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使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课件(20张PPT)

异:
《观沧海》篇幅短小。
《致大海》篇幅较长,。
《观沧海》意味深远,富于暗示性。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 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 襟的象征。
《致大海》抒情充分,体现了外国诗直 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 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谈
中
国钱
诗
钟 书
钱钟书
现代文学研究家、 作家,字默存,号槐 聚,代表作是长篇小 说《围城》。
他的小说或散文, 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 点。
钱钟书精熟中国文化,通览世 界文化。他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 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 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 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 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 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 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 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 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 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 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钱钟书
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 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年轻女人的地方:话多。 当着心爱的男人,每个女人都有返老还童的绝技。 人生像一座围城,城外面的人拼命想进来,城里面的 人拼命想出去。 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 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 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 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 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 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 憔悴。
课外拓展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学谈中国诗课件ppt

杜甫和《登高》
总结词
杜甫是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登高》描绘了诗人登高 远望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详细描述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代表作,诗歌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杜甫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哲理。
现代诗人代表及其作品介绍
总结词
现代中国诗歌发展多元化,代表人物众多,包括朦胧诗 、白话诗、现代派等流派。
虽然朦胧诗派在当代诗歌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现代派 诗歌仍然在继续发展和延续,以表现个人内心世界和情 感体验为主要内容。
04
中国诗歌的艺术特色
韵律和节奏
总结词
中国诗歌注重韵律和节奏,通过音韵和节拍来营造美感。
详细描述
中国诗歌通常采用固定的韵律和节奏,如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等。这些诗歌形式 具有明显的韵律和节奏感,能够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表达情感和营 造美感。同时,中国诗歌也注重平仄的协调,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意象和象征
总结词
中国诗歌善于使用意象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详细描述
中国诗歌常常使用具体的意象和象征来传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例如,用“杨柳”代表离别之情,“月亮”代 表思乡之情,“梅”代表高洁和坚强等。这些意象和象征的使用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受力 和理解力。
抒情和叙事
总结词
中国诗歌既注重抒情,也注重叙事,二者相得益彰。
元明清诗歌的代表人物
元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元代的关汉卿、明代 的杨慎、清代的纳兰性德等。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鲜明 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 活。
03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诗歌的兴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件 (34张PPT)

问题探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作者从哪些角度阐 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歌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
词气安和
中国诗与外国诗的相同点是什么?
• 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 往往暗合。
主题归纳: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比较文学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2)
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 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3—6)
(1)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 的需要;
(2)富于暗示性;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注释补充
•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 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 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 动,形容威力大。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1)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内容上与中国诗无 甚差异且作风暗合
引用多首中外诗歌
精读.精彩语段赏读
1、思考:“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 本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 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外国诗的地方, 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用居高望远的观 点看待中国诗,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 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中国诗特点
外国诗特点
引例或修辞
早熟;抒情诗发达.没有史 先有叙事诗,再有戏 “印象派”的类
诗.缺乏变化,逐渐腐化。 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比,
篇幅短小
篇幅长
闪电空战中、楼二阁寸的象比牙喻比喻
富于暗示性
尖刻短截
多处引用中外诗歌和诗论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情感厚重、诗调沉重 比喻,对照的修辞
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精读.精彩语段赏读
3、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 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 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 是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句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 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 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周密的逻辑性, 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 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 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流毒无穷地 聪明”,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 评、抵制,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谈中国诗》ppt课件

才情横溢
众多著名诗人的杰作展现了中 华文化的多元和丰富,永远值 的影响力和意义不仅 体现在文化传承上,更融入了 人们的生活与思考,成为精神 的力量。
《谈中国诗》
中国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通过美丽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思考, 丰富的情感和壮丽的自然景色。
诗歌的历史
1 源远流长
中国的诗歌历史可以追溯 到三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诸多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2 变革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迁,诗歌形 式也不断演变和丰富,呈 现出不同的面貌。
3 文人雅士
历代文人墨客都对诗歌情 有独钟,他们的才华和创 作成就丰富了中国诗歌的 历史。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
意境丰富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 古代诗人常常将自然景色和人 情世态融为一体。
抒发情感
古代诗歌是表达内心感受和情 感的重要媒介,包含了对爱情、 友情、乡愁等主题的诠释。
音韵和谐
古代诗人追求韵律的和谐,往 往采用工整的韵脚和押韵的手 法,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李白
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具有豪放的气势和丰富的 想象力,被誉为“诗仙”。
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民 疾苦的关切,堪称“诗史之宝”。
白居易
爱情诗人,他的诗作充满温情和细腻,被誉为“诗 圣”。
苏轼
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诗歌婉约而秀丽,留下了许 多经典之作。
中国诗歌的影响和意义
文化传承
1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诗歌在五四运动中迎来了新的发展,诗人们开始关注时代变迁和个人内 心体验。
2
现代诗派系的兴起
从北方的“雨巷派”到南方的“桂林派”,现代诗歌中出现了多样化的创作流派。
《谈中国诗》ppt课件

05
中国诗歌翻译与传播
翻译原则与技巧探讨
忠实原文
01
在翻译中国诗歌时,首要原则是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诗的
意义、情感和韵味。
保持诗歌形式
02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持诗歌的形式,如押韵、节奏等,以
体现诗歌的音乐美。
文化背景考虑
03
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注释、解释
等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互动关系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体现在创作实践上,还体现在理论研究和批评领 域。通过对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 律。
古典诗歌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影响
古典诗歌对当代文学 创作的影响
古典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许多当代作家在创作中自觉 或不自觉地借鉴了古典诗歌的表现手 法和艺术技巧,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 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青玉案·元夕
此词为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描绘元夕之夜的景象和词人的 感受,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和对未来的期许。
04
中国诗歌与现代文化关系
传承与创新:古典诗歌在现代文化中的价值
01 02
古典诗歌的传承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媒体等多种渠道得以 传承。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依然能够欣赏到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意境 之深远。
象征手法与意象运用
象征手法
中国诗歌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 通过对自然景物、动物、植物等 赋予象征意义,来表达诗人的情
感和主题。
意象运用
意象是中国诗歌中重要的艺术手法 之一,诗人们通过创造独特的意象 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增强诗 歌的艺术感染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件 (28张PPT)

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这是一个哲 学命题,指出生命的运行,终要回归它的本原。 作者借此对所谓中、西文化本位论者进行了调侃, 同时强调本国诗对人的家园感。钱氏认为不仅诗 歌创作如此,人性也如此,读异国的诗会使人对 本国的诗有更深刻的体会,中国诗与西方诗是暗 合的。
5.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 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 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 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 (3)博喻手法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 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抒写了因理想不能 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同时也生动、准确 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
拓展延伸: 比喻说理
1 、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是一种用 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 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 2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 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 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 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 (像、是、如等)。
第二,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引用的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史资料 ,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 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 文学、哲学、历史学、艺 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这样的文章,让读者在 接受作者观点同时获得丰富的文史知识。
“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
——贺铸《青玉案》 提• 问,:请学生就博喻的手法,角度,效果进行诗歌鉴赏 • 答、(1)作者用博喻的手法来表现“闲愁”之多
、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词中他把抽象的闲 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
5.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 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 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 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 (3)博喻手法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 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抒写了因理想不能 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同时也生动、准确 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
拓展延伸: 比喻说理
1 、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是一种用 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 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 2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 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 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 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 (像、是、如等)。
第二,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引用的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史资料 ,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 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 文学、哲学、历史学、艺 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这样的文章,让读者在 接受作者观点同时获得丰富的文史知识。
“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
——贺铸《青玉案》 提• 问,:请学生就博喻的手法,角度,效果进行诗歌鉴赏 • 答、(1)作者用博喻的手法来表现“闲愁”之多
、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词中他把抽象的闲 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10《谈中国诗》 课件 (共56张PPT)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 剪掠。
3、韵味 4、风格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同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异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 细又静。
5、内容
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同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 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 特点及其规律。
按照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 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 抒情诗出现得异常之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 有。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 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 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 的特点。
B 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A、梵(fàn)文 轻鸢(yuān)剪掠
B、颦蹙(píncù) 吞声咽(yàn)理
C、缄(qiān)默 jiān 呶呶(náo)不休
D、叫嚣(xiāo) 了(liǎo)不足奇
倾轧(yà) 引吭(kàng)高歌 给(jǐ)予 háng 应(yìng)运而生 精髓(suǐ) 数(shuò)见不鲜 熨(yùn)帖 yù 一蹴(cù)而至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在第4、5段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 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 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 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 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 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 “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 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 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 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 得最多。
3、韵味 4、风格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同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异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 细又静。
5、内容
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同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 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 特点及其规律。
按照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 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 抒情诗出现得异常之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 有。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 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 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 的特点。
B 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A、梵(fàn)文 轻鸢(yuān)剪掠
B、颦蹙(píncù) 吞声咽(yàn)理
C、缄(qiān)默 jiān 呶呶(náo)不休
D、叫嚣(xiāo) 了(liǎo)不足奇
倾轧(yà) 引吭(kàng)高歌 给(jǐ)予 háng 应(yìng)运而生 精髓(suǐ) 数(shuò)见不鲜 熨(yùn)帖 yù 一蹴(cù)而至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在第4、5段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 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 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 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 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 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 “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 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 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 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 得最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
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
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
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
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2)
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
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
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
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
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9
第三部分(第3段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 的各个特点。
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 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 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 解本国诗歌。
•
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 方。
11
第一部分(l),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2-6),论述了中国诗在形式上 的特征。 第三部分(7-8) 论述中国诗在内容上的特 征,指明中国诗与西洋诗歌的共同之处。
12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 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 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在内容上,中国诗社交 诗多、宗教诗少。
13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 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 渐腐化。
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
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
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
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
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
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
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7
理清文章思路
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怀孕的静默”喻中国诗“言有尽而意 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怀孕”指有所包含,内蕴丰厚。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致大海
普 希 金
2
文化大家 —— 钱钟书
3
钱钟书
现代文学研究 家、作家,字默存, 号槐聚,曾用笔名 中书君 。代表作是 长篇小说《围城》。
16
“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 修辞手法,具体含义是什么?
“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 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
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而篇 幅的短小也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形象地表 明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7
解释“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 诗心的需要。”的含义。
无论他的小说 或散文,都具有机 智隽永的特点。
4
著作书目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1941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1946 《围城》(长篇小说) 1947 《谈艺录》(诗话) 1948 《管锥篇》(1-4册,文论) 1979 《七缀集》(文论集) 1985
5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 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 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 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
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
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
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
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
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15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中 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闪电战”“轻鸢剪掠”指的是什么? “闪电战”“轻鸢剪掠”都比喻中国 诗短,可以一会儿读完。
诗心在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 “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 者”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简短
18
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 每把眉眼颦蹙。”
“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每把 眉眼颦蹙”指把诗的篇幅弄短。
比喻中国诗的精炼微妙, 形象逼真,把抽象的东西 具体化了。
19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怀孕的静默。”
6
•
题目解说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
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
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
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
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
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
“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 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 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 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 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 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14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 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 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第一层,篇幅短小,意味悠远。(形式)
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3)
第二层,富于暗示,引人遥思。 (技巧) 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4-5)
第三层,“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语言)
(6) 第四层,多社交诗,少宗教诗。 (内容)
(7) 10
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 结论是什么?(8)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1)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2)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3—7) 4、作者的结论是什么?(8)
8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1)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 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 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