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谷地

合集下载

三叶草在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的引种试验初报

三叶草在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的引种试验初报

大 等 明显 的大 陆 型气 候 特点 ,年 降水 量 2 61 m,年 6 .m 蒸 发量 28 .m 196 m,年 平 均 气 温 85 .℃。 土壤 类 型 为 钙
土 、灰钙 土 ,p 76 82 H .~ .。 12 试 验 材料 .
用作种植草坪的三叶草主要有 白三叶、红三叶等 。由
于三 叶草 的种 植 和越 冬对 种植 区的温 度 、湿 度 、海 拔 等条 件有 较为 严格 的要 求 ,因而 在大 面 积种 植前 都 要
进行小 区种 植试验 。
白 三 叶 品 种 为 瑞 文 德 ( i ne) 那 努 克 Rv d1、 e (aok,品种 来 源均 为 丹 麦 丹农 种 子 公 司 ;红 三 叶 N nu ) 品 种 为 罗亚 (aa) 品种来 源 为 美 国 。20 R jh, 04年 4月
统中的应用 , 对节约用电、减少单位 G P能耗 、改善 D
环境 ,有 着 不 可替 代 的重要 作 用 。 只要 政府 给予 长 期
4 太 阳能光伏产 品在城市建设 中应用的重要性
因 常 规 电 力 的 紧 张 ,在 2 0 0 5年 初 的 第 一 季 度 , 全 国共 有 2 省 、市 出 现 了拉 闸 限 电现 象 。 这一 现 4个
技 术是 可行 的也 是成熟 的。 32 在 城市 中利 用太 阳能 资源 的可行 性 .
象 的 出现 ,表 明了 电力 紧缺 的严 峻形 势 。20 0 5年 7月 2 日北 京 电 力公 司 应 急 指挥 中心 再 一 次 发 布 橙 色 预 0 警 ,表 明 了节 电 已不再是 一 句 口号 。 城市 公 共照 明 用 电在我 国照 明耗 电 中 占 3 %,约 0
广大地 区 的太 阳辐 射 总量 很 大 ,四川 和 贵州 两 省 的太

河南省地貌类型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貌分区等

河南省地貌类型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貌分区等

河南省地貌类型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貌分区等河南省地貌类型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貌分区等2016-12-03 13:42 · 203阅· 首页 > 地方历史 > 河南历史 >第一章地貌类型河南省内陆貌类型复杂多样。

若按形态划分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海拔400~1000米的低山,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

若从成因划分,河南山地可划分为褶皱山地、断块山地、褶皱断块山地、侵入体山地等。

平原有冲积平原、洪积平原、冲洪积平原、湖积平原、冲湖积平原、剥蚀平原等。

东部平原中部分布有较广泛的风沙地貌类型。

西部地区分布有面积较广的黄土地貌类型。

在石灰岩出露地区,尤其是淅川一带,流水长期溶蚀作用形成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此外,在豫西海拔1800米左右的中山顶部地带,残留有第四纪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冰川地貌形态。

这些形态、成因各不相同的地貌类型,为生产建设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地貌条件。

第一节山地丘陵河南省山地丘陵面积为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山区的主体是中山、低山和丘陵,也有小面积的山间盆地和山间河谷平原。

主要山地有分布在西北部的太行山地,西部的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崤山、小秦岭等山地,豫西的黄土低山丘陵和南部的大别山、桐柏山等,山地自然环境具有过渡性和垂直分带性。

一、构造山地构造山地主要是由外营力沿岩层软弱部分侵蚀而形成的次生构造地貌。

其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地质构造变动,尤其是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差异抬升。

地貌类型以中山为主,也包括构造形迹仍很显著的低山。

构造山地是河南山地丘陵的主体。

按照控制山地地貌发育的各种构造条件的差异性和主导成因的不同,构造山地可划分为5种类型。

(一)褶皱构造山地该山地是由褶皱构造起主导控制作用的山地地貌类型。

其基本地貌形态由向斜和背斜构成(岩浆活动与断裂活动也有显著影响)。

主要分布在伏牛山脉西段。

黄河上游若尔盖盆地黄河古河道研究

黄河上游若尔盖盆地黄河古河道研究

砂砾 土
淤 泥质 亚黏 士
石灰岩
砂石
砂岩
取样 剖面
河 漫滩
I 级堆 积阶地
Ⅱ 堆 级 积 阶地
图 l 玛曲黄河阶地及古河道剖面
12 卫片特征分析 .
在 20 0 5年 5月 T 4 M7 3合 成 ( / 5万 ) 17 年 1月 12 和 94 MS7 4假彩色合成 (/ 6 S5 1 10万 ) 的卫片上 , 古河 道谷地沼泽 对红 光与红外光有较强 的吸收 作用 , 古河 道宽谷 的平 面形 态呈 现明

要 : 尔盖盆地黄 河古河道 宽谷 的平面地 貌形态和卫片形迹呈反 S形 , 若 古河道相 当于现代黄 河 的 Ⅱ级阶地 , 古河道
上、 下游段 矿物组成、 中、 粒度分析 与现代 黄河阶地的矿物组成、 粒度 分布 曲线一致 , 反映其蚀源 区、 沉积介质和 沉积环境
的一致性。古河道形成 于晚更新世 , 是若 尔盖盆地北部地壳 出现短 暂回升和 白河左岸 支流溯源侵蚀 袭夺 黄河发 生水 系

7 0 ; S 十 一五 ” 划子 课 题 ( D02 4 67) E D“ 规 KB 6 0 2—1 5 。 8 )
34 0 6
嬗 34 0 5
34 O 4
0.. . .’ , .嚣 ’ ‘..蕊 ・ ‘ . , 、 .. . .= ’‘ .二 . ’ ’

腐 质土
3 5 螬 40



囤 囡 圈 圈 圜 口I 圆 图 [ 1
含角砾 的砂
显的深灰色反 S形影像 特征 。其 南北两 端右侧 因是沙 质河岸 ,
收稿 日期:0 8 0 - 2 20 — 7 2

黄河谷地水稻种植的气象条件分析

黄河谷地水稻种植的气象条件分析

黄河谷地水稻种植的气象条件分析黄河流经的河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这里的水稻产量占据了全国的重要份额。

而水稻的生长离不开气象条件的影响,气候、温度、降水等因素都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气象条件的角度分析黄河谷地水稻种植的情况。

黄河谷地的气候条件是适宜水稻生长的。

夏季气候温暖,冬季气候寒冷,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水稻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和温度条件。

在夏季,气温适宜,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在冬季,虽然温度较低,但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期间休眠和充实籽粒。

降水也是影响水稻种植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黄河谷地的降水充沛,特别是夏季,正好符合水稻的生长需要。

在夏季,大量的降水滋养了水稻的茁壮成长,保证了水稻的丰收。

而在冬季,也会有适量的降水降温,使得水稻能够休养生息,为来年的生长做好准备。

气象条件还包括了风向、湿度等因素。

在黄河谷地,普遍存在着季风的影响,这种风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生长。

夏季的季风会给水稻带来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湿度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适宜的湿度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而在黄河谷地,湿度较高,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黄河谷地的水稻种植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

气候条件适宜,降水充沛,风向湿度等因素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黄河谷地的气象条件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可能会增加,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未来需要更加关注气象条件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水稻的生长。

黄河重点知识整理

黄河重点知识整理

2.3滔滔黄河一、河流概况:1、发源地:巴颜喀拉山北麓,青海省2、长度:5464公里,中国第二长河,不能说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长河3、注入海洋:渤海4、干流流经省市(9个):青海省(青)、甘肃省(干或陇)、四川省(川或蜀)、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省(晋)、陕西省(陕或秦)、河南省(豫)、山东省(鲁)5、干流流经地形区(4个):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6、主要支流:湟水、洮河、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7、上、中、下游划分:内蒙古河口、河南桃花峪8、黄河干流形状像汉字“几”字,其中“几”字形内有一个区域不属于黄河流域,那一部分属于内流区。

二、河流水文特征(一)上游:1、河段位置:源头到河口。

2、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3、特点:多峡谷,多支流,多水能,水量较大且清澈(二)中游:1、河段位置:河口到桃花峪2、流经主要地形区:黄土高原3、特点:中游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侵蚀出壮观的峡谷地貌。

从河口到潼关的黄河谷地被称作晋陕峡谷(位于陕西、山西交界处),壶口瀑布位于其中。

在中游,由于①众多支流汇入,②气候变得更为湿润一些,黄河流量增大,黄河含沙量也急剧上升。

(三)下游:1、河段位置:桃花峪到入海口2、流经主要地形区:华北平原三、河流开发利用:上游、中游:水能开发中游:三门峡、小浪底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P58阅读)位于河南省,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

主要功能是:防洪、防凌、减淤(放水冲沙,有淘沙的作用),兼顾供水、灌溉、发电。

四、存在问题和治理(一)断流(P57阅读材料)1、发生河段:下游2、断流原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降水少,流量小/上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少有支流汇入②人为因素:上游、下游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过多等3、防治措施:①统一调配(如:南水北调等);②推广节水农业(二)凌汛(P59活动三)1、发生河段:①刘家峡至包头段②开封至入海口段(读P55图和P9图,可得出可能发生凌汛的省份:宁夏、内蒙古、河南、山东)2、发生凌汛的条件:①有结冰期②有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3、危害:河水泛滥、河堤决口4、防治措施:破冰。

青海省贵德县简介

青海省贵德县简介

青海省贵德县简介贵德县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黄河途经贵德境内的清清河水近年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游客。

处于黄河上游龙羊峡与李家峡之间。

县城驻河阴镇,距省会西宁114公里,海南州府恰卜恰158公里。

贵德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北部,流程76.8公里。

全境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呈现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四山环抱的河谷盆地。

海拔最低的松巴峡口2710米,最高的阿尼直海山5011米,县城海拔2200米。

贵德深居内陆,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湿多雨,冬季漫长干燥,气温日差较大。

年平均气温7.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显低气温-23.8℃。

年平均降水量251-559毫米,全年无霜期258天,作物生长期223天,年日照时数为2928小时。

贵德县辖4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河阴镇、河西镇、拉西瓦镇、常牧镇、河东乡、新街回族乡、尕让乡。

贵德地处黄河谷地,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

贵德明清古建筑群的发现和钱其琛副总理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使贵德县的旅游业开始红火起来。

据贵德县旅游局梁海珍局长介绍,每年来自全省各地和海内外近百万游客到贵德县赏清清黄河的参观玉皇阁。

贵德县文庙和玉皇阁是贵德县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这处古建筑群位于贵德县河阴镇,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为巩固统治,教化民风,保佑“皇图永固,时岁享昌”,乃“恭择城中场地,创修玉皇圣阁”,历时四年竣工。

至清道光十七(1837)年,玉皇阁重建、扩建工程告峻。

清同治六年,回民起义,玉皇阁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群是光绪年间依次重建。

该建筑群占地面积61亩,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是一处庙观相互毗邻,集儒、道、佛为一体,掮弃门户之见,并存相依,布局独特的古建筑精品。

兰州地形地貌

兰州地形地貌

兰州地形地貌兰州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

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海拔1500~2500米的黄土覆盖的丘陵和盆地。

石质山地是祁连山的脉,分布在市境的南北两侧。

榆中县南部和永登县西北部的石质山地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其中马衔山海拔3670米、兴隆山海拔3021米、奖俊埠山主峰海拔345 5米,自然植被垂直分布,有云杉林、油松林、辽东栎林、山杨林,以及灌丛。

兰州地势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切穿山岭,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

峡谷有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大峡、乌金峡等;盆地有新城盆地、兰州盆地、泥湾-什川盆地、青城-水川盆地等。

还有湟水谷地、庄浪河谷地、苑川河谷地、大通河谷地等。

地形地貌风险因素兰州地区的地形由黄土丘陵区、黄土梁区、基岩山地区和黄河河谷区四大地貌单元组成:(1)黄土丘陵区:黄河河谷区以北为黄土丘陵区,本区地形以该种地貌为主,海拔高度较低,一般在2 000 m以下,坡度平缓,一般坡度在20°~30°之间,地下水不发育,年降水量少。

本区内滑坡一般不发育,只有经长期耕种已改造为平整的梯状坝地,在沟谷切割强烈或者人工开挖处造成一些黄土坍塌;(2)黄土梁区,分布于黄河以南与基岩山区相接的过渡地带区。

区域内的黄土厚度一般在200 m以上,黄土梁区的最大特点是落水洞发育,易引起黄土滑坡和坍塌,因此区域内的滑坡分布与黄土自身的条件有关;(3)基岩山地区,分布于研究区南部,海拔相对较高,以七道梁为代表,平均海拔在2 000~2 500 m,该区以南的临洮盆地山坡较缓,坡度一般在30°以下,而滑坡多分布于该区域的砂砾岩中,V字形沟谷较多,切割深度大,陡崖危石屡见不鲜,因此基岩滑坡多分布于此;(4)黄河河谷区:兰州是黄河上游一系列的串珠状盆地中较大的一个,分为西盆地和东盆地。

兰州河谷盆地指兰州市区黄河谷地,西起虎头崖,东至桑园峡,东西长约35km,南北宽2~15km.该盆地受断裂和现代隆起的控制,分割为三个葫芦形的小盆地,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固盆地、七里河一安宁堡盆地、城关盆地.盆地南北两侧为山地所夹持,南岸自东而西有崔家岭、皋兰山(海拔高2129m)、西果园南梁、西固南岭、宣河梁等;北岸自西而东为虎头崖山岭、安宁北山、九州台(海拔2067m)、关山岭、白塔山、宋家梁及桑园峡北山;市中心海拔1520m,黄河自西而东纵贯市区,两岸地貌类型有河心滩地、河谷两岸的阶地和被沟谷切割的黄土梁郧地形.两岸发育不对称阶地。

天下黄河贵德清

天下黄河贵德清

天下黄河贵德清贵贵德德县县位位于于青青藏藏高高原原的的青青海海省省,,黄黄河河途途经经贵贵德德境境内内的的清清清清河河水水近近年年吸吸引引了了来来自自海海内内外外的的游游客客。

处处于于黄黄河河上上游游龙龙羊羊峡峡与与李李家家峡峡之之间间。

县县城城驻驻河河阴阴镇镇,,距距省省会会西西宁宁111144公公里里,,海海南南州州府府恰恰卜卜恰恰115588公公里里。

贵贵德德县县位位于于黄黄土土高高原原与与青青藏藏高高原原的的过过渡渡地地带带。

黄黄河河自自西西向向东东横横贯贯县县境境中中北北部部,,流流程程7766..88公公里里。

全全境境沟沟壑壑纵纵横横,,山山川川相相间间,,呈呈现现多多级级河河流流阶阶地地和和盆盆地地丘丘陵陵地地貌貌。

地地势势南南北北高高,,中中间间低低,,形形成成四四山山环环抱抱的的河河谷谷盆盆地地。

海海拔拔最最低低的的松松巴巴峡峡口口22771100米米,,最最高高的的阿阿尼尼直直海海山山55001111米米,,县县城城海海拔拔22220000米米。

贵贵德德深深居居内内陆陆,,属属高高原原大大陆陆性性气气候候,,光光照照时时间间长长,,太太阳阳辐辐射射强强。

春春季季干干旱旱多多风风,,夏夏季季短短促促凉凉爽爽,,秋秋季季阴阴湿湿多多雨雨,,冬冬季季漫漫长长干干燥燥,,气气温温日日差差较较大大。

年年平平均均气气温温77..22℃℃,,历历年年极极端端最最高高气气温温3344℃℃,,极极端端显显低低气气温温--2233..88℃℃。

年年平平均均降降水水量量225511--555599毫毫米米,, 全全年年无无霜霜期期225588天天,,作作物物生生长长期期222233天天,,年年日日照照时时数数为为22992288小小时时。

贵贵德德县县辖辖44个个镇镇、、22个个乡乡、、11个个民民族族乡乡::河河阴阴镇镇、、河河西西镇镇、、拉拉西西瓦瓦镇镇、、常常牧牧镇镇、、河河东东乡乡、、新新街街回回族族乡乡、、尕尕让让乡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谷地滋养着各民族优秀儿女,形成多民族聚居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黄河沿岸8个县的少数民族群众世居于此,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缔造了许多特色优质农产品。

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正在崛起,成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龙头。

但是把它作为黄河上游综合开发的一方风水宝地,我们却需要重新审视它的价值和意义。

黄河造就了这里的奇山秀水,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新途径。

青藏高原的崛起和黄河水流的切割,还赋予这里丰富的水电资源。

这里是闻名全国的水电富矿带,被国家列为水电重点开发区。

成为我国西电东送基地的重要部分。

黄河谷地是我省仅次于湟水流域的第二大人口密集地。

这里是黄土高原伸向青藏高原的最北段,是两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湟水流域。

经过审时度势,省国土资源厅的决策者们开始倾力描绘黄河谷地再造百万亩良田的宏伟蓝图……在龙羊峡以下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寺沟峡口之间,黄河谷地100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前奏曲,将在这里开始。

现在,尽管我们还不能看到壮观的场面,但我们期盼着这雄宏的主旋律及土地开发整理大戏高潮的早日到来。

因此,黄河谷地早开发、早利用、早得益的呼声日渐高涨。

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以下至民和县寺沟峡口之间的320公里的黄河沿岸地区,是青海省农业区光、水、热、土等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主要的耕地集中区和农产品产地。

但在这美好的前景面前,人们还是保持了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

虽然,黄河谷地是全省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但是这里多年的地理环境变化和经济活动也是当地发展的制约因素。

黄河造就的深山大谷导致这里长期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开发滞后、封闭落后,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湟水河流域。

它所冲刷过的土地,因切割较深,多为山旱地,承载能力低;只有少部分能灌溉,人口大多积聚在这些地区。

由于土地负荷大,造成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

区域内237万亩耕地,灌溉面积只有76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32%。

现有灌溉设施建设因水平低、规模小、分散、老化、提灌站多、成本高等原因,其中实灌面积只有38.24万亩。

由于一直投入不足,没有建成配套的干渠工程,这里成为土地整理开发的最大制约。

本可以开发为良田或林草地的大片平坦的荒滩地,因缺水不能灌溉。

我们在扳着指头算土地资源账时,看到我省中东部地区耕作条件好的土地后备资源近2 00万亩,大部分分布在黄河谷地。

但这一区域却成为全省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域,沿黄8个县中5个县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28.0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3%,占当地农牧民总数的31.5%。

受耕地等基本生产条件的制约,虽经多年扶贫,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除了上述众多的缘由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背景是,随着征(占)地数量逐年增加,失地农民安置和他们的长远生计一直困扰着水电资源开发建设。

有关部门在规划中发现的一个很直观的前景是,通过黄河谷地开发整理新增的耕地,可容纳近15万失地农民和扶贫移民的安置问题。

为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开辟一方赖以生存的新良田和家园。

近年,我省在全面进行规划深入开展调研时,沿黄贵德、尖扎等地区的农户对改变现实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的意愿强烈。

好多贫困户和异地安置的水库区移民说,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就盼望着黄河谷地开发、整理的这一天了!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的吾土斯山,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发后曾惠及9个社,449户村民。

眼下因水土流失,生态退化,遇上大旱年,土地只能撂荒。

果合拉村因缺水而撂荒的土地有1000多亩。

积石镇丁江村2500多亩耕地因水利工程及灌溉设施年久失修,平常年景靠天吃饭,干旱年份则颗粒无收。

当地的基层干部说,看到群众靠着黄河吃不上水,挨着水库浇不上地,望着电站用不上电(灌溉),空有一腔为民之情,心里真为使不上劲而着急。

国土资源系统的有关人士说,增加近一倍的耕地是黄河谷地耕地开发的首要目标。

但它并不仅仅是只为了建设高标准农田,多打粮食,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提高耕地的产出率,为农民增加收入做贡献。

站在关注民生,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层面,我们应对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加快黄河谷地综合开发,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黄河谷地是青海仅次于湟水流域的第二大人口密集区。

这里海拔在1650-2600米之间,地势较低、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是全省农业区中光热水土条件最好的地区。

同时,这一地区也是黄河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由于黄河两岸浅山植被稀疏,山体裸露,水土流失量大,属强烈及中等水土流失区,是黄河上游主要泥沙来源之一。

让有关部门深感紧迫的是,在耕地开发整理认识和项目前期准备的过程中,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评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前提和重点。

为实施好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省国土资源厅领导亲自带队深入黄河谷地,现场勘察调研,深入到农户家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并多次召开土地开发整理研讨会、论证会,使推进黄河流域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思路不断清晰:无论是政府高层、还是乡镇干部,无论是技术专家还是沿黄谷地的各族群众,各方在分析、讨论、呼吁、调研的过程中对它的意义目的作了如下的概括:——黄河谷地的开发、整理,可以改变区内耕地的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成为妥善解决移民安置(失地农民)的重要途径;——为解决东部地区的贫困问题拓展出路;——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步骤;——有利于区域内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改善黄河谷地生态环境的需要。

如此的状况,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现实:多年来黄河上游由于实行单一的水电开发模式,缺乏区域统筹性,导致一大批规模水电开发的同时,形成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与现实的贫穷落后状况,早期的开发规划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之间产生了强烈反差。

在这里,如果我们站在关注民生,致力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应当对黄河谷地的综合开发和耕地开发整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

黄河谷地的水土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里势必成为青海最具有潜力、不可多得的开发区域。

鉴于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土地开发潜力和在全省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近年来,省政府批准《青海东部黄河谷地100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各有关部门积极着手开展了各项项目的前期工作。

调查和规划显示,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水利工程可灌地区的98.53万亩总土地面积中,未利用土地达41.59万亩,主要为荒草地、裸土地、滩涂地。

通过土地治理,可将现有零碎、贫瘠的耕地和荒草地、裸土地、滩涂等改造为成块、连片、能灌、能排、土层深厚和肥力增加的高产稳产良田,显著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对黄河谷地进行综合开发时,积极效应除体现在水电建设的成果外,还应该突出体现在水、土两个方面。

因为,在规划建设的13座大中型梯级水电站中有100米以上的高坝5座,正常蓄水水位分别抬高100——245米。

利用各电站水库大坝抬高的黄河水位,自流引水,进行浅山区及其以下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治理。

不仅可增加和改善耕地及水浇地面积,而且可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态条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经过领导和专家的反复论证,该项目的实施,可使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的耕地面积由30. 86万亩增加到60.71万亩。

原有的旱地将变为水浇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1.3万亩,粮食亩产量可达450公斤,年增加农民收入约1800元。

项目实施后将为建立以高效、高产、优质作物为主的农业种植结构创造条件,年增产粮食8276万公斤。

油料1620万公斤、杂粮713万公斤、蔬菜12523万公斤、其他作物27916万公斤。

渠旁和路旁林网成林后,年可增加木材蓄积量30万立方米;年增产总值达4.12亿元。

为青海省的粮食安全起到保障作用,为保证全省813万亩耕地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增加人口容量、经济容量和环境容量,可说是我省土地开发方面的新理念。

因为,项目的实施,仅新增耕地按每人2亩水浇地计算,可容纳安置近15万人口。

一部分土地可用于安置当地库区移民,另一部分土地可用于解决沿黄流域干旱山区约1/3贫困人口的异地扶贫问题,既能有效解决青海东部地区的脱贫致富问题,又能有效缓解库区移民原迁出地的生态压力。

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打捆”申报项目,是该地区各族群众的福音,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的福音。

它赋予了土地整理以全新的内涵。

黄河谷地耕地开发整理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综合性,而符合客观现实的综合性恰恰体现在它的科学发展上。

因为人们已经切身感受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实现农业由传统型向特色型转变、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变,进行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利用高原生态环境清洁无污染的特点,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为黄河河谷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来讲,对它开发、利用的层次高,它的内涵就丰富,资源价值就体现得好,它的深远意义才能全面凸现出来。

加快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有利于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缩小与省内其它地区的收入差距,这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去年7月,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来青海调研时指出:青海省东部地区耕作条件好,后备资源近200万亩,可将黄河、湟水流域大量整理的小项目打捆上报申请专项。

这对于确保我省813万亩耕地总量、有效增加耕地、支持“三农”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对我省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提出“打捆”申报专项项目的要求,这是黄河流域的福音,也是黄河谷地各民族的福音,“打捆”上规模、“打捆”上效益、“打捆”上档次,它赋予了土地开发整理以全新的内涵。

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各民族和谐进步,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韩良李杰绍宏张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