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哥特因子”
谈论唯美主义和哥特式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倡导者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主人公道林一步步走向堕落,并沦为杀人犯,在他自身的容貌上并没有得到反映,他依然像以往那么年轻英雄。
但作为艺术作品的画像,却记录他的种种劣迹,画像中的他变得难看和衰老了,说明只有艺术才能反映人的个性和思想的变化,而现实是做不到的。
主人公所有的言行告诉我们:逃避道德的责任,只纵情追求感官的快乐,最终只能走向自我的毁灭。
首先,我们可以从小说本身的内容,可以了解到:道林、霍尔华德和亨利三个人物,通过性格上的互补和依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了小说结构内在的黏合剂。
本书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小说,要充分地挖掘综,对读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正是因为如此,它也就更富有吸引力。
另外,画家霍华德和亨利勋爵代表了两极。
主人公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和浪荡子王尔德如出一辙,自专性质的自我解剖和坦白,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理智、堕落和良知、清醒与困惑的不断搏斗。
而从小说的风格来说,我们可以得出:唯美主义和哥特式风格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对于唯美主义: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反映现实的唯美主义思想,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作者王尔德正是通过如此来践行一种从美中发觉丑陋,从丑陋中发觉美的唯美主义的美学思想。
即他曾说过的“为艺术而艺术”也可以在这里体现。
对于哥特式风格:虽然故事里有渲染一些诡异的气氛,还写到了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伦理颠倒,从道林·格雷整个人来看上上下下心灵都是非常不健康的,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和那种让人觉得恶心的邪气,从这个角度上看这本小说似乎与唯美主义搭不上边,或许有人会更偏向地认为是它颓废风格的哥特式小说,但这部小说确确实实是唯美主义小说,同时也是哥特式小说,确切地说是哥特式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里的唯美主义。
说起哥特式小说,想到最多的是古老的城堡、幽暗或者是隐蔽的楼道,给人一种恐怖神秘的气氛,又或者是和灵异小说,一些恐怖小说联系在一起。
斯芬克斯因子之殇——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061斯芬克斯因子和其作用之下的伦理选择是文学伦理学新近贡献的敏锐视角,也是分析解读作品和研究现实存在的绝佳途径,用以深入挖掘阐释《道连·格雷的画像》不失为一种珠联璧合的默契之行。
王尔德是英国 19 世纪中后期著名的小说家,他因为写作《道林·格雷的画像》被称为唯美主义作家,这其实是对他的误解。
根据王尔德自述,小说中的人物不以塑造符合生活真实逻辑为标准,而是遵循艺术理念,往往是符号性的[1]。
从本质意义上讲,理念代表更高层次的真实。
《道连·格雷的画像》不仅是王尔德曾经饱受争议的作品,也是他击中人性要害的作品。
具体到小说中,巴兹尔·霍尔沃德、亨利·沃顿、道连·格雷分别可以视为人性因子、兽性因子和二者之间博弈的对应性象征。
《道连·格雷的画像》扫描了社会问题、时代问题,生成了疾病影像,为斯芬克斯因子之间的交战角力探寻根源所在。
一、巴兹尔·霍尔沃德:人性因子的象征巴兹尔作为王尔德笔下的“超我”,描摹出王尔德的理想追求。
巴兹尔狂热崇敬着艺术,对美好的憧憬干净而纯粹。
为了创造美,他不惜倾注毕生心力;为了用艺术拯救灵魂,他甘愿牺牲自己。
生活在一个人们践踏艺术的时代,艺术难免孤寂,终沦为一种自传形式。
“我们丧失了美的抽象感受。
”[2]这是巴兹尔的悲鸣,也是一幅浮世绘显像图。
然而就在世界即将倾覆之际,道连因为“包含了所有古希腊完美精神的学派”,实现了“灵魂和肉体的和谐……”[3]成为巴兹尔对人间最后一片净土的至高信仰。
为了不使道连被俗世浊浪所裹挟染指,巴兹尔始终在场,如门神一般忠于职守,如父亲一样专注教诲。
面对道连的圣洁,他视若珍宝,郑重告诫亨利勋爵“别毁了他,不要去影响他”,将之作为理想化身奉上神坛,而当道连将西碧尔之死轻描淡写地归结为“过去”,他目睹了当初淳朴自然如何不胫而走,如今的矫揉造怎样令人不寒而栗,他难掩痛楚之声,悲愤地发出批判,“本来是世界上最清白的人,如今被什么迷了心窍,说起话来全无心肝,没半点同情”[4]。
道林格雷的画像电影观后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电影观后感电影《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根据奥斯卡·王尔德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伦敦,以主角道林·格雷为中心展开。
影片以独特的双重人格为线索,探讨了道德、美与堕落的关系。
影片的开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英俊的道林,通过互动的方式揭示了他的个性和天赋。
而在他的一幅画像中,他的形象始终保持年轻美丽,而年岁和罪孽则在画像身上留下痕迹。
影片的叙事方式独具匠心。
导演通过细腻的画面描绘,将观众带入了19世纪的英伦社会。
场景的布置和服装的选取,都充满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风雅和奢华。
同时,音乐的运用也极具亮点,经典的音乐旋律为影片增添了更多情感表达。
影片的剧情引人入胜,情节错综复杂,展示了主角道林·格雷的心路历程。
一开始道林是一个迷人而自恋的年轻人,但在与画家巴伦厄姆相遇之后,一系列的转变开始发生。
巴伦厄姆的绘画技巧和对人性的洞察力,启发了道林对美与艺术的追求,也让他不禁对自己的青春和美貌感到恐惧和焦虑。
于是道林提出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画像能够代替自己变老与腐化。
这个愿望的实现给道林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与享受。
他拥有了无尽的财富,追求了无数的女人和无数个彩色的人生。
年岁并未对他造成任何伤害,而他的画像则变得越来越丑陋,腐朽和邪恶。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林的内心逐渐被罪孽和堕落所吞噬。
电影通过对道林酒神的描绘,阐述了罪恶的力量。
酒神是一个代表着堕落和放纵的形象,他一方面吸引着道林,一方面又让他陷入了堕落的深渊。
酒神的存在,使得道林逐渐沉迷于肉欲和享乐的境地,甚至不顾他人的伤害。
影片中对于美与道德的辩证关系的讨论也非常引人深思。
道林通过令人惊艳的外貌吸引众人,但隐藏在美丽后面的是他罪恶的内心。
这种美丽的背后是否掩盖了一种无尽的黑暗?影片给予了观众许多的思考空间。
影片的结局令人震撼,道林最终感到内心的无尽黑暗与孤独,回到了画像的面前。
在深夜的回归中,他恳求画像为自己承担一切罪恶,而他则选择自己的死亡。
灵魂的挣扎和消解——从康德的善恶论解读《道连·格雷的画像》

在 通往 善 的这条 道路 上 , 由环 境 引 发 嫁 接 的 恶不 断 影 响 和阻碍 着人性 向善 的发 展 。他还 作 了进一 步 的 说 明 : 人之所 以是 恶 的 , 是 由于他 虽 然 排 除 了 自 “ 乃 爱 的法 则之 外 , 把道 德法 则纳 入 自己的准则 , 在 还 但
在人性中共居的两个因素。康德的人性善恶的理论 ,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 的本性中向善的 人 原 始禀赋 ; 二 , 的本 性 中趋 恶 的倾 向 ; 三 , 的 第 人 第 人 自由意志对 善恶 所起 的作 用。 以下 将借 助康 德 的 善 恶论 , 析道连 ・ 分 格雷的灵魂 内在 的善和恶对 他 的行 为的影响 , 深层 次了解道连 ・ 从更 格雷 的性格 悲剧 。
准则让 步 于他 自爱 的动机 和他 的偏 好 。 首 先 , 致 道连 ・ 雷 走 向恶 的道 路是 他 本 性 导 格
生 向善 的禀 赋 。道 连 ・ 格雷 是一 个具 有 向善禀 赋 的 个 体 。在狂 怒过 后 他 瞬 即感 到异 常后 悔 , 时 的他 此
虽然 发 现 画像 中 的“ ” 表情 已经 有 所 改变 , 却 他 的 他 愿 意让 画 像 “ 为 他 终 生 的 向导 ” 。在 知 道 西 碧 成 儿 的死 之 后 他 痛 苦 地 说 道 “ 本 来 应 该 来 挽 救 我 她 的 , 没有 权 利 自杀 ”2。他 心 中 向 善 的原 始 禀 赋 她 - J 迫使 他 产生 向善 的愿 望 , 想 抛 弃 亨 利 所 给他 带 来 他 的恶 的影 响 , 是他 心灵 的第 一 次斗争 , 而这 种对 这 然
的画像》 的主人公道连 ・ 雷灵魂 的善 恶进行分 格 析, 旨在 更深 刻地 了解道连 ・ 雷 的性格 悲剧 。 格 关 键词 : 道连 ・ 雷 ; 格 康德 ; 灵魂 ; 恶 善 中图分 类号 : 0 . I 64 1 文献 标志码 : A
浅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斗争

2016年09月上青春岁月9王尔德1895年出生于都伯林一个英格兰贵族家庭,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的王尔德被公认为怪才,集作家、戏剧家、诗人、美学家多种身份于一身。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英国长篇小说的经典。
《道连・格雷的画像》讲述的是一个为艺术献身的画家与能言善辩的亨利勋爵和深陷欲望泥沼的道连・格雷之间的故事。
年轻贵族青年道连看到画家巴兹尔为其画的肖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美貌,道连在画家的朋友亨利勋爵的蛊惑下许下心愿,希望自己永葆青春美貌,所有的岁月沧桑和罪恶都由画像承担,他的愿望奇迹般实现了。
之后,道连不断放纵自己的欲望犯下恶行,一天天走向堕落,画像随着他的每次恶行变得愈加丑陋狰狞,最后他终于承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执意要毁掉记录着自己罪恶的画像。
然而当他举刀刺向画像时,刀却刺进了道连自己的胸膛,他的面容变得丑恶苍老,而画像却恢复了原有的美貌。
在小说中,王尔德是要探究道连在欲望中的自我生存问题,即自我是如何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徘徊,并最终失去理智,走向自我毁灭。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人格心理分析学是其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每个人都拥有人格,根据人格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获得健康人格的关键是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文就是通过对《道连・格雷的画像》中道连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徘徊的过程进行分析,展现每一过程中道连自我的矛盾与挣扎。
一、本我对自我的操控纵观整部作品,亨利勋爵、道连和巴兹尔是贯穿全文的主要人物,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关联恰恰重合了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即自我,本我,超我。
亨利是道连人格中的本我,弗洛伊德指出本我是位于潜意识深处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类本能的内部驱动力,控制本我的机制是“唯乐原则”,即不顾一切的去寻求满足和快感。
根据弗洛伊德对本我的阐述,本我所遵循的“唯乐原则”恰恰符合了小说中亨利所倡导的新享乐主义。
《道连·格雷的画像》三个中译本修辞格翻译对比分析

《道连·格雷的画像》三个中译本修辞格翻译对比分析作者:古珊珊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6期摘要:《道連·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王尔德的语言精镂细刻、辞采斐然,妙语丽句俯拾皆是。
本文从李家真译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黄源深译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和郑晓园、魏文峰译本(花城出版社,2014)着手,选取原著中十三种修辞格例句,对比分析书中不同的修辞格翻译,归纳和丰富修辞格的翻译方法,分析王尔德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唯美主义思想在语言上的体现,为中文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格外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连·格雷的画像》修辞格对比分析1.引言《道连·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十九世纪英国(准确来讲是爱尔兰,但当时由英国统治)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作品。
该作品最早于1890年7月在美国《利平考特》杂志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
《道连·格雷的画像》被公认为十九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作,是“Art for art’s sake”思潮在小说方面的完美体现。
唯美主义理论的大胆实践,寓意深刻的奇特构思,隐性的超时代同性恋题材,机俏、睿智、雄辩、富有哲理的对话及似是而非的悖论,构成了这部小说异于其他作品的灿然色彩。
在赏析王尔德小说时,分析语言艺术美是体会王尔德审美风格的关键,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修辞手法正是语言美感的重要表现之一。
“修辞是有策略地运用语言的一种技巧,是语言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是赋予语言生命力和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楠莹莹,2012)本文运用语言学修辞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比《道连·格雷的画像》三个译本中的修辞格使用情况,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再现王尔德的语言艺术美。
悖论与统一_道连_格雷的画像_中的谋杀案分析

悖论与统一:5道连#格雷的画像6中的谋杀案分析李志艳内容提要:5道连#格雷的画像6是王尔德本人及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该小说的情节冲突主要反映在谋杀贝泽尔和谋杀画像而导致道连#格雷之死这两桩命案上。
从这两桩谋杀案入手,剖析王尔德关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道德、艺术与人生的艺术思想,其中隐含的悖论性及统一性展示了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矛盾性与深刻性,这也是王尔德及其艺术思想影响深远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王尔德5道连#格雷的画像6 谋杀案唯美主义作者简介:李志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西方文学与文艺美学。
T itle:Paradox and U nity:Ana l y sis o f the M urder C ases in The P icture o f D orian G rayAbst ract:The P icture of Dorian G ray,w hose m ain conflict lies i n the murder o f BasilH all w ard and the m ur der o f the picture leading to the death of Do rian G ray,is the focusi n g e mbod i m ent of W il d e hi m self and his artistic though.t Based on the i n terpretati o n o f these t w o m urder cases,the paper anato m ises W ilde.s thought about ar,t life,m ora l and ex istence.Its paradox and unity present both the contradiction and profund ity inW il d e.s aesthetic is m.This contri b utes to the far-reaching i n fluence ofW il d e and h is artistic though.tK ey w ords:OscarW il d e The P icture o f D orian G ray murder aestheticis mAut hor:Li Zhiyan is doctorical cand i d ate at L iterature&Jour nalis m Schoo,l Sichuan Un iversity (Chengdu610064,Ch i n a).H is research area is literary aesthetic.E m ai:l lizhiyan120@163. co m在英国文学史上,王尔德(Oscar W ilde)是继佩特之后最有影响的唯美主义理论家,他在艺术创作上亦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尔德研究一直是国内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道林·格雷的画像》赏析

《道林·格雷的画像》赏析《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作家、戏剧家、诗人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主角道林·格雷是一个有着惊人美貌的贵族少年。
最初的他口有美貌而不自知,有才艺,并且心地善良,帮着一个贵族夫人在贫民窟做很多贵族都不愿做的慈善。
在一场聚会之上,画家巴兹尔被道林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们成为了朋友。
而在两个月后,巴兹尔的朋友亨利勋爵因为看到巴兹尔给道林·格雷画的一幅画,对道林产生了兴趣。
但巴兹尔并不愿意亨利勋爵见到道林,因为亨利勋爵,他害怕亨利勋爵会像带坏他的朋友们那样给道林·格雷不好的影响。
但不幸的是在他们说话时,道林·格雷作为巴兹尔的模特到了,亨利勋爵便见到了道林·格雷,他以道林·格雷不该涉足慈善事业为引子,吸引了道林,在巴兹尔以画画为由希望亨利勋爵离开,道林请求巴兹尔留下了亨利勋爵。
道林对亨利勋爵很好奇,在与他的关于影响和享乐以及对青春的赞赏的谈话中,被他的言论所影响。
当他看到巴兹尔为他新作的画像是,道林·格雷发现了他的美貌,但因为亨利的言论,他对衰老产生了恐惧,而嫉妒画像能否永葆青春,他甚至许下了愿望如果他能青春永驻,而画像代替他衰老,他愿意付出一切,哪怕是他的灵魂。
亨利勋爵在询问了他的舅舅之后,得知了道林的母亲玛格丽特的事情,玛格丽特与一个穷小子私奔,不久后道林的父亲在与人决斗中死去,而与他决斗的人据传是玛格丽特的父亲科尔索——一个暴虐无情的无赖——花钱雇的,玛格丽特在之后被科尔索带走生下道林格雷后就死去了。
这样的身世,让亨利勋爵觉得道林·格雷更加的完美了,他想要控制道林,而他已经成功了一半,道林很亲近他,并被关于人生爱情好和享乐理论的言论所影响,不再去做慈善,并渴望去了解生活的全部,也因此他认识了一个女演员西比尔·范内。
道林被西比尔的演技所折服,并爱上了她,相识三个星期便订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哥特因子”作者:石潘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从哥特式的角度,解读《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人物与意向描写,体现王尔德的唯美的艺术主张。
【关键词】哥特因子恐怖场景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受争议的小说家。
与众不同行为和个性使得了王尔德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之路,并践行着自己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创作理念。
《道连·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980)更是一部晦涩朦胧,广受争议的小说。
小说的内容触及到了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等敏感问题,而作者本人并未明确表明个人的态度,一经出版便遭来非议。
而正是在这部作品中,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艺术作品伸张自己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思想,敢于公开挑战当时传统的伦理道德。
神秘,恐怖,死亡,颓废成为哥特小说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暴力与仇恨并非哥特思想的元素。
相反,部分哥特思想是由主流文化被忽略或遗忘的社会或个人罪恶的认知、了解、悲痛所组成,强调个人主义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厌恶社会保守主义。
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也不乏这些“哥特因子”的存在。
一、哥特式的人物
哥特式的人物,不禁让人想到苍白的皮肤,看透世事,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性格。
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连姣好的面容,放荡不羁的性格,扭曲的灵魂正是哥特式人物的真实写照。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从王尔德使用白色开始,正是道连从无知的到堕落的形象转变。
白色通常被暗指无知和空白,这是作者在初次引荐道连时用的词。
事实上,用亨利勋爵的话,是属于少年所有的那种充满激情的白净,纯净。
当霍华德看到道连用自己的灵魂换取美貌,看到自己亲笔画作面目全非时,想借用白色让道连明白,他是用自己的无知作为牺牲品,他引用圣经中的一句话:“尽管你的罪行是红色的,然而我会让他们变得跟雪一样白。
”但也正是这句话,使道连产生了更邪恶的想法。
白色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意味,变成了死亡的代名词。
道连的人生轨迹也如这白色,从无知到死亡,从懵懂到堕落,人格的扭曲,为的只是自己的青春能够永远停留,他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灵魂为代价。
在亨利勋爵的鼓吹下,他把西比尔的死看作是艺术理想化身美好的牺牲品,而并不是他的不负责任的言辞造成了西比尔的死亡,进而将他推向了罪恶的深渊。
正如画像中逐渐丑陋、老去变形的他一样,没有灵魂的他失去了人性中善的一面,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他邪恶的笑和脸,尽管美丽时刻伴随着他,但他却始终摆脱不了灵魂对他的折磨,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读着令他陶醉的黄色书籍,最终将罪恶之刀刺向
了霍华德。
游离于画像与自我之间,道连的内心并没有因为罪恶而宁静,他的内心越发焦虑和不安,正是这种扭曲变态的心理,把谋杀当成复仇的快感,在霍尔华德死后他竟然可以平静地回到自己房间入睡,不仅没有忏悔,反而寻找毁尸灭迹的机会。
道连的沦落,心理的病态,人性的扭曲,行为的怪异,都是哥特人物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道连在毁灭他者的同时,自我也随之毁灭。
王尔德正是从人性隐秘的阴暗面出发,让读者体验艺术美的极致。
二、恐怖意象
王尔德运用象征的意象,为环境的营造和情节的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意象的描写,不仅含有丰富的心理信息,象征着人物形象,隐喻人物的内心,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画像是小说的中心意象,而画像经历了一系列诡异的变化,无疑给故事更增添了几分神秘。
这幅画像,话中的道连,经历了由年轻英俊,到苍老丑陋的变化,又由苍老丑陋重新变回了美丽英俊。
画像只是道连真实灵魂的反映,而他本人年轻的外貌只不过是其人格面具。
实际上,他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享乐者,色情狂和杀人犯,只有道连自己最清楚画像的本来价值,画像由具体的物象提到象征层面,产生的艺术效果已经远大于其原本的价值。
阴郁、朦胧的烟雾,带给人们更多是沉重的压抑感,正是哥特因素的一个体现。
文章中多次提到了雾。
在道连遇到霍华德的晚上,正是天冷雾浓的夜晚,就在那个夜晚,他杀害了霍华德。
当他毒瘾发作的时候,也是在大雾中乘着马车外出吸食鸦片,也正是在鸦片的迷雾中,在昏暗的烟雾笼罩的酒吧里,有个女人认出了他就是十八年前的道连,也正是在大雾弥漫,阴冷潮湿的那个晚上,他幸运的逃脱了西比尔弟弟的仇杀。
雾不仅为背景做烘托,而且隐喻了道连日渐迷失的自我。
恐怖的声音意象,不仅在视觉的基础上更形象,更能烘托气氛。
抛弃西比尔后,道连在街道上徘徊,听到女人嘶哑的呼喊,醉汉的骂骂咧咧,从阴暗的院子里传来尖叫声。
这些尖叫声,从暗处暗示了道连的不负责任导致了西比尔的死亡。
当霍华德死在他的尖刀下,他站在屋外的阳台,看到马路对面的疯女人,听到她夜晚传来疯狂的尖叫声让他不禁发颤,黑暗里的尖叫隐喻了他的自杀。
当他被人在酒吧里认出后,还是伴随的首先是女人的尖叫,而最后讽刺的是,他自毁在一声惨叫和呼啦啦的倒地声中。
尖叫声仿佛像幽灵一样,始终伴随着道连,挥之不去。
三、结语
诸多的哥特元素就像附着在道连画像上的眼睛一样,带着读者去感受美带给生命的诱惑和罪恶,在愉悦的同时,看清人性的善与恶,体会到欲望向美的升华,并致力于超越现实伦理学层面的道德性,使王尔德的作品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参考文献:
[1]Wilde,Oscar.1994.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Beijing:Penguin Classics.
[2]陆建德.王尔德全集.中文版序[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