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合集下载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在中国的散文写作中,属于居于象征主义和新派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强调一种抽象的清新柔美的感受,能够将人们深刻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和谐愉悦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有:
一、意象清新细腻:在朱自清的文字中,意象清新细腻,比喻、拟人、抒情等手法灵活多变,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朱自清的情感。

二、结构精美:朱自清的文字中句式整齐,层次清晰,结构精美,因此形象生动,使人细细品味,令人流连忘返。

三、抒情优美: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注重抒情,以及隐含着的淡淡的禅意,抒情优美,充满诗意和淡雅的韵味。

四、细腻淡雅:朱自清的文字细腻淡雅,具有活泼而优美的口吻,充满清新的禅意,能够让人们融入到一种简洁而精致的自然风景之中。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与创作风格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与创作风格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与创作风格研究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以清新淡泊、纯朴自然、情感丰富、富有哲理性等特点成为散文的代表之一。

作为一位文学大师,朱自清散文的创作风格和特点非常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特点之清新淡泊朱自清散文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清新淡泊。

他的散文写作内容大多围绕他所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而且常常描写那些看似平凡而且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

在朱自清看来,这些普普通通的事物和场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为真实的感情和生活状态。

朱自清散文中常常出现的乡村风景、季节交替的变化、蔗糖田、小河边、白墙青瓦的故宅等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家园式的温馨和尊重。

他用深情款款的笔触去描写这些感人至深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清新淡泊、质朴真挚的生活态度。

二、特点之纯朴自然朱自清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便是纯朴自然。

他常常把自己身临其境的生活经历通过写作形式,展示给读者,让人不禁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朱自清的散文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他常常记录下身边的人物、事物、情感,这些素材极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他的散文中,出现了许多平凡而优美的细节,像是蚕缕秋凉推门望月、窗间珠帘半卷凉生和滴答凉敲的雨声等,都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三、特点之情感丰富朱自清散文还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的风格。

他用朴实的语言,流淌着浓厚的人情味和文化底蕴,从而表达出那些经历过的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散文饱含着对人性、生命、爱、道德、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感悟,他笔下的每个角色都是经过深刻思考和人生历练后塑造的。

因此,他的散文不仅是一种门类,更是一种精神体魄的浸润和熏陶。

四、特点之富有哲理性朱自清散文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富有哲理性。

他的作品对于人生、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以一种朴实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常常是由一些小事物渐渐引向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如《背影》、《春》和《读山海经》等,有些篇章不仅仅只是通过其所述之事的多样而具有深度的思辨,还恰当地融合了音乐、历史、文学等方面的感悟,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和抒发方式。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诸方面,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上都烙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那就是构思的精巧,结构的缜密,情感的真挚,语言的朴素清晰。

一、现实主义创作与真实情感的完美结合。

(1)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的早期散文创作活动,全部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结合他个人的写作修养,审美观点,联系当时文艺界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不少关于散文创作的见解,同时,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2)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文学’”。

(3)现实主义艺术特征。

他在创作态度上的不自我掩饰,使他的散文作品独具一种艺术真实与风趣相统一的特色。

他在提倡写实,深入观察、革新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真挚和亲切:“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个人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在它们里,我见着活活泼泼的真实的人。

”所以在他各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1的朱自清”。

(4)在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借写景抒发真实情感的篇章。

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用真挚的情感做骨,以细致准确的观察、精工传神的描写、五彩缤纷的想象为肉,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写景抒情散文上,朱自清最擅长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2、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

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3、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

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4、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5、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是什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真挚朴素、意境优美的风格在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先生的散文善用寓情于景、以物载情的方式通过景物、事物的描写展现出深刻、触动内心的情感。

利用最简单的白描手法透过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感情力量。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是什么一、朱自清散文的写作背景对于作家而言,散文作品的思想往往是自身内心的情感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引发的,所以想深刻的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内容,定要了解贯穿作者当时处在的创作境况。

(一)社会背景世人皆知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的拓荒者之一,大部分的创作都处于旧中国时期军阀割据,帝国势力日益猖獗的时期,当世祖国在风雨中像一粒渺小的砂砾与帝国主义做斗争,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知识分子朝不保夕。

作为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因此,在众多先生的散文也都渗透着时代的声音。

(二)家庭背景朱自清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

官职虽然不大,却对于家中的长子朱自清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

从小接受过极严封建教育的朱自清,在青年时期萌发出了新思想。

有一腔青年报复的他毅然决定离家闯荡,父亲的封建家长专制思想与朱自清的个性自由解放思想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与父亲的关系多年没有得到缓和的朱自清,内心的曲折情感也常体现在散文细腻的描写中。

著名的散文《背影》便是最好体现朱自清对待父亲的怀念、踌躇、愧意。

二、朱自清笔下的经典(一)《匆匆》《匆匆》是朱自清的即兴之作,在看见了眼前的春色之后,不免生于感叹。

触景生情、托物载情,利用燕子、杨柳、桃花等事物描绘出一个淡淡的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枯荣、光阴的飞逝,使大自然的代谢与自己无形的日子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自身怅然若失的情绪。

《匆匆》创作于‘五四’落潮期,现实给予了朱自清不断地打击。

他站在‘中和主义’的立场上执着的追求着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却只能在堕落的社会中彷徨、踌躇。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81-1936)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主要以散文著称,散文分为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体现出高雅、真挚、典雅的风格。

他用简练的语言,集中表达思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主要有几方面:一是文字简洁、概括性强。

朱自清的文字具有朴素、概括性强的特点,他往往把一个话题的全貌概括在短短的几句话里,把有限的篇幅,充分利用起来,展示出具有深刻思想的文章。

二是直观性强。

他的文章像是一幅画一样,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语言中散发出一种灵动而又朴实的美感,既有生活中熟悉的细节,又能够展现出深刻的思想观点。

三是抒情性强。

朱自清的文章带有高雅的抒情色彩,他在文字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用温和的文字勾勒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文字里充满了深情厚谊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的淳朴而温暖的文字。

四是表现力强。

朱自清的文字独特之处在于他把生活细节和文学符号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文章充满着浓郁的诗意。

他把生活中朴实的景象包装成一幅多彩的画卷,把各种情节和寓意,融入笔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表现力。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简洁的文字、充满直观性的内容、流露出抒情的情感以及强烈的表现力,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文字淳朴而有力,弥漫着恬淡细腻的气息,给人带来一种淡然而又深邃的感受。

朱自清的散文,用他那简练的语言,剖析出人生的忧患和欢乐,向读者提出深刻的思考。

他以自己独特而又神奇的文字,引领我们去感受自然、去思考人生,开启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文学的魅力。

朱自清的散文,激发了我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朱自清,这个名字在文坛上响亮得很,像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很多人的文学道路。

说到朱自清的散文,大家都是一脸的认同,纷纷竖起大拇指。

你看,名家们对他的评价就像一场狂欢的盛宴,各种赞美不绝于耳,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乐一乐。

1.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1.1 细腻入微的观察朱自清的散文,尤其是《春》,简直让人如沐春风。

他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简直就像一个老朋友,陪你一起去看花开花落。

他在文章里把春天的气息写得那么生动,仿佛我们也能听见小鸟在树上欢唱,闻到花香四溢。

就连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能写得特别动人,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1.2 深情真挚的表达除了观察入微,朱自清的表达也是一绝。

他的文字就像一杯清茶,淡淡的,却回味无穷。

无论是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对亲人的怀念,都让人心里暖暖的。

他那种深情真挚的表达,简直让人忍不住想流泪。

就拿他写父亲的那篇文章来说吧,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看到那儿真是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父亲就在眼前。

2. 名家的赞誉2.1 鲁迅的高评价说到朱自清,鲁迅可没少夸他。

鲁迅曾经说过,朱自清的散文“真挚而动人”,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鲁迅可是个眼光极其独到的人,他能够看出朱自清作品中的那份真诚和热情。

鲁迅总是那么犀利,但对朱自清的赞美,似乎让他也放下了那一份锋利。

这样一来,朱自清就成了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连鲁迅都得捧着。

2.2 现代作家的追捧不仅鲁迅,现代很多作家也对朱自清赞不绝口。

比如,作家贾平凹就曾表示,朱自清的文字像是一道清流,让人心旷神怡。

大家都觉得,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升华。

每当读到他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仿佛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被一扫而空。

3. 朱自清的影响力3.1 引领散文潮流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简直为后来的散文作家指明了方向。

他那种平易近人、真诚动人的风格,让许多作家都跟着学,试图在文字中寻找那种独特的韵味。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

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

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

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这里说的是解放前的情况。

至于解放后,选《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则因其文笔的优美,一直被选作教材,为大中学生所吟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2009-12-21 10:08:32)
情景交融,体现一种含蓄的美
情景交融,这是朱自清散文意境美的又一艺术表现。

他善于把写景抒情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把读者引入一种艺术境界。

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诗是美的;余味曲色,含蓄蕴籍的诗更不失为美。

诗为什么要含蓄?这是由生活决定的。

生活本身就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

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

含蓄非诗独有,散文亦然。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

《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题为《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一例。

这题目原是旧词中的一句,而他借画题作为文题,写了这篇读画的散文。

然而作者并没有真正着笔评价画的布局安排、色彩调配等笔墨成就,而是巧妙地通过对画面形象的位置、色彩以及神态的细腻描写,生动地传达出了画面同时也是文章本身的优美意境,然后大作一番悟彻人生的联想和发问,使得一篇写画的短文恰如图画一样意韵十足,兴味可人。

作者先把画面作了形象的介绍:绿色的帘子斜卷着,一轮圆月,“青光遍满纸上”;嫩绿色的海棠花的叶子“仿佛掐得出水似的”,“花叶拂疏,玲珑有致”;两只墨八哥,“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另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这样的介绍已使人看文如见画了。

但作者的艺术才能不只表现在形象地复述画面,也不只在于下些赞语,而更在于通过画面,发掘诗一般的意境,说出自己独特的读画感受,做到文情并茂,意趣盎然,这真是高超之笔,不妨摘录一段: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和嫣润;枝头好鸟为什么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支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吗?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吗?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做去找──您该找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吗?”
这段文字写得如痴如醉,虚实相兼,用一连串疑问和惊叹的语气,把喜爱此画的“留恋之怀”表露得那么动人。

景中有情、物中有人,那朦胧的境界,柔和的气氛,有所期待有所依恋的情思,那画意与作者的感受简直是水乳交融了。

卷帘人在何处?读者去找吧。

朱自清在描述评点中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和富有情韵、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