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地理位置与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

合集下载

专题5文学文化常识之古代地理与《水浒传》下

专题5文学文化常识之古代地理与《水浒传》下

专题5:文学文化常识之古代地理与《水浒传》下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水脉纵横的文化沃野

水脉纵横的文化沃野

水脉纵横的文化沃野在鲁西南大地上,群山丛中,静卧着一泓碧波万顷的湖面。

烟波浩渺,山清水秀,水鸟翱翔,荷芡铺绿。

它西枕黄河,东连汶水,京杭大运河贯通其间。

“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

”“山排巨浪,水接遥天。

”青山碧水充盈着灵气,浩浩大泊荡漾着神奇。

是《尚书》里的大野泽,是《水浒》里的梁山泊。

这就是东平湖。

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泊,黄河下游重要的蓄滞洪工程。

东平湖沧桑东平湖是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八百里梁山泊的遗存水域。

《水浒传》以北宋时期的梁山泊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宋江等108位英雄的传奇故事。

书中第11回写道:“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

”宋人韩琦《过梁山泊》诗云:“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

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

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

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

”诗中的“巨泽”指的便是梁山泊。

梁山泊古名大野泽,大野泽亦称巨野泽,形成于远古时代,以古济水、汶水为主要补给水源。

《尚书·禹贡》记载:“大野既猪,东原厎平。

”《左传》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于大野”。

《尔雅·释地》载:“国有十薮,鲁有大野。

”把大野泽列为全国十大湖泊之一。

《史记·彭越列传》说:“彭越常在巨野泽为群盗。

”唐代李吉甫编著的《六和郡县志》记载:“大野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

”按此说,今日的梁山、东平、嘉祥、汶上、郓城、巨野、济宁一带都是大野泽的波及之地。

据史书记载,大野泽曾屡遭黄河决溢。

早在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东南注巨野泽”,时间长达23年之久。

在五代以后的决溢中,于滑、澶、濮、魏等州河段南决,一般都要沿济水、濮水故道流入巨野泽,历史上明确记载的重大决溢如:五代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等,河皆决入巨野泽,溢于淮泗或由大清河(古济水)入海。

丁永林:梁山泊的历史变迁

丁永林:梁山泊的历史变迁

丁永林:梁山泊的历史变迁(山东黄河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公职人员、梁山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摘要梁山一带地处鲁中山地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自古就是黄河下游的一个自然滞洪区,北宋时期的八百里梁山泊成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水浒文化核心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辟为国家黄河防洪工程的东平湖蓄(滞)洪区,未及水域被辟为梁山泊国家湿地公园。

本文以地理、历史资料为依据,对梁山泊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地理黄河梁山泊东平湖蓄(滞)洪区历史变迁湿地公园一部水浒,使梁山名扬天下,而108位梁山好汉的传奇故事,只因当时水泊浩淼的八百里梁山泊的存在才得以成全。

不知你曾否注意过,梁山泊的主要水源是黄河,梁山泊的历史变迁,也是因为黄河!是的,梁山县是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历史上的梁山一带是个边区,地处鲁中山地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自古就是黄河下游的一个自然滞洪区,这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的。

从黄河下游古地理环境演化说起①距今250-70万年的早更新世时期,黄河、淮河尚未形成。

平原周遍山地上升,并遭受强烈侵蚀和剥蚀作用,凹陷盆地下降,堆积建造了山前的冲击扇和冲积平原,而盆地中部地势低洼潴水,在今黄河下游黄淮海平原地带,形成自南向北的长条状开放型广大湖洼,河流从不同方向汇入湖洼。

距今70-15万年为中更新世时期,山地继续上升和侵蚀剥蚀,山坡后退,平原扩张,凹陷盆地继续下降。

此时,黄河通过豫西山地于孟津出山口进入盆地流向东北,至黄骅入海。

受黄河冲积和下游河道分流泥沙的共同影响,湖洼地面积缩小且被迫东移,临近徐州和阜阳等地。

距今15-1.2万年为晚更新世时期,古地貌和水网发生较大变化。

鲁、苏、皖地区山地侵蚀剥蚀作用强烈,山坡后退迅速,其中,徐州以南地带山地侵蚀殆尽,仅残存一些分割展布的丘陵了,黄河形成了向东南流注黄海的另一条入海通道。

由于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扩大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加强,此时的黄河冲积扇的沉积相应加剧,并向南北两侧迅速延伸,其北翼前沿超过河南内黄、清丰,山东聊城、东明和鄄城;南翼达到安徽淮南、蚌埠、固镇、五河一带;东翼达到山东曹县、定陶附近。

《水浒传》中的地理被指有问题或因传抄错误

《水浒传》中的地理被指有问题或因传抄错误

《水浒传》中的地理被指有问题或因传抄错误一用常人眼光来看,《水浒传》中的地理都是有问题的,而从头到尾,错得毫无商量余地的彻底——和宋公明那种打打再商量招安的半推半就策略,风格截然不同。

史进离开华阴县的少华山,“取路投关西五路,望延安府路上来”。

(《水浒传》第二回)饥餐渴饮,夜住晓行,半个月后,史进却来到渭州。

要知道,渭州,就是今天的甘肃平凉,在延安西南,渭州到延安直线距离280公里(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39页)而出发地华阴在延安南略偏东,两地直线距离240公里,华阴与渭州直线距离330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55页)。

三地关系,可以用下图示意。

延安在顶点A,渭州在左点B,华阴在右点C。

按照常理,史进应该采取CA线;但他实际上走了CBA的线;绕远得有点说不过去。

就是说,渭州根本不在史进行程路线之内!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投奔东京大相国寺,路过青州地面桃花山。

(《水浒传》第四回)青州属京东路(《宋史》卷八十五),离渤海湾只有一百多里地。

五台山则在河东路代州雁门县(《宋史》卷八十六)。

青州在五台山东南,两地直线距离约500公里;东京在五台山南略偏东520公里;东京距离青州420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44页)。

这又是一个三角关系。

我们用A指五台山,B指东京,C指青州。

鲁智深去东京,当取AB路线,他却是ACB路线。

现实中是根本不行的。

庆历二年(1042年),建大名府为北京(《宋史》卷八十五),就是说,《水浒传》中的北京,是现在的河北大名。

杨志押送的蔡太师的生辰纲由此出发,目的地是东京。

北京大名府去东京直线距离204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44页)。

杨志只要朝南偏西走就行了,但他的路线大大地往东偏了,一直偏到济州的黄泥岗!(《水浒传》第十五回)北京去济州,138公里,东京去济州180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44页)。

仍用三角形来说明:A是北京,B是东京,C是济州。

水浒民间地图:真假梁山泊

水浒民间地图:真假梁山泊

水浒民间地图:真假梁山泊真假梁山泊——梁山泊的地理背景文/吴越在宋代,由于黄河决口,山东梁山周围的确有过一个方圆好几百里的“水泊泽国”,而且经常有盗匪出没。

直到明末,水泊方才逐渐干涸。

但是宋代宣和年间在海州投降的“淮南盗宋江”,很可能是一帮流寇,根本就没有什么“根据地”。

今天的人,即便没有读过《水浒传》,也大都知道梁山和梁山泊在什么地方。

但是倒退几百年、一千年,不但宋代人大都不知道梁山和梁山泊,就是明清时代,就是读过《水浒传》以后,也还是有许多人不知道梁山和梁山泊在什么地方,或者怀疑《水浒传》所说的梁山和梁山泊在山东。

例如清代文人邱煒萲,就在其《客云庐小说话》卷一《菽园赘谈·梁山泊辨》中说:“梁山泊不知在何处。

谈者津津,坚称世间确有其地。

及问其地之在何处,则又东称西指,莫定主名。

大抵人情好怪,不称事理,随声附和,往往而然,不为喝破,反增疑窦,使无识者日驰情于无何有之乡,则当世之惑,而人心之害大矣。

今按《宋史》,并无梁山泊,而有梁山泺。

梁山泺虽为盗薮,究与宋江无涉。

宋江事见《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者大略相同。

三十六人除宋江外,皆不著姓名,更何有于梁山泊,其属杜撰可知。

若梁山烁事,见诸《蒲宗孟传》,言梁山泺多盗,宗孟痛治之,虽小偷必断其足。

盗虽衰止,而所杀甚多云云。

微论与江无涉,且宗孟为神宗朝人,其去徽宗朝亦越数十年也。

作者随手扭捏一梁山泊地名,亦犹《三国演义》之落凤坡,本无心于牵合,谈者求其地以实之,不得,或遂指梁山泺为梁山泊,如今时四川之有落凤坡者,究未可知。

要为齐东野人之言,非大雅所宜出也。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事情?难道今天山东省没有梁山和梁山泊么?这事儿说起来话长,且听我慢慢儿道来。

山东以前并没有梁山县。

现在的梁山县,是1949年8月建立的。

在这个梁山县境内,的确有一座梁山。

但那是一座只有海拔197.9米的小山丘,既不雄伟,也无险可守,绝不像《水浒传》中说的那样:四面是高山,中间是平地,建有宛子城、忠义堂和六关八寨,山下有金沙滩、鸭嘴滩、蓼儿洼,山的四周有八百里梁山泊!比《水浒传》更早的元人杂剧中,梁山的气概那可就更加不凡了。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中的主要地点是哪里?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中的主要地点是哪里?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中的主要地点是哪里?《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描述了宋朝末年英雄豪杰起义的故事。

在《水浒传》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点扮演着关键角色,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地点:1. 梁山泊: 梁山泊是《水浒传》的核心地点,也是梁山英雄聚集的地方。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泗水河畔,是一个山水相连的天然屏障,有利于英雄们的抵御侵略和进行起义活动。

梁山泊: 梁山泊是《水浒传》的核心地点,也是梁山英雄聚集的地方。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泗水河畔,是一个山水相连的天然屏障,有利于英雄们的抵御侵略和进行起义活动。

2. 东京城: 东京城是宋朝的都城,也是《水浒传》中一些故事发生的地方。

东京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英雄前来寻求机会,但也是他们被逼无奈的地方。

东京城: 东京城是宋朝的都城,也是《水浒传》中一些故事发生的地方。

东京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英雄前来寻求机会,但也是他们被逼无奈的地方。

3. 清风山: 清风山是梁山泊的附属山脉,是梁山英雄们的秘密据点之一。

清风山地势险要,适合用作后勤保障和休整之地。

清风山: 清风山是梁山泊的附属山脉,是梁山英雄们的秘密据点之一。

清风山地势险要,适合用作后勤保障和休整之地。

4. 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水浒传》中一些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景之一。

英雄们往往穿越黄河,逃避追捕或寻求归隐。

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水浒传》中一些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景之一。

英雄们往往穿越黄河,逃避追捕或寻求归隐。

5. 宋江府: 宋江府是宋江居住的地方,也是《水浒传》中一些故事发生的背景之一。

宋江府位于山东济南,是宋江策划起义的地方。

宋江府: 宋江府是宋江居住的地方,也是《水浒传》中一些故事发生的背景之一。

宋江府位于山东济南,是宋江策划起义的地方。

以上是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主要地点简单介绍。

这些地点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和环境,也凸显了英雄们的智勇和胆识。

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剖析

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剖析

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剖析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水浒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地域特点的角度进行了剖析。

水浒传的故事背景主要发生在北方的河北、山东等地,以及南方的江苏、浙江等地。

这些地方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中心,地域特点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故事中的英雄好汉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

比如,宋江作为河北人,他勇猛果敢、机智过人,充满了北方人的豪爽和热情。

而卢俊义作为山东人,他机智灵活、善于交际,体现了山东人的聪明和机智。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风貌。

其次,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还表现在语言和习俗上。

故事中的对话和描写经常使用地方方言和俚语,这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也展现了各地方言的独特魅力。

同时,水浒传中还描绘了各地的习俗和风土人情,如山东人崔员外的宴会、江苏人李逵的江南水乡等,这些描写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此外,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还表现在景物描写上。

故事中的场景多为北方山水和南方水乡,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绘,展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和地域特色。

比如,黄河和淮河的描写体现了北方的雄浑和豪迈,而钱塘江和西湖的描写则展现了南方的秀美和柔情。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

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在人物形象、语言习俗和景物描写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刻画,作品呈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

这种地域特点的剖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水浒传的内涵,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部分)趣说《水浒传》中的地理性错误

(部分)趣说《水浒传》中的地理性错误

第一,从大名府运送生辰纲到开封去,几乎是一条向南的直线路线,而巨都有当年的“官道”即骚道相通。

书中通过杨志的口说,要经过黄泥冈、二龙山、桃花山等强人出没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些地方都在大名府的正南、开封府的正北面。

最后生辰纲在黄泥冈被劫。

这个黄泥冈,按今天梁山旅游风景区的介绍,在梁山南面三十里的一个黄土丘陵上(分明属于人工制造的旅游景点;梁山南面三十里,宋代还淹没在水里);按《水浒传》书中介绍,却在大名府的正东面,属于济州管辖。

后文又说:二龙山、桃花山和清风山同属青州管辖。

青州在济州的东北,离大名府到开封的路线相距千里!而按《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生辰纲被劫的地方,就在大名府南面不远的南洛县五花营附近(“五花营”这个地名至今未改,现在属于河南省南乐县—即宋代的南洛勤。

第二,武松在沧州别了柴进和宋江,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却路过阳谷县的景阳冈打死了一只老虎。

清河县在沧州的南面二三百里,阳谷县在沧州的南面五六百里,三个地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

从沧州到阳谷县路过清河县是很可能的;但是从沧州到清河县居然会路过阳谷县,就好像从北京到济南去却路过了南京一样,是个大笑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和变化—《水浒传》中的地理位置与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尤明庆(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1)摘要:就《水浒传》而言,至少存在3个时间概念:事件发生的北宋;作品产生的元末明初;读者所处的时代空间与时间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

如果不能充分了解空间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就可能引起混乱。

黄河在宋元之间泛滥频繁,下游河道变化巨大,淤埋城镇村庄,改变平原水系道路。

《水浒传》中不具体叙述地理位五,显示了作者的明智;而少数看似不合理的行走线路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如元末明初从江州至开封完全可以在梁山作水陆换行,这与当时黄河、运河的状况相符。

因此,传统文化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历史地理;水浒传;黄河迁徒;行走线路;空间与时间;人文科学1976年暑假笔者小学毕业,随即就到生产队的场头“防震抗震”。

不过,我们一点儿也不知道当时的唐山已经发生了惨烈的地震。

那时.农村电视没有,报纸没有.只有一日三餐时的有线广播。

2003年“抗击非典”,信息交流实现了“空间没有间隔,时间无须等待”。

当然,这还得知情者愿意叙说.电视台愿意播放。

在场头的三个月.白天除了少许的家务多是坐在河边,看小桥流水,任时光慢慢流淌;晚上是在与蚊虫抗争的余暇看流星闪烁,任眼光四处流荡。

可惜无人指点,只是感叹星星既多且远,并不知道那些微弱的光亮乃是多少万年前、多少亿年前发出的。

现在想来,我们与星星之间的相隔.既是遥远的空间,又是漫长的时间,以时间表示空间的“光年”二字,显得人收稿日期:2004一09一12作者简介:尤明庆(1964一),男,江苏兴化人,博士.教授,从事岩石力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1期尤明庆: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和变化—《水浒传》中的地理位置与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57生短暂而又渺小。

无聊的生活之中偶尔也能看到几本小说,当然,都是些人民革命战争和农村阶级斗争的故事,惟一的例外就是《水浒传》。

说实话,那时小学五年级的毕业生,字认不了多少,《水浒传》是读不懂的,也就约略看懂点儿故事情节。

当时的印象是,梁山好汉“爽得很”。

前几年少年儿童看《还珠格格》,不就是羡慕那疯疯傻傻的“小燕子”爽得很么?孩童的乐趣并没有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女儿初中毕业后看《大话水浒》,看《水浒传》,还时常讨论一些借古讽今的杂文—新式的“评水浒、批宋江”。

她似乎也看不懂《水浒传》,总提一些怪怪的问题。

一次查阅文献时,笔者用“水浒”作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真没想到研究《水浒传》的专家学者多得很。

快速地浏览了几篇文章.大吃一惊:《水浒传》白纸黑字所署作者“施耐庵”是否有其人,是江苏兴化人、浙江杭州人还是山东东原(东平?)人,在学术范围内竟然有争论犷’一’}。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的价值,不,名人的作用实在是大。

大家在书里书外找证据,真是有趣。

不避累赘,从文献〔2」抄录一段:“……大致确定施氏其有可能祖籍浙江钱塘(根据其自题钱塘、武林人)字彦瑞(《施氏家谱》此条旁注有又字耐庵,有学者认为此为后人添加,但据1982年10月江苏省公安厅测定此墨迹与整个家谱墨迹为同时且为一人所书,并且家谱后文称其为耐庵公,不论谁人决没有乱给祖宗改名的),约生于元元贞丙申年(1296年)后,卒于明洪武庚戌(1370年)左右,后由于战乱而迁至泰州兴化、盐城大丰,并定居于此,成为今兴化施家桥一世祖。

”笔者有一个疑问,“耐庵”是字,他的名是什么?人总得先有名,然后才有字和号。

一些文章还指出,(水浒传》中有关山东的地理位置部分不够准确,以此作为施耐庵不是山东人的有力证据[6]。

而文献「4」则认为,水浒作者只是为了情节的需要,对一些地方的位置随便作了改动;文献【7]称,“笔者(山东人)则认为:《水浒传》源于山西,成于东平。

”由于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类似的争执还很多。

笔者尽管学识浅薄,也想解释几句,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地理位置的时间性就《水浒传》而言,至少存在三个时间:事件发生的北宋;作品产生的元末明初;读者阅读的时代。

空间与时间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不能充分了解空间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就可能引起混乱。

这种混乱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读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并可能引起后人如评点者、出版者对作品的改动,文艺作品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因电视剧而广为传唱的《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并不是其作者罗贯中(1330?一1400年?)所写。

清康熙年间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将明代杨慎(1488一1559年)《二十一史弹词》中“说秦汉”的开场词抄了过来。

第14回晃盖对雷横谎称:“(刘唐)乃是姐家的孩儿,从小在这里过活,四五岁随家姐夫和家姐上南京去住”。

“南京”这个名称,北宋、大辽时期对应于现在的商丘、北京;金时期就是现在的开封;北宋灭亡之后,开封由东京变为南京;元朝无“南京”这个名称;明朝的南京和现在的南京位置相同,其在北宋、元、清时则称为江宁,南宋时称为建康府(江宁)。

卢俊义去泰安州烧香免灾(第61回)中的“泰安州”,张顺去建康府请安道全(第65回)中的“建康府”,宋江去东京,“抹过济州,路过滕州,取单州上曹州来”中的“滕州、曹州”(第72回),这都是金元以后的名称。

此外,北宋时济州治所在今巨野,而金和元时在今济宁,向东移动了约50公里。

不仅地理名称、位置随时间而变化,行走线路也会随时间而变化。

水路从九江到开封是:沿长江顺流至扬州,人大运河(邢沟)北上至淮安。

其后,北宋时则是人淮河上行至泅州再人沛河(通济渠)至开封,洋河再向西北是黄河,其时黄河从开封北侧100公里以外流向渤海湾。

北宋灭亡后,黄河开始夺淮人黄海,并逐步南移,因而在清咸丰5年(公元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之前,元明清3代从淮安沿黄河都能直达开封。

至于现在,无论是人员还是货物,大都不会由水路从九江到开封,尽管这种可能性依然存在。

《水浒传》第12回中杨志称:“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

不想洒家时乖运赛,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

”还有第110回征方腊“(开封)水军头领已把战船从泅水人淮河,望淮安军坝,俱到扬州取齐”。

这些在作者所处的元末明初是能够实现的,但在事件发生的北宋和我们阅读的现代却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水浒传》作者是依据了所处时代的地理位置,将一些故事假托北宋时的事件编为一本书。

地理情形,非图不明。

我国自古以来就图、书并重,合称“图书”或“图籍”。

《周丰L》、《管子》已记载各种地图,《史记·萧相国世家》有“(萧)何独先人收秦垂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唐宋定制,全国各府州每3年或5年都要绘制本州地图上报尚书省,再并合画成一大幅“天下图”。

唐五代称为“十道图”,宋改称“九域图”。

除政府各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绘制地图外,也有私家绘制地图[s]。

现存最早的地图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公元前168年的《地形图》,这幅地图比较详细表达了山脉、河流、道路、城邑、乡里等内容,图中大小30余条河流均按流向从细到粗描绘。

其次是公元1136年(南宋)刻于石板上的《禹迹图》和《华夷图》,可用于拓印〔’“〕。

不过,古地图复制困难,多为孤本,尺度较大,保存运输不便,遇到天灾人祸容易损坏,流传很少〔“一川.民间也不易得到准确的地图。

另一方面,地图具有时间性。

黄58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卷河在东汉王景治理后长期安流,到北宋开始频繁泛滥,下游河道在宋元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一‘“〕。

其决溢和迁徙既可以淤埋城镇村庄,也可以改变平原的水系及交通线路。

《水浒传》中地名及相互关系实在是多,如果没有准确的地图,当地人也是不可能不出错的。

二、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影响为了理解《水浒传》的地理位置,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将文献〔12〕的相关地图进行复制、拼接,从中移植部分点线,得到北宋、金(南宋)和元时期的3幅地图。

图中除“某市”字样的今地名之外,均是古地名和古水名,但只是文中涉及到的少量地名和水名,也没有仔细区分政区、城市之大小,因此并不能作为历史地图来看待,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文中对黄河变迁的文字叙述主要引用文献〔13、14〕,年代依据《辞海》进行了校核。

(一)北宋时黄河公元11年黄河决口后在充豫境内泛滥,至公元70年才将决口堵塞。

主持治河的王景仔细选择新河道,并对其进行了全面整治,此后800年黄河无重大决溢改道,当然这也得益于黄河中游人口的减少以及土地使用方式的变化。

晚唐五代以后河患开始增多,北宋的建立虽然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河患更甚于前代。

至北宋灭亡的1“年间,有明确决溢地点的就有109次。

以公元1048年为界,黄河决溢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决溢地点开始从河口段逐步上移,公元1034年河决横陇塌(今淮阳东),分成赤、金、游等多支东北人海,称横陇河(图中未绘出)。

从此以后,大河在淮阳以下离开了流经千年的故道(后称京东故道)[41,以后再也没有恢复。

横陇河行水14年,虽未成患,但淤积迅速。

后期:公元1048年商胡场(今淡阳昌湖集)决口,流路不断改变,横扫河北大地。

图1给出了主要的流路。

(二)金时黄河TTTTT一一………(1111一一少少子‘育育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州飞飞二二宋政和元年年年年年2222222;蘸蘸一于=一翅沙一一熏熏多多侧侧侧......,界粼粼粼粼夕夕夕夕夕刘参JrJ产分,,,,rrrrrr,,,,,,一一一-~~~-‘匀一一炭炭蓉蓉河河3777IIIIIIIII金/刀了,,,,eeeee............北北北芳芳芳芳芳芳相相相胡女李李李李李李端端端端民毛穿斗斗毓毓岑匕一一一一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鳄鳄鳄鳄鳄鳄鳄市市市产产生生魔,二:1...徐州州3555竺竺理乒困困困困困114115116117118各道行水时间:①一081~一093:一099~一127②一048~1069③1060~1081:1089~1099④?~1034图1北宋时期的黄河流路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司杜充在滑州李故渡决堤使黄河东流以阻止金兵南下,大河经滑县之南、浪阳东明之间的巨野、嘉祥流人泅水,由洒人淮。

黄河东北流向渤海的历史告一段落,开始流人黄海。

此后约40年,在豫东、鲁西南地区平地漫流,河道极不稳定,或决或塞,迁徙无定。

12世纪中叶后,河道决口从巨野、邻城、曹州一带逐渐上(西)移至级县、阳武、延津一带,且多在南岸,河道趋南。

公元1194年,河决阳武而东,黄河夺淮终成定局(见图2)。

在此过程中,大河除干流外还有几股岔流同时存在,迭为主次,但最后都汇泅人淮。

隋唐宋以来流淌数百年的炸河—北宋的重要交通线,很快埋废,成为“车马皆由其中”的陆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