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一】黄河之名的由来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从史前旧石器考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孕育出了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

黄河之名由来已久,但从历史记载来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古人在命名河流时适应称其为“XX水”。

黄河也是一样,本来名为“河水”,在与其他地名或河流并称时有时也简作“河”。

黄河之名的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初年。

《史记》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使黄河如带”的记载。

从此以后,“黄河”之名在历史文献中时有出现。

大约到了唐代,黄河的名称普遍沿用起来,史书在讲到这条河流时也经常是“河水”与“黄河”并用。

黄河的名称由何而来?这还得从这条河的水文性质来解释。

在我国北方有一片广阔的黄土高原,地跨青、宁、甘、陕、蒙、晋、豫七省区,面积占有整个黄河流域的近一半。

黄土高原早在地质时期就差不多形成,由于地面覆盖有数米到十数十不等的黄土,因此今人将其称为“黄土高原”。

黄土质地干燥疏松,在没有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容易在流水侵蚀和风力的作用下大量流失到黄河中,致使河水变得混浊。

黄河中夹杂着从黄土高原上流失下来的泥沙,这是人类在那个地方生活后才逐步形成的现象,其最早的记载能够追溯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济水〕、浊河。

”到了西汉时,黄河中的泥沙含量差不多到了相当严峻的程度。

《汉书》卷29《沟洫志》记载:“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河水也因此而变成黄色,黄河之名即由此而来。

【二】历史上的黄河的改道黄河是一条母亲河,但同时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尤其是在下游地区。

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的溃决泛滥和改道曾给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

黄河的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河谷深切,泥沙难以存积。

因此,古今河道没有多大变化。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研究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研究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硏究"吴,忱许清海马永红阳小兰梁文栋编者按:历史地理工作者根据历史文献复原了西汉以前、东汉、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故道,并在地图上标出其具体流经,说明历史文献在恢复历史时期地理景观方面的重要性。

地貌学家吴忱等所著《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研究》的系列论文,首次从古河道的角度论证了历史文献记载复原古河道的正确性,另历史地理研究中历史文献考证和现代地理学方法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

现将该系列论文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第一编从古河道看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西汉以前,黄河下游有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三条河道,已被一些学者用文字记载资料所认可①。

但除去文字记载以外,有没有古河道的直接证据,各河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演化,演化的原因是什么,则较少有人研究。

本文从古河道及卫片影像的角度证明上述河道的存在,从地貌演化的角度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地理环境变化的观点解释其演化的原因。

1.从浅埋古河道看史前时期的黄河下游河道所谓史前时期是指中全新世。

其古河道砂体在华北平原的顶板埋深5〜10米,底板埋深10〜20米。

相对于地面岀露的古河道来说,属于浅部埋藏古河道,简称浅埋古河道②。

从《中国华北平原古河道图》中可看出,中全新世时,黄河在该平原有三支较大的河道。

它们从河南省黄河北岸的原阳始,向东北经延津至濮阳,以下分为南、中、北三支。

南支自濮阳东向东北,经山东省范县、东阿、禹城、商河、惠民至无棣;中支自濮阳东向东北,经山东省莘县、聊城、夏津、德州至河北省孟村彳北支自濮阳西向东北,经南乐,河北省大名,山东省冠县、临清,河北省故城、景县、东光至沧州③。

三支中,以中支砂体厚度大,其余二支厚度小。

如在距原阳同等距离的惠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9771012, 49771072)。

①谭其釀:《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第48—64页。

优选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ppt(共29张PPT)

优选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ppt(共29张PPT)

(一)新石器时代------战国以前(公 元前四世纪以前)
• 黄河未筑堤防,平原地区的河道无约束,漫流改徙无定。影响华北平原地区人类生活。
• 《禹贡》、《山海经》(北山经)所记大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东麓北流,至今河 北深县别流为二支。
• (1)《山经》所载大河继续北流至雄县西南,与永定河冲积扇南缘相会,折东经霸县,天津以南 入海,;
• 二股河,熙宁十年(1077)河决澶州曹村,北流绝, 河南徙,东汇于渠山泊,分为二股,一股夺南清河合 淮入海,另一股由北清河(济水)入海。
改道频繁
(五)金、元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1128--16世纪中叶)
• 南宋建炎二年(1128),宋东京留守杜充 为阻挡金兵南下,于滑州(今河南滑县西 南)扒开黄河,使河水东南流,汇泗入淮 河。从此,黄河东流脱离春秋战国以来流 经山东丘陵以北地区入渤海的趋势,不再 经过河北平原。在此后700余年中,以东南 夺淮入海为常。这是黄河变迁历史上划时 代的重大改道。
总体概述
•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的河流,但是在漫长的 人类历史时期,黄河的含沙量并不总是呈上升趋势 ,而是随着中游黄土高原地带的水土流失情况的变 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与气候,降水和人类经营 方式有联系。使下游河道的决溢,改道时缓时剧。 这又与下游河道的防治有密切关系。总的情况是宋 金以后,决溢改道加剧,据粗略统计,鉴于本世纪 50年代以前历史记载的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 改道有二,三十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 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五)金、元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1128--16世纪中叶)
• 本期变迁特点归为三点:
• (1)决口地点由下游河段逐渐移向上游河段。 黄淮平原几条近乎平行的东南向河流其水源皆来自黄河,皆是黄河岔流。

第三章黄河变迁

第三章黄河变迁

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
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 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 -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 1 . 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2 . 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
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3 . 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 河故道-平原
• (4)中河 • 康熙年间靳辅主持开凿,自宿迁至清河,避 开了宿迁以南的黄河河道。至此,黄、运完全分 离。 • 江、淮之间南河的治理 • (1)永乐十三年(1415年),总漕运陈瑄在淮安 开凿“清江浦渠”,避开黄、淮、运交汇的清江 浦。 • (2)清江浦以下实现了湖、运分离 ,避免了漕 舟行驶湖上的风涛之险。 • (3)对南河入江口的疏浚和新运口的开凿。
通州
• 运河聊城风光
杭州
济宁
无锡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
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
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6/10)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
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 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 入淮。
(五)第五次重大改道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 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 2.夺汴入淮。3. 夺涡入淮。 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 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 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 鲁河”。 •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 -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 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黄河)。2.贾鲁河(小黄河)。3.夺涡 入淮。4.夺濉入淮。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6.曹县、鱼台入运 河。

黄河的历史

黄河的历史

黄河的历史黄河是我国第二条长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

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

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

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

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

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

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途26次。

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

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战国筑堤以前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

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

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

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

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

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入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河。

黄河下游变迁及泛决改道的几点认识:
从新石器时代以降至12世纪20年代(宋金之际),黄河下游绝大部分时间流经太行山以东、泰山山脉以北的河北平原由渤海湾西岸入海。

12世界开始河道离开了河北平原,向东南流经黄淮平原合淮入海,前后约700余年。

先是流经黄淮平原北部,以后河道逐渐南摆,至13世纪已达到了豫西山地的东缘,至此黄河下游河道已在华北大平原上扫射了一遍,直到16世纪中叶,河道大致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又经过约300年,至19世纪中叶,又折向东北流,至渤海湾西岸入海。

历史上黄河泛决改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防御不力。

西汉时代河患频繁,与中游地区扩大农耕、水土流失加剧有关。

东汉以后黄河下游有将近80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是中游地区返耕还牧、水土流失相对减弱的结果。

唐宋以后,中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患也愈演愈烈。

明清时期,除了潘季驯、靳辅时代因下游河道加强了防治,河患有所稍息外,总得趋势,仍然是日益严重。

新中国成立
以来,对黄河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治理,包括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淤固提防、加强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

60多年没出事故,就是明证。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中上游气候干旱,降水减少,下游因来水减少甚至断流,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由于来水减少,泥沙停滞,淤积严重,黄河决溢隐患仍未根本上消除。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 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至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郡元城,今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

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

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

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省黄县,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

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

至此形成了北流与东流并存的局面,时人并称其为“二股河”,造成了北宋时期黄河下游两股分流的自然现象。

此后至北宋灭亡的80年间,北流单行49年,东流单行16年,二顾并流15年。

此为历史上黄河第三次重大的改道。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时,宋王朝为了阻止南下的金兵,东京留守杜充竟然人为的决河,使大河“由泗入淮”,从此大河离开了传统的北流和东流,进入了南流为主的时期。

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河入巨野、郓城之间分成两支,北由北清河至利津入海,南由南清河入淮入海。

至此,“北绝流,全河皆入淮”,不再进入平原。

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蓝勇在《中国历史地理》中总结了这个时期黄河河道的两个特点:一是河道“势益南行”,干流摆动逐渐趋向东南,决口地点逐渐向上西移:二是几股岔流同时汇入淮河入海。

宋代黄河由淮河入海的河道形成后,黄河的决口泛滥并没有暂时中止,反而大有向北移动威胁运道安全的趋势。

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祥符、杞县、睢州、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

为了稳定入海的基本格局,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右丞相脱脱的主持下,新任的工部尚书贾鲁开始大规模地治理黄河。

在贾鲁治河之后,固定了一条由仪封的黄陵岗至归德哈只口,由入泗水入淮河的黄河河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贾鲁河”。

此时的黄河的河道较为稳定,但仍然时有决堤泛滥,期间曾经出现过河道夺颍水人淮河的情况,这是历史时期决口泛滥达到最西边界的一次情况。

明代前期,黄河泛滥决口之频繁,河道之紊乱,不下于宋、元两代。

明成祖颁布治河的两个原则:一是维护漕运;二是保护皇陵,由此制定了竭力将黄河河道稳定在今省的金乡、鱼台一袋入运河的治河方针。

根据这个方针,采取了在黄岸高筑堤防,迫使黄河向东南由淮入海的措施。

弘治八年(1495年),在白昂、大夏的主持下,筑断黄陵冈,以一淮受全河之水,并于北岸筑长堤。

太行堤西起汲县东南,经滑县、长垣、东明、、单县,抵于城凡三百六十里;阳武堤由今省原阳经封丘、、兰考至县;荆隆口新堤起北岸祥符、于家店、历铜瓦厢东桥,至仪封东北小宋集,凡160里。

筑断黄陵冈和兴建太行堤的结果是“北流于是水绝,始以清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

”因而将它视为黄河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道。

明代“束水攻沙”的方针的实施,造成了“流缓沙停,积淀,日渐淤高”的严重局面,因此清朝主要采取以疏为主的方针,将治河重点放在以下至河口段,加深河道,增加黄河的泄洪和输沙能力。

除此以外,还对以往的河堤加高加厚,加固了河防。

目的是为了要固定一条趋向东南由淮河入海的河道。

当时主持治河工作的荆辅采取固堤与疏浚相结合的方针,这虽然维持了一条由淮入海的河道,但并没有遏制住河床的淤积和河身的抬高。

加上当时河政松弛,河患与日俱增,嘉庆以后,又面临黄河重大决口改道的危险。

黄河第六次大改道发生在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黄河主流先流向西北,淹及封丘、祥符两县村庄。

而后转折东北,淹及兰、仪、考城、长垣等县村庄。

河水至长垣县兰通集,夺大清河至利津注入渤海,正河断流,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直至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在沿河两岸修筑堤防,固定了河床。

到光绪十年(1884年)才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由大清河入海的新河道。

自从咸丰五年新河道形成后,黄河决口泛滥就从未停止过。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

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用洪水来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西进。

这次决口,使黄河水漫东南,再度由颍河、淮河入海,历时9年,成灾严重,史所罕见。

到1947年3月,才堵口塞堤,河道才恢复如初,由东北入海。

这是历史上黄河由于人为决口后所造成的最大灾害。

历史时期的黄河下游河道频繁改道,其背后的原因是及其复杂的。

从其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来说,黄河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特别是流经黄土高原时,由于黄土颗粒大、孔隙多、耐冲性差,因此黄河河水在中游地区携带了大量泥沙。

但到了华北平原后,水流减缓,泥沙也就自然堆积起来,河床也就被抬高了,形成了悬河,这为黄河决口泛滥创造了条件。

大河仅靠两岸堤防约束,一旦发生洪水,很容易就冲决堤防,泛滥成灾。

这也是黄河下游频繁改道最主要的原因。

从气候环境因素来说,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全年降雨量少,且70%都集中在夏、秋两个季节,多暴雨,洪峰流量大大高于年平均流量,因而一遇暴雨,往往都会造成下游漫堤或者决口,造成灾害。

从人类活动因素来说,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尤其是不节制的砍伐,导致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水土流失也因此越来越严重,黄河的水患也越来越剧烈。

此外,战争的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黄河改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黄河中下游长期是我国政治和经济中心,而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争也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由于战争的破坏或者因战争需要而人为的决口,造成了黄河频繁的改道。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1128年,宋决开黄河以阻止金兵南下;1232年,蒙古军攻金朝归德,人为在归德决河,造成了河水夺雎入泗……而宋元以前,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都在黄河流域,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加固黄河大堤,防止黄河决堤。

但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统治者为了保证政治中心的安全以及政治中心、经济重心之间的联系道路畅通,着重加强对黄岸大堤的防护,这种人为的举动对黄河的改道和流向也起了很大的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长期的决口、泛滥和改道,造成下游地区河患次数增多,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所造成的灾祸也就非常惨重。

常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下游华北平原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没。

洪水以及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破坏了下游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乱、河湖淤积。

这不仅削弱了蓄泄能力,还在平地上留下了大片沙地和洼地;恶化了气候环境,从而加重了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

水、旱灾害进一步造成良田荒芜、土地沙化。

黄河溃决之后,由于泥沙的沉积,使大量良田严重沙化,危害极大。

除土地沙化外,土地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

由于降雨或洪水灾害,地下水位升高,在蒸发作用下,盐分向土壤表层集结,水去盐留,往往出现盐碱地。

黄河决口后,黄河沿岸或其他低洼易涝地区,由于排水不畅.浸泽日久。

形成了大面积盐碱地。

如蒲台蔡家寨碱地,就是因为黄河改道后河水浸湿及排水不良而形成的,其碱土层有时深达一尺有馀。

盐碱地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碱层浅的土地经过挑沟、翻地等方式改良后.还可以种植豆、麦之类的作物,碱性较大的地区只能生长芦苇等,再严重的地区只好完全废弃。

黄河泛滥还对人口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肆虐的洪水使得人口锐减,严重阻碍了黄河下游社会经济的发展。

黄河水灾不仅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破坏社会生产力,而且吞没了农田民舍等生产生活资料,使老百姓不能恢复再生产。

洪水所过之处,大量土地沙化荒芜,农民失去生产基础;灾后大量农村劳动力急剧流失,农业生产急剧退化。

黄河,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

这条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已走过了千万年历史的变迁。

历史,早已在它的河床古道上留下了无数的刻痕,它拥有着辉煌与苦难共存的过去。

一次次的改道,是一次次的苦难灾害,也是一次次文明的孕育。

不朽的黄河在我们身边流过,不朽的文明在我们脚下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