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人体解剖】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课件:纵膈

人体解剖学课件:纵膈
前纵膈:胸腺下部、淋巴等,是胸腺瘤、皮质囊肿、淋巴瘤好发部位; 中纵膈:心包、心、大血管、膈神经、奇静脉弓等,心包肿瘤好发; 后纵膈: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迷 走神经、胸交感干等,支气管囊肿、神经瘤、主纵膈右侧面观
4
纵膈左侧面观
目标测试
1. 鼻黏膜易出血的区域位于( 鼻中隔前下部 )。 2. 临床上气管切开常选在( 3~4 )或( 4~5 )气管软骨环处。 3. 右主支气管的特点是( 粗 ) ( 短 )( 走行方向较垂直 ) ,故异物
易坠入右侧主支气管。 4. 纵隔前界为( 胸骨 ) ,后界为( 脊柱胸段 ) ,上自( 胸廓上口 )下至( 膈 ) 。 5.壁胸膜可分为( 胸膜顶 ) ( 纵隔胸膜 ) ( 膈胸膜 )和( 肋胸膜 )四部分。
5
6
《人体解剖学》
纵膈
1
(一)上纵隔 以胸骨角平面或T4 棘突平面分界。 胸骨角
(二)下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2
纵隔
上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下纵隔 后纵隔
纵隔
(三)纵膈内结构 1.上纵膈: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 主动脉弓、气管、淋巴管、食管、胸导管等。 2.下纵膈:

纵隔的断层解剖

纵隔的断层解剖
支气管
左、右主支气管进入肺门后分为肺叶 支气管,再逐级分支为肺段支气管和 肺小叶支气管。
食管及胃
食管
位于纵隔后部,上端起于咽下缩肌下 缘,下端穿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连接胃。

部分位于纵隔内,主要位于腹腔左上 部,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四 个部分。
淋巴结及神经
淋巴结
纵隔内分布着多组淋巴结,包括前纵隔淋巴结、中纵隔淋巴结和后纵隔淋巴结等 ,参与淋巴循环和免疫应答。
断层解剖的注意事项
安全性
在进行断层解剖时,要确保操作安全,避免对患者或研究人员造成伤 害。
准确性
在设定扫描参数和进行图像后处理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便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标准化
为了便于比较和交流,应遵循国际通用的断层解剖标准和规范。
多学科合作
断层解剖涉及医学影像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 学科专家共同合作,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纵隔血肿
表现为纵隔内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
其他病变
纵隔淋巴结肿大
CT表现为纵隔内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 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VS
纵隔脂肪过多症
表现为纵隔内大量脂肪组织堆积,CT值 较低。
05
纵隔断层解剖的临床应用
诊断纵隔疾病
纵隔肿瘤
纵隔淋巴结病变
通过断层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位 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 系,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分期。
神经源性肿瘤
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CT 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 织密度肿块,边界清晰, 密度均匀。
纵隔炎症
急性纵隔炎
CT表现为纵隔内脂肪密度增高,边界模糊,可伴有少量胸腔积液。

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纵隔的应用解剖12

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纵隔的应用解剖12
气管后间隙
血管前间隙
纵隔后间隙
气管杈下间隙
主动脉肺动脉窗
膈肌脚后间隙
四、CT的纵隔间隙
定义:为CT图像上所见的由脂肪、淋巴结等组织所形成的低CT值的非筋膜间隙
包括:
气管前间隙 气管后间隙 血管前间隙 后纵隔间隙 气管杈下间隙 主动脉肺动脉窗 膈肌脚后间隙
气管前间隙
纵隔的应用解剖
一、纵隔的整体观
纵隔的概念 纵隔的分区 四分法 三分法 九分法
四分法:
纵隔
上纵隔
下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二、上纵隔
内容:由前向后分为 静脉、胸腺层 动脉、神经层纵隔或四分法中的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的内容主要包括: 食管 气管及其分支 胸导管 奇静脉、胸主动脉
(二)胸导管
行程 胸导管与胸膜腔的关系
(三)奇静脉系
奇静脉 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
(四)胸主动脉
行程和位置 与食管等的关系
三、胸骨角的标志性意义
平对第二肋软骨 第四胸椎下缘 上、下纵隔的分界标志 主动弓的起、止标志 气管杈平面 奇静脉弓跨右肺根、注入上腔静脉 肺动脉分叉处 胸导管在脊柱前方由右转向左的部位 心包上界(浆膜心包返折的部位)
(一)食管胸部
行程和位置 食管与胸膜的关系
食管与胸膜的关系
左侧:上、下两段直接与胸膜相贴 右侧:除奇静脉弓处之外,均与胸膜相贴,其中下肺静脉以下右侧胸膜包绕食管右侧面后至其后方与奇静脉之间返折形成食管后隐窝

纵隔解剖

纵隔解剖

5.食管的血供 1)动脉 分段性、多支性、多来源、细小 A. 食管胸上段 右侧主 要由来自第3肋间后动 脉的右支气管动脉的分 支供应;左侧主要有发 自主动脉弓和胸主动脉 的左支气管动脉的分支 供应。
B. 食管胸下段的动脉来源有三: ①100%接受来自胸主 动脉的食 管动脉; ②来自右肋间后动脉的 食管支者占64.29%; ③来自左肋间后动脉的 食管支者占7.14%。
(二)纵隔侧面观
1.左侧面观---动脉侧
以肺根为中心 前:左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后:左迷走神经、胸主动 脉、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下:心包隆凸
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 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 弓围成,内有胸导管和 食管的上份。 食管下三角:由心包、 胸主动脉和膈围成,内 有食管下份。 动脉导管三角:由左膈 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 肺动脉构成,内有动脉 韧带、左喉返神经、心 浅丛。
2) 右群 位于上腔静脉周围,也称静脉前淋巴结 有2~3个,多至10个,收纳气管、心包和右半心 淋巴管,注入右支气管淋巴干。 2. 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根据部位分为5组 1)肺淋巴结 位于肺 实质内,每侧多达18~ 21个,收纳肺组织的 深淋巴管,注入肺门 淋巴结。
2)支气管肺淋巴结 位于肺门处,肺血管与支气管之间,也称肺 门淋巴结,3~5个,收纳肺的浅、深淋巴管,输 出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上、下淋巴结。 3)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 位于气管下段两侧与左、右主支气管之间,每 侧各有3~6个,收纳两肺的淋巴,并接受左、右 支气管肺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下淋巴结的输出管, 注入气管旁淋巴结。 4)气管支气管下淋巴结 位于气管杈的下方,又称气管杈淋巴结,2~5 个,可多达10个,常连结成块,收纳两肺下叶、 右肺中叶和两肺上叶下部的部分淋巴管,其输出

纵隔横断层解剖课件

纵隔横断层解剖课件

包含着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肺动脉及其
预防和治疗。
分支等,了解这些处于纵隔两侧的重要血
管对于纵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3
神经结构和淋巴结的位置和解剖特

纵隔两侧的神经结构和淋巴结紧密联系, 对人体内部的免疫系统维护有着极为重要 的作用。
纵隔前方结构
甲状腺的位置和解剖特点
甲状腺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器官,它的问题会对人体产 生广泛的影响。了解甲状腺在纵隔前方的位置和解剖结 构对于预防和治疗甲状腺的疾病至关重要。
横断面解剖介绍
什么是横断面
是通过切片研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方式,对医 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纵隔正中和两旁的解剖结构
包括肺门、心脏、缩影静脉、主动脉和交感神经等。
纵隔前和后的解剖结构
包括甲状腺、胸腺、食道、椎体和血管等。
纵隔中心结构
缩影静脉和主动脉的解剖特点
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深入了解两者的结构和功能,是进一步了解心脏和 血管系统的重要前提。
隆突下的大血管的位置和解剖特点
2
了解这些结构对于预防和治疗食管的疾病具 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隆突下的大血管的位置、于心脏的关系、支
架和位于两侧的内脏器官的位置等,对于诊
治纵隔病变非常重要。
3
后纵隔淋巴结的位置和解剖特点
后纵隔淋巴结的位置和解剖特点是检测和治 疗疾病的重要前提,两侧淋巴瘤和甲状腺癌 可侵犯此处淋巴结。
纵隔横断层解剖ppt课件
本课程介绍纵隔结构及功能,以及横断层解剖中的各个结构和特点,旨在帮 助医学爱好者深入了解人体内部构造。
纵隔的定义和功能
1 什么是纵隔
2 纵隔的功能
是位于胸腔内,由两侧胸膜之间的组织构成的区 域,包含着人体许多重要的结构。

纵隔解剖医学课件

纵隔解剖医学课件

肋骨
连接胸骨和椎骨,形成纵隔的 两侧界。
纵隔胸膜
覆盖在纵隔表面的一层薄膜, 将纵隔与肺分开。
纵隔的软组织结构
胸腺
位于纵隔上部,是一个重要的 淋巴器官,对免疫功能有重要
作用。
淋巴结
分布在纵隔内,包括前纵隔淋 巴结、中纵隔淋巴结和后纵隔 淋巴结,参与免疫应答和淋巴 回流。
食管
穿过纵隔后部,连接咽和胃, 负责食物的传输。
气管和支气管
位于纵隔前部,负责空气的传 导和进入肺部。
纵隔的血管和神经
上腔静脉
收集头颈部和上肢的静脉血, 返回心脏。
交感神经干
位于纵隔两侧,是交感神经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节机体 的应激反应。
主动脉弓
位于纵隔上部,是主动脉的一 个重要分支,供应头颈部和上 肢的血液。
心脏及其大血管
包括肺动脉、肺静脉等,负责 血液的循环。
展示纵隔囊肿引流术的操作方法,重点介绍引流术的适 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及术后处理,提高学生的手术 操作能力。
演示纵隔镜检查术的操作过程,讲解检查术的适应症、 术前准备、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防治,帮助学生掌握这一 重要诊断方法。
康复治疗及随访管理
康复方法一:呼吸功能锻炼 康复方法二:疼痛管理 随访管理:术后随访及健康指导
诊断方法
X线、CT有助于诊断。
治疗
大多数纵隔气肿会自行吸收,严重病 例可能需要手术引流或修复漏气源。
纵隔炎症
• 概述:纵隔炎症是指纵隔内的组织发生感染性或 非感染性的炎症。
纵隔炎症
分类
• 感染性纵隔炎: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引起。
• 非感染性纵隔炎: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或其他原因所导 致。
迷走神经

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纵隔的应用解剖

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纵隔的应用解剖
食管
气管及其分支
胸导管
奇静脉、胸主动脉
精选ppt
5
(一)食管胸部
行程和位置 食管与胸膜的关系
精选ppt
6
食管与胸膜的关系
左侧:上、下两段直接与胸膜相贴
右侧:除奇静脉弓处之外,均与胸膜相 贴,其中下肺静脉以下右侧胸膜包绕食
管右侧面后至其后方与奇静脉之间返折
形成.0:/2/4wsywswdf.klj.ycyo0m2//沈 阳 铁 西 沈 大 医 院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yozm//hhx/混 合 型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yozm//fjkyf/al/康 复 案 例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yozm//ntdeylf//特 色 疗 法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yozm//ptqxyx//苔 藓 型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yozm//wwyhy//危 害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yozm//ywdysx//萎 缩 性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yozm//zwgnymbby//外 阴 白 斑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zolm/ /wybb/b y/病 因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zolm/ c/nwmyxbfb/lx /白 斑 类 型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zolm/ d/nwlcy/yybl/外 阴 营 养 不 良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zolm/ g/fyqyj/dt/医 院 动 态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zolm/l/cnzjzt/d/医 师 团 队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zolm/ y/dzjl/ss治/ 疗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f.kczolm/ z/gzjsl/x/增 生 型 http://wwhtwtp.0:/2/4wsywswdf.klj.ycyo0m2/4g.cjjobm/ /zz/症 状 /gjjb/ gja/ /gjjb/ gjfd/ /gjjb/ gjml/ /gjjb/ gjnz/ /gjjb/ gjxr/ /gjjb/ gjy/ /jhsy / /jhsy /bgrl/ /jhsy /gwy/ /jhsy /wtyc/ /jhsy /ywlc/ /jzzn/ lylx/ /kfal/ /lylx/

纵隔解剖ppt课件

纵隔解剖ppt课件
13
六、后纵隔 内有气管杈及左、右 主支气管、食管、迷 走神经、胸主动脉、 胸导管、奇静脉、半 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交感干胸段和淋巴结 等。
14
***食管胸部的解剖
1. 分部与狭窄 1)按解剖部位
颈、胸、腹三段 2)按临床定位
上、中、下三段 3)食管胸部分段
上胸段 两分法 以气管杈为界
下胸段
15
23
B. 食管胸下段的动脉来源有三: ①100%接受来自胸主 动脉的食 管动脉; ②来自右肋间后动脉的 食管支者占64.29%; ③来自左肋间后动脉的
食管支者占7.14%。
24
C. 食管动脉的分布与吻.
分布到食管各段的动脉,一般经过1~3 级分支后,再分出升支和降支在食管表面 互相连接形成动脉吻合,该吻合上接甲状 腺下动脉,下连上位肋间后动脉的食管支。 由纵行吻合再发出分支,穿肌层形成肌间 和粘膜下吻合网,该吻合网与食管表面的 动脉有畅通的吻合。食管表面的动脉吻合 网和粘膜下的动脉吻合网发育是否良好, 对因食管剥离而阻断部分血管后的侧枝循 环的建立影响很大。
分部与狭窄1按解剖部位两分法以气管杈为界16上段颈静脉切迹至主动脉弓上缘三分法中段主动脉弓至肺下静脉左肺根下缘下段肺下静脉左肺根下缘至膈狭窄食管全长有三个狭窄第一狭窄位于食管上口即咽与食管移行处距门齿1517cm平均管径14mm常阻碍内窥镜的插入
纵隔结构及特点 郭恒强
1
一、基本简介
• 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 总称,其间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 气管、胸腺、神经及 纵膈淋巴组织等。其前界 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是纵膈胸膜,向 上达胸廓上口,向下抵横膈。成人纵隔的位置略 偏左侧,下部较上部宽大。通常以胸骨角和第4 胸椎下缘的假想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 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 后纵隔3部分。前纵隔为胸骨和心包之间的狭窄 区域;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之间;中纵隔即心 包所在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