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基本知识(DOC)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传染病基础知识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传播而引起的疾病。
在人类的历史上,传染病造成了无数生命的流失和健康的破坏。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应的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点。
一、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播给其他人类或动物,引起感染的疾病。
根据病原体的性质和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以及真菌性传染病等。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播给其他人。
如流感、麻疹等。
预防飞沫传播的传染病,可以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通风等。
2. 食物与水源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是指通过食物、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给人体。
如霍乱、肠道传染病等。
预防食物与水源传播的传染病,可以遵循卫生习惯,饮用煮沸的水源,妥善处理食物等。
3. 虫媒传播:虫媒传播是指通过蚊子、苍蝇等昆虫传播病原体给人体。
如疟疾、登革热等。
预防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可以使用驱虫剂、保持环境卫生等。
4.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患病者的体液、皮肤等传播病原体给其他人。
如艾滋病、乙肝等。
预防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可以戴手套、使用消毒液、禁止共用针具等。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 接种疫苗: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免疫力,减少患染病的风险。
根据不同的传染病,有相应的疫苗接种计划。
2. 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基础。
如勤洗手、覆盖口鼻等,可以有效阻止病原体的传播。
3. 环境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非常重要。
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可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4. 隔离措施:对于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措施是防止病原体传播的有效方法。
将患者与他人隔离,以减少传播的风险。
5. 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对于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于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完整版)传染病知识培训

完整版)传染病知识培训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由呼吸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飞沫、空气等途径传播,易发生于人群密集的场所。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肺结核、肺炎等。
2、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措施:1)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2)保持室内通风;3)避免人群密集场所;4)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5)及时就医,进行早期治疗。
三、肠道传染病1、肠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肠道传染病是由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易发生于不洁卫生、饮食不当的情况下。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痢疾、霍乱、肠道病毒等。
2、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措施:1)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2)饮用干净卫生的水源;3)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4)及时消毒污染物品;5)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
四、性传播疾病1、性传播疾病的基本特征:性传播疾病是由性传播途径传播的疾病,包括淋病、梅毒、艾滋病等。
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易发生于性行为不规范、不洁卫生的情况下。
2、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措施:1)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2)使用安全套等避孕措施;3)定期进行性健康检查;4)及时就医,进行早期治疗。
五、结语预防传染病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加强个人卫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时就医治疗,才能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卫生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共同维护健康的生活环境。
1、传染病易于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和集体单位传播,常常引起局部暴发。
冬春季节是常见的发病季节,低龄儿童是易感人群。
流行的发生通常与居住拥挤、人群聚集、易感者比例高等因素有关。
如果防护措施不当,甚至会在医院内传播。
在缺乏疫苗特异免疫预防的人群中,这些呼吸道传染病可能会周期性地流行。
2、学校里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和风疹等。
3、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病宣传资料

传染病宣传资料传染病宣传资料介绍: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病原体(如、细菌等)传播给其他人的疾病。
传染病的防控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环节。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些关于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帮助公众加强对传染病的认知,减少感染风险。
1:常见传染病及病原体介绍1.1 流感1.2 痢疾1.3 结核病1.4 肺炎1.5 麻疹1.6 水痘1.7 脊髓灰质炎1.8乙肝1.9猪流感2:传染病传播途径2.1 空气传播2.2 飞沫传播2.3 接触传播2.4 垂直传播2.5 引物传播3:传染病的主要症状3.1 发热3.2 咳嗽3.3 呕吐3.4 腹泻3.5 皮疹3.6 肌肉疼痛3.7 乏力3.8头痛4: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4.1 手卫生4.2 咳嗽礼仪4.3 室内通风4.4 饮食卫生4.5 疫苗接种4.6 避免接触病原体4.7 不随地吐痰4.8个人防护用品5:传染病的治疗方法5.1 抗药物5.2 抗生素5.3 免疫治疗5.4 对症治疗5.5 康复护理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传染病防控法:它是我国专门用于预防传染病的法律法规。
6.2 疫情:指某一地区或群体中传染病数量的特点和变化。
6.3 隔离:将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单独安置在特定场所,以阻断传播的措施。
附件:1、流行病学报告样本2、传染病疫苗接种通知书范本3、精神卫生传染病报告表格范本本文档涉及附件,具体内容请参考附件部分。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传染病防控法:我国用于预防传染病的法律法规。
- 疫情:指某一地区或群体中传染病数量的特点和变化。
- 隔离:将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单独安置在特定场所,以阻断传播的措施。
传染性疾病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染性疾病重点知识点总结一、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和寄生虫传染病四大类。
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包括结核病、痢疾等;病毒性传染病包括流感、艾滋病等;真菌性传染病包括念珠菌病、白喉等;寄生虫传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等。
二、传染病的症状不同的传染病具有不同的症状,但一般包括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呕吐、腹痛等。
病毒性传染病常常伴有皮疹、咽部充血、咽痛等。
细菌性传染病常常伴有化脓性分泌物、脓肿等。
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水传播和粪口传播等。
空气传播主要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传播,主要包括肺结核、麻疹等。
飞沫传播是指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把病原体传播到他人,主要包括流感、麻疹等。
接触传播是指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病病原体,主要包括沙门氏菌病、腮腺炎等。
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水传播,主要包括霍乱、痢疾等。
粪口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食物、水、手指等受污染物传播,主要包括痢疾、传染性肝炎等。
四、传染病的预防预防是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接种疫苗,及时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加强锻炼,避免接触病原体。
五、传染病的控制传染病的控制主要包括隔离患者,消毒环境,做好个人防护,加强监测和报告,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对于已经发生的传染病,要尽快隔离患者,对患者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做好个人防护,加强监测和报告,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对于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了解传染病的种类、症状、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一类疾病。
以下是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1. 传播方式:传染病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包括接触传播(如直接接触感染者或被感染物品)、空气传播(通过感染者的呼吸道飞沫)、食物或水传播(通过食物、水源或污染的器皿)等。
2. 症状:传染病的症状因病原体种类和感染部位而异。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皮疹等。
3. 预防: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预防方法包括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打疫苗、避免接触患病者或病原体、健康饮食等。
4. 治疗:传染病治疗的方法取决于病原体种类和感染的严重程度。
一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等进行治疗。
5. 公共卫生措施:传染病的控制和防治需要采取公共卫生措施,如加强疫苗接种、建立监测系统、提高卫生设施和条件、加强宣传教育等。
6. 常见传染病: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炎、结核病、麻疹、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疟疾、登革热等。
总之,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及时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保障个人与社区的健康安全。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化的加速,传染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染病的定义、传染途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等。
一、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通过传染途径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微生物。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感染性,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或从动物传播给人。
二、传染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体液而传播病原体,如手术刀、注射器等工具的共用。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传播,如结核杆菌通过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给他人,如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消化道传播是指通过食物或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给人,如霍乱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血液传播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病原体,如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传播。
三、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定期洗澡等。
2.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洗、消毒和通风,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3.接种疫苗:根据疫情和个人情况,定期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些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4.避免接触:避免接触已知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减少传播的机会。
5.安全饮食:选择新鲜、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生食和未经煮沸的水源,预防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
6.个人防护措施:在特殊环境中,如医院、实验室等,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四、传染病的应对策略当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控制传播。
应对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避免疫情扩散。
2.隔离措施:对已经感染的患者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传染给他人。
中小学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doc

中小学学校传得病预防控制知识第一章传得病的基本知识一、传得病( 一) 什么是传得病传得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惹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能经过多种门路,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之间互相传染。
( 二) 传得病的特色传得病一般都拥有以下特色:1病原体绝大部分传得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含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
少量传得病的病原体到现在仍不太明确。
2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经过必定方式 ,抵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体现出必定传染性。
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目、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要素有关。
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4免疫性二、什么是法定传得病传得病种类众多,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某些传得病例为法定传得病以增强管理。
2004 年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得病防治法》规定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法定传得病。
此中 :1乙传得病 2 种 : 鼠疫、霍乱。
2乙类传得病25 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重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得病10 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之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三、传得病流传的基本条件传得病专播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生殖而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含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昆虫。
(二)流传门路是指病原体走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余易感者所经过的门路。
常有的传得病流传门路与过程有以下几种 :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空气或飞沫流传食品或水 ( 共同的污染源 )昆虫或动物媒介血液 / 体液传染母婴传染( 三) 易动人群既对某种传得病缺少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就是这类传得病的易动人群。
传染病防治知识

传染病防治知识
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或昆虫等途径传染给他人。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下面将介绍一些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
一、个人卫生惯
- 科学正确地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之一。
使用洗手液或肥皂,以及流动的清水,彻底搓洗手部,特别是指腹、指缝和指甲间。
- 避免直接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口腔,避免口鼻咳嗽、打喷嚏时的飞沫传播。
- 注意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
二、环境卫生管理
- 定期清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地面、桌面、门把手等常接触的物体,使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清洁。
- 定期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定期清洗和消毒水龙头、卫生器具等设施。
三、合理使用药物
- 遵循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
不滥用、不过量使
用药物。
- 不随意购买和使用处方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
四、接种疫苗
- 注意按照国家的疫苗接种规划进行接种,保证个人的免疫力。
- 针对特定传染病,如流感、水痘等,通过接种相关疫苗加强
免疫防护。
五、宣传教育
- 加强对传染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
- 及时关注公共媒体发布的防控信息,积极响应防疫措施。
以上是一些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通过切实执行这些措施,
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保障个人和社会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基本知识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的致病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因而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
散发:(sporadic)指在一定地区内某传染病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流行:(epidemic)指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当地常年发病率数倍,一般3到10倍。
大流行:(pandemic)指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范围广泛超出国界或洲界。
暴发:(outbreak)是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通常为该病的潜伏期内,这些病例多由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所引起,如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
季节性:(seasonal)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季节的影响,在每年一定期间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
地方性:(localization)由于受地理气候的自然因素或人们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传染病仅局限在一定地区内发生这种传染病称为地方性传染病。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医学观察:只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不加限制,但每天进行必要的诊查,以了解有无早期发病的征象,主要用于乙类传染病。
留验,又称隔离观察,是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加以限制,并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确诊后立即隔离治疗,主要用于甲类传染病。
标准预防: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隔离:是指把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安置于指定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
疫源地消毒,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目的在于消灭由于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包括终末消毒和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指当病人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消毒,包括对病人所处环境、所接触物品和排泄物的消毒,也包括病人出院前的自身消毒或死亡后对尸体的消毒处理。
随时消毒:指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及时消毒。
复发:指传染病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复燃:指当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稳定恢复至正常,又在发热。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
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季节性,地方性,感染后免疫)传染病流行过程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常见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共同媒介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预防接种:分为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常用制剂有抗毒血清,人血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和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等。
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隔离的种类分为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急性传染病。
以急起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胸闷,腹泻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功能衰竭。
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病死率高是此病的主要特点。
1.传播途径:飞沫传播2.重型:病情重,进展快易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3.隔离措施:疫情报告,建立发热门诊,隔离:①发现疫情就地实施呼吸道隔离,立即采取消毒隔离措施,防止疫情蔓延②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医院要设立隔离病区,病区内要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分开收治,应住单人房间,避免使用中央空调③住院病人均需严格隔离不得离开病区④严格规定探视制度,不设陪护,不得探视,如出现病人病情危重的特殊情况,确需探视的,探视者必须按规定做好个人防护⑤工作人员进入隔离病室必须做好个人防护,需戴12层棉纱口罩或N95口罩,戴帽子防护眼罩及手套鞋套,穿隔离衣保证无体表暴露于空气中⑥房间定期定时用含氯消毒剂和0.5%过痒乙酸溶液擦拭消毒,对病人的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用含250到500毫克每升,有效氯的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排入下水道⑦接触过病人和其他被污染物品后应用消毒剂消毒手,包括用0.5%聚维酮碘溶液涂擦1-3分钟,用75%酒精和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3分钟。
出院参考标准为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①未用退热药物体温正常七天以上②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③胸部影像学显示有明显吸收二: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各型病原不同,但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及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而乙型丙型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且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乙型肝炎病毒的3种病毒颗粒:①Dane颗粒,②小球形颗粒,③管状颗粒。
2.甲肝的传播途径经粪口传播极少见输血传播。
乙肝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婴幼儿期是获得感染最危险的时期。
丙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戊肝的传播途径,与甲肝相似。
3.病理生理:①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②肝性脑病③出血④腹水⑤肝肾综合征4.临床表现:急性肝炎(甲、戊)1急性黄疸型肝炎1>黄疸前期a病毒血症;畏寒、发热、疲乏、全身不适。
b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厌油、腹胀、腹痛等c荨麻疹斑丘疹关节痛等2>黄疸期,前期症状好转,黄疸加深,尿色深入茶,巩膜皮肤黄染体检肝大,质软,轻压痛3>恢复期症状消失,黄疸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正常。
2 急性非黄疸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较轻。
临表慢性肝炎(乙,丙,丁)1,轻度疲乏,厌油,肝区不适,肝大2,中度,介于轻,重之间3,重度,有明显是.或持续出现的肝炎症状疲乏,纳差,厌油,腹泻肝衰竭各型均有可发生,临床表现:1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171umol|l 2肝脏进行性缩小,肝臭3出血倾向4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5 肝性脑病6 肝肾综合征5.肝炎护理诊断:①活动无耐力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②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与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或吸收功能障碍有关③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胆盐沉着刺激疲乏神经末梢引起瘙痒,肝衰大量腹水形成,长期卧床有关④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降低有关⑤潜在并发症出血,肝性脑病,肾衰,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6.护理措施:①休息与运动,急慢性肝炎活动期,肝衰是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②生活护理协助病人进食和如厕③饮食护理1> 肝炎危险期,不宜高营养饮食,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若不能满足生理需要,遵医嘱静脉营养2)黄疸消退期少食多餐3)肾衰是,低蛋白饮食.不宜长期摄入高热量高糖饮食,腹胀者减少产气食品的摄入,禁饮酒④用药护理a 指.导病人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加药b用药前向病人说明干扰素,治疗的目的,意义和不良反应c用药期间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等⑤病情检测观察a生命体征b观察出血情况c胃肠道反应,及时对饮食进行调整d观察皮肤防止压疮7.一般保肝药物和支持疗法:①补充B族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B②促进解读功能的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TAD)、葡醛内酯等③促进能量代谢的药物,如肌苷、ATP、辅酶A等④促进蛋白代谢的药物,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5AA)(肝安)⑤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可通过改善微循环起退黄作用,如山莨菪碱、低分子右旋糖酐,⑥注射白蛋白或血浆。
8.干扰素常见不良反应A发热反应多饮水,卧床休息或同事服用解热镇痛药B,肠道反应对症处理,严重者停药C,精神神经症状,严重者减药或停药D.肝功能损害酌情继续治疗或停药E,脱发后期出现,停药后恢复F血象改变白细胞减少,遵医嘱给升白细胞药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也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和急性肾衰竭。
1,传染源老鼠2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母婴,虫媒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多见3.临床表现:起病急聚,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类症状和五期经过:发热期(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皮肤三红:颜面颈部胸部潮红粘膜三红:眼结膜软腭咽部充血)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治疗: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4.护诊: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2组织灌注无效与全身广泛小血管损伤,血液外渗,出血等有关3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出血有关4 体液过多与肾损害有关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6 潜在并发症:心衰,肺水肿,出血5.护措:1,休息,早起绝对卧床休息2,病情观察,1> 生命体征,意识状态2>观察充血,渗出水,出血表现,有无三红,三痛,有无头痛,视力模糊,休克表现3>了解化验结果4>记录24h出入量3,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消化的食物,消化道出血不能进食者遵医嘱,给静脉营养 4 配合抢救,防止并发症5 症状护理1> 高热者基于物理降温,2>休克:体位,吸氧,保暖3>皮肤黏膜:保护皮肤,保持床单整洁,防止压疮4> 急性肾衰:限制蛋白的摄入,绝对卧床休息,做透析疗法。
四: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慢性致命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hiv特异性侵犯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
1.临表AIDS分期1>急性感染期2>无症状感,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4>艾滋病期a艾滋病相关结合征,原因不明,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乏力,盗汗,腹泻,体重下降?107 ,伴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b 神经系统症状c严重机会性感染d继发肿瘤,卡波西肉瘤e,继发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结间质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