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 简介

合集下载

柴可夫斯基生平

柴可夫斯基生平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
柴可夫斯基(1840.5.7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参加乐团
• 伦敦交响乐团 • 伦敦交响乐团建于1904年,与英国广播 (BBC)交响乐团及伦敦爱乐乐团三足鼎立, 是代表英国水平的著名演奏团体。应该说 这个乐团是英国三大交响乐团中最优秀的, 也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交响乐团之一。伦 敦交响乐团曾多次演奏柴科夫斯基的作品,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小提琴协奏 曲第35乐章》及《天鹅湖》选段等。

成长历程
• 柴可夫斯基于1858年离开学校然后进入司法 部做部长秘书,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 唱团。后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 柴可夫斯基自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之后, 安东· 鲁宾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乐学院的 和声学教授尼古莱· 鲁宾斯坦聘请他做音乐 史的教师。当时的柴可夫斯基父亲已经退休, 经济上颇为拮据,便欣然接受教职,接下来 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学和创作。教书的待遇 不特别好,仅能糊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从 事这份工作能够有很充裕的时间创作,所以 在从事教职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 “冬之梦”,但听众反应不佳。没多久,他 就因为压力太大又过度工作,在1877年因精 神崩溃离开学校。休了一年假后,他尝试着 回学校继续教书,但是没多久就放弃了,然 后决定退休。在瑞士休养一阵子之后,便搬 到基辅与妹妹同住。[
音乐风格
• 柴可夫斯基 • 柴可夫斯基 画像(10张) • 是在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时期走上创作 道路的,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 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 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到的悲剧性。 他在70年代末所写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 《叶甫盖尼· 奥涅金》,则属于他在前后两个时 期交界时的作品。 • 交响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 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 他的第1、第2、第3、交响曲写于70年代中期 以前,均属于前期创作。 • 这3部交响曲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与М.N.格林卡 以来俄罗斯交响音乐传统的联系。这3部交响 曲都属于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题上 往往采用民歌素材。

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简介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一位俄罗斯浪漫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柴可夫斯基的许多伟大作品都与他的情感经历紧密相连。

从载体角度来看,柴可夫斯基还是一位涉及范围广泛的作曲大师。

他在歌剧,舞剧,协奏曲,交响曲,音乐会协曲,声乐浪漫曲以及室内乐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之作。

他写的情感有时很强烈,有时很委婉,就像山间溪流一样。

他的音乐具有丰富的、旋律优美的情感特点。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

当时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败时期。

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俄罗斯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

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和王朝的拥护者。

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出路、生命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对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

这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创造力的基本意识形态倾向。

虽然柴科夫斯基没有选择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作品往往倾向于表现对光明喜悦的渴望和信仰,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出更深层次的悲剧性。

1862年在音乐学习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俄国第1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在Н.И.扎连芭指导下学习和声与复调,在А.Г.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大师,柴可夫斯基的的作品用优美的旋律揭示出人类情感丰富的世界,使悲哀的更悲哀,忧郁的更忧郁,明快的更明快,喜悦的更喜悦。

那旋律线条犹如一根薄薄的彩色丝绸,深深地扎进人类的心脏,反映了人类情感的每一个细节,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充满了浪漫的光芒,穿透了时间的美,这就是他的音乐的特点和不朽。

柴可夫斯基-音乐家的故事

柴可夫斯基-音乐家的故事

பைடு நூலகம்
风格特点:
他的作品既包含国民乐派的描述性标题音乐,又 有古典乐派的抽象美感,但在浪漫的风格中也富 含了俄罗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个人特色。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俄国沙皇统治下的俄罗 斯广大知识阶层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 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 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音乐家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全名:彼得· 伊里奇· 柴可夫斯基 (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 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他的作品既包含国民乐派的描述性标题音乐,又 有古典乐派的抽象美感,但在浪漫的风格中也富 含了俄罗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个人特色。
代表作品:
《小提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 响 曲》、《第七交响曲》、《一八一二年序曲》、 《四季》、《罗密欧与朱丽 叶》、《胡桃夹子》、 《天鹅湖》、《忧郁小夜曲》等。
其中,《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
子》三部舞剧音乐作品,都已成为世界舞 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 国的芭蕾舞台上。

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赏析

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赏析

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赏析
一、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简介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俄罗斯风情和高度的艺术价值。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交响曲,又称《冬日梦》,创作于1866年,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二、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值俄罗斯社会政治动荡时期。

作曲家深受时代氛围的影响,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以展现俄罗斯冬日的梦幻景象。

三、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的音乐特点
1.曲式结构: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采用古典交响乐的四个乐章结构,分别为快板、行板、谐谑曲和终曲。

2.旋律特点:作品充满浓厚的俄罗斯风情,旋律优美动听,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

3.和声处理:作曲家运用丰富的和声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层次,展现出壮阔的音色效果。

4.节奏变化:柴可夫斯基巧妙地运用节奏变化,为音乐注入活力,使作品充满动感。

四、作品鉴赏及意义
1.音乐风格:这部作品融合了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风格,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独特的音乐语言。

2.情感表达: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充满激情与矛盾,反映出作曲家内心的挣扎与彷徨。

3.社会意义:作品以冬日为背景,寓意着俄罗斯民族的坚韧与希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五、总结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浪漫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佳作,展现了作曲家的音乐才华。

作品在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俄罗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
1840年5月7日出生於俄國Votkinsk • 父親是礦冶工程師
• 四歲時和妹妹合作完成他的第一首歌
• 十四歲母親過世〈死於霍亂〉 • 原本習法律,二十三歲辭去司法工作改學音樂 • 十四歲隨義大利老師Luigi Piccioli習聲樂 二十二歲 隨聖彼得堡院長Anton Rubinstein習作曲 二十三歲在音樂院習和聲、作曲、鋼琴、長笛
• 畢業後在新莫斯科音樂
愛 情 與 婚 姻
• 性情:憂鬱、常有孤獨感、渴望與人建立親密的關 係、喜歡溫暖的家庭氣氛
• 愛情:初戀對象是一位義大利的女高音歌手 親密筆友是梅克夫人〈鐵路工程師的遺孀, 愛音樂又富有,常贊助音樂家,通信時間長 達15年之久〉 • 婚姻:37歲結婚,對象是他的音樂仰慕者Antonina Ivanovna Milyukova,她聲稱若遭拒絕就要自殺 41歲離婚,因她產下一子經證明非柴可夫斯基 的
音樂風格
• • • • • 綜合了憂鬱和華麗的旋律 生動的節奏 巧妙的配器 主題的再現 充分表現細膩至寬廣宏偉等多種複雜的 情緒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音乐家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lkovsky
目录
1、生平 2、年表 3、作品 4、创作特点


中文名:柴可夫斯基 英文名: Tchaikovsky, Pyotr (Ilyich) 生 于: 1840/05/07 卒 于: 1893/11/06 国 籍: 俄罗斯 乐 派:浪漫乐派

他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 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 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 院工作。22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 院工作。22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 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 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宾斯坦的弟弟) 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 院的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与崇拜自己的 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 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 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1893年,他逝世于 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1893年,他逝世于 圣彼得堡。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 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 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 是一个谜。
代表作品
交响曲:
《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第一号交响曲是受到俄罗 小调第一交响曲》 1866年)──第一号交响曲是受到俄罗 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 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虽然柴科夫斯基自认有 点瑕疵,但它无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时期的梦与情怀。 《c小调第二交响曲》 (1872年) 小调第二交响曲》 1872年) 《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 大调第三交响曲》 1875年) 《f小调第四交响曲》 (1878年) 小调第四交响曲》 1878年) 《e小调第五交响曲》 (1888年) 小调第五交响曲》 1888年) 《b小调第六交响曲》 (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 小调第六交响曲》 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 交响曲》 交响曲》 ,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 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美学观。 《曼弗雷德交响曲》 (1885年) 曼弗雷德交响曲》 1885年)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國最有名的作曲家, 從小就便對音樂很有興趣 ,喜愛學鋼琴和作曲, 但卻因父親的反對而被送到法學院唸書,希望他 做個律師。 •1863年,二十二歲的柴可夫斯基辭去司法部工作, 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選修音 樂課程。 •1865年,柴可夫斯基以優異的成績自音樂學院畢 業,也開始了他的教學與創作生涯。 •雖然在音樂方面具有曠世才華,但他的個性優柔 寡斷,不接受群眾,也不為其他人所接受,所以 被評為一個「怪人」。
•1869年,柴可夫斯基開始寫作他最著名的管弦樂幻 想曲《羅蜜歐與茱麗葉序曲》。 •1874年完成《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原本柴可夫斯 基打算在此曲完成後把它獻給他的老師安東‧魯賓斯 坦,但這作品卻飽受魯賓斯坦的批評,柴可夫斯基 便把它轉獻給李斯特的女婿---畢羅。 •柴可夫斯基早期的作曲生涯並不如意,無論在經濟、 社交或感情方面都受到打擊,使柴可夫斯基的精神 受到很大的困擾。幸好,這時有一位富孀梅克夫人 十分欣賞柴可夫斯基的才華 ,每年對他提供了三千 元的資助,解決了柴可夫斯基經濟上的困難。
• 1878年第四號交響曲在尼可拉‧魯賓斯坦指揮下初 奏。 • 1879年歌劇《尤金‧奧尼根 》在莫斯科上演,都得 到相當成功。自此柴可夫斯基的聲望開始日漸提升。 1881年,他的老師安東‧魯賓斯坦逝世。次年,柴 可夫斯基以《A小調三重奏》獻給魯賓斯坦。 •柴可夫斯基憂鬱孤獨的性格,導致他的音樂時常帶 有悲觀的y’s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旋律線條流暢而多變,加上 他對樂器的運用有超凡的觸覺, 使他的作品能 更鮮明地刻劃出他要表現的角色或想表達感情。 同時,他的作品也透露出俄羅斯的民族特色。所 作的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 都突破了傳統的舞劇音樂程式,使音樂更能表達 劇情。柴可夫斯基作品數量龐大,如八齣歌劇 (包括《尤金‧奧尼根 》和《黑桃皇后 》等)、 三齣芭蕾舞劇、七首交響曲、管弦樂幻想曲《羅 蜜歐與茱麗葉序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 曲以及其他室樂、合唱團歌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可夫斯基简介
在世界音乐的历史长河中,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一个既响亮又奇特的名字:
他也许没有"音乐之父”巴赫的地位崇高,没有"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魅力永恒,没有"钢琴诗人”肖邦的风格隽永,也没有"音乐哲学家”勃拉姆斯的做法稳健。

但是,他毕竟被誉为"俄罗斯音乐的得道高僧”(丰子恺语),他毕竟受到全世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并被音乐爱好者把他的名字紧排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之后(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曾就"你最喜欢的音乐家”开展民意调查,结果就是如此)。

他从开始就倾向于西方音乐,远离五人团乐风,这一点自不待言。

然而尽管他的方式迥异于穆索斯基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就据此断然摒拒柴可夫斯基于国民乐派作曲家之林,难免要遭见树不见林之讥。

当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张开双臂,热情的拥抱俄罗斯古文物与古民歌,穆索斯基舒展胸襟容纳所有的俄罗斯人民时,却见柴可夫斯基也伸展双臂——拥抱的却是他自己。

柴科夫斯基遗留下来的作品为数庞大,而且内容、种类繁多,目前大家仍然常可欣赏到的乐曲如:十一出歌剧中的二出,六首交响曲其中後三首,三首协奏曲(钢琴、小提琴及为大提琴作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三出芭蕾舞剧以及六、七首如序曲、幻想曲之类的管弦乐作品。

室内乐曲则包括三首弦乐四重奏曲中的一首,一首钢琴三重奏曲,一首弦乐六重奏曲。

这份成就除了少数德奥的大师之外可说是无人能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