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地球的内部动力作用.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优质课件

06
莫霍界面深度分析 Seismic wave and earth discontinuity
02
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 若莫霍界面深度较浅,该地位 于哪里? 若莫霍界面深度较深,该地位 于哪里?
……
……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幔 The inner layer structure of the earth
地震波与地球不连续面 Seismic wave and earth discontinuity
小组讨论: 第一个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在多少千米处? 横波和纵波通过这个面波速有何变化?
02
33km
莫霍界面
• “莫霍界面”
• 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 •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
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地震波与地球不连续面 Seismic wave and earth discontinuity
《地心游记》地球内部揭秘
•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 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 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 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 的“表皮”。
1.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呢?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地壳(Crust)
•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 坚硬外壳,莫霍界面以外。
• 地壳厚薄不一
04
……
……
地壳 Asthenosphere, crust and lithosphere
地壳厚度
•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 • 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
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最厚达70 千米
《内动力地质作用》课件

矿产资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形成各种矿 产资源,如煤、石油、铁矿等,
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水资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形成地下水 ,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
土地资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形成各种土 地资源,如耕地、林地、草地等 ,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
土地。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建筑安全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引起建筑物破坏、道路塌陷 等现象,影响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04
地下水动力作用结果
形成地下水系统 影响地表形态 促进土壤形成 影响人类活动
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水文地质单元,如河流、湖泊 等。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可以形成喀斯特地貌,如溶洞、石林等。
地下水对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形成不同类型 的土壤。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同时地下水动力作用 也影响水利工程、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
03
CATALOGUE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类型
01
02
03
水平运动
地壳在地球表面沿水平方 向移动,导致地形起伏和 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或分离 。
垂直运动
地壳在地球表面沿垂直方 向升降,形成山脉、高原 、盆地等地形地貌。
旋转运动
地壳部分相对于地球自转 发生旋转,形成地球表面 的极移和日夜变化。
板块构造理论
地震波的能量衰减
地震波的折射和反射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会逐渐衰减。 这主要是由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与地壳 岩石的相互作用,导致能量逐渐散失。
当地震波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 反射。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弯 曲,形成不同的地震记录。
05
《地球的运动》课件

天文现象
要点一
总结词
天文现象是指发生在宇宙空间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彗星 、流星、月食、日食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天文现象是由于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而产生的。例 如,彗星是一种长尾巴的星体,它们的轨道非常长,当彗 星进入内太阳系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轨迹和尾巴;流 星是宇宙中的尘埃颗粒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燃烧的现象;月 食和日食则是由于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运动关系导致的。这 些天文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宇宙和探索未知的机会。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基本的时间参
考。
季节变化
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对农 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
气候变化
地球运动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 异,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气候 带。
对地球生态的影响
01
0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生物多样性
地球运动产生的气候和环 境变化,促进了生物多样 性的形成。
03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 向东。
04
地球自转的意义:产生 昼夜交替现象,使地球 各处受太阳辐射的时间 不同。
地球公转
01
02
03
04
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太阳旋 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 的时间为365.25天,即一年
。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意义:产生四季交 替现象,使地球各处受太阳辐
日出日落
总结词
日出日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 自转使得我们能够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 。
VS
详细描述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 这个轴心是地球上北极和南极之间的连线 。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我们能够看到太 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就是日出 和日落的现象。同时,地球自转的速度并 不是均匀的,因此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在不 同的季节和地理位置会有所不同。
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

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内容简要;在大洋中脊下面是相对于其它地方,向上比较突出的岩浆带。
液体与固体的压强作用效果不同,这个长条形接近液体的岩浆带的岩浆.产生了巨大的,面向两边的水平压力,使岩石圈分裂,向两边运动.板快就是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形成并运动的.关键词;岩石圈软流层对流水平压力差撕裂侵蚀熔化循环侵入带大洋中脊海沟从地表向下,温度逐渐升高,大约在100千米左右,已开始有物质熔化。
从地表向下100千米基本属于固体,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下面开始有液体物质,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物质越来越多。
从岩石圈底部开始,向下延伸200千米左右的范围,称为软流层。
在软流层中熔点高的是固体,熔点低的已经是液体,谁多谁少至今难定论. 软流层中的液体与固体,基本是交错分布。
液体的分布有点象平原地区,地下水的分布,基本是连通为一体.但软流层中的液态聚集区,可以拥有很大的体积,大的可以达到几百几千立方千米.并且众多的,大大小小的,液体积聚区基本是连通的.也有相对孤立的,或连通量不足以影响,某些庞大液体物质积聚区的独立性.软流层液态物质的分布,越往下密度越大,温度也是越往下温度越高。
软流层热量来源,其一,软流层中本身含的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其二,软流层下面,地球内部的热量.软流层的液态物质,有上下的热力对流运动,也有上下的密度对流交换,或综合的运动。
不论那一种,一般是分段的。
上下一段一段的对流运动.象接力赛.为什么会是一段一段的,原因是密度差异,不会象烧锅的开水,从底滚到顶.软流层上层的高温物质,通过岩石圈向地表散热.软流层以下,地球内部的热量,通过软流层的热力对流传递到岩石圈。
液体的传热效果比固体好的多,软流层内的液体,上下之间温差比较小,软流层内的液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强,越往下压强越大.软流层上部的液态物质有的向上面的岩石圈侵入很深,在整个软流层上部,可能有很多这样的,侵入岩石圈深浅不一的液态聚集区, 软流层液态聚集区域,内部的物质对流运动,可以到达这些侵入岩石圈的液态聚集区.使这些侵入岩石圈深浅不一的液态聚集区,获得持续不断的热量.如果这些侵入岩石圈的液态聚集区的液体,温度很高, 侵入岩石圈的液态聚集区,液态物质总量又比较大,与软流层液态物质的热力对流比较活跃,便会持续不断的侵蚀熔化岩石圈的固体,扩大自己的侵入范围,甚至极个别的会突破岩石圈的封锁.喷出地面,形成火山爆发.为什么能突破岩石圈形成火山爆发,熔化岩石是其一,主要是液体传递压强,不同于固体的特殊性质.这些突入岩石圈的液体聚集区物质,利用自己不同于固体物质的压强作用原理,在液体聚集区四周形成巨大的水平压力,作用在四周的固体上,而固体产生的,水平方向面向液体的力较小.合力不为零,产生撕裂效应。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动力学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动力学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不仅是生物的栖息之地,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所在。
然而,我们身处的这个星球并非是孤立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也没有一个单一的结构。
我们需要从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动力学这个角度来认知我们的地球,它是如何运行的、是如何生存着的。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地核、地幔和地壳。
其中地核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两个部分。
这些地球层与不同地区的山、海、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出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层,也是密度最高的地球层。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与内核之间的分界线一般称为隐线,具体位置参照不同的地理位置而略有差别。
外核和内核之间的隐线温度大概在5700℃左右,而内核的温度可以达到6000℃以上。
这个极高的温度造成地核材料的存在于极端的高压状态下,百万甚至上亿倍于海平面的压力让地核产生了不同于固体和液体的特殊状态。
2. 地幔地幔是地核之上的一层固体,占据了地球内部的大部分体积,与包围着地球外壳之间内核的借宿平衡地球的动态运行。
地幔分成上下两部分——下地幔和上地幔,在上地幔与地壳之间还有一部分破裂边界。
地幔是岩石以及包含矿物质的混合物,主要由铁、镁、硅等元素构成。
地幔温度随深度而逐步升高,达到地球表面最高温度的约2/3。
3. 地壳地球的外表层称之为地壳,包括陆地和海洋之上的海底。
地壳非常薄,其平均厚度大致为35千米,但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会有所差异。
地壳由岩石和矿物质组成,主要由硅、氧、铝等元素构成。
地球表面地壳的平均温度跟地幔有着相同的温度约2900℃。
地壳是人类最常接触到的一个地球层,但很多世纪以来,科学家在证明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都在地幔及其以下而不是地壳。
二、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动力学密切相关。
它解释了地球独特的物理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板块运动等。
地球的动力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多方面特性及其变化的学问。
其核心研究是地球的热量、密度、流体运动等方面的特性与演化。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课件

成熟期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断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虎跳峡
三峡
河谷呈“V”型峡谷窄而深(谷底几乎全部被河床占据)长且弯曲,河谷两侧险峻陡峭。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河床
河漫滩
河漫滩
阶地
枯水位
洪水位
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
江心洲系河流中的沙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
河心洲的雏形是水下淤积的浅滩。如果有某个浅滩逐渐稳定和堆高,就有可能在枯水期不被淹没,出露为心滩,将水流分向它的两侧,形成两股汊道。两股汊道逐步被拓宽,变弯,其中的环状流就会进一步将心滩加大加高。经过几次大洪水以后,心滩被堆高到超出乎滩水位,生长植物,进一步稳定,就成为河心洲。
地形陡峻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易破碎,有软弱结构面降水多且强度大等防范措施: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建排水沟,保护坡地植被等;(2)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坡岩,提高其抗滑力,如消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等;(3)减少甚至消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4)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升人们防灾抗灾的能力等。
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1)山区坡陡谷深。 (2)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3)植被覆盖率较差。 (4)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地貌物质、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
(1)弃土弃渣的堆砌,大量松散物质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条件;(2)修建工程的不合理开挖,破坏山坡表层形成泥石流;(3)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滥砍乱垦使植被消失,加重水土流失,破坏山坡稳定性,滑坡、崩塌发育易发生泥石流.
2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学

% )。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
震中到地震台的距离。
震源距:
震源到地震台的距离。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微震;有感地震;强震;大震; 最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西海岸的8.9级地震。唐山地震7.8 级,
地震序列:由最先出现到趋于稳定的一系列地震构成。
主震:在地震序列中最强烈的一次地震。
例二:
圣安德烈斯断裂带: 1882——1946年间, 沿北西方向发生差 异 性移动(断层西侧向西 北方向移动,4cm/a; 东侧只作相对较小的 往复运动)。
水平方向
例三
地层的变形
秦皇岛
例四: 波切台地、波筑台地、海蚀槽
例五: 不整合的存在
€1m馒头组
太古界片麻岩 角度不整合 缺失18亿年
下马岭组
1、东部地区:包括东
北、华北、华南沿海 和台湾省,主要受太 平洋地震带的控制。 2、西南地区:包括青 藏高原和横断山脉, 主要受地中海-印度尼 西亚地震带的控制。 3、西北地区:包括我 国西部地区的东西向 山脉和弧形山脉,是 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 区,地震常有发生。
东部、西南、西北
三
岩浆作用
(一)概念
科普知识: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动力学

科普知识: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动力学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组成的行星,在地壳下面有多个层次,包括地幔、外核和内核。
这些层次有着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
1. 地壳地壳是最外面的地球层,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两种类型。
大陆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而海洋壳富含较重的基性岩石。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包括了山脉、平原、河流和海洋等各种地形。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占据了地球体积很大的部分。
它由固态岩石构成,主要是含有镁和铁的硅酸盐矿物。
地幔具有高温高压条件,因此物质呈现塑性流动状态,并驱动了板块运动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3. 外核外核是围绕内核之外的一层液态金属,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外核区域存在着巨大磁场,这个磁场对地球的磁性和地球上的生物扮演着重要角色。
4. 内核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固态金属构成,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尽管温度非常高,但巨大的压力使得内核仍然保持固态。
内核对地球自转和地震波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地球的动力学地球内部存在着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过程,这些过程被称为地球的动力学。
以下是一些与地球动力学相关的基本概念:1.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壳表面大块岩石(板块)在地幔下面流动所导致的现象。
这种运动会导致各种地质事件发生,如山脉形成、火山喷发和地震等。
2. 热对流热对流指的是由于不均匀加热而产生的岩石物质在地幔中上下运动形成的循环。
这种循环是通过岩浆运输热量并促进板块运动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3. 地震活动地震是由于地壳中储存的能量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
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动力学作用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结构和运动方式。
4.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幔中岩浆上升至地壳而导致的火山口喷发现象。
这种现象与板块运动和热对流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它们共同促使了岩浆的形成和释放。
总结综上所述,地球内部结构包括了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而这些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导致了地球的动力学,如板块运动、热对流、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质作用的方式(见下页图)
重结晶作用 、变质结晶作用
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 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埋藏变质作用、洋底变
7. 地震
概念
空间分布规律:
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带
洋中脊带
大陆裂谷带
章地球的内部动力作用
1. 构造运动方向性与地质构造
水平运动
变形:挤压
拉张
剪切
变位:挤压 拉张 剪切
升降运动
高原、盆地、渤海
2. 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研究新构造运动
大地测量法
地貌分析法 珊瑚 阶地
考古法
研究古构造运动
岩相分析
古环境判断
化石
海绿石
海进海退判断 (见下页图)
海退 海进
厚度分析 O21
地层接触关系66来自554
4
3
2
2
1
1
褶皱断裂
3 2 1
3. 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壳的稳定区 (克拉通)
现代地壳活动带
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带
洋中脊带
大陆裂谷带
4. 槽台学说及其大陆构造学派
1859 1873 1885
地壳 陷
地槽(背斜 向斜) 中央隆起.山间坳
褶皱带
普遍回返
地槽特征
大幅度升降和巨厚沉积
强烈构造变动
岩浆变质
丰富的矿产资源
地台特征
具双层结构 单层的为地盾
升降幅度小,沉积薄
变动弱,岩浆变质弱
丰富的矿产
问题:⑴为什么?
⑵讲陆不讲海
优点:古地理恢复,找矿,单元划分
5. 岩浆作用
6. 变质作用
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