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合集下载

佛学思想感悟心得体会(3篇)

佛学思想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佛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近年来,我对佛学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佛学思想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佛学思想的起源与传承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学思想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二、佛学思想的核心内容1. 四圣谛:苦、集、灭、道。

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揭示了人生的本质和解脱之道。

2.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是修行者遵循的准则,旨在引导人们断除烦恼,实现心灵的净化。

3. 无常: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无常是佛教看待世界的一种态度,教导人们珍惜当下,放下执着。

4. 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核心观点之一,提醒人们要行善积德,以免遭受恶果。

5. 空性:世间万物皆无自性,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成。

空性是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教导人们超越自我,消除烦恼。

三、佛学思想的感悟1. 珍惜当下:佛教教导我们要珍惜当下,放下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忧虑。

只有活在当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2. 放下执着:世间万物皆无常,我们应学会放下执着,不再为名利、地位、感情而烦恼。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3. 慈悲为怀:佛教强调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以慈悲之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4. 自我反省:佛教教导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努力修正错误。

通过自我反省,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实现心灵的净化。

5. 修行实践:佛学思想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种修行实践。

我们要将佛学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修行实践,实现心灵的解脱。

四、佛学思想在当代的价值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佛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2. 缓解心理压力:佛学思想教导人们放下烦恼,关注内心,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佛教现代化的价值

佛教现代化的价值

佛教现代化的价值
佛教现代化的价值在于:
1、坚持正信正行,承载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佛法真理,服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以佛教哲学思想为基础,深入探索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把佛教的智慧和精神融入现代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3、以佛教文化为支撑,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弘扬佛法真理,推动佛教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4、以佛教伦理道德为指导,激发社会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5、以佛教思想为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为社会构建一个
良好的精神环境,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佛教的重大当代现实意义

佛教的重大当代现实意义

佛教的贡献与现实意义刘长乐说:“一朵生命的花朝着天空绽放,雨露折射出它素面的笑颜。

佛陀用一枝花朵,一个微笑赢得了世界的注目与尊敬。

佛教从创立那天起,就直指人性最难以克服的三大弱点:无知、贪欲和憎恨,为我们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带来了智慧的光芒。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与传播中,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以下重要贡献:1、非暴力。

佛教十善,以不杀为首,佛教五戒,列戒杀第一。

和平只能从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来。

2、平等心。

佛祖的教训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怜天下万物。

这是一种对全人类的慈悲、仁恕与谅解,这种开阔的平等主义正是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基石。

3、生死观。

佛教是一种全面关注生命内在真实和内在超越的学说和教育,它改变了近三十亿东方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与认识。

4、包容性。

佛教的平等心决定了其包容性,它大度地接纳别人,也深刻地改变自己,它坚信,包容无法改变过去,却能改变未来。

5、和谐论。

和尚和尚,以和为尚。

佛教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内心的和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和谐。

作为世界和东方主要的哲学与智慧,佛教的这些理念应该跨越文化、地域和民族,向西方和世界传播,以促进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理解和共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嫌不够,从总体上看,西方文化对佛教尚缺乏理解的兴趣,甚至存有一些偏见和误解。

以史为鉴,佛教的跨文化传播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思索与探究。

一是包容他人与他人包容(信心)。

佛教是个有严密体系、深刻内涵的宗教,它像药引一样可以治疗社会的疾病。

例如佛教的思想与孔子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使中国进入了长期的文化繁荣。

主动、灵活或被迫地改变自己,以获得他民族、他文化的理解,获得生根、开花、发展的权利,这是佛教在千年的传承中非常成功的经验与方法。

众所周知,各民族自觉不自觉的文化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而佛教却在非主流状态下自信、沉着地寻求其它文化的包容,在不失原则、不流血的前提下几乎传遍了整个亚洲,对西方也有相当的影响。

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

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

2015年第5期(总第142期)/9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52015/GeneralNo 142/September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平 飞【摘要】挖掘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最为引人注目。

佛家对种姓平等、佛性平等、轮回平等、性智平等的深刻阐发,对平等宽容、和敬宽容、忍度宽容、无量宽容的独特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平等与宽容思想,非常有利于现代民主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佛家思想;众生平等;宽容;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5-0117-06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宽容是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两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发展和创新,对众生平等与容忍宽容思想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引起了在世与出世众生的特别关注,实际上无时无处不在产生重要影响。

一、众生平等佛家从种姓、佛性、轮回多方面对平等进行了独特的思考,系统阐发了“性智平等”思想,提供了一条独特的实现平等的路径。

(一)种姓平等反对种姓特权,主张种姓平等,是佛教创立的最初动机和直接根由。

在古代印度社会,婆罗门教提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论证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的等级差别,强调婆罗门定位不移的最高等级和最高特权。

作为反对婆罗门教的一种沙门思潮,身为刹帝利种姓的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因果缘起、六道轮回等方面,否定根本因、创世主和主宰者的存在,认为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应当与婆罗门种姓一律平等。

尽管释迦牟尼无法根本改变古印度社会现实存在的种姓歧视和特权,但他通过创立佛教,言行一致地在事实上以宗教的形式在佛教内部实践了各个种姓同为沙门释种子的平等理念。

这在经中就有记载:“汝今当知,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

若有人问:汝谁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子也。

佛家的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佛家的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总第135期)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3,2015(Sum,135)哲学与经济学佛家的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胡述宝(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研处,河南郑州450042)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的明确任务,中共河南省委在九届九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推进依法治省2015年重点事项》中,强调要加强社会综合征信系统建设,着力解决公德失范和诚信缺失。

新形势下扬弃佛家诚信思想,深入挖掘诚信资源,吸收佛教的戒律、因果律及强调虔诚信仰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纠正当前诚信缺失的世风,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打造文明河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佛家;诚信;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5)03-0028-0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的明确任务,中共河南省委在九届九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推进依法治省2015年重点事项》中,强调要加强社会综合征信系统建设,着力解决公德失范和诚信缺失。

党和政府对诚信的高度重视,说明了诚信问题已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也是佛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历史上,佛家的诚信思想对于中华民族诚信不欺、讲求信用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入研究并有效挖掘其有关诚信的思想精华,对于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打造文明河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佛教戒律——对诚信的全面规约在佛教的法相名数中没有诚信一词的明确提法和用法,但在佛教伦理道德中有关诚信的思想则非常丰富。

佛教是善法,佛教教主释迦摩尼佛被信徒们奉为世间最善最完美的人,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让众生臻善臻美。

为此,佛教制定了条目繁多的戒律。

粗线条来看,佛家戒律大致分为下面几大类。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自汉代传入我国,经过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的排拒、吸纳、依附,最终融为一体,并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天,即使是非佛教徒,佛教思想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他们。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当代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组成的一个多元文化结构。

儒家注重人伦、道家崇尚自然、佛教提倡出世,它们以多元的角度共同筑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

而外来文化的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直以恒久的生命力、活力,植根中国这片沃土,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我们传递它们的佛教思想。

因此,当我们讨论佛家想对我们的影响时,并不仅仅局限于佛教思想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还会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探讨它们对我们生活的一些习惯的影响。

一、佛家的哲学思想(1)佛家理想人格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神学唯心主义。

由此决定,可以说,它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神格”。

不过,佛家鼓吹苦海无边、万法皆空也好,宣扬明心净性、涅槃寂静也好,说到底,都是以人为理论思考中心,以治人为目的的。

因而,佛家自有其理想人格的追求。

佛家的理论极为繁琐,但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期理想人格是超尘脱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

[1](2)心如古井佛教把世界上一切都看作是“空”的,即所谓“万法皆空”。

在中国佛教宗派中,仍然如此。

正是由于佛教把世界看成空的、虚假不实的,所以,佛教才能达到并要求别人也达到这种境界:吹到山岳的狂风是静止的,一泻千里的江河是不流的,迅速飘荡的游气是不动的,周旋惊天的日月是不行的。

进而,在人生态度上,佛教徒们主张“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

冥神绝境,故谓泥垣(涅槃)。

”[2](3)随遇而安宋代著名大慧禅师总结了三条生活经验:第一,“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心中。

”即对任何事物都抱旷达、放任、自然的态度,自我排遣心中的郁闷或欢喜。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摘要】佛教的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佛教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强调了慈悲与善良的重要性,同时提倡了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佛教倡导平等与慈爱的观念,为社会关系带来积极影响。

佛教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结论部分指出佛教的伦理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佛教的思想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实现文化交流与共融。

通过融合佛教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佛教、伦理思想、现代社会、道德修养、慈悲、善良、自我修养、社会责任、平衡、平等、慈爱、环保、可持续发展、启示、社会和谐、进步、文化交流、共融。

1. 引言1.1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意义佛教的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对伦理道德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

佛教作为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其伦理思想体系丰富而深刻,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指引和精神支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对各种伦理困境和道德挑战,而佛教的伦理思想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难题,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佛教的伦理思想强调慈悲、善良、平等、正直等道德品质,倡导人们培养善良的品格和修养,以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自我完善。

这些伦理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环境保护。

佛教的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个人修养,也有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研究和借鉴佛教的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佛教的伦理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的品格,建设和谐的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将为社会和谐、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1.2 本文探讨的内容本文将深入探讨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我们将分析佛教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探讨佛教如何教导人们培养善良和慈悲之心,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观念。

现代佛法知识点总结

现代佛法知识点总结

现代佛法知识点总结佛法是佛陀所传授的教义,旨在引导人们追求解脱与觉悟。

现代佛法是指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对佛法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应用,以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现代佛法既保留了传统佛法的精髓,又结合了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成果,为当代人提供了更加贴近生活的修行方式和智慧指导。

本文将从众生、因缘、苦、空、无我、解脱、慈悲等方面对现代佛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众生佛法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潜力。

在现代佛法中,对众生的理解和对待更加注重人间利益和生活实践,鼓励人们以慈悲心对待他人,积极帮助他人,体验爱与包容。

现代佛法倡导关怀社会,尊重生命,保护环境,提倡平等和和谐共处。

二、因缘因缘是佛法中的重要概念,指一切现象的产生与存在都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现代佛法中,因缘的理解被拓展为对生活中种种事物和现象的深入思考,帮助人们避开极端与偏见,辨别事物的本质和因缘关系,做到看待事物客观公正,理性分析,不陷入情绪和偏执之中。

三、苦苦是生命的本质之一,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和困扰。

现代佛法强调通过正念和觉察来面对苦难,提倡接受苦难并从中学习成长,改变对待苦难的态度,培养内心的坚韧和勇气。

现代佛法还提倡积极寻求改善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帮助人们摆脱困境,提升生活质量。

四、空空是佛法中的关键概念,指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虚空、无常、无我。

在现代佛法中,空的理解被拓展为不执着于物质与表象,不受外物所缚,不迷失于繁琐的欲望之中,而是通过内心的平和与自我觉察来感知内心的宁静与安宁,体验生命的深层次的和谐与平衡。

五、无我无我是佛法中的核心理念,指人们没有永恒、独立的自我存在。

在现代佛法中,无我的理解被拓展为超越自我的束缚与烦扰,不被外在的评价与物质的束缚所左右,回归内心的深处,感知内在的真实和平静。

六、解脱解脱是佛法的根本目标,意味着走出痛苦、纷扰、迷惑的境地,实现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在现代佛法中,解脱的实践被强调注重当下的修行,培养正念,加强内心的觉察能力,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体验解脱的状态,净化内心,提升修行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家四圣谛说四圣谛,也称四真谛,简称四谛。

“谛”是梵文的意译,具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者。

1,苦谛。

苦谛,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佛教对现实世界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它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众生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就是一个“苦”字,生命所包含的其实是无尽的烦恼、不安、困惑、痛苦。

这里“苦”的涵义,主要不是指生理上和感情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心理意识上的逼迫恼忧的意思。

佛教认为,世俗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变迁不息的、没有恒常的,众生对自我不能主宰,而常为生命的无常患累所逼,因此没有安乐,只有痛苦。

可以说,对于众生来说,生命的无常,是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标志。

2,集谛集谛的“集”,本意是“招聚”或“集合”,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根本原因。

对于这一问题,集谛主要从十二因缘和业报轮回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不断生死轮回过程之中,在轮回过程中遭受着痛苦。

而众生之所以在十二因缘中轮回不断,原因在于众生自身所造的业力。

“业”就是行为或行动,佛教一般将业分为三种,即身业、语业、意业,涵盖了众生一切身心活动。

佛教认为,众生身心不断进行造作活动,就是在不停地造业,而所造之业作为一种原因,必然会招致相应的业果。

随业因的善恶性质不同,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

如此因果不绝,循环往复,故使众生生死不断,轮回不已,痛苦不止。

3,灭谛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

灭谛是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

灭谛也称为“爱灭苦灭圣谛”和“苦尽谛”。

“爱”,即贪欲。

灭尽贪欲就是灭除痛苦的根源,而灭尽贪欲也就灭除了痛苦。

灭谛阐述的正是灭尽贪欲,灭除痛苦,令其不再生起的道理。

佛教常以“涅槃”概念来标明灭寂的最高境界。

4,道谛道谛的“道”,指道路、途径、方法。

道谛是指灭除痛苦、证得涅槃的途径和方法。

佛教认为,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槃境界。

佛教所提出的修行方法非常多,最主要的有所谓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这些修行方法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戒即戒律,定指禅定,慧指智慧。

戒、定、慧三学通常被认为是学佛者修持的全部内容。

戒是要纯洁行为,庄严操守,为定、慧打下基础。

再通过定即调练心意的工夫,而生起智慧。

这种智慧并非一般意义的智慧,而是能通达事理,决断疑念,观达真理,断除妄惑,从而根绝无明烦恼,获得解脱的大智慧。

获得了这一智慧,可以说也就获得了解脱,达到了涅槃境界。

三法印说1,诸行无常“行”,本指一切辗转相依、生灭相续的无限活动。

但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世间一切现象,包括各种物质现象、心理活动和形式概念,无一不是迁流转变,所以它们也称为“行”。

因而“行”由最初的相依相续的活动引申为指世间一切由因缘和合而生、永远处于迁流转变中的事物和现象。

因万物和现象众多,故称为“诸行”。

“无常”,即不恒常,也就是变化不息的。

因此,所谓“诸行无常”,简单地说就是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和现象。

所谓“法”,即佛法。

“印”,即印证、标志。

“法印”即指佛法之印证,佛法之标志。

因此,“三法印”是指认定佛教教理的三项基本标准,这三项基本标准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三法印”包括的三大义理是衡量、判断佛教学说是否正确的标准,如在中国古代,如果某些经典和法印的思想一致,则被认为是佛的真说;如果与法印的思想相违背,则被判定为不是正确的佛说。

因此,三法印说也是佛教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思想的标志。

2,诸法无我“法”,是指世间存在的事物。

“我”,是主宰、自性、实质和实体的意思。

“我”是恒常不变的实体,具有主宰的功能,既无集合离散,又无变化生灭,是独立自生的永恒不变的主宰者。

所以,“诸法无我”就是说世间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没有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着主宰作用的我或灵魂。

换句话说,世界上没有单一独立的、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成的、相对的和暂时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常说“一切皆空”。

3,涅槃寂静“涅槃”,一般指断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寂静”是指涅槃的状态。

所谓“涅槃寂静”,就是要远离烦恼,断绝患累,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

涅槃寂静是三法印的终极,佛教提出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就是为了说明涅槃寂静的道理。

涅槃寂静是佛教的最终理想,从一定意义上说,佛教的种种学说,最终都是为了说明和论证涅槃寂静这一最高理想。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三法印”说,是就一切事物、现象对人生的实际意义角度立论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说。

三法印的根本内涵是揭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绝对的真实,这一真实就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无有自性,即空性,也就是空。

因此,“三法印”说一直被认为是佛教的三大纲领,整个佛学的理论枢纽,佛法中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佛教的四圣谛说和三法印说,从根本上看是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本质、价值和理想等人生哲学根本问题的深刻反思,它们排斥了人类、人生是上帝或天神安排、主宰的谬说,强调人是自己主宰、决定自己的命运的,这标志着一种觉醒。

但是,佛教提倡的禁欲主义是对人生价值的否定,同样,佛教提倡的追求出世的理想价值,也无助于现实人生理想价值的实现。

1,佛性说慧能在《坛经》中曾说:“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

自性常清净。

日月常明,只为云盖覆。

”(敦煌本《坛经》)这是说,佛性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人的本性本来清净,具有先天的智慧,只是因为一向被妄念的浮云所盖覆,所以未能自悟。

所谓妄念,指虚妄的心念,也就是指俗世中人不知佛法的真义,而对现实世界产生的错误思考。

所以,学佛修行的要义,就在于除却妄念,拨开云雾,自识本性,即可见性成佛。

因此,禅宗认为,人人都是可以成佛的,成佛并非另有佛身,自性就是佛。

这就把心外的佛变成心内的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或者说把平常人提高到与佛相等的地位。

2,顿悟说所谓顿悟,是指无须烦琐仪式和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

对于如何才能“见性成佛”,禅宗明确反对坐禅念佛,也不要求累世修行,而是强调“直指本心”、“顿悟成佛”。

也就是说无须长期修行,而凭自己的智慧,一旦觉悟,即可成佛。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考察,禅宗的顿悟说是一种直觉认识方法,不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不凭借经验的积累和对外界事物的理性分析,而是凭借感性直觉与瞬间的意念来把握认识对象,实现境界的升华。

3,无念说顿悟成佛的关键在于吹散妄念浮云而自见真如本性。

那么,如何把妄念浮云吹散而使佛性自现呢?禅宗认为只要“无念”就可以了。

“无念”是禅宗的最高宗旨和最高境界。

《坛经》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所谓“无念”,是指认识不要存留世俗世界的任何想法、任何分别,而只有符合佛教真如的念头。

所谓“无相”,是指在与外界的接触之中不产生任何表象,以保持本心的虚空寂静。

所谓“无住”,是指心不要执着于外物,不思恋外物。

“三无”之中,无念为本,无相与无住归根到底也就是无念。

达到无念境界,也就可以顿悟成佛了。

(二)中国佛教哲学的基本特点1,重现实人生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主旋律和真精神,在于成就人生最高的价值理想。

印度佛教哲学的基调是宣传一切皆空,否定存在(包括个人生命在内)的客观性、真实性。

这种思想与中国固有哲学的基调——承认存在的客观性、真实性是旨趣迥异的。

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等宗派的大师们,自觉地吸取了中国固有的思维方式,运用圆融的思想方法,把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统一起来,强调理想寓于现实之中,主张回归现实,从现实中实现理想;也就是立足现实,消解对立,超越现实,成就理想。

这正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的发展轨迹。

2,重个体心性要成就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关键在于认识、重塑和完善主体世界,也就是认识、改造和提升人心、人心的本质(本性)。

这样,心性论就日益成为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重心。

在中国佛教史上,先后展开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大体是因果报应之辩、神灭神不灭之争、佛性问题的纷争、真心说与妄心说的对峙、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对立,最后统一为主张与儒、道两家同一本心的三教心性合一论。

这基本上是围绕心性问题而展开的。

3,重直觉思维中国佛教心性是阐述心的本性(自性)的理论,它的重心不是论述心的本性是净还是染的心理和生理问题,而是阐明成佛的可能性和开悟人心的理论根据。

因此,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都重视“观心”、“见性”,或观真心,或观妄心,或明本心,复本性,尽管法门不一,但贯穿其间的共同点是较多直接的感悟,也就是直觉方法。

可以说,富有理智的直觉思维是中国佛教在心性论基础上构筑主体理想价值世界的基本方法。

佛教哲学常被喻为“治心”之学,其可“治心”,也可“制心”。

如按照禅宗的观点,白性是佛,外界一切都是虚假不实的,它只会干扰主体的“涅盘寂静”和“直指本心”;若能去掉妄想邪念,则“性自清净”。

因此,当事业受挫、理想幻灭时,应自我反省,扫除内心的“妄念浮云”;而当功成名就、荣宠加身时,应想到这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身外之物。

总之,执著于荣辱、毁誉、进退、得失,都是对佛性的亵渎,只有身处尘世之中而心超尘世之外,宠辱不惊,进退从容,才是把握了佛家的真谛。

这样一种心态无疑是一种较高的人格境界。

但是,由此透露出的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种思想与现代人的进取、创造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如此才能使佛教哲学在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佛教的当代价值综述:佛教除了社会救助及心灵支持之外,就是对其信众形成一种伦理生活模式的建议及推广;一种平和、善良的生活境界的提升及维持,这对整个社会而言,无疑是一种良性的道德约束力。

1佛教对当代社会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社会,正从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化形态转变。

这些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取向都急剧地裂变和重新组合。

中国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前者是治理社会的“他律”手段,后者是内在的“自律”力量。

佛教理念及其信仰,是具有“自律”特长的,必然在当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2佛教依正不二理念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在世界维护与推动保护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有佛教和广大佛教徒的贡献。

全世界几亿佛教徒身体力行,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社会文明。

不少佛学家积极阐释佛教理念,唤醒人类的善行。

佛教众生平等和因果相依以及建立人间净土等思想,是对各种生命价值和实质的深刻体察,富有深邃的生命伦理意义,对完善现代生态平衡理念具有实际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