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的生态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文化生态学结课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的生态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具有丰富的思想和内涵。我一直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思想。笔者认为: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思想非常复杂,值得仔细揣摩。我又对生态系做了相应研究。生态系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系。对于建筑来说建筑与生态也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居住内外的生态环境,居住与环境生态都与建筑密不可分。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态文化思想;生态系

民居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建筑类型。中国传统民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植于流传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代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朴素实用、灵活多变、适应性好,是真正的民间传统建筑艺术,其多样的形式,精巧的营造,融合自然,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传统民居建筑除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外,其体现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以及所蕴涵的生态经验对于现代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生态观,内向耗散文化的艺术观。

环境对人来说关系十分密切。讨论建筑环境生态观,其实质是个环境问题也同样有着美学行为,人—建筑—生态—艺术。首先,文化从环境出发会更清晰一些。中国的地域特征与环境生态。文天祥在《金陵驿》诗中说“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民半已非。”战争使建筑毁损,人员伤亡,历史的变迁,但自然景物具有相对的不变性。如今我们基本上仍可以从现在自然学物来认识中国古代的人—建筑—

生态艺术环境。也可以说,古代中国的自然地理形式。是良性的生态环境。我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及诸自然资源,其类型是比较丰富的。从环境特征来说大体可以分为华南,华北,东北,西北,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青藏高原等几大块。这许多的自然类型,还有以得出一个重要特征,既以中原为中心的内向特征。这种地理结构正式构成中国社会理想的形态原因,内向轻微自活系统。由于中国国土辽阔,早在两汉时期,我国就有包括西域都护府及匈奴,鲜卑,羌和哀牢(也就是今天的云南)等在内的疆土,面积超过今之中国疆域,其次中国地处北半球和亚洲中的纬度及大陆东海岸,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同内地形多山,地貌类型多样,有足够的降水量,土壤类型多,中国境内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食物链。这些条件就是中国的人—建筑—生态文化系统的背景条件。中国先民在南方丛林生活,主要靠架木为巢和支帐幕。他们从北纬25度左右的地区迁到35度到40度地区以后为了适应新的气候环境必需在空间围合方面做的更严密一些,所以,先民们从寻找天然洞穴发展到自己动手筑穴。

二.天然洞穴发展到自己动手筑穴。

内向结构模式是这一系统的主要特征。这种文化特征一直延续到现在。例如汉字,是内向性的,它只容纳于一个方块范围以内。如“福”就意味着有家有祖,有房子,人丁兴旺,有田产等才算福气,以空间来看也是内向结构的,最先是城,然后街坊,然后院子,是向心的。根据比利时科学家伊·着里戈津的名著《从混沌到有序》中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系统如果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与外界交换,则成封闭系统,从动态角度去分析,熵在不断地增大,从而最终会衰亡。只有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往,才能维护这个系统。然而如上所说,中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过,物产丰富的“系统”因此在不断地自成系统地进行内向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往,能够长期地维系住这个系统,直到晚清,一方面其内部的熵毕竟是增加着的,另一方面由于两方列强的侵犯东渐,以及西方观念的渗透终于使这个系统(古代)破裂。

三.中国走出古代,重新走向近现代。

内向耗散自活系统与建筑生态文化的关系,人—建筑—生态文化,在非意识层次上如果能达到一统性,它的结果则是良性的,建筑在这里虽然是通过人的意识去完成的,但它在深层结构上仍然出自非意识。中国古代的住宅建筑在世界建筑历史上负有盛名,可以说,在古代没有一个国家纳居住建筑能象中国那样有着如此高的地位和众多的类型。各种住宅都有自己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形态;如浙江杭州下天竺附近的一座居民,是晚清的建筑,它代表中国古代的民居形制(超

稳定结构)、这是一座江南水乡村建筑.四周远山近林,田园小径,

令人怡然它虽然有围墙相隔,但仍然令人觉得内外浑然一体。建筑的门设在右侧的一条小路上,很显然,它的南北向是敞开的。另外灶间内的烟和气味可以自由地向这透空处排出户外,而且附近环境中林草,起到净化作用,则便使环境空气仍新鲜。这种乡村民居住,在我国各地是很多的。又如吉林双辽吴大冈子村的一座顶式住宅这座建筑结构比较简陋,但它与外界环境却是和谐的,屋的正面朝南,中间正屋。有门两边为卧室。由于地处东北。冬天寒冷,所以墙做得比较厚。屋顶用秫秸保温。门窗的均可糊皮纸,透光不透风,所以窗格做得很细小,低不易损坏,房屋两边的绿化是前低后高以利用阳光照射,自然和谐。

四. 传统民居建筑体现的生态思想

1 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天人合一是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中一个

根本性的主题,也是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和道家所主张的一种协调人

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思想,同时还是农业文明时代人们所向往的一种至

高的生存境界。民居建筑的选址、格局、外观、形式和风格无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传统民居建设

遵循与自然谐调共生的营建思想包括对自然环境中水源、土地的主动保护,对居民周围环境进行绿化等。如窑洞式住宅是黄土高原地区较

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受到天人合一朴素生态观念的影响,它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适应环境,融合生态。如表现在选址上,窑洞常坐落于黄土高原的山脚下、半山腰、冲沟两侧或黄土塬上,不占耕地,节约农田。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的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起到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表现在建筑材料上,厚且难渗水的黄土层,为窑洞建筑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经济适用、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该地区空气温度小,地下水位深,地表土层经常能保持较干燥的状态,土层深厚,土

质粘度较高,粘聚力和抗剪强度较强,具有较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适度的可塑性,直壁不易坍塌,适宜开挖窑洞。同时由于土壤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使得建筑冬暖夏凉。窑洞的上方,种植植物以保持水土。从室内观察窑洞,屋顶是弧形的拱状,灶台连着暖炕。阳光易照射进来,风沙难以入内。

2 负阴抱阳的风水观风水以极朴素的自然观和/避凶趋吉的心理需求,反映了人类聚居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它包含较多的迷信成分,但它的基本原则却反映了早期中国人为寻找理想的居住地点,对环境条件的科学认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中国传统民居择址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具体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背山可以遮挡冬天北来的寒流;面南可以迎纳夏日南来的凉风;朝阳可以获得充足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生活、灌溉用水,还有利于水运交通及水产养殖。略有缓坡的平川可免受水患灾害,山上植被丰茂可以保持水土,改善小气候,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