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波管法吸声系数与声阻抗率测量
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驻波管法测量吸声材料垂直入射的吸声系数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掌握用阻抗管法(驻波比法)测量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声阻抗率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被测试件:海绵或腈纶毛毡二、实验要求1.了解阻抗管的结构原理及功能。
2.掌握AWA6122A驻波管测量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的程序。
3、实验过程和要求参照GB/T18696.1-2004《声学阻抗管中吸声系数和声阻抗的测量第一部分:驻波比法》。
三、实验环境1.AWA6122A驻波管及测试软件2.被测材料:海绵样品或腈纶毛毡大管直径960㎜,小管直径300㎜。
3.信号输出:(1)频率范围:100Hz~10kHz,频率误差<0.1%,±0.33Hz。
(2)信号源输出电压:50mV~5000mV(RMS:均方根值)。
(3)频率点:按1/96倍频程可选。
4.幅度测量:(1)频率范围:0.02~20kHz,频响≤±0.2dB(以1kHz为基准)。
(2)幅度范围:35dB~+136dB。
(3)内置频率跟踪1/3倍频程带通滤波器。
5.使用环境:+10~+35℃,相对湿度小于70%。
6.电源:50Hz,220V±10%。
7.通用计算机及打印机8.声级校准器:四、实验内容1、实验装置整个实验系统由计算机、显示器、信号源、测量放大器、测试话筒等五部份组成。
机内自动进行线路校正,性能相当稳定。
能根据测量到的峰谷值计算吸声系数值,并能显示吸声系数值与频率刻度的坐标曲线。
仪器的输出信号的频率和幅度在规定范围内可自由设定。
数据和曲线可以打印输出。
驻波管装置如图1:L 管(大管测低频):Ф96x1000 (mm) 频率范围:90Hz~2075HzS 管(小管测高频):Ф30x350 (mm) 频率范围:1500Hz~6641Hz图1驻波管的结构及测量装置简图2、测量内容测量海绵样品腈纶毛毡的吸声系数。
3、实验原理吸声系数是描述吸声材料吸声本领的物理量,它被定义为:被吸声材料吸收的声能和入射声能之比,通常用符号a 表示。
驻波管法测量吸声材料

驻波管法测量吸声材料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用驻波管法测量吸声材料法向吸声系数和法向声阻抗率的原理及操作方式。
实验原理:1,驻波管法测量吸声材料法向吸声系数的原理和方式吸声系数是描述吸声材料的吸收声能大小的物理量。
它概念为:吸声材料所吸收的声能和入射声能之比。
测量材料的吸声系数,一般采用驻波管法和混响室法,前者测量的是法向吸声系数,后者测量的屎无规入射的吸声系数。
用驻波管法测定吸声材料的法向吸声西系数,设备简单而费用低廉。
按照法向吸声系数又可以推算出均匀无规则入射条件下的吸声系数。
但驻波管法只适用于测量声学特性与材料尺寸无关的材料样品,多用于测量多孔材料,多孔板或,穿孔薄片结构的吸声特性。
声学测量用的驻波管结构,如图所示,主要部份是一根内壁滑腻而坚硬,界面均匀的管子,管子的结尾装有被测材料样品。
由扬声器向管中辐射的声波以平面波形式传播,理论上可以证明,为了在管中取得平面波,声波的波长要大于管子的内径而且知足要求:对于圆形管,直径d<λ;L<波长。
图驻波管结构测量装置包括以下几部份:1,驻波管,按照测试频率段不同,可选用不同内劲和不同长度的驻波管;2,可移动的刚性后盖,移动它可以调节吸声材料与刚性壁面间的距离;3,被测吸声材料4,探管式传输器,用来接收驻波管轴线上各点的声压;5,扬声器,向管中辐射声波,探管可以自由穿过其中心孔;6,传输器小车,推动它可使探管在驻波管内纵向移动;7,标尺,用来指示探管在驻波管中的位置。
平面波在材料表面被反射回来,于是在管中成立起驻波声场,从材料表面算起,管中出现声压极大与极小的交替散布。
利用可移动的探管传输器接收,在测试仪表上再读作声压极大与极小的声级差,即可以肯定垂直入射时的吸声系数αp虽然音频振荡器输给扬声器的是单频信号,但扬声器辐射处的声波并非必然是纯音,所以在接收端必需进行滤波,这样才能滤去没必要要的高次谐波分量。
由于要知足在管中传播的声波为平面波和其他测试条件,常有低,中和高频三种尺寸的驻波管,以适用于不同的频率范围。
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实验报告

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实验报告1.引言1.1 概述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评估材料对声波的吸声性能。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噪音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吸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实验通过测量材料对声波的吸收能力,来评估材料的吸声性能,并为吸声材料的筛选、设计和应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实验报告旨在详细介绍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的原理和方法,并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和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驻波管法来测量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首先通过建立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利用声源发出特定频率的声波,然后引入待测材料,通过测量管道的输入输出声压,计算出材料的吸声系数。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控制了声波的频率和角度,以获得更具代表性和准确性的测量结果。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材料对声波的吸收特性,并评估它们在不同频率下的吸声能力。
这对于吸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实验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这将有助于提高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实验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推动吸声材料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篇实验报告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包含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实验的背景和相关理论知识。
接着,文章结构部分将列举出本文内容的大纲和组织结构,以便读者了解全文的框架和内容安排。
最后,明确报告的目的,指出撰写报告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
第一个小节是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的原理和方法,将详细介绍该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步骤。
这包括吸声系数的定义、计算公式、实验装置和测量原理等内容。
第二个小节是实验过程和步骤,将按照实验流程一步一步地描述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包括准备工作、实验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内容。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包括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总结出相关结论,并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进行说明和建议。
驻波管法测定材料的吸声系数实验

特性。吸声系数定义为材料吸收的声能与入射到材料上的总声
能之比:
α = Ea = Ei − Er = 1− r
Ei
Ei
式中Ei为入射声能,Ea为被材料或结构吸收的声能, Er为被
材料或结构反射的声能,r为反射系数。
实验一 驻波管法测定材料的吸声系数实验
式中Ei为入射声能,Ea为被材料或结构吸收的声能,Er为被材料 或结构反射的声能,r为反射系数。来自环境物理工程实验考核办法
应考核的综合素质点:
1) 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掌握程度; 2) 实验仪器的使用及操作技能; 3) 实验报告撰写的规范性; 4) 对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的针对性、科学性; 5) 实验中的应变、创新能力。
环境物理工程实验考核办法
成绩评定要素:
1) 实验准备15%; 2) 实验操作40%; 3) 实验报告45%。
基本性 实验
环境物理工程实验考核办法
序 实验名称 号
实验内容
实验 应运用的主要知识点 主要培养的技能点
性质
1) 室外不同功能区环境 1) 环境振动及其评
实 验 三
振动测量
环境振动 测量
2) 不同室内场所环境振 动测量
价量 2) 环境振动的影响 及危害
3) 环境振动的测定
1) 熟练掌握环境振 动的测量及评价方 法 2) 熟悉环境振动的 危害及控制方法
实验一 驻波管法测定材料的吸声系数实验
(2) 驻波管方法
驻波管为一根内壁光滑而坚硬的管子,管子的末端安 装吸声材料试件,试件可按使用要求紧贴末端刚性活 塞表面,也可留在空腔内。驻波管的另一端为由音频 (低频) 信号发生器通过扬声器向管内发出不同频率的 单频信号,相应频率的声波是平面声波。设入射声波 的声压为Pi,投射于材料时,必有相位相反的声波反 射指向声源,其反射声压为Pr,声波在管内多次来回 反射,即形成了驻波,管内出现了声压极大值Pmax和 极小值Pmin,通过探管可探测到声压极大值Pmax和极小 值Pmin,及离开材料表面的距离。
阻抗管法测量材料吸声系数

实验阻抗管法测量声学材料吸声系数一、实验目的掌握用阻抗管法测量吸声材料吸声系数、声阻抗率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要求1.了解BK 阻抗管的结构原理及功能;2.掌握Pulse 3560C 测量声学材料的吸声系数的程序。
三、实验环境1.BK4206 阻抗管套件2.被测材料:海绵、铜丝、玻璃样品。
3.BK 声学测量软件平台9.04.Pulse 3560C 前端5.功率放大器BK2716C6.通用计算机及M6k7.声级校准器4321四、实验内容、步骤实验内容:测量样品的吸声系数。
测量系统如图所示。
实验原理与方法:阻抗管测量材料吸声性能的原理是基于传递函数法。
其原理是将宽带稳态随机信号分解成入射波pi和反射波pr,pi 和pr 大小由安装在管上的两个传声器测得的声压决定,如图 6.2所示。
其中s 为双传声器的间距,l为传声器2 至基准面(测量表面)的距离。
入射波声压和反射波声压分别可写为:(1.1)(1.2) 式中,是基准面上的幅值,是基准面上的幅值。
两个传声器位置处的声压分别为:(1.3)(1.4) 入射波的传递函数Hi 为:1.5) 其中s 为两个传声器之间的距离, 反射波的传递函数Hr 为:(1.6) 总声场的的传递函数可由、获得,并有00(1.7) 使用Hi 、Hr 改写上式1.8) 反射系数r 可通过测得的传递函数、距离s 、l 和波数确定。
因此,吸声系数和阻抗率分别为:1.9)(1.10)实验步骤:1. 按图6.1连接并将管接入系统,将双传声器BK4187与相应的专用测量电缆连接后,插入阻抗管相应的传声器位置处。
安装时,先松开测量管上传感器插孔的锁紧螺母,然后将传声器轻轻插入孔内到指定位置,并锁紧螺母。
传声器A插入位置2,传声器B插入位置3,不用的插孔用哑元封堵;同时将传声器A接入前端3通道,B接入前端4通道;前端输出通道1与BK2716C通道1输入端相连,对应得输出接入阻抗管的声源激励端;检查无误后,打开计算机、功放及前端电源,注意功率放大器增益放至最小一档。
阻抗管法测量声学材料吸声系数实验指导书

阻抗管法测量声学材料吸声系数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掌握用阻抗管法测量吸声材料吸声系数、声阻抗率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要求1.了解BK阻抗管4206型的结构原理及功能;2.掌握Pulse 3560C测量声学材料的吸声系数的程序。
三、实验环境1.BK4206阻抗管套件2.被测材料:海绵样品直径100㎜3.BK声学测量软件平台9.04.Pulse 3560C前端5.功率放大器BK2716C6.通用计算机及M6k7.声级校准器4321四、实验内容、步骤实验内容:测量海绵样品(纳米材料或自选声学材料)的吸声系数。
测量系统如图8所示。
实验原理与方法:组抗管测量材料吸声性能的原理是基于传递函数法。
其原理是将宽带稳态随机信号分解成入射波p i和反射波p r,p i和p r大小由安装在管上的两个传声器测得的声压决定,如图8.2所示。
其中s为双传声器的间距,l为传声器2至基准面(测量表面)的距离。
入射波声压和反射波声图8.1 阻抗管测量吸声系数系统连接示意压分别可写为:0jk x i I p P e = (8.1) 0jk x r R p P e -= (8.2)式中,P I 是基准面上p i 的幅值,P R 是基准面上p r 的幅值。
两个传声器位置处的声压分别为:00()()1jk s l jk s l I R p P e P e +-+=+(8.3)(8.4)入射波的传递函数Hi 为:021jk s ii ip H e p -== (8.5)其中s 为两个传声器之间的距离, 反射波的传递函数Hr 为:021jk s rr rp H e p == (8.6)总声场的的传递函数H 12可由p 1、p 2获得,并有P R = rP I0000212()()1jk l jk ljk s l jk s l p e re H p e re -+-++==+(8.7)使用Hi 、Hr 改写上式02()1212j k s l i r H H r e H H +-=- (8.8)反射系数r 可通过测得的传递函数、距离s 、l 和波数k 0确定。
驻波管法吸声系数测量

驻波管法吸声系数测量1.1引言任何一项试验都需要做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试验有序合理的进行,同时可以保证试验的延续性、重复性、可比性。
前期的工作主要包括对试验对象、试验条件、试验仪器、系统的搭建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说明。
1.2试验对象和条件1.2.1待测材料的规定1、被测材料应为多孔吸声材料;2、被测材料应制作成直径为30mm和100mm圆形,尺寸误差在2%以内,能过正好装入;3、材料表面应平整,材料与阻抗管之间的缝隙应用油脂密封;4、同种材料至少准备两个被测样件。
1.2.2试验环境和设备的规定试验过程中应保证环境的安静,同时应测量环境的温度。
试验设备应满足GB/T 18696. 1- 2004的规定。
主要实验设备:采集器、功率放大器、驻波管、传声器、线缆、声级校准器、电脑和软件。
1.2.3说明本节关于被测材料、实验设备、环境等要求未描述者,请参考GB/T 18696. 1- 2004。
1.3试验步骤1.3.1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依次连接好采集器、传感器、功率放大器、线缆、电脑等设备。
1.3.2检查设备连接无误后,接通电源,将功放输出增益调制最小后,依次打开功放、采集器、电脑和软件,并在软件里根据选择对应的采集器型号,并设置采样频率,一般设置为50kHz。
1.3.3打开传感器校准功能选项,校准传感器,通常每次测试前均需对对各通道的传感器进行校准。
1.3.4打开材料吸声系数测量模块,进行材料吸声系数测量:1) Setting(设置)⏹Mode Choose 选择Absorption(吸声系数测试)⏹TUBE 选择测试所使用的管,程序会自动给出管的参数,包括:样品到最近传声器的距离、两个传声器的间距,测试管的内径,以及测试的有效频率范围。
⏹ENVIRONMENT 填写测试环境的大气压、温度,用来计算空气密度、声速和特性阻抗。
缺省设置为101325Pa 及20℃。
2) 按显示内容,布置传声器通道:声源-1通道- 2通道-样品3) 点击<Run>进行测量,等待测量曲线开始稳定,比较平滑后点击<Stop>。
吸声材料的法向声阻抗率及其应用

吸声材料的法向声阻抗率及其应用声阻及其应用吸声材料材料声阻抗表交流阻抗法篇一:阻抗管法与驻波管法吸声系数测量的对比阻抗管法与驻波管法吸声系数测量的对比材料吸声系数的测量方法有阻抗管法和驻波管法,驻波管法是比较经典的方法,整个系统所需要的设备基本相同(阻抗管/驻波管、功放、多通道采集器和PC机)。
由于两种测量设备的测量原理不同,这两种设备在实际运用中有很大不同。
原理不同。
阻抗管法原理:测试样品装在一只平直、刚性、气密的阻抗管的一端。
管中的平面声波由无规噪声声源产生。
在靠近样品的两个位置上测量声压,求得两个传声器信号的声传递函数,并通过此函数计算试件的法向入射复反射因素、法向入射吸声系数和声(来自: 写论文网:吸声材料的法向声阻抗率及其应用)阻抗率。
前面这些量都是作为频率的函数确定的。
频率分辨率取决于采样频率和数字频率分析系统的测量记录长度。
有用的频率范围与阻抗管的横向尺寸或直径及两个传声器之间的间距有关。
不同尺寸或直径和间距组合,可得到不同的测量频率范围。
测量方法采用双传送器法(采用固定位置上的两个传声器做测量)。
驻波管法原理:管中声波传播的频率与管子横截面几何尺寸满足特定关系时,则只有沿管轴传播的平面波,平面波在材料表面反射回来,其结果是在管中建立了驻波声场,从材料表面算起管中出现了声压极大和极小的交替分布,利用可移动的探管传声器接收,在测试仪器上测出声压极大与极小的声级差(或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比值)便可确定垂直入射吸声系数。
虽然音频信号源输给扬声器的是单频电信号,但扬声器发出的并不一定是纯音,所以在接收端必须进行滤波才能除去不必要的高次谐波分量。
由于要满足在管中传播的声波为平面波和必要的声压极大值、极小值数目,常设计有低、中、高频三种尺寸和长度的驻波管,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频率范围。
测试软件不同。
阻抗管法的吸声测量软件为多通道分析软件的一个模块,使用时需要插入1/3OCT和FFT来测量各频点的硬面吸声系数,以及特定频点下的失真值,以便确保测量前管子的密封性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驻波管法吸声系数与声阻抗率测量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了统一驻波管测量,便于测量数据的相互比较,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吸收空气声的吸声材料和吸声构件。
采用驻波管测量法向入射时的吸声系数和法向声阻抗率。
第二章测量基本设备第一节测量装置第2.1.1条驻波管测量的设备,应由驻波管、声源系统、探测器及输出指示装置等部分所组成,如图2.1.1所示。
第2.1.2条待测试件和声源装置应分别置于驻波管的两端。
试件表面应与驻波管轴线互相垂直。
第二节驻波管第2.2.1条驻波管管内的横截面,一般应采用圆形或正方形。
截面面积应均匀,其偏差不应大于0.2%。
第2.2.2条驻波管的管壁,应以密实而且刚硬的材料制成。
管壁的内表面应平滑,且无微细缝隙。
第2.2.3条驻波管可划分为两段:一为试件段,供装置试件用;另一为测试段,为驻波管主体。
两段的横截面和壁厚必须完全相同,且应同轴连接。
如试件段与驻波管主体为整体结构,管壁上供装卸试件用的通道,必须采用厚实的盖板予以严密封闭;盖板应良好固定,其隔声性能应优于或接近管壁的隔声性能。
如试件段为筒式可装卸结构,开口端的端面必须平整,且能与驻波管的主体严密结合。
闭口端的底板,应以10毫米以上的厚实材料制成,底板与侧壁间应紧配,并应能在试件筒内平滑移动,试件筒与驻波管主体间应相对固定,管道连接部位的外侧应另加套管严密封闭。
试件典型装置的要求,可按附录一执行。
第2.2.4条驻波管长度与圆截面内径或方截面边长的比值,宜在10~15范围内。
第2.2.5条驻波管应安装在地面或台架上。
采用可装卸的试件筒时,试件筒应另加支承装置。
第三节声源系统第2.3.1条声源系统,应由声频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扬声器等部分组成。
第2.3.2条扬声器应装置在与驻波管相连通的箱体内。
箱体的壁面,应用厚实材料制成;壁面与扬声器间,应衬垫隔振材料;箱体内,应充填吸声材料。
第2.3.3条扬声器箱可直接装置在驻波管的末端,也可装在45°或90°弯头上。
箱体与驻波管应严密结合,并应衬垫隔振材料,在连接部位,通道截面积应没有突变。
第2.3.4条扬声器必须以纯音信号激发。
激发信号,一般由声频信号发生器发生后应经功率放大再馈送至扬声器。
信号的频率,应采用1/3倍频程系列的中心频率。
第2.3.5条在测试期间,纯音信号的幅值和频率,应保持稳定。
同一次测量中,信号幅值的漂移,不应大于0.2分贝;频率的漂移,不应大于0.5%。
第2.3.6条信号的频率,应能精确测量;其准确度,应优于1%。
注:如果只测吸声系数时,其准确度可适当降低。
第四节探测器第2.4.1条探测器主体为一可移动的传声器。
传声器可直接装置在驻波管内,也可借助探管装置在管外。
探测器在管内装置部分的截面积总和,不应大于驻波管截面积的5%。
第2.4.2条探测器除受声面外,必须隔离其他一切与外部相通的传声通道。
探测器的受声面,必须与驻波管轴线互相垂直。
第2.4.3条探测器的声学中心,应能沿驻波管轴线移动;偏离轴线的距离与圆截面内径或方截面边长的相对比值,不应大于10%。
探测器的声学中心的相对位置,应预先加以标定,一般可符合附录二的要求。
第2.4.4条探测器应附有标尺或传动读数装置,与测量频率上限相对应的波长相比较,距离测量的准确度应优于1%。
第2.4.5条探测器装设的传声器部分,必须采取隔振措施,并应保证在移动探测器过程中不会与驻波管管壁或扬声器作刚性接触。
第2.4.6条采用探管探测时,探管的壁厚,不宜小于管径的1/8。
探管与传声器间,应作隔振处理。
第五节输出指示装置第2.5.1条输出的指示装置,一般应由信号放大器、衰减器、滤波器和指示器等部分所组成。
第2.5.2条接收信号自探测器馈送至输出指示装置的电缆,必须采用屏蔽电缆。
第2.5.3条在测试期间,信号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应保持稳定。
同一次测量中,放大器增益的漂移,不应大于0.2分贝。
在正常工作状态,放大器的失真度,不应大于3%。
第2.5.4条衰减器应能连续地或分档地改变信号的相对强弱。
分档的衰减器,应预先标定,其测量的准确度,应优于0.2分贝。
第2.5.5条滤波器对偏离中心频率为一倍频程的频率,衰减量应增大30分贝以上。
当探测器在驻波管内声压级极大处时,接收信号经过放大、滤波后,其谐频成份应比基频成份低50分贝以上。
第2.5.6条指示器应附有读数装置,并应能精确测量接收信号相对比值或相应的级差;其测量的准确度,应优于2%或0.2分贝。
第2.5.7条指示器的读数装置,可根据指示器指示量的大小直接读数(如指针的偏转角度、接收信号电平的高低等);也可借助经标定的衰减器,改变接收信号的强弱,使它在指示器上指示给定值,然后根据衰减器衰减量进行读数。
第2.5.8条指示器的指示,应能随接收信号的变化迅速地相应变化;采用声级计指示并读数时,一般不宜用“慢档”测量。
第三章测量方法第一节一般要求第3.1.1条驻波管的测量,必须先后在声压极大和声压极小两处进行,然后作相对比较。
一般应先将探测器移动到声压极大处进行调试,再把探测器移动到声压极小处进行测量。
在移动过程中,声源和接收系统的实验条件,必须保持不变。
第3.1.2条驻波管中声压极大值与极小值间的相对比值,即驻波比,由相应接收信号的电压相对比值来确定。
第3.1.3条探测器的声学中心处在试件表面位置时,应把探测器的位置读数作为测量移动距离的起点,一般可遵守附录二的规定。
探测器的声学中心移动到声压第一极小处时的位置读数,应为试件表面至声压第一极小的距离;该距离宜以声波半波长为单位来表示,相应值即为相位因子,可按下式计算:(3.1.3)第3.1.4条测量相对法向声阻抗率,应观察并记录室温。
宜按下式确定空气中的声速:(3.1.4)第3.1.5条对于给定的频率,宜按下式确定声波半波长:(3.1.5)第二节吸声系数的测量第3.2.1条测试件的吸声系数,应测出各给定频率的驻波比或其倒数。
吸声系数可根据下式计算:第3.2.2条测量时如直接读出的是声压极大值与极小值间声压级之差,则吸声系数可根据下式计算:(3.2.2)第3.2.3条驻波比或其倒数、声压级差与吸声系数,也可按附录三查得。
第三节法向声阻抗率的测量第3.3.1条法向声阻抗率一般为复量,宜以空气特性阻抗为单位来表示,即宜以法向声阻抗率与空气特性阻抗的相对比值来表示,相应值即为相对法向声阻抗率,可按下式计算:(3.3.1-1)(3.3.1-2)第3.3.2条测量试件的法向声阻抗率,应在按上节规定测量吸声系数的同时,按第3.1.3条规定测量声压第一极小的位置,求出相应的相位因子,然后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3.3.2-1)(3.3.2-2)(3.3.2-3)(3.3.2-4)第四章测量范围第一节吸声系数测量范围第4.1.1条驻波管装置能正常测量的吸声系数范围,应根据空管驻波比确定。
空管驻波比为以刚硬反射面代替试件时测得的驻波比,通常以相应的声压级差来表示。
在给定的测量频率,空管驻波比与对试件测量所得的相应值相比较,至少应高5分贝。
第4.1.2条在正常测量频率的范围内,驻波管装置能正常测量的最低吸声系数,可遵守表4.1.2的规定。
在测量频率的范围内,驻波管的空管驻波比起伏较大时,可将频段细分,然后进行分段评价。
第二节测量频率范围第4.2.1条测量频率的上限,应根据驻波管截面的形状和几何尺寸确定。
在正常测量情况下,测量频率的上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4.2.1-1)(4.2.1-2)第4.2.2条当探测器装置符合第2.4.3条规定的要求时,测量频率的上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4.2.2-1)第4.2.3条测量频率的下限,应根据驻波管测试段的有效长度确定。
在正常测量情况下,应保证驻波管内至少有一个声压极大和一个声压极小。
测量频率的下限,可按下式计算:(4.2.3)第4.2.4条在很低频率,如在驻波管内不能测到一个声压极大,但仍可测到一个声压极小,可按附录四的方法进行测量,容许使用的测量频率下限,可扩展到一个倍频程左右。
第五章测量要求第一节试件的制备与安装第5.1.1条试件应从待测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中随机取样而得。
同一批材料或结构中至少应制备三个试件。
第5.1.2条试件截面的形状和面积,应与驻波管截面相同。
对于较大试件,可用若干相同的单元组合而成。
采用试件筒时,也可使用面积大于驻波管截面的薄板状试件,不过这时必须保证试件外侧的严密封闭。
典型试件的装置可遵守附录一的规定。
第5.1.3条试件的表面应平整。
对于松散材料,应有透声的护面装置,其透声面积应占总面积的30%以上。
对于尖劈形吸声结构,应在结构顶端取一假想平面作为试件表面。
第5.1.4条试件应可靠地固定在驻波管内,试件侧面紧贴管壁,但不应受挤压而使它变形。
必要时试件的侧面与管壁间的缝隙,应采取适当的密封措施。
第5.1.5条当要求试件具有刚性背面时,试件背面必须平整并与驻波管底板紧贴。
底板与驻波管侧壁间应密闭。
第5.1.6条当要求试件背后留有空腔时,应使试件背面和底板间的空气层保持给定的厚度。
第二节测量程序第5.2.1条进行测量前,应先完成下列准备工作:一、按第二章各条规定的要求,对驻波管测量设备各部分进行检查。
二、按第4.2.1条至第4.2.4条规定确定测量频率的范围,选取1/3倍频程系列一系列测量频率。
如有需要,可加入一些中间频率。
三、作空管测量,测出空管驻波比,按第4.1.1条或第4.1.2条的规定确定可正常测量的最低吸声系数。
四、按照附录二的方法,确定探测器的起始位置。
五、按第5.1.1条至第5.1.6条的规定,制备并安装待测试件。
第5.2.2条测量试件的吸声系数,应按下列规定进行:一、探测器移到声压极大处时,应调节信号强度,使读数指示满刻度。
二、当探测器移到声压极小处时,必须待指示稳定在极小值上才能进行读数。
三、对于给定测量频率,声压极小值应取三次测量平均值。
当相应吸声系数值的最大偏差超过0.02时,应增加测量2~3次,然后取平均。
在一般情况下,平均值宜取二位小数,当吸声系数大于0.96时,可取三位小数。
四、对于较高频率,声压第一极小值与第二、第三极小值可能有所不同,管道衰减引起极小值的变化,可按附录五的方法进行修正。
第5.2.3条测量试件法向声阻抗率,应按下列规定进行:一、按第5.2.2条的规定,测量试件的吸声系数或其相应的驻波比。
二、探测器移到声压第一极小处时,读取试件表面至声压第一极小间距离。
对于给定测量频率,距离读数应取三次测量平均值。
当读数最大偏差与波长相比较超过1%时,应增加测量2~3次,然后取平均值。
三、按第3.1.4条和第3.1.5条的规定,确定半波长,然后按第3.1.3条的规定,求出相位因子。
四、按第3.3.3条和第3.3.4条的规定,用空气特性阻抗为单位,计算试件的相对法向声阻抗率的模和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