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探索
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调研报告(贵州省毕节地区林业局张槐安)一、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相继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国3356、生态工程、农田基本建设、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长治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水土保持等多个生态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立足生态重建与经济开发相结合,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以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恢复林草植被为重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和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调整,探索出岩溶山区独具特色的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与石漠化综合防治体系,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初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使生态建设出现了“六增三减三改善”的良好格局。
1、“六增”。
森林面积从试验区建立前1988年的601.8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162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加到40.03%;林木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长到2092万立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84元增长到3100多元;农民人均粮食从188公斤增加到370公斤,是当年农民人均粮食的两倍;农民人均基本农田从0.28亩增加到0.50亩。
2、“三减”。
水土流失面积从1683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2.67%减少到1581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8.89%,减少了6%;土壤侵蚀模数从5446吨/年·公里减少到3389吨/年·公里,土壤侵蚀量减少了37.1%,其中工程项目区的土壤侵蚀量减少57.8%;工程性缺水田土明显减少。
毕节试验区生态环境及植被修复初探

年增加 ,生态恶化 , 人为因素导致 的滑坡 、泥石流 n8yn oe i Fac) i lnll s r h 、华 山松 (/ sa ad t z t ̄ n Pn r n i u m — 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鉴于毕节市地貌类型的复杂 i 、铁 杉 (sg hn ni ( rnh Pi) ) T ua c iess Fa c ) rz 、黄 杉 t
贵 州 林 业 科 技
4 O卷
水 土 流 失面 积 只 占应 该 治 理 面积 的 1%。大 于 2 0 5
木 ( u nn g mi ln elt)群 系) C n ih a a a c o a a 。
度坡耕地还有相当部分未实现退耕 ,石漠化面积逐
()亚 热 带 山地 温 性 针 叶林 ( 云南 松 ( 2 含 一
解和探索岩溶生态环境及植被修复途径 , 我们对毕 o o nao Mot 系) v l in o)群 y o
及植被修复建议以供参考。
l g eo t Se )、 亮 叶 水 青 冈 ( l / o i lla e n p ia m ud ca R h .e wi) ed t l 、纳 雍 水青 冈 ( l ia e Wi s u d t l c s
性 ,植被 类型组 成及分 布呈 多样 性 和复杂 性 。为 了 节 市植 被进行 了摸底调 查 ,并提 出了岩溶 生态 环境 (seosg ies oe 、 滇 油 杉 ( e l r Pudl a s ni D d) u n s K te i e ee () 中亚 热 带 落 叶 阔 叶 林 ( 水 青 冈 (au 3 含 Fgs
3.%,土壤侵 蚀 量 减少 3%以上 。但 是 ,生态 恶 39 0
地 、峰丛槽谷 、喀斯特缓丘洼地、峰林谷地 、峰丛 化仅仅 是被 初步 遏制 ,尚日 : 02 5. 4 期 2 1 —0 0 基金项 目: 毕节地 区林木种质资源清查 毕科合9 (07 2 20) 0
毕节地区水保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第二阶段工作进展顺利

价计算 , 粮食 收入共 49 0元 , 5 扣除种 子 、 肥 、 劳折 资等 , 化 投 纯 收入 85元 。其他作物以此类推 , 内在 1h 5 1年 m 耕地 上通过种 植 各种作物 , 收入 820元 , 中纯收入 22 0元 。 共 5 其 5
2 3 2 治理后效 益 ..
2 3 经 济 效 益 分 析 .
10万元 , 0 至今 还未获一 分 利润 , 已是债 台高 筑 , 冰雹 、 雷雨 、 雪 灾、 市场等 因素都 直接考验着大 户的抗 风险 能力 , 决定其成 败 。 如何 确保长期发挥 效益 , 其做 强做 大 做成 一项 产业 , 现经 将 实 果林 可持续发展是 当务 之 急 , 必须 要 思考 、 索 和解决 的 问 是 探 题 。大户可持续 , 民才可 持续 , 农 大户 和农 民可 持续 才 能实现 经济、 社会 、 生态效益 的统一 。因此 , 重点 扶持 大户并 示范带 动 群 众发展经果林 的积极性 , 使水 土保持成 果更 多地 惠及千家万
议
是要积极做好 协调服务工 作 , 加大对 大户交 通 、 水利 、 技
术、 政策等方 面的扶 持力 度 ; 二是 要视 情况 加 大对 大户 的 资金
信贷额度 , 高其抗 风 险能力 ; 是要 结合 当地实 际大 力实 施 提 三
林 下种菜 、 药材 、 草养畜养禽 等短 、 、 种 种 平 快项 目, 高土地 利 提
户成为大户承包种植模 式成功与否 的关键 。
32 建 .
一
2 3 1 治理前效 益 . .
治理前 , 农户 1年 内在退 耕 地 中 主要 轮 流 种 植 玉米 等 作 物 , 1h 以 m 耕地 种植玉米需 种子费 4 5元 , 需肥料 费 27 0元 , 0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地处典型的岩溶山区,其地表70%以上为岩溶地貌,素有“中国岩溶之乡”之称。
随着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毕节地区的部分地方面临着严重的石漠化问题。
石漠化不仅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为了有效治理毕节地区的石漠化问题,需要全面综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探讨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相关议题。
1. 石漠化问题的影响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土地表面出现过度风蚀或水蚀,并且发生明显的石头裸露和土壤贫瘠,最终形成石漠化现象。
毕节地区作为岩溶山区,其石漠化问题主要源自于过度的人类开发活动,长期的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石漠化问题的主要影响包括:一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石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二是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石漠化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地表植被减少,给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 综合治理的重要性针对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问题,单一的治理措施往往难以产生显著效果。
需要多种手段和措施的综合治理。
该综合治理措施应包括:生态修复措施、科学土地利用措施、水土保持措施、经济激励措施等。
通过综合治理,可以彻底改善毕节地区石漠化的现状,恢复土地生态平衡,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性。
3. 生态修复措施生态修复措施是综合治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毕节地区岩溶山区本身地貌复杂,植被覆盖度低,土地退化现象严峻。
需要通过植被的恢复和引种,改善土地的植被覆盖情况。
对于已经石漠化的地区,也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工作,以加速土地的生态修复过程。
4. 科学土地利用措施科学的土地利用措施对于综合治理石漠化问题至关重要。
毕节地区岩溶山区地貌复杂,土地资源有限,需要根据地理环境情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
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退化速度。
毕节试验区的价值与意义

毕节试验区的价值与意义毕节试验区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证明了胡锦涛同志的构想是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改革动力与发展思路的统一、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的统一。
从其后的发展实践看,毕节地区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进行了超前性试验,是国家实施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其改革试验,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这些涉及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是对科学发展理论的先行探索与实践,具有跨区域、跨时代的巨大价值与意义。
第一,在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毕节试验区包含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导致了发展观的重大变化,这是20世纪发展观演变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关于发展观的争论,在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增长所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下,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遭到了普遍批评。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同的心声。
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结合在一起,把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结合在一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
毕节试验区与当时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具有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
与当时全国已经启动的经济特区、开发区不同,毕节试验区从一开始就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将物质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以及人口生产力统一协调起来,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展开的综合性社会发展试验。
开发扶贫,就是启动市场经济机制、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变“救济型”、“输血式”的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的扶贫;生态建设,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植物措施为主、并与“坡改梯”等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以形成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通盘考虑,在一定时期内,着重以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适应的关系。
探究贵州省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性评价

2.2.3采取多阶段决策方法袁保证工程项目决策更加客观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比较复杂,再加上项目施工规模特别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项目决策的难度,使得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面临较多风险。
所以,针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决策过程当中,项目决策人员需要提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各个施工方案进行综合对比,加强投资管理力度,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组织规划更加合理。
为了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决策更加合理,决策人员可以采用多阶段决策方法,统筹规划,加强工程项目施工控制力度,将原有的规划目标分解成多个小目标,针对不同的小目标,进行有效决策,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决策更加客观。
如果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决策不合理,会对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产生不利影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影响较大。
要想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决策的合理性,项目决策人员要对各层数据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合理确定各项影响要素,并运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加强判断,充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基础产业的重要作用,不断减少项目经济风险的发生,推动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5]。
3结束语综上,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决策及施工前期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化的分析,例如明确各个工作要素,做好一系列评估工作、明确各个工作要素,做好一系列评估工作、采取多阶段决策方法,保证工程项目决策更加客观等等,可以提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决策方案的合理性,保证工程项目决策方案得到良好实施。
参考文献[1]滕祥河,李春艳,文传浩.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理论的演进阶段、逻辑及取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34-44.[2]夏汪兵.水利水电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养护要点[J].绿色环保建材,2019(9):234+237.[3]宋江涛.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低碳世界,2019,9(8):133-134.[4]杨红波.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与完善措施分析[J].居舍,2018 (27):5.[5]郁唯燕.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安全[J].江西建材,2018(4):114+116.收稿日期:2019-07-25作者简介:姚深恩(1978-),男,汉族,广西凌云人,大专,主要从事水利水电管理工作。
关于推进毕节试验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

毕节地 区位 于贵州省 西部 , 内 山高坡 陡 , 境 沟壑纵 横 , 生态
脆弱 , 由于经济文化落 后 , 自然条 件差 , 础设 施薄 弱 , 口增 基 人
长过快及毁林毁 草 、 陡坡垦殖等 , 导致水 土流 失与石 漠化加 剧 , 是典型 的岩溶贫 困山区。18 9 8年 , 时任 中共 贵州省委 书记 的胡 锦涛 同志在 深入毕节地区调查研究 的基础上 , 据毕节地 区岩 根 溶 贫困山区实际 , 出并经省委 、 提 省政 府报 国务 院批 准 , 立 了 建 毕节 “ 开发扶贫 , 生态建设 ” 试验区 。 1 毕节试验 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2 0年回眸 毕 节试 验区成立 2 0年 来 , 土保持 生态 建 设工 作取 得 了 水 显 著的成效 , 有效地改善 了生 态环境 , 提高 了土地 生产能力 , 初
面积从试验区建立前 1 8 9 8年的 4 .2万 h 2 01 m 增加 到 2 0 0 7年的
9 .5万 h 森 林 覆 盖 率 从 1. % 增 加 到 3 .4 , 木 蓄 积 63 m , 49 49% 林 量 从 8 2 0万 m 增 长 到 1 8 . 7. 9 6万 n , 土 流 失 面 积 从 1 3 3 l水 680 k 少 到 1 1 m , 土 壤 侵 蚀 模 数 从 54 6tk 减 少 到 m 减 584 k 年 4 i /n
改 善 、 村 基 础 设 施 改 善 ) 良好 生 态 格 局 。 农 的
4 . % , 未治理的流失 面 积仍有 1万 k 左右 , 计边 治理 33 但 m 不 边破坏的情况 , 目前治 理速度 , 按 还要约 5 O年才 能初步 治理一 遍, 根本不适应社 会经 济发 展 的需要 。同时 , 由于库 区水 土 流 失严重 , 严重影 响其效 益发 挥 。例 如 , 赫章 县结 构 乡水 牛坝水 库5 6万 m 库容 , 1 . m 有 3 5 k 的集 雨 面积 ,97年 4月建 成 , 17 18 年 就被 淤满 。 目前 , 91 毕节 地 区共建 有小 Ⅱ型 以上水 库 6 8
开展生态修复的启示与建议

开展生态修复的启示与建议摘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坚持人与和谐相处的理念,突出水土保持的综合性。
要重视水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生态修复,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推动生态修复工作持续、稳定、健康。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修复启示建议从各地的实践来看,生态修复在局部地区初见成效,其做法和经验是宝贵的,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深刻的。
1几点启示1.1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路子1.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加强植被保护开展生态修复大大加快了植被恢复的速度,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丰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断发展的必须结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
实践证明实施生态修复不仅在南方,而且在黄土高原和风沙区也都是可行的,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进一步开展生态修复势在必行。
1.3突出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搞好生态修复,必须注重水土保持的综合性。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方能取得好的成效。
一是在管理上要突出综合,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搭建水保生态建设平台,调动各方积极性,管好用好资金,发挥资金效益,提高工程质量。
二是在治理措施上要突出综合,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因地制宜、配置。
三是在效益上要突出综合,生态效益、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
四是山川秀美的目标要突出综合,不仅要山川秀美,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而且还要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几点建议2.1充分重视水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水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在我国西北地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探索
摘要: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展二十年来,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为加快毕节地区人口、粮食、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开拓出了一条生态建设的创新路子。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
毕节地区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贵州母亲河乌江的发源地,也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地,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贫困山区。
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环境退化问题最为突出。
一、试验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成效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
面对生态恶化、经济落后的区情,地区几大班子领导认识到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对毕节地区乃至整个岩溶山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把这项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从地区到乡(镇、办事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它列入工作的重要日程。
(二)大规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为目标,小
流域为单元,水土保持径流调控理论为基础,基本农田建设为突破口,发展林果药桑茶为重点,拦、引、排、集、蓄、灌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相配套,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实行山、水、林、田、土、路综合治理。
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体系,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创建精品样板,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横贯毕节地区西南出海重要辅助通道贵阳至毕节高等级公路沿线,充分利用已建和在建的水土保持工程点,建成融环境优美、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重点监督、生态自然修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效益监测、基本农田及综合配套工程、石漠化治理、优质林果药规模开发、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优质苗圃、退耕还林(草)、地埂经济植物、水土保持高效农业、生态景点及观光、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科学研究等15种各具鲜明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样板工程点22处。
(四)狠抓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为了用好管好水土保持工程资金,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重点在技术、投资、施工、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
在技术管理上,每年均根据年度下达的治理任务,由规划实施工程的乡(镇)政府向县(市)水土保持委员会提出立项申请,经水保委同意并下达计划任务后,由水保办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群众代
表组成设计组,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将每项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按科学化、规范化要求进行技术设计,然后由省地组织专家对每个图斑进行现场审定批复后实施。
在施工中严格按规划设计实施,在竣工验收时严格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进行验收。
在投资管理上,一是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控制投资。
二是严格实行工程年度审计制度。
三是对资金的使用严格把关。
对于工程经费支出,必须经技术人员、工程指挥长、水利局长或水保办主任逐一签字认可后,方能报销,对群众用工补助兑现情况,必须在小流域内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在施工管理上,坚持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制,实施廉政工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对工程建设实行事前、事后公示制,被广大干部群众誉为“阳光工程”、“廉政工程”。
在建后管理上,工程完成并经验收通过后,立即移交给当地乡(镇)和村管理,并在实施的每一条小流域内,帮助成立一个管理组织,制定一套管护措施,聘用一批管护人员,为项目后续效益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加快水土保持绿色产业开发,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子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富民为基础,围绕市场,依托科技,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实施,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推行合股经营、引资经营、能人带动、部门扶持、项目整合示范等多种经营模式,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大力发展
水果、蚕桑等特色经果林,构建出绿色富民的生态文明之路。
(六)增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水平
要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跨越发展,使其具有创新性、高效性,必须依托科学技术。
试验区建立以来,地县各级水保办开展水土保持规划、育苗技术、经果林栽培、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滑坡预警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和示范,建立了6个以经果林引种、栽培和育苗为主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先后有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两项成果地区科技进步奖。
(七)加大水土资源保护力度,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长远效益
为加大水土资源保护力度,杜绝水土保持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
一是从宣传教育工作入手,强化全社会的法制意识。
二是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地区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大队,为执法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是颁布了监督管护和防止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的规范性文件25个,开展了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三区”划分,并率先在全省发布公告。
四是与发改、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联合制定了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配套性文件,配合抓好监督执法工作,将水土保持纳入了项目立项审批和办理行政许可的必经程序,形成了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六是规范方案编报工作,抓好审批、监督、收费“三权”的落实。
六是建立项目检查督促制度,加大工作力度,在项目业主按照审查批复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三同时”制度中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做好技术指导服
务。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毕节地区试验区成立20年来以取得了显著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初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胜循环。
二、生态建设制约因素
我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大,生态脆弱,全区恶性生态环境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水土流失危害仍然是制约我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生态瓶颈。
二是贵毕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资金短缺。
三是我区建有的68座小二型水库急需治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效益。
四是目前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中无建后管护资金。
五是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资金偿还的难度大。
三、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着力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进试验区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
第一、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前期立项和争取工作。
着力抓好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石漠化综合治理、赤水河上游生态建设项目、科技示范园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完善、编制,夯实项目库
建设,加大协调争取力度。
第二、以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规模化发展为目标,以交通便利、农产品市场障碍小的国道线和省道线为骨架,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相结合,在强化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生态措施与增收措施、基本农田和水系工程综合配套的同时,重点扶持建立一批速生坑木林基地、药材基地、经果林基地和养殖基地,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第三、从我区地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心地带,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贫困岩溶山区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人口、经济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建设模式,开展一批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试验示范。
第四、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参与式建设,增加农民的主人翁意识。
充分利用农民群众的创新潜力、能力、知识和技能,在满足农民实际需求和意愿的前提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保证水土保持工程符合当地的实际和长期高效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