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地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中国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体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国的地域文化形成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文化。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传统的建筑风格存在着明显不同。

北方地区降水少、气温相对较低,所以民居屋顶坡度小,甚至没有坡度,房檐较短,并且北方的房子墙体较厚,便于保暖。

而南方地区由于雨水和热量条件优越,房屋往往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且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此外,像内蒙的蒙古包、山西的窑洞、西南地区的吊脚楼均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2.饮食文化。

我国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其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所以北方人习惯于吃面食;而南方地区则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人们更喜爱吃稻米。

我国的菜系丰富多彩,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的所谓八大菜系,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例如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川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辣”,这与当地湿热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辣椒可促进人体出汗排毒,有利于当地人们身体健康,长期的饮食习惯便使得这快地方的人喜欢上吃辣。

3.信仰文化。

我国民间的信仰文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例如,成都平原地区人们信仰二郎神,因为这里历史上经常出现洪涝灾害,人们崇拜神的二郎神便是治水之神。

还有,杭嘉湖地区历史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以该地区民间信仰蚕丝娘娘。

关于妈祖的信仰,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和台湾、澳门及香港等沿海地区地区。

4.音乐文化。

首先,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音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北方的音乐往往大气磅礴、高昂激越,南方的音乐则显得婉转柔和。

前者如京剧、秦腔,后者如越剧、黄梅戏。

甚至关于戏曲的称谓都不一样,北方称为“剧”,南方则称为“戏”。

再比如,青藏地区海拔比较高,大气相对稀薄,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往往肺扩量很大,唱起来的歌曲也是舒展辽阔,而云贵高原上飘荡的却是一支支曲调明快、纯朴爽直的山歌,由于当地地势崎岖,有些欢快的山歌中还采取了对歌的演唱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理特色与地域风情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理特色与地域风情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理特色与地域风情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理特色与地域风情。

不同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在建筑形式、结构和材料等方面的选择上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地理特色与地域风情,并以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水乡建筑作为例子进行论述。

一、北方四合院北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其建筑形式以庙宇和皇家宫殿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由四栋建筑物构成的,形成一个封闭的中央庭院。

这种布局形式对应着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注重家族的尊严和统一性,并且为家庭成员提供了相对独立而又共同分享的生活空间。

古代中国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因此四合院的建筑结构采用了厚实的墙壁和严密的门窗,既可以保护居民免受寒冷的侵袭,又能在夏季提供良好的通风效果。

建筑材料多选用砖石和木料,这种选择与北方地区丰富的资源密切相关。

二、南方水乡建筑南方地区地理环境湿润,水网密布,因此南方的传统建筑展现出独特的水乡风情。

南方人民多以水为生,他们建造了一种可以与水的环境相融合的建筑形式。

典型的南方水乡建筑是以木材、石块和木桩为主要材料搭建而成的。

南方的传统建筑常常面临洪水和高湿度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因此建筑的主体部分常常会用石块垒砌,以增加稳固性。

与此同时,建筑的下部常建设在水中,以适应水位的变化,并采用了较高的屋顶和抬高的地基,以防止水灾的威胁。

三、地域风情的体现除了以上所述的北方四合院和南方水乡建筑,中国传统建筑还有许多其他类型,每一种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风情。

在西南地区,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桥梁、宫殿和楼阁等建筑物常常采用曲线和天然木纹的设计,使整个建筑看起来优雅而富有情调。

东北地区的民居则呈现出坚固和朴实的特点,以抵御严寒的天气。

大多数房屋采用纯木质结构,采用厚重的墙壁和狭窄的窗户,以保暖和节省建筑材料。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地理特色与地域风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民居与地理

传统民居与地理
族为单位,居住大型集团住宅,
形成各种形状的土搂,便于防

“多“语 四为房: 水内子“ 归落半平 堂水边遥 ”,盖古 或流。城 “传”十 肥最平大 水广遥怪 不的民”

山西山东民居的异同
山西山东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 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
山西: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 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 (<700毫米/年)。
山东: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 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3.就建筑形制来说,徽派建筑雄伟高大,江南水乡 建筑小巧玲珑。
4.江南水乡厅堂多落地隔扇门、大窗户,临河一侧 也开启大窗户。徽派建筑对外的高墙上一般不开 窗户,少数在楼上对外开启类似了望孔的小窗。
三、少数民族民居
侗 族 鼓 楼
傣 族 竹 楼
藏 族 碉

新疆“阿以旺”
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文化
与其他建筑相比,民居是出现最早也是最基本的 一种建筑类型,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许 多方面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不同的地理环境养 育了各族儿女,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习惯, 形成了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民情风俗,它们共 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中国民居。
防气。所匪为以海 潮候此,盗严上的 又暖外故防重,“ 可热,形械,地山 保多福同斗中形国 暖雨建要,原复” 隔,地塞同汉杂, 热坚处的族族,境 ,固东土数迁历内 可的南楼百居史山

(四)云南民居
干栏式房屋特点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 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 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 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 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 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 可遮阳挡雨。

建筑风格与地域特色的关联

建筑风格与地域特色的关联

建筑风格与地域特色的关联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

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三个方面,探讨建筑风格与地域特色的关联。

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两个方面。

首先,自然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较大。

山地、丘陵等山区环境往往要求建筑更加适应地形、通风和排水等因素,因此,山区建筑往往以依山就势、层层递进为主要特征,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平原地区则多以宽阔平坦的大路为特点,建筑风格也相对简洁明快。

其次,地形地貌也对建筑风格产生影响。

平原地区的地形相对平坦,建筑可以自由布局,而山地、丘陵等地形则要求建筑更加注重空间布局和结构安全。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产生影响。

不同地域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南方多竹木,北方多石材,草原地区多砖木等。

这些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也构成了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

二、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通风、保暖等方面。

不同的气候条件要求不同的建筑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

例如,南方地区多雨潮湿,要求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风和排水性能,因此南方建筑多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和轻质材料;北方地区气候寒冷,要求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因此北方建筑多采用土坯墙或石砌墙体等。

此外,风土人情也对建筑风格产生影响。

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和人文背景不同,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和审美观念也不同。

例如,北方人注重建筑的保暖性能,南方人则注重建筑的通风性能;同时,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对建筑风格产生影响。

历史文化是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三、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传承和审美观念两个方面。

首先,文化传承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较大。

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是该地区建筑风格的重要来源。

例如,古希腊的柱式、古罗马的拱券等传统建筑元素在欧洲各地都有广泛应用;中国古代的斗拱、飞檐等传统元素也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民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民居是人类定居的场所,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总结高考地理中的民居知识点。

一、民居类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居住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各有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以院落式的四合院为主,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文化。

而南方水乡地区则以水上建筑为主,如江南的围屋和扬州的独院等。

西南地区以土坯房和木结构多见,而西北地区则以蒙古包为代表。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反映了当地气候、地形、文化等因素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

二、民居与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海洋气候地区的民居常常采用木结构,并设置一些特殊的建筑形状,以抵御海风的侵蚀。

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常常采用深埋地下、建设密闭的特殊形式,以避免夏日的高温和沙尘暴的侵袭。

不同的地理环境要求不同的建筑风格,这是民居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典型体现。

三、民居对文化的体现民居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代的民居中,往往构筑有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和建筑元素,如吉祥的门楼、传统的庭院、建筑物上的彩绘等。

这些都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文化传承的意识,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民居与社会经济民居建设往往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农业发达的地区,民居常常以农舍、农庄等为主,体现了农民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而在工业城市地区,高层建筑、公寓等则更为常见,代表着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趋势。

五、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问题逐渐凸显,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在考察民居知识点时,还需要关注城市规划、住房政策、居住环境等相关问题。

六、世界各地的民居中国民居是世界上独特的建筑文化,但各国各地也有独特的民居风格。

例如,草原地区的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日本的传统民居“榻榻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非洲的茅草屋则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习惯。

浅谈中国民居建筑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

浅谈中国民居建筑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

浅谈中国民居建筑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文章摘要:本文在通过分析中国各个地区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累所形成的独特的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联系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气候,地形地貌,降水量,以及其特有的周边环境等因素,找出中国民居建筑形成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

文中着重介绍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四合院、窑洞,和南方地区的水乡民居,分析他们自身的主要特点,结合地理环境,总结出其形成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民居建筑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防御我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大国,其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位于北纬53°31′,最南境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纬3°51′,南北相距5500km。

西起东经73°22′,位于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东抵东经135°03′,位于黑龙江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出得耶字界碑东南,东西跨经度约62°,延伸约5200km。

地势西高东低,并且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类型多样,其中疾风气候明显。

特殊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不断影响着我们的居住与生活,经过几千年的与自然环境不断抗争与妥协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由于我国为北半球国家,一年四季的光照集中在南面,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变化明显,冬季干冷,其民居建筑的设计大部分都建立在气候特征的基础之上。

为了更好的利用光照,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民居建筑的基本方向都采用坐北朝南这种形式。

同时,为了抵抗冬季的严寒,其建筑的墙体相对南方来说一般都建的比较厚。

由于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称建筑作为一种主要模式出现在汉族大部分民居中。

北京的四合院是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合院建筑形式,其形制极为规整。

内部所有房屋和院落都以南北纵轴为基准,对称设置,主要的建筑都设在这条主轴上,坐北朝南,每座主要的建筑两边还对称建纵向的体量较小的次要建筑。

由于历史阶段和环境的不同,北京的四合院大部分建立于明清时期,其建筑类型同时还进行着不同等级的区分,比如其所使用的大门中,广亮大门只有七品以上的高官和贵族才允许使用,其后依次是金柱大门,如意门,蛮子门,窄大门和小门楼,其形制也是在广亮大门的基础上逐渐简化而成的。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中国民居的调查研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在中国地域文化,并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2、课题进程的安排
第一天: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对地方民居有大致地了解。
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
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 朱成林 刘政(五班)
课题指导老师:耿顺传 王付江
第一部分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பைடு நூலகம்题的来源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1
朱成林:多渠道搜集文献。
刘政:搜集照片,媒体报道等。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的成果
1、内容摘要: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方民居。我们将中国民居分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少数民族民居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每个小方面又具体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中国民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对现有的这些民居建筑做到充分的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伟大的民居建筑特色,让中国民居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震撼!
2、关键词:民居、地理位置、气候、地方风俗、保护与继承
3、研究结论: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南方的湿润河流,从西部的高山峡谷到东部的海滨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

这种多样性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居建筑,使得不同地区的民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北方地区通常是寒冷干燥的,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北方民居更加注重保温和防寒。

典型的北方民居是四合院,它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庭院。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紧凑,庭院内有花草树木,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而建筑物的墙壁厚实,常常采用夯土墙和青砖,以保持室内的温暖。

此外,北方民居通常有一个独立的炕,用于供人们取暖和睡觉。

与北方相比,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南方的民居建筑更加注重通风和遮阳。

典型的南方民居是建在水面上的水乡民居,如江南的水镇。

水乡民居通常有一层或两层的木质建筑,底层用于存放货物和船只,上层是居住空间。

房屋的倾斜屋顶和悬挑的檐口可以有效地防雨和遮阳,同时也方便了水乡的交通和生活。

中国的西部地区多山且海拔较高,气候多变。

这种地理环境要求民居具有更强的抗风能力和防震能力。

西部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石材和木材建造,墙体厚实且坚固。

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以方便积雪和防止雨水渗透。

同时,民居的建筑也通常采用梁柱结构,以增加房屋的稳定性。

中国的东部地区是沿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采光和通风。

典型的东部民居是具有悬山顶的建筑,即屋顶上方有一个突出的山形结构。

悬山顶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还可以起到保护屋顶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此外,东部地区的民居通常有较大的窗户和阳台,以便更好地享受阳光和海风。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民居建筑在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这种地域特色使得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朱成林政(五班)课题指导老师:耿顺传王付江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一、课题的来源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中国民居的调查研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在中国地域文化,并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1、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2、课题进程的安排第一天: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对地方民居有大致地了解。

第二天;多方面查找文献资料、媒体报道、照片,联系以前的实地考察经历,把资料进行汇总。

第三天:有条理地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天: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结题。

3.课题任务分工田园梁子:总负责。

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编辑,整理和筛选。

最后撰写结题报告。

朱成林:多渠道搜集文献。

政:搜集照片,媒体报道等。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1、容摘要: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方民居。

我们将中国民居分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少数民族民居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每个小方面又具体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中国民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对现有的这些民居建筑做到充分的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伟大的民居建筑特色,让中国民居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震撼!2、关键词:民居、地理位置、气候、地方风俗、保护与继承3、研究结论: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四合院为主)——民居四合院是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

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

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

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

西北风沙很大,院墙所以加高了。

(二)蒙民居蒙古包是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三)民居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

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特色地窑(五)与民居太行山区与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

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

故砖石住宅较多。

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

”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

而院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凝聚的民族性格。

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

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六)陕南居民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

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

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

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覆盖。

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

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

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

屋顶铺瓦或茅草。

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

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

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

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

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

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

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

忌朝西。

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一)民居民居以为代表。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二)民居位于长江口的,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民居闽西南地区的客空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

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

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

此外,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四)民居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

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多彩多姿的中国传统民居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生动体现。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

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

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射入较少。

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

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墙,可防火势蔓延。

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

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

徽州民居的特色:1、村落选址的重要性。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住宅多面临街巷。

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2、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