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
家乡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与设计理念

家乡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与设计理念古老的村庄,是记忆中那段传统与历史的延续。
在这些古村落里,可以看到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
这些民居富有个性,既承载了人们生活的需求,也反映了家乡独特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
本文将探讨我家乡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与设计理念。
一、建筑特点1. 结构稳固且耐久:我家乡的传统民居多采用坚固的木材和石材结构,墙壁厚实牢固,屋顶用瓦片覆盖,能够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确保居民的安全。
2. 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庭院中常种有绿树花草,以及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观物品,如池塘、假山等,使居民能够享受到自然带来的宁静与美。
3. 建筑形式独特:我家乡的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主要形式,即由四边围合而成的庭院式住宅。
这种形式在我家乡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不仅利于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且能够提供更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
二、设计理念1. 注重功能性:传统民居的设计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房屋布局合理,生活区域与功能区域划分明确。
起居室、卧室和厨房等功能区域的设计相对独立,以满足不同的生活需求。
2. 尊重传统文化: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建筑构造、雕刻装饰和家具摆设等方面,充分展现了当地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让居民在家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3. 重视生活品质:设计追求居室内外的和谐与美感。
无论是房屋的色彩搭配、装饰品的布置还是庭院的设计,都注重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现代传承与创新尽管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但我家乡的传统民居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
为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许多当地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尝试将传统民居的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设计理念,旨在保留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同时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例如,传统四合院的布局形式被引入到高层公寓的设计中,同时加入现代化的设备与服务,以满足当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用一句话总结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用一句话总结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民居特点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二、跟踪训练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
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A.高温B.暴雪C.酷寒D.大风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答案】1.D 2.C 3.B【解析】1.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大,BC错。
北京传统民居与北京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北京传统民居与北京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Traditional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se homes, known as siheyua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with a central courtyard surrounded by buildings on all four sides.传统的北京四合院是北京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住宅以其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为特征,中间有一个庭院,四周有建筑环绕。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and the city's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a complex and significant one. The design and layout of siheyuan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Beijing's natural landscape, climate, and cultural traditions.北京传统四合院与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重要的。
四合院的设计和布局反映了北京的自然景观、气候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location of siheyuan was often determined by the natural topography of the land. The layout of thecourtyard houses was designed to maximize sunlight and ventilation while providing a sense of privacy and security for the residents.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四合院的位置往往是由土地的自然地形决定的。
中国的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南方的湿润河流,从西部的高山峡谷到东部的海滨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
这种多样性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居建筑,使得不同地区的民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北方地区通常是寒冷干燥的,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北方民居更加注重保温和防寒。
典型的北方民居是四合院,它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庭院。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紧凑,庭院内有花草树木,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而建筑物的墙壁厚实,常常采用夯土墙和青砖,以保持室内的温暖。
此外,北方民居通常有一个独立的炕,用于供人们取暖和睡觉。
与北方相比,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南方的民居建筑更加注重通风和遮阳。
典型的南方民居是建在水面上的水乡民居,如江南的水镇。
水乡民居通常有一层或两层的木质建筑,底层用于存放货物和船只,上层是居住空间。
房屋的倾斜屋顶和悬挑的檐口可以有效地防雨和遮阳,同时也方便了水乡的交通和生活。
中国的西部地区多山且海拔较高,气候多变。
这种地理环境要求民居具有更强的抗风能力和防震能力。
西部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石材和木材建造,墙体厚实且坚固。
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以方便积雪和防止雨水渗透。
同时,民居的建筑也通常采用梁柱结构,以增加房屋的稳定性。
中国的东部地区是沿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采光和通风。
典型的东部民居是具有悬山顶的建筑,即屋顶上方有一个突出的山形结构。
悬山顶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还可以起到保护屋顶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此外,东部地区的民居通常有较大的窗户和阳台,以便更好地享受阳光和海风。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民居建筑在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这种地域特色使得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对民居的影响
01
寒冷地区
02
炎热地区
在寒冷地区,传统民居通常采用厚重的墙体、小窗户、双层屋顶等设 计。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保持室内温度,防止寒风侵入。同时,房屋 内部通常设有火炕、火炉等取暖设施。
在炎热地区,传统民居通常采用通风散热的设计。房屋采用大窗户、 高挑檐、开放式庭院等设计,以增加通风和散热效果。同时,房屋内 部通常设有凉亭、水池等降温设施。
气候条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温带、热带、寒带等,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影响。例如,热带地区的传统民居 多采用通风设计,以适应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寒带地区的传统民居则多采用保温设计,以适应低温寒冷的气候条件 。
水文条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如河流、湖泊、海洋等,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影响。例如,沿江沿 海地区的传统民居多采用防水设计,以适应水文环境;内陆地区的传统民居则多采用排水设计,以适应 水文环境。
土结构民居
总结词
土结构民居是以土壤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 就地取材、施工简单、冬暖夏凉等特点的民 居形式。
详细描述
土结构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壤,房屋的 墙体和屋顶多采用夯实或堆砌的方式制成, 因此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单、冬暖夏凉等 特点。土结构民居的外形朴素自然,多采用 圆润的造型,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觉。此 外,土结构民居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隔热
探讨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了解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和机理。
发掘传统民居的生态智慧
传统民居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未来可以进一步发掘这些生态智 慧,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影明安徽传统民居的自然因素

影明安徽传统民居的自然因素
影响安徽传统民居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地形:安徽地处江淮平原,其中有许多丘陵和山脉,安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形态和材料等都与当地的地形有着密切关系。
2. 气候:由于地处江淮平原,安徽气候温湿,春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因此安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抵御强风、大雨的需要。
3. 水利:安徽有着许多河流和水道,其中以淮河最大,因此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往往会考虑到如何利用水资源,并对水污染做出适当的处理。
4. 农业:安徽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传统民居建筑往往会结合当地的农业特点,比如利用农业废弃物料建房、将屋顶开口通风、在屋中筑炕保温等设计与农业生产密切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于京西门头沟深山峡谷中的爨 底下村坐落在山谷北侧的缓坡上, 坐北朝南,占地约1公顷,存院 落74个,689间房。一条街道将 村落分为上下两部分。民居以村 北的山包为轴心,呈扇面形向下 延展。
爨底下村坐北朝南,建于缓 坡之上,层层升高,依山而 建,依势而就使每家采光、 通风、观景视觉都具最佳效 果,充分体现人与建筑,建 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思考 ❖不同自❖然在环这境些下自的然房环屋境为下何的不房同屋,应主该要设考计虑成何什种么因样素??
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传统 民居
满足人类基本 需要的建筑
各式民居的形成
适应自 然环境
顺应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避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洪水、寒冷、潮湿、危险等
安全、舒适、 健康、美丽
一、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高架棚---屋前架起大而高的凉棚
室内外延化和室 外内处理。同样是 为了躲避烈日暴晒, 设法制造大片阴影 取得凉爽的室外活 动场所。
现在大多数农 户则把原来的高棚 架改为葡萄架,更 经济实惠,并且给 庭院增添了美丽迷 人的景色,
考查方式: 结合传统民居特点考查当地的气
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或自 然环境对民居取材、布局、朝向、结 构的影响。
吐鲁番民居
半地下室拱形建筑
具有鲜明的吐鲁番地方特色。 这种房屋由于底层挖成半地 下室,冬暖夏凉,一般人们 夏季都住底层半地下室房子, 过了炎热季节,则可住在二 楼房间里。
吐鲁番之所以采用半地下室, 不采用全地下室,原因是地下 室室温很低,和室外温差太大, 人易生病,另外还有通风等问 题,所以民居只采用半地下室 作法。
荣成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 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 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 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 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垒石为墙,覆草为顶;屋脊上面是质感 蓬松的屋顶,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气质
2.降水少的地区,屋面多为平 顶或平缓的一面坡,建筑材料 也不是很讲究,多土质,屋面 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 ,如撒哈拉地区。
乡间房子半边盖, 省工省钱省木材, 遮风避雨又御寒, 肥水不流外人田。
(二)气温、光照
1.气温较寒冷的地区,如北方地区,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 建筑物墙壁较厚,多向院内开窗,其中南窗宽大,以便接受更多的 阳光,住宅封闭性较好,房屋进深较小,高度不大, 以紧缩室内空间, 室内普遍设有火炕、火墙,玻璃窗设双层,外形显得厚重。从宅院 结构上看,为避免建筑物相互遮挡 ,强调建筑物之间保持较大的间 距。
二、地形、水文
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建筑选址和地面处理方面反映突出,影响建 筑景观,这种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
利用山丘的坡度, 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 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 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 ,使 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 ,相互衔接。
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 面街背河 ,顺河展开。河谷平 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该村落地处山区,土地面积小,坡度大, 所以院落小巧,道路狭窄;位于温带季 风气候区,北面砖墙利于阻挡寒冷的冬 季风;房屋坐北朝南,南面置窗,且依 阳坡层层抬高,有利于采光通风;石材 丰富,便于就地取材。
1.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2.图乙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B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传统民居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建筑风格形成是受多种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
(2017·海南卷)日本岐阜县白川乡的合掌村,被誉为“日本传统 风味十足的美丽乡村”。该村坐落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中,冬季多暴 雪。村中的“合掌屋”(如图)最早建于300年前,屋顶坡度达 60°,状如双手合掌,因此得名。合掌屋全部采用当地木材建造, 这种传统保留至今,合掌屋与穿插其间的花草植物、小溪流水、水 田水车等,构成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 分析合掌村独特旅游景观的形成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
(三)风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 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 (福建平潭“石头厝”、台湾兰屿“地下屋”)
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 1.5米~2米处,屋顶用 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 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 左右,迎风坡缓,背风 坡陡,室内配有火堂以 弥补阴暗潮湿的缺点, 还在地面上建凉亭备纳 凉之用。
房屋屋顶坡 度较大,窗户 较多,材料多 以木材为主。
分析其与当 地自然地理环 境的关系?
当地降雪量大,屋顶坡度大,减少屋顶积雪; 当地纬度高,气温低,窗户较多,便于采光; 当地森林资源丰富,房屋材料多以木材为主,就地取材。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 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 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 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 又能遮阳。
因纽特人建的冰屋有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且进入冰屋还有 一条长长的通道,入口处挂着厚厚的兽皮,减少冷空气的进入。 靠点海豹油灯和在石盆中燃海豹油篝火取暖,是因纽特人冬季采 暖的主要方法。冰屋没有窗子,且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 热,屋里的热量不易散失。在建冰屋时,因纽特人充分考虑了气体 对流的特点,冰屋内产生的暖空气向上聚集,不仅屋内的热量不 易散失,而且屋内因冷热空气对流而暖和起来。其次,冰屋内壁 光亮的冰壳能够把辐射出去的热能反射回来,有效阻止屋内的热 量向外扩散,从而保证室内温度的均衡性。
四合院
坐北朝南,南窗较大便于采光。 为了御寒,墙壁都很厚,上屋里 南、西、北三面筑有火炕,叫做 “万字炕”。火炕是满族人家住 房主要取暖设备。 烟囱坐在地面上,可以延长室内 烟道的长度,提高供暖的效力。
2.气温高且较潮湿的地方,如我国南方地区,一般墙壁较薄,房屋 高度大于北方,出檐比北方深远,有时山墙坡度也相对较大,门窗较大 ,住宅结构较为开敞外露,利于通风散热。从宅院结构看,为了遮 阳,建筑物尽可能缩小间距。
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 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 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深得当地渔民的喜 爱。
厚厚的草顶,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热保温作用,墙体所用石料也 是很好的热稳定材料。因此,传统的海草房冬暖夏凉,保证了 居住的舒适性。
宗族、防御
北方地区易受寒潮侵袭,避风就是为了避寒,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 开窗户或开窗比较小,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 西北地区风沙比较大,房屋一般开窗比较小,且院落比较狭窄,院 墙较高。
风影响房屋朝向、街道走向。(如大理白族传统民居)
正房大多坐西朝东 (受地形影响,常 年以偏西风为主), 正房对面是照壁, 照壁一般漆成白色 (反射太阳光,为 正房提供充足光 线),廊檐较宽 (防雨、遮荫)。
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首
利用不同高度的坡台 错落布局
粉墙黛瓦马头墙Leabharlann 三、其它因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营建民居的重要原则。
气候干旱,黄土直立性强, 土层深厚
荣 成 海 草 房
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它主 要分布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特 别是荣成地区更为集中。据考证,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 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流传。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 时期。
当地冬季多暴雪,形成了造型独特(合掌 形)的建筑。(3分)当地森林茂密,使就 地取材建造木屋的传统得以保留。(3分) 依山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2 分)农田、房屋与山地、溪流、花草植物 等交织,形成独特的山村景观。(2分)
爨底下村堪称山区院落民居的典范。村中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院 落,这些院落小巧精致,组织紧凑。院落形状以四合院为主,多坐 北朝南,院中屋舍在南面设置窗户,其他三面设置砖墙。村中建筑 整体筑于山坡之上,由南向北层层抬高。村中道路则依山势修建, 虽算不得宽阔,倒也平展。以当地盛产的青石和紫石铺就,寓意 “平步青云”、“紫气东来”。 (3)分析该村落建筑特色形成的自然地理原因。(3分)
天井用于采光、通风,天 井狭小,廊檐宽大、连通, 便于雨天通行,避免强光 照射,遮荫。
3.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 。(如陕西“地坑院”、冰屋)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 圈房檐 ,房檐上砌一圈矮 墙(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 内,在地面活动的安全)。 地坑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 青砖(防渗),院心挖坑 井(积蓄雨水,污水排 渗)。门洞设圆拱和高窗 (便于采光),屋内设火 炕(除湿保暖)。
材料以黄土、杉土为主 (就地取材),以卵石筑 基(防御洪水),墙厚窗 小,一层二层不设外窗 (冬暖夏凉、防御)。
高楼、厚墙、窗小设铁栅、楼上四角建角堡,有射击孔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 “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 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 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 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 5—10米浅海的大叶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 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过去荣成等地沿海生长着许多这样的海草。 海草本身也有好差之分,老的海草要比嫩的耐用,而冬、春的海 草要比夏天的结实。一年四季海草春荣秋枯,长到一定高度后, 遇到大风大浪,海潮就会将其成团的卷向岸边。
(一)降水
1.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 减少屋顶积雪。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 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 色。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 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 式屋顶,坡度陡,达45°~ 50°,利于排水。竹楼属于一 种干栏式建筑,竹楼下部架 空,起到防潮、防虫、通风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