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患者的健康教育

麻疹患者的健康教育
麻疹患者的健康教育

麻疹患者的健康教育

定义麻疹时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病因本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本病以冬春季为多。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一般终生免疫。

(二)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发热,咳嗽、流涕、咽部充血、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水肿、口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皮疹先出现耳后、发际、颈部,逐渐蔓延额面、躯干、四肢。疹型是玫瑰色丘疹。疹间可见正常皮肤。退后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2. 非典型表现

见于有一定免疫力或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有免疫力者皮疹不典型,临床症状轻。免疫力低下的表现为重型麻疹。持续高热伴中毒症状。死亡率高。(三)住院健康指导

1 心里指导

向患儿家长介绍麻疹的相关知识,介绍患儿病

情,并解释治疗用药的作用、疗程、及对疾病痊愈的重要性,协助医护人员鼓励患儿克服痛苦,配合治疗。

2 饮食指导

(1)告知患儿家属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

食,如豆浆、牛奶、米粥、挂面、蒸蛋糕等。

多饮热水及热汤,以便加速体内毒素排出,利

于透疹。

(2)少食多餐,避免生冷、干硬、油腻食物及刺

激性调料品。恢复期可给与牛奶、鸡蛋、鲜肉

等营养丰富饮食。

3 发热的护理

(1)降低环境温度,开窗通风,但应避免对流

风。

(2)绝对卧床休息,如无并发症,体温在39.5-40度以上,酌情给小剂量退热剂以防惊厥。忌冷敷及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诱发及体温骤降引起的末梢循环障碍

4 皮肤的处理

保持床褥干燥、松软,内衣勤换洗,切记紧衣厚被“捂汗发疹”,介绍用新鲜芫荽洗净煎水,擦洗四肢、胸背、手心、足心以助透疹。脱屑可引起皮肤瘙痒,要勤剪患儿指甲,以防其抓伤皮肤引起继发感

染。

5 口腔、眼、耳、鼻咽部的护理

可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溶液含漱2~3次/天,口唇干裂者局部涂润唇膏;避免强光刺激眼睛,发现结膜炎时,每天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溶液冲洗2~3次,冲洗后滴入眼药水;防止呕吐物或眼泪等流入耳道,引起中耳炎;麻疹患者鼻腔分泌物较多,易形成鼻痂堵塞鼻腔,影响呼吸,发现有鼻痂应用温水轻轻擦拭,避免强行抠出损伤粘膜。

(四)出院健康指导

1 做好麻疹的宣传工作,让家属了解接种麻疹疫苗的重要性。

2 回家后注意房间通风换气。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的延长至出疹后10.天。

3 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少食多餐,营养均衡。增强机体抵抗力。

麻疹的护理常规

麻疹患者护理常规 【概念】 麻疹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为特征 【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2.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与皮疹、麻疹黏膜斑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做好一切生活护理,医护人员要合理安排好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操作,可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休息:卧床休息,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室温不可过高,以18—20℃为宜,相对湿度在50%-60%,室内光线不宜过强,可用窗帘遮挡,防止阳光对病人眼睛的刺激。 2、饮食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补充充足的水分。脱水、摄入过少者应静脉补充,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禁食油腻、辛辣、刺激、生冷食物。恢复期应逐渐提高饮食质量。二、对症护理

(1)发热护理:密切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减少盖被、温水擦浴或遵医嘱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以防惊厥。忌用乙醇擦浴、冷敷、刺激皮肤影响皮疹诱发及体温骤降引起的末梢循环障碍等并发症。并供给充分水分,利于毒素排泄和散热。 (2)皮肤护理:保持五官清洁。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盖被轻软,内衣柔软、宽松,勤换洗,忌紧衣厚被“捂汗出疹”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条件允许者,在保温的情况下,可每日温水擦浴1次,禁用肥皂。可用生理盐水清洁眼睛,滴0.25%氯霉素眼药水或红霉素眼膏,每日2~4次。角膜失去光泽者可用鱼肝油滴眼。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同时口服鱼肝油滴剂,鼻塞者清理鼻腔后滴入0.5%~1%麻黄碱,每日3~4次。勤翻身拍背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 (3)口腔护理:每日常规用温水或朵贝液盐水彻底清洁口腔2~3次。每次进食后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口唇或口角干裂者,应局部涂甘油。口腔溃疡先以1%~3%碳酸氢钠清洗,然后局部涂以1%甲紫、冰硼散或制霉菌素液等。 三、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神志状态,如出现体温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呼吸困难、紫绀、躁动不安等,均提示可能出现并发症。 (2)皮疹变化:出疹期应注意观察出疹顺序、皮疹颜色及分布情况,出疹过程是否顺利。 (3)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4)观察支气管肺炎、喉炎等并发症的表现。

麻疹的表现及图片

麻疹临床表现预防及图片 麻疹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流行病学】 天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

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 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

【并发症】 (一)喉、气管、支气音炎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由于<3岁的小儿喉腔狭小、粘膜层血管丰富、结缔组织松弛,如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而需行气管切开术。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二)肺炎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常在出疹及体温下降后消退。支气管肺炎更常见,为细菌继发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故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AIDS病人合并麻疹肺炎,伴有皮疹,常可致命。 (三)心肌炎较少见,但一过性心电图改变常见。 (四)神经系统 1、麻疹脑炎发病率约为1‰~2‰,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出现意识改变、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脑脊液改变为:轻度单核细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症。

麻疹的有效预防方法

麻疹的有效预防方法 *导读:关于麻疹的有效预防方案以及有效措施,首先,在发现并确诊时为了有效的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源的扩散传播,对麻疹的患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以及早治疗的措施,并且同时也应当做好疫情报告的跟踪整理。…… 关于麻疹的有效预防方案以及有效措施,首先,在发现并确诊时为了有效的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源的扩散传播,对麻疹的患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以及早治疗的措施,并且同时也应当做好疫情报告的跟踪整理。 麻疹在出疹后的五日,若有并发了肺炎或者喉炎的患者应当延长到出疹的十日,此段时间是极易传播感染的高发时段。关于易感者应当隔离检疫三周的时间,已被动免疫者应当延迟隔离至四周的时间。在检疫期间应该在每日的晨间进行检查,及早的发现病人并且开始有效的隔离治疗。 在预防麻疹疾病的期间,要努力切断麻疹的传播途径,在流行期间避免带易感者到公共场所或者带其走亲访友。而患者居住过的房间内也应当开窗通风一到两个小时。而患者的衣物在用后也须暴晒或者用肥皂水仔细清洗,密切接触患者的家属以及医护人员也应当在离开时在户外停留20分钟,才可以接触其他的人员。 当然,除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卫生注意以及开窗通风等生活

上面的预防外,最重要的预防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主动免疫方法就是注射免疫的预苗。我国的计划免疫程序规定复种时间为7周岁,所以接种的保护率并非是接触一次即为终生的有效全面保护。而针对一些被动免疫,体弱易病的年幼易感者在接触麻疹之后,可在接触病人的五日之内注射足量的被动免疫制剂,可有保护的作用 综上所述都是为了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我们应当从生活中的点滴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身体的机能锻炼,提高抗病的能力。平时饮食要注意个人以及环境的卫生,不要挑剔食物,多喝开水。最后预祝大家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荨麻疹健康教育

荨麻疹健康教育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急性荨麻疹的预防及健康教育 预防 多吃碱性食品如:葡萄、绿茶、海带、蕃茄、芝麻、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绿豆、意仁等。多休息,勿疲累,适度的运动。避免吃含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多吃新鲜蔬果。油煎、油炸或是辛辣类的食品较易引发体内的热性反应的食品少吃。有荨麻疹病史的人,要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中要少养猫、狗之类的宠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尘等。对风寒暑湿燥火及虫毒之类要避之有时。使生活规律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在临床中有些药物能够引起荨麻疹,大家一定要注意。 疾病常识教育 1.急性荨疹发病迅速,水肿性风团常泛发全身,瘙痒剧烈,常累及胃肠道,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累及呼吸道时常感到呼吸不畅。有时合并发热,常反复发作。 2.心理调适教育心理调适教育心理调适教育心理调适教育急性荨麻疹常在夜间迅速发病,瘙痒严重,影响睡眠,患者极易产生焦虑和恐惧,这种情形会影响睡眠质量,期恶性循环会造成患者失眠。患者应及时调整心态,使其有效地掌握教育的内容,勇敢地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3.预防措施教育预防措施教育预防措施教育预防措施教育急性荨麻疹为Ⅰ型变态反应,往往是对某种物质过敏或由于各种激惹因素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扩张导致荨麻疹。为了有效的根治疾

病,预防或减少复发,鼓励患者做过敏源检测,寻找过敏物质,以便进行针对性脱敏治疗。 4.饮食教育饮食教育饮食教育饮食教育掌握合理的用膳方法,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禁忌,根据自身情况设计一套适合患者的预防性食谱。因患者机体正处在高敏状态,对所测的过敏食物采取逐一筛选的方法,挑选出不引起过敏症状的食物间歇性食用,这样避免了长期不吃蔬菜或某些食物而造成的营养缺乏的现象。 5.环境卫生宣教环境卫生宣教环境卫生宣教环境卫生宣教荨麻疹患者,部分对花粉过敏,故不要在室内放置花草,以免加重病情。同时注意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瘙痒较严重者,外用抗过敏药,避免搔抓。勤更换衣服,保持个人卫生。

荨麻疹护理查房模板

荨麻疹的护理查房 主持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科室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荨麻疹,首先请主管护士汇报病史。 一、病史汇报 姓名:某某某,女,27岁,住院号1123676,病人因“全身风团伴瘙痒2天”于2016年7月14号入院,入院症见:全身风团伴瘙痒,恶心,胸闷,无呕吐、气紧等症状,睡眠差,饮食大小便正常,无既往病史及过敏史,入院时测得生命体征为:体温36.5摄氏度,脉搏67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9/63mmhg,查体显示:全身泛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红色风团,部分融合成片,境界清,压之褪色触之皮温高,间有较多水肿性红斑及少量抓痕。咽部充血明显,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未扪及肿大,双肺听诊未听及干湿罗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辅助检查:血生化、尿常规及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0.19×10^9个/L,淋巴细胞8.06×10^9个/L,临床诊断为急性荨麻疹,上呼吸道感染。遵医嘱起二级护理,普食,静脉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激素抗炎,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降低血管通透性,头孢呋辛消炎,肌注苯海拉明抗过敏止痒,口服依巴斯丁、氯雷他定抗过敏,雷尼替丁保胃,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目前病人全身瘙痒较入院时减轻,全身原有风团减少,未见新发风团,无恶心胸闷,睡眠改善。 二、定义: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三、病因:多数病人不能找到确切的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常见的病因如下: 1、食物:可作为变应原引起机体变态反应,有的可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如:动物性蛋白(鱼虾、蟹贝、肉类、鸡蛋、牛奶等)植物性食品(番茄、大蒜、可可); 2、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等; 3、感染 4、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 5、动物植物移速:如动物的皮毛、昆虫毒素、蛇毒、海蜇毒素及花粉等; 6、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可通过引起乙酰胆碱释放而致病; 7、内脏和全身疾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及内分泌紊乱等疾病。 四、发病机制:1、变态反应性:多数为IgE介导的Ι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多见于输血反应)或Ⅲ型(多见于血清病); 2、费变态反应性:某些食物、药物、各种动物毒素以及物理、机械性刺激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荨麻疹。 五、临床表现:1、急性荨麻疹:起病常较急,常自觉皮肤瘙痒,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红色风团,孤立或散在,也可融合成片。重者伴心慌,烦躁,二心,呕吐甚至是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胃肠道受累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是窒息。感染者引起寒战,高热,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

麻疹预防隔离措施

麻疹预防隔离措施 1、提高临床医生对麻疹病例的诊断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以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2、一旦确诊为麻疹或临床高度疑似患者,应立即转送指定医院进行隔离治疗;一时无法转院的患者应实行单间隔离观察;严禁将麻疹确诊或临床高度疑似的患者收治在与其他疾病患者同一间病房内;在收治麻疹确诊或临床高度疑似患者的病房或病区入口处,应有明显的“空气隔离”警示标识。 3、做好预检分诊,控制输液患者数量。预检分诊是预防医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应将发热患者(患儿)引导至发热门诊,做到发热与不发热的患者(儿)实施分诊(输液)、小于1岁与大于1岁患儿分诊(输液);输液室(大厅)的容量,有效控制输液人数,减少不必要的留院输液人员,缓减院内人群拥挤的现象,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对于呼吸道感染患者,要注意空间上的隔离意识,理想的患者间的物理距离在1m以上。 4、病房通风换气,定期空气紫外线消毒。开展湿式卫生,减少扬尘机会;必要时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浓度为250mg/L)擦拭环境表面与拖地;工作结束时,在静态下采用紫外线灯照射30min。 5、做好个人防护与免疫接种工作。医务人员在开展医疗活动中,应实行“标准预防”措施,提高手部卫生的依从性,尤其是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后要注意手部卫生;缺乏麻疹免疫力的医务人员在接触或进入麻疹患者隔离病房时应戴外科口罩(标准的外科口罩有3层组成,外层为防水层,中间为尘埃吸附,内层具有吸湿动能,并带有鼻夹);建议对这些医务人员实施免疫接种,这不仅有效保护医务人员,更重要的是避免以医务人员作为传染源在医院内发生病原体的播撒。 7、医护人员被确诊为麻疹或高度疑似时,应立即离岗,接受隔离治疗;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医务人员,应在48h内接受免疫接种或注射免疫球蛋白,以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 8、开展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倡“咳嗽礼仪”。利用多种途径,对患者(儿)及其家属开展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提倡“咳嗽礼仪”。患者在咳嗽、喷嚏时应采取防护措施,用手纸等用品捂住口鼻部位(如来不及取手纸时,可双手捂住口鼻部,并立即洗手),污染的手纸应丢入污物桶,并立即洗手;咳嗽患者应劝其佩戴口罩,对戴口罩有一定难度的患者(如儿童),应告知与其他未感染人群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严禁对着他人咳嗽、喷嚏;对缺乏麻疹免疫力的患者家属,在医院逗留期间应佩戴口罩;48h内到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免疫接种。

麻疹健康教育

麻疹健康教育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麻疹健康教育一、麻疹是怎么回事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末春初为多见,患者多为小儿。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柯氏斑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易感者感染麻疹病毒后约有90%左右发病。若无肺炎、喉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良好。患病后获得的免疫力持久,多数人可终身免疫。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二、麻疹是怎样传染的 麻疹是由麻疹患者在传染期内通过空气飞沫播散传染给易感者的。目前认为麻疹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发病前1-2日至出诊后5日内均有传染性,尤其是潜伏期末期和出诊早期的传染性最强。退疹期已基本无传染性。传染期内,患者的口、鼻、咽、眼结膜分泌物,痰尿、血液内特别是白细胞内均有病毒。当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时,病毒即随同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而被喷出,与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颗粒,以后随着空气的流动迅速播散开来。如果易感者吸入了这种带有麻疹病毒的空气,即可被传染。 三、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麻疹潜伏期约10日(6-21日)。本病过程常表现为3个时期。 1、前驱期(出诊前期):一般3-5日。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发热多在38-39度,同时伴结膜充血、打喷嚏及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发热后2-3天,两侧颊黏膜上可见毫米的小白点,麻疹黏膜斑,又称柯氏斑。 2、出诊期:发热3-4日后出现皮疹。首先耳后发际,继之面颈部,再向躯干及四肢扩张,最后达手足心。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约2—5毫米,可

逐渐互相融合不规则的片状,颜色也越来越深。此期体温可达40度以上,持续数日,全身中毒症状更重。 3、恢复期:皮疹出透后,体温开始下降,1-2日即降至正常,全身情况改善。皮疹在退热后2-3日消退,经1-2周开始完全消失。 四、得了麻疹怎么办 麻疹是病毒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未发现有直接杀死麻疹病毒的特效药。患麻疹时,需要精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并加强支持疗法,帮助患者度过极期。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日,并发肺炎者延长至疹后10日。 2、前驱期及出疹期高热时,不宜采用冷敷或较强烈的退热剂,以防疹子出不透。发热过高可冷敷头部或必要时用少量退 热剂,切忌大量发汗与急速降温。 3、患者应卧床休息,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新鲜,切勿关闭窗户,光线不宜过强。保持口、鼻、眼的清洁,可用4%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宜多喂水,给易消化饮食,但勿长期忌油忌蛋白等。 4、除非合并肺炎细菌感染时,无需常规应用抗生素。 五、怎样预防麻疹 应采取以预防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并做到对麻疹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治疗。 1、管理好传染源:麻疹患者是本病唯一传染源,对麻疹患者设立隔离病室,对接触者隔离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宜暂停接送,检疫期每日进行晨间检查,便能早发现、早隔离治疗。

麻疹患者预防措施

麻疹患者的预防措施 何谓麻疹? 是由病毒引起的,有高度传染性的,有疫苗可预防的发疹症。虽然普遍认为是儿童的疾病,但易感者不分老幼,都可能受染。6%的患者可并发肺炎,而在麻疹死者中,60%死于肺炎。脑炎、中耳感染、惊厥也可能发生。如婴幼儿感染麻疹,可能很危险。 麻疹感染途径? 如既往未感染麻疹又未疫苗注射,就可能感染麻疹。感染是由于接触了患者或咽分泌物导致。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 麻疹有哪些症状? 一般分为二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第二阶段出现红疹,可持续至少4天。皮疹一般出现于脸,后蔓延至全身。发疹期除咳嗽。结膜炎、流涕,还可伴有高热。 麻疹何时出现症状? 一般在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发热、流涕、咳嗽。病程可7-18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状后的3-7天出现。 麻疹传染期多长? 患者从刚出现症状到疹子出现后4天内有传染性。 麻疹有否预防疫苗? 有。凡1995年后出生,未患麻疹的人必须接种疫苗。 麻疹患者是否需要隔离? 是。任何诊断为麻疹的患者,必须从学校或工作中隔离,直到疹子出现后的4天。 小儿麻疹如何预防 预防:知道了发病原因也就能更好的预防了。麻疹是由麻疹病毒经呼吸道传染而引起,麻疹病人是麻疹的主要传染源。麻疹病毒存在于病人的眼、口、鼻、咽及支气管的分泌物中,当麻疹病人打喷嚏、说话或哭叫时,病毒可随着唾液飞沫喷射出来,飘浮在空气中,如果这种含有病毒的飞沫被易感者吸进呼吸道,就会被传染上麻疹。同一家庭、同一幼儿园、同—班级的小儿,因为接触多,最容易受到传染而患病。在电影院、公共汽车、娱乐场所与麻疹病人短时间接触,也能造成传染。如果接触了病人刚刚用过的手巾、玩具等,也有传染上麻疹的可能。在照顾了麻疹病孩后,不注意消毒又去照顾别的孩子,也会造成传染。 生活调理:(1)对麻疹患儿应早发现、及时隔离、及早治疗。隔离患儿不要出门,易感小儿不串门。(2)良好的护理有助于本病的恢复,并可减少并发症。有的患儿护理得当,可不治而愈。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此时要及时采取其他治疗措施。(3)室内温度要适宜,不可忽冷忽热。保持空气新鲜。灯光要柔和,避免强光刺激眼睛。(4)给患儿勤翻身和擦洗皮肤,注意清洁口鼻,如果眼眵过多者,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轻轻擦洗。(5)供给患儿足够饮水,在出疹期给于清淡易消化食物,进入恢复期应及时适量添加营养丰富的食物。(6)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 麻疹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控制传染源:对患者要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若有合并症及时送医院治疗。病人隔离至发疹后5天,如有合并症时应延长10天。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做到“三晒一开”,即晒被褥、晒衣物、人常晒太阳、开窗换气,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流通,避免人群集会,尽量不到公共场所。 3.保护易感人群:对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儿应医学观察21天,并在接触后及早进行应急麻疹疫苗接种。对体弱年幼的易感儿童,可采用被动免疫的措施,注射丙种球蛋白,一般认为接触病人5日内应用足量注射,可完全保护避免发病,5日后或用量不足,也可达到减轻症状的效果。 4 . 按国家计划免疫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不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多发生于有疫苗免疫史者。感染麻疹病毒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型临床经过。少部分症状典型。不典型麻疹还有先出现肺炎、咽峡炎、喉炎等后出现皮疹的表现。或可表现前驱期很短(仅1天)或很长(可长达11天),也有出疹前期卡他症状不典型或在此期不发热或始终无口腔黏膜斑。若无肯定的流行病学依据,临床诊断较为困难,需要实验室确诊。实验室诊断依据为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 麻疹的预防主要有那些? 1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 隔离患者。麻疹传染力强,在流行期间,医疗防疫部门应组织医务人员对患者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做到“病人不出门,医药送上门”,直到出疹后5天。托儿所、幼儿园要设置临时隔离室对患者进行隔离。对接触者应进行隔离观察2~3周;如无症状,才能回班活动。麻疹患者停留过的房间应开门窗通风20~30分钟。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后应脱去外衣洗手,或在户外活动20分钟后再接近易感者。 3 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4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5 自动免疫: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者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 6 被动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间,对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年幼、体弱易感者,在接触患者5天以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能免于患病或减轻病情。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以发热、流涕、眼结合膜炎、咳嗽、口腔粘膜班及周身班丘疹为其临床特征。 麻疹流行病学特点 急性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呼吸道吸入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患者的口、鼻、咽、眼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并随飞沫排出体外,故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四季均有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近年广泛采用减毒麻疹疫苗作预防注射,其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麻疹病毒随飞沫进入被感染者的鼻咽和眼或直接被吸入气管、支气管,在局部的上皮细胞内繁殖,并经过淋巴管内的流动细胞到达局部淋巴结,继续繁殖并扩散到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进入血中淋巴细胞后被送到全身的淋巴组织、肝、脾器官,在这些组织和器官广泛增殖后再次进入血流,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全身皮肤和粘膜的毛细管内皮细胞亦被麻疹病毒所感染。 抓好计划免疫,提高疫苗接种率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 麻疹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12天(6-12),应血清被动免疫后,有的可延长至3周。 前驱期2-4天,表现为高热。眼结合膜有充血、怕光、流泪、流涕、咳嗽、喷嚏等卡他症状,并伴全身不适。发疹期为3-5天,起病后第4天开始发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颜面,尔后迅速蔓延到颈部、上肢、躯干及下肢,直达手心足底,约经2-3天,遍及全身。皮疹以玫瑰色斑丘疹为主,压之褪色,大小不等直径2-5mm,疹盛时可互相融合,颜色渐转暗。皮疹在2-5天内出齐,出疹高峰时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达40度,神萎倦怠,昏睡终日,或烦躁不安甚而惊厥。颈淋巴结、肝、脾均肿大。成人麻疹患者的中毒症状常比小儿为重,皮疹多密集,但继发细菌感染者较少。临床上根据症状分典型、轻型、重型、异型四型麻疹。 1、典型麻疹:见于未接种或初免失败者。此型分三期:①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中度以下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结合膜充血,2~3 天左右颊粘膜可见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小点,周边有毛细血管扩张的麻疹粘膜斑;②出疹期(病后3~4天):发热增高,从耳后发际开始出现直径为1~3mm大小的淡红色斑丘疹,逐渐蔓延至颈部、躯干,直至四肢。疹间皮肤正常,压之褪色,重者皮疹密集成暗红色,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可出现惊厥、抽搐、谵妄、舌尖缘乳头红肿似猩红热样舌,体查浅表淋巴结及肝脾可肿大,重者肺部可闻湿罗音,胸片可见弥漫性肺部浸润小点。③恢复期:出疹高峰后,发热渐退,病情缓解,皮疹依出疹先后顺疗隐退,留有棕褐色斑痕,1~2周消失,整个病程约10天。成人麻疹较小儿重、发热高、皮疹多,但并发肺炎者少。 2.轻型麻疹多见于接受过疫苗免疫者。目前以轻型患者多见。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粘膜斑不明显,皮疹少,并发症少。 3.重型麻疹病情重笃。高热、谵妄、抽搐者为中毒性麻疹;伴循环衰竭者为休克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压之不退色者为出血性麻疹。 4.异型麻疹见于接种灭活麻疹疫苗后半年以后再次接种者。我国用减毒活疫苗,故此型很少见。 恢复期为2-3天,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食欲增加。一般热退后 2-3天周内退尽。整个病程约2周。 最多见的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及耳炎,其它可发生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心血管机能不全以及结核病变播散等。 麻疹病毒的抵抗力 病毒抵抗力较弱,加热56℃30分钟和一般消毒剂都能使其灭活,对日光及紫外线敏感。

麻疹宣传资料

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之一。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传染性极强,要超过甲流,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途径,由飞沫传播。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的情况。通常病人在出疹前4天到出疹后4天均有传染性。 麻疹发病早期症状有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等,红色斑丘状皮疹首先见于面部,而后遍及全身,大约持续4~7天,皮疹消退后有时会伴有脱屑现象。 麻疹危害严重,常见并发症包括中耳炎、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罕见并发症有腹泻和脑炎等,特别当儿童营养不良时,常常引起并发症死亡,病死率可高达10%。麻疹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与疫苗接种情况密切相关。 麻疹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在麻疹疫苗使用以前,我国麻疹发病水平很高。根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1950~1965年,未进行麻疹疫苗大规模接种前,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590/10万。我国过去民间一直有“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的俗语,这里

的痘指天花,疹就是指麻疹。如在1959年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报告发病数约1000万,报告死亡人数约30万,年报告发病率高达1432/10万,病死率约为3%。 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液体剂型麻疹疫苗,此后发病率不断下降,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发病率在200/10万~600/10万之间波动,报告发病数在150万例至500万例之间。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并开始建立冷链系统,麻疹发病下降更为显著,实施麻疹计划免疫之后,我国的麻疹发病率下降了近99%。 1986年,麻疹疫苗改为有效期较长的冻干疫苗,并对儿童执行8月龄和7周岁两剂次免疫方案,此后报告发病率在4/10万~12/10 万之间波动。 1998年我国提出加速麻疹控制的目标、提高了麻疹疫苗的接种普及率,当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4.5/10万,此后每年报告病例数为 6万~10万例左右。2004年全国开始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由于统计方式发生变化,2005年麻疹报告发病率水平较上年增加近一倍,达9.5/10万,同年全国麻疹疫苗第2剂次免疫程序由7周岁提前至18月龄~2周岁接种,疫苗剂量由原来的0.2ml/剂次调整为0.5ml/剂次。

麻疹流行病学论文大纲

麻疹流行病学论文大纲 0 引言 为了了解佛山市禅城区麻疹流行特点及控制麻疹进展,对2012―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和发病情况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即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病例免疫史来自广东免疫规划监测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自佛山市统计局。 1.2 流行病学调查 依据卫生部1998年印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运)》进行诊断与分类,调查分析中麻疹病例数指临床诊断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之和。将获得数据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处理,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地区分布 207例麻疹病例中,祖庙街道64例(32.37%),年平均发病率5.32(/10万);石湾镇街道75例(36.23%),年平均发病率9.62(/10万);张槎街道37例(17.87%),年平均发病率5.36(/10万);南庄镇27例(13.04%),年平均发病率4.29(/10万);不详乡镇1例(0.49%),年平均发病率0.00(/10万)。麻疹病例人数逐年增加。 2.2 时间分布 2012~2014年间,麻疹发病数呈增加趋势;3~8月份为发病季节高峰。 2.3 年龄分布 2012~2014年,以≥15岁发病率最高,占55.1%(分别为66.6%、49.2%、55.4%);其次为8月龄~1岁占21.7%(分别为16.7%、26.9%、20.0%)、<8月龄占15.9%(分别为6.7%、17.9%、17.3%)、1~7岁占6.8%(分别为10.0%、6.0%、6.4%)、7~15岁占0.5%(分别为0.0%、0.0%、0.9%)基本不发病。麻疹病例人数逐年增加。 2.4 接种史 2012~2014年间,207例患者中接种过麻疹疫苗1剂及以上的有22人,占10.6%(分别为16.7%、7.5%、10.9%);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有75人,占36.3%(分别为20.0%、47.8%、33.6%);接种不详的有110人,占53.1%(分别为63.3%、44.7%、55.5%)。麻疹病例人数逐年增加。 2.5 发热初疹症状 207例麻疹病例中,从发热到出疹时间所需时间大部分为2~3天,累计占78.7%;从发热到出疹时间所需时间为5天,累计占97.1%。 2.6 其他临床症状 207例麻疹病例中,有咳嗽临床症状的有196人(94.7%),无咳嗽症状的有11 人(5.3%);有卡他临床症状的有161人(77.8%),无咳嗽症状的有45人(21.7%),

麻疹的预防与控制

麻疹的预防与控制 (一)、控制传染源 对麻疹患者应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做好疫情报告。确诊者应隔离到出疹后5日,并发肺炎或喉炎应延长到出疹后10日。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应隔离检疫3周,已被动免疫者隔离4周。检疫期每日进行晨间检查,及早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带易感者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患者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1小时,病儿衣物用后须曝晒或肥皂水清洗。密切接触病人的家属及医护人员,离开时须在户外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其他易感者。 (三)、增强人群免疫力 1、主动免疫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初次免疫对象主要为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剂量为麻疹减毒活疫苗0.2-0.25ml皮下注射。接种后12天左右出现血凝抑制抗体,1个月达高峰,阳性率可达95-98%,2-6月逐渐下降,但仍维持一定低水平,部分儿童于4-6年后消失。一次接种保护率可达90%以上,但数年后也有患麻疹者,因此有人主张在初种4-5年后,或在12月龄特别是6月龄以前接种者可再接种1次。什么时间应该加强免疫,只有通过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的血清学检测才能决定。我国计划免疫程序规定复种时间为7周岁。 易感者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病。若在接触2日后接种,则防止发病的可能性极少,但可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故在麻疹流行时及时为易感者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望控制麻疹流行。 疫苗接种后一般反应轻微,少数接种者可于5-14日出现低热(约1-2日即退)。有时伴有短暂稀疏皮疹和全身乏力。 接种禁忌证为孕妇、急性发热病、过敏体质、活动性肺结核、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注射丙种球蛋白者,需于3个月后才能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2、被动免疫 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以预防发病。在接触病人后5日内注射足量被动免疫制剂,可有保护作用,接触病人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目前常用人血丙种球蛋白3ml肌注,或胎盘丙种球蛋白3-6ml。免疫有效期3-4周。

麻疹护理常规

麻疹护理常规 1、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 2、休息:卧床休息,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室温不可过高,以18—20℃为宜,相对湿度在50%-60%,室内光线不宜过强,可用窗帘遮挡,防止阳光对病人眼睛的刺激。 3、饮食:给予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补充充足的水分。脱水、摄入过少者应静脉补充,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禁食油腻、辛辣、刺激、生冷食物。恢复期应逐渐提高饮食质量。 4、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或家属交流,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解除其急躁、焦虑心情,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5、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神志状态,如出现体温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呼吸困难、紫绀、躁动不安等,均提示可能出现并发症。 (2)皮疹变化:出疹期应注意观察出疹顺序、皮疹颜色及分布情况,出疹过程是否顺利。 (3)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4)观察支气管肺炎、喉炎等并发症的表现。 6、对症护理: (1)发热:对发热的护理应注意麻疹特点。在前驱期尤其是出疹期,如体温不超过39℃不予处理,因体温太低可影

响发疹。如体温过高,可用微温湿毛巾敷于额部或用温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或服小剂量退热剂,使体温略降为宜。 (2)皮疹的护理 ①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禁用肥皂水,酒精擦拭皮肤。 ②避免搔抓皮疹,以防抓伤皮肤造成感染。应注意修剪指甲,幼儿患者可用布包手或戴布手套。 ③衣着应宽松,勤换内衣裤。床褥应保持清洁、松软、平整、干燥。 (3)眼、鼻、口腔护理 ①因麻疹病人有结膜炎,每日用生埋盐水或硼酸溶液冲洗双眼2—3次,冲洗后滴入眼药水,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②随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鼻腔通畅。 ③保持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后用温水漱口,高热者口腔护理 2次/日,口唇干裂者涂以石蜡油。 (4)并发症的护理:出现并发症时做好相应的护埋

麻疹的防控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对麻疹患者应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做好疫情报告。确诊者应隔离到出疹后5日,并发肺炎或喉炎应延长到出疹后10日。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应隔离检疫3周,已被动免疫者隔离4周。检疫期每日进行晨间检查,及早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二)、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避免带易感者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患者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1小时,病儿衣物用后须曝晒或肥皂水清洗。密切接触病人的家属及医护人员,离开时须在户外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其他易感者。(三)、增强人群免疫力1、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初次免疫对象主要为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剂量为麻疹减毒活疫苗0.2-0.25ml皮下注射。接种后12天左右出现血凝抑制抗体,1个月达高峰,阳性率可达95-98%,2-6月逐渐下降,但仍维持一定低水平,部分儿童于4-6年后消失。一次接种保护率可达90%以上,但数年后也有患麻疹者,因此有人主张在初种4-5年后,或在12月龄特别是6月龄以前接种者可再接种1次。什么时间应该加强免疫,只有通过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的血清学检测才能决定。我国计划免疫程序规定复种时间为7周岁。易感者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病。若在接触2日后接种,则防止发病的可能性极少,但可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故在麻疹流行时及时为易感者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望控制麻疹流行。疫苗接种后一般反应轻微,少数接种者可于5-14日出现低热(约1-2日即退)。有时伴有短暂稀疏皮疹和全身乏力。接种禁忌证为孕妇、急性发热病、过敏体质、活动性肺结核、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注射丙种球蛋白者,需于3个月后才能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2、被动免疫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以预防发病。在接触病人后5日内注射足量被动免疫制剂,可有保护作用,接触病人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目前常用人血丙种球蛋白3ml肌注,或胎盘丙种球蛋白3-6ml。免疫有效期3-4周。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遂宁市2005-2010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时调整防控措施,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遂宁市2005-2010年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遂宁市2005-2010年累计报告麻疹病例3139例,暴发病例占24.72%,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13.98/10万。麻疹流行以冬春季为主,但春季较冬季更为明显。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共2458例,占78.35%。无免疫史病例1410例,占44.91%。8月龄以下儿童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流动人口病例为85例,占2.71%。结论加强基础免疫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提高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和合格接种率;增加育龄期妇女麻疹IgG抗体,降低<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率;继续做好发热出疹性疾病监测,及时控制暴发疫情是降低麻疹发病的重要防控策略。 [关键词] 麻疹;流行病学;免疫 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要求“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近年来,遂宁市麻疹发病水平呈明显下降趁势,但要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并巩固成果,任务仍然艰巨。为进一步控制麻疹,实现消除目标,现将遂宁市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遂宁市麻疹监测系统麻疹个案调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统计局。 1.2 病例诊断标准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制定的诊断标准。 1.3 统计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遂宁市2005-2010年共报告麻疹3139例,死亡1例,实验室确诊419例,临床诊断272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 3.68/10万,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4 4.70/10万,2010年发病率最低为0.05/10万(图1)。 2.2 地区分布遂宁市辖三县两区,2005-2008年各区县均有麻疹发生,大英县平均发病率最高为20.22/10万,安居区平均发病率最低为9.69/10万。2009大英县年无麻疹病例,2010年安居区、蓬溪县、射洪县和大英县无麻疹病例。 2.3 时间分布2005-2007年全年每月均有发病,2008-2010年部分月份没有病例,2005-2010年麻疹发病集中在冬春季,呈现两个波峰,春季较冬季更加明显。 2.4 人群分布麻疹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共计2458例,占78.35%(表1),其中8月龄以下121例,占总病例 3.85%,且2005-2009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表2)。10~19岁541例(17.23%),20岁及以上139例( 4.42%)。;病例中常住人口3054例,占总病例数97.29%,流动人口85例,占总病例数2.71%。 2.5 免疫史情况所有病例中有1410例无免疫史(44.91%),有免疫史的426例(1 3.58%),免疫史不详1303例(41.51%)。本地人口无免疫史1375例,有免疫史419例,免疫史不详1260例,分别占45.02%、13.72%和41.26%。流动人口无免疫史35例,有免疫史7例,免疫史不详43例,分别占41.18%、8.24%和50.58%。 2.6暴发疫情2005-2010年共暴发麻疹疫情26起,累及三县两区,共计776例,占麻疹总病例24.72%,疫情规模最小5例,最多172例。暴发形式小学为主,共计24起763例,占暴发总病例98.32%,幼儿园1起8例,中学1起5例子。在暴发病例中,实验室确诊124

麻疹病人的健康指导

麻疹病人的健康指导 一、饮食指导: 1.由于病人高热消耗较大,应鼓励病人少食多餐,进食一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忌食虾、蟹、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注意补充水分,可予果汁、芦根水,少量、多次喂食,摄入过少者给予静脉输液,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3. 疹退后要供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脏和胡萝卜,防止角膜混浊、软化、穿孔。 二、消毒隔离指导: 1指导家属进行麻疹疫苗的接种. 2.呼吸道隔离。病人隔离至出疹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延长至出疹10天。因在阳光下或流动空气中20分钟麻疹会失去致病力,但要避免病人被风直接吹到,为避免阳光直晒,可用深色窗帘遮盖,室温不可过高,18~20℃,湿度55%~60%,可在病房洒些水。增加空气的湿度。 3.病人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不宜出门,出病房时戴双层口罩,在规定的区域活动。 4.护理人员注射麻疹疫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护士戴防护口罩,操作完成后在通风处逗留片刻,以防交叉感染。 5.病室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每次时间为60分钟。 6,严格限制人员探视,防止麻疹病毒的传播。 三、生活起居指导:

1.每隔4小时进行1次体温测量,对于高热者2小时测1次;对出疹期持续高热患者重点加强观察。 2.休息与活动:.卧床休息,特别是发热期,患者感疲乏无力,直至疹退咳止。 3.前期、出疹期体温在39.5℃以上时可以用紫雪散、柴胡、清热解毒散等缓和的退热剂退热,把握热度不能降得过猛,使体温维持38.0℃一39℃,以免剧烈的退热会使疹子发散不充分。头部可敷温湿毛巾,切忌酒精擦浴、冰袋降温。 4.一旦发现手心、脚心有疹子出现,说明疹子已经出全,病人进入恢复期。如果病人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咳嗽加剧、鼻翼扇动、口周紫红、四肢冰凉、脉搏细弱、心率加快、皮疹引退或出疹不全、声音嘶哑等症状,说明病人有其他合并症,需及时汇报医生并配合抢救。5皮肤的护理保持床褥清洁、干燥、平整,盖被应柔软,内衣柔软宽大并勤换洗,切忌紧衣厚被“捂汗发疹”,在出疹期和疹退后常有皮肤瘙痒,应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每日应温水擦浴{忌用肥皂},皮痒者可涂炉甘石洗剂或清凉止痒擦剂。退疹后皮肤干燥者可涂适量润滑油。 6.口腔护理麻疹患者急性期食欲减退,营养不良,容易出现各种口腔炎症,每日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洁口腔,防止口腔炎、溃疡、鹅口疮的发生。对患儿口腔麻疹消退情况加强观察,对口腔有无黄色分泌物、扁桃体红肿和口腔溃疡等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第10章 荨麻疹患者的护理 习题及答案

第10章荨麻疹类皮肤病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多数荨麻疹为以下哪种变态反应介导: A Ⅰ型变态反应 B Ⅱ型变态反应 C Ⅲ型变态反应 D Ⅳ型变态反应 2. 以下关于Ⅰ型变态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毛细血管扩张 B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 平滑肌收缩 D 腺体分泌减少 3. 下列何种物质引起荨麻疹的机制为非变态反应性: A 细菌 B 血清制剂 C 真菌 D 蛇毒 4. 可诱发荨麻疹的病毒性感染不包括: A 病毒性肝炎 B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C 溶组织阿米巴病 D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5. 输血引起的荨麻疹为以下哪种变态反应介导: A Ⅰ型变态反应 B Ⅱ型变态反应 C Ⅲ型变态反应 D Ⅳ型变态反应 6. 荨麻疹性血管炎为以下哪种变态反应介导: A Ⅰ型变态反应 B Ⅱ型变态反应 C Ⅲ型变态反应 D Ⅳ型变态反应 7. 以下关于Ⅰ型变态反应速发相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在接触变应原后数秒钟发生 B 可持续数天 C 主要的炎症介质是白三烯 D 引起小血管收缩 8. 急性荨麻疹的典型皮损为: A 丘疱疹 B 风团 C 结节 D 水疱 9. 以下关于风团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大小不等 B 形态不规则 C 自觉瘙痒 D 愈后留有瘢痕 10. 急性荨麻疹风团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 A 1个小时 B 12个小时 C 24个小时 D 48个小时 11. 以下不属于荨麻疹特殊类型的是: A 皮肤划痕症 B 压力性荨麻疹 C 血管性水肿 D 胆碱能性荨麻疹 12. 荨麻疹患者出现高热、脉速和全身中毒症状应注意: A 急腹症 B 过敏性休克 C 败血症 D 荨麻疹性血管炎 13. 下列哪项不是荨麻疹伴有过敏性休克的表现: A 风团消退 B 脉速 C 四肢冰冷 D 血压降低 14. 慢性荨麻疹指的是反复发作病程超过多长时间以上: A 1周 B 4周 C 6周 D 8周 15. 以下关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描述错误的是: A 全身症状一般较轻 B 风团时多时少 C 反复发生长达数月 D 常伴有腹痛 16. 皮肤划痕症又称为: A 人工荨麻疹 B 急性荨麻疹 C 压力性荨麻疹 D 尼氏征 17. 胆碱能荨麻疹的风团一般可维持: A 0.5~1小时 B 1~5小时 C 5~10小时 D 24小时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