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婚礼习俗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汉朝时期,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
以下是关于汉朝时期婚礼礼仪的详细说明。
一、婚姻媒介在汉朝时期,一般的婚姻都是由家长或媒人来牵线搭桥。
双方的家庭会通过媒人相互了解,并安排相亲见面。
二、聘礼在婚姻确定之后,男方会派人去女方家带聘礼。
聘礼一般包括黄金、珠宝、钱币、丝绸等贵重物品。
聘礼的多寡和价值体现了男方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三、纳彩纳彩是在婚礼前夜女方家中举行的仪式。
女方会将聘礼中的彩礼品放在床上展示,并准备丰盛的宴席招待男方宾客。
四、迎亲在婚礼的当天,男方会派人去女方家迎亲。
迎亲队伍通常会由朋友、亲戚和鼓手组成,前呼后拥地护送着新郎来到女方家。
五、过门新郎进入女方家后,通常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才能过门。
比如,要踏过拴在门口的绳索、踩过小河、或是绕圈子等等。
这些仪式象征着将来夫妻之间要共同克服困难。
六、交杯酒交杯酒是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新郎和新娘分别举起酒杯,言词恳切地祝福彼此,并交换碗中的酒。
这象征着夫妻双方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共同生活的开始。
七、宴席汉朝的婚宴一般非常盛大,宾客排坐,菜肴丰盛,酒水畅饮。
还会有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文艺节目,以增加欢乐气氛。
八、入洞房婚宴结束后,新郎和新娘会进入洞房。
洞房门口通常会有一道红色的绸带,其他人封闭洞房门,并以幽默的方式逗乐新人,这也称为门闾之戏。
九、洞房花烛夜新人入洞房后,通常要在床上等待洞房花烛夜的到来。
洞房花烛夜是新婚夜的另一种称呼,意味着新人将开始共度二人世界的幸福生活。
十、夫妻同心婚礼的最后环节是夫妻同心。
婚礼主持人会将一根红线系在新郎和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着他们将在一起度过一生,共同经历幸福和困难。
总结:汉朝的婚礼礼仪注重传统和仪式感。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矩和仪式。
这些仪式不仅象征着夫妻之间的爱情和承诺,也代表了新人将要进入的新生活阶段。
中国古代历朝婚礼习俗简介

中国古代历朝婚礼习俗简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婚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自古以来,中国婚礼习俗丰富多样,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历朝的婚礼习俗。
【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婚礼习俗极为繁琐,许多习俗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婚姻观念。
一、缔结婚约古代中国的婚姻多由父母之间商议决定,双方家长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确定亲事,并进行婚约的缔结。
婚约通常需要进行“酒节”仪式,饮酒、酒杯相碰等都是婚姻契约的象征。
二、纳聘纳聘是婚礼前的重要环节,新郎家族需要给新娘聘金、彩礼和嫁妆。
彩礼的数量也很重要,代表着双方家庭的面子和地位。
三、过门闹婚婚礼当天,新郎要带领迎亲队伍前往新娘家中,但在进门前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闹婚环节。
闹婚旨在考验新郎的诚意和勇气,也是为了给新婚夫妻带来好运。
闹婚的形式千变万化,有喂辣椒、吃苦瓜等。
四、拜堂结婚拜堂是婚礼的重要环节,新郎新娘双方磕头拜堂,祈求天地神灵的保佑和长久美满的婚姻。
五、婚宴婚宴是婚礼的高潮,邀请亲友共同庆祝新人的喜悦。
宴席仪式庄重,酒令唱和等节目娱乐众人。
【唐代】唐代的婚姻习俗相对庄重,注重礼制和融入宫廷文化。
一、联姻成亲唐代皇族常常通过联姻来维持外交关系或巩固势力,这也影响了普通百姓的婚姻观念。
社会上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
二、琴诗书画唐代婚礼上常常会有琴、书法、诗词的表演,以展示新人的才华和教养。
三、花轿游街唐代新婚夫妻会在婚礼后进行花轿游街,以示新人婚姻美满、喜庆祥和。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婚礼习俗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一些新的传统和风俗。
一、妆礼新娘在婚礼前需要进行妆礼,这是新娘进入新家的重要仪式,象征着新娘已经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二、簪花仪式新郎会在婚礼上为新娘簪上花簪,传承了古代的美好传统,寓意着爱情永恒。
三、洞房花烛夜洞房花烛夜是每对新人憧憬的浪漫时刻,新娘新郎在这一晚可以尽情地表达爱意和情感。
四、宫灯明清时期的婚礼上经常使用宫灯,宫灯以纸灯笼为主体,采用天然植物纤维制成,寓意吉祥和团圆。
关于古代中国传统的婚礼

关于古代中国传统的婚礼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婚礼,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文化象征,亚洲婚礼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时代变迁尽管让一些礼仪已经被淡忘,但是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居魅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洞房的由来(一)古人说,人生共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现在,四喜当中,只有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才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
通常,人们将新人居住的房间称为“洞房”,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词源》当中解释说,洞房主要指深邃的内室。
由此可见,可以被称为洞房,一定是有神的屋子。
这深邃的屋子最终演变为新郎的结婚用房。
关于此还有一个传说呢!帝尧时,在今山西临汾的西面,有一座姑射山,山上有一座深邃的山洞。
据说,这是鹿仙的居所。
据传,上古时期,刚刚称帝的尧为了了解民间疾苦,经常微服私访到民间访问。
一直以来,他都是忧民之所忧,苦民之所苦。
有一次,尧正在和一个牧民聊天,远处走来一位身姿窈窕、相貌出众的姑娘。
少女手中的火把将她的脸颊照的通红,尧顿觉此女非同凡俗。
经过打听,才得知这位女子竟然是山中鹿仙。
仔细询问,知道鹿仙经常帮助当地的居民。
回到寝宫之后,尧对鹿仙念念不忘。
在于众位大臣商议之后,尧便带着人下山寻访鹿仙。
一行人在山中走动时,被一条巨蟒挡住了去路。
尧率众人与巨蟒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就在大家快要支持不下的时候,一头美丽玲珑的梅花鹿就出现在了巨蟒的身边。
梅花鹿抬脚轻轻一踏,巨蟒顿时僵如木棍。
尧知道是鹿仙帮忙,于是软语挽留。
化为人形的鹿仙也被尧的风采深深吸引,两人一见倾心。
于是二人来到了鹿仙洞,就在当晚结成了夫妻。
在他们携手走向婚床的时候,洞外紫光乍现,星光璀璨。
这就是尧娶鹿仙的传说,“入洞房”便由此产生了。
婚礼仪式(二)1.三书:依照中国传统立法,主要指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主要包括“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的时候相互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其中详细列出了聘礼的数量,过大礼的时候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天接新娘过门的时候使用。
从古至今的婚礼习俗变化

从古至今的婚礼习俗婚嫁是结婚嫁娶的意思,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秩序,传递香火,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仪式礼节。
通过婚嫁行为,一方面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可,另一方面,确定正式的配偶关系。
婚嫁行为由最初的乱婚无度进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妇制,反应人类生存文化的巨大进步。
婚姻在中国古代被认为“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头等大事。
传统婚姻礼仪是中国民俗礼仪中最隆重最热烈的礼仪之一。
一、古代婚礼习俗1.送聘礼: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
2.回礼:女方家也会接着回礼,礼物包括槟榔3.安床:在结婚前一晚上,女方会找一个有福气的男人(家庭美满,父母健在,有儿子)来安新房的新床,并且把花生、红枣、核桃等意味着早生贵子等好意头的食品放在床头。
4.嫁妆:新娘会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在一只红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带到婆家去。
5.上头:结婚前晚,会选择一个吉时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并且会通知男方在同一时间拜。
6.梳头:新娘会请一个有福气的长辈来给自己梳头。
7.吃汤圆:意味着可以圆满成婚,圆满幸福。
二、古代迎娶礼节1.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2.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3.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4.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
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5.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6.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7.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关于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

关于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现代的婚礼流程其实是参照的古代的婚礼流程,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传统婚礼的各项环节更像古代婚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古代婚礼当天流程详细《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
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
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
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
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
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
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
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
亲迎是婚礼中最后一个程序,但也是婚礼当日的第一个过程。
由于古人讲求礼节仪式,故婚礼的过程也颇为复杂。
当中包括花轿迎亲、拜堂、宴宾、闹洞房、合卺、结发及洞房。
以下便逐一解释。
中国古代婚礼过程

中国古代婚礼过程
一、门客礼仪:门客礼仪是中国传统婚礼上最重要的一项礼仪,主要
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率先进行,由家里来的门客分别带礼物,食品,调
剂剂等到新房间。
二、乞巧礼:乞巧礼是中国传统新婚婚礼的必要礼仪,它是一种对新
婚夫妇的庆祝,新郎家庭代表准备彩带,硬币或纸钱,在新房间,新郎家
的迎亲客人分别乞巧,被新婚夫妇双方送给红包。
三、聘礼:聘礼是中国传统婚礼上的盛大仪式,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
长进行,新郎家为新娘准备嫁妆,比如首饰,服装,该过程也象征着新郎
新娘家庭和睦相处的象征。
四、婚礼:婚礼一般在夜间举行,新娘要穿着美丽的嫁衣,由新郎家
的迎亲客人把新娘从家里接到婚礼现场,新郎则穿着西装从新娘家出发,
来到婚礼现场。
五、迎亲:在婚礼过程中,新娘的家人和新郎的家人是不能杂合在一
起的,迎亲是婚礼上最重要的仪式,接应新郎的迎亲客人要穿漂亮的衣服,从新娘家来到新郎家。
汉唐婚礼知识点

汉唐婚礼知识点一、婚姻制度的演变汉唐时期的婚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汉代,婚姻制度以父权制为基础,男方家庭拥有决定婚姻事宜的权力。
女方在婚姻中地位较低,往往被视为财产的交易对象。
然而,到了唐代,婚姻制度逐渐趋向平等,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女方的家族也开始参与婚姻的安排和决策。
二、婚礼仪式的准备在汉唐时期,婚礼仪式的准备工作十分繁琐。
首先,双方家族会进行婚姻联姻的商议和确定。
接下来,要进行彩礼的准备,包括金银财宝、衣物、嫁妆等。
同时,还需准备婚宴的场地、筹备酒席和婚礼用具等。
三、过程和程序1.迎亲:婚礼当天,新郎家族会派人前往新娘家迎接新娘。
迎亲队伍通常会由鼓手、乐师和舞蹈演员组成,热闹非凡。
2.进门:新娘到达新郎家后,会有严格的仪式规定。
新娘需经过丈夫家族的考验,例如观看新娘的脸和体征来判断她是否是贞洁的。
3.交杯酒:交杯酒是汉唐婚礼的重要环节之一。
新娘和新郎会分别拿起酒杯,对饮而尽,以示夫妻之间的喜悦和友爱。
4.合巹缝衣:新郎和新娘会一起穿过一个大衣袖,象征着他们将来的生活和谐美满。
5.拜堂:新娘和新郎会在堂前拜堂,向天地神灵表示敬意,并向父母鞠躬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四、婚礼习俗和传统1.红娘:在汉唐时期,红娘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她负责撮合男女双方,协助并监督整个婚礼过程。
2.嫁妆:嫁妆是指新娘婚前由家族准备的财产和物品,通常包括金银首饰、绫锦被褥、家具等。
这些嫁妆既是新娘嫁入新家的象征,也是家族地位和财富的展示。
3.喜糖:喜糖是婚礼中常见的传统之一,也是对亲友表达喜悦和谢意的方式。
汉唐时期,喜糖通常是用红纸包裹的糖果,分发给宾客。
4.婚宴:婚宴是汉唐婚礼的重要环节,也是向亲友展示家族地位和财富的机会。
婚宴通常会以酒席和歌舞表演为主,场面热闹非凡。
五、婚姻的仪式与意义汉唐时期的婚姻仪式体现了家族间的联姻和亲友间的团结。
婚礼不仅是男女双方的联姻,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不仅是男女双方的喜事,更是亲友们的喜事。
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

中国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各个朝代婚礼习俗:随着朝代的变更,掌握历史的民族特性等各方面原因,婚礼习俗在各个朝代也会有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所说的古代婚礼大都是明清时期的,所谓“凤冠霞帔,大红喜服”,成为了婚礼最具象征意义的表征;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才算完成结婚之礼;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各有不同的寓意;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唐代称之为“戏妇”,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新娘在亲迎过程中都会使用遮盖物,或帷帽,或皂罗,或扇子,统称为“盖头”;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钗钿礼衣”这个词算是唐朝婚服的最好阐释,华丽精致是主调,色调方面呈现男服绯红,女服青绿;四、宋朝的婚礼在唐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堂后又有“拜堂”活动;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交拜后新人坐于床上,行“撒帐”、“合髻”之仪;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直到灭烛为止;在灭烛的这一段时间里,前来的宾客无论老幼都可以恶作剧,刁难新人,这就是我们现在“闹洞房”的前身;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五、由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掌权中国的时代,统治阶层出身广阔的蒙古草原,婚礼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拥有了这个少数民族的某些特性;总的来说,统治阶级也是延续了前朝既定的制度来进行管理的,“人伦之道,始于夫妇,夫妇之本,正自婚姻”这句话算是元代人对婚姻的看法,是中国婚姻观在元代的表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蒙古族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度在这个时代也有一定的表现;由于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汉人女子嫁少数民族的多,而汉人娶少数民族的少,蒙古贵族禁止与汉族通婚;六、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婚礼习俗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凤冠霞帔和九品官服是明朝的标准婚服;方雇花轿,下午吹打弹唱至女方家抬新娘,女方家以“三道茶”招待;同时女方家中人要用镜子向花轿内上下前后照一遍;再点燃爆竹一小挂,置于轿内,谓之“搜轿”,以赶走轿内可能躲着的妖魔鬼怪;接着新娘换上新鞋,由喜娘携扶或由哥哥、弟弟背上轿;花轿出发时,燃放鞭爆,新郎头戴状元帽,身着龙凤大红袍,腰挎大红花迎娶新娘上轿;这个流程似乎就开始很眼熟了吧,古装电视剧里面的迎亲大都参照就是这个时代的婚礼;七、清朝的婚礼大体上是明朝婚礼的沿袭,清朝政府在前期采取了很多比较开明的政策,所以民间许多前朝文化大都被保留下来,民间婚礼习俗大都和明朝时代一样;但是对于统治阶层就有不一样的地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那么皇帝大婚,自然是不能算在其中的,过程之复杂度非比一般了;但是结婚当天要吹锣打鼓鞭炮声声八抬大轿以至于整条街都知道的习惯还是广为大众所支持赞同的,慢慢的就这么延续到现在,以至于我们一提起古代婚礼脑海中就浮现了凤冠霞帔,大红的颜色等等;不过用红色来代表喜事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如果融入现代创新元素,将更能为广大年轻人所接受;各个朝代婚礼服饰:中国古代婚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婚礼服,但是各个朝代却都彰显着中国古代的特色;下面就一起来看中国古代婚礼服;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中国古代婚礼服之明朝士婚,若穿深衣,妇则对应地服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绿色,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注:是海中的马,不是我们熟悉的海洋小动物海马;,妇则着凤冠霞帔或花钗,真红大袖衣或圆领女蟒服同夫级别、大红褶裙;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明朝婚礼一般是九品官服——凤冠霞帔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而且根深蒂固;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中国古代婚礼服之唐朝士假绛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头上的佩饰为金银饰以琉璃等的钿钗,钿钗有着品级的含义;大胆的色配冲撞,不愧是绚丽的大唐气象,同时也造就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隐喻女子“德贵专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质连裳”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大盛,到底有没有襦裙制的礼服呢这种争端主要在于对“钿钗礼衣”的争论;唐代的正规礼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新唐书.车服制开元礼等中记录到:“钿钗礼衣者,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也;制同翟衣,加双佩、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既然“制同翟衣”,那么钿钗礼衣也应该是深衣制;而认为钗钿礼衣是一种襦裙式的礼服的观点,论据最早来自中国服装史泰斗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装史,书中他指出了盛唐至五代敦煌供养人所着的,钿钗的层层叠叠的规整礼服正是钿钗礼衣,如莫高窟103窟壁画“乐廷瑰夫人行香图”中的盛装贵妇,但他并未解释如何考证得到;这样的服制并非特例,如“于阗王后曹氏供养像”等大量敦煌壁画中发现了这种层层叠叠的规整襦裙服,及人物发髻上象征级别的钗钿,都具有某种制度的特征;鉴于沈从文先生一向严谨的研究态度,所以轻易按照那些口径一致,且多撰写于中唐以前的礼书而推翻这种观点也有失严谨; 对于“钿钗礼衣”的考证的确是个难题,因为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仅出现在唐代的史书和礼书中,又鲜有实物传世;另外有一种现象不能不注意:唐代杂俗琳琅,中国历史上许多礼制的更易正是起自唐代,颇有深意的是,对于古制旧礼,皇家却一直奉若圭皋,比如,看唐代的礼书会发现,十分严格遵循周礼,也许是三百多年华夏衣冠礼仪离乱的痛苦引发了对华夏先祖经典的深深向往使然;比如唐将婚姻六礼仪程写进了唐律;然而,理想与现实、庄重与喜庆之间始终巧妙而有趣地充盈着绮丽的巅峰盛世;即使上层极力推崇正规的礼制版本,从底层民众发起的杂礼异服还是大领风骚,最后一点点侵蚀到了高层;天宝前与中唐乃至盛唐,衣冠风尚则有如天壤;总之,钿钗礼衣究竟是什么模样它同敦煌壁画中的盛唐至五代供养人的钿钗“制服”有什么关系它是否存在着服制上的变异诸多内容依然待考;中国古代婚礼服之宋朝三舍生及品官子孙可假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人着皂衫衣、折上巾;新妇从风可假凤冠霞帔,婚服大约是青色;中国古代婚礼服之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有白色的婚礼服;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白衫不仅用做常服,也可当做礼服;魏晋时期如此大规模地崇尚白色,且使用范围之广,与当时玄学盛行的“以无为本,反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风尚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
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
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才算完成结婚之礼。
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
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
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
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
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厦门情侣写真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
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各有不同的寓意。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
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
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唐代称之为“戏妇”,鼓浪屿情侣写真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
新娘在亲迎过程中都会使用遮盖物,或帷帽,或皂罗,或扇子,统称为“盖头”。
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
“钗钿礼衣”这个词算是唐朝婚服的最好阐释,华丽精致是主调,色调方面呈现男服绯红,女服青绿。
四、宋朝的婚礼在唐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
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
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
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
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
新娘入堂后又有“拜堂”活动。
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
厦门情侣写真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
交拜后新人坐于床上,行“撒帐”、“合髻”之仪。
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
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直到灭烛为止。
在灭烛的这一段时间里,前来的宾客无论老幼都可以恶作剧,刁难新人,这就是我们现在“闹洞房”的前身。
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
五、由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掌权中国的时代,统治阶层出身广阔的蒙古草原,婚礼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拥有了这个少数民族的某些特性。
总的来说,统治阶级也是延续了前朝既定的制度来进行管理的,“人伦之道,始于夫妇,夫妇之本,正自婚姻”这句话算是元代人对婚姻的看法,是中国婚姻观在元代的表现。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蒙古族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度在这个时代也有一定的表现。
由于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汉人女子嫁少数民族的多,而汉人娶少数民族的少,蒙古贵族禁止与汉族通婚。
六、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婚礼习俗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
凤冠霞帔和九品官服是明朝的标准婚服。
方雇花轿,下午吹打弹唱至女方家抬新娘,女方家以“三道茶”招待。
同时女方家中人要用镜子向花轿内上下前后照一遍。
再点燃爆竹一小挂,置于轿内,谓之“搜轿”,以赶走轿内可能躲着的妖魔鬼怪。
接着新娘换上新鞋,由喜娘携扶或由哥哥、弟弟背上轿。
花轿出发时,燃放鞭爆,新郎头戴状元帽,身着龙凤大红袍,腰挎大红花迎娶新娘上轿。
这个流程似乎就开始
很眼熟了吧,鼓浪屿情侣写真古装电视剧里面的迎亲大都参照就是这个时代的婚礼。
七、清朝的婚礼大体上是明朝婚礼的沿袭,清朝政府在前期采取了很多比较开明的政策,所以民间许多前朝文化大都被保留下来,民间婚礼习俗大都和明朝时代一样。
但是对于统治阶层就有不一样的地方。
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厦门情侣写真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那么皇帝大婚,自然是不能算在其中的,过程之复杂度非比一般了。
但是结婚当天要吹锣打鼓鞭炮声声八抬大轿以至于整条街都知道的习惯还是广为大众所支持赞同的,慢慢的就这么延续到现在,以至于我们一提起古代婚礼脑海中就浮现了凤冠霞帔,大红的颜色等等。
不过用红色来代表喜事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如果融入现代创新元素,将更能为广大年轻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