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简析

合集下载

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2)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文艺比 赛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3)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可以树立典范和楷模,引导学生向他们学 习。可以通过评选优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班级等方式来表彰先进典型,激励 学生向他们看齐。
(3)忠诚。忠诚是指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4)守信。守信是指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不违背诺言。
现实意义
1、古代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的 借鉴意义
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首先,古代 道德教育注重传统价值的传承和教育,这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文化自信。其次,古代道德教育强调知行合一,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有助 于引导人们树立
与创新、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知行合一等措施,不断改进当今教育, 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参考内容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在漫长的历 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这套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既包含了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又与现代社会的实际相结合, 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
古代道德教育基本方法
1、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注重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认为传统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 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古代,道德教育主要围绕着“仁、义、礼、智、信”等核心 价值展开,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
2、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古代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的当代价值

简述孟子道德教育的方法

简述孟子道德教育的方法

简述孟子道德教育的方法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对道德教育也有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孟子的道德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养性教育”、“立志教育”、“修养教育”、“修身教育”和“修行教育”等几个方面。

首先,孟子注重“养性教育”。

他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修正和养成人的积极向上的品德。

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善性,但该善性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和发展。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都有做好事、行善的本能。

因此,教育应该从发掘和培养人的善性出发。

其次,孟子倡导“立志教育”。

他认为,立志是道德修养的起点,“有志者事竟成”。

孟子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并通过教育引导人们为实现这个目标去努力。

他认为立志是人的道德动力,具有引导和激励人们自觉行善和追求道德完善的作用。

第三,孟子重视“修养教育”。

他认为修养是道德养成的基础,强调通过修养自身来达到道德境界的提升。

修养教育包括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道德修养。

孟子强调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何遵循道德规范,如何正确行事,以及如何陶冶情操等。

接下来,孟子提倡“修身教育”。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

修身教育包括个人品行的培养,注重修正个人的不足和缺陷。

孟子提倡树立良好的自我要求和严格的自律,强调个人修身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最后,孟子注重“修行教育”。

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行动和实践的支撑。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他认为只有通过行动去实践道德,才能真正品行合一,达到道德的最高境地。

孟子道德教育的方法是综合而全面的,注重从根本上培养人的善性和道德修养。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通过修养养成人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个人修身和行动实践的重要性。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封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简析

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简析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Methods in Ethies in Ancient Times
L Yao- huai LU Jun
( Philosophy ResearchInstitute, University of Southcentral China, Changsha,Hunan 410083) Abstract: In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of ideology, Confucius discussion on education in ethies is the richest with substantials and has the farthest- reaching influence. In Confucius, benevolence is the highest moral principle, Every specific moral norm comes from benev olence or is deduced from it. So the whole content of education in ethies is to be spread out from around this kemel of benevolence. In ancient China, education ethics was not only with a wealth of substantials, but also with a lot of accumulated and effective methods, such as lay cqual stress on learning and thinking ,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 carnestly practise what one advocates , exam ine, scrutinize, restrain and rule oneself , etc. Today, it should be objectively and dialectically analysed that whether the ancient Chinese educational thought in ethies is of rationality or not.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essence from dross before drowing a conclusion to affirm or negate something in this educational thought. Key words: moral principles, education in ethies, ancient times, Confucianists

试述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试述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试述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主要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核心价值观和塑造个人品质的方式。

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发扬中庸之道,以达到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以下是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立德为先: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品行和道德行为,使其具备道德操守和道德情操。

立德为先强调的是人应该具备高尚道德品质,以德立身,以德立人。

2.以仁为本:仁与爱、亲、恕等概念密切相关,是儒学道德的中心核心。

在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使其能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形成共生共赢的道德观念。

3.以义为纲:义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守,是人与人相互之间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以义为纲,注重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念。

4.以礼为乐:礼在儒家思想中是一种社会举止和行为规范,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等礼仪观念。

5.强调智慧和学问: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在道德教育中不仅注重道德修养,还重视学问的培养和智慧的提升。

智慧包括道德智慧和实践智慧,通过学问和实践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智慧。

6.以信为基:信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和诚信的核心价值观。

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信任他人、守信用、讲信誉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古代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1.启发式教育: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意识到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和应用,从而自觉地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榜样教育:通过塑造榜样,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树立正确的道德导向。

古代师生关系及家庭关系中,老师和家长作为榜样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示范和示范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

3.讲述故事教育:通过讲述古代名人或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道德准则。

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故事中的道德严肃性和道德正确性。

古代文学的道德教育

古代文学的道德教育

古代文学的道德教育古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塑造社会价值观和培养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跨越时空的叙事、描绘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以及传递深刻的道德思考,古代文学为人们提供了丰盛的道德教育资源。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如何通过道德教育,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一、古代文学的价值观传递古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着对道德价值的传递与弘扬。

这些作品以宏大的背景描绘人物的品德和道德选择,通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向读者传递着崇高的思想和价值。

例如《红楼梦》以叙述贾宝玉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强调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忍辱负重、一心一意、坚持梦想等众多道德价值观念。

通过这样的作品,古代文学在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强化了道德意识。

二、古代文学中的榜样形象古代文学作品塑造的各种英雄人物形象成为了社会的道德楷模。

这些形象往往以崇高的精神品质和无私的奋斗精神作为基石,成为了社会公认的榜样典范。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不仅具有过人的智慧和勇敢的精神,还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行动力,为人们展示了为了正义和正能量而奋斗的力量。

这样的榜样形象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向上情感,影响人们的行为准则。

三、古代文学的道德启迪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故事和哲理寓言,常常帮助人们认识到善恶之间、正邪之别等重要的道德观念。

这些故事饱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情节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向人们讲述了道德与生活的关联。

例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系统地介绍了孝、悌、忠、信等基本的道德准则,给予了读者积极向上的指引与启迪。

四、古代文学对人类情感的化解古代文学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能够通过讲述故事和描绘人物形象,激发人们的共鸣与情感体验。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困扰与矛盾,而古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情感的宣泄与化解方式。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化解内心的纠结与困惑,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状态。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谦虚谨慎
道家强调谦虚谨慎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虚心学习、谨慎行事,不骄傲自满、不轻率从事。
法家德育方法
强调法制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个人应该遵守法律,维护法制秩序。
崇尚功利
法家主张功利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实际利益为基础,追求个人和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亲子共学
中国古代德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启示现代家庭教育应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重视德育
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德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启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应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
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德育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启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应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01
过分强调道德教化
古代德育过于注重道德教化和约束,强调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道德自觉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02
忽视个体权利与自由
过于注重道德教化和约束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权利和自由,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探索。
过于注重道德教化与约束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德育注重公德意识的培养,启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应强化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04
CHAPTER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的局限与不足
抑制独立思考
过于强调传统和权威容易抑制学生的独立思考,削弱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据首要和核心的地位,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对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摘要: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道德内化、身体力行等等。

今天我们应当以辩证的眼光,客观分析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从中找到有益的启示并古为今用。

关健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启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我国古代统治者从维护其自身根本利益出发,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为此他们采用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我们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今天,继承古代优良传统,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是一件报有意义的事。

纵观我国五千年封建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硕果累累,方法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思并重。

孔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既要“学”,又要“思”。

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2]。

光“学”还不够,还必须使“学”与“思”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指什么呢?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3]。

“思”包括对于行为的思考,是将所学的道德知识用之于行为的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在思考中进行主动地学习。

第二,省察克治。

“省察”是指自我反省、自我检查。

“克治”即自我纠正、自我改过。

“省察克治”,是道德的自我教育方法。

省察克治源于孔子的思想,而由王阳明正式提出并阐明。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即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试述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试述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从远大理想。以“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来教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行有不得, 反求诸已”。 39
育学生不迷恋眼前物质享受, 更不能为追求物质享乐而放
4.迁 善 改 过
弃政治信仰。孟子则主张“舍 生取义”,“富贵不能淫 , 贫 贱
在一定意义上说, 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帮助学生逐步克
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服和纠正缺点、错误并教育学生 正确对待自己 的 缺 点 、过
要使学生立志乐道, 必须经过长期培养和艰苦训
失和错误, 不断发扬优点、长处的过程。迁善改 过 , 就 是 中
练。孔子认为, 应该让学生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经受各
国古代教育家正确处理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则。
种 困 难 与 考 验 ,“岁 寒 然 后 知 松 柏 之 后 凋 也 ”。孟 子 说“生
Jan.11,2007 2007年 1 月 11 日 Total No.258 旬刊 总第 258 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ZHONGGUO ZHIYE JISHU JIAOYU
综合
Zong He
德育天地
试述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张建民
( 滨州职业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00)
1.立 志 乐 道
后 谓 之 学 ”。
古代教育家认为, 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解决的是人生观
3.自 省 自 克
问题, 普遍重视立志乐道的教育, 要求学生确立人生的远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的道德品质符合社会公认
大理想和宏伟目标, 明确前进的方向, 坚定前进的信心。孔
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因此, 学生必须不断提高对道德准则
子 说“人 无 远 虑 , 必 有 近 忧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 夫 不 可 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期 ( 总第 14 期 ) 2001 年 12 月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Vol. 2 ( Sum No. 14) Dec. 2001
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简析
吕耀怀 卢 军
410083) ( 中南大学哲学研究所 , 湖南长沙 [摘 要]
子说 : 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 ; 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 ; 好直不好学 , 其蔽也绞 ; 好勇不 [10] 好学, 其蔽也乱 ; 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 。光 学 还 不够, 还必须使 学 与 思 结合, 因为 学而不思则罔, [ 11] 思而不学则殆 。 思 是什么呢 ? 孔子说: 君子有 九思: 视思 明, 听思聪 , 色思温 , 貌思恭 , 言思忠 , 事思 [ 12] 敬, 疑思问 , 忿思问 , 忿思难见 , 得思义 。 思 包括 对于行为的思考, 是将所学的道德知识用之于行为的 分析,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 受教育者不是被动地学习, 而是在思考中进行主动的学习。 方法之二 : 省察克治。 省察 是指自我反省、 自我 检查。 克治 即自我纠正、 自我改过。 省察克治 , 是 道德的自我教育方法。省察克治源于孔子的思想, 而 由王阳明正式提出并阐明。孔子说 : 见贤思齐焉, 见 [ 13] 不贤而内自省也 。 自省 , 即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 反省。 论语 颜渊 : 内省不疚 , 夫何 忧何惧 ? 此处 内省 也是指的 自省 。王阳明在孔子有关论述的基 础上作了进 一步的发 挥, 强 调省察克 治之功。他说: 省察克治之功, 则无时而可间 , 如去盗贼, 须有个扫除 廓清之意。无事时将 好色、 好 货、 好 名等私欲 逐一追 究, 搜寻出来 , 定要拔去病根, 永不复起, 方始为快, 常 如猫之捕鼠, 一眼看着 , 一耳听着, 才有一念萌动, 即与 克去 , 斩钉截铁 , 不可姑容与他方便 , 不可窝藏 , 不可放 [ 14] 他出路, 方是真实用功, 方能扫除廓清 。王阳明的 省察克治 , 已不限于对行为的反省 , 而是深入到对行 为动机的追究, 由此可见, 省察克治 虽源于 自省 , 但又比 自省 更为严格、 更为深刻、 更为全面。 方法之三: 因人施教。孔子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具 体情况 , 进行侧重点不同的道德教育。例如 , 当孟懿子 问 孝 时 , 孔子答曰 : 无违 , 即不要违背礼。对父母 要 生, 事之以礼 ; 死 ,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而当子游 问 孝 时, 孔 子则说: 今之 孝者, 是 谓能养。至于犬 [ 15] 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 同样是问 孝 , 但孔 子却针对问者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的强调 , 这就是道 德教育中的因人施教的方法。在朱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中, 也包含有因人施教的方法。朱熹把人分为圣人、 贤 人、 全人、 中人、 富人、 懒人等几种类型 , 认为除了圣人 之外, 对其他各种人都要进行道德教育。由于不同类 型的人具有不同禀性 , 故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 , 即对不 同的人施予不同的教育。 方法之四 : 身体力行。这一方法包括两个方面 : 一 是通过教育者本人的示范 , 产生对于受教育者的道德 影响; 一是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 要将所 学转变为所行 , 即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 , 形成良好的道 德习惯。孔子说 : 不能正其身, 如正 人何? 其身正, [ 16]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这些话虽然是就 从政而言, 但由于道德教育也是 正人 的工作, 故对于 道德教育来说也是适用的。事实上, 孔子正是以其 自
[ 收稿日期 ] [ 作者简介 ]
之心, 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 [ 3] 矣, 若火之始热 , 泉之始达 。正因为人性中内含 四 端 , 故可以 通过道德教育 扩 而充之 , 使之成 为仁、 义、 礼、 智四德。荀子反对 性善论 而提出 性恶说 , 但 性恶说 并不否定道德教育 , 而恰恰是从一个不同 的角度对于道德教育之必要性、 重要性的论证。荀子 认为因为人之性恶 , 所以, 只有通过道德教育, 才能 矫 饰人之惰性 , 变恶为善; 才能建立社会秩序, 变 乱 为 治 。孔、 孟、 荀之后 , 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亦为不同 时代的思想家们所接受。 古人不仅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 而且为道德教育规 定了多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 , 儒家占据
在中国古代 思想上 , 孔子关 于道德 教育之 内容的 论述是最 为丰富 的 , 其影响也 是最为 深远的。 在孔子 那里 ,
仁 是最高的 道德原则 ; 一切具体的道德规范 , 都隶属于 仁 或由 仁 推 理而来。因此 , 道德教 育的全部 内容 , 就必须 围 绕 仁 这一核 心展开。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 , 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 , 而且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 例如 : 学 思并重、 省 察克 治、 因人施教、 身体力行等等。今天的人们应当以辨证的眼光 , 客观地分 析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性与不合 理 性之所在 , 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 , 然后再作出肯定什么 , 否定什么的结论。 [ 关键词 ] 伦理 ; 道德教育 ; 古代 ; 儒家 B82- 0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671- 5136( 2001) 02- 0032- 03 [ 中图分类号 ]
中国道德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 即 有不少思想家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孔子主张 为政以 德 , 而为了实现 德治 , 就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孔子 说: 道之以政 ,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 [ 1] 以礼, 有耻且格 。通过加强道德教育, 可以使民 有 耻且格 , 比单纯用 刑 更能起到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 作用。被称为 亚圣 的孟子, 继承了孔子 为政以德 的思想 , 从政治的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孟子说 : 善政 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 民畏之 ; 善教 , 民爱之。善 [ 2] 政得民财 , 善教得民心 。孟子还提出 性善论 , 论 证了实施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他说 : 恻隐之心, 仁之 端也; 羞恶之也 ,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
2001- 10- 10 吕耀怀 ( 1956- ) , 男 , 湖北黄陂人 , 哲学硕士 , 中南大学哲学 研究所教 授。主要研究 方向 : 伦理学 与传统 文化。
第方法简析
33
着主导的地位。就儒家而言 ,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之内 容的论述是最为丰富的, 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根 据孔子的论述, 仁 的教育, 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孔子那里, 仁 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 一切具体的道德 规范, 都隶属于 仁 或由 仁 推演而来。因此, 道德教 育的全部内容, 就必须围绕 仁 这一核心展开。孔子 所提出的 仁 的意义 , 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 一 方面, 强调人事、 人为, 注重人的内心修养; 另一方面,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两方面的意义, 在隶 属于 仁 的或与 仁 相关的道德规范中得到了具体的 展现。 仁 者 爱人 。据 论语 颜渊 : 樊迟问仁 , 子 曰: 爱人 。 爱人 是出自 仁 的具 体要求, 因此, 爱人 无 疑是 道德 教 育的 重要 内容。教育 人 们 爱 人 , 并不只是爱自己的家人, 而且还要推及他人, 达到 [ 4] 所谓 泛爱众, 而亲仁 。在道德教育中 , 孔子极为重 视孝悌之道的灌输, 因为孝悌是 为仁之本 。孔子的 弟子有若说 :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 其为 [ 5] 仁之本与 ! 有若此 说, 实 际上反 映了 孔子的 观点。 所谓孝悌, 是指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加强孝悌观念 的灌输 , 实际上是强化对于 上 的敬重, 有助于维护社 [6] 会的政治统治: 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 。 孔子关于道德教 育之内容的规 定, 还 包括忠恕 之道。 [ 7]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关于 [ 8] 忠 , 通常以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释之。 论语 子路 : 子曰: 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虽在夷 狄, 不可弃也。 在孔子看来, 即便是在夷狄之邦, 也不 能不 忠 , 可见 忠 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谓 [ 9] 恕 , 就是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恕 不仅有将心 比心之义 , 也包含宽容、 容人的意思。 孔子之后的历代儒家 , 虽然结合其各自所处的时 代、 社会的特殊 要求, 对 道德教育的 内容有不 同的强 调、 补充和发展, 但大多未离开孔子上述规定的基本思 想。例如 , 汉儒董仲舒注重 三纲五常 的伦理教育 , 而 所谓 三纲五常 , 实际上是孔子所谓 忠恕 、 孝悌 等 规范的精致化; 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一派 , 把 良心 纳入 道德教育的内容, 而所谓 良心 不过是仁性在更高层 次上的表达而已。为什么以孔子为代表的道德教育思 想一直是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脉呢? 究其原因, 是 因为孔子之后古代社会虽然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但这 种变化并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 , 而孔子的道 德教育思想 , 又确实具有相对于封建社会的合理性和 可行性。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 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 而且积 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里举其要者, 略述如下。 方法之一: 学思并重。孔子在道德教育中, 强调既 要 学 , 又要 思 。这里的 学 , 是指学习道德知识, 掌握道德理论。只有 为仁 的动机 , 而不努力去学习 道德知识或疏于此种学习 , 就不可能真正 为仁 。孔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Methods in Ethies in Ancient Times
L Yao- huai LU Jun
( Philosophy ResearchInstitute, University of Southcentral China, Changsha,Hunan 410083) Abstract: In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of ideology, Confucius discussion on education in ethies is the richest with substantials and has the farthest- reaching influence. In Confucius, benevolence is the highest moral principle, Every specific moral norm comes from benev olence or is deduced from it. So the whole content of education in ethies is to be spread out from around this kemel of benevolence. In ancient China, education ethics was not only with a wealth of substantials, but also with a lot of accumulated and effective methods, such as lay cqual stress on learning and thinking ,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 carnestly practise what one advocates , exam ine, scrutinize, restrain and rule oneself , etc. Today, it should be objectively and dialectically analysed that whether the ancient Chinese educational thought in ethies is of rationality or not.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essence from dross before drowing a conclusion to affirm or negate something in this educational thought. Key words: moral principles, education in ethies, ancient times, Confucianis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