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个半军事家
日本人最害怕的中国军事家,里面有一人你绝对想不到

日本人最害怕的中国军事家,里面有一人你绝对想不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可谓是风云变幻,人才辈出,在那个战乱频发的年代,有着许多杰出的人才,但是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当时的中国有四位军事家是他们非常害怕的,其中两个半在共产党,一个在国民党。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
军事家。
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
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在十大元帅中,林彪是公认的善于打仗,早在1930年土地革命时期,时任红军第一军团四方面军司令的林彪就领导自己的部队,以诱敌深入的山地伏击战方式,将国民党军打了个七零八落,在这次战役中红一方面军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2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1万余件。
林彪所部第10师俘获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这也是红军成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也标志着红军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而那时的林彪,不过才23岁而已。
在解放战争中,林彪的指挥艺术更是如入化境,三大战役中的平津,辽沈战役都是他的四野打下来的,在四野入关的过程中,林彪提出了“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的战术原则。
“一点两面”就是在进攻敌人时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得手之后迅速扩大战果,正面进攻与侧面迂回包围、分割、穿插相配合;“三三制”即每班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3至4人,进攻时以小组为单位,队形疏散可减少伤亡,容易聚拢便于形成战斗力;“三猛”即猛打、猛冲、猛追。
林彪把复杂的战术问题用几个字简练地概括,好学好记,便于推广,这些战术原则,在东北野战军中推广很普通,应用也很广泛。
在微观战术上运用上的炉火纯青,让林彪的四野如入无人之境,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调。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三个半军事家是谁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三个半军事家是谁?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在日本人当中盛传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曾任北洋政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黎元洪总统府顾问、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部总参谋长,时任蒋介石特使、国民政府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的蒋百里排第一;时任国民党蒋介石的参谋长、陆军大学校长杨杰排第二;时任桂系军阀的参谋长、民国训练总监、“小诸葛”白崇禧排第三,他刚巧曾经是保定军校蒋百里校长的学生;时任红军参谋长、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因为瞎了一只眼睛,算半个。
日本人为何这么说,为何在将星云集、才俊无数的中国军事家里只推崇这“三个半”其实是4位?那今天本文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这四人的过人之处和丰功伟绩,他们是如何因为军事生涯显赫和军事学术广为流传而受到人们推崇的,是怎么令自负傲慢、很少佩服人的“东洋鬼子”折腰的?毕竟,让敌人赞美你,那是不简单的。
1、蒋百里:他是军事理论家而非军事指挥家,但其影响和作用不亚于任何将帅蒋百里(1882-1938年),原名蒋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岳父,民国陆军上将,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家学渊源,早年时代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深厚。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失败深深刺通了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
1898年戊戌变法时考中秀才,受维新思想影响,饥渴地阅读新书。
1900年到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深造,同学中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等人。
翌年东渡扶桑,留学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三期(此前在成城初级军事学堂),光绪卅一年(1905)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三杰”,日后三人都成为非凡人物。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已达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
蒋百里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组织“浙江同乡会”,又于1903年2月创办大型综合性月刊《浙江潮》,影响甚大,鲁迅、章太炎等人亦为其撰稿。
36位“中国当代军事家”排名

36位“中国当代军事家”排名根据中国军网公布的军事家名单,是按以下顺序:1.统帅级人物;2.元帅;3.大将;4.牺牲的先烈。
毛泽东以其无可争议的地位名列榜首。
周恩来是人民军队创建人之一,战争时期任军委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国务院总理,对军队和国防建设贡献极大,因而位列次席。
朱德是十大元帅之首,长期担任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被列入统帅级人物,排在第三位。
第四位是邓小平。
1955年中央曾考虑给当时的军委委员11人均授予元帅军衔,邓小平位列第七,排在陈毅之后,罗荣桓之前;而在军事家排名中,邓以军委主席的身份列为统帅级人物,排在朱德之后,在其他9位元帅之前。
十大元帅除朱德、林彪之外的其他元帅排名是按1955年授衔时的顺序,8位元帅依次为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叶挺排在元帅之后、大将之前,显然他是被当元帅看待的。
如果1955年授衔时叶挺健在,他在元帅中排名肯定比较靠前,但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
为了不打乱元帅们的顺序,叶挺排在最后一名元帅叶剑英元帅之后。
叶挺之后,是杨尚昆、李先念。
李先念如果当年授了大将衔,肯定不能排在粟裕之前。
但在军事家中,杨、李二人能排在十大将之前,与他俩都担任过国家主席不无关系。
杨尚昆1982年后曾任10年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所以能排在曾任中央军委常委的李先念之前。
接下来是十位大将,排名也是按授衔时的顺序: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大将之后是10位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将领(叶挺已列入元帅级)。
这10人又分为两部分:前7位是1989年公布的,后3位是1994年增补的。
可以看出,这两部分分别按他们牺牲的前后次序排名的,即牺牲的越早排名越靠前。
前7位:许继慎(1931年)、蔡申熙(1932年)、段德昌(1933年)、曾中生(1935年)、左权(1942年)、彭雪枫(1944年)、罗炳辉(1946年);后3位:黄公略(1931年)、方志敏(1935年)、刘志丹(1936年)。
世界承认的中国三个半军事家

世界承认的中国三个半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军事家,他们的智谋和勇气铸就了中国的
辉煌历史。
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些军事家以其出色的战术和领导能
力而著称。
而在这些军事家中,有三位被世界公认为中国最具影响力
的军事家,他们分别是:
1. 孙子
孙武,又称孙子,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将领和军事家。
他所著的《孙
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军事典籍之一,被誉为“兵家圣典”。
《孙子兵法》以其简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和
世界许多国家的军事教育和指挥实践中,成为了军事战略和领导艺术
的经典之作。
2. 韩信
韩信,是中国秦朝时期的杰出将领和谋士。
他虽出身贫寒,但凭借着
自己的机智和勇气,成为了秦国的一位重要谋臣和将领。
他所主导的“垓下之战”堪称中国军事史上一场经典战役,他在其中的指挥和决策
能力被后人誉为“天才军事家”的代表之一。
3. 石鸿源
石鸿源,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军事将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以及在中印战争中的统帅能力,使得世界
各国都对他高度评价。
他的不屈不挠、勇敢坚定的精神和优秀的领导
能力,为中国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半个军事家是指苏武,他是汉代西域都护府都尉,曾被匈奴俘虏七年,终于成功归国,为中国历史上的“忠诚卫士”之一,被誉为“长城第一勇士”。
虽然他不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军事家,但他的忠诚和勇气令人敬佩,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中国古代军事家(详)

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孙子兵法》代表观点:“安国全军”的慎战观。
孙子告诫战争指导者:“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怪而致战。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重谋尚诈、“胜于易胜”的战胜观。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作战理论的核心是虚实理论。
“以正合,以奇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
令文齐武的治军思想。
认为“士卒孰练”、“兵众孰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个基本因素。
对于军队,孙子要求做到“与上同意”、“上下同欲”、“与众相得”、“齐勇若一”等,认为惟其如此,才能维持军队内部的团结和步调一致。
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
卫国人。
著有《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
吴子军事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提出战有五因,兵有五类,即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并将战争分为五类,即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主张义兵反对强兵、刚兵、暴兵、逆兵。
主张积极进行战备,他说:“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提出治国之道,文武并重,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即对内要加强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对外强调积极备战,做到修文而不废武,以利进行兼并战争。
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
“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
36位中国当代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八一”南昌起义建军以来,在革命的洪流中涌现出了多位文韬武略、运筹帷幄的统帅,更有许多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在众多将帅中,享有“军事家”称号的仅有36人,可谓凤毛麟角。
那么,究竟谁有资格能成为军事家呢?请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军委两次审议确认了36位军事家的名单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过程中,在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主持下,有关部门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多年来众多高级将领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正式确认了33位军事家。
1989年11月30日,解放军报刊登一篇文章——《中央军委确定33位军事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名列其中》,引人关注。
文章写道: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徐京跃)在史诗般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涌现出多少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军事家”的评语,载入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
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有8位军事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叶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左权,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彭雪枫、罗炳辉。
还有林彪。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基础上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过程中,1994年8月经中央军委审议,又确定增补3人为军事家: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
这样,被称为军事家的共计36人。
他们是:毛泽东(1893~1976):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
周恩来(1898~1976):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中国古今的军事家简介

中国古今的军事家简介轩辕又名黄帝,是少典之子,素有谋取略,遇事沉着,从容不迫,有气吞宇宙之志,囊括四海之志,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但败不气馁,总结失败的教训,想出针对敌人弱点的兵法,广纳贤良,最终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华夏姜尚(约公元前1128-约公元前1015),姜姓,字子牙,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
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经典兵书之一《六韬曹刿又名曹沫鲁国人长勺之战的指挥者,在长勺打败了齐国,创造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勾践越国的首领,能卧薪尝胆,十年发奋图强,抓住吴国内部的矛盾,趁机打败劲敌吴王夫差,终成霸业司马穰苴田穰苴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世称司马穰苴由于年代久远,其事迹流传不多,但其军事思想却影响巨大,司马迁赞曰:"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
"真正使司马穰苴进入一流兵学家行列的,并不是他执法如山、立斩违犯军纪的监军大臣庄贾的壮举,也不是他用兵如神,迫使来犯敌师望风而逃的手笔,单凭这些,并不具备在"武成王"庙做陪祭的资格。
司马穰苴之所以英名彰显,傲领风骚,根本原因在于他整理总结了古司马兵法,即所谓"自古王者皆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史记·太史公自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己新的兵学体系,"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这部兵法,代有传播,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于当时的武学,成为将校必读之书。
提出了治军的规律,这就是强调"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其根本宗旨,是要区分治军与治国的不同,要清醒地认识到两者虽都沾着一个"治"字,但彼此的差异性却是客观存在,千万不可任意混淆趋同。
在司马穰苴的眼中,国家、朝廷的那一套礼仪规章万万不能搬用于军队。
中国历代军事家

孙武古代军事学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
春秋末期吴国将军。
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
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
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
吴、楚争夺霸权,长期战于江淮。
孙武与伍员等辅助阖闾制定袭楚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损。
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伍子胥列传》),以一隅之地而称霸,孙武起了重要作用。
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不朽的军事名著,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孙武,字长卿,祖父田书为齐大夫,攻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姓孙,封采地于乐安。
公元前532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
公元前512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篇晋见吴王。
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
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北宋神宗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
全书共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5900余字。
《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兵家鼻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的三个半军事家
人们常说中国在20世纪有三个半军事家,意谓四个人也。
这四个人是哪四个?其说不一。
版本一:蒋百里、林彪、刘伯承、白崇禧。
蒋百里,书生一个,但是绝无南朝陈庆之那样的书生本领。
上日本军校,成绩突出,当保定军校校长,给国民党培养了一批军事庸才,空谈军事理论,虽历任北洋、国民党军事要职,没有称得上的战绩,故没必要采信也。
版本二:毛泽东、白崇禧、刘伯承、林彪。
毛泽东若仅称之为军事家,不足称其一生功业,而且20世纪举世界范围谁能与其并称“军事家”?故若说中国有一个军事家,或世界有一个军事家,毛泽东当之无愧,但若与另外两个半并称,还不如不算。
版本三:刘伯承、林彪、白崇禧、粟裕。
刘伯承若称为军事家,有点不能服人。
为何?刘伯承年轻时称雄川中,打仗英勇,但是那时候他不过是为军阀混战而战,且胜绩无多,倒是丧师失地。
加入中共后,南昌起义后即遁迹他乡,后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正规打仗方法,进入中央苏区,与李德斗争不失正气,但是未闻反围剿中有何韬略良方。
长征中,立场坚定,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统战工作优良。
但在飞夺泸定桥的行军中,于相对优越条件下,落后于王开湘、杨成武的林彪一军团小部队,未达成战略目的。
抗战八年,指挥129师,虽为八路军三巨头之一,战绩不仅落后于陈光、罗荣桓,且与聂荣臻、吕正操相比亦逊色,较之新四军粟裕、黄克诚、彭雪枫、高敬亭、罗炳辉肯定瞠乎其后。
仅比贺龙强一些。
解放战争的序幕上党战役,是其最辉煌的一战,打羊山集也有英雄豪气。
但是跃进大别山之后,虽有重武器尽失的客观原因,但除高山铺之战以外,精彩实在太少。
淮海战役,抢占宿县尚称敏捷,但是围住黄维、胡琏之后,迟迟不能消灭,还需粟裕派出陈士榘带五个纵队最后消灭18军。
刘伯承最令人不服气的是,挺进大别山出现问题,诿过于华野陈唐兵团,渡江战役又依赖于东野程子华兵团牵制白崇禧,颐指气使之态,有失长者风度。
进军西南,主要是部下陈赓帮助其取得决定性胜利。
余先父曾为其多年部下,尝忆其军事理论教导颇多,但作战魄力、战法确不如华野粟裕将军。
版本四:林彪、彭德怀、白崇禧、粟裕。
人选基本对头,但粟裕算是半个不大对劲。
国民党“五大主力”都是谁消灭的?74师,47年5月就被粟裕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消灭在孟良崮,这时候东北的林彪面对新一军、新六军还不敢直接撄其锋,到了48年10月,林彪才把新一军、新六军解决掉。
淮海战役,粟裕名义上只打了围歼黄伯韬7兵团,围歼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集团两仗,但是南下阻击李延年、刘汝明,顺手消灭孙良诚,彻底歼灭黄维12兵团,都是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52万国民党军被消灭,至少45万是粟裕华野部队的功绩。
“五大主力”灭其三,蒋介石的四个嫡系除掉三个(新一军不能完全算蒋的嫡系),粟裕实在是居功至伟!华野(第三野战军)三年作战,除了南麻一战失利损失较大以外,其他凡是粟裕指挥的战役、战斗,不仅胜利很大,而且用兵出神入化。
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解放军战将,最懂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大战区指挥员,非粟裕莫属!之后的渡江战役、郎广大围歼、解放上海、南京、杭州、舟山群岛作战,无一不是粟裕军事才能的体现。
华野最惨痛的败仗,金门之战,其责任主要是叶飞的轻敌思想所致,这一仗根本没经过粟裕的审批。
版本五:林彪、彭德怀、粟裕、白崇禧。
把白崇禧算作半个,也不太容易接受,毕竟在统一广西、北伐、蒋桂战争、围剿红军、八年抗战、特别是台儿庄战役、大别山坚持抗战过程中,
桂军在李宗仁、白崇禧指挥下,精彩是纷呈的。
而且,白崇禧的第七军也实在是厉害,陈毅、粟裕、林彪都不能不把第七军当成劲敌。
但是毕竟白崇禧最后失败了,衡宝战役,第七军在四野丁盛的一个师面前也没了章法,悍将副军长凌云上作了俘虏,军长李本一成了逃兵。
到了最后白崇禧想把部队撤到海南,可是他的五十万大军已消失在十万大山,基本被林彪包了饺子。
白崇禧算半个,就只能这样,谁叫他的对手太厉害呢?
林彪排列第一,是没问题的。
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突破六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东征、平型关大捷、四战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炮打安阳、解放新乡、衡宝战役、雷州半岛战役、赣南战役、广州战役、解放海南岛、湘西剿匪、广西剿匪、万山群岛战役……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光辉、最惊险的一系列胜利,接近一半与林彪有关系。
国民党有“五大主力”,这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还有两个非蒋介石系统的“主力”,一个是傅作义的35军,一个是白崇禧的第7军,其武器装备、作战水平、单兵素质、军官名气、军史辉煌其实都不比那“五大主力”差。
35军在华北横冲直撞,第7军从苏北、鲁南到大别山,从大别山到湖南,谁看见它都含糊。
但是新保安一战,35军一夜之间灰飞烟灭,青树坪一战,第7军三个师加上飞机助战,两天拿不下四野的一个师,到了灵官店,第7军就走到头了。
林彪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在朝鲜战场上验证他的水平,但是前面的战功已经足以确定他第一人的地位。
彭德怀位居第二,也没问题。
平江起义、井冈山斗争、打长沙、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突破六道封锁线、娄山关大战、四渡赤水、陕甘支队、直罗镇战役、东征、西征、八路军总部、百团大战、坚持太行山、解放战争期间以两万人的劣势部队与胡宗南的23万人打圈子,最后取得西北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特别是抗美援朝,更是人民军队令世界瞠目的英勇行为。
不论怎么说,都应该排列第二。
粟裕除了前面说的,一个黄桥战役,一个七战七捷就足够了,虽古之名将,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