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统计指数习题及答案(2)培训讲学
统计基础6第六章统计指数测试卷8K.doc

统计基础知识测试题第六章统计指—、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 分。
下列命题你认为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V”,错误的打“X”。
1.广义的指数是桁反映M类现象在不M条件下数S变动的相对数。
V2.个体指数是综介指数的一种形式。
X3.指数体系可以测定芥因素的变动对总变动的影响,进行因素分析。
V4.统计指数简称指数,足反映现象变动和进行冈素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川于分析研究现象的动态变化,如物价变动、产量变动、劳动生产率变动、股价变动、成本变动等。
V5.平均数指数坫综合指数的一种形式。
X6.線合法总指数需要研究总体的全而资料,对起综合作川的同没虽因素的资料要求也比较严格,-•般采川与指数化有明确经济联系的指标,且应奋一一对应的全面实阮资料。
而平均法总指数则既适用于全而的资料,也适用于非全而资料。
V7.如果零售物价上升2%,商品销養量增长5%,则商品钠售额增长10%。
X8.某企业按1990年不变价格编制的2004年工业总产值指数为134. 8%,这农明该企业2004年的产置是1990 年的1.348倍。
V9.编制质景指标桁数,一般川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虽因素。
V10.综合指数可以M吋研究儿个因素的变动方句和变动程度。
x11.综介桁数是根据全而资料计算的,平均数桁数是根据非全面资料计算的。
V12.在编制质罱指标指数时,一般把作为同度罱冈素的数觉指标固定在报告期。
V13.物价综合指数的分子减去分母后的差额综合反映山于物价变动时增减的销售额。
V14.同度显因素时期选择一般原则足:数S指标综合指数的冋度fi因索时期hM定在报告期,质fi指标综合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时期固定在基期。
X15.狭义的指数是指反映总体现象屮不能直接加总与不能H接对比的不M事物在不M吋间条件卜'的数®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V16.总指数鉍主耍的作用处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7/向和变动程度。
V17.如泶基期或报告期的资料不全,就不能计算总指数。
(完整版)统计基础6第六章统计指数测试卷8K

(完整版)统计基础6第六章统计指数测试卷8K统计基础知识测试题第六章统计指数⼀、判断题:本⼤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下列命题你认为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义的指数是指反映同类现象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2.个体指数是综合指数的⼀种形式。
×3.指数体系可以测定各因素的变动对总变动的影响,进⾏因素分析。
√4.统计指数简称指数,是反映现象变动和进⾏因素分析的基本⽅法;主要⽤于分析研究现象的动态变化,如物价变动、产量变动、劳动⽣产率变动、股价变动、成本变动等。
√5.平均数指数是综合指数的⼀种形式。
×6.综合法总指数需要研究总体的全⾯资料,对起综合作⽤的同度量因素的资料要求也⽐较严格,⼀般采⽤与指数化有明确经济联系的指标,且应有⼀⼀对应的全⾯实际资料。
⽽平均法总指数则既适⽤于全⾯的资料,也适⽤于⾮全⾯资料。
√7.如果零售物价上升2%,商品销售量增长5%,则商品销售额增长10%。
×8.某企业按1990年不变价格编制的2004年⼯业总产值指数为134.8%,这表明该企业2004年的产量是1990年的1.348倍。
√9.编制质量指标指数,⼀般⽤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10.综合指数可以同时研究⼏个因素的变动⽅向和变动程度。
×11.综合指数是根据全⾯资料计算的,平均数指数是根据⾮全⾯资料计算的。
√12.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般把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
√13.物价综合指数的分⼦减去分母后的差额综合反映由于物价变动⽽增减的销售额。
√14.同度量因素时期选择⼀般原则是: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时期固定在报告期,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时期固定在基期。
×15.狭义的指数是指反映总体现象中不能直接加总与不能直接对⽐的不同事物在不同时间条件下的数量综合变动的⼀种特殊相对数。
√16.总指数最主要的作⽤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向和变动程度。
第六章 统计指数含答案

第六章统计指数分析习题一、填空题1.指数按其指标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和。
2.狭义指数是指反映由不能同度量的事物所构成的特殊总体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特殊。
3.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二是。
4.平均指数是的加权平均数。
5.因素分析法的基础是。
6.在含有两个因素的综合指数中,为了观察某一因素的变动,则另一个因素必须固定起来。
被固定的因素通常称为,而被研究的因素则称为指标。
7.平均数的变动同时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各组的变量值水平,二是。
8.编制综合指数,确定同度量因素的一般原则是:数量指标指数宜以作为同度量因素,质量指标指数宜以作为同度量因素。
9.已知某厂工人数本月比上月增长6%,总产值增长12%,则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
10.综合指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最完善地显示出所研究对象的经济内容,即不仅在相对数,而且还能在方面反映事物的动态。
二、单项选择1.统计指数按其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 )。
A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B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C个体指数和总指数D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2.总指数编制的两种形式是( )。
A算术平均指数和调和平均指数B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3.综合指数是一种( )。
A简单指数B加权指数C个体指数D平均指数4.某市居民以相同的人民币在物价上涨后少购商品15%,则物价指数为( )。
A 17.6%B 85%C 115%D 117.6%5.在掌握基期产值和各种产品产量个体指数资料的条件下,计算产量总指数要采用( )。
A综合指数B可变构成指数C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D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6.在由三个指数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
A都固定在基期B都固定在报告期C一个固定在基期,另一个固定在报告期D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7.某商店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销售额增长6.5%,商品销售量增长6.5%,则商品价格( )。
A增长13%B增长6.5%C增长1%D不增不减8.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6%,产量增长6%,则生产总费用( )。
统计学第六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第六章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的函数关系是( )A现代化水平与劳动生产率 B圆周的长度决定于它的半径C家庭的收入和消费的关系 D亩产量与施肥量2.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 )A -∞< r <+∞B -1≤r≤+1C -1< r < +1D 0≤r≤+13.年劳动生产率x(干元)和工人工资y=10+70x,这意味着年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千元时,工人工资平均( )A增加70元 B减少70元 C增加80元 D减少80元4.若要证明两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高,则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应接近于( )A +1B -1C 0.5D 15.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的符号是一致的,其符号均可用来判断现象( )A线性相关还是非线性相关 B正相关还是负相关C完全相关还是不完全相关 D单相关还是复相关6.某校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时间(x)与考试成绩(y)之间建立线性回归方程ŷ=a+bx。
经计算,方程为ŷ=200—0.8x,该方程参数的计算( )A a值是明显不对的B b值是明显不对的C a值和b值都是不对的D a值和b值都是正确的7.在线性相关的条件下,自变量的均方差为2,因变量均方差为5,而相关系数为0.8时,则其回归系数为:( )A 8B 0.32C 2D 12.58.进行相关分析,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 )A都是随机的 B都不是随机的C一个是随机的,一个不是随机的 D随机或不随机都可以9.下列关系中,属于正相关关系的有( )A合理限度内,施肥量和平均单产量之间的关系B产品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C商品的流通费用与销售利润之间的关系D流通费用率与商品销售量之间的关系10.相关分析是研究( )A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B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C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 D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11.在回归直线y c=a+bx,b<0,则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 ( )A r=0B r=lC 0< r<1D -1<r <012.当相关系数r=0时,表明( )A现象之间完全无关 B相关程度较小C现象之间完全相关 D无直线相关关系13.下列现象的相关密切程度最高的是( )A某商店的职工人数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相关系数0.87B流通费用水平与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C商品销售额与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D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8114.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 )A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 B相关关系的指标C回归直线方程的代表性指标 D序时平均数代表性指标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现象之间的关系为相关关系( )A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 B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关系C广告支出与商品销售额关系D商品价格一定,商品销售与额商品销售量关系2.相关系数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 )A因果关系 C变异程度 D相关方向 E相关的密切程度3.对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来说( )A两变量之间必须明确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B回归方程是据以利用自变量的给定值来估计和预测因变量的平均可能值C可能存在着y依x和x依y的两个回归方程D回归系数只有正号4.可用来判断现象线性相关方向的指标有( )A相关系数 B回归系数 C回归方程参数a D估计标准误5.单位成本(元)依产量(千件)变化的回归方程为y c=78- 2x,这表示( ) A产量为1000件时,单位成本76元B产量为1000件时,单位成本78元C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下降2元D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下降78元6.估计标准误的作用是表明( )A样本的变异程度 B回归方程的代表性C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平均误差 D样本指标的代表性7.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属于( ) A完全相关 B单相关 C负相关 D复相关8.在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中( )A据同一资料,相关系数只能计算一个B据同一资料,相关系数可以计算两个C据同一资料,回归方程只能配合一个D据同一资料,回归方程随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不同,可能配合两个9.相关系数r的数值( )A可为正值 B可为负值 C可大于1 D可等于-110.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看,相关关系可分为( )A正相关 B负相关 C直线相关 D曲线相关11.确定直线回归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现象间确实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B相关系数r必须等于1C y与x必须同方向变化D现象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直线相关关系12.当两个现象完全相关时,下列统计指标值可能为( )A r=1B r=0C r=-1D S y=013.在直线回归分析中,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两个变量必须是( )A一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 B均为随机变量C对等关系 D一个是随机变量,一个是可控制变量14.配合直线回归方程是为了( )A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B用因变量推算自变量C用自变量推算因变量 D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15.在直线回归方程中( )A在两个变量中须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B一个回归方程只能作一种推算C要求自变量是给定的,而因变量是随机的。
06第六章--统计指数习题

第六章 统 计 指 数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经济统计中的指数是指( )。
① 总指数 ② 广义的指数 ③ 狭义的指数 ④ 广义和狭义指数2、根据指数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可把它分为( )。
①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②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③ 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 ④ 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3、编制综合指数时对资料的要求是须掌握( )。
① 总体的全面调查资料 ② 总体的非全面调查资料 ③ 代表产品的资料 ④ 同度量因素的资料 4、设P 表示商品的价格,q 表示商品的销售量,∑∑1011qp q p 说明了( )。
① 在报告期销售量条件下,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② 在基期销售量条件下,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 ③ 在报告期价格水平下,销售量综合变动的程度 ④ 在基期价格水平下,销售量综合变动的程度5、根据指数所反映现象的数量特征不同,可把它分为( )。
① 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 ②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③ 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 ④ 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6、拉氏指数所选取的同度量因素是固定在( )。
① 报告期 ② 基期 ③ 假定期 ④ 任意时期7、帕氏指数所选取的同度量因素是固定在( )。
① 报告期 ② 基期 ③ 假定期 ④ 任意时期8、设P 表示商品的价格,q 表示商品的销售量,帕氏价格指数的公式是( )。
①∑∑1011qp qp ②∑∑01qp q p ③∑∑0111qp q p ④∑∑010qp q p9、设P 表示商品的价格,q 表示商品的销售量,拉氏销售量指数的公式是( )。
①∑∑1011qp q p ②∑∑01qp q p ③∑∑0111qp q p ④∑∑010qp q p10、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是采用( )作同度量因素。
① 报告期数量指标 ② 基期数量指标 ③ 报告期质量指标 ④ 基期质量指标11、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是采用( )作同度量因素。
① 报告期数量指标 ② 基期数量指标 ③ 报告期质量指标 ④ 基期质量指标 12、某地区职工工资水平本年比上年提高了5%,职工人数增加了2%,则工资总额增加了( )。
第六章统计指数---2014备考初级统计师考试分章练习及答案精析

第六章统计指数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广义上的指数是指( )。
A.价格变动的相对数B.物量变动的相对数C.所有通过比较计算的相对数D.综合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总变动程度的一种特殊相对数[答案] C[解析] 广义指数是指一切通过比较计算的相对数,均可称为指数。
例如,比较相对数、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发展速度等等,前两种属于静态指数,后一种属于动态指数。
D项是狭义指数的概念。
2.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
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B.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C.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答案] B[解析] 统计指数的分类:①按所编制总指数的形式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②按所考查现象的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与总指数;③按所反映现象的特征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
3.某地区某年多种工业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数是一种( )。
A.个体指数 B.静态指数 C.动态指数 D.数量指标指数[答案] B[解析] 静态指数是指反映同类现象的数量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的差异程度的指数。
题中,某地区某年多种工业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数是一种静态指数,也是一种总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4.某商店2009年1月份微波炉的销售价格是350元,6月份的价格是342元,指数为 97.71%,该指数是( )。
A.综合指数 B.平均指数 C.总指数 D.个体指数[答案] D[解析] 个体指数是指反映单个事物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题中指数97.71%仅仅反映微波炉价格降低了,故属于个体指数。
5.在一般情况下,商品销售量指数和工资水平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分别为( )。
A.商品销售量、平均工资水平B.商品销售量、职工人数C.单位商品销售价格、平均工资水平D.单位商品销售价格、职工人数[答案] D[解析] 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数量指标指数应以基期的质量指标同度量(加权);质量指标指数应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同度量(加权),所以商品销售量指数和工资水平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分别为基期的单位商品销售价格、报告期的职工人数。
第六章统计指数

第六章统计指数第六章统计指数(一)单项选择题1、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 A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C.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D.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2、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 B )A、个体指数B、综合指数C、算术平均数指数D、调和平均数指数3、编制综合指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C )A.选择基期问题B.选择报告期问题C.选择同度量因素问题D.选择计算单位问题4、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 B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C、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D、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5、编制销售量指数,一般是用( A )A.基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B. 报告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C.报告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D.基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6、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 A )A、基期质量指标B、报告期质量指标C、基期数量指标D、报告期数量指标7、编制价格指数,一般是用(D )A.基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B. 报告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C.基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D.报告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8、质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 D )A、基期质量指标B、报告期质量指标C、基期数量指标D、报告期数量指标9、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是( C )A.对个体数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B. 对个体数量指标进行平均C. 对个体价格指标进行平均D. 对个体价格指标指数进行平均10、统计指数是一种反映现象变动的( B )A、绝对数B、相对数C、平均数D、序时平均数11、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是( C )A.对个体数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B.对个体数量指标进行平均C.对个体价格指标指数进行平均D. 对个体价格指标进行平均12、副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10%,销售量增长20%,则副食品类商品销售总额增长( B )A、30%B、32%C、2%D、10%13、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用来编制销售量指标指数时,它是以( A )A.基期的销售额为权数B. 报告期的销售额为权数C. 基期的价格为权数D. 报告期的价格为权数14、如果物价上升10%,则现在的1元钱( D )A、只是原来的0.09元B、与原来的1元钱等价C、无法与过去进行比较D、只是原来的0.91元15、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用来编制价格指数时,它是以( C )A.报告期的价格为权数B. 基期的价格为权数C.报告期的销售额为权数D. 基期的销售额为权数16、某企业2003年比2002年产量增长了10%,产值增长了20%,则产品的价格提高了( D )A、10%B、30%C、100%D、9.09%17、因统计资料的限制,不能直接用综合指数公式计算数量指标指数时,就要用( C )A.几何平均数的公式B.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公式C. 加权调和平均数的公式D. 位置平均数的公式18、某厂2003年产品单位成本比去年提高了6%,产品产量指数为96%,则该厂总成本( A )A、提高了1.76%B、提高了1.9%C、下降了4%D、下降了6.8%19、因统计资料的限制,不能直接用综合公式计算质量指标指数时,就要用( C )A.几何平均数的公式B.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公式C. 加权调和平均数的公式D. 位置平均数的公式20、反映多个项目或变量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是( D )A、数量指数B、质量指数C、个体指数D、综合指数21、以下哪个是质量指标指数( C )A.销售额指数B.销售量指数C.销售价格指数D.工人人数指数22、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指数是( A )A、数量指标指数B、综合指数C、个体指数D、质量指标指数23、若销售量增长5%,零售价格增长2%,则商品销售额增长( B )A.7%B.7.1%C.10%D.2.1%24、下列是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 )A、产品产量指数B、商品销售额指数C、价格指数D、产品成本指数25、某市2001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2000万元,2002年增加到15600万元。
初级统计师《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第六章统计指数(2)

初级统计师《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第六章统计指数(2)初级统计师《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第六章统计指数二、多项选择题1.指数体系的作用有()。
A.可以进行指数间的互相推算B.可以进行因素分析C.是选择指数基期的基本依据D.是选择指数公式的基本依据E.可以固定一个因素观察另一个因素的变动【答案】AB【解析】指数体系的作用:①可以进行因素分析。
根据指数体系,从数量方面研究现象的综合变动中,可以分析各个因素变动对其影响的方向、程度和绝对效果;②可以进行指数间的互相推算,即根据已知的指数推算未知的指数。
2.北京现代汽车公司2003年生产轿车5.5万辆,预计2009年生产60万辆,则()。
A.产量指数为10.91或1091%B.这个指数是个体指数C.1091%是总指数D.1091%是平均指数E.这个指数是数量指标指数【答案】ABE【解析】题中,轿车产量指数=q1q0=60/5.5=10.91或1091%;仅仅轿车一种产品,表明指数属于个体指数;产量指数属于数量指标指数。
3.在下列的统计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工资总额指数B.劳动生产率指数C.成本指数D.价格指数E.农副产品收购额指数【答案】AE【解析】数量指标指数是指用于测定数量指标的变动,是反映现象总规模或总水平变动程度的指数;“工资总额”、“农副产品收购额”属于数量指标,因此A、E项属于数量指标指数;B、C、D项属于质量指标指数。
4.在下列的统计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
A.批发价格指数B.产品单位成本指数C.原材料单耗指数D.劳动生产率指数E.平均工资指数【答案】ABCDE【解析】质量指标指数是指用来测定质量指标的变动,是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平均水平或工作质量变动程度的指数。
“批发价格”、“产品单位成本”、“单原材料单耗”、“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均属于质量指标,因此它们对应的指数属于质量指标指数。
5.编制总指数的方法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统计指数
一单项选择
1、与数学上的指数函数不同,统计指数是( C )
A、总量指标
B、平均指标
C、一类特殊的比较相对数
D、百分数
2、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A )。
A.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B.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C.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D.
3、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B )。
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B.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C.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4、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 A )
A、基期质量指标
B、报告期质量指标
C、基期数量指标
D、报告期数量指标
5. 以个体指数与报告期销售额计算的价格指数是( D
A.综合指数
B.
C.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D.
6.在设计综合指数的形式时,最关键的问题是( C )
A.确定指数的公式形式
B.确定对比基期
C.确定同度量因素
D.
7、若居民在某月以相同的开支额购买到的消费品比上月减少了10%,则消费价格指数应该为( C )
A.110%
B.90%
C.111%
D.100%
8.销售量指数中指数化指标是( C )
A.单位产品成本
B.
C.销售量
D.销售额
9.若物价上涨20%,则现在100元(
A.只值原来的0.80元
B.只值原来的0.83
C.与原来的1元等值
D.
10.已知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为134.5%,职工人数结构影响指数为96.3%,则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为( )
A.139.67%
B.129.52%
C.71.60%
D.39.67%
1.商品销售额实际增加400元,由于销售量增长使销售额增加420元,由于价
格( C)。
A.增长使销售额增加20元
B.增长使销售额增长210元
C.降低使销售额减少20元
D.降低使销售额减少210元
2.某企业生产的甲、乙、丙3种产品价格,今年比去年分别增长3%、6%、7.5%,已知今年产品产值为:甲产品20400元、乙产品35000元、丙产品20500元,则3种产品价格总指数为( C )。
A.
103%106%107.5%
3
p
I
++
=
B.
103%20400106%35000107.5%20500
204003500020500
p
I
⨯+⨯+⨯=
++
C.
204003500020500
204003500020500
103%106%107.5% p
I
++
=
++
D.p I =二、多项目选择题
1、编制总指数的方法有( AB )。
A.综合指数
B.平均指数
C.质量指标指数
D.数量指标指数
E.平均指标指数 2.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CD )。
A.工业产品产量指数
B.劳动生产率指数
C.职工人数指数
D.产品销售量指数
E.产品单位成本指数 3.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 AD ) A. B. C. D. E. 4.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 CDE )
A.商品零售量指数
B.商品零售额指数
C.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D.职工劳动生产率指数
E.销售商品计划完成程度指数 5.平均数指数( ABDE )。
A .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B .是计算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C .计算方法上是先综合后对比
D .资料选择时,既可用全面资料,也可用非全面资料
E
6.某企业基期产值为100万元,报告期比基期增长14%,又知以基期价格计算的报告期假定产值为112万元。
经计算可知( ACD
A.产量增加12%
B.价格增加12%
C.由于价格变化使产值增加
2 D.由于产量变化使产值增加12 E.由于产量变化使产值增加
20 7.下面哪些指数式是综合指数( AC ) 。
A.∑∑0001p q p q
B.∑∑k
p q p q 1
1
1
1
C.∑
∑0
1
11p
q p q
D.∑
∑0
00p q p q E.∑∑∑
∑÷1
1111q p
q q p q 8.指数因素分析法的前提条件是( ACDE )。
A .各因素指数的乘积等于现象总变动指数 B .各因素指数之和等于现象总变动指数
C .各因素影响差额之和等于实际发生的总差额
D .各因素指数与总变动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E . 构成指数体系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关系
9、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 BD )。
A.平衡作用
B.权数作用
C.稳定作用
D.同度量作用
E.调和作用
10、某种产品的生产总费用2003年为50万元,比2002年多2万元,而单位产品成本2003
年比2002年降低5%,则( ACDE )
A 、生产费用总指数为104.17%
B 、生产费用指数为108.56%
C 、单位成本指数为95%
D 、产量指数为109.65%
E 、由于成本降低而节约的生产费用为2.63万元
三、计算题
1
(2)三种商品的价格综合指数和销售量综合指数
(3)分析销售量和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绝对额
1答案.零售额指数
%26.124470
584
11==
=
∑∑p
q p q
增加的绝对额
∑∑=-=-=114
4705840011p q p q (万元)
价格综合指数
%57.1128
.518584
1
11==
∑∑p
q p q
由于价格提高增加的绝对额
()2.658.5185840
1
11=-=-∑∑p q p q (万元)
销售量综合指数
%38.110470
8
.5180
01==
=
∑∑p
q p q
由于销售量增加而增加的绝对额:
()8.484708.5180
1
1
=-=-∑∑p q p q (万元)
价格和销售量变动对零售额变动的相对影响为:
1
1
10
0000
11
*
∑∑∑∑∑
∑=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38.110*%57.112%26.124=
零售物价和零售量变动对零售额变动的影响绝对值为: 114(万元)=65.2(万元)+48.8(万元
2
计算三种商品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量总指数。
2.三种商品物价总指数:
∑∑1
11
11
p q k p q %10+11200+%5-1200+%2+16501200+200+650=
69.19382050
=
=105.74%
销售量总指数=销售额指数÷价格指数
÷=
∑∑0011p q p q ∑∑111
11p q k p q %74.105÷1000+200+5001200
+200+650= =114.04%
3.根据下表的资料,分析原材料消耗费用的变动,分别受产量、单位原材料消耗量和单位
原材料费用指数=1
110
00
31.992130.58%24.5q m p q m p ==∑∑
产量指数=1
32.4132.24%24.5
q m p q m p ==∑∑
单位原材料消耗量指数=110
100
32.1699.26%32.4q m p q m p ==∑∑ 单位原材料价格指数=111
110
31.99299.48%32.16q m p q m p ==∑∑
于是得到绝对关系式为:
130.58%132.24%99.26%99.48%=⨯⨯
(2)绝对数分析
原材料费用变动额=
1
110
q m p q m p -∑∑=31.992-24.5=7.492(万元) 产量变动的影响额=1
0q m p q m p
-∑∑=32.4-24.5=7.9(万元)
单位原材料消耗量变动的影响额=1
10
1
q m p q m p
-∑∑=32.16-32.4=-0.24(万元)
单位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额=1
11
1
10
q m p q m p
-∑∑=31.992-32.16=-0.168(万元)
于是得到绝对关系式为:
7.492(万元)=7.9(万元)+(-0.24)(万元)+(-0.168)(万元)
计算结果表明,产量增长32.24%,影响原材料消耗费用增加7.9万元;单位原材料消耗量降低0.74%,影响原材料消耗费用减少0.24万元;单位原材料价格降低0.52%,影响原材料消耗费用减少0.168万元,三者共同作用,总的使原材料消耗费用增长30.58%,增加7.49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