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屋一论语三则

合集下载

《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三段经典的话语,它们被称为“论语三则”。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这三则经典的话语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被传颂,它们被认为是孔子的思想最精辟的表达。

第一则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彰显了君子之间应当重视和谐,而普通人之间则应当加强合作,君子要共同奋进,在和谐的基础上去寻求良好的共同发展。

君子之间要尊重彼此,尊重彼此的差异,放下骄傲,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偏颇偏激,做到平等互利。

第二则是“强调善行而不言论”。

孔子曾说,教育要以行动为主,不要以言语为主。

人们应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在行为中要坚持正道,不要把言语扯出对立和激烈的对抗,而是要以和谐有序来展开语言以及行动,使大家能够站稳脚跟,同舟共济,共创未来。

最后一则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孔子提倡学习时要深刻理解,一定要有扎实的功夫,贯彻到心里,而不应只是当作是表面的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还建议切问、研究、思考,以及深入探究,以便把握学问的本质,从而收获有用的经验。

论语三则对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以及文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启迪。

它们提出来的思想深远影响了西汉以后的许多思想家,他们把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理论当中,吸收了孔子智慧中的精髓。

当今社会,“论语三则”仍然是最有话语权的话语,它们告诉我们:和谐与友爱是人际关系基础,切记言行一致,教育的核心是行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用勤奋的努力去书写人生,这是孔子最为精炼的道理。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孔子的思想就像一把叼着明珠的双手,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经典文化放在一起,让后人永远受益,让我们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引,创造完美的人生。

今天,我们依旧健言善行,真诚恳切,让孔子的思想成为我们行文的光芒,让孔子的道德成为我们行为的指标,并以孔子的心意来感恩和平,促进世界的文明发展,让世界的人们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为世界和平奠基。

古人谈读书之论语六则

古人谈读书之论语六则

古人谈读书之论语六则其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啊,学习了知识之后,要经常去温习它,就像你得到了一个宝贝,时不时拿出来把玩欣赏一番,那心里可别提多高兴啦。

学习可不是一锤子买卖,你不能学完就丢到一边不管了,得常常复习,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

就好比你学会了骑自行车,要是好久不骑,肯定会生疏的,学习知识也是这个道理。

每次复习的时候,就好像又重新认识了这个知识,会有新的感悟,这种感觉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超有趣的。

其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哇塞,这可太酷了。

它的意思是说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还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那你就牛到可以当老师啦。

你想啊,旧知识就像一个宝藏,你每次去挖掘,都可能挖到新的宝石。

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多动动脑筋,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

比如说我们学古诗,第一遍可能只是会背了,再复习的时候,也许就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这就是发现了新的东西呀。

其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可是在告诫我们,学习和思考就像一对好伙伴,不能分开。

只学习不思考呢,就会变得迷茫,就像在一个大雾天里乱走,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而要是只思考不学习,那就危险了,就好像没有根基的大楼,随时可能倒塌。

比如说我们做数学题,光看例题不自己思考解题方法,那遇到新的题目还是不会做;可要是自己瞎琢磨,不学习基本的公式定理,那也是白搭。

所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边学边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其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就是在说对于知识啊,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那肯定学得很痛苦。

但要是像喜欢玩游戏、看电影一样喜欢学习,那可就不一样了。

就像有人特别喜欢历史,看历史书就像看故事书一样津津有味,那他肯定能学到好多东西。

要是能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那就更棒了,每天学习就像每天都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这种感觉多好呀。

小学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论语》66则PDF版

小学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论语》66则PDF版

《论语》选读四年级上学期学而篇第一1.子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2)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3)愠:音yùn,恼怒,怨恨。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1),而好犯上者,鲜(2)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3),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2)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3)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2)三省:检查、察看。

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古人谈读书三则

古人谈读书三则

古人谈读书三则读书,那可是一件超级有趣的事儿呀!咱老祖宗留下来好多关于读书的智慧呢。

你瞧,读书就像挖宝藏,得用心去刨。

就好比你在山林里找野果子,不仔细找可就错过了那些甜美的滋味。

古人说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可不是吹的!你读的书多了,肚子里的墨水就满啦,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顺溜,就像泉水往外涌似的。

你想想,要是肚子里啥货都没有,能写出啥好东西来?还有啊,读书得有耐心。

别指望读一本书就能变成大学问家,那可不行!就像酿酒一样,得慢慢发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积累的力量呀。

你得一本一本去读,一个字一个字去琢磨,别着急,慢慢来,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不一样啦。

读书也得有方法呀。

不能像个没头苍蝇似的乱撞。

古人不是说了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不想,那不是白读啦?得边读边思考,想想这书里说的对不对呀,跟自己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呀。

就像走路,得知道自己往哪儿走,不然走半天不还是在原地打转嘛。

而且呀,读书可不能死记硬背。

那多累呀!得理解着读,就像交朋友一样,得了解人家的脾气性格,才能更好地相处呀。

读了书,还得会用,不然不就成了书呆子啦?读书还得有个好环境呢。

找个安静的地方,泡杯茶,舒舒服服地读,那感觉多好呀!要是在乱糟糟的地方,你能读得进去吗?就好比你在闹市中想睡觉,那能睡得着嘛!咱再说说读书的好处,那可多了去了。

读书能让你变得聪明,就像给脑袋瓜儿上了油,转得更快啦!读书能让你见识更广,天下的事儿你都能知道个大概,多牛呀!读书还能让你变得有气质,别人一看,哇,这人有文化!那感觉,别提多棒啦!哎呀,说了这么多,反正读书就是好呀!你还不赶紧去读几本?别磨蹭啦,时间可不等人哟!读书这件事儿呀,谁读谁知道,谁读谁受益。

你不读,那可就亏大啦!赶紧的,行动起来吧!。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三则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文章翻译编辑本段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2、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

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小学三年级语文-论语三则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论语三则教案
3.跟老师一起板书
1.PPT出示孔子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对他的了解。
2.介绍《论语》这本书的内容。
3.今天我们就学习22《论语》三则,师板书。
版块二:诵读古文,读出韵味
目标: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1.自读第一则古文,把字音读准,读通顺。
2.教师范读古文。
3.学生再读第一则论语,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注意节奏和韵味。




共有三则论语,第一则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二三则出自《论语·为政》,是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的记录。
本篇课文的三则论语,阐述了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观点,告诉人们学习要具有谦虚和事实就是的态度,还要讲究学习的方法,要善于独立思考。
本篇课文的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一两句话里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
13.学习小结
《论语》这本书里记载了古人很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语言。我觉得我们特别幸运,可以听到古代圣贤的教导,了解古人的学习态度,用它来指导我们自己的言行,这样就能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对吧?
1.1号声音自读论语,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合作解决不懂的字词意思。
3.3号声音读译文,解决不懂的地方。说说“不耻下问”可以向谁问?
知 识 分 析
课题 :《论语》三则
共( 2 )课时
知识
课题
文体
内容
写作意图(主题)
结构、表达方法与效果
阅读知识、技能与策略的掌握(概括、理解、推断、朗读、提取信息、形成解释、作出评价、实践运用、问题意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阅读习惯等)
基本理解
(文本的阅读价值,理解作者对人物、事件 、或者作者的态度、情感作出意义上的阐释和判断;文化、审美等)

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

子贡问士
•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 问其次。”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 然小人哉!抑或可以为次矣。”曰:“今 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 何足算也!”
文章直译Βιβλιοθήκη 我的理解•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 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 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 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 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 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 仁学,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 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 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 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 仁并不容易。
樊迟问仁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 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 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 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 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我的理解
• 这段话是夫子晚年自我回顾。每每读到这段它,我总会感 动,并领悟到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的最重要原因:他追求的 是人格而不是事业,他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至老不衰。试想我们 每一个人,孩提时都有梦想,都有追求,追求人生更美更充实。 但梦想慢慢会褪色,追求不久会止步。一般来说,二十岁之前 进步是最快的,二十岁到三十岁很多人也还会有发展和突破。 四十岁之后还有长足进步的人就少之又少了。现在大学校园里 面,好多年轻人终日里闲逛、网聊、游戏,做一些无聊的事情 来消磨时间,二十岁的年纪就如此空虚无聊。难道他们没有了 追求,不准备有任何进步了吗?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人生太 可悲了。二十岁都不进步,难道三十岁、四十岁会发生令人期 待的奇迹吗?不会的,二十岁不努力,等待你的只能是更深的 空虚甚至屈辱。孔子常告诫弟子,“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 已”。一个人不重视修养,到了四十岁还是一个被人厌弃的人, 那他的人生也就完结了。

论语三则文言文及翻译

论语三则文言文及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时去复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君子吗?”现代汉语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应保持的积极心态。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也提倡了人际交往中的宽容和理解,不因别人的误解而生气,体现了君子的品质。

二、《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们都想要得到的;不通过正当的方式得到它,就不去享受。

贫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式摆脱它,就不去追求。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怎么能够成就名声呢?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即使在匆忙的时候也要坚守仁,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守仁。

”现代汉语解释: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道”的重视,认为无论是追求富贵还是摆脱贫贱,都必须遵循正当的方式。

君子应以仁为本,坚守仁道,即使在困难和逆境中也要保持仁心,这是成就名声的基础。

三、《论语·颜渊》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不足就加以改正。

”现代汉语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

总结:《论语》中的这三则经典语句,分别从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这些语句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体悟《论语》丰富精彩的内蕴。
核心素养:会背并理解三句话的含义,使之铭记于心。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三则语录,领悟其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朗读、背诵三则语录,领悟其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和我国的孔大圣人携手,走进《论语》三则。
(二)出示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孔子及《论语》。
2、认识课后的6个生字,弄懂注释里的词义,会翻译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体悟《论语》丰富精彩的内蕴。
二、尝试学习
(一)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做到流利、准确。
2.理解课文大致内容。课文选取的是大家熟悉的和学习有关的话语。
3.理解每一则的含义,理解注释中的词义。
3.如果遇到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留待全班交流的时候解决。
4.学习后各小组必须派一个代表把自己本组学习的《论语》准确、流利朗读出来,并解释意思。
三、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2.课后读一读《论语》三则其它内容。
四、课堂检测
1.说出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善者:从:
2.背诵《论语》三则。
(1)学习不只限于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真知的获得是相当重要的事情。
(3)凡事在行动前一定要全面了解与此事相关的资料。
4.认识课后的6个生字。
曰罔殆诲仲焉
(二)合作学习
1.各小组成员熟读要学习的一则《论语》,做到朗读流利,停顿准确。
2.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共同合作,大致了解这则《论语》的主要意思。
3.给生字组词:
殆()诲()仲()
五、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则《论语》,大家有了哪些收获?
2.熟读背诵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直入主题,以自学理解为主
课堂检测
板书
论语三则
教学反思
道北小学教学设计
课题
论语三则
备课时间
3.1
上课时间
3.8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有一两句话,可以通过注释和译文进行自学,理解后背诵。对于其中的道理,老师做调控指导即可。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孔子及《论语》。
知识与技能:认识课后的6个生字,弄懂注释里的词义,会翻译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