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分析教学文案
八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这些发明和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意义,认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提高历史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感受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堂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发生在哪个时期?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哪些发明和创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电力、钢铁、石油等,深入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这些领域的影响。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分享与展示各小组将研究结果进行整理,以PPT、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其他同学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提出疑问,共同探讨。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思考题,如:“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谈谈你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3.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教材: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2.图片: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发明和创新的照片。
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

D.第一次世界大战
莱特兄弟 在1903年12月 17日,将世界 上第一架载人 动力飞机送上 了蓝天,这架 飞机被叫做 “飞行者1 号” 。
阿尔弗雷德· 贝恩哈 德· 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896) 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和实业家,诺贝尔奖的创 立人。诺贝尔奖颁发给在 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 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 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美 23%
其他 22% 德 13% 英 32% 法 10%
法 6% 德 16%
英 14%
美 35%
其他 29%
1870年Leabharlann 1913年返回 主界面
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为了发展经 济,你会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课堂小结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了。通过这次活 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同时也 通过我们的动脑动手,加强了对第二次工 业革命的认识。希望大家从小树立科技意 识,善于思考。这样才会为我们国家未来 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德国> 西门子研制 出发电机
马可尼, 意大利电气工 程师和发明家。 他用电磁波进 行无线电通讯 实验,获得成 功。
卡尔· 本茨,德 国人,是现代汽车 工业的先驱者之一, 人称“汽车之父”。
爱迪生,美国人, 尽管一生只在学校里读 过三个月的书,但通过 勤奋好学,勤于思考, 发明了电灯、电报、留 声机、电影等一千多种 成果,成为著名的发明 家,被誉为“发明大 王”,为人类的文明和 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架电话
爱迪生发明有声电影
爱迪生与留声机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
19世纪巴黎的电力铁路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驶他们制造的飞 行器进行首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刚过了一个小假期,同学们是怎么来的学校?(学生答:坐汽车、骑自行车、骑电车)汽车和电动车的动力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学生答:第二次工业革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方向和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明确概念:大屏幕展示,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学生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特点:科技突飞猛进。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的条件学生运用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方法来分析本课的问题。
条件学生自己分(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通过地图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同时也可以分析出特点:涉及范围广泛、同时发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通过一道试题检测学生预习的成果,并通过教与学平台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3、设计一道情景题,学生深入情景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4、大屏幕展示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发明者、国籍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四)两次工业革命都对人类的生产组织形式产生了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1、我们一起来看垄断组织是如何形成的。
(大屏幕展示形成过程)2、垄断组织的形成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依据预习的知识回答。
3、合作探究:材料一: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
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
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
到1914 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学生注意试题中的时间,可以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学生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通过一道选择题检测学习成果3、合作探究:材料一:19 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说课稿

《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科技变革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成就、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大发明和技术创新,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和国际关系的调整。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工业革命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
但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细节和深层次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因素。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如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新通讯手段的出现、化学工业的发展等。
(3)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对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2)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教学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作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 优秀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术名称、发明者及国籍)2.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中外联系)大家还记得中国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情况吗?(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于19世纪70年代出现在香港到上海之间,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教师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关键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它的创制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我们接着看第二目。
二、汽车和飞机的发明1.内燃机的创制(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1883年戴姆斯——1897年狄塞尔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引导回忆:第一次动力机革命是在什么时候?表现是什么?第二次动力机革命又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又是什么?教师总结: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
内燃机动力大、相对较小,便于广泛应用。
尤其是柴油机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引发了交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新型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应运而生。
2.汽车的发明(卡尔·本茨、亨利·福特)3.飞机的发明(美国莱特兄弟)4.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人类历史从蒸汽机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拓展训练:负面的影响: 汽车的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但汽车排出的废气给人类造成了环境和噪声的污染,因此要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影响,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课堂小结: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一览表成就发明者国籍意义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英国为电力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结合本课学习谈谈你对科技发明作用的看法。
2024年八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时间框架、主要标志和国家。
学生能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化学、通讯和交通等领域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学生能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学会合作学习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创新精神,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强化学生的国际视野,理解不同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贡献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工业革命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不同国家的发展差异及其原因。
如何深入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工业革命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标志。
讲解电力、化学、通讯和交通等领域的重大发明和创新,如爱迪生的电灯、贝尔的电话、莱特兄弟的飞机等。
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具体的发明或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对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工业革命对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发明家或企业家,体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创新精神。
课堂总结回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强调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第二次工业革命》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如:电的应用,爱迪生的发明,内燃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教师组织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配一段解说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就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谜语:一根藤儿连万家,家家开出幸福花,花儿夜夜放光芒,工作学习需要它。
(电灯)没嘴会说话,没手会摇铃,相隔千万里,说话能听清。
(电话)一只箱子方又长,两条辫子竖顶上,接上电线跑得欢,接送乘客忙又忙。
(电车)这些谜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与电有关)同学们还能说出在生活中与电有关的哪些器物?(电视、冰箱、电梯、空调、电饭锅、电熨斗、电脑、电热水器等等)同学们列出这么多电器,可见“电”这种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发电机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走进我们的生产生活领域的?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和特点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科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特科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
只有……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说课稿

《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这次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还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节课主要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获取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成就,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观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和影响。
2、教学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理解以及如何辩证地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
(2)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飞艇是一种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它
与气球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推进和 控制飞行状态的装置。飞艇由巨大 的流线型艇体、位于艇体下面的吊 舱、起稳定控制作用的尾面和推进 装置组成。艇体的气囊内充以密度 比空气小的浮升气体(氢气或氦气) 借以产生浮力使飞艇升空。吊舱供 人员乘坐和装载货物。尾面用来控 制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稳定。
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 出的无限想象力。
伦敦 “水晶宫” 内景
伦 敦 水 晶 宫
伦 敦 水 晶 宫
• 伦敦水晶宫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代表性
建筑。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宽408英 尺(约124.4米),长1851英尺(约564 米),共5垮,高三层,由英国园艺师J·帕 克斯顿按照当时建造的植物园温室和铁路
他认为电与磁是一对和谐的对称现象。既然电能生 磁,他坚信磁亦能生电。经过10年探索,历经多 次失败后,1831年8月26日终于获得成功。这次 实验因为是用伏打电池在给一组线圈通电(或断电)
的瞬间,在另一组线圈获得的感生电流,他称之为 “伏打电感应”。尔后,同年10月17日完成了在 磁体与闭合线圈相对运动时在闭合线圈中激发电流
站棚的方式设计,大部分为铁结构,外墙
和屋面均为玻璃,整个建筑通体透明,宽 敞明亮,故被誉为“水晶宫” 。
的提出。1821年在读过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 论文后,为这一新的学科领域深深吸引。他刚刚迈 入这个领域,就取得重大成果——发现通电流的导 线能绕磁铁旋转,从而跻身著名电学家的行列。因
受苏格兰传统科学研究方法影响,通过奥斯特实验,
Benz,1844年11月25日-1929年4月4 日),德国著名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
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 一,人称“汽车之父”、“汽车鼻祖”。
• 他领来了生产奥托四冲程煤气发动机的营业执照,
经过一年多的设计与试制,于1879年12月31日 制造出第一台单缸煤气发动机(转速为200转/分, 功率约为0.7千瓦)。不过,这台发动机并没有 使奔驰摆脱经济困境,他依然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生活十分艰苦。但是,清贫的生活并没有改变本 茨投身发动机研究的决心,经过多年努力,1886 年1月29日,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不用马拉的 三轮车,现保存在慕尼黑的汽车博物馆。奔驰汽 车公司获得'汽车制造专利权',正是这一日子,被 确认为汽车的生日。(本茨没有工场、没有资金, 他的妻子就变卖了嫁妆和首饰。经过几年饿肚子 拼命地工作,他一改再改设计方案,组装发动机, 得到了皇家摄影师比勒的资助,改进了奥托四冲 程发动机,终于1886年1月29日卡尔·本茨试制 成功世界上第一辆单缸发动机三轮汽车。)
的实验,他称之为“磁电感应”。经过大量实验后,
他终于实现了“磁生电”的夙愿,宣告了电气时代 的到来。
爱 迪 生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气灯(瓦斯灯),但是煤
气靠管道供给,一但漏气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 人们对于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实上,爱迪生 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除了改良照明之 外,还要
阿 帕 奇 直 升 机
美 、 —辉煌成就 德
美 法 英 德
1860年
1890年
1910年
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 中比重的变化(1870年~1913年)
其他
美
22%
23%
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
英
法
32%
10%
1870年
法英 6% 14%
美 35%
德 16%
其他 29%
1913年
谢 谢 啦 !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分析
• 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热闹非凡的气氛中开
幕,在占地9.6万平方米的展区中,展览用 的桌子总长约有13公里,在23个星期的展 览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14000 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 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还有一头标本大
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
创造一套供电的系统。
• 于是他和梦罗园的伙伴们,不眠不休的做了
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 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 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 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
卡 尔 本 茨
• 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Karl Fried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