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生态系统调查
镇江市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污染现状调查

06 L 06 L .4 .2 5 . 30 06 L O 6 . .6 4 4I 23
2. 25 6. 64
3 .5 24 6 . 64
定 的基 础 。
3
4 5
2, 54
2. 57 2. 52
06 L 06 L 4 I .4 .2 24
O6 L O6 L 4 8 .4 .2 4. 06 L O6 L .4 .2 3 . 87
4. 97
4. 72 24 7
2 .9 67
2 .2 70 2 .2 64
19 水 稻 土 .3
11 水 稻 土 .4 08 水 稻 土 .7
1 镇江 地 区农 田土壤 概 况
19 l 3. 24 0 03 -l 水 稻 土
2 0万 , 口密 度居 全省 中上 游 。 全 市 人 均 土 地 资 源 稀 缺 , 21 7 人 仅 .6亩 , 人 均耕 地 仅 1 1亩 ; 江 市 土 地 开 发 利 用 程 度 较 高 , 地 利 用 类 型 多 . O 镇 土 种 多样 。 发 强 度 大 , 间上 可 开 发 的 土 地 资 源潜 力 较 小 , 态 系 统 具 开 空 生 有一定的脆弱性。 1 镇 江 市耕 地现 状 . 2 全市耕地 面积为 2 2 . 1 12平方千米 ,其中旱地面积约 3 81 7 .1平方 千米 , 占耕 地 总 面积 的 1 .%, 约 78 主要 分 布 在 句 容 市周 边地 区 。水 田约 占 8 .%, 全 区大 部 分 地 区都 有 分 布 。 随着 人 口增 长 、 济 发展 , 22 在 经 城 乡 面 积 不 断扩 大 . 年 镇 江 市 耕 地 面 积在 持 续 减 少 。 近
目前 在 各 种农 作 物 的种 植 过 程 中 。 种 农 药 和化 肥 的使 用 已 经 非 各 常 普 遍 。 这其 中有 许 多 有 机 污 染 物在 自然 条 件 下 的 降解 非 常缓 慢 。 对
生态农业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调查报告

生态农业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调查报告在当代社会中,由于工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态农业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生态农业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引言农田生态系统是由土壤、水、气候和生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然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的化学农药、化肥过度使用以及大规模养殖等问题导致了生态破坏、水源污染等严重后果。
生态农业的出现为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希望。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针对不同地域和农业种类,我们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农田进行调查,并与传统农业进行对比,以评估生态农业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生态农业的环境友好性1. 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强调有机农业的推广,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的农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土壤质量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程度较高。
2. 农田生态修复:生态农业不仅关注农作物的生长,还重视农田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
通过采用生态栽培技术、种植多年生作物和轮作等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农田的水保持能力增加,水土流失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
3. 农田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注重保护和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态农田中野生植物、鸟类和昆虫种类较为丰富,农田成为了各类生物的栖息地。
这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持,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四、生态农业经济效益1.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由于有机农产品的品质更高,且不含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因而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加。
调查结果表明,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产品的价格更高,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2. 节约资源和减少成本:生态农业强调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
通过减少化肥使用、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灌溉水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成本开支,提高了经济效益。
五、政府政策和社会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评估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评估农田,不仅仅是粮食生产的基地,更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着诸多不可或缺的服务功能。
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评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农田的价值,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
首先,农田在粮食生产方面的服务功能毋庸置疑。
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农作物,满足人类的温饱需求。
然而,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并不仅仅取决于农田的面积,还受到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优质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适宜的气候能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周期,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则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除了粮食生产,农田还具有重要的土壤保持功能。
农田中的植被和土壤结构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
根系的固着作用可以防止土壤被雨水冲刷和风力侵蚀,保持土地的完整性。
同时,农田的耕作和管理措施,如梯田建设、轮作休耕等,也能增强土壤的稳定性,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
一旦农田的土壤保持功能受到破坏,不仅会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还可能导致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洪涝灾害等问题。
农田在水资源调节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在雨季时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雨水,减少洪水的发生;在旱季时,又能逐渐释放储存的水分,为作物生长和周边生态系统提供持续的水源支持。
这种水资源的调节功能对于维持区域的水平衡和生态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和过度开发水资源可能会削弱农田的这一功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农田也是一个重要的气候调节场所。
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农田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
大面积的农田还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起到一定的碳汇作用,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农田中的作物和土壤微生物还能够释放一些有益的气体,如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农田虽然经过了人类的开垦和改造,但仍然为许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山东省济南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基础掌握过关卷

山东省济南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基础掌握过关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蚯蚓能将土壤中的枯叶、朽根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由此可判断它属于生态系统中的()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制造者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人们喜爱,中国古诗词中不乏对生命现象的描述。
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生命现象的是()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B.嫩绿堪裁红欲绽,蜻蜓点水鱼游畔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它们体表的刚毛有助于爬行,体表的黏液也有助于爬行和呼吸;蚯蚓的活动不仅疏松了土壤,还增加了土壤的肥力,这说明()A.生物能够适应环境B.生物与环境是相互独立的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D.生物与环境无明显关系4.关于生物的叙述哪项不正确?()A.生物有一定的应激性B.生物要进行繁殖C.生物都有新陈代谢的现象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5.下列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湖中的水B.湖中的大闸蟹C.湖中的芦苇D.湿地风景区6.下列诗句包含生命现象的是()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7.疫情期间,蒙古国送3万只羊给中国令人印象深刻,羊在生态系统中是()A.消费者B.生产者C.分解者D.捕食者8.下图为桑基鱼塘的模式图,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形成“基种梨→塘养鱼→桑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的物质循环利用B.分解者利用蚕沙、人畜粪便、树叶等生产沼气,是物质循环关键一环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经微生物分解后利用D.该池塘中存着大量的藻类植物,它们属于生产者,是某些鱼类的食物9.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B.莲的根和茎中有发达的气道C.炎热夏天的树荫下特别凉爽D.生在青草丛中的蝗虫呈绿色10.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池塘小鱼、空中小鸟等都是生物。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研究进展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研究逐渐成为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服务功能的维持与提升对于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研究进展,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类型、评估方法、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以期为未来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发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理论框架、评估方法、案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服务功能的复杂性、评估标准的统一性、政策应用的实效性等。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的认识,还有助于推动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农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交互最为密切的系统之一,其提供的服务类型丰富多样,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主要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食物生产服务:农田生态系统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服务之一是提供食物。
通过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农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必需的营养来源。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种植结构的优化,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为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尽管农田生态系统经过人为干预,但其仍保留了一定的生物多样性。
农田中的作物、杂草、昆虫、鸟类等生物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场所。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也对维护生态平衡、控制病虫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土壤保持与改良服务: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和农业管理,可以有效地保持和改良土壤。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土壤耕作、施肥、灌溉等措施,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稳定的土壤环境。
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6.人们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 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 能的比。 合理密植。
7.怎样才能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 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6687.5 kg, 计算公式是(12+18)/12×2675, 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1.07×108 kJ 计算公式是EG=MG×1.6×104;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工程的方法,遵 循自然规律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
它的主要特点是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全面发展,应 用现在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发 展。如: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系统等。
参考调查点:稻田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生产者: 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 (3)消费者:田螺、泥鳅、黄鳝、鱼、青蛙、浮游动物、 昆虫、鸟类等; (4)分解者:多种微生物。
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 量流动情况
பைடு நூலகம்
【调查】 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 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 主要成员。
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人们必须 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 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3.272×107 kJ 计算公式为ΔE呼=ΔMG×1.6×104;
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1.3972×108 kJ
实验报告: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一、前言: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章节,我们知道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
可是,单单靠掌握书中的知识是不足以让我们理解透彻的,因此,我们就当地的农田生态系统做出详尽的调查,通过实践解决一些问题来加深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二、调查过程:
1.调查方式:实地调查、询问亲友、网上搜集资料、电话访谈。
2.调查问题:参考教材P97
(1)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主体是什么?哪些种类的生物是生产者?(2)农民是用什么办法抑制其他生产者的数量?
(3)初级消费者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对农业生产有益的/有害的?
(4)对这些初级消费者,农民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5)次级消费者有哪些?与农作物有什么关系?
(6)养殖动物的饲料来源是怎样的?(7)农民对农作物秸秆是如何处理的?
(8)人们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9)怎样才能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三、根据调查所得,试画出这个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式图。
四、撰写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写一篇有关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另附纸)
五、交流:就调查报告内容与农民进行交流。
根据交流情况,对调查报告做进一步修改,设计一个优化的农业生态系统。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碳足迹分析作为一种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工具,受到了广泛关注。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其碳足迹分析对于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及其动态变化,评估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碳排放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并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和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介绍了碳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阐述了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在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区域的选择、数据收集和处理、碳足迹分析模型的构建等。
接下来,文章将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和碳汇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收集农田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文章将评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碳排放量,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以及农田土壤和植被的碳吸收量。
同时,文章还将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动态变化,探讨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碳足迹的影响。
在评估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后,文章将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和政策建议。
这些措施和建议旨在通过优化农业管理措施、推广低碳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式,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增加碳吸收量,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文章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理论框架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过程,它涉及到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输入、输出、转化和储存等多个环节。
为了全面而准确地评估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一时期,环境地球化学一直集中于某些元素 (Cu, Co,Se,等)的不足和某些元素(Mo, Cd, Zn Pb 和As)的过量研究 。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微量 元素的养分供给与其存在的化学形态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开始了土壤中植物必需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 与植物生长关系的研究,用不同的化学提取剂分析元 素的存在形态及提取元素的有效态的方法开始出现。 如1979年Tessier等提出了六步七项提取方案,1978 年,Lindsay and Norvell提出了一种目前被广泛接受 的微量元素提取方法,即用0.05 M DTPA提取元素的 有效态。
一、绪论:地球化学应用于农业研究的发展简史
1991年在瑞典召开了主题为“90年代的环境 地球化学与健康”的第二届环境地球化学 年会,评价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在农业 和野生动植物营养中的应用,并预测了这 种调查在未来研究中的优势。
实践表明,随着分析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地球化 学在以下方面的研究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农田系统中元素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规律: 元素分布的来源及成因
二、元素分布的人为来源
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着元 素在土壤中的分布,存在着许多影响元素分布 的人为源因素,如Nicholson et al.(2019) 列出了英格兰和威尔士输入农业土壤重金属的 污染源清单,它们包括:大气沉降、污泥、动 物肥料、无机肥料和石灰、农用化学品、灌溉 水、工业 三废以及复合肥料。对于农田生态系 统,影响比较严重的因素是农用化学品的施用。
图8 部分元素在农业土壤和非农业土壤中表层与深层含量对比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p<0.01;引自Akira et al.(2019)
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作用机制
元素的迁移,包括元素在地表自然环境中空间位置 的变动、存在形态的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分散和富 集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一方面与元素本身的 地球化学性质有关,另一方面,成壤过程和生物循环 作用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pH、Eh、盐度、碳 酸钙、粘土、有机质和水含量以及农业生产管理措施 对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②原子价,元素的原子价越大,就形成越难溶解的化合物,迁移能力 就越低。如CaCO3比Na2CO3难溶。三价的金属如铝和铁的化合 物更难溶解。
③离子半径,碱性阳离子的溶解度随着离子半径的增大而增加(与原 子价变大的结果相似),相互结合的离子半径差别越小,其离子 化合物越难溶解
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作用机制
1、pH的影响
不论是主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在地表环境中主要以氧化物、氢 氧化物、硫化物和碳酸盐等矿物形式存在。下面以以氧化物、氢 氧化物为例,说明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如果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处于溶解平衡,则: Me(OH)n=Men++nOH-
溶度积Ksp=〔Me n+〕× 〔OH-〕n
〔Me n+ 〕=ksp/〔OH-〕n 纯水的溶解平衡常数为kw,上式两端取对数可得: lg〔Me n+ 〕=lg Ksp-n lg kw-npH 通过上式可知,随着pH降低,金属离子的量增大。大量的研究表 明,在pH较低的条件下,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度和迁移能力大大提 高。
(i) 提供元素在岩石、土壤、植物中的背景或基准 含量;(ii) 提供元素空间分布信息;
(iii) 通过提高分析测试技术,尤其是对土壤中化学 元素的 特征和矿物形态的分析;提供元素地球化 学控制因素信息;
(iv) 在以上基础上,对“岩石-土壤-植物-动物” 中微量营养必需元素和植物毒性元素的溶解性、生 物有效性及其迁移转化途径和作用机理提供地球化 学数据。
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作用机理
2、氧化还原条件 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对元素的分布有巨大影响,有一些元素在氧化环
境中具有较高的迁移能力,而另一些元素在还原条件下的水溶液中更易 迁移。如铬、钒、硫在高氧化条件下形成易溶化合物,因此在在氧化介 质占优势的干旱荒漠区的土壤中,可以见到硫酸钙、铬酸钾和各种形式 的砷酸盐的富集。 在氧化还原环境的交界面,是一种地球化学障,如,一些元素在含氧的 地下水中迁移,当还原条件代替氧化条件时往往,这些元素就从溶液中 析出(如各种硫化物)。 土壤中氧化还原电位的高低决定着离子的价态,从而强烈影响着某些元 素及其化合物的溶解度,改变元素的迁移能力。 存在硫化物的情况下,氧化作用可使土壤酸化,其中的Al, Tl、稀土元素、 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元素Mn, Co, Ni, Cu, Zn, Cd)、非金属(B, Si, S, Cl)大量淋失
一、绪论:地球化学应用于农业研究的发展简史
随后的研究中,有效态含量是生态地球化学填图 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粮农组织(FAO)曾在这方 面开展了一个非常宏大的项目,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在 世界范围内查明微量营养元素不足的区域及生态条件。 调查中,在30个国家(包括中国)共采集7488个土壤 和作物样品,分别用DTPA和EDTA提取Cu、Fe、Mn 和Zn的有效态含量,同时分析土壤理化特征,如粒度 分布、CEC、pH、EC、有机炭等,随后定量研究微 量营养元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effrey等,2019)。
农田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元素在农田系统中的分布、分配特征; 2、元素在农田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3、异常元素的来源及成因; 4、污染程度评价; 5、生态效应研究; 6、生态地球化学预警模型的建立
农田系统中元素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规律: 元素分布的来源及成因
一、元素分布的自然源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大部分来源于 岩石的风化,元素在土壤系 统中的含量可通过其在母质 的含量来进行预测,也即母 质是元素分布最重要的控制 因。Araki and Kyuma (1985)根据土壤矿物组成, 将其分成四种类别 。
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作用机制
1、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在迁移转化中的制约作用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它们在表生环境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即元 素本身的化学性质制约着元素的迁移作用:
①化学键类型 :由于金属阳离子能够形成程度不同的硫代络合物而 加大了它们的迁移能力,特别是外电层为10或12的金属离子 ,具 有很强的生成硫代络合物〔MeZ(HS)n〕Z-n的能力 ,提高了元 素的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