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与创新设计-第五章
创新方法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西安理工大学

创新方法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第一章测试1.福特在设计捷豹牌汽车时,拆看了50多种品牌的汽车,这个例子恰好说明应向()学习。
A:竞争对手B:科研机构C:销售商D:供应商答案:竞争对手2.华为提倡的“狼”性特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不应该具有以下什么特征?()A:凶猛好斗B: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C:群体奋斗D:敏锐的嗅觉答案:凶猛好斗3.创造力对组织而言至关重要的原因是()。
A:它能提高资源的整合B:它能打开变革和创新之门C:它能有效解决组织问题D:它能促进社会环境条件答案:它能打开变革和创新之门4.创新能力是个别人才拥有的能力。
()A:错 B:对答案:错5.创新人格不需要进行自我培养。
()A:对 B:错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是国家创新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A:经济发展B:创新C:社会文化变化D:政策变化答案:创新2.()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
A:批判能力B:实践能力C:创造能力D:想象能力答案:创造能力3.杂交水稻这种突破性创新,是()的结果。
A:袁隆平及创新团队努力B:理论指导C:对理论完全颠覆D:袁隆平个人创新答案:袁隆平及创新团队努力4.如果一个人创新性很强,但知识量不够,其创造力也会很强。
()A:错 B:对答案:错5.发明创造是智者的专利,是灵感爆发的结果。
()A:对 B:错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系统模型中,确定手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确定使解题者基本满意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
()A:错 B:对答案:对2.通过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A:错 B:对答案:对3.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A:错 B:对答案:对4.创意的验证过程就是把灵感中产生的思维结果付诸实施,用新的技术方案去固化顿悟引发的创意思维成果。
()A:错 B:对答案:对5.从心理学角度的创新过程来思考,发现问题并收集资料是哪一阶段的工作?()A:准备阶段B:验证阶段C:酝酿阶段D:顿悟阶段答案:准备阶段第四章测试1.过于从众会失去独立思考,牺牲人的个性,阻碍人的独创精神。
2025届物理《创新设计》一轮资料(配套PPT课件)第五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专题强化九 应用动能定理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例 2 如图 3 所示,水平轨道 BC 的左端与固定的光滑竖直14圆轨道相切于 B 点, 右端与一倾角为 30°的光滑斜面轨道在 C 点平滑连接(即物体经过 C 点时速度 的大小不变),斜面顶端固定一轻质弹簧,一质量为 2 kg 的滑块从圆弧轨道的 顶端 A 点由静止释放,经水平轨道后滑上斜面并压缩弹簧,第一次可将弹簧压 缩至 D 点,已知光滑圆轨道的半径 R=0.45 m,水平轨道 BC 长为 0.4 m,滑块 与其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2,光滑斜面轨道上 CD 长为 0.6 m,g 取 10 m/s2。 求:
A级 基础对点练 1.(2024·陕西宝鸡高三期末)如图1所示,ABCD是一条长轨道,其中AB段是倾角
为θ的斜面,CD段是水平的,BC段是与AB和CD都相切的一小段圆弧,其长度 可以略去不计。一质量为m的滑块(可看作质点)在A点由静止释放,沿轨道滑下, 最后停在D点,A点和D点的位置如图所示。现用一方向始终与轨道平行的力推 滑块,使它缓慢地由D点推回到A点。滑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答案 (1)0.4 (2)1.26 m/s (3)0.9 m
解析 (1)小物块速度达到最大时,加速度为零,则F-μmg-F弹=0 解得μ=0.4。 (2)设向右运动通过O点时的速度为v0,从O→B, 由动能定理得
-fsOB=0-12mv20
f=μmg=4 N
解得 v0= 1.6 m/s≈1.26 m/s。
2025届物理《创新设计》一轮资料(配套PPT课件)第五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1讲功与功率

D.图丁中,F 始终保持水平,无论是 F 缓慢将小
球从 P 拉到 Q,还是 F 为恒力将小球从 P 拉到 Q, F 做的功都是 W=Flsin θ
图3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解析 等效转换法:甲图中因力对绳做的功等于绳对物块做的功,则物块从A到 C过程中绳对物块做的功为W=F(lOA-lOC),故A正确。 提示:轻绳对物体的拉力一直在变化,但轻绳拉力大小不变,可将变力做功问 题转化为恒力做功来处理,轻绳对物块拉力做的功和恒力F做的功相等。 图像法:乙图中,F-s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代表功,则全过程中F做的总功 为W=15×6 J+(-3)×6 J=72 J,故B正确。
丁四种情况下求解某个力所做的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
A.甲图中若 F 大小不变,物块从 A 到 C 过程中力
F 做的为 W=F(lOA-lOC)
B.乙图中,全过程中 F 做的总功为 72 J
C.丙图中,绳长为 R,若空气阻力 f 大小不变,小 球从 A 运动到 B 过程中空气阻力做的功 W=12πRf
次测试中,沿平直公路以恒定功率P从静止启动,行驶路程s,恰好达到最大速
度vm,已知该汽车所受阻力恒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
A.启动过程中,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启动过程中,牵引力对汽车做的功大于12Mv2m C.车速从 0 增大到 vm 的加速时间为M2vP2m+vsm
图2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解析 物体置于升降机内随升降机一起匀加速运动过程 中,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cos θ-FNsin θ =0,fsin θ+FNcos θ-mg=ma,代入数据得 f=15 N,FN =15 3 N,又 s=12at2=40 m,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 的功 WN=FNscos θ=900 J,故 A 正确;斜面对物体的摩 擦力所做的功 Wf=fssin θ=300 J,故 B 错误;物体所受重 力做的功 WG=-mgs=-800 J,则物体克服重力做功 800 J, 故 C 错误;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 W 合=WN+Wf+WG=400 J, 故 D 正确。
产品创新课程设计

产品创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产品创新的基本概念,掌握产品创新的基本流程和关键要素。
2. 学生能了解我国产品创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认识到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 学生能掌握至少两种创新思维方法和工具,并运用到产品创新实践中。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初步的产品创新设计能力,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提出创新性的产品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有产品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产品创新项目的策划、实施和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树立创新意识,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尝试新事物。
2. 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本内容,以实际案例为引导,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教学评估,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产品创新概念与意义:介绍产品创新的基本定义、类型和意义,使学生理解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章节:《创新与创业》第一章2. 产品创新流程与方法:讲解产品创新的基本流程,包括市场调研、创意生成、方案设计、原型制作和产品测试等环节,并介绍相应的创新方法。
教材章节:《创新与创业》第二章3. 创新思维与工具:介绍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等创新思维方法和工具,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教材章节:《创新与创业》第三章4. 产品创新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成功的产品创新案例,让学生了解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第五章 机构组合原理与创新

华中农业大学
王树才
index
王树才
下一页 音乐 退出
返回开始
上一页
播发
王树才
例2: 拨盘匀速转动,槽 轮角速度如何变化?
通过双曲柄机构使拨 盘变速转动,补偿拨 销在槽轮槽内径向位 置变化
华中农业大学
王树才
index
王树才
下一页 音乐 退出
机构尺寸条件:OA=OB,AC=BC,AD=BE 8的一个行程两棘爪个推动棘轮转45度
华中农业大学
王树才
index
机构尺寸条件: AB=CD,BE=DE, AB、CD与气缸夹角相同 王树才
下一页 音乐 退出
返回开始
上一页
播发
王树才
II型并联机构用于改善输出 件的运动、轨迹、受力, 可使机构获得动平衡
返回开始
上一页
播发
王树才
3)前置机构为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 连杆机构
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
王树才
index
凸轮机构
齿轮机构 槽轮机构 棘轮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
上一页
播发
王树才
下一页 音乐 退出
返回开始
王树才
2、 II型串联
II型串联机构一般利用连杆机构中的连杆或周转轮系 中的行星齿轮作为前置机构的输出构件,利用联接 处的特殊轨迹,使输出件实现所需要的运动规律。
基础机构
附加机构
II 型复合式组合机构
附加机构 基础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
王树才
index
III 型复合式组合机构 王树才
下一页 音乐 退出
返回开始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5

TRIZ
分析技术系统
表7-3 矛盾矩阵(局部)
TRIZ
分析技术系统
下面,我们看看从矛盾矩阵中得到的每个发明原理以及每个发明原理中的指导原则。 原理1 分割
(1)将一个对象分成多个相互独立的部分。 (2)将对象分成容易组装(或组合)和拆卸的部分。 (3)增加对象的分割程度。
应用指导原则(1),意味着将装甲分为多个不同的相互独立的部分; 应用指导原则(2),意味着将装甲分割为多个容易组装和拆卸的部分; 应用指导原则(3),意味着增加装甲的可分性,将装甲分割为更多的相互独立的部分, 可以是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份。
(1)对于某一对确定的技术矛盾来说,矛盾矩阵所推荐的发明原理只是给我们指出了最 有希望解决这种技术矛盾的思考方向,而这些思考方向是基于对大量高级别专利进行概率 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对于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某对具体的技术矛盾来说,并不是每一 个被推荐的发明原理都一定能解决该技术矛盾。
TRIZ
矛盾矩阵
TRIZ
矛盾矩阵
矛盾矩阵中间单元格中的数字是发明原理的序号,每个序号对应于一 个发明原理。
这些序号是按照统计结果进行排列的,即排 在第一位的那个序号所对应的发明原理在解 决该单元格所对应的这对技术矛盾时,被使 用的次数最多,依此类推。
TRIZ
矛盾矩阵
表7-2 矛盾矩阵(局部)
当然,在大量被分析的专利当中
图7-6 现代水陆两栖坦克
TRIZ
分析技术系统
下面,我们看看从矛盾矩阵中得到的每个发明原理以及每个发明原理中的指导原则。 原理40 复合材料
用复合材料代替均质材料。
应用该原理意味着用复合材料代替先前的均质材料。我们知道,不同的复 合材料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性,很多复合材料可以同时满足高强度和低密度 的要求。
服装设计创新思路与方案

服装设计创新思路与方案第一章创新思维与方法 (2)1.1 创新思维的培养 (2)1.1.1 开阔视野 (2)1.1.2 跨界学习 (2)1.1.3 激发好奇心 (2)1.1.4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1.2 创新方法的应用 (2)1.2.1 头脑风暴法 (2)1.2.2 逆向思维法 (3)1.2.3 创新矩阵法 (3)1.2.4 设计思维法 (3)1.2.5 实验法 (3)第二章趋势分析与预测 (3)2.1 时尚趋势分析 (3)2.2 市场趋势预测 (4)第三章设计理念与风格 (4)3.1 设计理念的形成 (4)3.2 设计风格的塑造 (5)第四章材料创新与应用 (5)4.1 新型材料介绍 (5)4.2 材料创新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6)第五章色彩搭配与运用 (6)5.1 色彩搭配原理 (6)5.2 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7)第六章结构设计创新 (7)6.1 结构设计原理 (7)6.2 创新结构设计方法 (8)第七章细节设计创新 (9)7.1 细节设计要点 (9)7.2 创新细节设计技巧 (9)第八章配饰设计与搭配 (10)8.1 配饰设计原则 (10)8.2 配饰搭配技巧 (10)第九章个性化定制设计 (11)9.1 定制设计需求分析 (11)9.2 个性化设计实现方法 (12)第十章绿色环保设计理念 (12)10.1 环保材料的选择 (12)10.2 绿色设计在服装中的应用 (13)第十一章跨界融合与设计 (13)11.1 跨界设计概念 (13)11.2 跨界设计案例分析 (14)第十二章产业发展与推广 (14)12.1 产业现状分析 (14)12.2 产业发展策略与推广方法 (15)第一章创新思维与方法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创新思维与方法则是实现创新的核心动力。
本章将围绕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方法的应用展开讨论。
1.1 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寻求变革的思维方式。
第五章 机械能守恒 创新设计

2.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3.公式(1)P =Wt ,P 为时间t 内的平均功率。
(2)P =F v cos_α(α为F 与v 的夹角) ①v 为平均速度,则P 为平均功率。
②v 为瞬时速度,则P 为瞬时功率。
4.额定功率:机械正常工作时输出的最大功率。
5.实际功率:机械实际工作时输出的功率。
要求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考点突破考点一 正、负功的判断及计算 1.判断力是否做功及做正、负功的方法(1)看力F 的方向与位移l 的方向间的夹角α——常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形。
(2)看力F 的方向与速度v 的方向间的夹角α——常用于曲线运动的情形。
(3)根据动能的变化:动能定理描述了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即W 合=E k 末-E k 初,当动能增加时合外力做正功;当动能减少时,合外力做负功。
2.计算功的方法 (1)恒力做的功直接用W =Fl cos α计算。
(2)合外力做的功方法一:先求合外力F 合,再用W 合=F 合l cos α求功。
方法二:先求各个力做的功W 1、W 2、W 3…,再应用W 合=W 1+W 2+W 3+…求合外力做的功。
(3)变力做的功 ①应用动能定理求解。
②用W =Pt 求解,其中变力的功率P 不变。
③常用方法还有转换法、微元法、图象法、平均力法等,求解时根据条件灵活选择。
【例1】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2.0 kg 的物体从半径为R =5.0 m 的圆弧轨道的A 端,在拉力作用下沿圆弧缓慢运动到B 端(圆弧AB 在竖直平面内)。
拉力F 大小不变始终为15 N ,方向始终与物体在该点的切线成37°角。
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为45°,BO 边为竖直方向。
求这一过程中:(g 取10 m/s 2) (1)拉力F 做的功; (2)重力G 做的功;(3)圆弧面对物体的支持力F N 做的功; (4)圆弧面对物体的摩擦力F f 做的功。
【变式训练】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6)一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30~31, No.36~37 。 3)通用技术正向参数:No.13~14,No.27-29,No.32-35, No.38~39 。 负向参数(Negative parameters)指这些参数变大时,使系统或子系统的性
技术矛盾
理解上述术语的实例: 系统:汽车 子系统:发动机、车门、车灯等 元件(组件):挡泥板、扶手等 参数:速度、重量、油耗等
技术矛盾
为了改善技术系统的某个参数,导致该技术系统的另一 个参数发生恶化。这种由两个参数构成的矛盾叫技术矛盾。
其特点是:有两个不同参数。
技术矛盾
2、技术矛盾举例
1)慢工出细活 想让任务做得细致,干活速度就得慢; 改善的参数:产品的质量(加工精度) 恶化的参数:时间损失
标准技术正向参数
序号 通用工程参数名称 13 稳定性 14 强度 27 可靠性 28 测量精度 29 制造精度 32 可制造性 33 操作流程的方便性 34 可维修性 35 适应性,通用性 38 自动化程度 39 生产率
技术矛盾
1、技术矛盾的定义 在理解技术矛盾之前,先了解一些基本术语: 1)技术系统:由多个子系统和元件组成,并通过子系统和 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一定的功能。 2)参数:表明技术系统中某一性质的量。
将其对应解决的法则,整理成矩阵的方式,提供一个 快速简单的方式,找到解决技术矛盾的法则,这个矩 阵为39x39的矩阵,共有1263个元素。 空矩阵共234
个,表示此类问题较少见。
矛盾矩阵表
矛盾矩阵表的作用:便于找到创新原理,提高解决技术矛盾 问题的效率;
矛盾矩阵表的说明:
1. 格中的数字表示 常用的创新原理, 顺序的先后表示应 用频率的高低;
温度
强度
物理矛盾
• 一个技术系统中,由表述系统性能的同一个参数具有相互排 斥(相反的或不同)需求所构成的矛盾称之为物理矛盾。 即:技术系统要求某一参数性质为A 同时又要求这一参数性质为非A
例如:温度既高又低; 长度既长又短; 体积既大又小; 光线既明又暗; 材质既硬又软; 容量既多又少。
物理矛盾
39个标准技术参数
1.运动物体的重量 2.静止物体的重量 3.运动物体的长度 4.静止物体的长度 5.运动物体的面积 6.静止物体的面积 7.运动物体的体积 8.静止物体的体积 9.速度 10.力 11.应力或压强 12.形状
13.稳定性
14.强度 15.运动物体的作用时间 16.静止物体的作用时间 17.温度 18.照度 19.运动物体的能量消耗 20.静止物体的能量消耗 21.功率 22.能量损失 23.物质损失 24.信息损失 25.时间损失
• 案例:飞机的机翼应有大的面积以便起飞与降落,但又要 较小以便高速飞行。
• 案例:汽车的安全气囊应该快速被打开以保护驾驶员和乘 客,但是速度又应该足够慢以尽量减少对驾驶员和未成年 乘客的伤害。
• 案例:婴儿使用的勺子应该硬才能盛饭,但是又应该软, 否则会伤害宝宝的牙床。
物理矛盾
• 例如汽车行驶时希望空间要大,但停车时又希望车身变小。
能变差。如子系统为完成特定的功能所消耗的能量(No.19-20)越大, 则设计越不合理。 正向参数(Positive parameters)指这些参数变大时,使系统或子系统的性能 变好。如子系统可制造性(No.32)指标越高,子系统制造成本就越底。
39个标准技术参数
标准物理和几何参数
序号 通用工程参数名称
26.物质的量
27.可靠性 28.测量精度 29.制造精度 30.作用于物体的有害因素 31.物体产生的有害因素 32.可制造性 33.操作流程的方便性 34.可维修性 35.适应性及通用性 36.系统的复杂性 37.控制和测量的复杂性 38.自动化程度
39.生产率
39个标准技术参数
技术参数的分类
运动 物体 尺寸
运动
速度
物体 使用
能量
制造 精度
运动物体质量 静止物体质量 运动物体尺寸 速度
矛盾矩阵表
创新原理的使用次数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技术矛盾
例2:两段管道的接口处,经常会用到法兰连接。因为维修时需要拆 开法兰连接,故希望螺栓数量少一些、以便快速完成拆卸工作,同时, 系统的重量会轻一些。但从密封的角度看,要求螺栓数量尽可能多, 以得到均匀的密封压力,尤其在输送一些高温高压气体时,对螺栓数 量要求更多。
问题分析:如果要保证密封性好,则维修时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来拆装, 效率低,系统重量大。 对照39个标准技术参数来进行描述,要改善的标准参数是: 1)静止物体的重量; 2)可操作性; 3)系统的复杂性; 而恶化的标准参数: 1)结构的稳定性;2)可靠性。
矛盾矩阵表 分离原理 知识效应库 76个标准解 创新原理 创新原理 科学效应
关于矛盾
Altshuller从二十万件的专利中,仔细研究其中的四万件 最具创意的专利,进而从中找出解决发明问题的原理。
• Altshuller发现每一个具有创意的专利,基本上都是在解 决矛盾性问题,其中包含着需求矛盾的问题。
统产生一种有害功能或加强了已存在的一种有害功能; 消除一种有害功能导致另一个子系统有用功能降低; 有用功能的加强或有害功能的减少导致另一个子系统
或系统变得复杂化。
参数A
参数B
技术矛盾
• 案例:为了获得足够的伸长量,需将高强度钢筋加热到 700ºC,但这会导致机械强度降低。
• 案例:线材生产过程的冷却工艺中,需要达到薄的锈层, 需要快速冷却,但是拉伸强度会降低。
解决问题(S) (3阶段)
40创新原理 4大分离原理 76个标准解系 统
科学效应库 ARIZ(发明问 题解决算法)
技术系统进化 趋势
系统裁剪设计
评估方案(V)
(4阶段)
PUGH矩阵
专利引用分析
TRIZ系统化解题步骤
问题描述
功能分析 TRIMMING
因果分析
技术矛盾 物理矛盾 功能模型
物场模型
ARIZ
1
运动物体的重量
2
静止物体的重量
3
运动物体的尺寸
4
静止物体的尺寸
5
运动物体的面积
6
静止物体的面积
7
运动物体的体积
8
静止物体的体积
9
速度
10 力
11 应力,压强
12 形状
17 温度
18 照度
21 功率
标准技术负向参数
序号 通用工程参数名称 15 运动物体作用时间 16 静止物体作用时间 19 运动物体消耗能量 20 静止物体消耗能量 22 能量损失 23 物质损失 24 信息损失 25 时间损失 26 物质或事物的数量 30 作用于物体的有害因素 3l 物体产生的有害因素 36 系统的复杂性 37 控制与测试的复杂性
技术矛盾 物理矛盾
技术矛盾是技术系统中两个参数之间的矛盾;
物理矛盾是技术系统中针对一个参数的矛盾。
技术矛盾
技术矛盾是指当用已知的办法去改善技术系统的一部分(或一 个参数)时,该系统的其它部分(或其它参数)就要不可容忍地 变坏。
常表现为一个系统中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 在一个子系统中引入一种有用功能,导致另一个子系
该问题中存在的冲 突?
这个问题的技术矛盾初始可表述为:具有一定体积的飞行靶 标对射击运动员的训练是必要的,但靶标碎片叉将地面弄脏 乱。
技术矛盾
思考题2解析: 改善的标准技术参数是: 希望增大靶标体积(7运动物体的体积); 恶化的标准技术参数是: 靶标碎片对地面产生作用(31物体产生的有害因素)的矛盾。 因此本例子的技术矛盾是: 运动物体的体积,物体产生的有害因素。
反之,干活速度快,任务完成的就不细致。 改善的参数:时间损失 恶化的参数:产品的质量(加工精度)
通常采用折衷的办法,速度不快不慢,精度不高 不低,回避,掩盖并保留基本矛盾,没有真正解 决矛盾。
技术矛盾
2)为了在较短的距离内将松软的物体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需要增加传送带的倾角,但由于摩擦力的限制,太大的倾角 将导致物体下滑而不能被提升;这个问题中的技术矛盾如何 定义呢? 改善的参数:减少了传送距离 恶化的参数:可靠性下降
技术矛盾
思考题1:每分钟都有几十块陨石撞击到地球上。由于对陨 石成分和结构的分析能提供更多关于太阳系的信息,所以科 学家需要获得更多的陨石。但区分陨石和普通岩石是很困难 的,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地球表面上将陨石挑拣出来,但 往往仅能得到约百万分之一。
该问题中存在的冲 突?
该问题存在的矛盾:必须寻找大量陨石,但会大大增加寻找 的时间。
矛盾矩阵表
使用矛盾矩阵表的解题过程
改
善
的
工
程
参
功
问
数
矛
能
题
盾
分 析
描
述
恶
化
问 题
矩 阵 表
的
工
程
参
数
40 TRIZ
问
条
题
创
解
新
决
原
方
理
案
矛盾矩阵表
矛盾矩阵表的发展
Altshuller历经16年,分析归纳经常遇到技术矛盾的 系统特征,共有三十九个,可分为六大类:物理或几 何参数、品质或功能参数、負面性质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