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工染色体

合集下载

第六章 染色体工程

第六章 染色体工程
5 异代换系
某植物的一对染色体被他种植物的一对染色体所代换而成为异代换系。
四、单倍体育种
1 单倍体的特性
1)是研究基因或基因剂量效应,进行染色体遗传分析的理想实验材料。单倍体只有一套(基因)染色体,其上的每个基因都能表现相应的性状,尤其是隐性突变性状。
2)在育种上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单倍体加倍便可获得纯合二倍体,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
指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使花药内花粉(小孢子)发育形成单倍体植株。
取F1代的花药置于特定培养基培养,由于细胞的全能性,(自身不育)诱导花粉长成单倍体植株,然后在秋水仙素的处理下,实现染色体加倍,加倍后的植株不仅正常可育,而且完全纯合。
目前统计,全世界已有52属,2000多种植物获得单倍体植株,其中大约有1/4首先是在中国得到的。
(二)多倍体产生的途径
1 原种或杂种所形成的未减数配子的受精结合。自然界中自发产生的多倍体多以此方式。
2 原种或杂种的合子的染色体加倍。多为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的方式。
(三)动、植物多倍体的特点比较
(四)多倍体育种方法
1 生物学方法
采用胚乳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等方法进行。
3)在花药培养中还会出现三倍体、四倍体、多倍体等,为育种提供了大量的选择材料。
4)能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创造出新物种。
2 人工诱导单倍体形成的方法——花药培养
人工诱导单倍体形成的方法很多,1964年前,人们尝试过的方法有远缘杂交、延迟授粉、激素处理、低温处理、照射花粉授粉等方法,都收效甚微。1964年,印度学者创造了花药培养法。目前是最为有效、应用最多的单倍体育种法。我国在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包括染色体的分离与微切割技术,可根据需要分离任意一条染色体或特定的染色体片段。

《人工染色体》课件

《人工染色体》课件

人工染色体的结构特征
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具有特定的基因序列和结构 可以在细胞内复制和表达 可以进行遗传操作和改造
人工染色体的应 用
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基因治疗:通过人工染色体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修复或替换缺陷基因 遗传病治疗:针对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 癌症治疗:通过人工染色体将抗癌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 基因编辑:利用人工染色体进行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技术
人工染色体的研究历程
1977年,Paul Berg首 次提出人工染色体的概

1980年,Mario R. Capecchi和Martin Evans 等人成功构建了第一个人工
染色体
1983年,人工染色体 技术被应用于基因治疗
领域
1990年,人工染色体 技术被应用于基因工程
领域
2000年,人工染色体 技术被应用于细胞工程
领域
2010年,人工染色体 技术被应用于合成生物
学领域
人工染色体的构 建
人工染色体的构建方法
设计人工染色体:根据需要选择合 适的DNA序列和结构
组装人工染色体:将合成的DNA片 段组装成人工染色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合成DNA片段:通过PCR、DNA 合成等方法合成DNA片段
验证人工染色体:通过测序、电泳 等方法验证人工染色体的准确性和 完整性
人工染色体的未 来发展
人工染色体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技术挑战:如何提高人工染色 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伦理挑战:如何解决人工染色 体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机遇:在生物医学、基因编辑 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挑战:如何应对市场竞争和知 识产权保护问题

06人类染色体

06人类染色体
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 成的图像 Denver体制:染色体分组 A、B、C、D、E、 F、G七组
Medical Genetics
表6-2 人类染色体分组与形态特征(非显带, Denver体制)
分组 染色体编号 大小
A
1~3
最大
B
4~5
次大
着丝粒位置
中央(1、3号), 亚中央(2号)
Medical Genetics
Medical Genetics
6.1.2.1 染色体四级结构模型
Medical Genetics
6.1.2.2 袢环模型
从DNA到染色体水平的压缩过程
Medical Genetics 6.1.3 染色体形态结构
: 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姐妹染色单体、着
丝粒(centromere)、短臂(p)、长臂(q)、 端粒、主缢痕、次级缢痕、核仁组织者区、随体
6.2.2.2 染色体高分辨显带
Medical Genetics
6.2.3 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
6.2.3.1 荧光原位杂交(FISH)
人类BCR、ABL基因双标记荧光原位杂交图
Medical Genetics
6.3 核型识别和细胞遗传学命名原则
6.3.1 非显带核型的识别
核型(karyotype) 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
定义:间期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伸 展开的DNA蛋白质纤维。
分类: 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
Medical Genetics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特性比较
特征
常染色质
数量 占染色体的极大部分
分布 位于核中央、核仁内部
染色 正常染色反应,染色浅 复制 正常复制 形态 折叠松散,呈疏松状 组成 含单一和重复DNA序列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不仅会发生结构变异,也会发生数目变异。

染色体可以增加一个或几个,也可以减少一个或几个,也可以增加一套或几套。

当然,随着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异。

一、染色体组和染色体基组。

我们平常见到的大多数植物都是二倍体(diploid),动物几乎全部是二倍体。

我们所接触到的农作物,如玉米2n=20,水稻2n=24,大麦2n=14等也都是二倍体。

为什么叫做二倍体呢?因为在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何谓染色体组:由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群都彼此不同的几个染色体组成的完整而协调的遗传体系。

染色体组的基本特征:增加或缺少其中任何一条都会造成遗传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对生物体不利的遗传效应。

在遗传学上,染色体组用n表示。

在这里,n有两个基本含义:①染色体组(genome)的标志符号;②表示配子所含的染色体数目。

以玉米为例,n=10 , 2n=20 。

n=10是指玉米的正常配子内的染色体数是10;2n=20是指玉米体细胞内含有20条染色体,也就是说玉米孢子体内(或者说是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是20。

对于这样的物种,我们称之为二倍体物种。

但是,对于小麦而言,情况则有些不同。

小麦是一个属。

属内分为若干种。

各个种之间的染色体数是不相同的。

一粒小麦、野生一粒小麦2n=14 , n=7二粒小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提莫菲维小麦2n=28 , n=14 。

斯卑尔脱小麦、密穗小麦、普通小麦2n=42 , n=21。

这三种类型之间,染色体数都是以7为基数变化的。

7是小麦属的染色体基数,以x代表。

2n=14 , n=7的小麦种,配子内含有7条染色体,这七条染色体称为一个基本染色体组。

显然,2n=14的小麦体细胞内含有2个基本染色体组,故而称为二倍体。

在小麦属内,2n=28的种,染色体数是7的4倍,称为四倍体(tetroploid),2n=42的种,染色体数是7的6倍,称为六倍体。

第六章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

第六章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

C组 包括6~12号七对染色体和X染色体。为中等大小的亚 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中第6、7、8、11和X染色体的着丝粒略靠 近中央,短臂相对较长,第9、10、12号染色体短臂相对较短, X染色体大小介于第7和第8号之间。第9号染色体长臂上常有一 明显的次缢痕。 D组 包括13~15号三对染色体。为中等大小的近端着丝粒 染色体,短臂上常有随体。 E组 包括16~18号三对染色体。体积较小,其中第16号为 较小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其长臂有时可出现次缢痕。第17、 18号染色体为最小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F组 包括19~20号两对染色体。为最小的中央着丝粒染色 体。 G组 包括21~22号和Y染色体。为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 体,其中2l、22号染色体常具有随体。Y染色体无随体,其两 长臂平行靠拢。
以二倍体为标准,如果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超出或少 于2n=46,称为染色体数目畸变。它包括整倍性改变和非 整倍性改变两种形式细胞发生。 (一)整倍性改变 整倍性改变的核型描述方法是:写出此细胞中染色 体的总数,数目后加逗号,然后写出性染色体的组成,如 69,XXY等。
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在二倍体的基础上,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组地 增加或减少,称为整倍性改变。整个染色体组减少可形成单倍体,在人 类单倍体个体尚未见报道;整个染色体组增加可形成三倍体、四倍体等 多倍体。 以人为例,三倍体细胞含3个 染色体组,染色体总数为69,四倍 体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染色体 总数为92。在人类全身三倍性是致 死的,在流产胎儿中较常见,也是 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身四倍体罕见,四倍体以 上未见报道。在自然流产的胎儿中, 多倍体约占22%;在肿瘤等组织中, 常见多倍体细胞。
三倍体核型
多倍体的形成机制是: 1.双雄受精和双雌受精 双雄受精是指受精时两个精 子同时进入一个卵子中;双雌受精指减数分裂时,本应分 给极体的那组染色体仍留在卵子内,形成二倍体的异常卵 子,该卵子与正常精子受精。这两种情况都将形成三倍体 受精卵。 2.核内复制 核内复制是指细胞在一次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复制二次或二次以上,结果导致核内多倍化现象。 核内复制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内均可发生。发生在受精卵 的第一次卵裂,可形成四倍体;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时, 可形成二倍体的生殖细胞,当与正常的单倍体生殖细胞受 精后,可产生三倍体的受精卵。

《人工染色体》课件

《人工染色体》课件
细胞外进行。
人工染色体与其他生物技术的关系
人工染色体与其他生物技术如基因克 隆、基因合成和基因组编辑等技术密 切相关。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有助于深入研究 和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为未来 的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基因克隆和基因合成是人工染色体合 成的关键技术,而基因组编辑则可以 用于对人工染色体进行精确的修改和 调控。
人工染色体通常由天然染色体的 片段、载体和外源基因组装而成 ,可以在细胞内复制和表达基因 。
特性
01
02
03
可定制性
人工染色体可以根据需要 进行设计和定制,以适应 不同的应用需求。
可调控性
人工染色体的复制和表达 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 行调控,实现基因表达的 精确控制。
可优化性
人工染色体可以通过优化 基因组序列、添加标记基 因等方式提高其稳定性和 功能。
1 2
制定严格的伦理准则
为确保人工染色体的研究与应用符合伦理标准, 应制定并实施严格的伦理准则和审查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规范人工染色体的研究和应用,应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社会应加强在人工染色体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探讨解决伦理与法律问题的有效途径。
THANKS
感谢观看
挑战2
载体容量限制:载体容量有限,难以 容纳完整的人工染色体。
解决方案2
使用超大容量载体:开发超大容量载 体,以容纳更大的人工染色体。
挑战3
细胞毒性:人工染色体可能对细胞产 生毒性作用。
解决方案3
筛选低毒性的载体和细胞系:通过筛 选低毒性的载体和细胞系,降低人工 染色体的细胞毒性。
03

基因文库的构建

基因文库的构建

5. 重组 重组cDNA分子的转移和的建立 分子的转移和的建立选用载体为质粒,可直接转化 载体, 选用载体为质粒,可直接转化E.coli;若为 载体,则 ;若为λ载体 需进行体外包装、感染等。 需进行体外包装、感染等。
ds-DNA合成 与SalI匹配 接头相连 NotI酶切
cDNA的段或条件的某种细胞分 定义:
离到的全部mRNA经反转录成 cDNA后再重 经反转录成 离到的全部 后再重 组和增殖所产生的无性繁殖系的总和。 组和增殖所性
常来自结构基因, 常来自结构基因,仅代表某种生物的一小部分遗传信 且只代表那些正在表达的基因的遗传信息: 息,且只代表那些正在表达的基因的遗传信息:1—5% mRNA,80—85% rRNA,10—n(1―p) ln(1―f)
f为某一特定 为某一特定cDNA(mRNA)的分子数目与全部 为某一特定 ( ) cDNA (mRN1. 载体 载体DNA片段的制备 片段的制备 2. 多聚(A)RNA的分离与纯化 多聚( ) 的分离与纯化 3. 双链 双链cDNA 的合成
2. 器官特异性
不同器官或组织的功能不一样, 不同器官或组织的功能不一样,因而有的结构基因的 表达就具有器官特异性,故由不同器官提取的mRNA所 表达就具有器官特异性. 代谢或发育特异性
处于不同代谢阶段(或发育阶段) 处于不同代谢阶段(或发育阶段)的结 构基因表达亦不相同
4. 不均匀性在同一个cDNA中,不同类型的cDNA分 中,不同类是大不相同的,尽管它们都是由单拷 贝基因转 贝基因均有相同的克隆数相较,这是两种文 库的另一差别。 库的另一差别。
NotI primer/adaptor
载体
1)SalI/NotI 2)T4 DNA ligase
SalI adaptor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微生物学》授课大纲学时数: 72讲课:72学制:四年制本科适合专业:生物科学有关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以取代的重要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解说和实践授课两大部分(实验部分还有授课大纲)。

理论课授课主要解说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和代谢特点、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讲课,是专业必修课。

经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生长生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判断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互有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认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好多课程关系亲近,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进步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确定基础。

三、授课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一、本学期的授课安排二、微生物和你三、微生物学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五、 20 世纪的微生物学六、 21 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授课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定第一认识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情况、研究意义等等。

本章要修业生在联系本质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见解、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见解、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别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别五、选择培养分别六、微生物的珍藏技术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二、真菌三、藻类四、原生动物授课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别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F因子具有携带 1Mb插入片段的潜能,这就使构建具有大 容量克隆能力的载体成为可能 • 将 F 因子经基因工程改良构成的 BAC 载体,可用于克隆 100 kb以上的DNA片段。

带有外源片段的 BAC 载体在细菌细胞( 重组缺陷型, rec-) 中通常仅单个拷贝,这一特点有利于保持DNA大分子在细胞内
二、人类人工染色体

返回
1 、自上而下的策略:是以天然染色体的断 裂片段为基础,构建新的HAC 这些断裂片段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得到 (a)低剂量辐射 (b)端粒定位染色体截断技术 (c)外源性DNA片段定点插入后扩增 (d)天然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自发形成


将外源性端粒DNA整合入哺乳动物染色体,可将该染色体截断,同时 在断端产生新的端粒。研究者们应用这种技术修剪哺乳动物染色体, 成功构建了一系列大小在 0.5 ~ 6Mb之间不等HAC。最初,端粒 DNA整合的位点是随机的,而现在,研究者们能够将端粒DNA 定点插入染色体中特定的位点。



P1衍生人工染色体
总结
第一节 YAC——酵母人工染色体
一、YAC的基本序列元件
酵母染色体DNA自主复制顺序(ARS) 酵母染色体的着丝粒顺序(CEN) 酵母染色体的端粒顺序(TEL)
YAC
载体主要是用来构建大片段 DNA ,特别用 来构建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并不用作常规的 基因克隆。
第六章 人工染色体

生物体的许多重要性状牵涉到复杂的生理生
化反应系列,受多基因或基因簇的控制,与
成百至上万千碱基的DNA片段相关。

复杂基因组的物理作图和基因的定位克隆也
涉及到大片段DNA的研究。

因此,提高载体的容纳量一直是克隆载体的
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随着脉冲电泳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组研究的 日 益深入 , 对可 插入大 片段 DNA 的克 隆 载 体——人工染色体的研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YAC 染色体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大小相近,影响 了 YAC 载体的广泛应用。 YAC 染色体一旦进入酿 酒酵母细胞,由于其大小与内源的染色体的大小相 近,就很难从中分离出来,不利于进一步分析。
第二节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
一、BAC特点 1、是以大肠杆菌的F因子的重要位点及基因为主体的高通量低

2、用酵母为宿主重新构建大的人类基因区段, 可将小的重叠的YAC变成一个大的YAC 3 、酵母作为一种真核生物,为其它真核的 DNA提供了更合适的环境

四、 YAC克隆系统的缺点

返回
首 先 , 在 YAC 载 体 的 插 入 片 段 会 出 现 缺 失 ( deletion )和基因重排( rearrangement )的现 象。 其次,容易形成嵌合体。嵌合就是在单个YAC中的 插入片段由 2 个或多个的独立基因组片段连接组成。 嵌合克隆约占总克隆的 5%~50% 。

P1噬菌体与λ噬菌体一样,外有蛋白质壳。内含 相当大的(110~115kb)线性DNA,并在体外
包装于P1壳内。P1进入宿主细胞后环化,扩增。

1994 年,有人将 P1 和 F 因子克隆结合产生 P1 人
工染色体克隆系统-----PAC。
• 基于 PAC 的 人类基因组文 库插入片段的 大小在 60kb~ 150kb 之间。
二、克隆策略

YAC克隆DNA片段的过程是:目的基因在限
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变成大片段 DNA,克隆进 根据标记性状筛选出重组的人工染色体
酵母载体 DNA,转染酵母缩主细胞,扩增后,
三、YAC克隆系统的特点

1 、 YAC 作为可提供大片段 DNA 的方法,简 化了构建染色体延伸区域图谱和分离完整基 因的过程(200~500kb,甚至1000kb)
变抑制基因 sup4 的载体存在于细胞中时,可抑制 ade 2-1
基因的突变效应,形成正常的白色菌落。

由于酵母的染色体是线 状的,因此其在工作状 态也是线状的。但是, 为了方便制备YAC载体, YAC载体以环状的方式 存在,并增加了普通大 肠杆菌质粒载体的复制 元件和选择标记,以便 保存和增殖。
(2)自下而上的策略 • 该策略是在细胞内或者细胞外将着丝粒DN A、端粒DNA以及复制起点装配在一起,从 而构建HAC。

研究者应用这种策略,在HT1080细胞中得到了第 一种HAC。
他们将 >1Mb的人 17号染色体的 α卫星DNA、人 端粒DNA、人基因组DNA随机片段用脂质体共 转染HT1080细胞。

BAC的复制子来源于F因子,可稳定遗传,嵌合 及重组现象少 可以通过菌落原位杂交来筛选目的基因,方便 快捷 BAC 载体在克隆位点的两侧具有 T7 和 SP6 聚合


酶启动子,可以用于转录获得 RNA 探针或直接
用于插入片段的末端测序
返回
第三节 其他的人工染色体
一、P1人工染色体克隆系统-----PAC

所谓人工染色体 —— 是一类能在生物细胞中 独立 “ 稳定存在和遗传的人工重组 DNA 分子 ” 。
现正在研究的人工染色体

酵母人工染色体载体(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 YAC,1000kb)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300kb ) 哺乳类人工染色体(MAC)
E. coli
E. coli E. coli
酵母细胞
哺乳类细胞 动物细胞 动物细胞 和细菌
环状
环状 环状 线性染色体
35- 45kb
≈300 kb 100 - 2000 kb
100 - 1000 kb
〉 1000 kb SV40 载体,昆虫 杆状病毒载体 pSVK3质粒,PBV, Ti质粒
线性染色体 环状 环状


经过重组,那些同时含有着丝粒、端粒、复制起点 且按照正常染色体结构顺序的重组连接产物以染色 体的形式稳定保存下来,而那些不完整或未按照正 常顺序连接的产物因其不能稳定地进行有丝分裂而 丢失、降解。由此通过有丝分裂而自然筛选出HA C。
载体的种类和特征
受体细胞 质粒 λ 噬菌体 丝状噬菌体及噬菌粒 结构 环状 线状 环状 插入片断 〈 8kb 9 - 24kb 〈 10 kb 举例 pUC18/19 , T-载体 pGEM- 3z等 EMBL系列,λ gt系列 M13mp系列 pJB8,c2RB, pcoslEMBL, pWE15/16, pCV Pel oBAC系列 PCYPAC1
拷贝的质粒载体。
2、F因子的特点

又称致育因子,是一个100kb的质粒,能整合到宿主染色体 中。并能高频率的转移遗传标记。 F因子在大肠杆菌中的复制受到严格控制而保持低拷贝,一 般为每细胞 1~ 2个拷贝,其parB基因能够排斥细胞中的外 源性F质粒,限制了细胞内质粒分子间的重排,降低了BAC 中外源基因的重组和嵌合度



lacZ 基 因 - 颜 色 鉴别重组子,外源 基因插入

Cre/loxP : 来 自 P1 噬 菌 体 , Cre 重 组 酶 基 因 和 loxP 序 列位于 P1 噬菌体基 因 组 内 , loxP 是 Cre酶的识别序列

利用Cre/loxP直接构建外源基因的限制酶谱
人工合成的进行末端标记的含 有loxP序列的片段
E. coli E. coli E. coli
粘粒载体
BAC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PAC (P1-derived Artificial chromosome) YAC (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 ) MAC (Mammalian Artificial Chromosome) 病毒载体 穿梭载体
• F 因 子 的 parA,parB,
parC 基 因 以 保 证 低 拷 贝 的BAC质粒在大肠杆菌分
裂时均匀分配到子代细胞
• oriS 基因:来源于大肠
杆菌 F 因子(致育因子)
的严谨型控制的复制子

解旋酶基因- repE :一个易于 DNA 复制的由 ATP 驱动的解旋 酶 选择标志基因Cmr-氯霉素抗性 基因 cosN— 来源于 λphage 的 cos 位 点,可以用 λ末端酶切割 BAC使 之线性化 NotⅠ识别序列,位点十分稀少。 重组子通过 NotⅠ消化后,可以 得到完整的插入片段。
稳定复制而不发生重组,尤其是重复序列多的DNA大分子

克隆350kb
二、BAC载体的结构

1992年Shizuya利用F因子的复制起点和氯 霉素抗性标记基因,在F质粒(pMBO131) 基础上构建了第一代BAC人工染色体。能
够克隆和保持大于100kb的DNA。
•新一代BAC载体为7.4kb
的环状质粒:
练习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已知基因a的表达产物是一种酶A,已知这种酶 A具有几个保守位点,请考虑如何从基因组中 扩增基因a,并实现体外高效表达?需要使用 的质粒载体有哪些?酶切位点如何选择?
酶A
保守区1
保守区2
保守区3
正常酵母人工染色体含
有:
*四膜虫端粒(tel) 定位于染色体末端一段 序列,用于保护线状的 DNA 不被胞内的核酸酶
降解,形成稳定的结构

酵母自主复制序列(ARS) 一段特殊的序列,含有酵母菌中 DNA 进 行双向复制所必需的信号。

酵母着丝点 (CEN)
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 的结合位点, 使染色体 在分裂过程中能正确分 配到子细胞中。在 YAC 中起到保证一个细胞内 只有一个人工染色体的 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