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历史文化
秦朝文化简介

引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其文化繁荣丰富,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立秦朝的历史背景入手,概述秦朝文化的主要特点,并分别从社会制度、教育体制、文学艺术、科技发展和思想观念等五个大点,详细阐述秦朝文化的具体内容。
概述: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以秦始皇为代表的秦人实现了统一中国,统治了22年。
秦朝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社会制度、教育体制、文学艺术、科技发展和思想观念上。
一、社会制度1.封建制度:秦朝采用了封建制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确立了神仙至尊的皇帝制度。
2.中央集权: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大力加强国家中央的权力,推行三公九卿制度,统一法律,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教育体制1.知识普及:秦朝推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建立了学校和教育机构,普及文字和知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
2.实用主义:秦朝注重实用主义教育,重视实际技能的培养,培养合格的官员和士兵,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三、文学艺术1.乐舞艺术:秦朝乐舞艺术非常丰富多样,以宫廷音乐和宴会舞蹈为主,展现了秦人的威严和豪华。
2.文学作品:秦朝文学作品以史书为主,秦始皇时期编纂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巅峰之作。
3.建筑艺术:秦朝的建筑艺术以陵墓建筑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以秦始皇陵的规模和壮丽程度最为著名。
四、科技发展1.铁器制造:秦朝在铁器制造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大规模生产铁器,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生产力水平。
2.农业改革:秦朝进行了农业改革,推行均田制和免役制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国家财富。
3.水利工程:秦朝加强了水利工程建设,修建了大量的灌溉渠道和水利设施,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五、思想观念1.法家思想: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导,追求法治为国家统一和稳定服务,注重讲究利益和实际,提倡权威和秩序。
2.儒家传统:秦朝虽然倾向于法家思想,但儒家传统仍然有一定影响力,儒家思想对社会道德和家庭观念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秦朝历史文化

秦朝历史文化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历史文化包括政治制度、军事力量、法律制度、经济发展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
一、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在政治制度上采用了集权制度,皇帝是统治者的核心,实行君主专制。
秦始皇通过推行中央集权的制度,加强了统治力量。
朝廷设立了重要的机关,如宰相、丞相等,完善政府的运作体系。
秦始皇还实行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有县,实现了更好的地方管理。
二、秦朝的军事力量秦朝成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成为秦朝统一六国的重要基础。
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军队,统一的制度和统一的装备。
秦军具备较高的战斗力,采用了长枪等新式武器,并实行行军封闭制度,加强了军纪,使军队更加纪律严明。
三、秦朝的法律制度秦朝在法律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定了法律法规,实施了统一的法律体系。
秦始皇颁布了《律令》和《秦律》,明确了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执行程序。
秦律规定了许多重要的刑法,包括罪行和刑罚的界定,以及判决和处罚的程序等。
四、秦朝的经济发展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秦朝实行了均田制,平均分配土地,促进农民的生产热情。
秦始皇还修建了大运河等水利工程,改善了交通和灌溉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秦朝还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方便了经济交流。
五、秦朝的哲学思想秦朝在哲学思想方面推崇法家思想,追求实际利益和权力的最大化。
法家思想注重刑法和政治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注重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法家思想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中国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结起来,秦朝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在于它在政治、军事、法律、经济和哲学等方面的特点和创新。
秦朝的存在和发展为今日的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秦朝的历史文化,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法家思想: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被视为“秦帝国文化”的
代表。
法家强调制度、秩序和严格的规则,从而对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秦朝的文化艺术形式独具特色,如秦陵兵马俑、秦书法、秦歌等
都是秦帝国文化的代表作品,其中秦陵兵马俑更是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3.科技和经济:秦朝时期,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得科技、工艺、商业等领域也随之
蓬勃发展。
例如,秦朝修建了著名的“阿房宫”,规模宏大,技术复杂,体现了秦朝在建筑领域的高超水平。
4.中华文化的整合:秦朝的统一使得中华文化得到了整合和融合,尤其是在语言文字、制
度法律等方面,从而为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总之,秦帝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秦朝文化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秦朝文化知识点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同时也是一个文化高峰期。
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秦朝文化是一个重点知识点。
本文将会围绕八年级历史秦朝文化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秦朝的建立和发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其建立经过多年的战争与征服。
秦朝的皇帝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
在此基础上,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二、秦字体秦字体是中国汉字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产生于秦始皇时期。
秦字体以刚劲、有力、方正为其主要特点,符合了秦朝强调中央集权的思想要求。
在此基础上,秦朝的字体逐渐发展成为了楷书、行书,对后世的汉字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强调“法”和“术”,主张依法治国,讲究实际、功利,与儒家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品有《韩非子》、《商君书》等,对秦朝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四、建筑艺术秦朝的建筑艺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雄伟气势。
秦始皇陵、秦汉阳陵、大雁塔、秦岭隧道等文化遗址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建筑艺术代表作品。
五、兵器制造秦朝的兵器制造技术相当发达,研制了许多新型兵器,如长剑、大钩、投石器等。
秦朝的军队以强大的装备和战斗力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战争状态,使秦朝得以统一六国并取得巨大的战争胜利,最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六、通用货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统一使用通用货币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是不可忽视的里程碑,标志着秦朝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统一了货币的规格和大小,方便了货币的流通和交易。
七、地址簿秦朝的地址簿是古代用于管理人口、住址等信息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秦始皇时期,用于管辖统一后每个地方的人口分布与迁徙情况,收集和整理住址、户口、人口、田产等信息,为秦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依据。
秦文化的主要内容

秦文化的主要内容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众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艺术等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秦文化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一文化的精髓。
一、政治秦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其独特的政治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政治制度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实行严密的中央集权和强制统一的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效率。
秦朝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秦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其独特的经济制度。
秦朝实行的农业政策以及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秦朝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秦朝还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建设了许多商业集镇和水利工程,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这些经济制度和政策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秦文化的社会内容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上。
秦朝是一个农耕社会,农民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力。
农民的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他们按照季节的变化耕种、种植和收获农作物,同时还从事养殖和渔业等活动。
秦朝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分配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世袭制度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秦朝的社会还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人们的行为举止受到严格的规范。
四、艺术秦文化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建筑、雕塑和绘画等方面。
秦朝的建筑以宫殿、城墙和陵墓为代表,建筑规模宏大,设计精美,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秦始皇陵是秦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其中的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展现了秦朝士兵的形象和军事装备。
此外,秦朝的绘画和雕塑也有独特的风格,以描绘人物和动物为主题,形象生动、表现力强。
总结起来,秦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秦朝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时期的文化(一)2024

秦朝时期的文化(一)引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国的模式。
然而,除了政治和军事的壮举,秦朝时期的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秦朝时期的文化。
正文:一、宗教信仰1. 法家思想的流行:秦朝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法家思想在宗教信仰中占主导地位。
2. 儒家思想的边缘化:秦朝统治者对儒家思想持怀疑态度,推崇法家的实用主义观点。
3. 祭祀活动的重要性:秦朝时期,皇帝和官员们会定期举办祭祀活动,以祈求政权的稳定和丰收。
二、文化建设1. 统一文字的实施:秦朝统一了文字,推行了统一的书写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 简化文字的创新:秦始皇下令整理文字和简化字形,使得文字更加简洁明了,提高了文字的使用效率。
3. 文学作品的发展:秦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以骈文流派为主,同时也有历史记录和宫廷乐府诗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1. 水利工程的建设:秦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修筑灌溉渠道和水道的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支持。
2. 测量与计量标准的统一:秦朝统一了测量和计量标准,推行了一套统一的度量衡体系,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 兵器制造的进步:秦朝采用了铁製武器,对冶铁技术进行了大力发展,提高了军事实力。
四、艺术表现1. 雕塑艺术:秦朝的雕塑主题以皇帝和官员的形象为主,以表达皇权的威严和壮丽。
2. 建筑艺术:秦朝兴建了众多宫殿和陵墓,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凸显了秦朝文化的气势和雄伟。
3. 音乐和舞蹈:秦朝有独特的宫廷乐府诗和舞蹈表演,以表达君主的权威和宫廷文化的精髓。
五、教育和知识传承1. 学校制度的建立:秦朝建立了官立学校,将孔子的学说排除在外,推行法家思想。
2. 科举考试的实施:秦朝引入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3. 古籍的整理和保护:秦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总结:秦朝时期的文化影响深远,宗教信仰、文化建设、科学技术、艺术表现和教育知识传承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
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时期,其文化也有着浓郁的特点和意义。
以下是对秦帝国文化的解读:
1. 法家思想的兴起
秦帝国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严厉的法律制度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这得益于法家学派的支持和推动。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注重实用主义和功利性,反对儒家的道德观念,强调“法”胜于“德”。
2.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为了加强政治上的统一,秦始皇制定了规范的文字标准、度量衡标准和货币制度,协调了各地的不同习俗和风俗,推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 建设工程和美术创作
秦帝国的建设工程十分宏伟,如兵马俑、长城等都成为了著名的文化遗产。
同时,秦朝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其铜器、陶器、玉器等工艺品表现了秦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
4. 文化统一和汉字文化的形成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采用了一种文字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从而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这对于中国汉字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秦帝国的文化特点主要集中在强化中央集权、实用主义思想和推进文化交流等方面,这些特点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至今。
秦朝历史文化(一)2024

秦朝历史文化(一)引言概述: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历史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秦朝的历史文化,包括中央集权制度、法律制度、农业经济、兵器军事和文化传承。
正文:一、中央集权制度1. 秦朝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 设置三公九卿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
3. 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统一了各地区的政治管理。
二、法律制度1. 秦朝制定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法规——《秦律》和《秦令》。
2. 《秦律》和《秦令》严格规范了社会行为和法律责任,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建立了严密的官吏监察制度,保证了法律的执行和社会的正常运行。
三、农业经济1. 秦朝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 推广水利建设,修筑灌溉渠道,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
3. 建立了专业农业机构,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
四、兵器军事1. 秦朝实施了军事改革,建立起强大的军队,确保了国家安全。
2. 采用秦朝农民军制,发展了强大的步兵力量,扩大了国土和影响力。
3. 统一度量衡和车轮标准,提高了军事物资的运输效率。
五、文化传承1. 秦朝修建了著名的兵马俑,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对后世的艺术造型产生了影响。
2.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制度,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统一思想意识。
3. 秦朝承先启后,为后世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总结:秦朝历史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仅奠定了中国历史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还对法律制度、农业经济、兵器军事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秦朝的历史文化成就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朝历史文化浅析前言: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
1秦朝历史简介1.1秦朝的建立与灭亡战国末年,强秦以武力消灭其余六国,统一了全国。
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是为秦始皇。
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由朝廷任命官吏,不再采用世袭制。
在朝内设左右丞相、御使大夫、太尉、将军、廷尉等官职,任用贤能。
又下令统一六国的文字与度量衡,以秦相李斯订正的秦篆(小篆)为全国统一字体,并经过大规模的移民,消除了方言方面的障碍。
前二二一年,始皇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其中规定了币制、地亩制、车轨制等各种订制。
为了减少匈奴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始皇派大将蒙恬以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在原先六国城墙的基础上加以连接、修复,逐步修建起万里长城。
在国内,始皇派遣大量的民夫为其修建工程浩大的宫殿及陵墓,其中宫殿以阿旁宫为最,相传项羽灭秦后火烧阿旁宫,大火燃烧了三个月才逐渐熄灭。
始皇在位十二年中,曾多次巡游天下,第五次巡游的途中,始皇卒。
前二一零年,宰相李斯与宦官赵高合谋拥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
为了个人的利益,赵高与李斯伪造始皇遗诏杀太子扶苏及大将蒙恬。
不久赵高又杀李斯,秦朝的政权便完全落于胡亥与赵高之手。
但是,秦二世昏庸无道,听信奸臣赵高,致使人民不满,各地纷纷起来反抗。
前二零九年,陈胜、吴广起义;前二零七年,项羽、刘邦等人纷纷起兵反对秦朝,使得秦帝国很快瓦解。
前二零六年,赵高逼二世胡亥自杀,另立子婴为帝。
此时刘邦已进攻咸阳,子婴杀赵高后,出城请降,秦王朝统治就此灭亡。
1.2国号来源秦人是华夏(汉)族西迁的一支。
其国君嬴姓赵氏。
秦之先祖为先贤伯翳,本为古部落首领,舜帝赐姓“嬴”。
至夏末,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商汤御,败桀于鸣条,其后嬴姓世代辅佐殷商。
故史载嬴姓多显。
至商末,蜚廉、恶来父子皆以材力侍纣,后周武王伐纣,败商军,武王亲射恶来之口以泄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
至周穆王,造父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注:先秦时代“姓”只是表示来源,多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称谓,“氏”则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称谓),造父侄孙非子为周孝王牧马有功,周孝王赐给了他一小块土地——秦(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一说秦州清水县谷名),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
后来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朝。
1.3领土范围: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南下百越。
疆域迅速扩展并进一步完善炎黄地图,但因为秦二世而亡,所以没能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收复统一。
然其当时疆域西部已达到今甘肃、四川;西南到云南、广西;北到阴山。
2秦朝政治制度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幅员辽阔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具体为: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制。
三公分别为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由皇帝掌握最终决断权。
地方实行郡县制,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文化方面:书同文,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焚诗书”,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焚书坑儒”。
秦朝创下的一套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在以后中国社会的历史中,只有修修补补,基本框架不变。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下令把原来六国的兵器收缴销毁,然后铸成12个铜人。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贾谊《过秦论》为了加强控制,原六国的贵族被强行迁到咸阳附近居住。
秦朝还颁布了严苛的法律,对农民实行什伍编制。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对于后世影响极大。
他接受丞相李斯的主意,除少数几种书籍之外,大量诗书、典籍、诸子百家著述一律烧掉,并将460多名方士活埋,留下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
3秦朝文化一般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化落后于山东六国,有“秦,虎狼也”的说法,秦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和“焚书坑儒”。
秦文化注重实效、功利,质朴而率直,不事虚浮,追求大和多,不停地拓展,主动性极强,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定会一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难和力量的阻挡。
秦文化的这些特点,似已得到当今学者的普遍确认。
由于秦朝统治的时间很短,其目的在于统一思想文化的政策并未来得及完全实施,亦未取得预期的成效。
与此同时,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统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他文化予以充分吸收和消化。
因此,在秦朝统一的短时期内,秦文化并没有和东方六国文化融为一体,其作为全中国的主导文化的地位,也没有来得及完全得以确立。
在原属东方六国的广大地区内,各区域文化继续表现着它们的特色和活力。
3.1军事与科技文化秦朝发明了砖,发展了房屋和城池,军队已分各兵种步兵,骑兵,战车......货币已统一流通广泛.冶炼技高一筹.兵器已分多种类,军事科学谋略很大发展变化.远交近攻,修大道,架大桥,建造万里长城.统一了国土大业。
3.2礼仪习俗文化从服饰方面看,随着服饰的文化功能的日益发达,一方面当时对服饰美的追求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另一方面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的服饰,风格各异,从而使服饰的等级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上层人士服饰的功能主要是表明身份、参加活动和追求华贵等,下层人士服饰的功能主要还是御寒、防暑和护体等。
从饮食方面看,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化和多元化,不仅宫廷饮食继续改善,而且平民饮食也日益丰富。
每日进餐的次数在不同的阶层中有所不同,皇帝每日四次,贵族每日三次,一般人每日两次。
食物种类比较丰富,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主副食的搭配比较合理,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烹调技术和方法。
从居住方面看,秦汉时期的住宅上承战国,变化不大,体现出某种相对的稳定性。
一般说来可分为庭院式、楼阁式与干栏式三种住宅形式,但这三种形式有时又有交叉现象。
其中庭院式住宅最普遍,种类也最多,既有方形、长方形之分,也有一字形、曲尺形、三合式、四合式、日字形之分,但其基本结构大多是一堂二内,即三间住宅中一间为堂、二间为室,当然面积大小不一。
从交通方面看,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水陆交通的发达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所以当时的水陆交通比分裂的春秋战国时期要发达得多。
驰道是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网的主干,可通向全国各主要城市。
水路交通包括海上和内河两部分。
陆路的交通工具以车为主,水路的交通工具以船为主,车与船的本身皆有许多比前代改进之处。
从婚姻方面看,等级性是秦汉时期婚姻的特点之一。
婚姻礼仪并非与“六礼”完全契合,大致要经过八个重要的环节。
除了注重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聘娶婚外,还可列举九种其他的婚姻形式。
婚嫁消费相当巨大,主要有媒人的报酬、占卜的费用、聘金和嫁妆、婚宴的花费等四项。
人们的贞节观相对于唐宋时期可谓淡薄,改嫁与再嫁的现象广泛存在。
从丧葬方面看,秦汉时期的丧葬礼俗以西汉中期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沿用旧的丧葬礼仪,讲究棺椁、礼器制度,墓中多以珍宝与实用器皿等随葬;后一阶段随着儒家思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制约,象征性的墓室、器物、俑开始涌现。
但总起来看,厚葬之风盛行仍是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特点。
另外在丧葬方面所存在的等级差别和地区差别也值得注意。
3.3饮食文化随着秦国的统一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逐渐加大,这种情况大概始于秦代。
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
”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朝鲜,不过只要是北方齐鲁的饮食文化。
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川菜、鲁菜、苏菜三大菜系。
秦国的统一大业进行到后期,为了显示出始皇帝的文治武功,秦国进军岭南,和当地的土著进行多年的战斗及文化交融。
当时赵佗为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在,秦末发兵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
汉高祖十一年受封为南越王。
利用广州地处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饮食比较发达,当下广东的饮食文化,其实就是由赵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艺术和器具引入岭,结合当地的饮食资源,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至此,我国最有影响的地方菜,后称“四大菜系”的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雏形已经初成。
3.3.1三秦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三秦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省简称三秦大地。
中国历史上有13个王朝在陕西省建都,长达1000多年,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沉淀。
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中国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与三秦饮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炎帝神农教民种谷,黄帝蒸谷为饭,周文王赐礼面,太师饼,周代八珍,易经八卦鱼肚,秦代名菜全家福,汉代著名鸿门宴、风吞翅,汉中刘邦浆水面,诸葛亮大馄钝,武则天炒腰花,杨玉环贵妃鸡,唐代宫廷龙鳯宴,石烹遗风天然饼,延安名肴三不沾,孙思邈调香葫芦头,李白斗酒詩百篇,杜甫妙赞长安筵,毛泽东盛夸钱钱饭,等等。
3.3.2秦朝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及陕西菜的发展秦汉时期,陕菜发展到第二个高峰。
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对烹饪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都作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是正确的。
例如:“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
臭恶犹美,皆有所以。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
”在谈到调和味道时“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餱。
”凤翔县姚家岗秦国雍城宫殿群发现的“凌阴”遗址,是储冰用的冰窖,冬天将冰储藏窖内,供夏季消暑降温、防止食品腐烂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