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

合集下载

两个人的桨声灯影_俞平伯与朱自清的友谊

两个人的桨声灯影_俞平伯与朱自清的友谊

1959 年, 当俞平伯与叶圣陶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
径掩莓苔。经年兀兀仍孤诣, 举世茫茫有百哀。引领 份去江苏省调研时, 一行人抵达了朱自清先生的故乡
朔风知劲草, 何当执手话沉灰! ”写出了朱自清对俞平 扬州, 当天正好有一辆便车去往南京, 俞平伯未与任
伯景况的体会: 虽举世茫茫, 可希望友人仍可“兀兀 何人打招呼便登上了这辆车, 同行的叶圣陶等人都被
孤诣” ( 俞平伯很喜欢这句, 后还撰文引述) , 也欣赏 弄糊涂了。直到后来看到了俞平伯写的 《重游鸡鸣寺
朋友的清操自持, 所谓“引领朔风知劲草”。
感旧赋》 他才明白, 原来俞先生是去重访他早年曾和
然而, 随着时局的进一步恶化, 1943 年前后, 北 朱自清一同游览过的南京鸡鸣寺, 以此文来寄托怀念。
抵 达 昆 明 后 , 朱 自 清 常 与 俞 平 伯 通 信 , 相 互 慰 直、友谅、友多闻。”由典故生发, 俞平伯认为, 益者
藉。他在诗中写道: “思君直溯论交始, 明圣湖边两 三友中, “直”字可解为耿直。这在友人间, 殊为难
少年。刻意作诗新律吕, 随时结伴小游仙。桨声打彻 得。而“佩弦 ( 朱自清字佩弦) 于我洵无愧矣。”俞平
平 的 《华 北 作家 月 报》、 《艺 文 杂 志》、 《文 学 集 刊》 纪念的文字极美, 中有一句“地仿佛其曾莅, 如色丝
等杂志陆续刊出俞平伯的文章。尤其是初创的 《艺文 之褪黄; 人萧索以无偶……”— ——是俞平伯柔婉深情
杂 志》, 连 续 密 集 地 发 表俞 平 伯 的 多 篇 文 字 。这 本杂 的一贯风格。然而故友已去, 仿佛那桨声灯影里的光
者因他的诗艺术精炼些, 表现得经济些, 有弹性些, 能沾染有敌伪背景杂志的原则问题。所以, 在收到俞

高一语文资料: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赏析

高一语文资料: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赏析

高一语文资料: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导读:高一语文资料: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多年前,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南京秦淮河,它那旖旎的风光,尤其是它那蕴含历代兴亡的史迹,历来就是许多骚人墨客歌咏凭吊的场所。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对秦淮美景的抒写与对时局的深沉感慨结合了起来。

到了清代,孔尚任作传奇《桃花扇》,更是极写秦淮河笙歌繁华的气象和国破家亡的惨景。

因此人们神往秦淮河,正如朱自清文中所说的那样,不仅是因为它那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美景,实在是有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

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

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到了‘五卅’的前夜为止,苦闷仿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即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是同一苦闷彷徨。

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在十字街头徘徊。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这两篇同题散文当可印证这一点。

我们从文章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俞平伯还是朱自清,由于他们都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因而他们也就不可能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

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

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

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

”俞平伯则写道:“其实同被因袭的癣趣所沉浸。

虚实殊途的双璧_朱自清_俞平伯同名散文_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比较分析

虚实殊途的双璧_朱自清_俞平伯同名散文_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比较分析

第4卷第3期2003年9月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J I A N GS U POL YT ECHN I C UN I V ER S IT YV o l14N o13Sep12003虚实殊途的双璧——朱自清、俞平伯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比较分析Ξ李承辉(江苏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江苏常州213016)摘要:名家名篇总让人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本文从思路、描写对象与语言三方面比较分析了朱、俞同名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不同艺术特色,并与作者各自的创作主张相联系,探讨了其不同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朱自清;俞平伯;虚实;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009-7775(2003)03-0034-04 文艺美学中的“虚”、“实”,就创作方法而言,“实”通常指注重客观写实。

时间的延续,空间的转移,事件的经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思路,景物、对象的形神诸态都清清楚楚,一读即显;让读者如见其人其物其景其境,如随作者历时历地历情历状。

“虚”则注重主观抒发。

神游至哪,则笔行至哪,因而思绪跳跃,事情经过模糊,景观物境隐约,只有作者的内心感受丰富充盈。

于此,则有朱自清、俞平伯两先生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作为“虚”“实”不同创作方法运用的最佳演绎。

大体而言,朱、俞两名篇创作方法上的虚、实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路的主情与主理。

所谓“主情”是指情因景发,情景交融,写物则情现于物,写情则多直书胸臆[1]。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三句纯然写景,最后一句写诗人的直接观感。

写景写感皆紧扣客观景物——雾霭缭绕的香庐峰与飞流直下的瀑布,对山峰日照下色彩的奇观与瀑布奔泻的气势之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所写所抒都具体客观,写实风格极为明显。

“主意”则指寄理于物,理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却借物为表达的载体或触发物[1]。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笔墨变化多端,有典雅的诗化语言,也有浓艳的语句。

作者坦率和诚挚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篇1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笔墨变化多端,有典雅的诗化语言,也有浓艳的语句。

作者坦率和诚挚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相当突出地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一向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

朱自清在描绘自然景物的时候,都是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完成的。

这些委婉而富有韵味的描绘,在开始时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闲笔,他从各处名胜的游艇讲起,说到了秦淮河的小船(七板子),说到了这船上的“灯彩”,接着就扩展到多少条游船上的灯光,映出了河上的“薄霭和微漪”,然后又过渡到描写“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河水,描写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描写清朗的月光和浑浊的灯光,及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景致。

在这一束束五彩缤纷而又变幻莫测的光照底下,秦淮河的夜景显出“缠绵”和“渺渺”的丰富复杂的意境。

在表现秦淮河光亮的这一点上,朱自清运用的并非形象的色彩,而是抽象的文字,他驾驭起文字来像具有魔力似的,非常真实地绘出了秦淮河光亮的美丽与绚丽多彩,绘出了犹如印象派大师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油画。

显得非常丰满和浑厚。

这当然是由于作为现代人的朱自清,接受了中外文学艺术创作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和理解深刻的缘故,因此才能够作出这种真实形象的描写。

在涂抹鲜明丰富和浑厚浓郁的色彩,描绘灯光、水光和月光时,朱自清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俞平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俞平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

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

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

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

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

“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

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

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

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

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

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姻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江南院落的古朴,屋顶飞檐的雅致,秦淮河畔的温柔婉约。

一轮新月,夜泊秦淮,不能不让人沉醉于这六朝烟水气当中。

十里秦淮,六朝金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秦淮河,似乎成为中国历代文人的一种情怀。

1923年,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我们可以忍受秦淮河上的灯影,仲夏夜月圆时依然明亮。

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

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

“快开船罢!”桨声响了。

小灯笼船第一次在河中荡漾;对我来说,场景比较朦胧,味道很奇怪,很害羞。

我想把它误认为七里山塘;但在河房里,明亮的窗和洞都是敞开的,映出精致的曲柱,把你从哪里都省了。

绳子在哪里?他又开始了,应该会消除一些困惑。

但是看他晃我的黑纸扇太频繁了。

胖子这样怕热吗?又是夕阳西下,河水被抹上了一点胭脂。

是被清溪的姐妹传染的吗?甚至是他们脸上残留的脂肪?沉默的河流,用它的桨拍打着它,是沉默的。

渐渐老去的岁月,都像蜜糖一样融进了当下浪潮的心里,连呜咽都会让它吃不消,更别说哀嚎了。

我的心充满了悲伤;口,徘徊低唱;每晚在秦淮河上住宿。

我在李绅大桥旁买了一盒烟,荡过了东岔口,渐渐荡出了大中桥。

小船悄无声息地穿出了三个连在一起的壮丽涵洞,夏夜清溪的壮丽顿时像巨幅画一样被抖落。

哦!而那刺耳复杂的琴弦,那叽叽喳喳涩涩的歌声,那令人胆战心惊的笑声,那劈劈啪啪的竹卡声,却能更好地把灯笼画在各种建筑和船只上,表现出火的明亮和温暖。

船载着我们,挤在大船的缝隙里,挨着,擦着走。

它忘记了今晚是河面上的星光。

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锅,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①水色、桨声、灯光交相辉映的自然景观。水在天未断 黑时,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可是到灯火初 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象梦一般;那 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②作者还通过那 水中灯影和灯下水光的描写,表现了当时华灯映水、画舫 凌波的图景。因为这时皎月初升,光量不大,所以灯光压 倒了月色,灯火透过玻璃投射到黯淡的水波里,河里便呈 现出一片“朦胧的烟霭”,构成一种梦幻般的迷离境界, 从而惹起人们思古之幽情。③历史感和人文气息。“每见 一景,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历史,想到六朝金粉,想到 明末艳迹,想到《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之所载,想 到秦淮河极盛时期的繁华。”
❖ 朱自清创作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 《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 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 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 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 “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1946年 由昆明返回北平,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48年抗议美国扶持日本,拒绝接受“美 援”面粉。同年8月,患胃病辞世。
❖ 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 察时在杭州合影。右起:俞平伯、朱自 清、叶圣陶、许若昂。
❖ 两篇文章的风格迥异,引用他们各自文章里 的一句话来形容。
❖ 朱自清的语言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这歌声虽远,虽渺茫,但依然能真切的 听见,是具体的。朱自清时常把淡淡的哀愁 寄托在某种景致当中,他笔下的景是冷色调。
❖ 同样,在第二部分中,作品重在抒情。 首先,作者写歌妓卖唱一事。因事缘情, 发了许多议论感慨。由于对处理此事的矛 盾心情,作者于心不安乃至于决定归去。 此刻,美景因情“减色”,月光“冷”了, 水影“黑”了,舟儿“孤”了,汩—— 汩——的桨声,几乎要“睡”了……这景 因情移的描写堪称绝妙。

俞平伯与朱自清

俞平伯与朱自清

俞平伯与朱自清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

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

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俞平伯与朱自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俞平伯与朱自清俞平伯纪念馆,藏有一批俞平伯先生之子俞润民、陈熙夫妇捐赠的关于“德清俞氏”的文物资料,其中有俞平伯先生手书《重游鸡鸣寺感旧赋》的原稿。

《重游鸡鸣寺感旧赋》是俞平伯先生为怀念好友朱自清先生而作,收入《俞平伯旧体诗钞》。

诗完成于1959年春天,俞平伯时年59岁,是他学术创作精力的最佳时期。

诗稿用小楷写就,文笔流畅、书法精美,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此外,纪念馆还收藏了俞平伯和好友叶圣陶早年的来往书信、照片,以及叶圣陶题献俞平伯的墨宝等。

这些珍贵资料使我们对那个过去了的年代有了更多的了解。

朱自清和叶圣陶可能是俞平伯先生两位最为重要的好友。

朱自清,1898年出生,19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哲学系。

俞平伯比朱自清小两岁,但却比朱自清早一年考上北京大学。

1921年底,俞平伯预备第二次出国留学,12月31日,朱自清、叶圣陶、许昂若为送俞平伯赴,在杭州合影照留念。

1922年初,俞平伯和朱自清、叶圣陶等人创办的《诗》月刊创刊。

这是五四运动以后出现最早、以提倡新文学为主张的进步诗刊,在当时倍受社会的关注。

《诗》月刊创刊后,俞平伯和叶圣陶、朱自清等人的交往颇为频繁,不久他们又合编过文学刊物《我们的七月》和《我们的六月》。

1923年8月初,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南京,对夜游秦淮河感受颇深,而后分别创作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传为佳话。

1924年,经人推荐俞平伯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当时朱自清也在那里教书,好友重逢无比欢喜。

虽然俞平伯只在那里教了半年书,但由于他和朱自清都喜欢探讨新诗,两人之间的友谊日渐加深。

朱自清为俞平伯的书作过序。

下面是他为俞平伯诗集所作序中的一段文字:“平伯底诗,有些人以为艰深难解,有些人以为神秘;我却不曾觉得这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倾诉家庭离难之苦(亲情散文). 如:《背影》、《你我》、《给亡妇》、 《儿女》、《冬天》等。

3.描写山光水色(写景美文).如: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
《绿》、《荷塘月色》等。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1.抒情的委婉细腻美
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根基,是其作品内在 联系的纽带。如《给亡妇》 不粉饰,不渲染,以平易的叙述寄寓深 情厚意。
写儿女情中,表现了人间的至情至性。
二、俞平伯散文

俞平伯 (1900—1990) 古典文学 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 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曾加 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 ‚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 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 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 化‛。 他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 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 《冬夜》、《古槐书屋间》,散 文集《燕知草》、《杂拌儿》。 《红楼梦辨》是‚新红学派‛的 代表作之一。

一、时代背景
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 四年的时候。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 有的前进‛。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 比较冷落。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 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到了‘五 卅’的前夜为止,苦闷彷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即 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 是同一苦闷彷徨。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在十字 街头徘徊。‛这两篇同题散文当可印证这一点。
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鉴赏
讲授者:吴雪琼
朱自清散文
一.生平 1.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实秋实。祖籍浙江 绍兴(扬州),生于江 苏东海。

现代诗人、著名散 文家、爱国学者
朱自清:积极的狷介者

朱自清的一生为人谨慎,品性狷介。
他的挚友尊崇他是‚积极的狷者‛。

‚狷介自守‛原是正直的士大夫的性 格,历来给予它的诠释是洁身自好,不 肯随俗、同流合污,实则乃是消极的向 现实的抗衡。即所谓‚小心狷介,不敢 行也。‛或曰‚狷者,守公有所不为 也。‛

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 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练,朴素亲切。

俞平伯写散文追求一种‚独特的风致‛,
遣词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长处,
比较古朴、凝炼。在整个格局方面,他又喜欢在
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
他的散文,就有着一种情与思、热与冷的结合。‛
艺术感受的不同
——《燕知草· 眠月》
《城站》与《清河坊》是两曲参悟人生的
俗世之歌。‚山水是美妙的俦侣,而街市是最亲
切的‛,俗界之人谁能不‚萦萦于我们的归宿‛?
俞平伯一笔笔地勾勒着游子归乡的情景,那不是
迈向家门急切的脚步,不是‚近乡情更怯‛的犹
夷,而是对走近家门那一刻的人生喜悦的细细品
味。

“西泠桥畔露坐憩息,月上了去荡桨,画舫在孤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为寻梦境的慰籍,但 逃不开现实搅扰

冷静超脱,乐意融融

朱俞二人,都是正直、坦荡的知识分子。他们真诚作 文,在读者面前敞开胸怀,吐露真情,发出了自己独 特的声调。他们由于各自性格和气质的不同,而走着 不尽相同的人生道路。
俞以其超然物外的哲理为武器,历经风霜而坦然面对 人生;朱出污泥而不染,宁愿以其灿烂的生命为最高 的愤怒和抗议。我们从这两篇名同而风格迥异的散文 之中,可以找到他们性格、气质和处世哲学的不同, 而风格的不同,主要也是这些因素决定的。


思考题
1、试比较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的异
同?说说你更喜欢哪篇?为什么?


背 影
叙事性散文:
《悼亡妇》深深地怀念和痛悼已亡的
妻子武钟谦。作者回顾妻子把自己的一生 全部献给了儿女和我还有我的书。当时和
作者一块到前妻祭坟的还有新婚的陈竹隐。
武钟谦给朱自清生过六个儿女,最后操劳 担忧而死,朱来到妻的坟前,真有‚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痛,‚相顾无 言,惟有泪千行‛的思念。在叙家庭事,
‚哲人长闲‛
‚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 生‛
‚惆怅着过去,忧愁着未
来‛
艺术结构上的不同


朱文
感情跌宕,大起大落,吐 露心中情感 ‚文人之游‛历史情结 ,
意气用事


俞文

情由景生,景因情移 ——以‚梦境‛中的喜悦衬 托现实的苦闷

超然物外的闲适,‚及时 行乐‛ ‚哲人之游‛达观、洒脱 缘情悟理,‚无怨而无哀‛ ——超脱既是对现实的不满 和反抗,也是自我保护



《背影》
一篇回忆性的抒情 散文 以父亲的背影为线 索,在描写无微不 至的父爱的同时, 写出了独特的人生 感受。

2.写景的诗情画意美

《荷塘月色》选择了极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来寄
托作家的情思,即明月与荷花。

荷花与明月在传统审美经验中已构成固定的象 征意义: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明月的洁白无 暇,都是清高廉洁、清风亮节的士大夫人格对 应物。
中天的湖上,穿梭走动。中宵月华的皎洁难于言
说,湖心悄且冷,船的声音更增加了清寂之感,
叮叮当,叮叮冬,那船在西倾的圆月下响着。‛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VS俞平伯

这样两位现代文学史上几乎齐名的大家,同乡同学同事同
志同情趣,同为好友,连做文章也同题,这不能不说是现
代文学史上的佳话。国内某知名作家撰文说,朱自清、俞 平伯不但把秦淮河作尽了;也把同题散文作尽了;把写景 散文也作尽了,把作文才气也作尽了。一连串作尽,吓得 后人不敢再作同题文章了。事实上也是这样,作同题文章 在朱、俞同题散文前后都曾有过,都不曾有朱、俞二位大 家取得的齐名成就。

二、共同之处
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很难从秦淮河
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贮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
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
惘,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他们不掩 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
不同之处:
朱自清 重游(情与思结合)
俞平伯
初泛(惊奇与欣喜)
‚每一刹那间有每一刹那
间的意义和价值‛

旧文化的影响,大学四年攻哲学的 经历,使朱自清一方面忧伤温和,庄重 而矜持;另一方面,又敏锐郁愤,正道
而嫉俗。朱自清一生始终与时偕行,不
过前半生偏于冷峻地剥析社会,后半生
则炽热地干预生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他的清风亮节始终
与污浊的现实表现为鲜明的对立。
朱自清: “五四”时期散文的思想内容

朱自清‚五四‛时期的散文,在思想 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1.抒发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激情(政治 檄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3.结构的精致巧妙美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景写情,表
现了很强的时空顺序,描写秦淮河上的
水色、天光、月态、灯影。


《春》从三个层次描写春天:
‚盼春‛——“描春‛——“颂春‛。在 作为重点的‚描春‛中,又分写了春草、 春花、春风、春雨构成一种匀称稳定的 结构美。
4、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善用多种修辞手法,通感、比喻、 拟人《荷塘月色》 用词朴实,口语化,正如他的为 人,有一种‚用笔如舌‛的说话 风《儿女》、《背影》、《给亡 妇〉; 语言充满动态美,文章避免使用 ‚是‛、‚有‛、‚在‛等限定 性动词,多使用叠词,如《匆匆》、 《春》.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俞平伯之作以潇洒 不羁而独具特色,恰如其好友朱自清所说:
‚这一派人的特征……大约可以说是‘以 趣味为主’的吧?他们只要自己好好地受用,什 么礼法,什么世故,是满不在乎的。他们的文 字,也如其人,有着‘洒脱’的气息‛ 。
“ 我们有些日常生活,饮食言动间,只觉
得它舒服,不曾问它通不通;通不通是向 来没有标准的,我吃我的冰淇淋(!), 你喝你的热开水,不但大家都已舒服,而 且大家都会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