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农村人口老龄化论文

农村人口老龄化论文

农村人口老龄化论文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增长速度快、起步晚、“未富先老”等特点,受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为青壮年,农村留守劳动力呈现普遍的老龄化高龄化特点。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农村人口老龄化论文篇1论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示【摘要】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十分迅速,其老龄化程度也是急剧加深的。

根据外国经验,老龄化急进式国家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

本文通过选取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为代表性因素,探讨我国老龄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利用实证数据证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支出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而老龄化人口的医疗保障是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个严峻挑战。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我国新农合政策如何调整以及如何完善“大病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疗保健消费新农合面板数据一、引言中国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极其迅速。

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数量达到2.02亿,预计2026年将跨过3亿。

我国是老龄化社会急进式的代表。

65岁以上老人占比,从5%到7%仅用了18年(1982-2000年)。

这个增长看起来不大,但联系到中国人口大基数的现实,中国老龄化问题可见一斑。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深,不可避免的造成其医疗保障消费支出的增加。

我国自2002年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新农合)来,政府大力推行该制度。

目前新农合的参保率已接近100%,基本完成了新农合“低水平,广覆盖”的目标。

然而随着农村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新农合的“低水平”现状是否能满足老龄人口的医疗保障需求,“大病医疗”保障制度是否能满足患病人口的需求,这些现实因素都对我国新农合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一)研究假设以下主要考虑老年抚养比和医疗保健消费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居民人均收入和医疗保健消费价格指数为控制变量。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人口不断持续增长,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下的一大热点,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剧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的总量。

本文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研究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population has continued to grow. The current problem is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at present.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ha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total amount of labor forc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health insurance fu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愈发严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全面落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控制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同时于促进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1】。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调研报告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调研报告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调研报告引言:农村人口老龄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一种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和健康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1.1 农村老年人口增长趋势经过对一些农村地区的调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上升。

据统计,2010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3%,到2020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了27.3%。

1.2 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调查显示,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相对较差。

农村地区的养老设施不完善,医疗资源匮乏,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待遇较低。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原因2.1 农村人口减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逐渐呈现出人口减少的趋势。

大量的青壮年人口选择到城市打工,使得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

2.2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速度和水平相较于城市地区较慢,导致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负担。

三、对策和建议3.1 完善养老设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养老设施的投入,提高养老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通过改善农村养老设施,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3.2 加强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同时,鼓励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到农村地区提供医疗援助和培训,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水平。

3.3 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

这将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减轻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负担。

结论:农村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研究

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研究

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的研究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推广试行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社会现实问题,但是由于新农合筹建资金能力较弱和基金总额小的情况,造成新农合在实施中保障水平有限,农民的受益率也较低。

本文着手于以上问题,提出通过保障新农合基金有效管理等方法来提高新农合的保障水平等。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保值;保障水平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一、前言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部分比重,随着经济改革开放,城乡差距也逐渐拉大。

其中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差距中突出的重要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运而生,我国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2003年开始试点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

它是通过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建立基金。

中央财政对参合农民提供每人10元的资金补助,同时要求地方财政协助一定的资金筹建的制度,保障水平一定程度上受到基金筹建等情况的限制。

二、新农合保障水平现状分析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现状我国是农业大国,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是全国的第一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居全国第一位。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传统的以家庭和土地养老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居民养老的需求。

而新型农村合作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适时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在具体实行中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根据《实施意见》中对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的规定,农民参加新农合后并不能获得较高的支付,缴费档次越高,农民养老金占其生活支出的比例越小,这是新农保存在的重要保障性问题。

2.造成新农合保障水平低的因素分析新农合保障水平低是由多方面社会因素所决定的。

首先,在我国经济城乡二元化的今天,城镇居民享受有保障的公费医疗制度,政府在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方面严重偏向城市,农民只能选择自费的方式或者是尚待完善的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医疗保险需求不足,在河南省大多农村,医疗保险需求不足表现为农民参合积极性不高。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研究论文导读:进入21世纪,中国便正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

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民经济实力,减轻农民负担,才能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入21世纪,中国便正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

中国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传统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变迁等社会现实,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受到极大的挑战。

同时,我国农村公共福利产品供给不公、农村养老机制发育不全等问题使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

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保证农村老年人福利供给,解决农村养老困境,便成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口特征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的1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827.4万人,占总人口的7.10%。

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到本世纪20年代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30年,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从文化水平看,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当前农村老人中未接受过教育的占51%,小学文化占34.7%,初中文化占8.3%,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0.2%。

从家庭结构看,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数,占农村家庭户比重的22.02%;其中单身老人户所占比重为2.36%;一对老年夫妇户所占比重为2.26%,隔代老年户所占比重为0.46%。

论文参考。

[1]由于近年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农村老人的经济来主要有两种,即老人自己的劳动收入以及子女供养。

从劳动就业状况看,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为65.85%,其中男性劳动参与率高达76.32%,60岁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4.06%。

在老人的经济来中,劳动收入所占比重为46.8%;子女供养所占比重为29.3%,社会保险和救助只占老人经济来的3.2%。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陈瑞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需共同面对的世界难题。

而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差异,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速度快,使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变得紧迫。

本文以人口老龄化为背景,对农村老年人口的特征、需求分析,探讨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一、研究背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

2015年,我国农村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8.5%,比城镇高出4.2个百分点[1]。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老龄化具有特殊性的一些新特点,农村养老服务问题越发突出。

同时,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与之对应的经济发展、经济实力、养老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却呈现的是相对薄弱的状态。

在农村现有的发展情况下与家庭养老形势弱势如何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完善发展及构建健全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以面对现有的中国农村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现状。

二、农村养老需求特点(一)基数大我国的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2018年人口抽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8年年末,我国的总人口数为13.95 亿,其中城镇人口8.3 亿,占比 59.58%,乡村人口 5.6 亿,占比 40.42%。

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年纪大的或者丧失劳动力的农村老人则是居家留守,不仅增加农村老年人口密度,且农村养老需求的基数、需求十分巨大,也让农村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二)老龄化速度快第六次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农村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98%,相较于城镇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了3.3个百分点。

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了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仅2个百分点[2]。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实行让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老龄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老龄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老龄化”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这一挑战,加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制定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农民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分析入手,探讨相关对策,并就相关政策进行合理建议。

一、问题分析1.1 农民老龄化问题的成因(一)农业生产模式转型不足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传统且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使得农民老年化现象加剧。

(二)人口外流加快近年来,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老年人无人照顾,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

(三)医疗条件不足农村医疗设施落后,且医疗资源不足,老年人无法及时得到应有的医疗保障,使得老年疾病频发,老年人口增加。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城市来说薄弱,养老、医疗等保障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这也是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之一。

(一)农村生产力下降由于农民老年化,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力下降,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不小压力。

(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农民老年化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老年人口的增多,直接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农村老龄化,会间接导致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加剧,因为老年人成为犯罪分子的被害者几率较大。

(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等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

(四)建立农村老年人托养机构加大对农村老年人托养机构的建设力度,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减轻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压力。

二、相关政策建议2.1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和升级。

2.2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政策2.3 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养老责任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农村养老事业中来,共同承担养老责任。

新农合医疗制度发展现状探讨

新农合医疗制度发展现状探讨

新农合医疗制度发展现状探讨首先,新农合医疗制度在覆盖范围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自2003年新农合医疗制度实施以来,覆盖范围逐年扩大。

最初仅有几个试点地区,如今已覆盖全国农村地区。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新农合医疗制度参合总人数达 6.27亿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比例超过了90%。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新农合医疗保险的福利。

然而,新农合医疗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这导致了一些患者不得不前往城市的大医院就诊,增加了医疗资源的压力,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费用。

其次,新农合医疗保险政策的执行存在差异。

不同地区的具体政策和制度安排存在差异,导致了一些患者在跨地区就医时遇到了困难。

此外,一些农村居民对新农合医疗保险的认知度和参与意愿较低,影响了制度的运行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新农合医疗制度。

首先,需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

这可以通过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来实现。

其次,应进一步推进农村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通过加大对医疗人才的培训和激励,促使更多的医生和护士选择到农村地区执业。

此外,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医疗机构和专家团队参与到农村医疗服务中。

最后,需要加强对新农合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的认知度和参与意愿。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宣传广告、教育培训、社区活动等,将政策知识传递给更广大的农村居民。

总之,新农合医疗制度在覆盖范围和基金筹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实际运行中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优化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加强政策宣传和普及工作,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新农合医疗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自2003年试点并推广以来,农村医疗补偿水平在不断提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老人占全国老人的比例达到了75%以上,城乡医疗保障水平的差异,使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农合制度,需要正视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标签:人口老龄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社会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3.4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3.26%,比2000年上升了 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比2000年上升了 1.91个百分点(见表1),据此测算,我国老年人口已近1.78亿。

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到两年内,我国将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表1 全国1953-2010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单位:%)
数据来源:全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相对于城市来说,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更为严重。

截止到2005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已经高达9.52%(见表2),要快于城镇地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城镇地区人口老龄化为8.71%)。

相比于城市来说,农村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这对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表 2 2004-2008年中国城乡老龄化程度(单位:%)
数据来源:2004-2008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老龄化程度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与新农合制度的冲突
(一)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
伴随着老年人比重的不断增加,农村人口患病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由于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贫乏、医疗水平较低,这种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对我国的医疗保险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二)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增长
据卫生部门有关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

据卫生部调查,我国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由于慢性病病程长、治疗周期缓慢等原因,加之采用了昂贵的医疗器械和诊疗技术,加重了医疗费用的开支。

我国人均医疗卫生费用截止到2010年的时候,已经由原来的11.5元增加到了1487元。

三、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宣传工作不到位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在对新农合政策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偏颇。

此外,相关工作人员在政策细节方面宣传的欠缺、宣传手段的书面化等原因,导致农民不能真切了解到新农合所能带来的实惠,挫伤了农村群众参合的积极性。

(二)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从新农合试点以来的近十年里,新农合的运行依然是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首先就是立法内容的不全面,对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机构、新农合资金的筹资方式等方面,都没有制定严格的法律条文。

其次就是缺失权威性的立法。

目前由省级部门制定的规范性的文件,虽然也起到了法律般的作用,但是严格来说,这些规范性的文件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

立法体制不健全,不利于增强新农合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三)费用补偿水平过低
我国的新农合是以大病统筹为原则的,相对于大病来言,一些常见病、慢性病成为占据人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主要类别。

但是慢性病、工伤等花费高患病几率大的一些事件均被排除在新农合补偿范围之外。

参合农民使用更多的是补偿较小的门诊治疗,这使更多的医疗费用依然由参合农户承担。

(四)资金筹集可持续性不足
筹资水平低,筹资来源少成为新农合基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让新农合基金的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势。

与以往合作医疗不同,新农合资金的筹集机制遵循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共同筹集的原则,特别强调政府筹集资金的责任;但是从全国新农合的基金筹集来看,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能力无法承担资金筹集的重担,而中央政府对新农合的补贴拨
款也没有达到相应的比例。

截止到2012年,中央财政的筹资标准为120元(见图3),和地方筹资金额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可见,中央财政的筹资标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其次,我国新农合资金的筹集缺乏多样化的筹资机制。

图3 2008-2012年新农合筹资标准(元)
(五)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和服务的缺失
首先,新农合经办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我国城乡医疗水平发展的不均衡使更多的专业医疗人员更愿意留在城市的大医院;其次就是基层卫生院硬件设施落后。

没有足够的经费购置诸如心电图机、超声波诊断仪等专业设施。

最后就是农村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消费上存在一定的诱导行为。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收益大多都直接和药品和差价挂钩,不少合作医疗机构对于前来就诊的参合农民小病大治、开大药方、套取医疗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农民就医负担过重,其享受的医疗服务也大打折扣。

四、新农合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扩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度
在新农合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不管是广大农民还是基层干部,在对新农合的认识上依然存在偏差,即使是基层干部,在对新农合细则的了解上也比较薄弱。

首先就是要提高新农合制度的透明度,对于医药报销条件及范围、报销程序、基金收支等信息进行公示。

其次,转变僵化的宣传方式,借助于现代化的宣传媒体,譬如电视讲座,新农合网站等形式,而针对信息接受性比较差的老年人,则要适时的采取家访、一对一辅导等更为直接、更全面的宣传手段。

(二)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立法体系
新农合立法依然从属于社会保险立法的范畴,所以要坚持以《社会保险法》为统领,在各地区新农合的立法过程中,可以在确保不违背全国统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适合于当地新农合特殊性的法律、法规建设,对于新农合基金的筹资方式、筹资比例等内容也要进行明确的规定,构建多层次的新农合法律,同时也要维持新农合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三)制定合理有效的补偿方案,提高补偿水平
首先就是要在大病统筹的基础上去兼顾更多的小病,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新农合的利益。

其次,补偿方案要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适时的进行调整和优化。

降低新农合的起付线,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提高新农合的补偿比例和封顶线。

为了提高新农合的补偿能力,政府还可以选择将一些服务质量好的商业保险公司引入到新农合运作中来,利用商业保险专业的风险管理机制、理赔管理经验等优势,增强新农合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完善筹资机制,提高筹资水平
在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筹资标准,需要从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入手。

在政府方面,对新农合政策的支持力度也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随之提高。

在社会方面,要加大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力度,畅通社会捐赠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

在个人筹资方面,要逐步扩大农民自愿筹资的比例,可以采取以户为单位的筹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新农合基金的风险性。

(五)完善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第一,加大对定点合作医疗的财政投入,配备先进的医疗仪器。

第二,加强基层卫生医疗队伍建设。

首先就是要加强对现有基层卫生院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

其次就是鼓励医学院毕业生、中高层级医院的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基层卫生院就职。

此外,也可以采用群众举报制度,设置举报信箱、举报电话等,对于一些定点医疗机构小病大治、开大药方的行为进行举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五、结语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一种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新农合的冲击,是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立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新农合制度运行提出的挑战,并针对新农合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新农合制度的吸引力,确保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玲娟,李瑞峰,高莉敏.新农合制度推行过程中对相关问题的规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03).
〔2〕张庆君,陈娜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行状况调查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03):69-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