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

中国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国家,她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使得这个国家独具魅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人文和民俗风情,并展示这个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
一、地理环境中国拥有广袤的领土,东西横跨5个时区,南北跨越近60纬度。
这个国家地理上的多样性为中国的地理人文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中国境内有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还有奇特的地理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高原和高山。
这些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为中国的人文活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条件。
二、人文风情1. 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上海、西安等。
这些城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
北京的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古城墙,上海的外滩等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2. 文化遗产中国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如敦煌壁画、丽江古城、黄山等。
这些文化遗产融合了中国的历史、艺术和传统,代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敦煌壁画以其精美的绘画和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丽江古城则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黄山则以奇特的山水景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3. 传统节日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合家欢乐是其最大的特点。
中秋节则以赏月、吃月饼的方式庆祝,寓意团圆和祈求丰收。
这些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传统价值观。
三、民俗风情1. 传统民居中国的传统民居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结构,如四合院、土楼、风雨桥等。
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代表,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家族的重视。
土楼是福建土楼群落的代表,形状奇特、历史悠久,被誉为“活的古代城堡”。
风雨桥则是江南水乡的特色建筑,桥面上设有屋顶,可以为行人提供遮风挡雨之处。
2. 传统服饰中国的传统服饰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汉服、旗袍、唐装等。
汉服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代表,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美的追求。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内容摘要: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南北地区的人们的饮食,建筑,节日,宗教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一谈到南北首先想到的就是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情,羞羞答答,多情、含蓄;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像北方汉子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这样的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的确,就如同这南北各具特色的雨,南北的文化也在文化的舞台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独具一格的魅力与风采;关键词: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南北地区;何谓文化,中西方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其实,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从识意文化、制度文化到物质文化无不折射出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深厚渊源;那么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民俗风情又如何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呢;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这个东方最伟大的民族又是如何创造,谱写这一永不绝响的曲子的呢;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起”到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如今的构建合谐社会;中华大地上,五千年来一直在高唱着统一合谐的音符;风俗文化是这大合谐,大统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世间任何事物,无论有形亦或无形都存在者其两面性;故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都存在差异性,故异中求和,和中有异在民族,文化领域成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只有在保持各种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致力于文化的合谐构建才为上上之策;因为历史,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就形成了南北两种文化;那么这两种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南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组成和完善了中国文化;二种文化都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但是二者又有诸多差异;风俗文化即民间风俗与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故从民俗的角度我们就可以从饮食,建筑,交通,节日,宗教几个方面进行透视;而依据区域我们可以把其分为东北文化,西北文化,东南文化,西南文化,中南文化.但从其历史形成和其文化特性我们把以上五个区文化用东北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湘文化;综上所述,南北文化差异即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地区文化的不同之处;一、饮食中的南北差异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除了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二、南北建筑之别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三、南北节日习俗宗教之异我国传统节日较多,大多都和宗教信仰有关,下面从我国几个重大的传节日来看来北之差;1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们公认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中国更是无比的突出;吃团圆是这个节日里的重头戏;但是就中国而言南北方还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北方喜欢吃饺子而南方则吃米饭,北方家庭里面吃团圆饭时一般是一个家庭独立过,而在南方却喜欢一个家族在一起共同吃团圆饭;2 春节祭祖,这个习俗南北都有,但各有不同,在南方比较隆重,多在祠堂一个家族进行祭拜,然后进供物品给祖先,放鞭炮,越长越好,代表家丁兴旺;而在北方一般为家祭,只是在家中简单的供奉一些食物;3清明节,此节日本为提醒农民耕种的日子;但是后来了展成为一个祭祖踏青的活动;中国南方的清明时期有踏青和扫墓两大活动,而在北方只是外出简单扫墓;总体而言南北之差给我们的认识就是艺术上南雅北俗;建筑南奇北雄;饮食上南甜北咸;服饰上南秀北朴;等等;而这些在文人的笔下往往更为诗意化,南方是烟雨楼阁,春花秋月;北方是长河落日,塞外大漠,还有金戈铁马,南人缠绵、温柔、纤细、优柔,北人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四、南北文化代表影视作品北方文化代表:十三省、乔家大院、康熙王朝等;南方文化代表:倾城之恋、英雄无悔、商界等;五、南北代表旅游景区北方:1、山西绵山山西介休市;2、河南龙门石窟河南洛阳;3、辽宁本溪水洞辽宁本溪市;4、山西乔家大院山西祁县;5、故宫、长城北京等;南方:1、湖南天门山湖南张家界市;2、贵阳普渡桥石雕贵州;3、庐山山水空灵江西省九江市;4、大理博南古道云南大理;5、丽江古城等;从中国民俗各方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南北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合谐音符的基因和特色. 南北文化的差异让对文化痴心的人们沉醉,然而我亦期盼着南北文化在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时也能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的文化以更绚烂更多姿的形态出现在世界面前;。
地理环境对民俗区域差异性的影响

差大 , 在过 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 以过冬 ,同时又不舍得一时 “ 挥 霍 ”掉 , 方人 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 “ ”。这样一来 ,北方大多 北 享用 数人也养成了吃成 的习惯 。江苏 、广东 、 浙江 、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 爱吃甜食。南方 多雨 ,光热条件好 , 产甘蔗 , 盛 比起北方来 ,蔬菜更
民俗 即民族的风俗习惯 , 是指 —个 民族在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和 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 面的传统 , 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 而行成 的风尚 、习俗。具体反映 在各 民族 的服饰 、饮食、居住 、生 产 、婚 姻 、丧葬 、文娱活动 、节庆 、礼仪、禁忌等方面 。
( 地理环境 对饮食民俗的影响 。俗语 说 “ 2) 民以食为天” ,饮
所以墙不论夯土或土坯都 比较厚 ,房子不高 ,内部严实 ,窗户开在南 墙 ,大而明亮 ,便于接受阻光 。南方住房墙 体薄 ,房体较高。墙体多 用石灰涂成白色 ,反射阳光 ,加强通风 , 减少南面热空气进入室内 并
下 。反穿皮袄毛朝外 ,这都是 为了防寒 。西南地区深受来 自印度洋西 南季风和来 自太平洋东南季风 的影响 ,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终 年湿润 、炎热 。首先是 紧身、轻巧 、利落 ,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 劳动效率 ;其次是无领 、赤脚 、裸露部位多 ,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 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 。再 比如生活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的京族 , 传统 的服饰 以衣裤型短装 为主 ,既简洁美观又 适宜涉水、乘船 的水上
作者简 介 孙秀英,女 ,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
浅谈中国民居建筑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

浅谈中国民居建筑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文章摘要:本文在通过分析中国各个地区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累所形成的独特的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联系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气候,地形地貌,降水量,以及其特有的周边环境等因素,找出中国民居建筑形成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
文中着重介绍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四合院、窑洞,和南方地区的水乡民居,分析他们自身的主要特点,结合地理环境,总结出其形成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民居建筑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防御我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大国,其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位于北纬53°31′,最南境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纬3°51′,南北相距5500km。
西起东经73°22′,位于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东抵东经135°03′,位于黑龙江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出得耶字界碑东南,东西跨经度约62°,延伸约5200km。
地势西高东低,并且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类型多样,其中疾风气候明显。
特殊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不断影响着我们的居住与生活,经过几千年的与自然环境不断抗争与妥协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由于我国为北半球国家,一年四季的光照集中在南面,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变化明显,冬季干冷,其民居建筑的设计大部分都建立在气候特征的基础之上。
为了更好的利用光照,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民居建筑的基本方向都采用坐北朝南这种形式。
同时,为了抵抗冬季的严寒,其建筑的墙体相对南方来说一般都建的比较厚。
由于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称建筑作为一种主要模式出现在汉族大部分民居中。
北京的四合院是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合院建筑形式,其形制极为规整。
内部所有房屋和院落都以南北纵轴为基准,对称设置,主要的建筑都设在这条主轴上,坐北朝南,每座主要的建筑两边还对称建纵向的体量较小的次要建筑。
由于历史阶段和环境的不同,北京的四合院大部分建立于明清时期,其建筑类型同时还进行着不同等级的区分,比如其所使用的大门中,广亮大门只有七品以上的高官和贵族才允许使用,其后依次是金柱大门,如意门,蛮子门,窄大门和小门楼,其形制也是在广亮大门的基础上逐渐简化而成的。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地理环境与民居

瓦或混凝土等耐水材料。
03
地貌与民居
地貌特征的不同影响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在河流沿岸地区,民
居可能采用水乡风格,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可能采用厚重的墙体和隔热
材料。
水文条件对民居的影响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对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和布局等方面产生影响。例如, 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区,民居可能采用水车、水井等设施来利用水资源;而在缺 水地区,民居则可能采用节水技术和储水设施来应对水资源短缺。
高中地理-地理 环境与民居
contents
目录
• 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理特色 • 现代民居的地理因素考虑 • 地理环境与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01
CATALOGUE
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气候类型与特点
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对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和布局等方面产生影响。例如, 寒冷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厚实的墙体和双层窗户,而炎热地区的民居则注重通风和遮阳。
温度与民居
气候温度的变化影响民居的室内温度调节。为了适应不同的温度变化,民居的窗户设计、 通风设施和建筑材料都有所不同。例如,在寒冷地区,民居的窗户较小,以减少热量散失 ;而在炎热地区,窗户较大,以便更好地通风散热。
降水与民居
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对民居的屋顶设计和建筑材料产生影响。在多雨地区,民居 的屋顶通常采用斜面设计,以便快速排水;而在干燥地区,民居的屋顶则可能采用平顶设 计,以减少水分蒸发。
循环经济与民居建设
资源循环利用
鼓励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将可 再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在民居建设中,充 分利用废旧建筑材料,减少资源浪费。
绿色建筑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多种多样,与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和民族传统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中国民居常见的风俗简介:1.四合院: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为坐北朝南,四面建房,中间围合成一个庭院。
按照风水学说,这种布局有利于采光和纳气,也有利于家庭兴旺。
北京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屋顶采用硬山或悬山式,有些会在院落中种植花草树木,寓意吉祥如意。
2.土楼:福建、广东等地的传统民居,主要为了防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建。
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采用夯土或混凝土建造,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屋顶采用悬山或硬山式。
土楼内部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房间大小和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定。
3.窑洞: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利用黄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凿而成。
窑洞一般分为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内部有火炕,可以烧火取暖。
窑洞一般比较朴素,不施过多的装饰,以实用为主。
4.吊脚楼: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通常依山傍水而建,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屋顶为悬山或硬山式。
吊脚楼内部布局灵活多变,但以堂屋为中心,设有火塘或灶台,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
5.碉房: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一般为石木结构,以平顶为主,墙体厚实。
碉房多为多层建筑,第一层通常设有畜圈,第二层以上为住房。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碉房内部通常比较
宽敞明亮,设有火塘或铁炉用于取暖和做饭。
这些是中国民居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和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居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历史传统。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南方的湿润河流,从西部的高山峡谷到东部的海滨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
这种多样性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居建筑,使得不同地区的民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北方地区通常是寒冷干燥的,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北方民居更加注重保温和防寒。
典型的北方民居是四合院,它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庭院。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紧凑,庭院内有花草树木,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而建筑物的墙壁厚实,常常采用夯土墙和青砖,以保持室内的温暖。
此外,北方民居通常有一个独立的炕,用于供人们取暖和睡觉。
与北方相比,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南方的民居建筑更加注重通风和遮阳。
典型的南方民居是建在水面上的水乡民居,如江南的水镇。
水乡民居通常有一层或两层的木质建筑,底层用于存放货物和船只,上层是居住空间。
房屋的倾斜屋顶和悬挑的檐口可以有效地防雨和遮阳,同时也方便了水乡的交通和生活。
中国的西部地区多山且海拔较高,气候多变。
这种地理环境要求民居具有更强的抗风能力和防震能力。
西部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石材和木材建造,墙体厚实且坚固。
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以方便积雪和防止雨水渗透。
同时,民居的建筑也通常采用梁柱结构,以增加房屋的稳定性。
中国的东部地区是沿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采光和通风。
典型的东部民居是具有悬山顶的建筑,即屋顶上方有一个突出的山形结构。
悬山顶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还可以起到保护屋顶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此外,东部地区的民居通常有较大的窗户和阳台,以便更好地享受阳光和海风。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民居建筑在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这种地域特色使得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对民居的影响
01
寒冷地区
02
炎热地区
在寒冷地区,传统民居通常采用厚重的墙体、小窗户、双层屋顶等设 计。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保持室内温度,防止寒风侵入。同时,房屋 内部通常设有火炕、火炉等取暖设施。
在炎热地区,传统民居通常采用通风散热的设计。房屋采用大窗户、 高挑檐、开放式庭院等设计,以增加通风和散热效果。同时,房屋内 部通常设有凉亭、水池等降温设施。
气候条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温带、热带、寒带等,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影响。例如,热带地区的传统民居 多采用通风设计,以适应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寒带地区的传统民居则多采用保温设计,以适应低温寒冷的气候条件 。
水文条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如河流、湖泊、海洋等,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影响。例如,沿江沿 海地区的传统民居多采用防水设计,以适应水文环境;内陆地区的传统民居则多采用排水设计,以适应 水文环境。
土结构民居
总结词
土结构民居是以土壤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 就地取材、施工简单、冬暖夏凉等特点的民 居形式。
详细描述
土结构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壤,房屋的 墙体和屋顶多采用夯实或堆砌的方式制成, 因此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单、冬暖夏凉等 特点。土结构民居的外形朴素自然,多采用 圆润的造型,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觉。此 外,土结构民居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隔热
探讨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了解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和机理。
发掘传统民居的生态智慧
传统民居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未来可以进一步发掘这些生态智 慧,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
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
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
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
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三)、宁夏民居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
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五)、山西与山东民居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
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
故砖石住宅较多。
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
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六)、陕南居民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
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
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
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覆盖。
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
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
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
屋顶铺瓦或茅草。
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
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
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
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
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
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
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
忌朝西。
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一)、江苏民居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二)、上海民居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闽西南地区的客空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
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
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
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四)、云南民居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
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多彩多姿的中国传统民居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生动体现。
讲课时不妨引用“邮票上的各地居民”,让学生认识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于进一步使学生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
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
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
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
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墙,可防火势蔓延。
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
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
徽州民居的特色:1、村落选址的重要性。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住宅多面临街巷。
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2、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
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
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
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
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
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
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
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小结通过对中国民居的研究性学习,我越发领略到中国历史底蕴的深厚、疆域的幅员辽阔。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的地理环境养育了各族儿女,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习惯,形成了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民情风俗,它们共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中国民居。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积淀了最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古民居的保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民居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应该被永恒地传承和发扬下去,我们也应赋予其生气和活力,使之真正成为我们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