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断重演型态学
进化生物-名词解释

第一讲绪论1、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界的系统发展,也包括某一物种2、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
〔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包括进化的过程、证据、原因、规律、演说以及生物工程进化与地球的关系等。
〕3、灾变论:认为地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生了巨大的“灾难”,消灭了当时的动植物,以后由其他地方迁来的新的类型,所以不同地层有不同化石的类型。
〔多次创造,每次均不同。
认为生物的改变是突然发生的,是整体地消灭和整体地重新被创造的。
反对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演变而来的思想。
〕4、中性突变:中性突变是指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也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
5、进化: 进化指事物由低级的、简单的形式向高级的、复杂的形式转变过程。
广义进化是指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涵盖了天体的消长,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
6、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就是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7、神创论: 〔物种不变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计划和一定目的,一下子创造出来的。
并且当初创造后物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物种数也无增减,各种之间也无亲缘关系。
在18世纪的欧洲占统治地位第二讲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1、自我更新:生物的自我更新世一个具有同化与异化两种作用的新陈代谢过程。
2、熵:是用来表示某个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3、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时出现的有序结构。
4、团聚体:20世纪50年代奥巴林曾将白明胶水溶液和阿拉伯胶水溶液混合,发现混合后使原本澄清的液体变得浑浊了,取少许制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小滴,把它们称为团聚体。
5、类蛋白质微球体:fox把多种氨基酸干热聚合形成的酸性类蛋白质放入稀薄的盐溶液中冷却,或将其溶于水使温度降低到0℃,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大量直径为0.5~3微米的均一球状小体,即类蛋白质微球体。
《全球科技通史》:历史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

《全球科技通史》:历史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作者:吴军来源:《新晨》2020年第01期科技史浩如烟海,在梳理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两个视角,非常受益,在这里也分享给你:一个是回望;一个是俯瞰。
回望历史,把握历史进化的来龙去脉,可以清楚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俯瞰历史,把握所有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看清世界变化的规律。
拥有了这两个视角,你就可以更清醒地作出决策,这也是我在写作《全球科技通史》这本书时,一直想要达成的目标。
现在,我终于完成了,可以邀请你和我一起回望和俯瞰这部跨越几万年,涵盖所有人类文明中心的科技史了。
一我们都知道科技史时空跨度极大,我理出了两条清晰的线索:“能量”和“信息”,帮助你重新理解整部科技史,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终极答案就是能量和信息。
我们过去说世界是物质的,其实,更准确地说,世界应该是能量的,因为物质从本质上讲就是由能量构成的。
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又是如何构成世界的呢?这就要靠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的能量法则了,它们都是信息。
科学的本质就是通过一套有效的方法发现这样一些特殊的信息,它们就是宇宙、自然和生命构成及演变的奥秘。
自从出现了现代智人,地球的面貌就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改变。
人类的实践从本质上讲就是获取能量并利用能量改变周围的环境,而技术则是科学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和工具。
在科学和技术中,能量和信息如此重要,以至它们在人类历次重大的文明进步中都扮演了主角。
同时,它们也是定量衡量科技发展水平的尺度。
10000年前开始的农业革命,其本质是通过农耕有效地获得能量,为我们的祖先创造文明提供可能性。
当时,伴随着文字和数字的诞生,人类可以将以前的知识和信息传承下来,人类的发展进程得到第一次加速。
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其核心是新动力的使用,主要包括水能和蒸汽动力。
从那一刻起,人类产生和利用能量的水平有了巨大的飞跃。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一个世纪里,欧洲迎来了一次科学大发现,其成果在工业革命中被转换成技术,使得许多改变世界的重大发明在短期内涌现出来。
你认为人类的历史是循环的还是线性的?

你认为人类的历史是循环的还是线性的?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话题,关于历史是循环还是线性的讨论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论。
让我们从两种观点来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支持历史循环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上的事件会不断重复出现,因为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结构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他们认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会以不同的形式不断重复出现,因此历史是循环的。
例如,柏拉图在其作品《理想国》中提到了一个理想的政治体系,认为这个政治体系会不断重复出现,因为人类的本性是不变的。
另一方面,支持历史线性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他们认为历史上的事件是有因果关系的,人类社会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历史是线性的。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会经历阶级斗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个人认为人类的历史既有循环的因素,也有线性的因素。
在某种程度上,历史上的事件确实会不断重复出现,因为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变的。
但同时,人类
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因此历史也是线性的。
因此,人类的历史可以被看作是既有循环又有线性的,这种复杂的特性使得历史变得更加有趣和多样化。
历史连续性思维审视下的高考历史试题——以2021年湖南省高考历史第1题为例

程中,总会呈现出时代性、阶段性特征,因为历史 活动总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非常态发生的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等各种因素的 影响,而呈现阶段性特征。这些历史活动为人们观 察历史过程中各阶段之间的变化提供了视角。
本试题在时间维度上注重历史连续性与阶段性 的统一,把“天”这一历史主体,对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进行长时段观察,同时又注意到随着“《诗 经》风、雅、颂的时代”变化,人们对“天”的态度” 由“颂天”变成了“不理天”。
2022年第06期 47
教学研讨
治、经济的变革相辅相成,这个时期探讨政治思想 的问题最多,其主要倾向与发展趋势表现为:冲破 西周天帝与天子观念的藩篱,面向世俗、实际和人 民。这是因为西周灭亡后,接踵而来的春秋时代长 期的战乱和争夺,把人们推到了现实争斗的第一线。 有些人把这一切归之于天命,但更多的人从现实政 治中寻求根由,他们认为政治的兴亡不是取决于天, 而取决于民心背向以及君、臣的政策与品质,天的 神秘主义减少了,人文意识增强了。这是神权政治 衰落和世俗政治思想兴起主要标志。
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
行考察,其发现如表 1 所示:
近20年中国民间故事论文研究综述

第 37 卷第 1 期 2021 年 2 月德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V ol .37,No .1 Feb .,2021近20年中国民间故事论文研究综述史伟丽(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摘 要:民间故事在一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中已形成了较完整独立的研究体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口头诗学、表演理论、母题、结构主义等各种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交织下民间故事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
近20年的故事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史的梳理、故事类型或主体的研究以及故事理论与方法的探讨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对民间故事的社会功用,尤其是对幼儿教育方面的探讨逐渐增加。
民间故事的研究在成果突出的背后依然隐藏着诸如创新不足、扎堆研究、研究表面化、学者研究断层等问题。
民间故事要取得大的进展,必须要加强理论建设、开拓研究视野、创新研究角度,建立独立完善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21)01-0028-07收稿日期:2020-09-17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的海外传播与译介研究”(19A498)。
作者简介:史伟丽(1994-),女,河南泌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一 、学术史的梳理(一)故事学研究史刚跨进21世纪的门槛,一批学者就及时的对过去一个世纪民间故事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
刘守华以《世纪之交的中国民间故事学》[1] 领先开启21世纪故事学史研究的大门。
作者从1911年周作人回国后的研究起笔,探讨故事学建立发展的历史,并对过去90年故事学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其中着重强调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继而又在之后的一系列文章诸如《民间文学研究方法泛说》[2]《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3]《中国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4]中对民间故事的主要研究方法、故事结构形态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与分析,推动了学术的反思与进步。
文化形态史观与战国策派的史学

文化形态史观与战国策派的史学张和声斯宾格勒、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曾在西方名噪一时,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几个中国学者首先向国内介绍了这种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外历史文化,现实政治大发议论,形成颇有影响的“战国策派”,从而在现代政治思想史和史学史上留下引人注目的一页。
对此派人物的是非功过,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教科书早有定论,本文仅从史学史的角度,来考察一下他们是如何接受和应用“文化形态史观尸的。
一、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有关文化形态学的论述文化形态史观又称为历史形态学,它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历史,比较各个文化体系的异同,从中归纳出共通的形态和模式。
该学说的始作俑者是德国的哲学家斯宾格勒。
土917年12月,斯宾格勒抛出《西方的没落》一书,对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观发起了猛烈评击,以一种全新的体系重新评估世界历史。
他从文化的角度来立论,认为在世界历史上有八种自成一体的文化,即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玛雅文化、伊斯兰文化及西欧文化。
每一种文化都犹如生命的有机体,必然要经历兴衰盛亡的生命周期。
在斯宾格勒看来,前七种文化已经死亡或僵化,西欧文化同样在劫难逃。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继承并发展了斯宾格勒的观点,他把文化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指出人类历史表现为若干种不相同的文明,各大文明都要经历发生、成长、崩解和死亡五个阶段。
他用古希腊罗马的历史特征来构造其文化演变的模式,认为希腊世界在文化上属于同一体系,各城邦的公民具有文化上的认同感,在政治上则处于分裂状态,各邦国之间竞争激烈,战乱频仍。
竞争固然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了文明的繁荣,但战争愈演愈烈,对社会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罗马的统一带来了和平与秩序,暂时延缓了文明崩溃的进程,但统一的代价也极其昂贵:连年征战已使各城邦国力虚耗,在大一统帝国僵死的制度下,人们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受到窒息,整个社会逐渐失去活力,大一统帝国也势必难以维持长治久安的局面。
重演律名词解释

重演律名词解释重演律(recapitulation),指生物个体发育重演种族发生的历史。
又称生物发生律。
由19世纪德国生物学家F.缪勒(1821~1897)和E.H.海克尔(1834~1919)所揭示。
缪勒在《支持达尔文》一书中,以甲壳类为例,论证了C.R.达尔文关于在动物发育史中能保存祖先体制的思想。
他发现许多极不相同的甲壳类均具有无节幼体型的幼虫阶段,并认为个体发育是其祖先经历的变化的历史记录。
海克尔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把胚胎史和种系史的关系概括为“生物发生基本律”,并给予如下定义:“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这种重演为遗传(生殖)和适应(营养)的生理机能所制约。
有机体在它的个体发育的简短而迅速的过程中重复着最重要的类型变异,这些变异是它的祖先在其古生物发育的缓慢而漫长的过程中按照遗传和适应的规律所经历的”。
按照海克尔的重演概念,受精卵相当于原始单细胞动物,卵裂相当于从单细胞发展到多细胞的过程,囊胚期是原始多细胞动物阶段,原肠期是原始二胚层动物阶段。
在高等脊椎动物和人类胚胎发育的器官发生阶段,可以看到许多低等动物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如人体胚胎的脊索、鳃和尾等。
海克尔认为,由于在胚胎发育史中所保存的种的历史阶段常有遗漏、胚胎因适应特殊生存环境可获得其祖先类型所没有的性状,因此胚胎发育不完全重复系统发育。
他把从远古祖先遗传下来的原始性状的发育称为重演性发生,以区别于胚胎由于适应所获得的性状的发育,即新性发生,如人体胚胎的卵膜、卵黄囊和胎盘等。
在他看来,只有重演性发生保持了系统发育的重演,而新性发生只是暂时的适应性状,不具有系统发育意义。
海克尔在概括“生物发生律”时,利用了19世纪胚胎学积累的事实。
1828年,E.von 倍尔已发现高等动物早期的胚胎阶段与低等动物胚胎阶段的相似性,指出在胚胎发育中首先出现门的性状,而后出现纲、目、科的性状,最后才表现出属和种的特征。
19世纪下半叶,Α.Ο.科瓦列夫斯基(1840~1901)和И.И.梅奇尼科夫(1845~1916)关于无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表明,所有的无脊椎和脊椎动物基本上有着共同一致的发育方式。
历史的周期性与循环性

历史的周期性与循环性历史是人类社会的记忆和经验的积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南。
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历史事件和现象具有周期性和循环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历史的周期性与循环性,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周期:王朝更替与政权更迭人类历史上,政权的更迭常常是一个周期性的现象。
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的朝代更迭,还是欧洲各国的王朝更替,都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这种政治周期性主要是由于不同政治力量的竞争、斗争和力量的变化所导致的。
二、经济周期:繁荣与萧条的轮回经济的周期性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形成了经济的周期律。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内部循环和外部冲击所引起的。
例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可分为景气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等阶段,不同阶段间的转换往往是循环性的。
三、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起伏和变迁在社会文化领域,历史的周期性和循环性也十分明显。
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等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宗教信仰、近代的民主思潮以及现代的消费主义,都是一种价值观的表现,它们的兴起和衰落呈现出历史的周期性。
四、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的相互作用战争与和平是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历史上,各种形式的战争不断循环出现,但战争与和平之间也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战争往往引发人们对和平的向往,而和平的建立又会为新一轮冲突埋下种子,形成战争与和平的循环。
造成历史周期性和循环性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各种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往往呈现出一种周期性和循环性的变化。
其次,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也会受到历史经验和传统认知的影响,从而导致历史事件和现象的重复。
最后,历史循环的出现也与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有关。
综上所述,历史的周期性和循环性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战争与和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周期性和循环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歷史不斷重演─型態學
作者:睿富者 | 2015 / 10 / 09
⽂章來源:Trading Valley | 圖⽚來源:Jean
技術分析⽅法都是仰賴歷史資料來做進出場判斷,使⽤技術分析的前提是,我們相信歷史會不斷重演。
常⾒的技術分析⽅法,⼀類是像均線、KD、
MACD 等等,這些指標都是運⽤歷史數據,經過公式運算⽽得到的,會有相當客觀的數值提供投資⼈參考。
另⼀類像是 K 線的組合,雖然較為主觀,但對每個組合的K棒相對位置及漲跌幅度等等也有較嚴格的條件限制。
最主觀的技術分析⽅式應屬本⽂要介紹的型態學了,同樣⼀段線圖,有⼈會認為型態形成了,同時也有⼈會不認同,究竟要如何辨識型態呢?型態形成的背後⼜代表什麼交易的訊息呢?讓我們來仔細了解⼀些常⾒的型態吧!
Cup and handle 這個型態像是⼀個帶柄的杯⼦,在型態形成後,我們預期股價會有相當可觀的漲幅。
我們將這個型態分為四個階段,如上圖所⽰。
前三階段可能占整個型態的 7/8 時間,第四階段占 1/8,型態的形成⼤多介於 3~6 個⽉,也可能更⾧,第⼀階段修正的幅度可能介於 15%~25% 間。
14
⼀段⾧期漲幅中,通常股價隨⼤盤及⼤環境的空頭⾛勢,⽽在上圖標⽰之第⼀階段向下進⾏回檔洗盤;在進⼊第⼆階段,主⼒會開始收集籌碼,這時現⾏會慢慢趨於平緩,拉出⼀個橫盤整理型; 第⼆階段後期,籌碼開始穩定,因為套牢⽽決定賣出的投資⼈以及耐⼼不⾜的投資⼈都忍痛賣出,於是進⼊第三階段;在進⼊第三階段時,主⼒仍會持續收籌碼,這階段要收的是因為解套⽽願意出貨的投資⼈的股票,同時也會有許多⼈在這裡進⾏買進的動作; 於第四階段,也就是杯柄的部分;在第四階段會再次做洗盤的動作,也就是要淘汰在第三階段買進股票的投資⼈。
幾個需要注意的地⽅:第⼀個是,這個型態在前三階段應該形成的是U型,⽽不是 V 型;第⼆個是,在盤整的部分,也就是第⼆階段,應該要在 200 ⽇均線以上盤整,也就是要有較窄的震盪及穩定性;第三個是,在第四階段杯柄的部分,回測幅度須在10周均線以上,不然我們會視為較脆弱的型態。
當然,我們可以加⼊成交量考量。
在第⼆和第三階段之間,通常會有⼀⼤量出現做突破的動作,在杯柄形成後,要開始進⼊我們預期⼤漲前,會有量縮及爆⼤量突破的現象。
雙重底(W底)
這個型態的第⼀隻腳部分,通常是因為前⾯跌深後,有⼈認為超跌⽽開始接股票,造成第⼀次的反彈,但前⽅套牢的⼈太多,在短期反彈後,會有很⼤的賣壓,因此⼜將股價向下壓回到第⼆隻腳的部分,這裡要注意的是,第⼆隻
腳很可能⽐第⼀隻腳低⼀點點,這樣的⽬的是要淘汰⼀些信⼼較薄弱的投資⼈,⽽隨後的反彈,可以以A點為依據,再突破A點價格後,進⾏買進,也就是圖上的 B 點。
當然,第⼆隻腳到 B 點間,也會有成交量增加的現象。
Bull flag
這個型態形成前,通常有⼀段⼤幅的漲幅,股票在短期內,可能是 4~8周,股價有 100%~120% 的漲幅,⽽回測的幅度⼤約為 10%~25%,可能需要 3~5 周。
在⼤幅上漲後,原本持有股票的投資⼈,若信⼼不⾜,會在旗型回測中被淘汰,這個型態形成後,可能帶來的是 1:1 的漲幅,也就是可能帶來與回測前相同幅度的漲幅。
同樣的,這個型態也可以搭配量來判斷,在開始回測到下⼀個起漲點前,都應該呈現量縮的情況,要做突破時,會帶量突破。
Head and shoulders(頭肩頂)
經歷⼀段漲幅後,有⼀段獲利了結的賣壓,通常是左肩形成的原因,⽽在回檔後,股價反彈在創新⾼,⼜形成另⼀波獲利了結賣壓,⽽且賣壓⾮常重,股價下跌到⽐左肩還低的位置,接著⼜⼀波反彈,但反彈幅度⼩,並未突破前⾼,顯⽰在前兩波漲幅後,市場投資這檔股票的意願已經下降,因此股價已到頂點,後市可能進⼊盤整或進⼊熊市,這裡我們可以以 AB 兩點的連線來判斷是否進⼊熊市,通常我們稱此兩點連線為頸線,在右肩形成後,若股價跌破頸線,頭肩頂的型態便算完成,投資⼈宜及早出場或對股票做空。
這裡我們⼀樣可以搭配量來看,左肩的頂點處通常帶有⼤量,頭部也同樣會有⼤量出現,跌破頸線的 C 點處,若伴隨著⼤量,我們將可以更加確定是熊市的起點。
經歷過⼀段很⼤的漲幅,迅速拉回所有漲幅的 10%~15%,最⾼可能到 50%,並在⼀定區間內盤整,最⼤幅度在 25%內,窄幅的波動⾄少 5~6 周。
這個型態的⼼理是,在漲多拉回後,⾧時間的盤整可以淘汰耐⼼不⾜的投資⼈,且下跌後在此窄區間內盤整,代表股價在這價位有⽀撐,在淘汰不安定籌碼後,個股籌碼穩定,在突破盤整區間後,我們期待出現相當可觀的漲幅。
同樣可以搭配量來看,在盤整的期間,量也是呈現縮減的情況,帶⼤量的突破,也是我們進場的好依據。
三⾓型態是⼀種盤整型態,第⼀種是⽅向較不明確的,但上下震幅縮⼩,在縮⼩之後的突破,將表明接下來股價的⽅向;較常⾒的是在⼀個趨勢中,股價進⼊盤整,在突破後,股價通常會延續先前趨勢。
型態若如圖1,代表⽬前市場多空交戰,未有明確⽅向,應等到震幅縮⼩且突破後,再順勢操作。
型態如後⼆圖所⽰,代表市場上正在製造⼀種股價到頂(底)的氣氛,以向上三⾓為例 (圖2),市場呈現價格到⼀定⽔平就有壓⼒,但底部價格卻不斷上升,顯⽰投資⼈不願意殺低賣出,也股價在此區間中有⽀撐;反之,向下三⾓亦然,看似底部有撐,但頂部價格卻不斷下降,顯⽰願意承接的⼈少,代表股價在此區間承壓。
如同其他盤整型態,三⾓盤整也可以與量共同作⽤,在盤整期間應該量縮的現象。
V型
這個型態的形成原因通常是在利空下,投資⼈有不理性的追價⾏為,以及恐慌造成快速的下跌,進⽽使股價有超跌的現象或在底部有重⼤訊息⼲擾,使得股價以同樣速度反彈。
但這個型態⼀般對後市的影響並不明確。
這部分⼀樣可以搭配量來看,通常在 V 的底部會爆出相當⼤的量。
楔型(Wedge)
這個型態與三⾓型態相似,但不同的是,三⾓型態通常延續先前⾛勢,但楔形通常代表漲(跌)勢已到盡頭。
上升楔形 (圖1) 看似股價正在上揚,但每次波動逐漸縮⼩,代表多⽅⼒道減輕,市場投資⼈隨著股價上揚,對這檔股票的興趣漸減,如此⼀來,在跌破下檔趨勢線時,就代表這檔標的已到頂點,我們可以在 A 點放空股票;下降楔形(圖2)也是相同道理,隨著空⽅⼒道減少,在突破上檔趨勢線後,我們可以進⾏買進的動作,即在 B 點買進。
上升楔形在跌破時,通常是急跌的⾛勢,我們可以在A點就進⾏賣出,但下降楔形在突破 B 點後,可能會先平盤整理或漲勢緩慢,因此不需要急於在 B 點就⽴刻進場,可以再觀察⼀下,才進⾏買進的動作。
型態到底有沒有⽤?
介紹完幾個重要的型態後,為了確保他們的獲利模式,讓我們來做些回測吧!
不過,該怎麼辨識出屬於主觀判斷的許多型態?有沒有⽐較中性、科學的辦法來完成呢?此外,台股有 1500 檔左右的股票,⼤陸有 2700 檔左右的股票,美股有 8000 檔左右的股票,要翻出所有股票的線圖從上市⼀直看到最近收盤結果,再加以記錄嗎?若使⽤傳統上耗時耗⼒的⼟法煉鋼法,就算是⾦融機構的專業團隊也未能畢盡其功。
所幸我們處於⼤數據的時代,能夠將科技⽅法透過電腦程式處理來巨量資料,在時間及效率上,都絕對勝過⼈眼的判斷以及體⼒的負荷。
本⽂應⽤了圖像辨識的⽅法,來輔助我們從龐⼤的歷史資料量中,判別出想找的型態,盡可能地不漏過每個投資機會。
我們使⽤⽬前台股前 15 ⼤權值股的歷史資料來測試,回測區間為 2012/01/ 01~2015/08/31,從歷史資料中找到相似的型態,再計算之後7天的報酬。
以下提供幾個例⼦及績效給⼤家參考。
舉例來說,在 Cup and Handle 最左邊的圖例中,2317 是鴻海股票代號,型態的起始⽇是 2012 年3⽉28⽇,型態形成時間是 145 天,dist 是依照圖像辨識的評分⽅式(數值愈低表⽰誤差愈⼩,也就是與⽐對的型態愈相似,0表⽰完全相同),7 days return 指的是形成後t +1 個交易⽇到 t+7 個交易⽇的累積報酬率。
結論
從回測中的幾個例⼦可以看出,歷史真的很有可能重演,⽤型態來分析雖是可⾏的辦法,但如何判斷型態是否形成,以及形成的型態是哪⼀個種類,都是很主觀的判斷,這邊我們⽤圖像辨識的⽅法來找出型態,僅是其中⼀種⽅式。
實際操作上,還是得從經驗中不斷學習,才能做出最好的進出場判斷。
此外,搭配量價關係應該可以協助我們做出更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