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因子的分析

关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因子的分析
二、 英 美 文学 作 品 中哥 特 因子 的 应 用
性 。哥 特 因子 的复 兴 与 发展 , 又 与英 美 文 学 作 品 离不 开 关 系 ,
在 1 8 —1 9世 纪 这 段 漫 长 的 时 期 ,建 筑 文 化 与 文 学 作 品 的渲 染 与 演绎 , 成 就 了所 谓 的“ 哥特复兴” ( g o t h i c r e v i v a 1 ) 。而 哥特
哥 特 因子 被 应 用 于英 美 文 学 作 品 中 时 .其 主要 是 利 用 哥
N o v e 1 ) 属于 1 8世 纪 中后 期 出现 的 一 种 长篇 小 说 的风 格 , 其 是
建 立 在 对 理性 主义 反 动 的基 础 上 的 。由于 当 时理 性 主 义 的 文
特 式 来 探讨 一 些 带 来禁 忌意 味 的 黑 色话 题 、 极 端 的感 情 等等 , 而 其 中所 刻 画 的哥 特式 背景 通 常 为 : 修道院 、 城堡 、 墓地 、 地 牢

英美文学作 品的影响也最 为突 出 , 如 狄更斯 、 爱伦 ・ 坡、 福 克
纳、 费兰纳里・ 奥康纳、 理查德・ 莱特、 卡森 ・ 麦卡勒 、 艾米莉 ・ 勃
朗特、 托尼 ・ 莫 里 森 等等 的作 家 们 。 通 过 哥 特式 背景 、 哥 特 式 故 事 情 节 以及 哥 特 式 人 物 的应 用 , 创 作 出了 无数 部质 量 优 秀 、 具

哥 特 式 文 学作 品的 概 述
哥特所包 含的意思包括有 哥特人 、 哥特建 筑 、 哥 特 派 等 等. 而 哥特 派 又 主要 是 指 1 8 世纪起始 的一种文学风格 , 其 与
哥特人 、 哥特建筑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哥特文学 ( G o t h i c

刍议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

刍议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
秽 ,陌生 人的恐怖 的叫声… …”在 地下室 的附近会 发现

些东西 被焚烧 的痕迹 ……甚至 是主人公 贝灵汉姆 居住
家评 论 哥特 式 的小 说为 “ 格 调低 下 、非 主 流 的情节 小 说” ,虽然 如此 ,但 是从整 个英美 文学 历史 的发展 过程 来看 ,哥特 因子一直在 以持久和广 泛的影响力影 响着后 代读者 ,很 多 的世 界名 著都用 到 了哥特式 的写作 方法 ,
读者的 目光 。
阁顶 的房子 》 中也 向读 者呈现 了类似 阴森 、恐怖 的背 景 特征 。最 具代表性 的当属街道旁 边的建筑物 ,这 个建筑 物是木制 的,外表看起 来 比较精 巧,可是里面 已经将 近 腐烂 ,房 项带有七个尖 尖的屋顶 ,这 些屋顶指 向不同的 方 向 ,这 个 房子 与 哥特 式风 格 的建 筑物 具有 一样 的特
刍议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
口 郭晓潇
中国惠普有限公 司
【 摘
要 】在 英 美 文 学 的 漫 漫 长 河 中 ,有 很 多 风 格 的 作 品 对 人们 的 现 实 生 活 产 生 了影 响 , 为 后 人 所传
颂 , 其 中 ,哥 特 小 说 以其 神 秘 、刺 激 的特 征 吸 引 着 众 多 的读 者 。 英 美 文 学 中的 哥 特 因子 具 有 十分 广 阔 的 影 响 作 用 ,有 人 将 哥 特 因子 命 名 为 “ 欧 洲 文 学 的 第 三 源 头” 。本 文 针 对 英 美 文 学 中 的哥 特 因子 ,探 讨 不 同 的 文 学 作 品 中哥 特 式 的人 物 、哥 特 式 的 背景 、哥 特 式 的故 事 情 节 以及 哥 特 式 的主 题 。 【 关键调】 英 美 文学 作 品 ;哥 特 因子 【 中 圈分 类号 】 I 1 0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3 ) 0 2 . 0 0 6 1 — 0 2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哥特式艺术风格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所认可,但是哥特式小说对人类的情感进行了极度宣扬,赋予作品极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人们开始慢慢接受哥特式风格的文学作品。

“哥特式因素”在英美文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它的定名与“哥特人”及“哥特式建筑”不无关系,它具体包括幽灵鬼怪、邪恶力量、古堡、修道院等因素;“哥特式小说”是由哥特式因素编织而成的复杂的文学样式,对英美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前英美文学作品中有不少都是哥特式风格的,只要认真分析定能找到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式因素,而要想真正理解文学作品,就必须抓住文学作品的哥特式因素。

下面,笔者从哥特式背景、哥特式人物及哥特式艺术效果三个方面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1.令人窒息的哥特式背景哥特式风格的艺术作品最倾向于将一些阴森封闭的场所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将气氛宣扬得异常神秘和诡异。

如,在著作《呼啸山庄》中,虽然稍微改变了故事中“中世纪”的时代背景,但作品创作者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更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需求,仍旧在该作品中展现了一个具有“中世纪”风格的山庄。

通过欣赏《呼啸山庄》,作品中具有“中世纪”风格的山庄是故事发展的主要场所,同时将晦暗、荒原等哥特式因子渗透进来,使原本就阴森的山庄变得更昏暗。

欣赏者抓住该作品中的哥特式因素,能够很好地体会创作品的创作精神,但是如果没有抓住哥特式因素则必定不能够体会到作品的“晦暗”和“荒原”,就不可能真正地体会到作品的精髓,失去欣赏的意义。

2.善恶交织的哥特式人物英美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哥特因子,既强调了理性,更赋予了文学创作以颠覆性。

英美文学作品具有哥特式风格,刻画的人物必定表现冲动和脆弱、残酷和敏感、邪魅和诱惑,将人性邪恶黑暗的一面生动形象地展现于眼前,让读者的内心产生恐惧心理,以实现读者和文本作品的共鸣。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加入哥特因素,能够使作品更具有戏剧性,激发读者阅读和欣赏的兴趣。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因子”研究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因子”研究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因子”研究作者:侯淑声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2期摘要:哥特風格是一种独特且传统的风格,其不仅属于文学风格,而在设计和作画上均有较为广泛的分布,但其主要分布于英美文学作品中。

在最初的哥特风中,主要是对中世纪风格和文艺风格进行阐述,这也是当新古典主义和新哥特主义进行较量时存在的矛盾因素,而在西方文学作家的作品中,哥特因子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学元素。

哥特英子凭借其神秘惊悚的特点,在现代美英文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所以本文中对美英文学中的哥特因子进行分析,对文章中哥特特点和哥特内容进行相应的阐述,旨在为英美文学中哥特因子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英美文学;哥特因子;研究;哥特风格哥特在英美文化中本身属于一个贬义词,其主要是在对哥特式艺术和哥特式建筑进行形容时所用的词汇。

在西方的通俗文学中,通常以哥特式小说作为神秘惊险小说的代表,其主要的小说主旨是以人类在绝境和极端状况下找到至高哲学和乐趣的内容,并且在寻找过程中能够与既定或理性的逻辑方式进行对抗,这种文学风格被称之为哥特因子和哥特元素。

而在这类文学作品中恐怖诅咒和死亡等元素都是这类小说的特有元素。

一、哥特场景哥特的来源本身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在意大利人法萨里则采用哥特来对某一类建筑进行形容,这类中世纪建筑以风格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以及阴森的地道为主,所以在早期应用哥特元素进行描写的小说中,多数小说都以静态场景和哥特式古堡为主,在这类文学作品中,通常以幽闭的城堡和地道等场所作为主要的环境因素。

在这一传统下,为了能够凸显作品的神秘氛围和恐怖气氛,后来的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都试图采用哥特式场景,作为恐怖事件发生的环境。

例如世界名著呼啸山庄中,虽然故事发生的时代有较长的变化,其时代背景从遥远的中世纪发展到了作者艾米莉勃朗所生活的时代,但为了体现文学内容的神秘性和诡异性,而在原文中对《呼啸山庄》的描写为:狭窄的窗子深深的嵌刻在墙壁内,而采用大石头对两边的墙角凸出部分进行保护,大门周围还残留着古里古怪的石刻,还镌刻着1500这样一个年份。

试析英美文学中哥特主义的“黑色光芒”

试析英美文学中哥特主义的“黑色光芒”

试析英美文学中哥特主义的“黑色光芒”摘要:哥特主义是英美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因素,其文学创作主要是古堡和废墟,通过“黑色”的主人翁和“黑色”主题为创作手法来批判社会的黑暗现象。

目前英美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了哥特式的艺术手法,并成为英美文学中的一种创作传统,尤其是其中的“黑色光芒”,建构了黑色恐怖与崇高之间的冲突又充满张力的联系,所以英美文学史上哥特主义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英美文学;哥特主义;黑色光芒在英美文学的发展中,18世纪出现哥特主义文学,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严重影响了英美文学的发生,随后越来越多的恐怖文学作品问世。

目前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主义有很高的地位,其中的“黑色光芒”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体现,并在深度和广度强进行了新的拓展,促进了英美文学与哥特传统的融合。

一、英美文学中哥特主义的主要风格特点(一)哥特主义的来源“哥特”原指代哥特人,而哥特式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來对中世纪时期艺术风格的区分,其标志性元素就是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艺术主题通常是黑暗、恐惧、孤独和绝望,描绘了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1]。

哥特式小说刚开始出现时人们并不认可,人们更加看重古典主义,对处于古典时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中世纪阶段有很大的否定和反感。

而哥特最早期的风格就是国家,当时哥特人强行进入罗马帝国进行大规模的杀烧抢掠,在人们心目中哥特就是野蛮和粗野的代名词,意大利人记恨哥特人摧毁了罗马帝国,所以中世纪也被人们称为“哥特时期”。

随后,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又将中世纪不喜欢的建筑风格成为“哥特”比,如具有高耸尖顶、染色的玻璃、厚重的石壁、阴森的过道的教堂与古堡等风。

而且文艺复兴思想的发展使得哥特一词内涵不断丰富,开始被赋予了恐怖、野蛮、黑暗、神秘、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霍勒斯在小说《奥特兰托城堡》的前言中描述了哥特式小说的内涵,当时遭受大众的强烈反对,认为哥特式小说中没有体现严肃、讽喻、科学、理性等内涵,所以人们也质疑了霍勒斯。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与经典作品的赏析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与经典作品的赏析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与经典作品
的赏析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是指以晦暗、阴郁、神秘、可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学作品,它多以惊悚、神秘、恐怖故事为主要内容,旨在揭露人类本能的恐惧,唤起人们对死亡的焦虑。

其中最著名的经典作品当属1764年出版的《哥特山伯爵》。

该小说由英国作家司各特·鲁丁根所著,讲述了一个叫做伯爵的恐怖生物被船长强行带到了英国,而伯爵最终以惊悚的方式实现他的恶意计划。

另一部重要的经典作品是1818年出版的《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由英国作家简·奥斯汀所著,讲述了一个叫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被一群渔民发现,而弗兰肯斯坦最终成功被释放,重获自由。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经典作品,如1931年出版的《安德的游戏》,由英国作家布莱克·海蒂所著;1936年出版的《白骨夫人》,由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所著;1943年出版的《猪女士》,由英国作家罗伯特·狄更斯所著。

哥特传统文学作品构造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世界,同时揭示了社会中隐藏的黑暗面,以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
感。

它们也被认为是对英美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因此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关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因子的分析

关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因子的分析

外国文学关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因子的分析李春兰四川工商学院摘要:许多人对哥特式这个名词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耳闻。

确实,尽管这个名词可能会带有一些负面意义,但它却被广泛的应用到我们生活、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

本文主要简述哥特式的起源和哥特式文学的由来,并以英美文学为例,分析其中的哥特式背景、人物和艺术效果等。

关键词:英美文学;哥特因子;探讨分析通过对于英美文学历程的总览,我们不难发现哥特因子在其中充当的角色。

虽然文学界的统一说法都认为哥特式是一个带有负面意义的批评式的名词,但大部分的英美文学作品之中都能或多或少找寻到哥特因子的身影,它对于西方文化史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甚至在当今的文学作品中人一直被持续运用。

一、哥特式文学作品的由来(一)哥特式起源追究哥特式的起源就要谈及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即十四到十七世纪欧洲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了区分中世纪的艺术风格而被创作出来的一个专有名词。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它是以超自然、暗黑、深渊、古堡等为主要构成元素的。

(二)哥特式文学作品的由来相比于哥特式,哥特式文学的出现要稍微晚一些,是一种一直到十八世纪中后期,为了反对理性主义而出现的一种长篇风格的小说。

当时理性主义文学已经满足人们对于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的需要,哥特式文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之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它通过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处理和对超自然现象的阐述来抨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起伏,同时也抨击了延续了几个世纪之久的理性主义文学。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分析(一)令人窒息的诡异与神秘——哥特式背景大部分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对于背景环境的塑造都是大同小异的。

哥特式文学作品的背景大多都是在阴暗、诡异的古堡,封闭的地下室,气候诡异的荒原等封闭性的场所之中。

这样的背景环境设置可以给整部文学作品渲染一种诡异神秘的故事氛围。

不仅仅是在经典的哥特式作品中会运用这样的哥特式背景描述,在英美文学一些其他风格的小说中描述故事背景时也会或多或者会有一些哥特因子的身影,以此来更好的吸引读者注意,更好的烘托出故事背景。

论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因子”

论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因子”

论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因子”作者:邓玉婷来源:《大观》2016年第01期摘要:哥特风格是一种较为特有且传统的风格,主要分布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

起初主要是用来对文艺风格与中世纪建筑进行形容的,但是当新古典主义跟新哥特主义进行较量的过程中,在西方文学作家眼力哥特因子却成为了宠儿。

具有神秘惊悚特点的哥特因子,已在英美文学的各大派系当中。

本文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因子进行分析,对存在的哥特特点、哥特内容等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哥特因子;影响哥特本是个贬义词,主要是用来形容哥特式艺术跟哥特式建筑的。

随后哥特又融入文学当中,在西方的通俗文学当中,哥特式小说属于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所要表达的是思想是:赞美人类那种在极端感情中找到的至高哲学和乐趣,并能够与既定或者理性的逻辑方式形成对抗的形式。

像有着幽灵的老房子、家族诅咒、恐怖死亡等这些都是赫特小说内的主要元素。

一、哥特因子的特点和起源(一)哥特因子的特点哥特一词具有着贬义的含义,起初主要是对建筑的风格特点、建筑的形态特点进行形容。

在当时是不被所看好的,并含有这批评的成分。

哥特式跟新哥特主义较为相似,主要是都与新古典主义形成对立的关系。

但是在西方的文学中,哥特式派系所具备的特点:个性鲜明以及独特化。

对于人类情感曲折的变化经历,给予赞扬与歌颂,而这也是发展哥特式小说的主要历程。

把原有固化的思维模式推翻,并用较强的客观辩证思维逻辑进行阐述,从极端到快乐,对哥特式所具备的特点进行概述。

而所谓的哥特因子就是一些苍白、晦涩以及阴暗因素的形成。

举例:像灵异事件、莫名怪诞的死亡、家族诅咒、毫无征兆的恐怖现象等。

在欧洲文学当中,哥特因子已成为第三大源头的存在。

不仅在英美文学当中有大量的著名作品出现,还对整个西方的文学发展史产生影响,并使文学作品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虽然哥特因子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性,但是到了十八世纪的时候,却以成为了英美文学作品中最为繁荣的派系。

由于文学类型的不同,从而导致一些艺术的手法也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Sure,you can wear them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A:(angry)You mean my life is so short!这是一个中国学生替一位外国老者取回刚刚修好的皮鞋时的场景。

老者本是想称赞中国鞋匠手艺好的一句奉承话,却被对方误以为是一个询问信息的问句,更让他觉得不可理喻的是,中国学生给出确切的回答。

其实,这句答语是B 就其自身对A 的理解而作出的回应,或许带有些夸张的意味在其中,但绝没有接下来A 所理解的那重意思(你是说我活不了多久了!)一段短短的对话,含有双重的语用失误。

第一重就是B 对A 言外之意的误解,将一句称赞、间接地表达谢意的话当做问题来回答,未能推断出A 当时真正的意图,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与A 未做到明白示意有一定的关系。

本来一句“Sure ”就可以解决问题了,B 非要画蛇添足地加上一句:You can wear them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今后你都用不着再修了。

)这就造成了接下来的严重破坏融洽气氛的第二重语用失误:在A 看来,一双鞋再好也就是能穿几年而已,所以才会大动肝火地以为B 是在咒他寿命短;而B 却对此感到茫然、无辜,因为他绝无语出伤人之意。

从关联理论看,这是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语甚至会产生不同的暗含前提(implicated premise ),这当然与交际双方各自的认知环境密不可分,此处还应与双方不同的价值观有关系。

参考文献:[1]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 -man ,1983.[2]Levinson S.Pragmatics[M].Cambridge :Blackwell ,1983.[3]Sperber D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 [M].Oxford:Blackwell,1995.[4]Tannen D.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M ].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90.[5]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 ,1983,(4):91-112.[6]陈明芳,杨信彰.言语交际中误解的认知成因[J].外语电化教学,2005,(6).[7]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4).[8]刘长江,孔瑞珠.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J].社会科学家,2011,(11).[9]刘绍忠,钟国仕.Thomas 语用失误“二分法”质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47-50.[10]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么孝颖.从交际主体的双向认知互动看语用失误的本质[J].外语教学,2007,(3).[12]张巨文.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2012年第·5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0期M ay2012[摘要]英美文学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哥特风格的传统。

哥特式文学作品起源于18世纪霍勒斯·沃波尔的作品《奥特兰托城堡》,在争议和评论中发展成为通俗作家较为热衷的一种文学创作的风格形式。

论文简单介绍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因子的内容和特性,并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进行了浅显的分析,以供文学赏析和研究作参考。

[关键词]哥特;英美文学;风格;影响[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5-0202-02有关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分析王婷(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50)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在发表《奥特兰托城堡》之后被称为哥特风格文学风格的鼻祖,开创了早期的古典哥特式的小说模式。

这种哥特风格的传统随后一直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延续下来。

哥特式小说宣扬人类情感中极端、暴虐、神秘、超自然、颓废、阴郁、厄运和死亡,通常运用家族诅咒、神秘建筑、悬疑案件、宿命等作为卖点,具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震撼力。

在文学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哥特式”由来及其文学作品的内容来源(一)“哥特式”由来哥特式小说最初出现的时候,并不被评论界普遍认可。

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带着对古典时代的向往,对处于古典时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这个被称之为中世纪的阶段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和否定。

哥特最早期是以国家的形式出现,作为攻入罗马杀烧抢掠的一个国家,哥特以“野蛮”和“粗野”的形象深入人心。

意大利人因202··参考文献:[1]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3):22-26.[2]安芝丹.试论《巴特尔比》的哥特成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126-128.[3]马珊.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5):223-224.[4]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2):205-207.[5]杨建芳.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探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1):18-20.[6]袁群,魏军.华丽的哥特“黑暗”的洗礼———论哥特式小说的人物内涵及其价值所在[J].宜春学院学报,2010,(1):69-72.为记恨哥特人摧毁了属于他们辉煌文明的罗马帝国,因此将中世纪称之为“哥特时期”(Gothic )。

哥特式文学更因霍勒斯在《奥特兰托城堡》序言中“哥特式小说”的定位备受当时西方文艺评论界的争议与质疑,认为“哥特式”有违“小说”的严肃、讽喻、理性以及科学等思想基调。

当时,小说作为现代新词,在启蒙运动背景下追求的主题思想是“理性”和“科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是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理查逊的《帕梅拉》。

随着哥特式文学发展,人们发现“哥特式”和“小说”之间不存在必然的矛盾,霍勒斯也曾经在序言中表明自己创作《奥特兰托城堡》的目的是为了实验性地融合两种文学式样。

(二)哥特式文学作品的内容来源哥特式作品故事通常有以下几种来源:(1)日耳曼民族中流传广泛、内容丰富的传说。

(2)文艺复兴时期兴盛的戏剧作品。

其中世俗剧作家们创作的“复仇剧”因为充斥着暴力、阴谋与凶杀,甚至鬼魂等元素而影响深远。

(3)《圣经》或者基督教的传说。

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如恶魔、流浪的犹太人、恶棍英雄等都可以在《圣经》之中找到原型。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一)哥特式背景———充斥着令人窒息的神秘和诡异哥特式小说背景通常设置在封闭场所,并极力渲染一种神秘诡异的氛围。

哥特(GOTH )也被用来表达一种建筑风格———耸立玲珑的顶尖,石壁很厚重、窗户通常很狭窄、彩色玻璃、圣经故事彩绘、内部幽暗、地道阴森,有些城堡或者教堂还存在地下藏尸所。

哥特式小说的场景设置通常都会选择和哥特风格建筑相关联的地点。

其背景设置如下:暮气低沉的墓穴、幽静封闭的地下室、昏暗阴影晃动的阁楼、气流浑浊的地下通道、天气诡异的荒原、弥乱的异国情调、残破坍塌的城垣或者古堡、迷宫一样的长廊和无限旋转的楼梯、月高天黑的午夜时分、超自然力量或者魔法、烛光摇曳下的血腥、谋杀等恐怖事件。

这种场景设置的传统可以增加作品的神秘和诡异,在英美文学中被广泛地应用,很多一流的文学作品都在故事时代背景的设置中含有哥特因子。

比如:《呼啸山庄》虽然改变了原有故事中世纪的时代背景,但是作者出于烘托气氛和铺垫故事情节考虑,仍然在剧情中保留了历时“1500这样一个年份”的山庄,并加入一望无际且晦暗的荒原这一“哥特因子”,这个设置更是给这个“窗子狭窄”“墙壁厚重”“古怪石刻”的山庄创造了一个因缺少光线渲染而成的阴森和昏暗的氛围。

(二)哥特式人物———恶与善的交织提升了任务的丰富性哥特式因子在英美文学中表达了一种对理性和新古典主义主流地位的叛逆,追求颠覆性和边缘性。

因此,它的人物和情节通常都潜伏着恐惧和冲动的情绪底色,通过魔鬼、神秘的古堡、阴郁的荒原、窒息压抑的地下室等解释人们灵魂深处隐藏的邪恶的一面。

主人公通常都具有曲折离奇神秘的身世、特异的外表、扭曲的心灵,主人公经历的一切都伴随着死亡,黑暗势力如影随形,充满了怪异、神秘、矛盾和恐怖的特征。

具有哥特因子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通常兼具邪魅和诱惑、残酷和敏感、冲动或脆弱,作者极尽所能地想要彰显人性深处的隐秘的黑暗面,以期达到恐惧和共鸣。

通过哥特因子在人物塑造中的巧妙运用,能够丰富英美文学作品的戏剧张力。

对于小说中的这种“恶棍英雄”形象,读者是既憎恶他们,却又不自觉地为他们所吸引。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因为读者容易对这类形象产生一种特殊的共鸣,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某些特征,如进攻性、压迫性和毁灭欲恰恰是读者潜意识的体现,是读者分裂人格中的另一半。

当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那些被抑制的欲望以另一种形式得到满足,而这种满足感又扩展了读者的生活体验。

有评论曾指出,“哥特式小说是关于梦魇的文学。

潜意识是梦境的基本元素。

它表现了恐惧慌乱和冲动。

它的题材大都来自传说、神话和作者自身的潜意识体验等,魔鬼、疯癫的僧倡、神秘的城堡、悬崖峭壁等是其基本意象,目的是要揭示人们头脑中所隐藏的邪恶的一面。

”因此,哥特小说中的主人翁大多是“villain hero ”(即恶棍英雄),有着神秘的身世、奇怪的外表、扭曲的灵魂,以他人的遭遇为快乐,与黑暗和死亡相伴,并以恐怖、神秘、怪异、矛盾为特征。

(三)哥特式艺术效果———恐怖和崇高都值得被歌颂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主要通过阴森恐怖的艺术效果表达了一种突破主流、深究灵魂真相主题。

哥特式文学作品中最普遍、最突出,也是最持久的主题就是善恶之间永恒不变的冲突。

因此,通过阴森恐怖的布局来促使读者体会善恶争斗之中的道德崇高,宣扬真善美以及不向邪恶妥协的正义感。

哥特式的主题之所以备受人们的关注,源于文学作品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反应时代变化下人们的异化变形的问题,凸显出人们对未来以及外层空间的未知所引起的恐惧心理与认知愿望,带有强烈的反抗主流思潮的叛逆和社会批判性。

这种主题深化了哥特因子乃至哥特式文学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