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评说朱自清散文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引言:朱自清和余光中是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两位作家。
他们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特点、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的探讨,以及两位作家在散文方面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朱自清的散文特点和写作风格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以清新淡雅、简练精炼著称。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多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农村的原生态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同时,朱自清的散文也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灵动的音韵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动。
二、余光中的散文特点和写作风格余光中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豪放洒脱、深沉含蓄为主要特点。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以人物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姿多彩,既有社会洞察力强的作品,也有思辨性的作品,对人生、艺术、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余光中的散文语言雄浑而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三、朱自清和余光中在散文方面的贡献朱自清和余光中都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他们在散文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以清新淡雅、简练精炼著称,通过对民间生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展示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既充满了对人性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又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严谨追求和执着追求精神的品质。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以人物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不仅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艺术的力量,还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他的散文语言雄浑而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结论: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写作风格上有独特之处,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第一篇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总体来看,是对朱自清散文的批判,言辞虽犀利却不失客观,尤其指出朱文的几大弊端,切中要害。
到今日,随着越来越多人质疑朱自清的散文,你会感佩余光中写于1977年的《论朱自清的散文》的确眼光之毒辣、见识之深刻!文中指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几大弊端:朱自清的比喻肤浅单调,阴柔,固然有女性的美感,但比喻拟人过繁,造成滥情甚至遮蔽了叙述主体。
朱自清的确喜爱用比喻、拟人,而且极度集中比喻中的明喻,这也导致了朱文的浅白,不够曲折、含蓄,当然明喻有明白、清晰、清澈的特点,比如朱自清的《春》显得轻快明朗清澈,多半是明喻的功劳,这类文章基本比较浅显。
相对明喻,隐喻能够做到曲折含蓄,表达的效果方面更深沉、深刻。
朱自清的拟人基本都是女性化人格,因此朱文常给人柔美的感觉,如果这种“女性化”拟人过于繁密,可能会带来浮艳感,比如在《论朱自清的散文》里余光中就认为“女性意象”可能“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这并不是特例,记得有篇文章报道一些家长反对《荷塘月色》选入课本是因为其中的“舞女”、“出浴的美人”让人感觉低俗。
余光中认为“以笔就口,口所不出,笔亦不容,实在是划地为牢,大大削弱了新散文的力量。
”作为文学而言,新的不一定很好,旧的不一定没有优点,因此那种将“古文”完全排除在外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古文中对仗的匀称,平仄的和谐,词藻的丰美,句法的精练依然值得学习。
写到此处,我突然想起当前人们对“口语诗”的讨伐,“口语诗”一度被认为诗歌发展的必然方向,可是“口语诗”导致诗歌门槛低化、诗意的低俗化、意义上的无聊化,等等,“口语诗”完全否定古典诗歌的写法是不是在认识上也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警醒。
第二篇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资格去评价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哪怕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就像我们这样的观众,看完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哪次没有吐槽过。
更何况人家余光中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评论家。
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文中对朱自清的评价并不是“全面否定”,而是有赞有弹。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一面好用女性意象,另一方面又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
每一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个角色。
或演志士,或演浪子,或演隐者,或演情人,所谓风格。
其实也就是“艺术人格”,而“艺术人格”愈饱满,对读者的吸引力也愈大。
一般认为风格即人格,我不尽信此说。
我认为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风格(亦即我所谓的“艺术人格”),往往是他真正人格的夸大,修饰,升华,甚至是补偿。
无论如何,“艺术人格”应是实际人格的理想化:琐碎的变成完整,不足的变成充分,隐晦的变成鲜明。
读者最向往的“艺术人格”,应是饱满而充足的;作家充满自信,读者才会相信。
且以《赤壁赋》为例。
在前赋之中,苏子与客纵论人生,以水月为喻,诠释生命的变即是常,说服了他的朋友。
在后赋之中,苏轼能够“摄衣而上,履噎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鸽之危巢,俯冯夷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纵焉”。
两赋之中,苏轼不是扮演智者,便是扮演勇者,豪放而惆他的个性摄住了读者的心神,使读者无可抗拒地跟着他走。
假如在前赋里,是客说服了苏轼,而后赋里是二客一路攀危登高,而苏拭“不能从焉”,也就是说,假使作者扮演的角色由智勇变成疑怯,“艺术人格”一变,读者仰慕追随的心情也必定荡然无存。
朱自清在散文里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
这种风格在现实生活里也许很好,但出现在“艺术人格”里却不见得动人。
《荷塘月色》的第一段,作者把自己的身份和赏月的场合交持得一清二楚。
最后的一句半是,“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俏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全文的最后一句则是:“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一起一始,给读者的鲜明印象是:作者是一个大夫,父亲。
这位大夫赏月不带太大,提到太太的时候也不称她名字,只同一个家常便饭的“妻”字。
这样的开场和结尾,既无破空而来之喜,又乏好处收笔之姿,未免太“柴米油盐”了一点。
余光中评价朱其清的散文

余光中评价朱其清的散⽂⽂/位长安前⼏天听同学讲课,试讲朱⾃清的《荷塘⽉⾊》,学⽣对其⼤加赞赏,指导⽼师在评点中说道可以借鉴⼀下余光中对朱⾃清的不同评价,因为同为散⽂⼤家的余光中对朱⾃清的⽂章颇有微词,以前我也看过相关内容,今天恰好浏览⽹页,顺便把这篇⽂章分享与⼤家,我本⼈对朱⾃清的⽂章⼗分喜欢,当然也有些⼩⼩的质疑,余光中虽为⼤家,但我觉得有些吹⽑求疵了,不过敢于挑战权威,说出⾃⼰的独到观点还是很不错的。
我个⼈在阅读的时候也发现⼀些⼩⼩的疏忽,后来发现悠哉⽼先⽣也提出同样的观点,譬如“⽉光如流⽔般静静泻在这⼀⽚叶⼦上”我觉得“泻”字太直接,讲求速度感,不好,可以换成“漾”字,表现其悠悠荡荡、飘渺迷离之感;其他的就是有⼀些句⼦有些矫揉造作,“⽽”字泛滥等等,不过总体⽽⾔还是不错的,毕竟在那样⼀个年代,能写出这样优美的⽂字还是相当不容易了。
下⾯原⽂献上余光中评价朱⾃清的散⽂:余光中:余光中:就凭了这样的⼀⼆⼗篇散⽂,朱⾃清能称为散⽂⼤家吗?我的评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近于⼯笔,⽋缺开阖吞吐之势。
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不是苏(轼)海韩(愈)潮。
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法。
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
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
他的创作岁⽉,⽆论写诗或是散⽂,都很短暂,产量不丰,试看《荷塘⽉⾊》的第三段:路上只我⼀个⼈,背着⼿踱着。
这⼀⽚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到了另⼀世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个⼈在这苍茫的⽉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由的⼈。
⽩天⾥⼀定要做的事,⼀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这⽆边的荷⾹⽉⾊好了。
有价值的审察不应有的隔膜——论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

关键 词 : 余光 中; 朱 自清 ; 审察 ; 隔膜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6 . 7
文献标识码 : A
众所周知 , 朱 自清 在 海 峡 两 岸 有 着 广 泛 而 深 刻 的 影 响, 他以清丽沉郁 的文 风 , 朴 实细 腻 的语 言 , 在文坛 上颇 受欢迎与好评 。他 的诸 如《 春》 《 匆匆》 《 背影》 等写 景散 文, 也一 直是 大陆和港台中学语 文课本 的必选之作 , 视为 白话 散 文 的 典 范 。在 评 论 家 对 朱 自清 散 文 的 如 潮 好 评 中, 余光 中却 于 2 0世纪 9 0年代初专 门撰写《 论 朱 自清 的 散文》 一文从 意象的营造 , 抒情的方式 以及语言方面对朱 自清 的散文做 出至 为严厉 的批评 , 认 为朱 自清的散 文“ 语 言 浅 白累 赘 ”, 文字“ 往 往流 于浅 白、 累赘 , 有 时 还 有 点 欧 化倾 向, 甚至文 白夹杂” ; “ 交待太 清楚 , 分析太 切实 ” , 其 意象 “ 好 用明喻 而趋于 浅显”, 尤 其是 “ 好用 女性 意象 ” , “ 伤感滥情 ” 。细读余 氏文章 , 朱 自清 的文章 虽然客 观存 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 但余 光 中并 非借否 定名 家 以 自我炫 耀, 而是 带着 对现代 中国散文发 展 的更 高期 待所做 出 的 清醒而富有价值 的深 刻审察 , 再 加上两 位作 家之 间存在 时空暌隔和个体 、 个 性差 异 以及 由此 而来 的不 同艺 术追 求, 其创 作 心 理 和 审美 追求 上 的 隔膜 也是 显 而 易见 的 。 余 光 中对 中 国散 文 所 寄 予 的 更 高 期 待 余光 中从小就深 受 中国传统 文化 的熏陶 , 在 台湾大 学外语系毕业后赴美 国进修和在欧洲各地漫游讲 学的经 历也拓宽 了他 的文化视野及创作题材 。加之六 十年代 中 期, 随着 政 治 经 济 的 变 化 发 展 , 台 湾 由封 锁 走 向 开 放 , 西 方文化 的大量涌人客观上也为余光 中打开 了一个更 为开 阔的文化视野 , 余 光中凭借着 自己的外语 优势 , 通 过翻译 西方小说 , 戏剧 , 诗歌 , 为 他 兼 收 并 蓄 中 外 文 化 艺 术 提 供 了有 益 条 件 。可 是 沐 浴 过 欧 美 先 锋 艺 术 风 气 并 感 受 着 现 代大都市快速节律 的余 光 中没有 迷失 自己 , 正如他所 坚 持 的“ 上承 传 统 , 旁汲 西 洋, 却 是 我 日后 遵 循 的 综 合 路 线。 ” …余 光中凭借 着 自己对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深 入理 解 和感悟 , 以及 日后对西方现代 主义文化精 华的汲取 , 将西 方文化与 中国古典文 化相融 和 , 在穿越 西方 的同时 守望 着传统 , 散文大气 而不失典雅 , 现代的张扬美与古典 的含 蓄美相得益彰 , 意境优 美而且饱 含诗 意。另外 , 余光 中认 为 应 该 革 除 旧散 文 的 一 些 弊 病 , 这 些 旧 散 文 或 感 叹 人 生 的无常 , 或歌颂大 自然 的美丽 , 或 惊喜于 孩子 的纯 良, 这 类散文既无节奏韵律的起伏有致 , 又无 曲折有趣 的意象 , 他推崇一种“ 弹性 ” 、 “ 密度” 和“ 质料” 的新散 文 。在 《 逍 遥游后记》中, 他谈 到 自己的理想 是“ 要让 中 国的文 字 ,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的巨擘和大师,他的散文作品以真挚情感和深入人心的笔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而在众多的文艺评论家中,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评价最高。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可谓文以载道、情动人心,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情厚意和对人性的审视和思考。
在朱自清的笔下,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对人类苦难和社会现象的深思熟虑。
余光中先生在评价朱自清散文时,强调了他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首先,在余光中的眼中,朱自清的散文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他的作品通过细致入微、真实感人的描写,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写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
”这句话不仅抓住了人们的心弦,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反思和珍惜。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传达出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给人以深刻的人性洞察力。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变。
在《春》中,朱自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述了花开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使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温暖。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表达,揭示了人性中的光明和黑暗,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类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幻。
此外,余光中还指出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
他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对词藻的挑选和运用都非常讲究。
在《背影》中,朱自清通过对中国古代孝道的讲述,让读者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思考。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朱自清的作品以其真挚情感和深入人心的笔触,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朱自清的散文通过对生活、人性和文化的深入观察,向人们传递了珍惜生命、思考人性、传承文化的重要信息。
真诚是评论的第一要素——从《论朱自清的散文》谈起

作者: 孙义丞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119-120页
摘要:《名作欣赏》一九九二年第二期发表了台湾余光中先生的《论朱自清的散文》.这篇"振聋发(耳责)"式的文学评论并未让我感觉到丝毫的艺术魅力,只是阵阵寒气从脚下上窜,直到心也凉了.我认识余光中,是从诗开始的,他的《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等诗,技贯中西,融清灵与浑厚于一炉,读后总有一种不可言喻的余韵.就是这样一位令我尊敬的作家却写出这样一篇充满主观臆断色彩的评论文章,所以更加令我震惊.余光中在文章中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来否定朱自清的散文.他归纳了朱自清的代表作《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背影》、《春天的脚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采取学究式的显微镜探测法,从中找出细微的瑕疵,然后大笔一挥,宣判死刑.。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1948年,五十一岁的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
他遗下的诗、、论评、共为26册,约19O万字。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
三十年来,《》、《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
近在今年5月号的《幼狮文艺》上,王先生发表《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远”。
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朱自清最有名的几篇散文,该是《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们不妨就这几篇代表作,来讨探朱文的高下。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一文里,曾有这样的评语:“他文如具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的《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朴素、忠厚、平淡,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但是风华、幽默、腴厚的一面似乎并不平衡。
朱文的风格,论腴厚也许有七八分,论风华不见得怎么突出,至于幽默、则更非他的特色。
我认为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爽,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至于郁达夫的评语,尤其是前面的半句,恐怕还是加在徐志的身上,比较恰当。
早在20年代初期,朱自清虽也发表过不少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虽也引起文坛的注意,可是长诗也好,小诗也好,半世纪后看来,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
像下面的这首小诗《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已经算是较佳的作品了。
至于像《别后》的前五行:我和你分手以后,的确有了长进了!大杯的喝酒,整匣的抽烟,这都是从前没有的。
不但大散文化,即以散文视之,也是平庸乏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评说朱自清散文(节选)
交侍太清楚,分析太切实,在论文里是美德,在美文、小品文、抒情散文里,却是有碍想象分散感性经验的坏习惯。
试看《荷塘月色》的第三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
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待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
朱自清忠厚而拘谨的个性,在为人和教学方面固然是一个优点,但在抒情散文里,过分落实,却有碍想象之飞跃,情感之激昂,“放不开”。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看看朱文如何用喻: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11句中一共用了14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
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
也许第三句的譬喻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上小小的例外吧。
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
前引《荷塘月色》的一二两句里,便有两个这样的例子。
这样的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
朱氏的田园意象大半是女性的,软性的。
他的譬喻大半是明喻,一五一十,明来明去,交待得过分负责:“甲如此,乙如彼,丙仿佛什么什么似的,而丁呢,又好像这般这般一样。
”这种程度的技巧,节奏能慢不能快,描写则静态多于动态。
朱自清的写景文,常是一幅工笔画。
……
不该如此“名作求疵”
——简评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
人无完人,文无完文,名家名作,概莫例外,瑕疵难免,不必袒护,让人指出,总是好事。
这样,多少可以让人全面、正确地熟悉其人其作真实面目,也为后来作家提供鉴戒。
求疵确实是好事,但无论如何须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严谨的学术论证求得客观、公正的实事求是的结论。
然而,台湾中山大学教授余光中先生的“名作求疵”之文——《论朱自清的散文》,却令人读后大失所看,文中的种种卓识也很难令人信服。
《荷塘月色》到第三节上承月下游荷塘缘由的表白与小煤屑路的过渡性先容,下接对于月色荷香的精心描绘。
这一节主要写自己初到荷塘边的心理感受。
我们且不说这种感受是作者心灵深处的苦闷、忧愁心绪的自然流露。
单就其内涵与意蕴来说也是深刻丰富的,决非“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的。
本来,观花赏月是一种闲逸之情,可以让人修身养性。
然而,朱自清到荷塘边的一番踱步,并非一时雅兴大发,来此求什么闲情逸致的,而是在“颇不宁静”的心境的驱使下寻求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脱,借观赏月色荷花来排解心中的郁闷,因而在这条僻静的小路上,作者想到自己“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而产生淡淡的喜悦,从而为下文描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因而这成为读者欣赏本文的一把钥匙。
由此可见,这样的“交待”并不像余先生所说的是一种“有碍想象分散感性经验的坏习惯”,而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出色之笔,它不但没有冲淡或破坏文章的诗意,反而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对于朱文中的比喻,余先生颇有非议,他以为“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原因就在于“譬喻大半泛浮,轻易,阴柔”,也就是说多用明喻,而且用喻过密。
这似乎在文学创作中竟是个不大不小的弊病。
余先生从《荷塘月色》中挑出的11个例句,明喻固然用得多,但也不失其魅力,这些比喻或描摹荷叶之娇态,或抒写荷花之丽质,或与通感手法融为一体,以突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或以动写静,别有一番情趣,或营造氛围,酿造诗意,从而给文章注进了活力与灵气。
就拿第9例来说,余先生以为:“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似乎小提琴与“中国韵味”格格不进,相互排斥。
可是中国名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小提琴演奏,可谓出神进化,极具魅力,并未因此失往中国韵味而洋化。
况且朱自清没有指明“梵婀玲”上奏出的定是“西洋名曲”,朱自清在这里用琴声的优美柔和来表现光与影的波动荡漾之美,有何不可?
在余先生看来,朱文中“好用女性意象”是不可饶恕的缺陷。
他先是觉得《荷塘月色》中的比喻“趋于浅显”,继而又以为“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会引起庸俗的联想”……但是,正如歌德所说:“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走。
”郭沫若也称:“女性是文化的渊源”。
由此可见,女性意象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宫殿(不仅仅是文学)里一直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既然如此,朱自清为什么不可以在他的作品中运用女性意象来表现自己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呢?假如我们真心诚意地欣赏朱自清的散文,就会真正感受到女性意象的美,而不会“思邪”。
就拿余先生所引的例证来看,《荷塘月色》中的“女性意象”具有优美的姿态,诱人的娇容和纯美的品格。
《春》中的“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并非轻浮的女子,而是布满朝气与活力的女孩,十分引人喜
爱。
对于如此美好的“女性意象”,余先生不仅没有丝毫美的感受,反而产生了“庸俗的联想”,实在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