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教授如此评价中医,让中国人汗颜!

合集下载

一个德国医生评点中医,说的很实际

一个德国医生评点中医,说的很实际

他说的这段话真太严重了,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要深刻反省才是。以一个外国医师,说出如此深沉的警语,应该是善意而又有积极意义的吧!
但是他同时指出,现在的中医虽到西方行医的很多,但大多水平不高,懂得望闻问切的更少。总而言之,中医未得到与西医的平等对待,研究经费又少,研究人员的基本素养也有问题,研究方法偏谬等,种种问题似乎都待改进。
他说,中医比西医,应该有更广阔的前景,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因为中医是成熟的科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在实验中证明了,并且形成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再看西方医学,只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大踏步的发展也只有几十年而已。虽然西医的医疗技术是很可贵的,但是将对老鼠的试验结果用之于人类,毕竟人不是老鼠,所以西医只能说是动物医学。借他这样的讲法,我加一句:“中医才是人的医学”。
一个德国医生评点中医,说的很实际
前几天看到一篇访问记,真是一篇大震撼的评论,是一个德国中医专家(他也是西医)的访问记。这个德国医生波克特博士,精通数国语言,中文尤佳。他读过《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红楼》、《水浒》、《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等,他应该算是一个对中国文化通达之人。他对中国的中医、医师、医药状况等,以及中国人自己对中医的观念和态度,批评得掷地有声,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这岂不是孔子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吗!
这几句话太沉痛了,回想清末民初那些年代,由于我们这个“东亚病夫”的雅号,促使仁人爱国的文人志士们,要学西方人的科学民主,于是一刀砍断自己祖先的所有,现在反而是西方人,提醒我们不可自卑,真令人啼笑皆非。
还好!一百年过去了,古人说,风水轮流转,总算我们已经脱离了东亚病夫的阶段。记得有一家大公司,曾被批评“朝令夕改”,那公司的负责人说了几句话很有意思,他说:人人都会犯错,如果“朝令”有不妥之处,“夕改”就是先贤所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错了都不改,那怎么能行啊!

中医疗法在德国大受欢迎

中医疗法在德国大受欢迎

中医疗法在德国大受欢迎作者:Lvy来源:《出国》2006年第09期德国西部城市埃森有一家德国规模最大的中医疗法治疗中心,其知名度不仅限于德国,欧洲其他地区都有人慕名前来治病。

记者日前走访这家中心,亲身感受到了中医疗法在德国的受欢迎程度,红火的就医场面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4年,在德国克虏伯基金会的资助下,杜伊斯堡一埃森大学建立了以研究传统中医为重点的自然疗法学系,带头人是既深谙西医又在中国学过中医的古斯塔夫·德博士教授。

中医治疗中心隶属于杜-埃大学自然疗法及结合医学系。

中心分门诊部和住院部。

中医门诊部单独设在一栋两层楼内。

二层有8问治疗室,一个分诊和候诊大厅,另有一些存放中成药、拔罐器具的小房间。

一层的4个大房间主要供住院部病人练习气功、太极拳、瑜珈等使用。

门诊部共有14位医护人员,2名中国来的医生和3名德国医生,4名翻译和一名汉学学者。

江飞舟和王恩萍分别来自与杜-埃大学有着合作关系的荆州医院和杭州中医学院,通过交流计划来这里工作2年,主要负责诊断和开中药方,也参与针灸或推拿治疗。

德国医生不但深谙西医,都学过中医,蓝佩民主任医师曾到荆州学习过3个月。

在中国留学生活过5年多的汉学学者和几名德文翻译帮助中国医生与病人沟通。

中心住院部在毗邻的另一栋楼内,共有21个病房54张床位。

床位常常爆满,需要提前两周预定。

除医生和护士外,还有十几个治疗师为病人实施按摩、刮痧、推拿及其他能帮助放松身心的平衡运动,如太极拳和气功。

病人多是被抑郁症、疼痛、风湿病、椎间盘突出、慢性肠胃病、皮肤病等疾病困扰的人,西医对这些疾病几乎无能为力。

因治疗效果显著,一传十十传百,无需广告,病人就络绎不绝地找上门来,意大利、英国和北欧地区都有人来求医。

大夫们的时间表每天都满满的。

来了近两年的江大夫和来一年的王大夫每周为近百名病人看病断症,江大夫感慨地说:“真没有想到德国对中医的需求如此庞大和迫切!”该中心生意如此红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大夫的参与。

博友文摘

博友文摘

博友文摘
1.关于心,关于中西医
癌症自愈源于心脏(转发)
这是一篇刊发于《知音》杂志2008年5月下半月版的文章。文章讲的是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健康科学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威斯利教授向全世界宣布:心脏可以分泌救人一命的荷尔蒙,它不仅在24小时内杀死95%以上的癌细胞,而且对其他绝症也有极好的治疗效果!这是上帝送给所有绝望生命的最后一道出口,也是上帝送给人类的最后一件礼物。威斯利也因此被誉为揭开上帝“终极底牌”的科学家。而韦斯利教授之所以能获得成功,竟是因为他多年来对自己最亲密的同窗好友抱着一颗沉重的负疚之心……
3.更甚者,有些西药的毒副作用是潜伏十几年甚至是隔代发作的。20世纪60年代四环素牙事件,造成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十几年后要承受一辈子黑牙面对世界窘况;又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无痛分娩,造成了下一代女婴子宫癌发病率高出常人4-5倍的痛苦……
4.现在西医在临床上尤其是内科系统,如果你稍微留心观察便知,到底是哪一种真正的病能被治好呢?哪一个内科的病人不是常年反复的治疗,反复的住院—出院—住院—死亡。医院除了赚取病人的钱财,真正能给病人带来哪些健康呢?事实上,病人为了满足医院规定的“八大率”,大部分病人是入院和出院时的病情相差无几,甚至有的病人的病情还要重于入院时。
“在中医的发源地,目前发生的暂时性的削弱与损伤局面,不仅可以得到扭转,而且最终将得到振兴,并在世界各国传播与移植。我得出这一充满信心的结论,基于30多年来对中医理论的认识论的调查研究,以及临床实际应用。我坚信中医在一切生命科学中确立了最美妙最成熟的范例,它绝非像许多对中医一知半解的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封建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现在正处于消亡阶段的、经验主义的传统医学。正好相反,中医作为一门典范学科,正处在普遍应用与发展的初期。”

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医的?

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医的?

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医的?远在欧洲,在公认对医药使用最谨慎的德国,中医中药却有一大批忠实“粉丝”。

在德国,看中医是一种贵族享受,个人支付的费用是看西医的10倍以上。

德国的社保制度非常健全,一般来说,看病一次诊金10欧元,还可以保证同一种病三个月之内免挂号费;去药房拿药,一律5欧元一次,剩余的费用由政府支付。

看中医者,很多都是比较“小资”的有钱人,比如艺术家、商人,比如属于“白骨精”之列的高管、高薪白领,都是中医的“粉丝”,还有一些小孩也被父母带来看中医。

德国中医面对的病症,常常是西医束手无策的慢性病,比如牛皮癣等皮肤病、失眠、关节炎等。

中医讲究内外皆调,再加上使用纯天然植物药,只要科学指导,即使长期服用,副作用也很小,因此被不少德国人看好德国人对药品副作用的谨慎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注册一个药品,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少则几十万欧元,多则几千万欧元。

那么,在德国开中药,会不会因此束手束脚?不会!相反,德国是西欧国家中使用中草药最多的国家,其市场约占全欧市场的40%。

如何既允许用中药,又保证患者的安全?德国人的办法也很“中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德国人普遍认为,中草药在中国用了几千年,绝大多数应该都是安全的。

德国政府提出,允许使用中草药,但要在实践中对中药跟踪检验、检测,一旦发现副作用严重的药材,马上禁用。

比如细辛,是一种抗寒止痛的中药,以前在德国是可以使用的,但有人发现,用细辛容易引起中毒,德国政府马上禁止使用细辛。

除了细辛的根,关木通、木香这两味药,也不能在德国使用。

目前德国的7万多家药店中,有德国药剂师执照者便可经营中药。

目前德国大约有3000位中医医生,但有资格开出中药方的人,却只有几百个,很多医院或诊所因此要专门请中国医生去看诊开药。

此外,所有患者看中医时,都要签订一项声明:患者自愿服用中药,了解某些中药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假如出现问题,马上和医院联系。

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访德国中医药学家波克特博士

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访德国中医药学家波克特博士

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访德国中医药学家波克特博士
郑恩元
【期刊名称】《科技中国》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曼·波克特,一位谦和友善、年逾古稀的德国老人,一位受人尊敬的汉学家。

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满晰驳,取意为“以饱满的责任感反驳西方明晰科学的不足”。

他曾任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在欧洲,他不仅是与李约瑟齐名的汉学家,而且是一位中医学家。

他的名片上印着:“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中医理论基础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际中医规范辞典执行主编”。

【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郑恩元
【作者单位】《科技中国》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中国中医院发展启示录对话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院长范吉平 [J], 杰然;
2.中医导引疗法引领健康人生--记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代金刚博士 [J], 田静
3.美国西顿霍尔大学医学教育研究生院神经科学教授、新泽西神经科学研究所睡眠障碍治疗中心主任约瑟·沃尔特斯博士应邀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J],
刘艳骄;闫雪
4.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工作室揭牌 [J], 周颖
5.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作为中国科学家首获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国人学习者为见证中医奇迹

外国人学习者为见证中医奇迹

• 2011年12月,49岁的玛莎骑着摩托送女儿上学的 时候,因躲避一条从路边突然蹿出的狗而摔伤了 脚和膝盖,当时只是到当地医院简单治疗了一下 就回家,也没出现什么严重症状。但是过了几个 月,她发觉自己的腿经常疼得很厉害,也不能正 常走路了。后来她跑遍越南各大医院,都没查出 什么问题,医生开的药也没见效。生活从此也无 法自理了,当时都已经绝望了。一次偶然的机会, 在早安汉语学习的同学把玛莎的事情告诉了懂中 医的孟老师,所以孟老师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为 她进行了治疗。
• 外国人学习中文过程中发生的这件奇迹事 件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许多人不但 坚定了要学会中文,而且对中医也准备进 行彻底的研究,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再一 次被世界见证。
外国人学习中文见证中医奇迹
汉语和汉文化
• 外国人学习中文已经不止局限于书面知识 的学习,因为自从他们看到过中医的神奇 作用之后便产生了对中医的学习兴趣。
• 在上海早安汉语中文学校有一位被外国学 生称为“奇人”的孟老师,她不仅教授汉 语,还用自己中医医术让一位使用轮椅两 年多的越南人神奇站了起来。
• “当时我不知道她用的是什么治疗方法,只是让我躺在床上,然后用 手指、手腕、肘部等方法在我的颈部、背部、腰部、腿部进行‘按 摩’,” 玛莎说,“而且在我第一次治疗的时候,觉得被她治疗过的 地方都很疼,并且肿胀难受。但是,神奇的是,第一次治疗之后,我 坐起来后就感觉全身都很舒服,那天晚上睡觉也特别好。”1月28日 的第一师也有了极大的信任。这样每隔两三天一次,仅仅3次治疗之后, 玛莎就感觉腿好了很多,也勉强能站起来了。“让我惊讶的是,在中 国新年那天,我不用拐杖,自己可以在客厅里走一点路了,那天我觉 得特别开心!” 玛莎说。除帮治疗,孟老师还教玛莎康复的锻炼方法。 连续七次治疗之后,她已经可以不用拐杖独立行走了。经过半年多的 治疗加恢复,现在已经基本可以正常行走了。“中国的中医实在太神 奇了!没想到教外国人学习中文的老师都是这么厉害,深藏不露。感 谢孟老师,感谢早安汉语,让我重新站了起来。” 玛莎常常把这句话 挂在嘴上。

德国教授: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

德国教授: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

德国教授: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

”德国汉学家波克特曾不止一次地公开说道。

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据《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

另据数据统计,全世界有30多万家中医诊所,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医学科学殿堂也有3万多家中医诊所以及十几所中医药大学。

美国针灸师已超过4.5万人,每年接受针灸等“整合治疗”的人口约3800万,已形成一个产值数十亿美元的重要产业。

德国知名的埃伦巴赫民意测验机构调查还发现,只有18%的德国人一味相信西医,有61%的德国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在曾经接受过中医治疗的德国人中,愿意再次接受中医治疗的比率高达89%。

总之,如今外国人对中医越来越认可和热衷,洋中医正在成为老外新的梦想职业,“到中国学中医去!”已然成为越来越多外国年轻人的共同选择。

中医无国界,但她的根在中国。

作为中医的狂热粉丝,这些“洋学生”为了这份永恒的归宿,不远万里求学,学成之后或留在当地,或回到母国。

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中医,他们著书立说,开设讲座,开办学院、建图书馆……可谓不离不弃。

在这些“洋中医”身上我们领略到了中医的魅力,也看见了中医的希望。

马里中医迪亚拉把中医整套体系推广到西医世界一双黝黑的手,写下潇洒的方块字,开出一张“君臣佐使”的中医药方。

他叫迪亚拉,来自非洲马里的黑人中医。

1984年,迪亚拉由马里政府选派到中国深造。

到中国之初,他先在北京医科大学普外科学习,但却渐渐被中医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于是决定弃“西”从“中”。

他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在那里读完了5年的本科。

1990年暑假,迪亚拉回到了家乡,决定到医院一展中医之长。

中医是科学,是成熟的科学(二)

中医是科学,是成熟的科学(二)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是科学,是成熟的科学(二)中医是科学,是成熟的科学(二)-国学教育论文中医是科学,是成熟的科学(二) [德]满晰驳海外汉学家小传满晰驳,原名曼福瑞德波克特(Manfred Porkert,1933 )德国汉学家,西医学者、中医学者。

其中文名满晰驳取意以饱满的责任感反驳西方明晰科学的不足。

他曾任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创办过国际中医社团,开展专题研究,并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学习班、报告会、学术交流会。

数十年里,矢志努力,耕耘不懈。

其编著出版的中医图书有:《中医临床药理学》、《中医方剂学》、《中医针灸学》、《中医论断学》、《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一书风靡欧美,使西方人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

采访者:中医既然是成熟的科学,具有广阔的前景,那么,它是不是就应该具有全球化的条件?您对中医全球化乐观吗?满晰驳:这个问题很难用乐观或不乐观这样简单的结论来回答。

从当前看,情况不容乐观。

从长远看,如果中国同道们和中国的领导人充分地意识到当前的问题,并着手加以纠正,中医走向世界是必然的。

1/ 6正如我这次演讲的主题那样,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呀!采访者:在您看来,当前中医药发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或者说,影响中医药全球化的因素是什么?满晰驳: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自己把自己的宝贝当作垃圾忽视甚至丢掉了。

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中医药在中国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科学原理认识不够。

就象刚才讲的:居然也有许多中国的中医们对中医的科学性表示怀疑,这是问题的实质。

中国至今没有为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全人类福祉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大学教授如此评价中医,让中国人汗颜!德国大学教授如此评价中医,让中国人汗颜!作者:赵老师2015年3月31日下午,Manfred Bruno Porkert (中文名满晰博)教授在意大利威尼斯家中仙逝,图片由转贴者搜自网络世界范围内,抗生素的耐药周期也由1960年的20年,1980年的10年,缩短到2005年的2年。

不少人预计,10-20年内,对于真正的感染性疾病,世界将无药可用!面对西医如此严峻的形势德国已经率先举起了挺中医的大旗在德国,医疗管理部门,建议医生和患者广泛地采用中医疗法,这是就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的B. Clair Eliason先生,在新英格兰州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的。

曼福瑞德·波克特(Manfred Porkert),一位谦和友善、年逾古稀的德国老人,一位受人尊敬的汉学家。

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满晰博,取意为“以饱满的责任感和博学看待西方明晰科学的不足”。

他曾任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在欧洲,他不仅是与李约瑟齐名的汉学家,而且是一位中医学家。

他的名片上印着:“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中医理论基础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际中医规范辞典执行主编”。

他精通德文、法文、英文、拉丁文以及俄语等,中国话讲得相当不错。

他的藏书甚丰,收藏的中文书籍有近万册。

四书五经,老子、孟子,唐诗宋词,红楼、水浒,以至平妖传,大同书无不研读。

他读更多的,还是包括《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在内的诸多中医典藉及现代中医著作。

在40多年的教学与研究中,他编著出版中医图书有:《中医临床药理学》、《中医方剂学》、《中医针灸学》、《中医论断学》、《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

其中他的《中医基础理论》一书,风靡欧美,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多次出版。

他在德国慕尼里创办过“国际中医社团”,开展专题研究,并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学习班、报告会、学术交流会。

数十年里,矢志努力,耕耘不懈。

他为了中医的振兴和发展,1979年以来先后5次来到中国。

他的中国同事和朋友亲切地称他“老满”,或“满教授”、“满先生”。

有人把他誉之为活着的白求恩。

他对中医发展的观点,被国内学者广泛引用。

在满晰博去世之前,波克特教授应邀来北京。

在中国科技信息所主办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他作了《为什么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的专题讲演,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扬。

会后,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希望中国不要培养假中医《科技中国》:满教授,您在讲演中说:没有中医,我早就不存在了。

是您把中医药学研究当作终身事业,视为生命一样重要呢,还是中医药使您的健康大受裨益,甚至挽救过您的生命呢?波克特:应该说,这两个含义都有。

早在50年代,我就被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征服了。

我结识了不少华人朋友,并向他们学习汉语。

在巴黎大学求学,有幸结识了李约瑟博士,更加深了我对汉学的兴趣。

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道藏》的研究。

取得博士学位后,又回德国学习西医,同时研读了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学概论》。

从此我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作了我一生最主要的事业。

作为中医学家,我当然知道中医的保健方法,并在实际中广泛应用。

有一年外出受寒,肩膀疼得很励害,下飞机后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开始时用西医方法治疗,很久不见效果。

后来我改用艾灸,三次就完全恢复了。

1989年,我患了膝关节炎,西医先让服用可的松,没有效果,后来建议动手术,换金属关节。

一位姓周的中医师给我推拿、针灸,配中药吃,不到6个月,彻底好了。

你看见我今天在会上,两个多小时都是站着讲演的吧,完全正常。

两年前,我的眼睛视物模糊,西医说是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炎,没有办法治,搞不好会失明的。

读书人眼晴失明是最可怕的事,我用中医方剂学里的伏兔丹(正确的写法应为:茯菟丹)和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做成药粉来吃,几个月后就好了。

现在我73岁了,视力1.5,你看,我的眼睛不是好好的吗?《科技中国》:您的太太和家人、朋友,是不是也相信中医,有病时是不是也请中医师来看?波克特:当然!我这次来北京,从王府井的平心堂给我的太太配了中药散剂,还要带回一些在欧洲不便买到的中成药呢!《科技中国》:听说您能用中医诊病,并能开中药方?波克特:当然。

我研究中医药几十年了,60年代时曾经拜台湾一位老中医为师,他的脉诊很特别,诊断不错。

我也是个满不错的中医师啊。

《科技中国》:在德国,认可中医中药的人多不多?波克特:德国是使用植物药最多的欧共体国家,占领了欧洲草药市场的70%左右。

据调查,58%的德国人服用天然药物,85%的德国人认为天然药物有效,毒性低。

可是现在到德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的中医师,大多数水平不高。

有的人到中国进修中医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开中医诊所,真正能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诊病治病的中医师不多,许多中医师不会望闻问切。

他们其实是假中医。

中医是一门科学,希望中国要严格掌握培养标准,不要培养这样的假中医,这对中医在世界的传播影响很不好。

真正好的中药也不容易买到,有些还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药效得不到保证,这很影响中医药在国外的声誉。

中医是成熟的科学《科技中国》:您在各种场合都说过,中医是成熟的科学。

我们相信这是您对中医药学多年研究和深刻理解的结果。

在您看来,中西医是不是各有所长,它们各自的长短主要是哪些?波克特: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要多说一点。

国外是有许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

奇怪的是,居然也有许多中国的中医们对中医的科学性表示怀疑。

我在世界许多地方讲演,我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

这是我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什么叫科学?在我看来,科学必须符合以下三条标准:一、以正面经验为基础。

“正面经验”是针对确凿的事实而取得的实际效果。

正面的事实与主观的臆测是相对立的,离开了事实,科学便失去了形成的必要条件。

所以“正面经验”,是经验的事实资料的积累,能够重复和验证的。

二、陈述的单一性。

即在一定的上下文意中,具体名词术语的含义是单一的。

所陈述的内容都是有一致规定的,并排除其他含义,那怕是稍微相似的含义。

三、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

“严格的”,是指不是任意的、含糊的和近似的;“合理的综合”,是指从收集到的经验资料中建立起合乎逻辑的联系。

这种合乎逻辑的联系,就是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能使人们对未来事物迅速做出有把握的灵活推断,并使原有的结果再度产生。

按照这三条标准,可大致将二十世纪的各种科学分为精密科学、原始科学和伪科学。

少数学科属于精密科学,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几乎完全符合三条标准,是精密科学。

多数学科只符合第一条,可称为原始科学。

离开了取得正面经验的确凿事实,则应称为伪科学。

在现代医学(西医)中,绝大多数是原始科学的知识,只有一小部分是精密科学,其中还有较大的伪科学的成份。

与此相反,中医除了还有一部份是原始科学和伪科学的残余外,就绝大部分或者主体而言,应当称得上是精密科学。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等中国古代医书的传世,表明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很早就有自己的药物学专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

我的好朋友、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李致重先生在他的《中医复兴论》里说: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证候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以藏象经络、病因机理为核心,包括诊法、治则及方剂、药物理论在内的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中医辨证论治所形成的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最突出的特色,也是西医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这些结论性的观点,我完全认同。

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

而西医学的发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有几十年。

应当看到,它是借助物理学、化学的方法和理论,作为自身使用的技术才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药理学基础。

从根本上说,西医学还只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医学或动物医学,还远没有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医学。

它将针对老鼠的实验结果应用于人类。

须知,人类与老鼠毕竟有天壤之别啊。

当然,西医在物理、化学方法基础上发展的医疗技术是很可贵的,但技术与科学是两回事。

西方医学已进入方法学的死胡同,它不能像中医那样对个体机能失调作出精确的、特异的判断,并进行治疗。

西医盲目用药的现象很普遍,动不动就用抗生素、激素,经常服用很容易造成药物依赖,破坏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使高血压、心脏病、血栓等等病症随处可见。

我开始是学西医的,而且在慕尼黑大学医学系当过老师,也有行医资格。

如果不了解西医,我就没有资格批评西医。

当然,我决不是说西医一无是处,这里我是从科学与技术的比较上讲的。

从长远来看,中医应该比西医有更广阔的前景。

因此,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科技中国》:中医既然是成熟的科学,具有广阔的前景,那么,它是不是就应该具有全球化的条件?您对中医全球化乐观吗?波克特:这个问题很难用乐观或不乐观这样简单的结论来回答。

从当前看,情况不容乐观。

从长远看,如果中国同道们和中国的领导人足够的意识到当前的问题,并着手加以纠正,中医走向世界是必然的。

正如我这次演讲的主题那样,“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呀!中国把自己的宝贝当垃圾丢掉了《科技中国》:在您看来,当前中医药发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或者说,影响中医药全球化的因素是什么?波克特: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自己把自己的宝贝当作垃圾忽视甚至丢掉了。

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中医药在中国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科学原理认识不够。

就象刚才讲的:居然也有许多中国的中医们对中医的科学性表示怀疑,这是问题的实质。

中国至今没有为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全人类福祉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

近一百年来,许多人固执的相信用西医的方法可认发掘和提高中医,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医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中国的有关主管部门和许多医生,表现出不可理喻的民族虚无主义,不承认自己民族医学的科学性,不认真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一味追求时髦,用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扼杀中医。

可悲的是,当前这种状况还在继续恶性循环:在中国,虽然有“中西医并重”的行政规定,但在医疗的事实上,中医不能和西医享有同等的学术地位。

专门研究中医的机构少,经费少,更危险的是研究方法的偏谬。

研究人员没能对中医基本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用深刻而又令人信服的论据去证实中医药的科学特点。

在中国,对中医的歧视处处可见。

中国的西医师有157万人,中医师只有27万。

在综合医院中,中西医的比例约为1:9甚至5:95。

更奇怪的是,在中医研究机构和中医学院也存在这个问题,中医院中,病历90%是用西医诊断学和病理学的术语写的,能用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来诊病和开方的,一种说法是不到一万人,而且这些人年事已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