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和成功案例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及其成功案例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及其成功案例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为了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提高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中国企业需要通过创新和来实现转型升级。
下面将介绍六条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并结合具体的成功案例加以说明。
1.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研发投入,企业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
例如,中国移动在过去几年中加大了对5G技术的研发投入,并在2024年成功推出了国内首个5G套餐,引领了全球5G商用的步伐。
2.产业升级和转型: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企业能够实现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
例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从军用飞机制造逐渐向商用飞机领域拓展,并成功研制出中国商用飞机C919,形成了完整的民机产业链。
3.国际化和全球化战略:通过实施国际化和全球化战略,企业能够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知名度。
例如,华为凭借自身技术创新和全球化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并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
4.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企业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例如,海尔集团通过全球品牌战略的实施,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家电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成功打造出了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
5.企业文化和管理创新:通过企业文化和管理创新,企业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例如,腾讯公司通过开放的企业文化和优秀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了全球顶尖的技术人才,并在社交媒体、游戏和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6.生态系统构建和合作创新:通过构建生态系统和合作创新,企业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优势。
例如,阿里巴巴通过发展电商平台和数字经济生态系统,帮助小微企业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并改造传统产业。
通过以上六条路径的实施,中国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取得了许多成功案例。
这些成功案例不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推动转型升级提供了信心和动力。
但也要注意到,每个企业的实施情况和成功路径都各有差异,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和实施适合自己的转型升级路径。
企业转型升级的六大途径

企业转型升级的六大途径作者:朱岩来源:《销售与管理》2010年第05期宏观环境已变,企业转型不一定行,但不转型一定死。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提前释放了我国宏观经济经过若干年高速发展后所积累的矛盾,使得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中国企业,经受了空前的压力。
2008年11月份,我们开始对100多位CEO调查和访谈。
这些CEO中的先行者们,正在尝试通过以下六种模式带领企业走出困境。
1、从外销到内销。
CEO们认为外销企业在经营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利润率相对较低,过度依赖单一产业链会使经营风险加大等。
所以目前做得成功的企业都是从创建品牌、创新渠道、整合市场、做好内销、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开始。
这些CEO表示:“做不一定行,但不做一定不行”。
2从代工到建立自主品牌,掌握市场主动权,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超过75%的代工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或准备向自主品牌转型。
一般而言,这种转型企业如果缺乏转型经验,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需要建立研发能力,需要改变业务运作模式,需要重新建立销售渠道和网络,同时投入回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从低端到高端为了提高产品利润率和增强产业话语权,企业可以从低附加值产品与服务向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
产品服务升级首先是提升产品服务利润率,同时也是开拓新市场机会的重要途径。
而产业链升级则增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更是中国企业突破危机、长远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
4、从制造到服务企业开始迈出单纯的制造环节,为客户提供制造加服务的整合解决方案。
中国部分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如家电制造业,其利润率已经薄如刀刃。
从制造向服务转型,通过整合制造和服务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是中国制造企业突破竞争红海的重要选择。
5、整合产业链资源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对于不同行业的意义有所不同,有些企业整合上下游是为了稳定经营,应对经营风险;有些企业是为了降低成本;有些企业是为了多元化经营扩拓新业务,增加利润增长点,有些企业是为了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提高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还有些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重新定义行业、确立自己在产业链的核心地位。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及其成功案例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及其成功案例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引进新技术、培养科研人才、加大研发投入等手段,企业能够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实现技术领先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以华为为例,该公司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产品,在通信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2.产品升级产品升级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通过升级产品设计、改进功能和性能等方式,企业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小米公司在手机领域通过持续推出性价比较高的产品,成功抢占了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手机品牌之一3.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打造强大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企业能够提升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
比如,在白酒行业,茅台酒通过多年的品牌建设和国内外市场拓展,成功打造了世界知名的中国名牌酒,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
4.国际化发展国际化发展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合作跨国企业和并购海外企业等方式,企业能够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实现企业规模和竞争力的提升。
例如,联想集团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等操作,成功将自身品牌推向全球,成为全球电脑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5.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式,企业能够增强环保意识,适应绿色发展的时代趋势,实现可持续经营。
比如,宝马公司在汽车行业积极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致力于实现零排放运输,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6.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链和产业协同等方式,企业能够实现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的升级,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以中国的制造业为例,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正从务工人员密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科技创新驱动的智能制造产业,实现了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021国企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

标题:2021国企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以国电集团为例一、引言数字化转型是当今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尤其对国有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更是势在必行。
国电集团作为我国最大的电力企业之一,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2021年的优秀案例之一。
本文将从国电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出发,探讨其成功的经验和启示。
二、国电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历程1.数字化转型的动因在过去的十年间,国电集团一直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不断优化现有的业务架构,在社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国电集团也开始主动寻求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该集团领导层深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于是在全面调研和分析后,确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
2.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国电集团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建立起了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架构,同时也进行了信息系统的改造与升级。
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方面,国电集团投入了大量资源,确保了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步伐。
3.数字化转型的成果经过数年的努力,国电集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将企业的服务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三、对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和启示1.思考国电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案例告诉我们,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地引入新的技术设备,更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流程进行全面的变革。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全新的产业革命,是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全面挑战。
2.启示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高层的积极推动和全员的参与。
企业需要正确认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将其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
同时还要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确保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通过对国电集团数字化转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要素。
我们期待更多的国企能够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数字化进步。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案例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案例
以下是一个关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案例,以帮助说明这一过程:
案例:某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背景:某制造企业长期从事传统制造业务,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和科技进步,公司决定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提升竞争力。
关键步骤:
1.市场调研和趋势分析:公司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了行业趋势、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这有助于确定转型方向和目标。
2.建立数字化基础设施:公司投资于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包括信息技术系统、数据分析平台和物联网设备,以便实时监控生产流程、产品性能和供应链。
3.智能制造和自动化:公司引入智能制造技术,包括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增强产品质量。
4.物联网应用:公司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产品中,实现了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监控。
这有助于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改善产品设计,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5.数据驱动的决策:通过数据分析,公司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产品性能和生产过程。
这使得公司能够做出更明智的战略和运营决策。
6.培训与人才发展:公司重视员工培训,提升员工数字化技能,使其适应新的生产模式和工作方式。
7.战略合作与开放创新:公司与科技公司、创新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效果:通过数字化转型,公司成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加强了产品质量控制,并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公司在市场上获得了更大的竞争力,拓展了业务领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这个案例突显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快速转型案例分享

快速转型案例分享快速转型是指企业或组织在面临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需求变化时,积极主动地调整战略、业务模式和组织结构,以适应新的市场条件和竞争态势。
下面是10个快速转型案例分享,以展示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企业如何应对变革和挑战。
1. 餐饮行业:一家传统餐厅遇到市场竞争激烈和顾客需求变化的情况下,决定进行快速转型。
他们通过引入新的菜单和口味,采用线上预订和外卖服务,以及提供特殊场景下的定制化服务,成功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
2. 零售行业:一家传统的实体店面对电商的冲击,决定进行快速转型。
他们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提供更多的线上购物选择和个性化服务,同时加强线上线下的融合,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吸引更多消费者,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
3. 制造业:一家传统制造企业面临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迭代,决定进行快速转型。
他们通过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开发新产品线,拓展新市场,成功实现了业务的快速转型和增长。
4. 金融行业:一家传统银行面临金融科技的冲击和新兴支付方式的竞争,决定进行快速转型。
他们通过建立自己的金融科技部门,开发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银行等新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强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和数字化转型。
5. 教育行业:一家传统培训机构面临线上教育的崛起和新型教育方式的竞争,决定进行快速转型。
他们通过建立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开发在线课程和学习工具,同时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成功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和教育模式的转型。
6. 媒体行业:一家传统报纸面临数字媒体的冲击和读者习惯的改变,决定进行快速转型。
他们通过建立自己的新媒体部门,开发移动客户端和社交媒体平台,提供多媒体内容和个性化推荐,成功吸引更多年轻读者,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和媒体形态的转型。
7. 健康医疗行业:一家传统医院面临互联网医疗的冲击和患者需求的变化,决定进行快速转型。
浙江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分析

效增加员工对组织公平感的信任度,制度改革是必然的,一成不变的制度只会被时代淘汰。
第五,建立严格的督察制度。
企业的员工可以通过申诉渠道进行维权,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保证对组织公平感的满足,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通过申诉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在源头上杜绝一切不公平的情况发生。
例如可以专门设立一个监督机构,监督机构负责企业内的不公平现象,而监督者的自身行为规范性可让企业其他员工对监督者进行监督,一同为建设组织平衡尽绵薄之力。
第六,建立上下级沟通制度。
作为企业的高层,掌握着比一般员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通过建立上下级沟通制度,可以有效拉近企业高层与企业员工的距离,让企业员工切身感受到企业的组织公平感,一个好的企业是可以让员工感到满意,也可以组织团建,让企业员工感受到温暖,这样员工会积极为企业出力,出谋划策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
第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各式各样的人都在同一家企业,有的员工勤奋努力,可是绩效并不合格,企业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改善公司成绩,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情况不仅发生在中国,在国外也有很多这样的棘手问题,一般公司会通过提供经费的方式,让底层员工可以全面认识组织公平感。
条件优越、努力工作的员工应该受到嘉奖,因为个人的辛苦付出应该得到尊重,这样的举措会使得企业员工感受到组织公平感。
此外还可以尽量给毕业生安排合理的岗位,在企业员工感觉到组织公平感后,就会致力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的健康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语组织公平感对于员工的集体表现有着积极的影响,员工的积极表现有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在完善组织的人力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的运用组织公平感,有效地提升组织的凝聚力与运行效率。
员工所能感受到的公平感存在于各种方面,组织应该全面高效的实行公平的结果分配、程序分配以及互动分配,使员工感受到归属感,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组织要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公平的事件发生,不能使成员的组织公平感降低。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经验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经验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急需进行转型升级。
本文将介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经验,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它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带来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应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
同时,创新还需要深入挖掘市场需求,了解客户需求,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应着力培养人才,打造专业团队。
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
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关注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热情,引导员工将创新的理念贯彻到制造环节中,打造优秀的产品。
三、加强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另一重要路径。
企业应加强与同行业、相关领域和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动态,提高企业的全球化水平。
四、推进智能化和信息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推进智能化和信息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也可以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安全性。
企业应大力推进智能化和信息化,尤其是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拓展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五、注重品牌建设品牌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
品牌是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和评价。
企业应注重品牌建设,营造良好形象,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核心优势。
六、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另一条路径。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新兴产业出现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及其成功案例2009-04-01 09:44:10 新浪财经【大】【中】【小】评论:[0] 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结构矛盾显现、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三重挑战,转型与升级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本文介绍了六种转型升级的途径及其成功案例。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结构矛盾显现、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三重挑战,转型与升级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93%的企业CEO认为,面对当前形势,企业必须做出转型升级的选择,这既是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的举措,也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在调查中发现,业绩出众(年均毛利率≥20%)的企业表现更为积极,他们更加积极思考转型、升级的路径、挖掘市场机会、寻找新的增长点。
从一些从容应对危机、有效解决问题的企业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六种转型升级路径,可能对其他中国企业应对危机更具有借鉴意义,他们分别是:从外销向内销转型;从代工向自主品牌转型;从低端向高端升级;从制造向服务转型;整合产业链资源;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升级。
1. 从外销到内销“增加内销困难很大,但为了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我们必须增加内销”。
——某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外需减少的情况下,以外销为主的企业正在开拓国内市场,向内销外销市场并举的方式转型。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选择转型的CEO人数比不倾向转型的CEO多近一倍。
而所有的外销企业中32%的CEO已经开始主导企业向内销转型,实行内销外销并举的策略。
服装、鞋帽、玩具、家具、机电等行业中的外销企业向内销转型更加明显。
CEO们已经意识到,外销企业在经营模式上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出口加工制造和贸易企业是在国外客户要求的规定标准下提供产品,利润率低,可是销量很大,严重依赖海外分销商的销售渠道。
过度依赖海外单一市场,对于企业会产生巨大的经营风险,但是转向内销又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企业需要从新的品牌、渠道、市场、售后等领域从头做起,但大多CEO的共识是,“做,不一定不行;不做,一定不行”。
成功案例:某机械公司在坚持外销同时,向内销转型某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出口紧固件产品排名第一的企业,产品销往9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客户。
过去一直只做出口业务,但由于汇率和反倾销的风险、压力越来越大,开始增加内销。
该机械有限公司在向内销转型时遇到了三个问题:1、产品品种不一样。
国内是紧固件生产基地,产品种类很丰富,所以主打国内市场时产品种类的选择要有所区别。
2、客户群不一样。
外销面对的是批发商,内销由于国内是紧固件集中生产地,所以做批发价格没有竞争力,因此要尽可能做终端客户。
但批发商相对要求低,而越接近终端,客户的需求越高、越个性化。
3、经营方式不一样。
外销是以集装箱批量销售为主,而内销是小批量。
外销强调准时交货,内销则以全制胜、以快制胜、以奇制胜。
全是指客户要求货品要全;奇是指开发一些如轨道交通、核军工这样的有需求潜力的新客户。
该机械公司面对问题,采取的策略是:1、主推行业宽、质量高、附加服务多的高附加值产品;2、向终端找经销商,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3、增强产业两端的比重,一头是技术的开发、采购,一尾是销售、物流,目前该机械公司是20%自己制造、40%后处理加工、40%全成品采购,增加内销,将使得更多的技术开发成为可能,物流销售的环节也得以扩展;4、市场多元化发展,风险分散。
而且,公司也在尝试创新经营模式,因为在国内建联销店面成本太高,所以正在考虑在网上做电子商务销售。
2008年,该机械公司在钢价、汇率波动、欧洲紧固件反倾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综合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年销售依然保持了20%的增长,企业管理层总结认为,这还是向内销转型的相关策略贯彻得不够彻底,否则将能够保持上半年50%的高增长速度。
2. 从代工到自主品牌中国90%的服装鞋帽企业都是代工生产,而在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三大因素综合作用下,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鞋帽企业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现象。
由点及面,中国出口加工制造企业过度依赖低劳动力成本,大量采用代工生产模式,以微薄的利润率、靠大批量生产和过于单一的大客户订单维持经营,这种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台湾制造模式已经证明了这种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经济形态存在弊端,无法持续经营,因此当前代工企业向自主品牌经营转型已刻不容缓。
尽管经营自主品牌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但是调查发现,超过75%的代工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或者准备向自主品牌转型。
代工生产向自主品牌经营转型所需前期投入的时间较长,企业缺乏转型经验、企业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需要建立研发能力、需要改变业务运作模式、需要重新建立销售渠道和网络,企业对于投入回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相当数量的CEO已经开始在学习同行业品牌企业的经验,在思考向品牌经营转型中应如何最大化利用现有代工生产的延伸优势,在尝试性地进行新产品新地域市场的品牌经营创新,这些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成功案例:NE·TIGER 差异化竞争成就品牌NE·TIGER是东北虎皮草有限公司的著名品牌,是1992年由其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张志峰创立。
目前,NE·TIGER是中国顶级奢侈品品牌,不仅奠定了中国皮草第一品牌的地位,而且创造了高级定制礼服、高级定制婚礼服和高级华服的领先优势。
最初,张志峰主要以服装代工为主。
即使到2008年,为其他品牌代工业务仍然占据了其整体销售额的70%。
自主品牌意识是张志峰在与国际厂商接触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
从1992年起,张志峰相继在法国、意大利、美国、中国香港成立了NE·TIGER全球四大设计营销中心。
以代工养品牌,而NE·TIGER能够跻身于中国皮草第一品牌,其中有三个环节最重要:第一是精确的市场定位和差异化竞争的策略。
NE·TIGER是服装品牌,然而张志峰却将它聚焦于皮草小众市场上。
这样,有限的资源投入即能产生出显著的效果。
NE·TIGER在皮草上的奢侈品品牌地位初步建立之后,又顺延至另外两个小众市场——高级晚礼服、高级定制婚礼服和高级华服。
这样,NE·TIGER就避免了因品牌泛化而价值淡化的危险。
成功案例:第二是皮草的质量。
人们像对待黄金(203,0.69,0.34%)一样对待皮草,他们更注重皮草原料。
NE·TIGER 就从产品原料入手,每一块皮草原料均来自丹麦、美国、加拿大等世界顶级水貂产地,并辅以世界一流的毛皮制作工艺。
现在,NE·TIGER已成为哥本哈根“紫色俱乐部”的第一个中国会员,享有在设计中采用世界最顶级的“紫色级”皮草的权利。
第三是设计,甚至可以说设计是NE·TIGER的灵魂,张志峰自己是设计师,他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对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提取以及中国传统名贵面料的使用,并结合西方的立裁手法和顶级皮草,以努力追求中西合璧的理想境界。
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时装周2008春夏系列服装发布会上,NE·TIGER隆重推出了“锦绣国色华夏礼服”系列。
面料采用了“寸锦寸金”的织锦并运用了结合四大名绣技巧于一身的绣花工艺;色彩上由黄、黑、蓝、绿、红五大国色进行系列诠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NE·TIGER将西方立体剪裁技术运用于设计之中,以更好地体现东方人的玲珑体态。
设计师还对乔其纱、双宫缎、意大利织锦缎、蕾丝和云锦等辅料进行中西混搭,重新演绎西式的半杯礼服、骨架胸衣、百褶裙、鱼尾裙等经典款式。
成功案例:品牌传播方面,NE·TIGER通过展会营销和事件营销,扩大其在行业和目标消费群中的影响力。
从代工到品牌的发展之路,是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张志峰计划到2010年,公司停止所有的代工业务,专注于发展自身的品牌。
3. 从低端到高端为了提高产品利润率和增强产业话语权,中国企业正在努力从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附加值高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
调查显示,49%的CEO已经开始将产品向高端升级,26%的CEO已经有明确的升级高端的方案和时间规划,75%的企业CEO已经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和实实在在的举措。
从低端向高端升级,既可以是产品与服务升级,也可以是产业链升级。
无论是产品与服务还是产业链的升级,对于帮助企业由大转强都非常重要。
产品服务升级首先是提升产品服务利润率,同时也是开拓新市场机会的重要途径。
而产业链升级,指企业经营从产业链低端的制造向高端的研发设计、销售物流升级(即所谓的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从而增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更是中国企业突破危机,长远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
成功案例:上海春日机械在产品升级中稳健跨越危机上海春日机械隶属台湾上市公司春雨集团,主营冷冻、锻压机械、螺丝螺帽,客户为汽车制造商、火花塞、零配件制造商等。
在企业经营近10年里,前9年每年以30%复合增长率的速度增长,2007年下半年开始受欧洲反倾销影响(目前中国每年出口紧固件几十万吨,其中30-40%出口到欧洲,中国反倾销败诉后税收要涨到70%),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作用,形势严峻。
2006年及以前,春日机械的普通机器设备产品产量占企业全部产量的70%,到了2007年,技术、难度高的高端机器设备产品产量占到80%。
普通机器设备产品的净利润率介于5-8%,高端机器设备产品的净利润率为20%。
海外市场该类高端设备的价格差异很大,春日机械的售价约为美国企业同类产品的一半以下。
过去春日机械的出口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0%,在海外市场主要销往印度、巴西、伊朗等地区,目前春日机械开始开发美国、东欧和比利时市场。
与此同时,春日开发的高端设备在国内市场也掀起了需求高潮,这类大型设备、复杂设备目前可生产中国高铁所用的超大型直径30毫米的螺丝螺钉,国内还没有同类设备可以生产,因此为国内重点铁路建设单位所青睐,铁道部下属4、5个厂都采购春日的产品,4、5百万元人民币/台售价。
2007年下半年开始,春日机械将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后,产品总产量和销量虽然大幅缩减,但收入基本持平。
2007年收入1.8亿元,2008年收入1.6亿元,同时成本大幅下降。
春日机械通过研发制造高端产品升级,不仅扩大了海外市场销量,同时还增强了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可谓一举两得。
产品升级、量减价增、低端升级高端帮助春日机械稳健、轻松地渡过危机难关。
4. 从制造到服务制造业的“微笑曲线”表明,前端的研发和设计、后端的销售和物流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更高的环节,而生产制造的环节利润较低。
中国企业如果仅仅局限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将面临同质竞争愈加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低的严峻压力。
单纯从事生产制造环节的中国企业,无不感受到利润偏低,同质竞争压力逐渐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