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的《新大陆交响曲》
e小调第九交响曲“From The New World”音乐鉴赏

充满力量的新大陆——e小调第九交响曲“From The New World”欣赏有感此次音乐鉴赏选择的是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From The New World)”第一乐章。
第一次把此交响乐完整听完时,并没有具体的感受,只能大概在整体上隐隐感受乐章所表现的宏大的气势,其中强弱对比更突显“强”时的震撼。
虽然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的确能传达一定的情绪,让聆听者和创作者能穿越时空而交流,但在我看来,当不甚了解一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对音乐所表达的客体没有概念时,很难切身体会到作者的所看所想,只能大致感受到情绪的轮廓。
因此,我对作者以及作者创作此交响曲时的背景作了些许了解。
此交响曲创作于19世纪,“The New World”,结合历史常识,大概也猜到应该是描述美国工业革命后一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的确,彼时德沃夏克受邀至美国,也正是感受到了新兴国家喷薄而出的力量,才谱下了如此乐章。
乐章弱起,弦乐带出,不吵不闹,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两个小停顿,半音出现,仿佛预示着将有不平凡的事情发生,宁静中又暗生力量。
接着,管乐进来,悠扬而带有力量,吹响的是时代进步的号角,不久,一个停顿后,鼓、弦乐、管乐全体起,震撼而感觉乐团都要从耳机里蹦出来了!这便是真正前进的号角,这代表的是新大陆的人民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准备建立新的强国。
然而,这段气势磅礴的乐曲里,却也总是有细腻而渐弱的部分相间其中。
在一个社会进行大变革的过程当中,总会有反对的声音存在,又或是对即将到来的巨变以及对未来的未知而感到的胆怯和恐惧,无论如何,变革总是社会进步的最直接力量,是历史进步的潮流,这一点点的胆怯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因此,乐章中每一次的渐弱后都会被更强的段落所否定,流露出的是坚定和力量,并且一段又一段的重复,不断加强,更显气势,更能让聆听者感受到变革的决心。
继续欣赏接下来的乐章,不断地矛盾冲突后悠扬的管乐传递出的是开创新生活的喜悦,或许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感觉那几段或许是当年五月花号开出普利茅斯港时最好的配乐,它承载的就是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即将到来新世界的期待。
音乐鉴赏——自新大陆

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in Leopold Dvofdk (1841-1904)我听过许多交响曲,但最令我着迷的要算安东宇・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一一自新大陆,听着它,我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虽然不能全部理解里面所描述的意境,但觉得听起来很舒服,旋律很感人。
思乡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在异地的共同感受,但德沃夏克却用音乐把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只要旋律一响起,就会涌现出那种淡淡的思乡之意,无不令每个身在他乡的游子泛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部交响曲总共分为四个斥章,每一个乐章都有它不同的主题,时而使人潸然泪下,时而使人感觉到慷慨悲壮。
尾声则是作者的自我想象,想象和家人共同团聚时的欢乐场面。
更进一步升华了作者身处他乡,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听到这里,想起昔日和家人团聚时的美好时光,乂透露出作者想要回家却难以回家的无奈,这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矛盾,这种矛盾则是用笫一乐章的动人旋律和第四乐章的欢快旋律形成一种鲜明的反衬,把这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矛盾之意用音乐反衬的酣畅淋漓。
本部交响乐作者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而且他还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导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山衷地赞赏和拥护。
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
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以及捷克民歌。
德沃夏克多次出国演出,他询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媲美。
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荣誉学位。
在十九世纪末享受此礼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
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贡献。
炽热的生命状态——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op.95

・
d
再现段 后半部分弦乐组渐渐退 出 ,大提 琴和大管的
同度经过性线条 引出由单簧管独奏 的副部主题 ( 第6 6 一 9 1小节 ,主题 的同名大调—— E大调 ) 优 美抒情 ,充
一
中段 将低音 弦乐的线条交给高 、中音木 管 ,由大管
大 提 琴 ,别 具 匠心 :
谱例 8 .
~ ~ ~ ~ ㈨
r m
,
缸 I 垂
… …
脚
~
鑫
r
n
善 . .
一
’ 舳
l 芒 . } . 口
T | 0
r r
— 矿
{ 妻 … 曼一
—7 ’
一, k 芒 二
中图分 类号 : J 6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3 3 5 9( 2 0 1 6 )1 8 - 0 0 3 5 — 0 3
安东尼 ・ 德沃夏克 ( 1 8 4 1 —— 1 9 0 4) , 捷克作 曲家 ,
4r c hl
一
生 写作 了包括 交响 乐、歌剧 、声乐 套 曲和室 内乐等 大量 的音 乐作 品。1 8 9 2年受邀 到美国 出任纽 约 国立音
满歌 唱性 ,下方 是大 提琴 的 一个对 位 写法 ,它使得 柔 美 的副部 主题 不至 于显得 松散 ,同时带有 不失 理性 的
冲击力 : 谱例 5 .
二 一 ‘ ≥ f , : _
+第三 、四圆号奏 出一个八分音符平均流动 的线 条。再 现 时 主题还 是 第一小 提琴 ,但那 个低音 下 行级进 线 条 换 成 了变奏 ,由大提 琴和 大管 演奏 ,原型 只 留给 了倍
致新大陆赏析

致新大陆赏析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
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
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
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
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
《致新大陆》既是德沃夏克创作的第九部交响曲,是他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世界交响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这部《第九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片段1);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
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简评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

简评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波西米亚色调的美国大陆——简评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2011-03-13 20:00:00)著名捷克作曲家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ák)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出色的交响乐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
这部作品中很多旋律都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其中第二乐章的主题被后人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甚至还填上歌词,在许多国家传唱,而歌词内容大多是怀念家乡怀念故土。
在中国,这段旋律被改编成乐曲《思故乡》,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已进入学堂乐歌,为人们所熟悉。
一、乐曲题目辨析此作品的标题为“e小调第九交响曲”,它还有一个副题:From the new world。
在中国,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人们对于西方作品的“某小调或某大调第几交响曲”、“作品某某号”这样的曲目命名方式非常不习惯,大家更加喜欢“高山流水”、“平沙落雁”这样充满人文气息的曲名。
所以此曲在中国往往更多地以其副题为正题,而其原本的标题“e小调第九交响曲”反倒没有其副题出名。
但有意思的是,这部作品在中国一直通行着两个副题,一个是根据原文译出的“自新世界”,有时就称为“新世界交响曲”,另一个则是翻译的并不准确的“自新大陆”,也被称作“新大陆交响曲”。
而后一个名字“新大陆”的流行程度要高于前者。
这是艺术史上很奇怪的事情,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一下分析。
其实,这个副题并不复杂,“自新世界”,就是最准确的翻译,由此将其称为“新世界交响曲”也完全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自新大陆”翻译的出现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1954年是德沃夏克逝世五十周年。
在这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德沃夏克确定为当年的世界文化名人予以纪念。
当时新中国急需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国家的承认,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宗旨——争取和平,保卫和平,反对军备竞赛,反对核武器等也是中国的要求。
自新大陆赏析

一写作背景一一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我们知道,德沃夏克这样一位平民音乐家,自始至终保持着他那颗平常的、与民亲近的心境。
他的音乐天才就在于汲取民间音乐的精髓,无论这种精髓是来自捷克、茨冈、莫拉维亚还是波兰。
当他亲临其境,在“新大陆”体验美洲音乐的时候,他的这种激情仍然喷发而出:自然、持续、流畅而意犹未尽。
另一方面,德沃夏克对美洲黑人音乐之所以兴趣盎然,其中的缘由想必是他那种无处不在的浓浓的乡愁:强烈而痛苦的乡愁。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德沃夏克的故乡被德国人贬损为低劣民族而肆意践踏,当他看到美洲黑人和印第安人同样面临着被人蹂躏、任人宰割的命运的时候,那种同病相怜的感触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苦楚!德沃夏克内心可能不止一次地发问:难拿到“斯莱夫(SLAVE )” 一词真的源自“奴隶(ESCLAVE )”相同的民族精神,强烈感情交流,诞生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新大陆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新大陆交响曲》的动人音符中还浸透着一个捷克人发自新大陆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是深蕴于作曲家对美国新鲜感受中的深刻内涵,是贯穿在交响曲中的民族之魂。
因此,德沃夏克的这部交响曲才以更加雄浑的情感之弦,与各国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
自1893年在纽约首演以来,人们都说,《新大陆交响曲》“也许没有一个乐队没有演奏过它,也没有一个指挥设有指挥过它”。
传世名曲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美的震撼

传世名曲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美的震撼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与斯美塔那、雅纳切克并称为“捷克三杰”,他⼀⽣享誉海内外,在欧洲乃⾄世界都具有相当的影响⼒。
他的《e⼩调第九交响曲》⼜称《新世界交响曲From the New World》是其创作的最后⼀部交响曲,也是他全部创作中最有影响⼒的⼀部代表作。
德沃夏克还是第⼀位正确评价⼀直被美国⼈贬低的⿊⼈灵歌的作曲家。
德沃夏克于1892年9⽉到1895年4⽉6⽇应邀就任纽约国民⾳乐学院院长,在美国期间创,对于美国这块充满活⼒的⼟地,德沃夏克产⽣了极⼤的兴趣,对于美国⿊⼈和印第安⼈的悲惨境地,他⼜有着深深的同情,对⾃⼰家乡和亲⼈的怀念⼜时时在他的⼼头萦绕。
就在这些经济、⽂化、艺术的刺激下,德沃夏克酝酿并完成了他来美国后的第⼀部作品——《新世界第九交响曲》。
在《新世界》创作期间,正值哥伦布发现美洲⼤陆400周年、美国独⽴109周年,在经历了盛典⼤的欢迎仪式和来美国最初的激动后,难忘的旅美⽣活有两点使德沃夏克深为感动:⼀是新⼤陆正在迅猛发展的经济势头;⼆是淳朴的美国民谣和⿊⼈灵歌,其中《新世界》第⼆乐章的创作灵感,是来⾃于⼀位⿊⼈姑娘歌唱的民谣。
德沃夏克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捷克民族⾳乐风格,同时他和勃拉姆斯的作品⼀样,除了具有浪漫主义⾳乐的特⾊之外,还保留着古典主义⾳乐的稳重和严谨,第九交响曲亦是如此——稳重、朴实⽽富有真情。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确是“⼤俗”作品中的佳作。
⾳乐最打动⼈的时刻莫过于与每个⼈内⼼的情感产⽣了⾼度的共鸣。
德九作为德沃夏克写思乡主题的作品之⼀,它的艺术⾼度、思乡⼴度是不可否认的。
能给予那些远在他乡⼯作、求学的⼈,给⼈以抚慰,给⼈以期待,给⼈以温暖。
交响乐就像⼈⽣ - 有⾼潮亦有低⾕,有激昂亦有平静。
⽣命中的每分每秒仿佛都是⼀个⾳符,不论快乐与否,都是构成美好乐章不可或缺的元素。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版本比较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版本比较1892年当德沃夏克在美洲登陆时,他知道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很显然,我将要为他们展现一个新颖的独立的艺术王国,也就是创作民族的音乐。
”他在给家里的信中这样写道。
《自新大陆交响曲》表达了两方面的音乐内容,既有作曲家身边清新的牧场风光和生气勃勃的美国青年,又有布拉格的波西米亚花草动物和捷克民间传说的灵魂。
沉浸在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中,我被作曲家的大胆探索精神所吸引。
在听了50个不同的录音版本之后,我能够说,我比从前更热爱这部作品了。
它所拥有的严密结构和表现的风土人情源远流长。
我认为,德沃夏克的这部交响乐作品所包含的象他的第七交响曲一样的悲剧性和庄严,更多的具有瓦格纳气质,而不是布拉姆斯的风格。
占绝对优势的丰富多彩使许多评论家忽略了它的阴暗一面。
纵观《自新大陆交响曲》过去和现在的录音状况,差不多共有70到80个版本,其中许多是非常难得的精品。
我在此是想沿着这部作品从20年代到90年代录音的发展历史,展现绵延70多年以来为这部最受欢迎的交响曲增彩的各个不同时期的传统,演绎方式和风格特征。
假如你最喜欢的版本不在其中,那还要请你原谅,选择永远是痛苦的过程,你的收获可能就是我的失去。
来自捷克的版本捷克管弦乐团录制的第一个《自新大陆交响曲》版本是由乔治·赛尔指挥捷克爱乐乐团于1937年10月在EMI公司的Abbey Road No.1录音棚录制的。
弦乐的声音很尖锐,第一乐章中定音鼓把“弱”演奏成了“很强”。
赛尔的演绎十分谨慎,强调节奏性,减速和“渐强”不够自然,但沉静的“广板”乐章非常优美。
奥塔克·杰雷米亚斯虽名不见经传,但他指挥布拉格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1943年的录音以不凡的气质,管乐的轰鸣(特别是在交响曲的开始部分)以及终曲的坚定有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瓦茨拉夫·塔里赫指挥捷克爱乐乐团录制的第一个版本(1942年)有所删节,但其结束时的木管和声表现出最大限度的温馨宁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沃夏克的《新大陆交响曲》德沃夏克的《新大陆交响曲》那是古老的东方文明已闪耀出璀璨光彩的岁月,一位叫作哥伦布的航海家在地球的另一面航行。
晨成中,他惊异地发现一条新的地平线,一块新大陆犹如从海底升起,这就是美洲,一个出现在航海家地图上的新大陆,一个出现在艺术家笔下的新世界。
“如果你爱听民族的传奇,爱听民间的歌谣一一那仿佛是遥远的声音在召唤,叫我们凝神静听,那声调是那么纯朴天真,叫你简直辨别不出:那是他们的话语,还是歌声,你若当真喜爱,那么就请把这印第安人的传奇,这海华沙之歌,细细静听!”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1807—1882),在1855年写成美洲第一部歌颂印第安民族的史诗《海华沙之歌》。
诗中新大陆,即指西半球陆地。
十五世纪末,欧洲探险家、意大利人亚美利哥到达南美洲,证明了1492年哥伦布发现的这块地方只是欧洲人所不知的“新大陆”,而不是东方。
后来,意大利历史学家彼得•马尔泰尔在他的著作中首先用“新大陆”或“新世界”称呼美洲。
歌颂了印第安民族传说中的半人半神的传奇式人物海华沙,抒发了对草创美洲大陆的历史拓荒者的赞颂之情。
如果说,《海华沙之歌》是嵌在美洲本土上的一颗艺术明珠;那么,遥在欧洲大陆,在波希米亚山川沃土中,也生出一株与海华沙相关的音乐之花一一《新大陆交响曲》。
这是一位异邦作家初到美洲的感受的结晶。
这部交响曲的作者,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1892#应琴妮•瑟勃夫人之邀赴美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
侨居三年中,作曲家对美国各民族的历史和音乐文化作了研究,并在1893年完成了《e小调第九交响曲》。
1893年12月15 日,交响曲在纽约首演。
作曲家接受琴妮•瑟勃夫人建议,加上“新大陆”标题。
这部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洲大陆写出的第一部作品。
音符中鲜明地烙印上他对美国这个新兴国度繁华生活的印象,也反映出他读《海华沙之歌》所受到的深刻感染。
他说:“如果我没有看见美国,我是永远也写不出象现在所写的交响曲来的。
”但是,对于美国报刊称这部交响曲是“美国的交响曲”,德沃夏克坚决反对。
他在一封写给学生的信中说:“送你一份克雷奇马尔对此曲的分析评论,供参考。
其中说什么这个作品的素材是美国黑人及印第安人的,那是瞎说,你不要听他。
我不过在写作过程中常联想到美国民间音乐的一种风格而已,我的笔锋始终没有离开波希米亚。
”《新大陆交响曲》的动人音符中还浸透着一个捷克人发自新大陆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是深蕴于作曲家对美国新鲜感受中的深刻内涵,是贯穿在交响曲中的民族之魂。
因此,德沃夏克的这部交响曲才以更加雄浑的情感之弦,与各国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
自1893年在纽约首演以来,人们都说,《新大陆交响曲》“也许没有一个乐队没有演奏过它,也没有一个指挥设有指挥过它”。
一艘客轮缓缓驰进海港。
港中,舳胪相接,笛声长鸣。
远方,迷茫雾中,汪洋水上,隐现的船影接题而来。
德沃夏克在甲板上凭栏望岸,那是他心目中的一个新的世界,那是他将要踏足的一块新的大陆。
这个“未知”的绿洲引起音乐家的深沉的思索:这个深沉曲调由大提琴奏出,作为序奏,揭开《新大陆交响曲》第一乐章, 展开作曲家踏上美洲大陆时的纷纭思绪。
接着,管弦交织出斑驳的色彩,美国都市生活的紧张节奏直面而来,打断了作曲家的沉思。
片刻休止,迎来圆号激昂的号角声,象是新大陆向客人奏出热情的欢迎曲, 木管乐的亲切应答,犹如掌声迭起:这时,小提琴声部隐隐传来人们熟悉的音调,这不是美国黑人民歌么?是哪一首?叫什么名字?作曲家记不起来。
于是,他奋笔疾书,把这个鲜明的音乐印象,融到一个轻盈的抒情旋律中。
在弦乐宁静的泛音背景下,由长笛和双这支旋律在小三度狭小音区回转运行,缕缕暗淡光调,透出新大陆黑人乡愁的意味。
而后,这个主题又在弦乐组出现,化为富于特征的细碎音调,散落在寂寥的暮色中。
落日里,霞晖下,黑人在海天的巨大帷幕上留下了健壮的剪影……从远方,从天外,传来清亮甜美的笛声。
秀丽的田园情境,以及略带渴念的伤感,交融在动听的旋律里,交替于长笛与小提琴明朗的音响中:小号强劲地宣告展开都开始,作曲家运用第一主题与第三主题富于动力的音调,造成戏则性的繁忙气氛,以具有美国民歌特点的音风构成新大陆新异生活的写照。
再现部唤起作曲家对初到美洲情景的回忆。
尾声蔚为壮观,管弦乐队布起长音的森林。
小号穿过密林,响亮地奏出第二主题。
激动的呼唤余音未绝,长号从低音区再奏第一主题。
随后,德沃夏克将两个主题巧妙重叠,以复调式的结合筑起宏伟的音响大厦,高高矗立在乐章之尾,光明辉煌的色彩,显示出一切民族都有伟大创造力,他们将在荒漠的土地上开拓出人类历史的春天。
德沃夏克在旅居美国期间,经常在纽约贫民区散步。
一天,他在一条陋巷中听到一阵美妙的歌声。
作曲家却步聆听,然后循声来到一座破旧的房屋前,他看到一个年轻的黑人姑娘边洗衣服,边唱歌,她告诉德沃夏克,这是一曲黑人思念故乡的歌谣。
她非常喜爱唱歌,但因自己的种族而无法进入音乐学院,第二天。
德沃夏克与琴妮•瑟勃夫人交涉,要求收下这个黑人姑娘,如果拒收,他就辞职。
这样,音乐学院才收下这个出色的女中音黑人歌手。
不久,每沃夏克读了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
当他读到第二十章“饥荒” 时,印第安人苦难的生活使他同情。
作曲家的脑际不禁浮起贫民区黑人姑娘的歌谣。
但是,他没有使用现成的曲调,黑人歌谣的音韵气质与朗费罗长诗所唤起的情感交融,化为一支体现出黑人歌谣特色的新的音乐主题:管乐组用天鹅绒般柔和的和声拉开静溢的夜幕。
定音鼓的轻击象是从人们心灵深处升起一层薄雾。
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呜咽着,泣诉着……悲凄的夜,空虚的心,拓出一个荒漠的空间,让人们洒下无限的思乡情、怀亲泪。
这时,英国管独奏,唱出这支感动过无数人的著名旋律。
据说,《新大陆交响曲》在美国首演时,旋律响起,席间顷刻泛出呼嘘之声一一不少听众热泪盈眶,暗自悲泣。
此后,这个主题便如添双翼,飞出第二乐章,飞出交响曲,也飞出作曲家旅居的美国和他的故乡波希米亚,被人们配上怀念故乡的各种歌词,成为一支流传甚广的歌曲;以致有人误认为这首歌是先于德沃夏克而在美洲大陆存在的一首古老民谣。
英国管一曲歌罢,阴郁的和弦再次浮现。
小提琴将思乡歌调稍加变化,便又召唤英国管接唱下去。
两支圆号迷蒙地重复着主题断片音调,渺远地消失在升C小调的更为暗淡的音响色彩中。
这时,长笛与双簧管奏出另一主题。
忧愁的语调倾诉出不尽的伤痛:德沃夏克在写作这段主题时,也受到《海华沙之歌》的启发:海沙华的妻子明妮哈哈饥寒交迫、奄奄一息,她的丈夫为她寻找食物未归。
垂死的妻子在极度痛苦中挣扎哭泣,向挚爱的丈夫诀别。
接着,作曲家笔锋一转,写出两个明朗的主题。
一个,由单簧管领奏,长笛、双簧管接奏;悠长的旋律散发出田园气息,象是海华沙和明妮哈哈对美好生活的幻梦与憧憬:另一个,在弦乐长音衬腔中,由双簧管、长笛和单簧管重奏出活泼的音调,它象小鸟一样啼鸣着,飞跃在明亮的升C大调音响中。
人们看到了万象更新的春天,也看到了作曲家苦闷心灵中的光明:在春光灿烂的大地上,人们显示出充沛的活力和热情。
在渐渐平静的音响中,英国管又吹出凄恻动人的思乡旋律,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应和着,时断时续、泣不成声。
德沃夏克说过:“我永远是个捷克人。
”客居异邦的作曲家尽管受到当地文学的启迪,写出情深意挚的旋律;但是,德沃夏克对遥远故乡的思念是他创作的动力。
在第二乐章中,无穷尽的旋律,全是从他问捷克家乡和亲人相通的心扉中流淌出来的。
德沃夏克翻开了《海华沙之歌》的第十一章,那是有趣的“海华沙婚宴”。
诗中描写了印第安人舞蹈场面,其中一个叫作帕乌一帕克一基维斯的“狂热的傻瓜”,跳出神秘舞蹈,更使他发出会心的微笑。
于起先他跳着庄严的舞蹈,步态和姿势慢悠悠好不消遥。
在松林里进进出出,穿过阳光的荫影,脚步文静得象一头豹。
过了一会儿,他愈跳愈快,转或一个圆圈,在宾客们的身旁飞跃而起,绕着小房子不停地旋转,直到树叶跟着他飞舞,直到尘埃和气流搅成一日,围绕着他急速地盘旋。
”德沃夏克在这个舞蹈场面启迪下,写出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谐谑曲。
这是一个反映印第安人乐观生活的乐章,用三段作曲式写成。
第一段与第三段体现出明快的舞蹈意境。
在木管乐、圆号时吸定音鼓交替奏出召唤的长音中,长笛、双簧管与单簧管犹如舞者分为两组,应召而出。
它们彼此应答,互相模仿,衔接一体,回旋舞跃;其中的节奏型,贯穿在整个舞曲律动之中:很快,舞曲占据整个管弦乐队。
到处闪出舞者的矫健身影。
一个急剧的收 束,只剩下弦乐与大管飘出节奏的回响,构成延续的背景音型。
这时,木管奏 出一支悠远婉转的旋律。
纯朴的五声音阶,与印第安民间音乐有内在的血缘联 系。
它以优雅的步态与闲适盼情致,在谐谑曲的欢快气氛中,插入了抒情性的 小憩:中段,有两个主题。
第一主题由木管奏出。
定音鼓和三角铁织出富于色彩的伴奏背 大调和弦音上的曲调,使这个主题明朗昂奋•一扫沉郁情绪。
这个主题是植根于捷克民间音乐沃土中的一朵纯净的花,它没有美国格调, 音符中映出了故乡波希米亚的美丽风光在低音弦乐砰砰作响的步伐中,中段的第二个主题由小提琴幽默地奏出。
轻俏的休止,明快的颤音,把主题音调打扮得欢趣横生,纤丽多姿;圆号引来尾声。
第一乐章的号角音调与舞蹈节奏相互呼应,汇成音潮。
而 后,潮起潮落,在寂如无声的背景下,管弦猛然一声爆响,结束了谐谑曲乐章。
在第四乐章总谱的篇末,德沃夏克写道:“终/感谢上帝/ 5月24日完成 /1893年”。
谱表上面又写着:“孩子们抵达桑珊普顿/安东宁•德沃夏克/ 下午1点33分来了电报。
”德沃夏克在写《新大陆交响曲》期间,曾休息三个月。
他没有返回捷克渡 假,而到美国依阿华州斯比尔的捷克人居留地消夏。
这时,他的孩子启程来美 国。
因此,终曲乐章中洋溢着与亲人聚会的欢愉气氛,充满了节日般喧腾景象, 作曲家以乐观的基调为《新大陆交响曲》作了结论性的终结乐章开头,弦乐组的上行短句以强大的推动为唤来管弦乐队的响亮全奏。
在宏大的音响中,威武雄壮的主部主色迈着进行步伐,果敢直前:它经过弦乐组,走向整个乐队,变幻成另一个欢快的主题。
—三连音群在 弦乐与木管乐上风起云涌,带来了节日的喧腾热情。
在色彩变幻的调性中,这个主题跌入弦乐震音中,并泛起渐次平静的涟漪。
这时,单簧管奏出柔和抒情的副部主题。
悠扬的旋律溢出清朗的田园气息,象 曰飞人从波希米亚带来了温煦的春风: 在展开部中,主部主题将欢乐情绪加以肯定。
然后节日般的三连音群与主 部主题音调,交替出现。
接着,渐强的音量骤然收束。
这时,两支长笛与单簧 管重唱出凄切的思乡主题。
但谐德曲乐章的舞曲节奏又时时冲淡思乡的郁闷气 氛。
果然,在遥远的新大陆,德沃夏克与亲人团聚,释去了怀念的怅惘之情。
他们把这个深情音调化为欢快的舞蹈,并与交响曲首章的号角之声相衔,在美 国依阿华州侨居捷克同胞的一席之地拓出了波希米亚式的节日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