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

合集下载

光伏并网逆变器专用技术规范

光伏并网逆变器专用技术规范

光伏并网逆变器专用技术规范1并网逆变器范围的界定和重要功能要求1.1并网逆变器范围的界定并网逆变器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拆分、分包或外协。

并网逆变器的容量、安规、降额系数等必须严格匹配。

并网逆变器的输入接口为逆变器直流输入侧的成套光伏连接器(含公头和母头),输出接口为并网逆变器的交流总输出。

1.2并网逆变器输入、输出电气接口的特性并网逆变器的每路直流输入为截面积4mm2的光伏专用直流电缆,并网逆变器上的成套光伏连接器(含公头、母头、安装附件等)必须与光伏专用直流电缆相匹配;并网逆变器的交流总输出接1根据三相铠装电力电缆,铠装电力电缆的截面积由设备厂家根据各自的设备情况提供建议,逆变器应保证三相铠装电力电缆通过螺栓连接方式与逆变器连接,逆变器的交流输出接线电缆孔必须与设备厂家建议的铠装电力电缆的截面积相匹配并预留调节余量,设备厂家需在此处提供逆变器交流输出接线电缆孔所兼容的截面积范围。

并网逆变器需通过独立的接线端子向外部提供逆变器内所有可通信设备的RS485通信接口,RS485通信接口的有效传输距离不小于100Om o设备厂家对逆变器RS485通信的通信距离、通信可靠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负责。

对并网逆变器标准的RS485通信接口的有效带宽、通信距离、通信可靠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负责。

并网逆变器上必须明确而清晰的标注出防雷接地点和设备外壳接地点。

设备方必须使用密封盖对未插合状态的光伏连接器等逆变器电气输入、输出接口进行有效的防潮和防尘保护。

1.3逆变器接地必须保证逆变器整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并网逆变器内部,防雷系统的接地线和漏电监测保护系统的接地线(若有)不能共用。

1.4并网逆变器的防组件PID效应功能(电势诱导衰减)并网逆变器应具备防组件PID效应功能(电势诱导衰减),应能够完全消除组件的PID效应,同时,不能对光伏组件造成损害。

为保证并网逆变器防护组件PID效应功能的有效性,光伏并网逆变器必须保证光伏组件方阵负极对地的最大电压≥-6V。

并网光伏发电专用逆变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新旧标准差异

并网光伏发电专用逆变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新旧标准差异

并网光伏发电专用逆变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新旧标准差异一、绪论1.1 概述1.2 研究目的二、并网光伏发电专用逆变器技术要求2.1 电能优化技术2.2 相位控制技术2.3 无功控制技术2.4 功率控制技术2.5 安全保护技术三、新旧标准差异的分析3.1 国内外标准差异3.2 标准的变化趋势3.3 影响因素分析四、试验方法探讨4.1 测试设备及其结构4.2 测量参数的选择和设计4.3 测试过程及数据处理方法五、结论与展望5.1 结论5.2 展望参考文献一、绪论1.1 概述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威胁加剧,光伏发电逐渐成为了目前世界各国开发的主要可再生能源之一。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需要一个中央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连接到电网中。

逆变器是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其性能不仅直接影响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还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安全性能。

1.2 研究目的近年来,国内外逆变器技术不断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标准和测试方法来保证逆变器的性能和安全性。

本文将围绕并网光伏发电专用逆变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新旧标准差异进行研究,以期为光伏发电领域的技术提升和标准制定提供解决方案。

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并网光伏发电专用逆变器技术要求、新旧标准差异的分析、试验方法探讨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绪论部分,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本文的研究背景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新能源政策的不断完善,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的代表,已经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中的逆变器由于其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必须具备高效率、稳定性好、安全可靠、管理灵活等多种特点,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工作条件。

本文的研究目的为了保证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能够利用率,选取多种方式比较新旧标准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完善标准并探讨试验方法的变化。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与控制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与控制
接 口装置 , 新 能 源 的开 发 和利 用 中 有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在 作用 , 接 影 响 着 光 伏 并 网发 电 系 统 的经 济 性 、 靠 直 可 性 。因此 , 高逆变 器 的性 能 、 提 开关 频 率 及 功 率 密度 便
图 1 光 伏 发 电 系统 结构 简 图
中 图 分 类 号 : T l M6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29 -8 2( 0 1 0 - 8 -3 0 50 0 一2 1 )20 30 0
De i n a d Co r lo sg n nt o fPV i nv r e Gr d i e t r
2 1 年 第 2期 ( 第 6 01 总 5期 )
E EG N N R YC N E V T0 N R Y DE EG O SR A 1N A
钰 i 与 夏

2 1 年 2月 01

纛 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光 伏 并 网逆 变 器 的 设 计 与 控 制
潘 龙
( 苏 龙 腾 工 程 设 计有 限 公 司 , 苏 宜 兴 江 江 摘 指 出, 光伏 并 网 逆 变 器的 技 术 关键 在 于 对 电流 和 功 率 的控 制 。

为线 路 电阻 , 为 串 联 电抗 器 , 为 回馈 电 网 电 流 , 其 中 , 网回馈 电流 的相 位要 与 电 网电压 相位 一致 。 电
部 件 , 在 系统 中承 担着 两项 任 务 , ) 制 光伏 阵列 最 它 a控 大 功率点 运 行 ; ) 太 阳 能 电池 产 生 的 直 流 电转 换 成 b将 交 流 电并 输 入公 共 电 网 , 典 型 结 构 见 图 1 电路 原 理 其 ,

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和仿真

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和仿真

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和仿真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是一种逆变器,可将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注入电网中。

相较于传统的两电平逆变器,三电平逆变器具有较低的谐波畸变、较高的效率以及较低的损耗。

本文将主要介绍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和仿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该逆变器采用全桥拓扑结构,通过PWM控制技术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

在三电平拓扑中,单个逆变器开关可以处于三个可能的状态之一,产生三个不同的输出电平。

通过合理的控制逆变器开关状态,可以实现更接近纯正弦波形的输出。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设计的关键步骤包括选择逆变器拓扑、选择开关器件以及设计控制策略。

逆变器拓扑的选择可以参考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如全桥拓扑、H桥拓扑等。

开关器件的选择需要考虑功率损耗、效率、成本等因素。

对于控制策略的设计,可以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器,根据输入输出电流电压进行调节和控制。

设计完成后,我们可以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仿真。

常用的电路仿真软件包括PSIM、Simulink等。

通过仿真,可以验证逆变器的性能以及输出波形是否满足要求。

在仿真过程中,需要输入逆变器的直流电源电压、负载的电阻值以及逆变器的控制信号等参数,以获取准确的仿真结果。

总结起来,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和仿真需要进行逆变器拓扑选择、开关器件选择以及控制策略设计等关键步骤,并可以通过电路仿真
软件进行验证。

这种逆变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发电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并网逆变器设计与控制研究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并网逆变器设计与控制研究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并网逆变器设计与控制研究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太阳能光伏系统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方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而在光伏系统中,逆变器的设计与控制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在太阳能光伏系统中,光伏电池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直流电能,而光伏逆变器则负责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以满足家庭或工业用电的需求。

逆变器具有将直流电转为交流电的功能,同时还能实现电网注入和电网同步等功能。

在太阳能光伏系统中,逆变器的设计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光伏系统的效率、功率因素和电网安全等方面。

首先,逆变器的设计要考虑到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工作环境和特性。

由于光伏电池发电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因此逆变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太阳能的辐射强度和角度等因素,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发电效率。

其次,逆变器的设计还要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光伏系统中,逆变器需要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并注入电网,因此逆变器的设计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同时,逆变器还要具备过压、欠压和过流等保护功能,以保护系统的设备和电网的安全。

与逆变器的设计相比,逆变器的控制则更为复杂。

逆变器的控制主要包括功率控制、电流控制和频率控制等方面。

功率控制是指逆变器在不同负载条件下能够输出相应的功率,并实现最大功率点追踪,以提高系统的发电效率。

电流控制是指逆变器能够根据电网的需求实时调整输出电流,以满足电网的要求。

而频率控制则是指逆变器能够实现与电网同步运行,确保输出电流的频率与电网相匹配。

为了实现逆变器的控制,常常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微控制器(MCU)等集成电路设备,通过对光伏系统的监测和控制,实现对逆变器的精确控制。

同时,还可以利用复杂传感器和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提高逆变器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总之,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并网逆变器设计与控制是太阳能光伏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逆变器的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光伏电池的工作环境和特性,实现高效率的发电。

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

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

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是光伏发电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

它的作用是将太阳能光伏板所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输出到电网中供用户使用。

在光伏电站中,逆变器是一个核心设备,它具有功率控制的功能,能够根据光伏板的输出功率、电网的负荷情况以及系统的安全性要求等因素,动态地调整逆变器的功率输出,以保证系统的运行稳定和安全。

本文将对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光伏电站的运行原理在光伏电站中,光伏板接收太阳能辐射,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由于光伏板的输出是直流电,而电网需要的是交流电,因此需要使用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将其输出到电网中。

光伏电站的运行非常依赖于光照强度和太阳的角度。

当太阳照射光伏板时,光子会与光伏板上的半导体材料发生光电效应,产生电子-空穴对。

通过将这些电子-空穴对引导到电池片中,就可以形成电流。

这就是光伏板产生电能的基本原理。

二、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的意义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根据光伏板的输出功率和电网的负荷情况,动态地调整逆变器的功率输出。

这样可以确保光伏电站对电网的稳定供电,并能够将多余的电能注入到电网中。

另外,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还能够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避免超载和故障等问题的发生。

三、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的方法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响应式功率控制和主动功率控制两种。

响应式功率控制是根据电网电压和频率的变化来调节逆变器的输出功率。

当电网电压或频率发生变化时,逆变器能够根据这些变化自动调整输出功率,以保证光伏电站对电网的稳定供电。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成本低,但其响应速度相对较慢。

主动功率控制是通过控制逆变器的工作方式和输出功率,来实现对光伏电站的功率控制。

在这种方法中,逆变器可以通过监测光伏板的输出功率和电网的负荷情况,来动态地调整逆变器的功率输出。

太阳能光伏逆变并网及储能电站技术方案

太阳能光伏逆变并网及储能电站技术方案

太阳能光伏逆变并网及储能电站技术方案一、方案概述太阳能光伏逆变并网及储能电站技术方案是通过将太阳能光伏电池组装成光伏电池阵列进行发电,然后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最后与电网实现并网。

同时,通过储能技术将多余的电能存储起来,以便在夜间或天气不好时使用。

二、系统设计1.光伏电池阵列设计:根据电站所在地的日照情况和发电需求,设计合理的光伏电池阵列布置,包括光伏组件的种类选择、安装角度和朝向等参数。

2.逆变器设计:选择高效、可靠的逆变器,将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逆变器应具备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以提高发电效率。

3.并网逆变器设计:根据所在地的电网要求,选用符合标准的并网逆变器,能够实施多台逆变器的并联运行,确保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并能够实现与电网的双向交流。

4.储能系统设计:选择适当的储能设备,如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等,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

同时,设置智能控制系统,对储能设备进行充放电管理,以提高储能系统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5.快速充电技术设计:提供快速充电技术,并通过充电桩与电动车连接,实现电动车对储能电站的快速充电,提高电动车的使用便利性和运行效率。

6.安全保护设计:在整个系统设计中,应考虑建立完善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电网保护、电池保护、逆变器保护等,确保电站运行的安全可靠。

三、技术特点1.发电效率高:通过合理的光伏电池阵列设计和高效的逆变器,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提高电站的发电效率。

2.系统稳定性强:逆变器和并网逆变器具有高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确保系统在复杂的电网环境下稳定运行。

3.储能效果好:选用高性能储能设备,并采用智能充放电控制技术,提高储能系统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4.提供快速充电服务:通过与充电桩的连接,为电动车提供快速充电服务,满足电动车用户对充电需求的需求。

5.环境友好: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清洁能源,通过该技术方案实施的光伏电站可以减少使用传统能源的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设计及其控制实现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设计及其控制实现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设计及其控制实现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是一种将光伏电池组发出的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并与电网连接的装置。

它在光伏发电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光伏电池组产生的直流电能转化为交流电能供电网使用,从而实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目的。

本文将对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原理及其控制实现进行详细介绍。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原理是将光伏电池组发出的直流电能经过逆变器的转换,变为符合电网要求的交流电能。

其主要功能包括功率调节、电网电压频率跟踪以及电网短路保护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逆变器的效率、可靠性以及控制精度等因素。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组成主要包括直流侧和交流侧两个部分。

直流侧主要由光伏电池组、直流输入滤波电路和直流侧逆变器构成。

交流侧主要由交流输出滤波电路、逆变桥和输出变压器构成。

在设计中,需要对每个部分进行设计和参数选择,以保证逆变器的正常运行。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控制实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MPPT(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和电网逆变控制。

MPPT控制是为了保证光伏电池组能够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上,通过调整光伏电池组的工作电压和电流,以获得最大功率输出。

电网逆变控制是为了保证逆变器能够将直流电能转换为符合电网要求的交流电能,包括电压和频率的跟踪控制。

在MPPT控制方面,一般采用模拟控制和数字控制相结合的方式。

模拟控制主要通过比较光伏电池组输出电压和电流与最大功率点的关系,通过调整控制信号来实现。

数字控制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处理器实现的,能够实时采集光伏电池组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并进行计算和调整。

在电网逆变控制方面,主要包括电网电压跟踪和频率控制两个方面。

电网电压跟踪是通过测量电网电压和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差值,并通过调整逆变器的控制信号来实现电网电压的稳定。

频率控制是通过测量电网频率和逆变器输出频率的差值,并通过调整逆变器的控制信号来实现电网频率的跟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大功率逆变器低负载率情况下的谐波抑制和效率提升技术 -- 行业共性技术难题
100.0% 99.0% 98.0% 97.0% 96.0% 95.0% 94.0% 93.0% 92.0% 9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0%
3.基于双滤波器(DF)的光伏并网技术
3.1 大功率逆变器低负载率情况下的谐波抑制和效率提升技术
-- 1MW系统拓扑结构(传统方式)
PV+
PV+
PV-
PV-
500k W
500k W
Inverter1
Inverter2
优点:结构简单,连线方便,控制易于实现
缺点: 5%- 20%低负载率下效率低,电流THD超标;
基于Pro/ENGINEER Wildfire的3D结构设计,在工作站中即可虚拟 完成产品所有部件的可视化整体布局、柔性配置、干涉自动检查、配 线及工艺流程等设计工作。采用FLOTHERM热仿真软件对结构进行热仿 真,优化结构设计。
2.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大功率系统
批量产品化技术—实现批量化的技术和生产条件
92.00%
91.00%
90.00%
5% 10% 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TBEA(NO DF) TBEA(DF)
3.基于双滤波器(DF)的光伏并网技术
3.2 基于Double Filter(DF)的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技术
--效率对比。
负载率
高效光伏并网逆变技术
2011年2月24日
目录
1 光伏并网逆变技术发展简介 2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 3 基于双滤波器(DF)的光伏并网技术
4 特变电工光伏并网产品简介
1
光伏并网逆变技术发展简介
1.光伏并网逆变技术发展简介
逆变器技术的发展始终与功率器件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从开
始发展至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3-Phase VSI
abc dq
abc dq
Grid P h ase -V oltage
D etection
Grid A ngle D etection
---实现光伏电站的功率 因数、MPPT、低电压穿越 控制
2.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大功率系统
结构和热设计技术—完成结构设计、提升转换效率
不足:整体效率偏低
3.基于双滤波器(DF)的光伏并网技术
3.2 基于Double Filter(DF)的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技术
--解决弱光情况下并网逆变器的谐波超标、效率较低问题。
PV Switch
EMC filter EMC filter
SIN F ilter
Slave
SIN F ilter
IGBT Bridge
IGBT损耗 静态损耗 动态损耗
二极管损耗 静态损耗 动态损耗
IGBT总损耗
16
12
2
84
342
34
24
6
86
450
54
36
8
88
558
72
48
10
90
660
116
72
16
94
894
162
96
22
96
1128
210
120
28
100
1374
264
144
34
102
1632
322
168
40
106
1908
382
解决漏电流非隔离型拓扑结构
H5拓扑技术
Karschny拓扑技术
HERIC拓扑技术
↑ ← 以上拓扑结构均
可有效解决漏电 流问题
解决漏电流非隔离型拓扑结构
+
本拓扑结构允
VT1
D1
D5
V T 5 许纯无功负载
,能够提高对
电网的无功补
V T2
D2
D7
偿,也能满足
L1
G rid
L2
a
双向功率流动 b ,应用sic肖特
97.63% 98.54% 98.78% 98.88% 98.82% 98.93% 98.98% 98.99% 98.98% 98.97% 98.95% 98.85%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3.基于双滤波器(DF)的光伏并网技术
3.1 典型并网系统结构分析
EMC filter EMC filter
PV Switch
SIN F ilter
IGBT Bridge
LCL
GRID Switch
逆变器损耗主要包括: IGBT损耗 + 滤波电抗器损耗 + 散热系统损耗
D C -A C 高 高 频 变 频逆变 压 器
整流电路
逆变电路
输出
优点:高频隔离、漏电流小,效率较高,最大效率96%。 缺点:硬件电路复杂,两级控制,EMI/EMC设计较难;
2.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小功率系统 非隔离型






输入端子
D C -D C 变 换 器 逆 变 电 路
输出
2.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大功率系统
系统监控技术
----实现光伏电站的可 视化管理、无人值守、 远程控制
大型并网电站监控系统 的硬件架构设计技术;
光伏电站的远程调度与 逆变器群控技术;
光伏电站监控软件设 计;
3
基于双滤波器(DF)的光伏并网技术
3.基于双滤波器(DF)的光伏并网技术
2.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小功率系统 工频隔离型



波பைடு நூலகம்


输入端子
逆变电路 工频变压器
输出
优点:电路简单、单级控制;电网和光伏系统间有电气 隔离,光伏系统与地之间无漏电流。
缺点: 成本高、体积笨重、整机效率低。
2.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小功率系统 高频隔离型






输入端子
多模块 单滤波器
并联
结构
TBEA( DF)
5% 10% 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97.7% 97.7% 97.7% 97.7% 97.7% 97.7% 97.7% 97.7% 97.7% 97.7% 97.7% 97.7%
95.8% 97.7% 98.3% 98.6% 98.8% 98.9% 99.0% 99.0% 99.0% 99.0% 98.9% 98.9%
优点:结构简单,效率最高,最大效率98%以上;
缺点:电网和光伏系统间无电气隔离,光伏系统对地之 间存在漏电流,对人有安全隐患。
2.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小功率系统
小功率并网逆变器的发展方向
非隔离型并网方式 宽输入电压范围 最高效率>98% 可直接并联 智能化、小型化 高防护等级
V T3
D3
D8
基二极管,最 高效率>98%.
V T4
D4
-
D6
V T 6 -- 特变电工
专利技术
2. 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大功率系统
大功率三相光伏逆变器设计的关键技术
大功率光伏逆变器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技术; 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跟踪技术; 低电压穿越技术; 功率因数控制技术; 结构和热设计技术; 批量产品化技术; 系统监控技术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晶闸管SCR的诞生为逆变器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晶闸管GTO及BJT的问世,使逆 变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晶闸管等功率器件的诞生为逆 变器向大容量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新近的控 制技术在逆变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逆变器 技术的发展; 第五阶段:21世纪初,逆变技术朝着高频化、高效率、高 功率密度、高可靠性、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1.光伏并网逆变技术发展简介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产业链
电子元件生 产商
上游
核心功率器件如 IGBT模块、断路 器、接触器,核 心控制芯片DSP 等主要依赖进口
光伏并网逆变 器生产商
中游
全球逆变器装机 量中,中国制造 占有量占不到2%
光伏并网发 电系统
下游 中国光伏系统年 装机量不到全球 总装机量的5%
190
46
110
2184
446
214
52
112
2472
516
338
60
116
3090
电抗器损耗
铁损耗 铜损耗
220
31
220
61
220
138
220
244
700
175
700
311
700
486
700
700
700
953
700
1245
700
1575
1700
1945
效率
97.63% 98.54% 98.78% 98.88% 98.82% 98.93% 98.98% 98.99% 98.98% 98.97% 98.95% 98.85%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