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小兵张嘎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小兵张嘎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小兵张嘎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小兵张嘎》这个传统文化经典。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文章的理解与鉴赏。

2. 学生如何体会文本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
(1)整体感知
学生们集体观看一段小兵张嘎的电影片段,导师请学生围绕片段,说说感受和想法。

(2)情境转换
导师讲述了一些背景知识,为学生们引入正文。

2. 正文阅读
教师提醒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前两段。

3. 分组阅读
(1)小组合作阅读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一起阅读文章,并分享心得。

同时,老师在幕后悉听其言。

(2)让学生在上述基础上进行阅读理解,并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讲述出来。

4. 情感理解
(1)探讨故事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们在阅读中,可以留意人物对于自己国家的态度。

导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小兵张嘎的爱国主义行为。

鼓励学生们自己谈自己的爱国感受。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篇文章,快速概括小兵张嘎的形象和爱国主义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爱国的好孩子。

5. 总结提高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认真思考,或老师在回顾中提出问题。

大家可以讨论故事的论点,或者是听取些许相关信息。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江姐》教案范文三篇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江姐》教案范文三篇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江姐》教案范文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了解人物的内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 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由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江姐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诵诗词,导入新课,了解江姐1 师激情朗诵《红梅赞》一词,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从这首词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指生畅谈,感受红梅傲雪的精神。

)2 出示《红梅傲雪图》和《红梅赞》一词,生有表情地朗诵。

3 讲述梅花的品质。

继而引出: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是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人。

江姐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

(板:江姐)4 出示关于江姐的文字资料,让学生抓住资料中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文字谈感受,了解江姐。

5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江姐的一个片段,看这个片段又能带给你哪些心灵的震撼。

二走进文本,感知文意,了解故事起因1 轻声细读课文,要求:(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述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情?2 读后交流:(1)出示文中生词和一些较难读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老师口头解释“渣滓洞”、“阴丹士林布”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浏览全文,看课文讲述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明白课文讲述的是江姐临刑前发生的事情)3 哪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找出来读一读(生读第1段)。

4 这一段中,点明故事起因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转移)对江姐来说,这次转移意味着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让学生明白江姐转移的实质)5 作者为什么还要在这一段开头交代当时的天气情况,有什么别的用意吗?6 面对所谓的“转移”江姐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接下来,我们将与她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深入她的内心世界。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江姐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江姐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江姐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时期为什么要学习革命先烈的事迹,从中认识优秀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2.熟读课文,理解江姐的事迹和精神,进一步认识她的伟大精神及其意义。

3.通过课文训练学生的语感,观察语言的用法,启发学生运用语言,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认识名人的事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懂得如何做好人,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江姐的事迹和精神,进一步认识她的伟大精神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训练学生的语感,观察语言的用法,启发学生运用语言。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与预习(5分钟)用“舌尖上的中国”视频教学,让学生看到丰富多彩的中国饮食文化。

带领学生读课本课文第一段,预习课文内容。

第二步:熟读课文(20分钟)1.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遇到生字、生词可以实时讲解,掌握一些词汇。

3.让学生分别读课文每一段,理解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理解。

4.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理解情况。

第三步:了解江姐事迹(15分钟)1.让学生了解江姐生平事迹,从课文中总结江姐做人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江姐的精神,总结江姐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第四步:写作练习(20分钟)1.让学生以江姐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总结江姐的品质、精神和意义。

2.老师讲评学生的作文,指出他们需要注意的部分,以便加以改进。

第五步:思考与总结(10分钟)1.让学生回答课题“江姐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传奇人物”,思考老师所讲述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

2.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3.整理笔记,总结所学内容。

四、教学后记本课让学生了解江姐的足迹,感受她的精神,从而增强学生对优秀人物的敬仰和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课文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综合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总结,让学生体会到团队与个人之间的协同关系,学会倾听、讨论、总结,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贺龙钓鱼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贺龙钓鱼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贺龙钓鱼教学目标1.了解贺龙的生平经历,了解钓鱼在贺龙人生中所起的作用;2.学习理解人物形象通过行为的展示,揭示出个性特征与成见,理解人物心理;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学习贺龙的生平经历和钓鱼在人生中的体现;2.理解人物形象通过行为的展示,揭示出个性特征与成见;教学准备1.教师:课文《贺龙钓鱼》、电子版PPT课件;2.学生: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贺龙钓鱼》;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学生回顾贺龙的生平经历,老师讲述贺龙的钓鱼经历;2.PPT上展示贺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想象;3.学生分组讨论贺龙人生中钓鱼的意义会是什么。

第二步:阅读课文1.整体阅读,《贺龙钓鱼》;2.学生个人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分组小组讨论1.同桌讨论每个人对贺龙钓鱼的想法,每位同学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例子;2.同桌互相交流,加深彼此理解。

第四步:学习人物形象1.小组分享,让同学们的看法尝试被理解;2.学生们讨论长者的智慧是怎样得到体现的,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如何体现成长;3.引导学生点亮感性认识,理解人物心理。

第五步:编写读后感小报1.完成读后感小报,带到语文课上分享;2.小报可以包括学生对贺龙钓鱼的感受、学生钓鱼经历以及其他有关观点。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贺龙的生平经历,了解钓鱼在贺龙人生中的重要性,并能够理解人物形象通过行为的展示,揭示出个性特征与成见,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是一堂有意义的语文课程。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关于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2.理解“搁、缀、撷取”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字体的词语。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领悟“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这句话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二、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根据课后阅读要求想一想课文写了桥的哪些内容。

三、课件准备乐曲、幻灯片、视频短片教学过程一、渲染意境,走进文本1.观看视频,感受江南水乡之美2、揭示课题对于那些在水乡生活过的人来说,桥更能触发他们化不开的思乡情结,作家郑莹,她的故乡就在江南。

在阔别家乡多年后,她饱含深情地写下一篇文章。

齐读课题:26《家乡的桥》3、初步理解作者的情感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94页,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润泽了乡情的笔触感受江南别样的美。

(1)学习1、2小节,了解江南水乡的特点,图释“小河像血脉、网布”。

(2)小结,初步体会情感桥是故乡人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因此,作者对桥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3)桥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回忆,让作者如此——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络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5小节,想一想作者写了家乡的桥哪些内容?1、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1)造型千姿百态。

板书:造型千姿百态2)名称充满情趣。

板书:名称充满情趣3)是我们的乐园。

板书:孩子们的乐园2、小结,引发思考。

◆ 根据板书小结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 质疑师:作者想通过这几个方面的介绍告诉我们什么呢?三、深入品读,体会情感(一)桥的造型千姿百态1、了解写作特点师:先去欣赏桥的造型吧!请一小组读,其他小组仔细听,想想作者是怎样给我们介绍了桥千姿百态的造型的?◆质疑:同学们,课文只写了最简单的过桥和最漂亮最有气派的单拱桥,却又说它的造型是千姿百态。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小兵张嘎》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小兵张嘎》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小兵张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小说《小兵张嘎》的内容和情节,能够理解主人公张嘎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感恩和奉献之心。

2.能够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

3.练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主人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了解背后的历史背景,练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时代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老师可以回忆一下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小兵张嘎》的兴趣。

也可以提问一些故事情节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缓慢进入教学当中。

2.阅读(30分钟)
在阅读《小兵张嘎》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例如:为什么小兵张嘎要送信?为什么费县长要把小兵张嘎当成困扰?等等。

3.讨论(20分钟)
在学生独立阅读完《小兵张嘎》之后,可以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相关问题。

例如:小兵张嘎的牺牲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费县长要把小兵张嘎当成困扰?
4.写作(30分钟)
在小组讨论后,老师可以利用余下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写作任务。

例如:写一篇文章,阐述小兵张嘎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贺龙钓鱼》教案设计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贺龙钓鱼》教案设计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贺龙钓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达到以下语文素养目标:(1)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性格,增强情感体验;(2)准确地朗读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诗意和音韵美;(3)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达到以下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学会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培养优秀道德品质;(3)学会探究问题,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掌握故事的主线和情节发展;(2)朗读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诗意和音韵美,帮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认真阅读课文,积累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

2.难点:(1)通过语文课堂,讲好这个故事,感受这个时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人物事迹;(2)以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教辅资料和显微镜等。

1.导入环节通过进入课程主题的途径,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张贺龙的照片,简单介绍一下贺龙的事迹和贡献,让学生了解到贺龙是一位优秀的人民领袖和抗日英雄。

2.自主探究教师分配教材,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着重介绍课文的背景和社会环境;学生可以自由阅读,或小组合作阅读,并归纳整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和主题等基本要素,加深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3.互动探究以小组合作、展示和讨论等方式,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共同探究故事中涉及到的问题,如“生活的艰难与困境”、“勇敢和坚韧的品质”、“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传统美德和优秀道德品质”等话题。

教师可鼓励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重点讲解在听取学生的各种观点和看法后,教师可适当地补充和讲解故事的背景、情节、主题和人物性格等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同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教案模板教材: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主要词汇和句型,理解课文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2.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白板、教学卡片等。

3.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主题。

Step 2: 学习新课1. 听录音,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文的阅读理解题。

3. 教师解答疑问,梳理课文重点词汇和句型。

Step 3: 拓展延伸1. 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设计相关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学生展示活动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Step 4: 归纳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Step 5: 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Step 6: 教学反思1.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总结学习中的困难和收获。

教学辅助策略:1.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教学评价策略: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程度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课后练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习反思评价: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第十册教学计划一、班级概况我班现有学生36人,除个别学生学习有较大困难外,其他同学成绩比较平均,合格率较高,上个学期语文期末检测合格率为100℅。

虽然考试成绩还算可以,但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古诗词背诵积累有待加强。

从整体水平来看,学生受方言生活环境影响,语言感觉不佳,口头和书面表达都有待提高。

一些学生不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能力差强人意。

同时,有几个学生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需给予特别的关注。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精选课文,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自主批读文三类。

共有课文32篇。

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

教材对课文的编排,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有4篇课文,第一单元:祖国河山、第二单元:感动生活,感动生命、第三单元:美好心灵、美好情感、第四单元:生活的智慧、第五单元:生活处处有科学、第六单元:生命的感动、第七单元:祖国情深、第八单元: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材编绘了多幅插画。

这些插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爱美的情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在教学中会充分利用图画,把使用文字教材和图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先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理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学习225个生字,其中171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6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

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提高阅读的速度。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达的方法。

6、能借助字典或者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

逐步养成阅读的课外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

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讨论问题能讲清自己的意思。

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学写读后感和缩写课文。

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教学重点、难点1、词句训练。

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提高训练要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朗读训练。

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确保朗读的层次性,要使所有学生有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

3、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注意读中有悟,重视独特感受。

4、习作训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要切实激发学生写的欲望,培养学生写的习惯,坚持将日记、课文训练重点、小练笔和习作相结合,提高写的数量和质量。

5、积累语言。

本学期安排了成语、古诗词、谚语,三字经韵文、名言警句,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五、教学策略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2、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3、重视作文教学的指导。

六、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1、故乡的“水墨画”教材分析课文以诗画一般的语言描写了故乡的池塘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有谁吃过菱角吗?能说说你的感觉吗?菱角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

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

2.板书课题,齐读。

3.对课题质疑。

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

4.课文会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出示自学指导一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3、各个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板演生字词。

四、读课文,初步感知1、出示自学指导二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2.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

)3.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背诵2、3段。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完成课后习题。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水墨画”之美1.出示自学指导一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读第一段,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自派代表发言。

3、小结: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

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板书:美)4、出示自学指导二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

(1)小组合作学习。

①交流探究所得。

②用喜欢的方式朗读。

(2)全班交流,共享资源。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用“”勾画出来。

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

(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

A.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

“疏疏朗朗”是什么意思?B.黄梅后:(黄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

)池塘又有什么变化?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

(“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比较)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哪些词告诉了我们?(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

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

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

(板书:采菱)③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

(相机板书:变化美)④你们知道吗?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

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

(板书:品菱趣)“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⑤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5.品味第5段。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四、巩固拓展,升华情感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朗读全文,思考: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

(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

)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3.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

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

(相机板书:故乡美童年乐)五、课堂练习1.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的妙处。

2.抄写文中的叠词,自己再补写几个。

3.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

4.我们的故乡有什么独特美丽的地方呢?小组议一议,再说一说、夸一夸我们的故乡。

2、海滨仲夏夜教材分析作者抓住海滨仲夏夜这一自然环境种变化不定的景物,酣畅淋漓的描绘了一幅幅海滨仲夏夜的优美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感染。

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7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海滨仲夏夜的美景吧!(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释题.(海滨:地点.仲夏:古人以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夜)3.课文介绍:《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二、出示学习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7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感知大意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词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