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黄河谷地生态农业信息系统分析
奏响青海黄河谷地农业腾飞的华彩乐章——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工作纪略

多听农 民意见 、多请农 民参与、 多
让 农 民受益 ,切 实 实施好 项 目, 实 现 增 地 、 产 、 收 , 福 当 地 群 增 增 造
众 , 快地方 发展 。 加
水平低 ,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 人多
地少 的矛盾 越来越 突 出。
开始紧锣密鼓开展各项前期工作。
青 海省 委 、 政府 领 导 高度 重 省 视 项 目申报工 作 , 次 听取 有关 部 多
门的 工 作 汇 报 , 真 研 究 、 学 规 认 科 划 、 方 协 调 , 合 全 省 各 方 面 优 多 整 质 资 源 , 进 项 目前 期 工 作 , 可 推 尽
目对 青 海 整个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尤 其 是 农业 发 展 是个 大 事 , 程 自然 条 工 件好 、 涉及 面 广 、 期成 效 好 , 家 预 大 都 充 满 了期 待 。各级 政 府 、 相关 各 部 门要 高度 重 视 , 实 实施 好项 目 切
工程。
5月 2 6日, 青海 调研 的 国土 在
新 兴 事业 积 极 的新 内涵 , 中离 不 其
隆县的田间地头 , 实地考察 即将全
面铺 开 的黄 河 谷 地 百 万 亩 土 地 开
任伊始 , 就到国土资源部汇报衔接
这一 重 大 项 目 ,促 进 了项 目审批 。
发 整 理项 目, 提 出一 系列 指 导 意 并 见 , 项 目的实 施奠 定 了坚 实 的基 为
两带 加快 发 展 的宏 伟 战略 , 了有 有 力 的抓手 和 具体 的大项 目、 巨额 资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目录摘要 (2)1、青海省土地类型划分 (2)2、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2-4 2.1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 (2)2.1.1土地面积大、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2)2.1.2利用受限的土地面积大且后备土地不足 (3)2.1.3草原面积广、适宜农林土地少、分布相对较集中 (3)2.1.4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治理难度大 (3)2.1.5宜农、牧、林地评价 (3)2.2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3-43、青海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4-6 3.1土地利用不规范,沙漠化严重..................................4-5 3.2快速发展,土地资源需求量增加,供需矛盾日益...................5-63.3还林(草)和基础设施建设给耕地保护带带来的影响 (6)4、解决方案——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6)4.1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保护,提高集约种植水平 (6)4.2正确处理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6)参考文献 (6)摘要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土地类型的划分,以及土地资源特点和利用现状的探讨,进一步说明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范围、利用方式与利用结构等,既受自然条件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同时又受到社会经济条件与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并且探究解决对策,从而实现青海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特点;利用现状;制约因素;解决方案【正文】1、青海省土地类型划分青海省全省共13个一级类型(土地类),75个二级类型(土地型):1、河湖滩地及湿地,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和海晏盆地的湖滩周围和河滨低地,土质主要为湖积物和冲击物;2、平地,分布于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门源盆地和东部的山间盆地;3、绿洲地,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也有少量分布;4、平缓地集中分布于湟水、黄河流域,柴达木盆地东部、青海湖盆地和共和盆地;5、台地位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海拔2500m以下台地,柴达木盆地东部海拔2800-3250m为荒漠土或干荒漠土台地,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东部海拔3300m以上为高寒草甸台地;6、河谷沟谷地,根据内部差异,划分为杂草草甸河谷沟谷地、荒漠草原灰钙土河谷沟谷地、干草原栗钙土河谷沟谷地、草甸草原黑钙土、荒漠草原棕钙土河谷沟谷地、干旱荒漠河谷沟谷地、高寒草原河谷沟谷地、高寒草甸河谷沟谷地、高寒荒漠草原河谷沟谷地共9个地型;7、沙漠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青南高原西部和祁连山地西部局部地区,主要有固定沙漠、半固定沙漠、流动沙漠3个土地型;8、戈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前山倾斜平原,气候极端干旱、地下水位深、蒸发量极大;9、低山丘陵地,除青南高原、祁连山地高寒高山地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10、中山地,分布于山体中部,其植被、土壤类型随着降雨量的不同而呈现不同分布;11、山原分布于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的高原面上,年均温0摄氏度以下;12、高山地,分布在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山体上部,其土壤发育年轻、土层薄、粗滑性强、有机质含量少;13、极高山地,分布于高大山体顶部,雪线为其分布下限。
农业区位选择(公开课)

市场
农业区位因素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交通 运输
科
技术 装备
技
种植 方式 耕作 制度
政策
劳动力
生产 技术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 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一、农业区位因素
真题导航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 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高考考查的主要切入点及设问方式:
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②分析判断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区位优势或限制性因素; ③分析某区域的合理农业发展类型,或某农 业类型的合理区域选择。 ④分析某一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条件; ⑤分析某区域的农业区位条件。
(2009全国文综卷Ⅱ) 36题 北美、日本、欧 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图4所 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能力提升
狭义:指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的农、林、牧 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 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 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 广义:指根据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性 及其对外界生长环境要求各异的特点,在同一 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域等空间,最大限度地实 行种植、栽培、养殖等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一 农业综合开发是山区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种综合农业生产方式。 即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模式。
(2)甲地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 A.地形崎岖 B.低温冷害 C.灌溉水源 D.光照不足
(2009江苏卷)图8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图,图9是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 营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生态农业管理信息系统(EAMIS)开发构思

生态农业管理信息系统(EAMIS)开发构思
段佐亮
【期刊名称】《国外农业环境保护》
【年(卷),期】1993(000)004
【摘要】本文在分析建立生态农业管理信息系统(EAMIS)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前
提下,分析了生态农业信息特征,提出了生态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构思。
本文认为
生态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属关系型有层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出了开发方针、策略、构思、结构、功能、内容与方法.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段佐亮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2
【相关文献】
1.推进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南充市嘉陵区凤垭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建设模式为例 [J], 余培发
2.贫困山区的生态农业:竹溪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构思 [J], 周明山;刘行权
3.基于低碳生态农业的赣南原中央苏区扶贫开发模式研究——四川省苍溪县三井现代低碳生态农业园建设的思考与借鉴 [J], 何先应;许世建;刘凡;刘艳
4.淮北砂姜黑土旱作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构思与措施 [J], 顾国安;詹其厚
5.多校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构思 [J], 孙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湟谷地:种群丰富的生态长廊

河湟谷地 种群丰富的生态长廊2009年12月26日,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定镇浪士当村村民当周才仁来到了西宁,他是来给家里采购越冬的物资。
浪士当地处北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那片秀美的山林是我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周才仁是村里最早通过旅游致富的人,他说:“到了冬天,林子里没有游客了,山上静得只能听到鸟叫,我也该出山为下一年的旅游做准备了。
”河湟谷地是我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在这片狭长的区域内,坐落着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尖扎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循化孟达国家森林公园三座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森林覆盖面积超过了数百平方公里。
“森林对于保护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森林不仅是一个植物的王国,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李文靖说。
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是我省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森林资源之一,也是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之一。
据调查,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分布着高等植物981种,野生动物近200种。
由于气候、海拔和地理位置的缘故,这一地区的天然林区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带,针叶林、阔叶林与高山灌丛、高山草甸等共同构建森林景观的多样性,是青海境内自然生态体系最完好的区域之一,互助北山因此被誉为青海高原上的“植物王国”和“天然动物园”,每年有大量游人涌入北山旅游观光,人类过多的干扰会不会对北山的生物多样性产生破坏呢?“我们应该意识到,互助北山的旅游开发中主要存在着景点过少的不足,人类过度集中的地区肯定会对互助北山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李文靖说。
生态旅游应该在统一科学的规划中实现良性循环,李文靖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青海生物多样性的完整。
人们常用“物产丰饶”来形容一个地区的富庶,其实这也正是这一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河湟谷地是我省重要的农业区,人类对这一地区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
至今河湟谷地仍以全省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积养育着全省四分之三的人口。
不仅如此,坐落在河湟谷地中的三座国家森林公园更是成为了探索这一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黄河谷地

黄河谷地滋养着各民族优秀儿女,形成多民族聚居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黄河沿岸8个县的少数民族群众世居于此,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缔造了许多特色优质农产品。
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正在崛起,成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龙头。
但是把它作为黄河上游综合开发的一方风水宝地,我们却需要重新审视它的价值和意义。
黄河造就了这里的奇山秀水,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新途径。
青藏高原的崛起和黄河水流的切割,还赋予这里丰富的水电资源。
这里是闻名全国的水电富矿带,被国家列为水电重点开发区。
成为我国西电东送基地的重要部分。
黄河谷地是我省仅次于湟水流域的第二大人口密集地。
这里是黄土高原伸向青藏高原的最北段,是两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湟水流域。
经过审时度势,省国土资源厅的决策者们开始倾力描绘黄河谷地再造百万亩良田的宏伟蓝图……在龙羊峡以下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寺沟峡口之间,黄河谷地100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前奏曲,将在这里开始。
现在,尽管我们还不能看到壮观的场面,但我们期盼着这雄宏的主旋律及土地开发整理大戏高潮的早日到来。
因此,黄河谷地早开发、早利用、早得益的呼声日渐高涨。
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以下至民和县寺沟峡口之间的320公里的黄河沿岸地区,是青海省农业区光、水、热、土等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主要的耕地集中区和农产品产地。
但在这美好的前景面前,人们还是保持了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
虽然,黄河谷地是全省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但是这里多年的地理环境变化和经济活动也是当地发展的制约因素。
黄河造就的深山大谷导致这里长期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开发滞后、封闭落后,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湟水河流域。
它所冲刷过的土地,因切割较深,多为山旱地,承载能力低;只有少部分能灌溉,人口大多积聚在这些地区。
由于土地负荷大,造成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就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性质及变化状况进行的评价。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和判别。
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工作安排,采用2010年和2011年两时期的陆地卫星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开展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本报告是此次评价的核心成果。
一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体系(一)评价指标和数据获取1.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贫程度。
由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耕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等效面积占区域面积比重计算得到。
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度的遥感解译由空间分辨率为30米的2011年5~10月时段的TM7波段卫星遥感影像,利用RS和GIS这两项技术,将2011年度图像配准,采用人工目视判读解译。
2.水网密度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水网密度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水的丰富程度。
土地退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
青海省水系图来源于国家地理中心1∶25万基础地理数据,河流长度和湖(库)面积利用遥感解译得出,水资源量、年降水量来源于水文水资源部门统计资料,青海省土壤侵蚀图来源于青海省水保部门。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实例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实例
摘要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分析是评估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描述一个实际的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分析实例,总结不同类型组件的能量流情况并分析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实例案例发现,全部组件的能量不平衡,能量输入量高于输出量,人类活动是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源,而植物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和土壤有机碳的储存量有着负相关性,有利于城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引言
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中丰富多样的组织,它以人类社会和养殖动物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包括植物、气候、土壤、海洋、水资源和其他生物等。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分析是评估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方法。
它可以反映农田的综合质量,帮助我们了解农业生态系统中由复合组件提供的物质和能量流向,从而有效分析农业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变化情况。
实例研究
本文为了更好地评估农业生态系统,以山东省市场型土地改造示范区为例,将介绍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分析的一个实例研究。
该实例研究采用案例法,包括现场调查、能量流分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黄河谷地生态农业信息系统分析
摘要以李家峡灌区为试点,论述了系统在黄河谷地生态农业区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并介绍了系统在土地分类统计、可新增耕地面积计算、提灌分析、道路分析等几个方面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黄河谷地;李家峡水库灌区;生态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2-0056-02
为了配合“青海省黄河谷地生态农业区建设”,充分利用李家峡水库丰富的水资源,改善我省黄河谷地土地的耕作环境,改善谷地农民的耕种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生产,把黄河谷地建设成稳产、高产的农业基地,为决策者提供各类土地准确翔实的利用数据和决策支持,服务于“黄河谷地生态农业区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工作,我中心建立了“黄河谷地生态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现将系统的功能结构与其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介绍如下。
1 系统建设目标
通过对李家峡水库灌区各类空间地理数据(土地利用、高程、坡度、影像等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和运算,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实现项目区可新增耕地面积的计算,对拟建工程,(如道路)的影响范围进行预先测算,统计其占用各类土地面积数据,实现在农田开垦、工程规划方面的空间信息和数据的快速模拟生成,以期在宏观统筹规划和现实微观操作两个层面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 系统开发模式与环境
系统为面向对象设计的单机系统,采用+mapobjects+
terraexplorer view进行二次开发。
是目前主流的程序开发语言,可用于创建有丰富用户界面的应用程序。
mapobjects是由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出品的一套地图软件组件集,利用它可以方便的在自己的应用中嵌入地图功能。
terraexplorer view是由skyline公司出品的三维地形浏览软件,用户可利用它实现地形场景的三维浏览漫游,并可通过其提供的二次开发接口实现在程序中的自定制。
3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及流程实现
根据不同的功能组合,系统划分为3个大的模块,即基本功能模块、空间分析功能模块和三维功能模块。
其中基本功能模块主要用于实现一些常用的地图功能,空间分析功能模块用于实现道路拓宽分析等高级功能,三维功能模块用于实现项目区的三维场景展示和浏览。
3.1 基本功能模块
模块根据其实现的功能和复杂程度进行划分和组合。
包括项目区地理数据的符号化显示,显示区域的放大、缩小、漫游,鹰眼图导航图的实现,图层控制功能,图例的显示,点线面等图形元素的图形查询,多坐标系统灵活切换的坐标显示,距离与面积量算,地理要素的模糊查询检索,数据统计及输出,系统帮助等。
3.2 空间分析功能模块
空间分析功能模块根据面向的不同应用方面,分为“可新增耕地面积统计计算”和“动态新增地理要素的空间影响评估”两部分。
1)可新增耕地面积统计计算功能
主要用于实现项目区可新增耕地面积的统计及计算,用户可利用此功能计算现有灌溉条件下和提灌条件下的项目区可新增耕地面积,其详细计算流程如下所示:
2)动态新增地理要素的空间影响评估功能
用于对动态新增地理要素进行空间缓冲分析,然后将得到的缓冲区与相关地理要素进行空间运算,评估其空间影响范围。
其主要应用为规划道路的占地分析和现有道路拓宽规划的占地分析。
3.3 三维功能模块
基于terraexplorer view提供的api接口二次开发实现了三维场景的浏览漫游等功能,包括基于三维的长度和面积的测量等功能。
4 系统的数据组织结构
在本系统中,地理数据全部采用54黄海高程基准,80西安坐标系统,投影方式为高斯-克吕格6°带投影,投影中央经线为99°。
系统用到的地理数据有,项目区基本地理要素图层数据(包括点线面各类地理要素),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层数据,项目区坡度图层数据,项目区灌区图层数据,项目区弃荒地图层数据。
坡度等级划分方法为0到5°为1级,5到10为2级,10到15为3级,15到20为4级,20到25为5级,25到30为6级,30到35为
7级。
5 系统的实际应用
5.1 土地分类统计
利用系统提供的功能,可以方便的进行灌区内各类土地分类的统计,其统计方式可分为,按地类统计、按县行政区划统计、按乡行政区划统计等,也可按用户需求对其进行组合统计。
对于统计生成的数据用户还可以将其输出为foxpro、access、eecel、pardox等多种格式。
5.2 现有耕地面积统计
利用本系统可以进行灌区现有耕地面积的计算生成和统计。
系统采用的土地利用数据为经灌区1m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而成,基于此数据的现有耕地面积统计可以精确到平方米级,且统计生成的每块耕地均可与影像表示出的实地位置与形态一一对应上。
5.3 灌区可新增耕地面积统计
可新增耕地面积的计算和统计功能是系统的的一项重要功能,利用此功能用户可基于灌区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坡度数据快速计算生成出灌区内可新增为耕地的地类图斑,并生成统计数据。
5.4 提灌分析
提灌分析指的是在现有自流水位高程的基础上,模拟计算将灌溉水位提升若干米后形成的提灌面内的可新增耕地面积,其计算生成结果可为灌区土地开发和提灌工程的建设提供规划依据。
以李家峡灌区为例,系统以如下方式进行计算,首先系统根据用
户输入的提灌高度为缓冲阀值和原自流灌溉面进行缓冲计算得到一个提灌面,然后以该提灌面为准计算并统计其范围内的可新增耕地面积,其计算结果可以分别按行政区划(包括县、乡两级)和地类进行统计,并可输出为多种数据表格式。
5.5 道路分析
系统提供的道路分析功能用于实现规划道路的占地分析和现有道路拓宽工程的占地分析。
以李家峡灌区范围内的s20363道路为例,用户在选择该道路后只需设置好道路的原有宽度和拓宽宽度,即可进行道路拓宽分析,其计算得到结果如下所示,用户可以从统计结果中得出道路拓宽工程将占用的各类土地面积,并可根据分析生成的地类图斑确定其所在位置,也可将其输出为shp格式的矢量数据。
6 结论
《黄河谷地生态农业信息系统》在李家峡灌区的试点应用证明本系统的建立可以为青海省黄河谷地生态农业区的建设提供有用的数据支持,通过此系统用户可以进行项目区二维图形和三维地形的漫游浏览,以多种查询方式快速获取项目区的各类详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以及以多种格式导出以为其它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更可在系统空间分析的支持下实现诸如道路规划占地面积统计、可新增耕地面积统计等高级功能,为黄河谷地生态农业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多方位的决策辅助和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