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

音乐鉴赏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
音乐鉴赏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

信阳师范学院

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班级:2010级1班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姓名:周宪法

学号:20105031115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好象从昏睡病中醒了过来,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沙皇政权慑于席卷全国的农民骚动,采取了废除农奴制的改良措施。在阴暗的俄罗斯大地上,出现一线“曙光”。俄国知识分子的民主思潮,又在微幕的晨光中萌发出盎然春意。

然而,乍暖还寒。沙皇专制的严酷风雪很快摧毁了人们心田中刚刚泛起的春色。俄罗斯又陷入压抑、窒息的“黑暗王国”。时代在俄国知识分子心灵中投下巨大阴影。

柴可夫斯基陷于苦闷、忧郁之中。他痛切地说:“我惋惜过去,期望未来,永远也不满足于现在:我的整个生活就是这样渡过的。”

此时,作曲家的个人生活又掀起悲剧的波澜。1877年7月,他同自己学生安·伊。米柳科娃草率成婚。婚后生活使柴可夫斯基感到痛苦。他说:“可怕的生活又挨过了几天。我喝了很多酒。”作曲家身心交瘁而病倒。他先在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居住一个时期,又到意大利休养。这期间,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叹息:现在“俄国人谈不上快乐”。

在因个人遭遇和社会压抑的极度苦痛时期,柴可夫斯基写出了著名的《第四交响曲》。那时正是作曲家被厄运折磨的1877年。精神上的巨痛使他的写作时断时续。他说:“我以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从来不曾给我带来过这样的困难”。但是,他最终创造出来的音符,凝聚了作曲家心血,具有更高、更广的普遍意义,表达出当时一代知识分子的情感与命运。

《第四交响曲》写成之后,题献给作曲家敬重与仰慕的梅克夫人。这位被柴可夫斯基称为“挚友”的贵夫人,曾对作曲家给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很大支持,使他得以解脱某些痛苦的心境与经济上的窘况而安心于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不止一次地称呼这部交响曲为“我们的交响曲”,并在写作过程中曾写下遗言:“如果我死去,请把原稿送给梅克夫人。”他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说道:我们的这部交响曲是“纯粹抒情的过程。这是心灵的音乐自白,它充溢于心,按照自己的特性、借助声音渲泄而出,就如同抒情诗人借助诗句倾泻衷曲一般。不同的只是音乐在表现千变万化的内心感情时拥有无与伦比的有力手段和细致入微的语言。”

柴可夫斯基深情地说:“它将永远是我最得意的作品,它是一座纪念碑,代表着这样一个时代:在深重的苦难、悲哀和绝望之中,忽而射出了希望的光解——这光辉就是这一作品所题献的那人所射出的。”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于年18782月22日在莫斯科首演。梅克夫人在座。次日,她给作曲家发来电报,祝贺成功。随后又致函叙述了首演情况:“听众是能够接受你的交响曲的,对于诙谐曲一乐章尤表欢迎。掌声很热烈,最后大家要求见一见作者,大概是鲁滨斯坦代你答谢的……”

《第四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稳重的行板,活泼的中板。

圆号和大管奏出威严的号角声,揭开整部交响曲的帷幕:

这个阴森的主题,象阴影笼罩着第一乐章,也贯穿整部交响曲;它阻止人们对幸福光明的向往与追求。作为序奏,它象一颗种子,播植在《第四交响曲》的阔野上,成为音乐戏剧性发展的基础。柴可夫斯基说;“这就是命运”!“它象达摩克利斯的剑,悬在头上,无时不刻不在折磨人们心灵。”_在“达摩克利斯的剑”下,人们“只好顺从,只好毫无结果地忧伤”——一如提琴和大提琴在重压之下呻吟着,奏出哀叹的主部主题。半音下行的模进音调,动荡不定的延留节奏,造成柴可夫斯基所特有的叹息音型:

在心灵的哀吟中,命运化为咄咄逼人的短句轰然震响。不堪忍从的重压使吟叹变成呼号。管弦乐队凝聚了愈益强烈的愁绪,进发出暴烈的音响。这是痛苦的哀鸣,也是奋力的抗争。但是,人们无法摆脱命运的网罗。作曲家只好引导人们规避现实,沉而于虚幻的梦境之中……

单簧管以神秘的色用吹奏出一支怪诞的音调。长笛和大管以忽明忽暗的音色,奏出快速的装饰性的经过句。此刻,一种奇妙的迷幻气氛升腾而起,把人们带到现实世界之外。

柴可夫斯基为这个副部主题写下一句简明的解释:“暗淡的、失望的感情愈来愈剧烈,愈来愈残酷。回避现实而沉入幻梦不是更好些吗?”

接着,长笛和双簧管奏出一文明朗的旋律。“啊,欢乐!至少是温柔甜美的幻梦出现了。”人们在梦境中遇到了幸福女神。她轻轻招手,把人们引向光明的世界。这是第二副部主题,音乐中充满虚幻的柔情蜜意。

第一乐章由上面三个主题为基本形象。

序奏象征命运。它威胁着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又不断把人们从梦幻中唤醒。

主部主题在哀叹。它表达出对于命运的无奈顺从和深痛比伤的情绪。

两个副部主题虚构出一个空幻渺茫的甜梦。它从开一侧面表现出对于命运的屈服与回避。

在庞大的交响发展大地上,三个主题,犹如三支军列,形成对垒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冲突与搏斗。

当人们沉浸在梦幻之中,渐渐忘却。比郁痛苦时,迷醉的人们失声高叫:这就是幸福。然而,话音未落,定音鼓敲击着震颤的大地,命运之声从小号中骤然鸣起;柴可夫斯基急切地告诉梅克夫人:这不是幸福!“这是幻梦,命运又从幻梦中把人们唤醒”。忧郁的哀叹以及对幸福的期求,虽然在模进的积累中掀起了热情的波涛,但是,命运的力量始终占据上风。

小号三次高奏“命运”号角,唤来简短的再现部。那里,被压抑的主部与副部主题变得更加短小,而命运的阴影显得更为高大。结尾的凄切悲泣之音宣告了对命运斗争的失败。

第二乐章,歌谣风的小行板。

柴可夫斯基说:“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反映的是另一种愁思。黄昏时分,当你工作得累了而独自闲坐,出现了一种忧郁感,拿起一本书来,它却从手中滑落。一连串的回忆浮现心头。岁月在落。今人伤逝。而回顾青年时代又使人心情愉快。抱憾过去,而又缺乏重新开始生活的愿望。生活让人感到疲倦,休息一下,回首往事,会是乐趣。想起了多少事情情啊!曾经有过欢乐的时刻,青春的热血沸腾,生活是满足的。有过痛苦的时刻,有过无可补偿的损失。这一切都已十分遥远。沉浸于往事真是又悲哀又甜蜜。”

这个乐章犹如沉思的抒情歌谣。抚平了第一乐章的纷扰、迷乱心绪。两个乐章呈现出不同色调。

在弦乐均匀的拨奏背景中,柔和的双簧管唱出一支动人歌调。起伏的旋律,延续的气息,刻画出人们在暮色中沉思、回忆的闲适心境:

随后,音乐热切开朗,坦诚的情感表白,象是穿过命运的惊涛骇浪,游向幸福、光明的彼岸。在木管及圆号的清澄和弦伴奏下,第一第二提琴奏出明快的第二主题:

中间部份出现一个叹息的主题。它带有偶然若失的悲伤色调,由单簧管和大管陈述而出,象是陷入痛苦的往事回忆。

随后,第一主题在木管经过句的插科打浑中,由小提琴娓娓动人地复述而出。第二主题也相继再现。最后,委婉柔和的第一主题在大管中独自行进,愈走愈远,消逝在静寂的音响之中。

在第二乐章中,听不到命远粗暴的嘶鸣声。人们在冥想中抚慰着受创伤的心灵,陶醉于诗一般的情调与意境中。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

据柴可夫斯基讲,这个乐章“并不表现明确的感情”,可以“任凭想象去自由驰骋”。但是,与前两个乐章不同,第三乐章更多反映斑驳陆离的现实世界,而不侧重于心理的刻画和内在情感的抒发。

第一主题由弦乐拨奏。轻俏飞动的旋律,热情活泼,充满生气;

奇怪的拨弦使音乐烁烁生光,并富有俄罗斯民间乐器巴拉莱卡琴的效果。梅克夫人听到这段音调后,兴奋地说它“象电流一样通过我身的神经”。柴可夫斯基也强调出拨奏的表现力:“要是用弓弦来拉,就会味同嚼蜡,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一切动人之处完全消失。”

第二主题由木管乐和铜管乐奏出的两个音调构成。

木管乐奏出的第一个音调摇曳不定,闪烁其辞。据说,这仿佛是描写了醉汉在街头上唱起的小调:

第二个音调由铜管乐奏出。这是一支进行曲,表现士兵在街头上行进:

接着,上面三个主题交织起来,让人们在“想象力自由活动”中去体味现实世界的动人色彩与美好情趣。

不过,柴可夫斯基也为这个乐章写下一段解释的文字。他说:这个乐章“是一些变幻莫测的阿拉伯式的花纹和捉摸不定的形象,它们在你喝了一点酒微微有些醉意时闪现于你的意念中。心里不欢快,也不恼烦。什么也不思考,任凭想象去自由驰骋,但不知为什么它却描绘出一些奇怪的图画……浮现出一群酩酊大醉的农夫,响起了一支街头小调。然后,在远远的某个地方走过一队兵士。这都是一些完全不相关联的形象,就象沉睡时从脑海掠过的一样。”

第四乐章,热情的。快板。

作曲家在谈到这个乐章时说:“要是你不能从自身找到可以快乐的理由,那就看看别人吧。走向人民吧。看看他们是怎样善于寻求乐趣,使自己投入愉快的心情中。这是一幅人民节日的欢乐图景。”

管弦乐队以旋风般急速而强劲的音响巨潮推开民间节庆的庄严大门,火炽的声浪直面扑来,把人们卷入欢乐的旋涡。在喧腾的人流中,作曲家听到了一支优美的俄罗斯民间舞蹈的歌曲《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树》:

“一棵白烨材站在田野里,

它蓬蓬茸茸地站在田野里……”

这是诺甫戈罗德省弟哈云的一首民歌。在俄罗斯作曲家的笔下,它成为被人屡用的一个主题。巴拉基列夫用它写成《以三首俄罗斯民歌编成的前奏曲》;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把它编入《俄罗斯民歌一百首》。

在这部交响曲中,这首民歌用于终曲乐章,表达出民间节日的欢乐情境。这个主题作为终曲的基本主题,曾以不同情调巨复展现;有时明快,有时深沉,有时哀重,有时壮伟:

终曲乐章的另一主题是一曲豪迈的凯歌。它与节日的齐奏音调,以及“小白桦”的歌声交融一起,斑斓绚丽,热潮沸腾:

终曲乐章中还出现了第一乐章中那个冷酷的命运主题,但很快被进行曲主题打断。有力的抗争,坚毅的行进,驱散了命运的阴霾。人民向着光明,向着欢乐跑去,把“命运”淹没在狂欢的热流中。

柴可夫斯基说:“不要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悲哀的。单纯而强烈的欢乐是存在的。从别人的快乐中获得快乐吧。活着毕竟是可能的。”

在管弦乐全奏声中,狂欢的主题、进行风的凯旋主题,以及“小白桦”之声递次出现,压抑着“命运”的阴影。在一片辉煌眩目的光华中,《第四交响曲》关上了“纪念碑”式的大门。柴可夫斯基用音乐写下了同“命运”搏斗的结局——不是悲剧,而是胜利!

作曲家曾经担心这部交响曲的“命运”。他说:“什么在等待着这部交响曲呢?当它的作者从人世消逝之后,它会永葆生机呢,还是立即坠入忘却的深渊呢?”柴可夫斯基这部肯定了人民乐观精神的交响巨作,不仅在他自己的创作中,而且在世界交响文献中,将“永存生机”。

人生与命运的斗争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常与命运联系在一起。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是“命运”。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表现的是另一时代,另一国度中人生与命运的斗争;虽然并没有标题“命运”

1888年,夏季。弗罗洛夫庄园。

这里,弥漫着田园气息。一个池塘和一个不岛,连接着一片森林。花园后面,可以望到俄罗斯中部的广阔远景

作曲家隐居庄园,避开客人的打扰,正在写作一部新的交响曲。这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他抱怨道:“现在似乎已不象从前那样轻松,也不是经常都有现成的材料。我记得,从前在日暮时分的疲乏感觉没有现在这么强烈。”

从《第四交响曲》到《第五交响曲》,中间隔过十一个年头。在这个漫长岁月中,正是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作曲家曾期求沙皇的政治改良,也曾寄幻想于资产阶级自由派。然而,他失望了。资产者也是“冷酷无情的剥削者”!

多愁善感的艺术家在徘徊。他为人生的归宿所困惑。他说:“生命流逝,走向终点——而我却百思不得其解”。他研究托尔斯泰的《仟悔录》,但又不同意这位大师关于“死是真理,其余全是虚伪”的悲观论调;他也试图皈依宗教:“我比任何时候更渴望在基督身上找到安慰与支持”,却又在宗教中一无所获。作曲家陷于苦闷之中。有时,他竟搁笔数日——从1880年11月到次年9月间,他没有写过一个音符。

1888年初,柴可夫斯基出国旅行。身在异邦,他仍感到祖国是他的慰藉:“当我被平静地遗弃在孤独之中时,我感到烦恼”,“回到家里去工作不是更好吗?”同时,他对俄国残酷的现实也没有绝望;有时,他还开导同样苦闷的梅克夫人:“您对俄国的看法总的说来大阴暗、太绝望了。”

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境况中,作曲家每日每时培植着新的交响之花。直到1888年8月,才最终完成这部新的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反映了俄罗斯知识分子既惶惑不安,又渴求光明的心境。作曲家在札记中写道:“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肯定生活的思想”

《第五交响曲》于1888年11月17日初演,未获成功,并受到音乐界的批评。但,1889年3月3日在汉堡由作曲家指挥的演奏,却大获成功。

第一乐章。行板。活泼的快板。

序奏,象是阴部沉重的哺哺低语,述说着人生的哀伤。这个主题有送葬进行曲般的节奏,有着俄罗斯民歌风的悠长曲民就象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的序奏一样,表达出压抑痛苦的情绪:“我一生中希望着的幸福被乌云遮蔽,遭霹雳的打击……一切都成泡影”。这个序奏主题,人们也称之为“命运”,它是整个交响曲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它那固执的、冷酷的否定,纠缠地隐现着”,贯穿在各个乐章之中:

快板的主部主题到来,没有出现鲜明的色调变化。单簧管和大管凄凉地叹息着,在命运压力之下怨诉、挣扎。作曲家写道,这个主题是表达“怀疑、埋怨、对XX的谴责”。我们可以把作曲家不指名的“XX”解释为命运。‘副部主题充满迷人的春天气息,使人想到作曲家置身于田园之中的舒畅心境。他说:“这里的一切简直抗是天堂。事实上竟好到这种程度:我本想只在早上散步半个钟头,但有时入了迷,竟逛了两个钟头。到处都是树林,有些地方甚至是真正神秘美妙的林子。傍晚,在夕阳西下时,我总在空旷的地方散步,而景色又是多么富丽啊!我希望替交响曲取得一点点材料。”

明朗的D大调,使音乐闪烁光辉。柴可夫斯基高兴地说:“一切。忧郁和凄凉都已忘掉,这就是它,这就是它,幸福终于来到”!

但是,在展开部中,色调又暗淡下来。主部主题抗争的音调化为惶乱气氛,即使管弦乐队的强大的召唤也无济于事。高‘涨的热潮转瞬即逝。

寂静中,再现都显得更为忧郁。幸福的幻梦破灭了。理想的彼岸消失了。被命运折磨的心灵,痛苦地搏动。第一乐章在残留的几件乐器的呻吟中,冷落地告终。

这里,命运扼杀了幸福与光明。人生的出路笼罩着巨大的阴影……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自由的速度。

抒情的乐音浸满了悲苦与忧郁。但是,抒情与悲郁又形成巧妙的融合。人们评论说,“行板的特殊魅力在于阳光与黑暗的融合,在于愁绪与抒情风景画的明暗变幻,在于这种对春天充满秋意的体验”。

这种复杂的情感使第二乐章的音乐虽不是直接与“命运”抗衡,却显示出强烈的对峙。

弦乐从低音区奏出充满宗教色彩的圣咏式前奏。然后,圆号迷茫地奏出第一主题。婉转的旋律透散出俄罗斯大自然的宽广气息,融入了作曲家缕缕惆怅:在圆号延宕的音响中,音乐从D大调转入艳丽的升F大调,质佛夜海中出现“一线光明”。这时,小提琴在圆号陪同下奏比第二主题。缓缓昂起的旋律线,把人们引向曙光初露的地平线上。

宁静的中段,充满田园气息。单簧管吹出牧歌曲调,犹如大自然之声,令人沉醉;

很快。命运主题挟着凛凛寒风从管乐声部袭来,诗一般的恬静境界被粗暴地扰乱了。作曲家在手稿上痛苦地写道:“不!没有希望。”

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再现,顽强地表达出对幸福与光明的追求,不可遏制的热潮犹如江河泛滥,冲刷出一片无涯的辽原阔野。静寂的休止,使广漠的空间无限地扩大着……

突然,冷酷的“命运”再次闯入,汹涌消音流变成凄凉的哀鸣悲泣。单簧管上的最后“一线光明”也悄然故去。

在命运的铁腕下,作曲家为第二乐章写下了忧郁的休止符。

第三乐章,中速的快机

这是一个用圆舞曲写成的乐章。很多评论家对它加以抒击:圆舞曲毕竟是狭窄和轻浮的,而且“把圆舞曲放在交响曲中,对于后者也同样是不尊重的表现。圆舞曲应放在组曲,而不应放在交响曲中;交响曲应永远保持它的严格而又严肃的规规矩矩的形式”。”

但是,柴可夫斯基喜爱这种富有民间气息的舞曲形式。在交响曲中他不仅写出个别同舞曲式的主题,而且写作出了具有“圆舞曲注格,圆舞曲思想,圆舞曲形象”的完整乐章。这里,作曲家期望远离命运而遁隐于温暖和谐的世外桃源之中:

第一小提琴奏出圆舞主题,远看去宛若秀媚迷人的仙女;但仔细一看,却是“命运”音调的乔装与化身。这支旋律与柴可夫斯基的歌曲《佛罗伦萨之歌》有些相似。歌词中惴惴不安的情绪,恰好表现出作曲家是生迷乱恍惚的情感中走向圆舞曲之境的——

“你如果渴望着要知道,藏在我的心里的事情,

告诉你,某种奇怪的妒忌心,

折磨着我的精神。”

中段,飘忽的音型犹如雪花从小提琴声浮翔而至,这是对萧瑟的冬日的回忆。

在圆舞曲乐章的结尾,人们脚下踏着轻快步伐,但心中却压着命运的重苛,而未来又茫然渺远。失望、怅惘、忧郁、思索……交织在渐次安静下来的音响中。

摹然,六声强烈和弦,把人们从踌躇中惊醒二看,终曲乐章将光明展现在前;

第四乐章。庄严的行板。急速的快板。

但是,黎明前的黑暗更阴沉。掀开终曲乐章第一页,“命运”的威严音调再度响起。虽然它已涂上大调的亮色,但依然不是胜利和欢乐的终结。虽然它已融入坚毅的勇气与自信,但依然作为悬念牵系着人们的心。综观全曲,人们将看到“虽然命运的线索贯穿着第五交响曲,但这部交响曲却在充满了未乐章的、强有力的胜利感情中战胜了命运”。

序奏中,还出现一段铜管乐的圣咏段落,象是作曲家在命运面前发出的一个奇想:“好不好投身在信仰宗教的怀抱里?”这时,定音鼓和低音提琴轰然作响,弦乐组奏出有力的主部主题。它那刚毅果敢的气质,具有俄罗斯民间舞曲的豪放风格。世俗的乐观气氛否定了柴可夫斯基皈依宗教的奇想。

向副部主题过渡,还有一大段路程。

柴可夫斯基将富有民间风情的活跃音调与舒展音调相融,烘托出人民欢乐的气氛。副部主题带着期待之情由木管乐明澄地奏出:

作曲家想要‘快些看到战胜命运的结局。因此,展开部十分简短。暗淡的色彩只是闪烁过。悲剧气氛还未弥漫开来,管弦乐队有力的强奏,将欢舞的主部主题再现出来!

人生与命运的斗争获胜。狂欢开始了。在管弦的热烈舞曲中,人们兴奋起舞,向命运发出嘲弄的欢笑。但是,命运不甘告败。它在铜管声部威严出现。弦乐以暴风雨般的下行三连音推波助澜。

在人生大路上,人民再不愿屈辱低头。他们在小号和圆号的召唤下,以舞曲音调掀起抗争的巨浪,气势豪迈地压倒命运的反扑。战斗的半终止的壮伟瞬间,转入辉煌的E大调。这时,被征服的命运之声已化为炽热的进行曲,奔向快速的尾声。那里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狂欢场面……

充满民间情趣的欢腾音调在管弦的洪峰中灿然生辉,将命运残存物缕缕阴影驱尽,终于以宏大壮阔的凯旋结束全曲,把人生对命运斗争的胜利刻接在《第五交响曲》之尾。

但是,对于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解释一直存在不同观点。

有人认为,作曲家自始至终不曾抛弃“命运”主题。终曲乐章的结尾,“会运”主题只不过把小调变为大调。因此,作曲家肯定的是命运,而不是生活。那个狂欢舞蹈的场面,犹如“一架骷髅披上节日的盛装,在街上朝气蓬勃地、微笑地游行”。

但是,终曲乐章的宏大音响所描绘的节日欢庆情景,完全是人民的盛大凯旋与狂欢,而不是怪诞的“骷髅之舞”。因为,在那里,对命运的一切恐惧已经消失;“甚至命运主题本身也失掉了它的不样性质,仿佛被人民的自发的、不可抑制的欢乐改变了”。

苏联音乐学家达尼列维奇更认为,这部交响曲比《第四交响曲》的结局还要乐观、宏大。他说:“过了十年,在创作第五交响曲的时候,柴可夫斯基又回头来描写人生与命运斗争的主题.并且更加明确地和肯定地解决了它:必须生活下去,生活是美好的”。

柴可夫斯基作品列表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Scherzo à la russe 降e小调即兴曲Impromptu Op. 2哈普萨的回忆Souvenir de Hapsal, 3 pieces for piano (1867) Op. 3The Voyevoda, opera (1868) Op. 4随想圆舞曲Valse-caprice in D major, for piano (1868) Op. 5f小调浪漫曲Romance in F minor, for piano (1868) Op. 6 6 Romances (1869), including "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 Op. 7谐谑圆舞曲Valse-scherzo in A, for piano (1870) Op. 8降G大调随想曲Capriccio in G-flat, for piano (1870) Op. 93首钢琴小品 3 Morceaux, for piano (1870) Op. 102首小品 2 Morceaux, for piano (1871) Op. 11第一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1871) Op. 12The Snow Maiden(Snegurochka), incidental music (1873) Op. 13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Winter Daydreams(1866) Op. 14Vakula the Smith, (revised as Cherevichki), opera (1874) Op. 15Festival Overture in D on the Danish National Anthem, for orchestra (1866) Op. 166首浪漫曲 6 Songs (1872) No. 1Lullaby (Cradle Song) No. 2Wait! Op. 17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little Russian(1872) Op. 18The Tempest, symphonic fantasia in F minor, after Shakespeare (1873) Op. 196首钢琴小品 6 Pieces, for piano (1873) 1. Rêverie du soir [Вечерние грезы] (G minor) 2. Scherzo humoristique [Юмористическое скерцо] (D major) 3. Feuillet d'album [Листок из альбом] (D major) 4. Nocturne [Ноктюрн] (C-sharp minor) 5. Capriccioso [Каприччиозо] (B-flat major) 6. Thème original et variations [Тема и вариации] (F major) Op. 20芭蕾舞剧《天鹅湖》Swan Lake, ballet (1876) Op. 216首单主题小品 6 Morceaux, for piano (1873) Op. 22第二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2 in F (1874) Op. 23第一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B-flat minor (1875) Op. 24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 opera (1878) Op. 25 6 Songs (1874) No. 2As When Upon Hot Ashes (Over Burning Ashes)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第四乐章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 1840-1893),俄罗斯浪漫派音乐作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是俄罗斯音乐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位。 以前听过柴可夫斯基的一些作品,由于对交响乐缺乏认识,所获得的感受也十分肤浅。之前听过有《1812年序曲》、《胡桃夹子》、《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曲》、《天鹅湖场景》、《天鹅湖圆舞曲》、《第一交响曲》、《小夜曲》等,总体感觉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十分深刻低沉,大多给人一种沉郁、厚重、优美而又宏伟、广阔的感觉,后来,随着对作者以及俄国的了解,觉得这应该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深沉和作者个人经历与情感的结合的结果。由于对第六交响曲的不了解,最终只找到一个视频做了欣赏,也找不到什么专业合适的话语来具体表达,就把自己的感想简单陈述。 全套《悲怆交响曲》共四个乐章,本曲是最后一个乐章,使作品的终曲。乐曲采用哀伤深情的慢板,b小调,3/4拍,是含有奏鸣曲因素的单三部曲式①。一开始,缓慢的节奏和低沉的提琴令人感到一种阴暗、深沉的忧郁。前两个乐句就给人以一种不和谐、不稳定的感觉,提琴的下行音使人紧张的。几句后其他乐器声音减弱直至消失,由三只大管演奏,显出一种深沉的凄凉或者说绝望。而后是一个短暂的停顿,然后继续重复了前两句和后面的部分内容,不过相比前面更加安静,气息微弱,在提琴的旋律下,是管乐的叹息般的声音。中间部分情绪似乎稍有转折,厚重的铜管带来了一小段悲壮,然后继续转入低沉的提琴,圆号(好像是)像垂死生命的叹息,附和着弦乐。再次经历一次悲壮的轰鸣后,突然收住,继续低沉地进行,只是这时的内容和前面的不很相像。后来提琴再一次令人紧张的上行,然后是弦乐和铜管的合奏,由长号和大号共同奏出稍快的、充满斗争,悲愤的音符,又一次收住,这时提琴低沉的演奏逐渐趋于缓慢、微弱,直到最后一个音符的逐渐消失。 第一次听这首乐曲,除了明显的深沉和哀伤外没有更多的感觉和印象,后来反复欣赏多次,并且对照他人的赏析分部分去听,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当然,仍然是建立在别人的基本介绍的基础上的感受。柴可夫斯基有复杂深刻的人生经历,再加上生活在沙皇统治晚期的俄国,这些因素的结合使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些许忧郁,但是他表现出的忧郁更为深刻,这也许和俄罗斯民族性格有关。前面说过,就个人感觉来看,此作品留给我十分深刻的悲痛之感。一开始的引子唤起紧张不安的气氛,就基本奠定了全曲沉重的悲伤基调。乐曲中用音色低沉的提琴声贯穿全曲,加上大管、圆号等,表现出强烈的悲怆主题。用通俗的话语来讲,使人的情绪一直被压得很低,处处透露出悲凉。中间部分和结尾部分更像是一段哀乐,是对作者一生悲惨经历的总结,另外,相关资料中也提到结尾部分和旧时东正教安魂曲比较相像。在我听过《第六交响曲》的前三个乐章后,也不禁把此交响曲当作了作者一生的写照。在亲自演奏了这部交响曲后不久,作者便与世长辞,这不但为作品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加重了乐曲的悲怆气氛,也更像是作者生前为自己写的安魂曲,以此来结束他复杂、坎坷的一生。 另外,就个人感觉来看,这首乐曲同样表现出了柴可夫斯基一贯独特的旋律美感,既有交响乐的宽广,又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成分,对于许多人认为它是世界交响曲中的最一流的作品,由于自己对交响曲知之甚少,则无法做出自己的评价。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编号:82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姓名:聂俊毅学号:20113576 学院:会计学院一、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 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时而在俄国,时而在西欧,居无定所。作品《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庄严序曲》,以及两部歌剧《圣餐》和《晚祷》,使柴可夫斯基声名鹤起。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过的。 1891年他出访美国。同时,柴可夫斯基创作不辍,写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五交响曲》,以及最后3部歌剧。当时的青年作曲家们争相仿效,其中塔内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后起的拉赫玛尼诺夫。1893年,《第六交响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担任指挥。几天后,他感染了霍乱,于11月6日在圣彼得堡逝世。 柴可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交响曲中的每个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内心深处。”他的创作之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的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柴可夫斯基还采用了不少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且能够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从芭蕾音乐《天鹅湖》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 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

柴科夫斯基维基介绍word版本

天鹅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鹅湖(1876) 睡美人(1889) 胡桃夹子(1892)

剧,也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 ? ? ? ?

? ? 在天鹅湖里,剧本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本来有两个差别很大的天鹅湖版本。但通常它们会被混合着上演。它们的不同在于对结局的处理。在第一个版本里,王 式的。但在著名的圣彼得堡版本里尽管结尾音乐是那么悲悲愁愁的,最后的结局却是大团圆。 施魔法的面纱》的故事,作者是卡尔·奥古斯都·姆赛斯。里面提到了离德国城市兹维考不远处有一个天鹅池塘,那有着一个关于天鹅少女的传说。当法师施法于天鹅的羽毛时,天鹅就会变成一位少女。而且这样的主题在许多其他童话里也出现过。特别是那位可怜的公主,只有一位王子的爱情才能救她。但是悲剧式的结局却是姆赛斯的首创,以前从没在别的童话中出现过。

?第一幕 王子齐格弗里德(Зигфрид)在生日前夕,其母亲告诉他,已成年的齐格弗里德要在第二天选一位新娘。而到了晚上,王子去天鹅湖捕猎天鹅。 ?第二幕 齐格弗里德遇上被罗特巴特(Ротбарт)施咒的公主奥杰塔(Одета)。她白天是天鹅,晚上却会化成一位少女。只有当某位男子真诚地爱上她时,她才能得救。齐格弗里德邀请她第二天晚上来参加舞会,并会向母亲表示,愿意娶奥杰塔为妻。 File:Swanlake2.jpg 第三幕:王子与黑天鹅 ?第三幕 各国的公主和使节都来出席齐格弗里德的生日宴会。罗特巴特也带着他的女儿奥吉莉亚(Одилия)来了。

奥吉莉亚显示的是奥杰塔的形象,只是身着黑装。齐格弗里德被迷惑并与她缔结了婚约。当齐格弗里德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大为震惊,并立即赶往天鹅湖。 第四幕 第四幕:奥杰塔与众天鹅 王子请求奥杰塔的宽恕,而奥杰塔也原谅了他。这时罗特巴特用魔法卷起大浪,要淹死齐格弗里德。奥杰塔为了救他纵身跃入湖内。根据导演编排的不同,结尾也不一样:或者是双双逝去形成悲剧式的结尾,或者是天鹅恢复人形,王子救起公主,爱情终于战胜了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品赏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品赏析 班级:13中药 姓名:赵媛媛 学号:20130221161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罗斯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生于乌拉尔沃特金斯克的一个工程师家庭。他一生中创作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十分广泛,其中交响曲占有突出的位置,尤其是《第六“悲枪”交响曲》,它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的顶峰之作,也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交响乐创作的高峰。很值得我们赏析和学习。 关键词:悲怆杰作表现力 一、创作背景 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悲枪”交响曲》,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首演,反应不佳。也许是由于这部乐曲惶惑不安的情绪和异样的阴暗使他碰壁。但是,当柴科夫斯基死后,此曲再演,也许是由于听众懂得了它的含义,场内一片哭泣。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他自己说“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在构思和创作这部作品时“深深地

哭过”。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枪”的标题。这部交响曲虽然不是真正的标题音乐,但标题性却是十分鲜明,那就是人生的美好理想与笼罩着整个俄国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无法调和,导致悲剧的结局。 柴科夫斯基创作这部作品的时期,正是残暴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他像无数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样,心中苦闷仿徨、无所适从,在这段时期中,他曾苦苦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所要表达的是在铅一样沉重的天空下,那些被置于黑暗的深渊里的、面临着窒息的那个时代巨的全体俄国民众的绝望和悲哀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要摆脱那一切压迫而谋生存的人们的徒劳的热情。作为“最后的”《第六“悲枪”交响曲》,在音乐语言上既表现出柴科夫斯基对一生交响曲创作观念的总结,也体现出他对人生总结的“潜在标题性”。 二、音乐分析 全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第一乐章的调性是小调,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由三个基本部分和两个附加部分即引子和结尾组成。 这个曲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它长于表现戏剧性的、哲理性的与心理体验的内容。所以,柴可夫斯基用此曲式表现乐章的内容是大有深意的。乐章篇幅长大,规模宏伟,结构复杂,集中概括、表现了整部交响乐的内容。独奏大管—它的音质带有戏剧性,音色接近男。用它表现冷酷的、呆滞的感情非常适合。则在由低音琴轻轻地奏出的低沉和暗淡的背景上缓慢地奏出那个优郁、艰难地爬行着的动机。核心动机取材于主部主题的动机,两次模进,每次提高一个音级,最终以叹息的音调结束。 三,整体总结 作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天鹅之声”,《第六“悲枪”交响曲》的音乐语言不仅延续、巩固并发扬光大了他一生创作的总体特,而且有力地促成了这部交响曲的标题性内容。作为一个富有强烈道德感的艺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用那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的交响曲形式,来表现自己乃至整个人类的情绪是可能的也是很自然的。伟大的列宁对这部作品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这部作品从诞生,一直深受世界各族人民的青睐,它是不朽的。

浅谈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风格特征

浅谈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风格特征 论文摘要:柴科夫斯基是的音乐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主要体现为强烈的民族性、深刻的悲剧性和热烈的抒情性。这主要与他所处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这样一位以民族音乐所特有的个性,塑造了鲜明深刻而动人的旋律形象,充满着沁人肺腑的抒情,具有无与伦比感染力的伟大音乐家的精神上却始终摆脱不了痛苦的折磨,他本人时常被心情抑郁,悲观绝望的情绪所困扰,始终处于无所适从的矛盾和仿徨之中,许多人认为正是他性格当中悲观、神经质的因素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并塑造了他的悲枪音乐。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音乐风格 正文: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凄绝美艳,虽然难免与人以窠臼的感觉,但是却带著一抹悲伤的感情。在社会背景上,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的的腐朽时代。当时的社会,人民收到压迫,社会民不聊生,百姓积怨很深。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人民的命运,但是社会就是这样,不能轻易改变。在政治态度上,他又是一个王朝的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在个人生活上,柴科夫斯基也是波澜重重。在情感上,有天生同性恋倾向。早年曾经暗恋一位女歌手,但最终无果。在教学期间,他的一位学生安东妮雅疯狂的追他。两人后来结婚,但好景不长,蜜月后,柴科夫斯基已经濒临崩溃了。情感上的压力,社会上的压力迫使他有自杀的念头。这些都可以体现在他的音乐作品中。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极其优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 柴科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作于1869年,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当时作者只有29岁),也是他流传最广泛的作品之一。题材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分别是蒙泰欧和凯普莱特两大贵族家族的青年男女,虽有劳伦斯神父相助,但终因两个家族的世仇,导致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 柴科夫斯基采用着重刻划悲剧的中心人物的手法,使乐曲成功地体现了戏剧的主题思想。在音乐史中,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是非常多的,柴科夫斯基的这部幻想序曲便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部。引子的主要主题是一个严峻而阴郁的圣咏旋律,概括地揭示出故事的悲剧性。主部主题表现出两大家族的仇恨和斗争;副部主题则表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展开部主要表现了两大家族间的激烈厮杀..圣咏主题穿插其间,仿佛是劳伦斯神父努力斡旋,力图使他们放下武器,归于和解。在乐队全奏的高潮中,主部主题再现,显示出仇恨已无

以《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浅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以《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浅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摘要:柴可夫斯基使俄国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中创作的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本文以《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浅谈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使我们能够通过《第六“悲怆”交响曲》对他音乐有较为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字: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分析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19实际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音乐大师,他自幼就受到俄国民间音乐影响并对俄国和欧洲作曲家的音乐耳熟能详。他作为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多样、体裁不一,它的创作无论在歌剧、舞剧还是在交响乐、钢琴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作品中大量融合了俄国民间音乐与欧洲经典的古典主义和新兴的浪漫主义的音乐文化。在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对人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感的深入挖掘,将人的思想感情完全暴露出来。在当时俄国封建沙皇的统治下将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生与死、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等的矛盾冲突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现出来,人们往往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幻想,但现实的社会让人们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最终走向了死亡,真实地反映了19实际下半叶沙皇专制下俄国人民尤其是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风貌。在他的音乐中多充满哀伤悲叹的气息,而不像贝多芬那样可以听到人们的呐喊、听到英雄们胜利的号角,而是对自己内心的抒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抒发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他的音乐旋律流畅、旋律性强、主题明确、音调亲切自然具有了深刻而鲜明的抒情特点,充满非常浓厚的民族特色。他继承了开创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俄罗斯交响乐之父格林卡音乐的一些特点。 在以往看来,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初期,期间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舞剧《天鹅湖》、钢琴小品集《四季》中的《六月船歌》、《十月秋之歌》、《十一月雪橇(又名在马车上)》一系列优秀作品使他获得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任教的机会。第二是中期,此时他的作品做到能够将音乐内容与艺术紧密结合,其代表作有《第四交响曲》、歌剧《奥尔良少女》。第三是晚期,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刻。这期间他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为著名的是他的钢琴组曲《胡桃夹子》、歌剧《黑桃皇后》、舞剧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 kovsky,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极其优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

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 作品链接:f小调第四交响曲《命运》 e小调第五交响曲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812序曲 意大利随想曲 弦乐小夜曲 舞剧《天鹅湖》 舞剧《胡桃夹子》 舞剧《睡美人》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歌剧《黑桃皇后》 《罗密欧与朱丽叶》 旋琴套曲《四季》 旋律 忧郁小夜曲 如歌的行板

柴可夫斯基及其音乐创作风格僭述

柴可夫斯基及其音乐创作风格僭述 摘要:本文简述了柴可夫斯基及其音乐创作风格,分析了其作品影响、创作风格、代表作品《四季》以及其艺术魅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无意与类似文献苟同附和,也不欲与同仁竞异争雄,篇中文字都是私人管见,以蠡指海,戋戋体会,所谓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皆为个人所见庐山真境,若益于同仁点滴,则是我之深幸。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风格,《四季》,艺术魅力 一、众口交誉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发自内心,热忱真挚、沁人肺腑,奔放热情,每一部作品都弥足珍贵,是那个时代的史诗,其艺术魅力超越时空,堪称不朽和永恒。柴可夫斯基的一生是在痛苦和折磨中度过,国家的兴亡,个人婚姻的不幸,始终牵扯着他的心。他为俄罗斯民族和世界创作了丰富而宝贵的艺术作品:十部歌剧,四首交响曲,十二首大型管弦乐曲,三部舞剧,六首交响曲,三首钢琴协奏曲,三首弦乐四重奏,一首提琴协奏曲,一首三重奏,一首七重奏,以及大量钢琴曲、合唱曲、和音乐评论,这是俄罗斯以及全世界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常演不衰,风靡至今,很多人听了以后都充满了乐观精神或者深沉的思索。 契科夫说:“倾听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我可以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小说。” 拉罗什说:“每次听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就似乎上了一堂道德课。” 托尔斯泰听到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时,异常激动,泪如泉涌,说:“我深深被感动,难以言表。” 二、创作风格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旋律属于俄罗斯风格,婉转悠长,凄艳绝美,兼有一抹淡淡的忧伤。柴可夫斯基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俄国衰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国民命运。但他又觉得俄国前途渺茫、沙皇统治阶级腐败黑暗,他同情苦难的劳动人们,又维护沙皇统治。在这种矛盾中,柴可夫斯基产生激烈的思考,那是对祖国的牵挂,对民族前途的焦虑,他的思想全部融进了音乐创作,表现在乐曲的音符中。作品表现了对社会的关切,对生活的感受,对自然的讴歌,对真理的追求,对美好的期盼。就体裁而言,柴可夫斯基堪称多才多艺、创作广泛。他在歌剧、交响曲、序曲、舞剧、协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丰富的作品,且每部都足以傲视天下,堪称不朽。 交响曲在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独占鳌头。他一生共写过六部交响曲和一部标题交响曲。1878年,f小调《第四交响曲》问世,他赋予这部交响曲的序奏主题以

柴科夫斯基的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名家介绍: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一个充满音乐气氛的家庭。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入门阶梯和"门径"。 (2)代表作品: 1866,他创作出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在这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还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及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 (3)创作风格: 柴科夫斯基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觉,深揭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他的音乐在刻划人物性格,表达戏剧冲突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1903年冬天,列宁在伦敦听了一部交响曲。他立即给姐姐写信,兴奋地说:“我第一次参加了一个非常好的音乐会,大家都很满意,特别是对于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 列宁所说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从1889年开始,作曲家曾先后三次酝酿构思和起草这部交响曲。他说:“我非常想写一部宏大的交响曲,它也许是我全部创作生涯的终结。”果然,这部交响曲成了柴可夫斯基的天鹅之歌”——作曲家的绝笔之作。1893年11月6日《第六(悲怆)交响曲》首演之后十天,柴可夫斯基便不幸患病去世了。艺术家把他最后的天才火花和哀伤悲他的情感美尼日在大地上。 这都浸透悲哀的作品写于柴可夫斯基悲哀的暮年。当时,十三年来一直支持他的梅克夫人突然与他绝交。长期关怀他的妹妹不幸去世。作曲家在国外遇到童年时代的家庭女教师又唤起他的激动而痛苦的回忆。难言的空虚与怅惘压抑着柴可夫斯基的心灵。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俄国黑暗的长夜又加深了作曲家个人悲剧的色彩。他说:“我们心爱的,然而却是可悲的祖国处在最黑暗的时刻。所有的人都感到莫名的不安,好象在即将爆发的火山上行走;都感到时局不稳——但看不清前途”。 在意大利期间,他曾写一首题为《铃兰》的小诗,用文字表达出他的低沉情绪: 我们感到人世的欢愉, 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 但等待着我们的坟墓, 却是那么黑暗!” 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撞击着,幻求的希望与痛苦的绝望冲突着,迸发出悲泪似的音符。作曲家在一部题为“人生”的交响曲的札记中反复写道:“终曲是死亡——房沉的结果”;“3.失望;4.沉寂地结束”。但同时,他又写上“胡说厂:“结尾:前进!前进!”而在构思这部悲剧性的巨作中,柴可夫斯基说: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在旅程中起腹稿时我常常愉哭失声”。1893年,作品写成。巴拉基列夫忧郁地赞叹说:“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写成象这样的作品啊”! 这部作品原来没有文字表述的标题与释文。作曲家曾打算称之为《标题交响曲(第六)》,但又划掉了。在交响曲首.演的第二天,柴可夫斯基与弟弟莫杰斯特一起喝早茶。据他的弟弟回忆:“他面前放着第六交响曲的总谱,他必须按照和尤根松商定的条件生这一天把总谱寄到莫斯科去。但又不知道给它起个什么样子标题。他不想只写上编号,也不想象原来那样把它叫作标题交响曲。我建议以!‘悲剧’,他不喜欢。我离开房间。他还是犹豫不失。后来我突然想起‘悲怆’(Patheti-que)这忡称,抗又回到房间,站在门。,说出断民‘妙极了,真是再好也没有了。好极了,悲他!’他当着我面把这个永远目存的名称写在总谱上。这事想起来好象就发生在昨天一#,, 柴可夫斯基的《悲伦交响曲》,与契柯夫小说《第六病室》把生活着成人生的牢狱一样,与列维坦的风景画《在旋涡畔》、《在永恒的安息中》中的哀伤的。

柴可夫斯基被誉为什么

柴可夫斯基被誉为什么 柴可夫斯基,19世纪俄国最黑暗时期的一盏音乐明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柴可夫斯基的美誉,希望对你有帮助。 柴可夫斯基被誉为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俄罗斯音乐之魂。他用自己悲怆的一生谱写了一部部旋律美妙的音乐,在他的音乐中,人们开始变得纯粹和纯洁。 有人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旋律优美,具备浪漫主义色彩,但柴可夫斯基仅仅是具备而已,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反应当时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人们生活的辛苦和无奈,但是也在陈述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许。在一遍遍的音乐撞击中揭示着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也突现了人们内心里矛盾的想法,这种强烈的戏剧性心里冲突,却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柴可夫斯基被誉为俄罗斯的音乐之魂。他就像一盏明灯,在漆黑的夜空让人们可以辨别内心的想法和现实的差距。 不仅仅是在交响乐,在歌剧和舞剧方面,柴可夫斯基也取得了巨大突破,他打破传统,在歌剧舞剧音乐上进行了重大的变动和革新,他抛弃了以前程序是的歌剧舞剧表演方式,更多了引入了交响乐对整个剧情的发展,更加凸显了歌舞剧的戏剧性,从来很大的提升了歌舞剧的舞台表现力。 柴可夫斯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在自己最黑暗的时候,

真实的反应了人们的内心想法,细腻的刻画了人们生活的矛盾心里。在某些方面,柴可夫斯基甚至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柴可夫斯基的性格特点说起柴可夫斯基的性格,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对音乐的那份坚决的态度,柴可夫斯基从小就受母亲的影响,很小就开始弹钢琴。搬家之后虽然选择了主修法律,但是还坚持选修音乐。 从此之后就一直没有放下过音乐,而且在音乐和职务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决然的选择了音乐并辞去了工作。就连之后心情十分痛苦顶着极大压力的时候也不忘了创作,在生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更是没有放弃。 柴可夫斯基的性格与他的作品是分不开的。柴可夫斯基从小就性格敏感,在他创作的第一个作品时,曾因为过度紧张差点导致精神崩溃。在他创作他的最伟大的音乐剧时,因为他的热衷追随者用自杀威胁他,无奈下跟米柳科娃结了婚。因为这场婚姻不是出于真心,注定他与米柳科娃的婚姻是不幸的。因为无法改变而只能无奈接受的婚姻,他曾经想过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最终没有成功。 另外,柴可夫斯基的性格忧愁,多疑而且极其敏感,正因为这样,他和帮助他的夫人长达十三年的精神恋情并没有那么完美,曾经约定过的永远不见面,他们都遵守了那个约定。最终他们的结局还是一个悲剧的结局。然而,拥有敏感细心的性格让他的音乐创作更杰出。因为这样的性格让他在音乐方面的创作有足够清晰的思路和敏锐的感知,他更注重音乐情感的抒发,这让他表达的音乐比别人更细致。 柴可夫斯基一生的成就柴可夫斯基成就不单纯体现在对音乐剧

莫扎特第29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专辑英文名: Mozart Symphony No.29/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专辑中文名: 莫扎特第29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艺术家: Karajan 卡拉扬 BPO 柏林爱乐乐团 古典类型: 交响曲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1988东京现场版(Tokyo Live) 发行时间: 2008年 地区: 日本,德国 语言: 英语,日语,德语 简介: 专辑介绍 引用 欢迎大家移步我在ED2000 的资源列表里面都是各种原因无法在VeryCD加精的好资源https://www.360docs.net/doc/3b1796873.html,/FileList.asp?https://www.360docs.net/doc/3b1796873.html, 转自:指挥大师的终极艺术-卡拉扬在东京最后的演奏会

指挥大师的终极艺术-卡拉扬在东京最后的演奏会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第一张唱片的内容是莫扎特的第29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卡拉扬在解读那首莫扎特第29交响曲时,和通常我们在唱片中听到是完全不一样的,卡拉扬用简单直接的手法,把这首看似简单的交响曲表现的音调如歌,那些美妙的旋律直接由卡拉扬心中流出,流进听众心里那样,完全没有以往卡拉扬的莫扎特交响曲唱片里那种僵硬、华丽、不近人情的表述方式。我坚信晚年的卡拉扬是回归莫扎特的那种内心欢乐的。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则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卡拉扬一生在录音室灌制过八次,这些唱片我都有,在没听这个东京现场前,我认为卡拉扬与英国的爱乐管弦乐团和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那次立体声数码录音为最佳。卡拉扬一生反复演奏、灌录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次数超过他的德奥同胞的交响曲!依我看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那种管弦乐技法充满了色彩绚丽和奢华的表演、浪漫的热情和激情之间巨大的戏剧冲突深深吸引着卡拉扬,令他乐此不疲!我坚持认为卡拉扬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胜过穆拉文斯基的,老穆的那些突然炸响的铜管令我心脏病发作!经过反复聆听,东京的这个录音对表现即将来临的死亡、作曲家的心境是超一流的、与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死与变形》中的死亡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Pyotr li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俄国卡斯科—沃特金斯基镇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当地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是法国流亡贵族的后裔。柴可夫斯基20岁以后才开始接受专业音乐教育,1865年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后便投身于音乐创作之中。柴可夫斯基表现着浪漫主义运动最后阶段的悲观主义。柴可夫斯基,一位彻头彻尾的俄罗斯人,他用整个身心浸润着俄罗斯民族的乐思、民族的情怀,为俄罗斯民族音乐艺术建立丁不朽的丰碑。 当时的俄罗斯刚刚废除了农奴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艺术领域异常活跃,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幻想。这种状况没有维持多久,社会发生了改变,满怀希望的人们很快就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阴影,人民仍处于沙皇残暴、腐朽的统治,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进步势力仍受到限制与摧残,知识界和文学艺术领域仍然笼罩着一种对现实的失望感。这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在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不时有所表现,并占据了思想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地位。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9世纪80—90年代,此时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展现,沙皇的统治更为残暴,人们普遍悲观、失望,似看不到未来与方向。动荡纷乱的社会背景和此起彼伏的艺术思潮,使柴可夫斯基产生了困惑、忧虑和矛盾。他在音乐中对凶兆、威胁、令人绝望的心理描写都精确感人,他的作品就是用音乐的手法从人性的普遍意义上反映了这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城市人民的生活,刻画了他们的各种主观感受。他说:“我需要的题材中没有皇帝、皇后、人民暴动、战争、进行曲,……我要找的是:以我体验过的或见过的情况的冲突为基础,亲切而强烈的戏剧感。”在内容上,他的作品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以及由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不幸所带来的一种忧郁、彷徨、压抑、苦闷,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柴可夫斯基曾这样解释自己的音乐创作:“对于我,作曲是灵魂的一种自白。” 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学艺术界思想活跃,人们还沉浸在刚刚废除了农奴制度和对社会未来的喜悦与憧憬之中。柴可夫斯基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这种社会现实在他作品中表现为一种明朗、乐观的气氛,虽然并不强烈,但与后期作品风格确有明显的区别,如《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冬日的梦幻交响曲》(1866)、《乌克兰交响曲》(1872)等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明朗与乐观,这种情绪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中并不占有主要地位,追求真理、歌颂纯真的爱情、战胜邪恶势力,是他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69)中强烈的爱情与家庭的世仇形成的尖锐矛盾,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1876)中爱情与邪恶势力的冲突,是柴可夫斯基一生音乐创作中重点之一。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则是对纯洁爱情的赞美。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品还有交响幻想曲《暴风雨》(1873)、《D大调弦乐四重奏》(1869)、《F大调弦乐四重奏》(1873)、《波兰交响曲》(1875)等。总的来说,柴可夫斯基这一时期的创作多是反映俄罗斯的生活,他说:“我避免采用外国的题材,因为我只熟悉也只理解俄罗斯人、俄罗斯的姑娘、俄罗斯妇女。”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此类题材成功的一例。在音乐风格方面,柴可夫斯基受民歌影响较为显著,表现出作曲家对民族音乐的关注,他改编了50首民歌为钢琴四手联弹。 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创作里虽然主要反映了个人对社会的主观感受,但人民的

柴可夫斯基生平资料集合

俄罗斯天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首次记录柴可夫斯基涉足音乐的是1844年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他帮助母亲创作了一首歌《妈妈在彼得堡》。小时候,他就有机会一直在家里听他母亲唱民歌、流行咏叹调和浪漫曲,还能听到管风琴演奏的乐曲,其中就有莫扎特的《唐.爵凡尼》(莫扎特是柴可夫斯基毕生最爱戴的作曲家),这一切在柴可夫斯基幼小的心灵中早早的播下了音乐的种子。 柴可夫斯基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50年—1859年,他就读于法律学校,在校期间,他在由盖利.罗玛科执导的合唱团帮忙,师从鲁道尔夫.肯蒂居学钢琴,并向肯蒂居的哥哥学习和声。毕业后,柴可夫斯基被分配到司法部,但他仍然忘不了音乐。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在安东.鲁宾斯坦和赞瑞巴的指导下,柴可夫斯基废寝忘食的钻研学习,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 应尼古拉.鲁宾斯坦之邀,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他还与民族主义作曲家的“强力五人集团”(尤其是跟其中的巴拉基列夫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建立了密切联系。批评家弗拉基米尔.斯塔索夫称柴可夫斯基为“强力集团里的第六号成员”。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危机期间,他大病一场,幸亏梅克夫人每年向柴可夫斯基提供6000卢布(直至1890年),使他在1878年辞去教职后得以生活无虞。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被称为什么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被称为什么 柴可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那么柴可夫斯基被誉为什么?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柴可 夫斯基被誉为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柴可夫斯基被誉为什么 柴可夫斯基,19世纪俄国最黑暗时期的一盏音乐明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柴可夫斯基被誉为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俄罗斯音乐之魂。他用自己悲怆的一生谱写了一部部旋律美妙的音乐,在他的音乐中,人们开始变得纯粹和纯洁。 有人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旋律优美,具备浪漫主义色彩,但柴可夫斯基仅仅是具备而已,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反应当时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人们生活的辛苦和无奈,但是也在陈述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许。在一遍遍的音乐撞击中揭示着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也突现了人们内心里矛盾的想法,这种强烈的戏剧性心里冲突,却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柴可夫斯基被誉为俄罗斯的音乐之魂。他就像一盏明灯,在漆黑的夜空让人们可以辨别内心的想法和现实的差距。 不仅仅是在交响乐,在歌剧和舞剧方面,柴可夫斯基也取得了巨大突破,他打破传统,在歌剧舞剧音乐上进行了重大的变动和革新,他抛弃了以前程序是的歌剧舞剧表演方式,更多了引入了交响乐对整个剧情的发展,更加凸显了歌舞剧的戏剧性,从来很大的提升了歌舞剧的舞台表现力。 柴可夫斯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在自己最黑暗的时候,真实的反应了人们的内心想法,细腻的刻画了人们生活的矛盾心里。在某些方面,柴可夫斯基甚至对世界音乐的

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柴可夫斯基是哪个世纪的人 柴可夫斯基生于沙皇黑暗专制制度的后期,人们长期受到压迫,当时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慢慢没落,人们期待西方文化的愿望很迫切。柴可夫斯基便是19世纪中叶崛起的一颗音乐巨星,他唤起了人们对自身感受的理解。 19世纪中叶,柴可夫斯基给当时俄国的黑夜带了了最为闪亮的一星灯火。很多人第一次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就会被吸引,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带有的悲剧张力直接深入人们的心底,更是因为这种音乐是发自最底层的声音,即使不懂音乐的人都可以欣赏。19世纪后期,柴可夫斯基开始自己伟大的音乐之旅,他用自己敏锐的观察谱写了一曲曲优美的乐章,醉人的旋律下,是一种悲剧式的起伏跌宕,平静的音调里带着更多的波澜不惊,深刻将人们的心理变化刻画在音乐里,流淌在每一个音符里。 19世纪的柴可夫斯基不是时代的代言人,却真实的刻画了那个时候的社会状态,人们在沙俄的压迫下,极度需要一种声音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渴望,需要一种声音来理解心中的苦闷。神经质而又敏感的柴可夫斯基将自己对生活的感触融入到了每一章的乐谱里,也将音乐渲染了整个社会氛围。 柴可夫斯基的故事 柴可夫斯基的故事中需要提及到他的家庭。柴可夫斯基生活在一个工厂主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工厂主,因此柴可夫斯基的家庭很富裕。柴可夫斯基从小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因此接触到了音乐。柴可夫斯基的父亲与母亲经常带着柴可夫斯基去听音乐会。柴可夫斯基在听音乐会的过程中喜欢上了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