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导论

科学哲学导论
科学哲学导论

1.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特征有

?形成“自然界—人”的主客二分,自然界被作为外在于人的对象加以审视

?自然界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具有规律性,可以认识

?可以通过理性(哲学、数学)的方式把握自然界的图景,而不必诉诸神秘的力量

?思维方式具有直观性、猜测性与想像性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米利都学派自然哲学观点

米利都学派是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学派,被誉为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由古希腊学者泰勒斯创建。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其代表人物泰勒斯、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米利都学派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万物的本源。泰勒斯的观点是万物本源于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这个观点看似简单却涵盖了万物最初皆诞生于水中这一真理。排除了当时流行的神造世界的臆想断说。而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宇宙起源于“无限者”(无定) 一切生于无限复归于无限,而无限本身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是的本源是气体,气亦有稀散凝聚的二元对立运动,不同形式的物质是通过气体聚和散的过程产生的。

3.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欧洲哲学史名著简介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哲学的观点——《物理学》简介《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有关自然哲学问题的文献汇编。在这里,汇集了他对物质、时间、空间、运动等问题的基本看法。

a:四元素法:亚里士多德把宇宙分为地上(地球,或称之为地界)和天上(天体,或称之为天界)两部分,并且认为它们分别由不同的材料组成。地上的东西是由土、水、气、火这四种“基本元素”按各种不同的比例组成。

b:四因说:质料因:它是“事物运动所产生的,并在事物内始终存在那些东西”;开式因:“亦即表述出本质的定义及其它的类”;动力因:“就是变化的静止的最初源泉”;目的因:就是事物追求的目底。此外,他还考察了遇然性和自然性及其关系问题。

c:机械运动:亚里士多德说物体越重下落越快,亚里士多德说的重量意义是不同的。首先,亚里士多德说土是重的,火是轻的,土、水等重物下落,气、火等轻物上升。自然界中除了重的事物外,还有轻的事物,

d“:三段论:三段论就是一个包括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

4.古希腊的科学与方法论成就(以数学为例)

?毕达哥拉斯:分类方法、比较方法、数形结合的方法。

?苏格拉底:演绎方法。(助产法、佯谬法)

?欧几里得:运用演绎推理,建立公理化的体系。

?阿基米德:将实验方法引入数学,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

5,航海探险地理大发现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6.牛顿机械论自然观及其影响

1.对自然界的看法:自然界是机械装置,是机器。甚至人也是机器。

2.现象背后的作用机制是“力”。

3.人和世界的关系:“观察者—自然界”的二分,观察者可以外在于自然界,

进行客观中立的观察。

4.观察世界的方式:片面的观点、单一的视角、非此即彼。

5.还原论的研究方法: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6.对因果关系的看法:外因论、线性因果决定论。

影响:

机械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中的一次进步,第一次将自然观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在当时有着历史进步意义。机械自然观的形成,使科学真正进入自然领域,人类从此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来把握和认识自然。

具体表现形式:

1.寻找“质点”-最小分析单位(热质、燃素、电流体、磁流体……)

2.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某种”力“(斥力、引力、折射力、膨胀力、亲和力、生命力、活力、消化力……)

3.还原论的思维与线性因果决定论

7.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

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包括四个子学说:

一,一般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

二,共同祖先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

三,自选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

四,渐变论:生物进化的步调是渐变式的,是一个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累积微小的优势变异的逐渐改进的过程,而不是跃变式的。

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观点: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

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被认为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机制。自然选择学说则被认为是现代生物学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亦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等一道被革命导师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8,。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主要观点(主要结论)参考笔记

狭义相对论:

1。狭义相对性原理(狭义协变性原理):一切的惯性参考系都是平权的,即物理规律的形式在任何的惯性参考系中是相同的。

2.光速不变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在任何参考系下是恒定不变的

广义相对论:

1.广义相对性原理(广义协变性原理):在一切参照系中,物理定律是相同的。

2.等效原理:惯性力和万有引力等效,即匀加速参照系和引力场等效。

9.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是布鲁姆伯格与费格尔首先用来指称维也纳学派的哲学主张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莫里兹·石里克、鲁道夫·卡尔纳普

逻辑实证主义受旧实证主义的影响,其最直接的哲学渊源则是马赫与庞加莱的哲学。

庞加莱:“几何学的公理既非先验综合判断,亦非经验的事实。它们是约定……几何学研究一组规律,这些规律与我们的仪器实际服从的规律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更为简单而已,这些规律并没有有效的支配任何自然界的物体,但却能用心智把它们构想出来。在这种意义上,几何学是一种约定,是一种在我们对于简单性的爱好和不要远离我们的仪器告诉我们的知识这种愿望之间的粗略的折衷的方案。这种约定既定义了空间,也定义了理想仪器”。

逻辑实证主义视角下的科学研究模式:观察、分类、归纳、预测

10.逻辑实证主义存在的问题

逻辑实证论的主要论题,是一切有关实在的陈述原则上必须通过观察命题的检验。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一种陈述有其实际的内容,或者是一种科学假说,那么对它们的认识内容只是在那个前提之下才能被我们确定下来。如果有的陈述或句子根本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我们不能说它们是错误的,应该说它们对于实际一无所说,因而谈不上有无认识的内容或意义,这类陈述既不是分析的,也不是综合的,而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伪陈述是形而上学的陈述或问题。

10、结构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者总是在很多问题上产生争论,他们声称反对唯心主义,甚至包括操作主义,此外,他们对逻辑实证主义、波普尔哲学、历史学派的思想都持批判态度。某种程度上有点偏向实证主义的普特南和克里普克同样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而可归到历史学派的科学实在论者夏佩尔也反对库恩和费耶阿本德。在科学实在论者内部,同样也有激烈的争论。不论是普特南还是夏佩尔,都要求科学与实在有联系,科学与真理有联系。在对科学的信仰产生危机和科学自身的可能性受到怀疑的时候,强调这些并非毫无意义,这些毕竟代表了一种探索的方向。

11、科学假说

一.假说的含义:假说是指根据已有的事实或理论,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对未知领域的事物、现象或者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作出的带有假定性质的说明。

二.提出假说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1.解释性原则: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但可以突破现有材料的限制。

2.对应性原则:以现有理论为基础,但不受旧理论的束缚。

3.简单性原则:做到结构简明,但不追求立即形成系统化的体系。

4.可检验性原则:根据假说作出的预测可以检验,但不完全受当前技术手段的制约。

三.科学假说的检验问题

科学假说的检验主要涉及对其推论(推导出的可检验的结论)的检验,但也包含对假说的整个结构和内容的评价。

假说的检验在方法论上涉及“证实”与“证伪”,具体参见本课程有关“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的内容。

四.假说向理论的转化

假说向理论的转化,其动力一是来自于新的证据材料,二是来自于背景理论的发展。其具体形式有如下几种:

1.假说逐渐清晰、完善,形成理论。

2.假说被加以修正、补充,形成理论。

3.假说被新假说推翻,在新假说的基础上引出理论。

4.相互竞争的假说互补、融合成一个理论。

五.案例分析——大陆漂移假说

证据

?海岸线的形状

?大西洋两岸地质构造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温带、热带地区大陆存在冰川遗迹;而北半球气候较寒冷的地区却找到只有在暖热气候下才能存活的动物的化石

?现代精确测量数据、地磁学证据

9、“范式”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库恩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想说明,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等一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在库恩看来,范式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图l—l托马斯·库恩法论的综合体,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范式的特点

范式的特点:

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

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

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

研究范式对于传媒经济学的指导意义

研究范式是一门学科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工具,因而是一门学科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范式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学科成熟的标志:只有当一门学科的研究者(至少是一部分研究者)形成了共同的范式,该学科才能从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库恩认为,取得一种范式,取得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门科学领域的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而以某一范式为基础的研究活动,库恩称之为“常规科学”。这里的常规科学是指坚

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被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范式”虽然论述的是自然科学,但它一经提出,便成为哲学、科学史乃至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典范。库恩提到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常规科学”、“范式转换”等经典概念,对于梳理市场转型时期的传媒经济学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传媒产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研究范式”来指导传媒经济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使研究者认清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地位;另一方面也为总结传媒经济现象,建立传媒经济学学科体系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8、证伪主义(批判理性主义)

一.证伪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犹太裔,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来到英国,长期在英国(有一段时间在新西兰)从事研究、教学、著述活动,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证伪主义(否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创始人,在科学哲学领域内的主要著作有《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等。波普尔的观点对当代科学哲学及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哲学背景: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背景:爱因斯坦相对论

波普对此提出三个问题:事实是否依赖于理论?科学定律或者理论是否来自于归纳?科学的可检验性是可证实性还是可证伪性?

二.证伪主义与科学划界问题

可证伪不可证伪

不可证伪的几类命题:

1.重言式、定义式命题:

2.逻辑上穷尽了各种可能性的命题:

3.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哲学

4.伪科学当中概念含混的命题

三.证伪主义视角下的科学研究模式

猜想———推理———实验———排除错误

四.理论进步的判定:可证伪度、逼真度

1.可证伪度:逻辑上可证伪的程度

(1)命题的普遍性

命题1:所有行星的轨道都是环形

命题2:所有天体的轨道都是环形

(2)命题的精确性

命题1:所有行星的轨道都是环形

命题2:所有行星的轨道都是椭圆

2.逼真度:理论具有逼近真理的性质,称逼真性;逼近真理的程度,则称逼真度

理论是猜测自然,而不是反映自然,不可能绝对真确。但通过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理论可以逼近自然,逼真性就是逼近自然的程度。

五.证伪主义视角下科学进步的模式

证伪主义存在的问题

证伪主义者对科学体系的判定可以用一条简单的原则来说明:科学体系必须是可证伪的。这条原则有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即没有一个绝对的、静止的、与人无关的实在本体基础供人类建立起可以高枕无忧没有疑惑的理论体系。而在具体应用中,在逻辑中它首先表现为归纳的不可完备,就像科坛一位网友问的:当一枚硬币被掷了500万次后并统计出正、反面出现的概率各为二分之一后,谁又能保证以后的投掷还服从这个统计规律呢?其实这种质疑早已有之,如太阳从东边升起,无论过去经验如何证明了这个事实,但在明天没有到来以前,人们还是不能确证(注意这个词)明天太阳依然要从东边升起。因此,证伪主义者认为,一个没有反例的理论体系是不可能被完备证真的,那么它的科学性就需要这个体系的“可证伪”性质来承担,如果这个体系不可证伪,那么我们可以说它不是科学的,如上帝说。

到此为止,“可证伪”是作为判断科学体系的必要条件而存在,根据必要条件的性质可知:我们仅能剔除掉那些不能证伪的非科学体系,而对于可以证伪的非科学体系如何判定呢?或者说可证伪这个标准能不能成为科学与否的充分条件呢?我看不到任何关于“可证伪的必然是科学”这个判断可以无证自明的可能,更无法将其变为我的信仰。而波普尔在这点上无疑自信的过了头,他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悍然宣称他“试图用可证伪性的标准来定义经验科学”,“逻辑的和方法论的归纳问题不是不可解决的,但是我的书提供了一个反面的解决”。

为了反驳证伪主义者在“可证伪”条件作为判断科学性的充分条件上的自信,我绝不会采取一些故意歪曲或违背科学范式、逻辑的手段,如偷换证伪和可证伪这两个概念、将不可

重演的个例作为科学事实、搬出个人意识中的“我认为”“我看见”“我证明”等“万能法宝”,将只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批判:

1、证伪需要的事实观察也是易谬的。

需要说明的是,要仔细而清楚的说明我的观点是很劳命的一件事情,所以我按照主贴中实践论的观点尽量采取一种简化的形式:如果能提供一个事例供观者参考并引起怀疑就不再大段的形而上学论述。关于“证伪需要的事实观察也是易谬的”这个观点我就可以提供这样一个科学史上的事实。

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自我旋转的,那么哥白尼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会遭遇到怎样的证伪呢?考虑到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地球自我旋转的假设,得出我们在高塔上投下铁球不可能垂直下落的结论,也就是说作为实验物理的鼻祖伽利略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这个被证伪的假说,但历史事实却不是这样,为什么呢?

7、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一.维也纳学派与逻辑实证主义

二.逻辑实证主义视角下的科学划界问题

三.逻辑实证主义视角下的科学研究模式

四.逻辑实证主义视角下的科学进步模式

1.维也纳学派

维也纳学派(Vienna Circle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成员聚集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名称得自于1929年发表的宣言:“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小

组”(执笔人:纽拉特)。成员主要包括石里克(领袖)、卡尔纳普(最主要作家)、

纽拉特、费格尔、汉恩、伯格曼、弗兰克、魏斯曼、哥德尔等。1936年,随着

石里克逝世,以及后来的德国入侵奥地利,该学派解散。一些成员移民英美,对

后来的英美哲学产生很大影响。

莫里兹·石里克(Moritz Schlicklisten ,1882-1936)德国哲学家,维也纳学派领袖,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

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德裔美籍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

2.逻辑实证主义及其哲学渊源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是布鲁姆伯格(Blumberg)与费格尔(Herbart Feigl)首先用来指称维也纳学派的哲学主张的。

逻辑实证主义受旧实证主义的影响,其最直接的哲学渊源则是马赫与庞加莱的哲学。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的看法吸收了马赫与庞加莱的观点。

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

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1854-191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

马赫:主张人只能认识现象,取消现象以外的存在、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用非心非物的中性的“要素”取代传统哲学的“物”和“心”,取消因果联系,把哲学的任务理解成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描述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庞加莱:“几何学的公理既非先验综合判断,亦非经验的事实。它们是约定……几何学研究一组规律,这些规律与我们的仪器实际服从的规律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更为简单而已,这些规律并没有有效

的支配任何自然界的物体,但却能用心智把它们构想出来。在这种意义上,几何学是一种约定,是一种在我们对于简单性的爱好和不要远离我们的仪器告诉我们的知识这种愿望之间的粗略的折衷的方案。这种约定既定义了空间,也定义了理想仪器”。

二.逻辑实证主义视角下的科学划界问题

经验证实原则:一个语句或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它主要包含两点: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决定的;一个句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时(verified),它才是有意义的。

卡尔纳普:直接证实(当下的经验证实)和间接证实(在直接经验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来证实)

“这把钥匙是铁做的”

“铁制的东西放在磁铁附近就会被吸引”

“这是一块磁铁”

“把这把钥匙放在磁铁附近”

“这把钥匙会被磁铁吸住”

I类命题→可证实→有意义→科学→真理→应加以研究

Ⅱ类命题→不可证实或证伪→无意义→形而上学→谬误→应加以拒斥

可证实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和修正

卡尔纳普:“可确证性原则”、“可检验性原则”

赖辛巴哈:“概率”的增加。

艾耶尔:强证实、弱证实

三.逻辑实证主义视角下的科学研究模式

区分“科学发现”(discovery)与“科学辩护”(justification),前者是主观的、心理的;后者是客观的、逻辑的;前者和历史有关,后者只与方法有关。逻辑实证主义者关心的是方法。

理论与事实的二分,事实是中性的,可在相互冲突的理论之间起到判别的作用。

四.逻辑实证主义视角下的科学进步模式

越来越多的命题被证明,科学宝库中的真命题不断增长,有意义的知识不断增加,科学就是这样进行累积式进步的。逻辑实证主义存在的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