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之小说概观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3) 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 千里江山》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处》、《在悬崖上》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废名、茅
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周而复等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 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 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 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红日》的文学史贡献
1)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 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2)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 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3)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 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 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 偏离。
晶晶十七年文学,长篇小说

三部曲之一:爱情至上
► 但也如同“五四”时代任何一个叛逆女性的结局一样, 林道静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很快遇到了麻烦。 ► 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的虹彩,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 它美丽的颜色。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年轻人都慢慢地 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来了。道静生活在这么个 狭窄的小天地里,„„她的生活整天是刷锅、洗碗、 买菜、做饭、洗衣、缝补等琐细的家务,读书的时间 少了;海阔天空遥望将来的梦想也渐渐衰退下去。她 感到沉闷、窒息。而尤其使她痛苦的是:余永泽并不 像她原来所想的那么美好,他那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 风度在时间面前已渐渐全部消失。他原来是个自私的、 平庸的、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
三部曲之一:爱情至上
►傍晚,欢笑着的海洋喷吐着白沫敲打着松软的 沙滩,翱翔在空中的水鸟掠过薄暮的浮云,不 时传来“啊,啊”的叫声。斜阳射在一大块嶙 峋的岩石上,在它靠近海水的一小块平坦的地 方,坐着林道静和余永泽„„ ►上弦的月亮已经弯在天边,除了海浪拍打着岩 石的声音,海边早已悄无人声,可是这两个年 轻人还一同在海边的沙滩上徘徊着、谈说着。 林道静的心里渐渐充满了一种青春的喜悦,一 种绝处逢生的欣幸。对余永泽除了有着感恩、 知己的激情,还加上了志同道合的钦佩。短短 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 物了„„(38-40页)
梁 斌,《红旗谱》 杨 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短)
抗美援朝类:
杨 朔,《三千里江山》 陆柱国,《上甘岭》; 巴 金,《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 女》。
3、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1)、纪实性的品格。 (2)、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三部曲之二:革命+爱情
►林道静对卢嘉川说: “卢兄,替我想个办法吧! 这生活实在太沉闷了,憋得出不来气 „„你介绍我参加红军,或者参加共产 党,行吗?我想我是能够革命的!”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短篇小说是十七成绩比较突出的文学门类,作品数量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十七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人情风俗上发生了变化,往往在短篇小说中得意体现,短篇小说创作和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比文学其他门类显得更为密切。
一、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1.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之情孙犁《山地回忆》《吴召儿》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
《党费》写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的故事。
2.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最架大都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天然的情切感。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写乡村中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
两家曾又婚约和媒约,铁匠的女儿九儿于木匠的儿子六儿。
战争后木匠家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不满于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两家关系破裂。
这种破裂,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各阶层的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涉及有关农村两条道路的主题。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针对1958年农村浮夸风而作,作品塑造了一歌塌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干部老田。
马烽1922年生,山西孝义县人。
小学未毕业参加了八路军,战争期间从事晋绥边区报纸,出版社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线合写了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专》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传记文学《刘胡兰》3. 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类作品更又价值,它反映了十七年的社会状况,在创作上哟扑所突破,可分两歌主题: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
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浅谈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

首先,十七年小说以描写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艰苦斗争过程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为主。在十七年小说中,有许多作品都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讲述革命历史,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取材于1947年3月至9月保护延安展开的革命战事,描述了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对延安大举进攻,毛泽东、彭德怀根据局势先主动放弃延安,后又收复延安,这段时期内以连长周大勇的英雄事迹为中心,保护延安浴血奋战的过程;还有曲波的《林海雪原》,以解放军剿灭林海雪原的匪徒,与匪徒斗智斗勇的斗争过程为主要内容;以及知侠的《铁道游击队》,以描写微山湖地区铁道游击队在中共的领导下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内容的革命历史。同样是描述革命斗争历史的还有柳青的《铜墙铁壁》、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这些都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十七年小说还具有英雄崇拜心理的特征,重于讲述革命历史过程中塑造英雄形象,喜欢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创作英雄典型,突出英雄人物的不可战胜的“超意志力”。在对正反面人物的描写刻画上极端化,正面的革命者坚韧、超能力,几乎没有缺点,而相对立的敌人则丑陋、狡诈,毫无人性。在《红岩》中,许云峰、江姐等英雄人物的“英雄意力”对英雄的崇拜都有表现,许云峰为实现暴动越狱,用双手挖出一条生还的通道,在挖掘过程中,手指被磨破流满鲜血,依然坚持,体现出超强的意志力。江姐受到敌人严刑拷打,受尽酷刑的折磨,仍然不泄露组织的机密。这两者在面对死亡时从容淡定,超然的态度也无不散发出“英雄意力”的光彩。在绝大多数的十七年小说中都塑造了英雄形象,《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和杨子荣等都是受人崇拜的英雄人物。
其次,十七年小说具有“史诗”创作情结。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分析了“史传”、“诗骚”入小说的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他分析道“中国小说形式的发展受到历史著作的深刻影响,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在评《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时,无不以《史记》相类比”,十七年小说创作便受到中国小说的“史传”传统影响。另一方面,这种“史诗”创作情结还受到外国的影响,尤其是前苏联“史诗”创作的影响,如托尔斯泰的创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史诗性和英雄主义的影响。小说《保卫延安》便体现出了“史诗”创作情结,在对保卫延安那段历史进行重新想象、追忆中,再现了革命历史的辉煌和波澜壮阔,弘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作品中的战斗场面规模宏大,战事跌宕起伏,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场景,以及人民、游击队的斗争描写,都展现出革命历史的辉煌,形成一部壮丽“史诗”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的小说(下)
二、十七年长篇小说的叙述逻辑 (一)革命话语 (二)革命话语之外 1、传奇性 传统章回小说的借鉴 传统与革命伦理的冲突 2、日常生活与人性气息
“十七年”的小说
第二节 百花小说 一、含义、代表作 二、代表性作品
1、孙谦《奇异的离婚故事》 2、耿龙祥《明镜台》 3、李国文《改选》 4、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5、宗璞《红豆》 6、陆文夫《小巷深处》 7、陆翎《洼地上的战役》
“十七年”的小说
第三节 茹志鹃和孙犁 一、二人创作的意义 二、茹志鹃 (一)茹志鹃生平 (二)创作特点 a、历史题材 1、取材上 2、英雄性格 3、细节描写 4、女性视角 b、现实题材
“十七年”的小说
二、取得的成就 (一)取得成就的原文学传播方面原因 3、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角度而言 4、文学形象自身的规律 5、从作家个体角度而言
“十七年”的小说
(二)取得成就的表现 1、理论上的表现 2、创作上的表现 (1)百花小说 (2)历史题材短篇小说的短暂繁荣 3、长篇小说的繁荣
“十七年”的小说
三、孙犁 (一)孙犁生平 (二)中短篇创作 (三)《铁木前传》 1、人物设置 2、人道主义情怀 3、两种话语的交锋
“十七年”的小说
第四节:赵树理小说创作 一、赵树理方向 二、建国后的创作 三、赵树理小说评价史 四、山药蛋派
“十七年”的小说(下)
第一节:十七年长篇小说概述 一、长篇小说种类 1、革命历史题材 军事战争、农村革命历史、地下政治斗争历史、知识分子革 命历史、潮流之外 2、现实题材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城市社会主义改造
十七年文学之小说概观
“十七年”的小说(上)
第一节:概述 一、存在的问题 (一)体裁:长短篇发达中篇衰落
(二)题材:窄化 1、乡土小说被农村题材小说代替 2、都市小说被工业题材小说代替 3、历史题材窄化为革命历史题材
“十七年”的小说
(三)人物形象 1、身份单一化 2、性格单一化、类型化
(四)艺术表现 1、现实主义窄化 2、作家主义意识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