板书)【图片】/i?ct=5033164=%B3%C7%CA%D0%BB%AF%BD%F8%B3%CC%CA%BE%D2%E2&in=2407&cl=&lm=-1&pn=1&rn=1&di=934478049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2&-1&di9344780490&objURLhttp%3A%2F%%2Fweb%2F15106%2FotherData%2F1%2F15106_178986%2F15106_178986_1256657412024.jpg&fromURLhttp%3A%2F%%2Fweb%2Floadwebpage.do%3F15106_178986_121318_4&W2820&H1560(城市化进程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