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
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

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如何编制财务报表和披露信息的一套规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会计准则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这就导致了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新旧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以及其影响。
1.核算方法的变化新旧会计准则在核算方法上存在一些不同。
旧会计准则采用的是费用计入期间法,即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而收入则在实现时计入当期。
而新会计准则则更加强调权责发生制,即将应计的费用和收入都计入当期。
这意味着,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实时把控,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财务信息。
2.资产计量方法的变化旧会计准则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法来计量资产,即以购入成本作为资产的计量依据。
而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市场价值和公允价值,通常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资产。
这意味着,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对资产价值的准确反映,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3.投资房地产的处理差异新旧会计准则在对投资房地产的处理上也存在差异。
旧会计准则通常将投资房地产纳入固定资产,并按照历史成本法计量。
而新会计准则通常将投资房地产视为投资性房地产,并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
这意味着,在新会计准则下,投资房地产的价值会更加准确反映市场波动的影响。
4.外币货币兑换的处理差异新旧会计准则在外币货币兑换的处理上也存在差异。
旧会计准则通常采用固定汇率法,即将外币货币兑换按固定汇率计入当期。
而新会计准则通常采用交易日期汇率法或最近交易日汇率法,即将外币货币兑换按当时市场汇率计入当期。
这意味着,在新会计准则下,外币货币兑换的影响会更加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5.报表格式和披露要求的变化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格式和披露要求进行了更新和调整。
新会计准则通常更加注重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比较性,要求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用于投资者的决策。
同时,新会计准则还要求企业对一些重大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重大的会计差错进行明确的披露。
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对企业和投资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会计实务: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主要变化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主要变化一、基本概念新修订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丰富了“母公司”、“子公司”的定义,提出“主体”概念,并采取列举式对“主体”进行定义。
主体包括企业、被投资单位中可分割的部分,以及企业所控制的结构化主体等提出了“投资性主体”、“结构化主体”概念,并列举了投资性主体一般特征。
二、控制的判断对“控制”概念进行了重述,使用“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取代了原“企业”的说法,并对控制的判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1、改进控制的定义,强调控制构成的三要素为对被投资者的权力、可变回报以及能够行使权力影响可变回报。
2、引入实质性控制概念,即投资方虽持有小于50%的表决权,但综合考虑投资方拥有的表决权相对于其他各方拥有的表决权份额的大小、其他各方表决权的分散程度、潜在表决权、其他合约性安排、被投资方以往的表决权行使情况等所有因素和条件后仍可具有控制。
3、引入关于拥有决策制定权利的投资者是委托人还是代理人的判断指引。
其中,代理人作为代表其他方行使权力的第三方,并不控制被投资方。
4、引入对被投资方可分割部分的控制。
投资方通常是在被投资方整体层面对是否控制进行评估,但极个别情况下,可以将被投资方的一部分视为被投资方可分割的部分,进而判断是否控制该部分。
三、豁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和纳入合并范围的情形明确如果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且不存在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则不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该母公司按照本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对所有子公司的投资,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明确虽然投资性主体可以豁免其控制的满足条件的主体不纳入该投资性主体的合并范围;但投资性主体的母公司(该母公司不是投资性主体)仍需要将其控制的全部主体(含投资性主体控制的主体)纳入合并范围四、新增母公司在投资性主体与非投资性主体之间互相转换时的会计处理原则五、删除了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也就是说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可以在成本法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合并抵消处理;六、修改了交叉持股的合并抵消处理原则对于交叉持股的合并抵消处理进行了明确规定,即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视为企业集团的库存股,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减:库存股”项目列示。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12-21 文章来源:职称在线文章作者:职称在线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第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
改进后《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我国修订的存货准则也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主要是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这一决定并不排除和后进先出法相似的能够反映存货流转的特殊成本法。
2、关于存货的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第十条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
(第四条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
)这一问题将由修订后的借款费用准则予以规范,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1、母子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第五条下列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七条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一)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2、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第九条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课件

总结词
股本核算范围不同
详细描述
新准则中,股本的核算范围仅限于普通股,而旧准则中 还包括了优先股。
资本公积准则差异
总结词
资本公积核算内容不同
详细描述
新准则中,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股本溢价和其他 资本公积,而旧准则中还包括了股权投资准备和关联方交 易差价。
新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 长期负债科目,而旧准则可能将其与 其他负债科目合并列报。
长期负债后续计量
新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重新计量 长期负债的公允价值,而旧准则可能 没有这一要求。
预计负债准则差异
预计负债确认
新准则要求在满足特定条件时确 认预计负债,而旧准则可能没有
这一要求。
预计负债计量
新准则要求考虑未来现金流量的 折现因素,而旧准则可能没有这
新准则强调控制权转移,旧准则强调风险报酬转 移。
收入类型
新准则将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 产使用权,旧准则仅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
特定交易处理
新准则对特定交易如附有销售退回条款、质保条 款等的处理更加明确。
费用准则差异
费用分类
01
新准则将费用分为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旧准
则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
无形资产准则差异
总结词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减值判断标准更加明确,可操作性更强。
详细描述
新准则明确了无形资产减值的判断标准,当无形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 值时,应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 性,减少主观判断和人为操纵。
固定资产准则差异
总结词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对照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对照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对照准则是对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大部分规定与原准则相同。
抛开体例和文字表述等形式上的差异,两者的主要差异(并非全部差异)如下: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①存货发出计价原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新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②借款费用原准则:不能计入存货成本新准则:符合条件的可以资本化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①规范的范围原《投资》准则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且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新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短期股权投资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
②权益法的应用范围原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新准则:1、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2、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3、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4、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核算。
3.《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①规范的范围:新准则分离出部分固定资产由《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范。
②新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
③新准则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同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④利息原准则:不考虑购买固定资产延期付款的折现和利息问题;新准则: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格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新旧会计准则对比

新旧会计准则对比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方向,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地进行修订和更新。
新旧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有所差异,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
1.目标和原则旧会计准则主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追求可比性和稳定性。
而新会计准则则更加注重市场价值,追求更真实和准确的信息披露。
新会计准则更注重用户和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信息的实质性理解,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用性。
2.计量方法在计量方法方面,旧会计准则主要采用历史成本法,即以购买或者生产物品的成本作为计量依据。
而新会计准则则允许使用公允价值法,即以市场价格作为计量依据。
这样,新会计准则能更准确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提供更具信息量的财务报表。
3.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特点。
旧会计准则中的资产与负债大多按照历史成本或可实现的净现值计量,公允价值只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
而新会计准则则更广泛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别是对于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等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了主要的计量方法。
4.资产减值测试旧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测试主要基于固定线性测试,即根据一些固定法则或比例进行测试,而新会计准则则更加强调个案评估。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基于公允价值进行资产减值测试,通过对收益流量产生潜在影响的风险进行评估,更加准确地评估资产减值。
5.连续经营前提旧会计准则中,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默认为连续经营。
而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仅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做出终止经营的假设,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6.新项目的规范新会计准则还引入了新的会计项目和新的核算要求。
比如,准则引入了商誉和金融工具等新的会计项目,要求更准确地反映企业价值和风险。
同时,新会计准则还对租赁、收入和金融租赁等方面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重大。
总体来说,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计量方法、资产减值测试、公允价值计量等方面,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真实性和市场价值。
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主要变化

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主要变化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主要变化如下:1.调整了合并范围旧准则规定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受所在国外汇管制及其他管制,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公司、小规模子公司和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如银行、保险公司)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合营企业采用比例合并法进行合并。
新准则规定小规模的子公司、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原采用比例合并法的合营企业应当改用权益法核算。
2.改变了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的列示旧准则规定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项目与“所有者权益”类项目之间单列一类反映;少数股东损益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之前列示。
新准则规定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在“所有者权益”类之下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的组成部分单独列示。
3.取消了“合并价差”项目旧准则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进行抵消,如有差额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项目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单独反映(贷方余额时以负数反映)。
对于长期投资中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抵消时发生的差额,也应当作为合并价差处理。
新准则取消了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合并价差”项目,规定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大于其在购买日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在“商誉”项目列示。
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抵消时发生的差额,应当在合并利润表中“投资收益”项目或“财务费用”项目列示。
4.资不抵债子公司超额亏损承担问题旧准则规定,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发生的亏损,在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时,如果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应承担的份额,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投资企业确认的亏损分担额,一般以长期股权投资减记至零为限。
其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在合并会计报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同时,在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反映,这两个项目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论文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主要变化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更加注重真实性、可比性和透明度,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促进了国内外企业之间的财务比较和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然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对企业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和记账规定,增加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
因此,企业需要在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同时,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适应新的财务管理要求。
一、引言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一套标准,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进行规范和监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旧会计准则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于2024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这是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个重大变革。
本文将对新旧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主要变化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二、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分析1.目标与原则旧会计准则注重收入核算,以净资产为核心,强调财务报表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而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真实性、可比性和透明度,通过分析和揭示财务报表中的各项财务信息,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分类与记账规定旧会计准则在分类和记账规定上相对较简单,对于一些项目如公司债务和股权的确认和计量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而新会计准则更为细致和明确,对于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本。
3.财务报表项目旧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项目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和费用,与我国的旧公司法和旧财税法相对应。
而新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项目则更加完善,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更加符合国际财务报告标准。
4.报表格式旧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格式相对较简单,主要以表格形式呈现。
而新会计准则则更加注重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对财务报表的格式和披露要求进行了明确和细致的规定。
三、新旧会计准则变化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1.财务报表准确性和可信度的提高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进行更为细致和明确的规定,减少了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
【文章摘要】20XX 年2 月15 日, 财政部在北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发布会, 共颁布了项会计准则和48 项审计准则, 并规定于20XX年1月1日在境内上市公司实行。
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财务报表数据,从而使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研究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 无论对还是对投资者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归纳总结了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 希望能对业界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旧会计准则;变化;对比分析
新会计准则体系已由财政部颁布, 即将在全国实施。
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新会计准则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实际,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 较好地处理了会计的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
颁布和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 结束了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历史, 必将对我国的会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实现了广大会计工作者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 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新准则较旧准则在修订上,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准则有所变更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 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 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
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完善了会计一般原则。
原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 具体规定了12 项会计一般原则。
这些原则都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 国际上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
新准则将原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主要是因为基本准则中再规定“一般原则”较难解释, 与国际惯例也难以协调, 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能体现该章的内容实质。
同时对原准则规定的12项原则进行了适当调整:将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会计基础在总则中进行了规定。
二、存货管理办法发生变革新存货准则下, 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
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 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
例如, 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
在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 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 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 毛利率快速下滑, 当期利润下降。
三、计量基础有了较大的变革新基本准则不再把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把原来权责发生制原则改为了记帐基础。
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 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
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
四、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重大改变《所得税》准则是本次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准则没有按照原《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那样, 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而是直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所得税》, 采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 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
然后根据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得出税后利润即净利润。
自财政部1994年发布《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来,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基本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并存。
绝大多数采用了应付税款法, 而本准则引入了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等概念。
要求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 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而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 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进行重新计量。
因此本准则实际只允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
这是对所得税会计的一个革命性变化。
由于许多会计人员甚至是许多注册会计师对纳税影响会计法缺乏实际经验。
可以想象本准则将是本次会计准则体系中实行难度最大的准则之一。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性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新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2、袁中文.会计入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3 、谢诗芬, 戴子礼. 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 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XX,(9).
4、陆建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X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