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赏析

合集下载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首钢琴曲,作品号为Op.59 No. 10。

该曲是柴可夫斯基为钢琴独奏而作的《十二首小品》中的一首,创作于1886年。

《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可以用词如下:欢快、轻快、舞曲、俏皮、嬉闹、活泼、明快、张扬、传统。

这首曲子以快四分之一拍的节奏为基调,主要呈现了一个欢快轻快的舞曲,
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曲子的开头以重复的伴奏音型为基础,灵活的旋律表现了音乐的轻快感。

在整首曲子中,柴可夫斯基巧妙地使用了复调和对位技巧,使得乐曲的声部交错迭起,呈现出一种活
泼俏皮的质感。

曲中还运用了一些小节奏上的转变和层叠,使得整首曲子更加有趣独特。

在旋律方面,曲子的主要旋律线条相对简洁明快,容易上口,具有一定的传统风格。

整首曲子的旋律流动性强,起伏跌宕,给人一种欢乐的感觉。

曲中还有一些手指技巧的运用,如快速的音阶、琶音等,给曲子增加了动感。

在演奏方面,演奏者需要通过快速的指法技巧和稳定的节奏感来表现曲子的活泼性和
轻快感。

同时需要注重声音的处理,让乐曲听起来明亮而清晰。

为了展现曲子的活泼俏皮,演奏者可以在演奏中稍微加大速度,突出曲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杜姆卡》是一首欢快轻快的钢琴曲,表现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才华和对传统音乐的
理解。

在曲子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复调和对位技巧,展现了曲子的活泼俏皮。

通过快速的
指法技巧和稳定的节奏感,演奏者可以将曲子的音乐意境和音乐特点充分展现出来。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晚期为钢琴而作的一首独奏曲,作于1886年。

这首曲子共有三个乐章,分别是慢板-急板-慢板,全曲演奏时长约为15分钟。

音乐意境上,《杜姆卡》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通过曲调、节奏和效果的运用,刻画了一幅活泼欢快,明快轻松的乡村图景。

整首曲子的音乐语言朴实直白,旋律简单易懂,常常使用了跳跃的音符和重复的音符,给人一种轻快欢快的感觉。

开头的慢板部分采用了E大调,旋律柔和流畅,仿佛小溪悠然流淌。

这个部分的特点是使用了连续不断的三连音,形成了飘逸的音乐形象。

与之相对的急板部分则更具活力和强烈的节奏感,一开始就展现了强烈的起伏,给人一种紧张、激昂的感觉。

急板部分的主旋律非常明快,伴随着急速的音符,仿佛是田野里欢乐跳跃的小动物。

全曲最后的慢板部分更为柔和,曲调优美,继续发展了一部分急板部分的主题。

这个部分以E大调和弦的华美演奏开始,给人一种庄严优雅的感觉。

之后,音乐逐渐变得柔和,在班卓琴伴奏的装饰下,再次展现了一幅亲切温馨的乡村图景,最后以缓慢的音符逐渐落下,以一种宁静静谧的状态结束全曲。

在演奏方面,《杜姆卡》要求演奏者具备技巧娴熟的左右手分离技术,并且要能准确把握各个乐章中快速变化的节奏和稳定的速度。

在慢板的部分,演奏者需要注意琴键的控制力度,以呈现出柔和流畅的效果;而在急板部分,则需要演奏者能完美处理快速的音符,给人一种轻快欢快的感觉。

《杜姆卡》作为柴可夫斯基的一首钢琴曲,通过简单明快的旋律和活泼欢快的节奏,表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乡村风情。

演奏上,演奏者需要准确处理曲子中变化多样的节奏和速度,以呈现出曲子的不同情绪和意境。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1. 引言1.1 介绍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是一首具有浓厚俄罗斯民俗风格的钢琴曲,是柴可夫斯基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备受听众喜爱。

《杜姆卡》这个词来自于俄罗斯的乐器名称,曲子的灵感也来源于乌克兰的民间舞曲。

通过柴可夫斯基独特的和声处理和精湛的旋律构思,这首曲子传达出了一种欢快、轻快但又略带伤感和惆怅的情感。

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杜姆卡》被认为是一种结合了古典音乐元素和俄罗斯民间音乐特色的杰作。

曲子中充满了俄罗斯舞曲的元素,旋律优美动人,节奏感强烈,给人一种欢快舞蹈的感觉。

同时,曲子还融入了柴可夫斯基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感和复杂的和声变化,表现出了深沉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作品的音乐特点和情感内涵,为之后的分析和演奏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1.2 阐述本文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探讨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演奏要点。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们将深入挖掘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核,解析其音乐特色和技术要求,以及演奏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从而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并演绎这部具有挑战性和表现力的钢琴曲目。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我们旨在为演奏《杜姆卡》的钢琴演奏者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指导和演奏实例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准确把握乐曲的音乐特点和情感内涵,提高其演奏水平和表现力。

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音乐爱好者和专家学者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和研究,进一步探讨柴可夫斯基这一杰出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的贡献和独特魅力。

2. 正文2.1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深情的作品。

整首曲子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展现出不同的音乐意境和情感。

首先,开头的快板部分带有活泼轻快的音乐感,表现出一种欢快轻松的氛围,仿佛在欢庆和庆祝某种喜事。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首钢琴曲,全曲时长约为十分钟,曲风活泼轻快,富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特色。

本文将从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这首钢琴曲。

一、音乐意境1. 民间舞曲《杜姆卡》是一首以俄罗斯民间舞曲为主题的钢琴曲,曲调轻快欢快,乐曲中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例如对位和声、跳跃的音符运用等。

这种气氛让人联想起俄罗斯农村中的狂欢节庆祝活动,如不列颠群岛的圣诞节庆祝活动。

2. 表达情感虽然乐曲的整体感觉是欢快的,但在曲中也出现了一些抒情的部分。

例如,末乐章中出现的慢板段落,以及第二主题的回归,都是间歇性的慢板段落。

这些抒情的部分在让乐曲以一种欢快和愉悦的氛围展开,同时又增加了对情感的表达和深度的体现。

3. 小品曲《杜姆卡》是一首小品曲,大量运用了跳跃音符和对位和声的技巧,同时又表达着柴可夫斯基对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喜爱和钦佩。

这使得乐曲即使在较简单的结构中,也能给观众带来丰富的音乐体验。

二、演奏分析1. 节奏感《杜姆卡》的节奏非常明显,旋律轻快,容易让听众随之而起舞。

在演奏时,要尽量突出节奏感,使得观众能够听到节拍的明显,在欢乐的氛围中更好地跟着旋律跳舞。

2. 对位和声对位和声是《杜姆卡》中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演奏时,需要注意清晰地表现出不同部分之间的对位和声效果,因为这样才能真正地表达出民间音乐风格的特征。

3. 前奏和结束《杜姆卡》的前奏非常简短,要求演奏者用简单而明亮的方式来表现它。

结束也要注意节奏的强调,以及最后一个音符的持续时间。

4. 抒情部分的表现除了欢快的部分,乐曲中也有一些抒情的部分。

在演奏时,需要注意变换乐曲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情感上的变化,进而更好地领会到乐曲的主题和核心。

综合来看,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有着浓厚的俄罗斯民间音乐特色,演奏要求突出节奏感、对位和声效果以及抒情部分的表现,结合音乐意境,使得乐曲既能让人畅快地跳舞,也能让人领会到深刻的情感表达。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杜姆卡》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个钢琴小品,这个作品发布于1892年,是他晚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乐曲的名字来自于俄国民间音乐的一种叫做“杜姆卡”的小曲调,在这首乐曲中,柴可夫斯基将这样一种民间小调巧妙地融入到了钢琴曲中,展现出了婉转悠扬、充满浪漫情调的音乐风貌。

整首《杜姆卡》以D大调为主,三段式结构,分为慢速-快速-慢速三个部分。

一开始是慢速部分,音乐优美悠扬,感性而动人,带给听者一种独特的温馨感觉,乐曲的每个音符都流露着甜美的意味。

其中使用了大量左右手连续的旋律线条,展现出了柔美和优雅的音乐风格。

随后,将进入快速部分,节奏加速,音乐更加灵活、跳跃,让作品表现出一种轻松明快、欢快的氛围。

钢琴的演奏技巧也得到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演奏者拥有丰富的音乐情感与卓越的技术水平。

整个快速部分以右手主题为主,左手起到了伴奏的作用,柴可夫斯基运用复调和弱化的技巧,展现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多样性。

最后,乐曲再次回到了慢速部分,这次的音乐更加细腻柔和,偏重于感情细腻的内涵,通过使用高音和低音的呈现方式以及不同级别的和谐音响,在表现柴氏浪漫风格中增添了一层更为醇厚、更为丰富的音乐情趣。

在演奏这首乐曲时,演奏者需要注重把握音乐的动态律动和节奏规律。

第一部分节奏应较为缓慢,强调优美的旋律线,转入第二部分后音乐应加速,强调轻盈欢快的节奏,同时需要注意双手的协调与配合。

第三部分要表现出细腻柔和的情感,需要慢慢释放,不过要注意将整个曲子连接为一个完整的音乐故事。

总之,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品《杜姆卡》展现出了浪漫情调、甜美优美的风格,它的音乐意境与演奏特点,也是钢琴演奏家在演奏中要注意的核心点。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杜姆卡》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一首著名钢琴曲,作于1873年,属于其著名的《儿童之歌》组曲中的一部分。

这首曲子充满了欢快、天真、朗朗乾坤的气息,曲调轻快、明朗,仿佛在讲述一段活泼又可爱的童话故事。

在这首曲子中,柴可夫斯基为钢琴写了鲜艳的旋律,以强烈的节奏感和跳跃的琶音为特色。

其时而草率、时而柔美的曲线与时而整洁、时而交错的节奏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和琐碎的琶音展示了柴可夫斯基这位当时杰出的作曲家对钢琴音乐的独到理解。

这首曲子的音乐意境有着浓厚的童话气息,曲调欢快、轻快,并且常常用到流畅的和声与节奏手法,同时也融入了柴可夫斯基的自然风格,充满了想象力与灵气。

《杜姆卡》无需过多的修辞,通过简单明了的音符,呈现出了一股自然而然的感觉,仿佛是一个小孩在蹦跶和玩耍,代表了生活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

此外,这首曲子也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独特的感性与绘画化的思维,他将自然的形态缩小到钢琴音符中,创造出了一种和谐、美丽的音乐画面。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需要强调的是微观的旋律和大局的节奏感。

应聚焦于钢琴旋律线路的展开和鲜明的节奏手法,保持轻快、明朗的节奏感,同时注意使用适度的踏板,使每个音符都有良好的清晰度,令每个音符都聆听到并且清晰的响起。

在演奏时,还要注意各段过渡需要配合音色的变化来营造出不同的音乐意境,使音乐的表现更加精致、多变与有趣,并且独立的每个小节都要有其特别的表现和清晰的冷静。

此外,需要适当调整节奏,让整首曲子更为流畅、自然,并且旋律更为抒情、动人。

总的来说,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杜姆卡》是一首充满童趣、天真、活泼的优美钢琴曲,音乐中融入了浓重的自然气息与柴可夫斯基个性鲜明的编曲,是一首优秀的钢琴演奏曲目,演奏时需注重深化旋律意大利、加强节奏感,呈现出兼备表现力、技巧与音乐特点的优秀演奏效果。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部钢琴曲,被认为是他晚年创作的杰作之一。

这部曲子充满了浓厚的俄罗斯民歌风格,具有深厚的音乐内涵和情感表达。

我们来谈谈这部曲子的音乐意境。

《杜姆卡》是一种俄罗斯的传统音乐形式,为小提琴或者钢琴独奏的舞曲,通常用于民间婚礼和庆祝活动中。

这种音乐形式富有朴实、明快、欢快、朝气蓬勃的风格,展现出俄罗斯民族的热情和豪迈。

在《杜姆卡》这部曲子中,柴可夫斯基充分发挥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特点,通过优美的旋律、流畅的音型和热烈的节奏,勾勒出了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音乐意境。

曲子开头即展现出明快而生动的主题,仿佛是在描述俄罗斯的美丽乡村和欢快的民间庆祝活动。

随着曲子的进行,音乐逐渐变得热烈而热情,既有着柔美的旋律,又在节奏上展现出了强烈的活力,给人一种跳跃、舞动的感觉。

整个曲子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展现出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独有的情感和气质。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这部曲子的演奏分析。

《杜姆卡》是一部技术要求较高的钢琴曲,演奏时需要有较强的手指灵活性和音乐表达能力。

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把握曲子的节奏和速度,尤其是在快速的乐句部分,需要保持稳定而明快的速度,同时准确地表现出音乐中的活力和热情。

曲子中还有许多需要细腻的表现和精准的音符连贯,需要演奏者具有较强的手指灵活性和技巧。

演奏者还需要灵活运用延长音、装饰音等手法,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情感。

在演奏《杜姆卡》这首曲子时,演奏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表达能力。

他们需要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以情感表达为基础,将作品的音乐性和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细致地表现出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感变化和情绪起伏,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和饱满。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是一部富有俄罗斯民歌特色的优美钢琴音乐作品,它展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演奏时需要具备出色的技术和音乐表达能力。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末期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旋律丰富,感情真挚深沉。

其中,他的钢琴曲《杜姆卡》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天赋和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本文将对《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进行分析。

一、音乐意境《杜姆卡》又名《俄罗斯园游会》,描述的是俄罗斯民间婚礼上的乐曲和舞蹈。

通过欢快、舒缓的旋律和节奏,营造了一个喜庆、欢欣的氛围。

整首曲子分为三个部分:忧伤的开头、愉快的中间段和兴奋的结尾,反映了俄罗斯婚礼的整个过程。

开头部分以柔和的音色,轻缓的节奏,表达了新娘在婚礼前的忧虑和无助,以及她对过去的思念。

中间段以舒畅的旋律,热烈的节奏,表现出婚礼上各种欢快的音乐和舞蹈,尤其是杜姆卡舞,是以手拉手圆舞为主的民间舞蹈,代表了人们在婚礼上所希望的美好未来。

结尾部分以强烈的音色,快速的节奏,充满欢乐和兴奋,象征着婚礼的圆满结束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二、演奏分析演奏《杜姆卡》需要有充分的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

以下是一些演奏技巧和注意事项。

1.掌握好节奏。

婚礼上的音乐通常是以口齿舌头击拍,非常有活力和感情,演奏时应该要把握好这种感觉,并将其体现出来。

2.表现不同的情绪。

曲子中有许多不同的情绪需要表达,演奏时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强度和速度。

3.合理运用断奏。

曲子中有许多断奏,演奏时要把握好节奏和音量的进退,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效果。

4.注意音色的变化。

曲子中有多个不同的乐章,每个乐章的音色特点也不同,演奏时要注意切换音色,准确表现每个部分的情感。

5.灵活掌握速度。

曲子的速度快慢变化很大,演奏时要根据情感变化灵活控制速度,并保持稳定的强度和技巧。

总之,演奏《杜姆卡》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技巧,并能够深入理解曲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才能真正地将其演绎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赏析
摘要: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杜姆卡》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杜姆卡》的赏析为切入口,通过对该作品的曲式、旋律、音乐形象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杜姆卡》所包含的音乐内蕴,认为民族性、人民性、乐观主义是柴可夫斯基创作该作品的核心。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赏析
杜姆卡『Dumka』也可以译成「悲歌」,原是斯拉夫民族的一种民间叙事歌曲。

歌词大多叙述英雄事迹,音乐带有忧郁和沉思的意味。

同时也指一种由沉思、忧郁突然转变为神采飞扬的器乐曲。

本文向大家介绍的是由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于1886年的c小調Dumka(Op.59)。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是俄国著名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旋律高贵细致、情绪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他的许多作品,如《天鹅湖》、《1812序曲》、《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弦乐四重奏》、《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演奏家和交响乐团的保留曲目。

他的作品丰富多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在世界音乐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富于创造力的全能作曲家,也是一位浪漫乐派在创作上唯一达到古典大师深度和广度的作曲家。

在历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上,除了演奏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外,还会经常出现钢琴套曲《杜姆卡》、《俄罗斯谐谑曲》、《F大调主题与变奏曲》、《四季》等作品。

可见,《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的经典之作。

因此,通过此曲的赏析我们可以体会出蕴含在柴可夫斯基血脉中的民族情结、乐观精神。


《杜姆卡》(Op.59)创作于1886年2月27日至3月5日,以“俄国乡村风景”题献给法国钢琴家马蒙泰尔(Antoine Marmontel),题目(Dumka)的俄文原意是“沉思”。

杜姆卡又称沉思曲。

流传于乌克兰和波兰地区抒情沉思的缓慢民歌,“一般都以传说和历史为题材”。

在器乐曲中常以“哀伤忧郁和朝气蓬勃的性格交替出现。



全曲在充满了俄罗斯民歌风格的曲调中展开,进入第一部分(1~45小节):Andantino cantabile(如歌的小行板),情绪深沉忧郁,曲调流畅如歌。

伴奏和弦模仿俄罗斯民间乐器“古斯里”拨弦效果,仿佛勾勒出俄罗斯乡村的宁静与安详。

在柴可夫斯基常用的典型下行音调及弱力度(p)的平稳走向中,宛如一位双目失明的乡村老妇人在平静地叙述着自己惨淡、凄凉的生活(1~16小节)。

接下来旋律又出现在了中声部,高声部如远方隐约传来的歌声更衬托出旋律的哀伤,而不断加宽的音域、加密的节奏、加大的力度使得深沉忧郁的歌唱逐渐动力化,情感的内涵更加饱满充实。

整个第一部分在一串高音区的颤音中结束。

接下来音乐进入了情绪热烈、粗犷的第二部分(46~113小节)。

情绪活跃的主题、舞曲性的节奏,仿佛带着我们进入了俄罗斯乡村节日的聚会。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俄罗斯女子轻快矫健的身姿,踏着谐谑的斯拉夫舞步,翩翩而动(46~75小节)。

随着左手饱满、厚重而又有弹性的重音(76、77小节)出现的就是俄罗斯小伙子了,他们的舞步热情、奔放、粗犷、豪放。

青年男女载歌载舞,将节日的气氛推向了一个高点。

难道这就是全部?舞会随着音量极低开始的长串琶音
(88小节)结束了吗?当然不是!这串精彩的华彩段在高音区以极强的音量结束预示着节日的气氛马上要进入最高点。

由pp到fff连续进行的八度音型(89~93小节)正是小伙子们踏着铿锵的舞步再次登场,紧接着姑娘们也加入进来(94小节),很快所有人的热情被舞蹈点燃,所有人都尽情的挥霍着自己的舞步、狂挥着自己的手臂,欢笑、音乐、掌声融为一体(97~101小节),将节日的庆祝的场面推向了顶点(102~104小节),紧随着典型的柴可夫斯基式的下行旋律,舞会渐渐进入了尾声(105~113小节),夜色重归于平静。

音乐第三部分(114~138小节),是再现与尾声。

主题的低八度进行,模仿“古斯里”拨弦效果和弦的时值更加短促,力度更趋弱小,使整个音乐的情绪更加显得痛苦而孤独。

而音乐的内敛情绪又仿佛揭示出一种精神:“苦难的哀愁总是和深邃的沉思结合在一起”。

音乐的最后两小节(137~138小节)以有力的和弦收拢结束,在悲苦的叙述之后用强烈的狂舞结束了全曲。


整首作品中,柴可夫斯基融入了俄罗斯民间音乐曲调因素,处处体现了构成柴可夫斯基创作本质的民族性格,那就是旋律宽广流畅,气息悠长,朴质、自然、真挚动人。

正如柴可夫斯基本人说的“…那种难以传言的美,我热爱俄罗斯因素的一切表现。

总而言之,我是一个道地的俄罗斯人。


柴可夫斯基创作本质的民族性格还体现在作品形象的民族性、艺术的人民性。

俄罗斯人民坚毅、稳重、诙谐幽默、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及丰富的情感和气质,在《杜姆卡》中间部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虽然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几乎在精神异常痛苦的状态下度过,使得他非常神经质、极端的情绪化甚至歇斯底里,两极化的表现常令人惊讶,这种强烈的个人化风格在《杜姆卡》三段的情绪对比中得到了一定体现。

但柴可夫斯基并不是一位厌世主义作曲家,在《杜姆卡》中第二部分为我们生动地展示出一幅又一幅俄罗斯人民生活、娱乐的场景,民族性、人民性、乐观主义仍然是他的创作核心。

参考文献:
[1]《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3月北京第2版
[2]逸文.《柴可夫斯基论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3]蒋振瑞.《论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的演奏》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