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帕霉素促进自噬并降低神经组织损伤和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

合集下载

线粒体自噬参与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作用

线粒体自噬参与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作用

文章编号:1003 2754(2022)08 0689 05 doi: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74线粒体自噬参与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作用王 维1,2, 李振东1,3, 张诚诚1,3, 张月娟1,3收稿日期:2022 04 09;修订日期:2022 05 30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20190124)作者单位:(1.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长沙410000;2.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湖南长沙410000;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0)通讯作者:张月娟,E mail:lkrlkr7865@163.com 摘 要: 目的 分析线粒体自噬和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Sham+雷帕霉素(RAPA)组、再灌注后6h组(I/R6h)、I/R6h+RAPA组、再灌注后24h(I/R24h)和I/R24h+RAPA组。

建立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以刺激大鼠的缺血/再灌注(I/R)损伤。

分析缺血核心皮质区域不同类型神经细胞中caspase 1阳性细胞表达情况。

以BV2细胞为研究对象,在缺氧 葡萄糖剥夺/复氧(OGD/R)条件下检测NLRP3表达,并测定线粒体膜电位。

结果 I/R损伤后6h,切割的caspase 1主要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88.4±1.1)%],而在24h时主要在神经元[(63.4±2.2)%]中表达。

在OGD/R后,BV2细胞中LC3 Ⅰ向LC3 Ⅱ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暴露于OGD/R后24h,BV2细胞表现出低膜电位的百分比。

与OGD/R组相比,RAPA能够挽救线粒体的损伤(P<0.05),并且RAPA可抑制OGD/R诱导的BV2细胞中NLRP3、切割的caspase 1和切割的IL 1β表达水平上调(P<0.05)。

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在我们的身体中,细胞如同一个个忙碌的小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命活动。

而细胞自噬,就像是细胞内部的“清洁工”,负责清除废旧的细胞器、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以及入侵的病原体等。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令人担忧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病等。

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神经元的逐渐丧失和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认知、运动和其他神经功能的严重受损。

那么,细胞自噬是如何与这些可怕的疾病产生关联的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细胞自噬的工作原理。

简单来说,细胞自噬是一个分解和回收细胞内物质的过程。

当细胞感受到压力或者营养缺乏时,会形成一个双层膜结构,称为自噬体。

自噬体像一个小口袋,将需要被清除的物质包裹起来,然后与溶酶体融合,其中的物质被降解为小分子物质,这些小分子可以被细胞重新利用,为细胞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细胞自噬对于维持神经元的健康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它们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需要大量的能量和物质来维持正常的活动。

细胞自噬可以帮助神经元清除积累的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如果不及时清除,可能会聚集形成有毒的聚集体,损害神经元的功能。

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特征。

细胞自噬可以通过降解这些异常的蛋白质,减少它们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此外,细胞自噬还可以清除受损的细胞器,如线粒体。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但在某些情况下,线粒体可能会受到损伤,产生过多的活性氧物质,对神经元造成损害。

细胞自噬可以及时清除这些受损的线粒体,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然而,当细胞自噬功能出现障碍时,问题就来了。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常常会观察到细胞自噬的异常。

例如,在帕金森病中,与细胞自噬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自噬体的形成和运输出现问题,使得α突触核蛋白等有害物质不能被有效地清除,从而引发神经元的死亡。

细胞自噬与ULK1蛋白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与ULK1蛋白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与ULK1蛋白关系的研究进展杨龙灿;张莹;余曦;孙家维;李继伟;张旭阳;潘宁波【摘要】细胞自噬是生物体重要的代谢过程,在各个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由自噬相关蛋白控制,受多条信号通路调控.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病变、肿瘤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糖尿病、循环系统疾病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其可以清除细胞内受损的物质或细胞器,为细胞提供原料和良好的细胞环境.而在细胞自噬的形成过程中,unc-51样激酶1(ULK1)蛋白发挥重要作用,它是细胞自噬的起始开关.因此,通过对ULK1蛋白上下游信号的深入研究,以ULK1蛋白为治疗靶点,干预和调控细胞自噬,将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23【总页数】6页(P4635-4639,4646)【关键词】细胞自噬;Unc-51样激酶1蛋白;缺血/再灌注【作者】杨龙灿;张莹;余曦;孙家维;李继伟;张旭阳;潘宁波【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院,贵州遵义563000;遵义医学院研究生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00;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28细胞自噬又称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其参与生物体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与细胞的增殖、凋亡、衰老一样,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自噬是1962年由Ashford和Porter[1]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人肝细胞时发现的一种自我吞噬现象。

它是一种进化上相对保守的代谢过程,主要在细胞质中进行。

正常情况下,细胞自噬处于低表达水平,对细胞生长及自我更新起重要作用[2]。

细胞处于饥饿或应激状态时,自噬可对细胞内异常的蛋白质、细胞器等进行降解代谢,同时也可为细胞提供原料,保护细胞,增强细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NLRP3炎性小体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NLRP3炎性小体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占据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领导地位。

DN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有:糖代谢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细胞因子的作用、炎症反应和遗传因素等,而炎症反应的研究中可能作为共同的下游通路,介导DN的发生发展。

炎症反应的研究中,尤以NLRP3炎性小体研究较多,且NLRP3炎性小体的异常激活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阿尔茨海默病、痛风、2型糖尿病等。

虽然NLRP3炎性小体介导DN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其介导DN的发生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而通过对其信号通路的抑制可改善DN症状。

本文主要就NLRP3炎性小体的组成、激活模式及其与DN的密切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NLRP3炎性小体组成NLRP3是一种位于细胞质内的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NLR)和位于细胞膜上的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TLR)共同通过识别入侵的微生物以及体内的危险信号,激活固有免疫,从而作为机体防御的第1道防线发挥作用。

NLRP3炎性小体是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00000的蛋白复合物[1],包括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2]。

其中NLRP3是炎性小体的核心蛋白,通过识别并连接上游信号介导自身寡聚激活,激活的NL⁃RP3通过接头蛋白ASC连接caspase-1前体形成NL⁃RP3炎性小体。

Caspase-1又称为IL-1β裂解酶,是NLRP3炎性小体的效应蛋白,在形成炎性小体后通过催化作用水解成有活性的P10和P20亚基,其中P20亚基可通过诱导IL-1β前体成熟和分泌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主要发生在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上[3]。

2NLRP3炎性小体激活模型NLRP3静息时定位于内质网中,被信号启动后则定位于核周,与内质网和线粒体共同定位[4]。

脑损伤中的自噬现象

脑损伤中的自噬现象

1自噬现象概述1.1定义20世纪50年代,Clark 和Ashford 先后用电镜发现细胞的吞噬现象,随后de Duve 将细胞的这种吞噬现象命名为自噬(autophagy )。

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研究证实:自噬是细胞的一种高度保守降解途径,通过隔离膜包裹细胞质和(或)细胞器等物质形成自噬体,再通过微管系统与溶酶体结合成自噬溶酶体,并降解包裹中的物质。

自噬是细胞死亡的途径之一,但与典型的细胞凋亡不同,其为非Caspase 家族依赖的一类重要的程序化细胞死亡方式,因此又被称为Ⅱ类程序性细胞死亡。

1.2分类自噬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巨型自体吞噬(又称巨自噬,macroautophagy ),微型自体吞噬(又称微自噬,microautophagy )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 -mediated autophagy )。

本文所述自噬如未作说明,均指巨自噬。

1.3形态学特征在形态学上,自噬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其特征性地表现为细胞质中出现自噬体(autophagosome )和自噬溶酶体(autophagosomal -lysosomal )。

在饥饿、高温、外伤、低氧、激素刺激、细胞内压力变化的作用下,一种来源不明的特殊单层膜结构逐渐凹陷,形成杯状双层膜结构,呈“C ”形,吞噬需要降解的物质(如细胞质、细胞器、病原体等)。

其后,这种膜逐渐延伸,形成“O ”形自噬体,将要被降解的物质完全包绕,在此期间,被吞噬的物质结构及性质均未发生任何变化。

随后自噬体通过细胞骨架微管网络系统与溶酶体逐渐融合,自噬体外膜与溶酶体最终形成双体细胞器的自噬溶酶体,此时溶酶体释放多种酶,将自噬体内膜破坏,并进入自噬体内,开始降解被自噬体吞噬的细胞器或其他物质。

晚期,自噬体崩解并释放出降解的物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供进一步重新利用,而残渣则被排出细胞外。

自噬的整个形态学过程可总结为:诱导因素→特殊单层膜出现→杯状双层膜形成“C ”形→自噬体形成→自噬溶酶体形成→自噬体裂解。

糖尿病肾脏疾病足细胞自噬改变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脏疾病足细胞自噬改变研究进展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0 年12 月第28 卷第 12 期Chin J Diabetes,December 2020,Vol. 28,N〇. 12•947••文献综述•糖尿病肾脏疾病足细胞自噬改变研究进展曾思皓何笑云左熠龚建萍黎玲刘展宏周素娴【提要】D K D是D M常见微血管病变,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自噬是细胞应对各种压力的自我保护,去除蛋白质聚集物和受损细胞器以维持细胞内平衡。

作为重要的应激反应机制,自噬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并调控信号通路。

足细胞自噬参与D K D的发生发展,可作为新的治疗靶点。

本文就影响D K D足细胞自噬的相关物质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肾脏疾病;自噬;信号通路doi:10. 3969/j.issn. 1006-6187. 2020.12. 013P ro g ress in th e stu d y o f a u to p h a g y ch a n g e s in d ia b etic n ep h ro p a th y p o d o cy te ZENG Sihao, HE Xiaoyun,ZUO Yi, et al. Department o f Endocrin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54100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OU Siurian,Email :zoe一doctor@ 163. com【S u m m a r y】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is a common microangiopathy of diabetes mellitus,whichis the main cause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and has become a serious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Autoph­agy is the self-protection of cells to deal with various stresses.It can remove protein aggregates and damagedorganelles to maintain the intracellular balance.As an important stress response mechanism,autophagy i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various diseas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signal pathways.Podocyte autophagy is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DKD,which can be used as a new therapeutic targe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related substances that affect the autophagy of DKD podocytes.【K ey w o r d s】Diabetic kidney disease;Autophagy;Signaling pathway2018年全球D M患者为4. 25亿,预计2045年将增至6.29亿⑴。

雷帕霉素

雷帕霉素

雷帕霉素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雷帕霉素英文名称:rapamycin其他名称:西罗莫司(sirolimus)定义: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药物。

通过与相应免疫嗜素RMBP结合抑制细胞周期G0期和G1期,阻断G1进入S期而发挥作用,其效应为:①抑制T和B细胞增殖;②抑制IL-1、IL-2、IL-6和IFN-γ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③抑制IgG和供者特异性抗体(细胞毒抗体)产生;④抑制单核细胞增殖。

可用于抗移植排斥反应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

应用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应用免疫(二级学科);免疫治疗(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雷帕霉素(RAPA)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

雷帕霉素通过不同的细胞因子受体阻断信号传导,阻断T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由G1期至S期的进程,从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

目录编辑本段基本解释雷帕霉素(RAPA)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

雷帕霉素通过不同的细胞因子受体阻断信号传导,阻断T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由G1期至S期的进程,从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

从临床应用来看,雷帕霉素有很好的抗排斥作用,且与环孢霉素A(CsA)和FK506等免疫抑制剂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是一种疗效好,低毒,无肾毒性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2010年3月,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雷帕霉素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该药物成分也存在于复活岛土壤中细菌的分泌物。

编辑本段简介雷帕霉素分子式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RPM),又名Sirolimus,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FK506的结构相似。

起初雷帕霉素被研究作为低毒性的抗真菌药物,1977年发现雷帕霉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1989年开始把RAPA作为治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的新药进行试用,目前(2010年)RAPA的I、II期临床试验已结束,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编辑本段结构雷帕霉素的分子式为C51H79NO13,分子量991KD,为白色固体结晶,熔点为183-185℃,亲脂性,溶解于甲醇、乙醇、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极微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醚。

自噬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治疗策略

自噬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治疗策略

自噬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治疗策略李畅;刘明妍【摘要】自噬是细胞清除异常积聚蛋白质的重要机制,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自噬囊泡的大量形成与溶酶体功能障碍在AD特征性病理改变如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形成与清除密切相关,已成为未来AD潜在治疗靶点之一.深入了解自噬的机制及其与AD的关系对通过药物调节自噬从而延缓AD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自噬在AD发病机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自噬在AD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为深入研究AD 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6(013)035【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自噬;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Tau【作者】李畅;刘明妍【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122;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辽宁沈阳110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缓慢隐匿性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衰减和认知功能障碍,其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沉积而形成的老年斑(senileplaques,SP),细胞内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和神经元的丢失等[1]。

自噬是细胞清除细胞内异常聚集的蛋白质和受损细胞器的重要机制,其与清除AD相关异常积聚蛋白质密切相关。

因而,自噬对进一步揭示AD 发生、发展的机制,发现防治AD的新靶点,研发新型抗AD药物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因此,本文对自噬机制、自噬与AD的关系及基于自噬的抗AD治疗策略综述如下。

自噬是向溶酶体输送胞质配件,高度保守的细胞内代谢过程。

其可分为三种形式,①大自噬:细胞受到刺激后,胞质中产生膜结构,包裹需降解的物质形成自噬体,再转运至溶酶体形成自噬溶酶体,进而降解其内容物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细胞自噬[2];②小自噬:溶酶体主动吞噬需降解的物质,进而降解其内容物[3];③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CMA):指胞质内物质的降解需要与分子伴侣如Hsp70结合,而后被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A(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2A,LAMP-2A)识别,选择性降解含有五肽蛋白基序的胞浆蛋白质[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帕霉素促进自噬并降低神经组织损伤和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障碍摘要:哺乳动物雷帕霉素的受体(mTOR)是负向调节自噬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雷帕霉是mTOR 信号抑制剂,可以促进自噬并在中枢神经系统 (CNS) 的几种疾病中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小鼠脊髓损伤 (SCI) 后,应用雷帕霉素是否促进自噬,并降低神经组织损伤和减少运动功能障碍。

我们的结果表明雷帕霉素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损伤脊髓组织中p70S6K 蛋白质的磷酸化以及LC3和Beclin 1 的高表达。

此外,损伤脊髓组织中,雷帕霉素组的神经元丢失和细胞死亡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

并且,在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MS评分)中,雷帕霉素处理组得分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

这些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雷帕霉素通过抑制 mTOR 信号通路,提高自噬水平,并减少神经组织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后应用雷帕霉素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自噬;Beclin1;LC3;雷帕霉素靶蛋白;雷帕霉素;脊髓损伤前言:雷帕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药物,最初被用作抗真菌剂。

雷帕霉素是一种特殊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受体阻滞剂(Ravikumar et al., 2004; Schmelzle and Hall, 2000)。

它结合于胞质的FK结合蛋白(FKBP12)。

雷帕霉素-FKBP12复合物抑制mTOR,阻止p70S6K 和4EBP1的磷酸化(Vignot et al., 2005)。

因此,雷帕霉素抑制mTOR 从而促进自噬(Kamada et al., 2004;Klionsky and Emr, 2000;Schmelzle and Hall, 2000; Wang and Klionsky, 2003)。

自噬是一种细胞内的分解代谢的机制,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细胞质成分(Mizushima, 2004)。

这种机制对维持稳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些疾病中起到保护作用(Hara et al., 2006; Liang et al., 1999; Ru-binsztein et al., 2005; Shintani and Klionsky, 2004)。

自噬在细胞生长和应激状态下清除或者再利用长寿蛋白和受损的细胞器(Levine and Klionsky, 2004;Shintani and Klionsky, 2004)。

已有研究表明,自噬对正常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存活也很重要(Reggiori and Klionsky, 2002; Schmelzle and Hall, 2000)。

新近研究表明,应用雷帕霉素能够增强自噬,在亨廷顿病和帕金森病等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能够保护神经细胞(Malagelada et al., 2010; Ravikumar et al.,2004)。

在这些退行性疾病中,应用雷帕霉素诱导自噬能够增强对聚集蛋白的清除从而减少其毒性(Berger et al., 2006; Webb et al., 2003)。

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创伤性脑损伤和脑缺血后的神经组织中自噬活动是增强的(Bigford et al., 2009; Diskin et al., 2005; Ramiet al., 2008)。

应用雷帕霉素增强自噬的活性并降低脑外伤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组织损伤(Carloni et al., 2008; Erlich et al., 2007a)。

一些研究也表明,自体吞噬增强可以减少受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受损神经细胞的凋亡(Carloni et al., 2008; Pan et al.,2008)。

因此,使用雷帕霉素促进自噬被认为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到神经保护功能。

我们此前曾报道,脊髓损伤(SCI)后受损的神经组织中自噬活性显著增强(Kanno et al., 2009b, 2011)。

然而,在SCI后受损神经组织中细胞自噬的实际功能目前还不清楚(Kanno et al., 2009c)。

此外,雷帕霉素治疗是否能促进细胞自噬和诱导脊髓损伤后受损的神经组织的神经保护功能仍有待阐明。

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脊髓损伤小鼠模型,检测脊髓损伤后应用雷帕霉素治疗是否抑制mTOR信号通路,促进细胞自噬。

我们还研究了脊髓损伤后,应用雷帕霉素治疗是否可降低脱髓鞘,神经元减少和细胞死亡等神经组织损伤,以及是否提高运动功能恢复。

我们在这里展示,在损伤的脊髓组织应用雷帕霉素治疗可通过抑制mTOR通道显著提高自噬活动。

此外,雷帕霉素显著减少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组织损伤和提高运动功能。

因此,应用雷帕霉素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脊髓损伤的策略。

方法:实验动物所有的实验程序,通过日本东北大学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的批准。

所有的努力都是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并在研究中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痛苦。

共58只成年C57BL/6J雌性鼠(10-12周龄)用于本实验。

在每个时间点每组实验用四个或五个动物。

老鼠在24℃条件下饲养,每笼3或4只,术前术后均自由饮食。

脊髓挫伤模型将 1.25%氟烷混合于氧/氧化亚氮(30/70%)的混合气体中麻醉小鼠。

手术过程中,通过一个加热垫监测和维持直肠温度在37.0±0.5 ℃。

脊柱区皮肤去毛并用消毒液清洗。

沿中线切开皮肤15毫米,暴露T8到T12的椎板。

在T10行椎板切除术,露出带完整硬脑膜的背部脊髓。

脊柱用互成角度的夹子夹住T8和T12的横突一保持稳定。

脊髓损伤的模型制作应用改良的纽约大学脊髓打击器(Bassoet al., 1996; Gruner, 1992; Hashimoto et al., 2007; Kanno et al.,2009a; Kim et al., 2001; Okada et al., 2004)。

重量10g的打击棒(顶端直径1.5mm)从3mm高出落在T10脊髓节段上。

肌肉和皮肤分层闭合。

每天挤压膀胱两次直到自主排尿。

对假手术动物进行了同样的手术程序,但没有打击脊髓。

雷帕霉素的制备和用药雷帕霉素(Calbiochem公司)溶解在二甲基亚砜(DMSO)(25毫克/毫升)中,并进一步稀释在0.5毫升含有5%的聚乙二醇400和5%的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醚(Tween 80简称乳化剂T-80)的水溶液中,配制后立即注射。

SCI4小时后,雷帕霉素治疗组的小鼠,腹腔内注射雷帕霉素,剂量为1毫克/公斤体重。

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的溶剂。

行为分析为了评估SCI后的功能,制定了应用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MS)的等级评定表(Basso et al., 2006; Engesser-Cesar et al., 2005)。

这个标准是专门为小鼠制定的,因为小鼠与大鼠的运动恢复的特性是不同的。

我们也分析了BMS的分项分数,因为一些动物可以改善某方面的运动功能,而不遵循典型的模式恢复,并因此不会反映在BMS总得分上(Basso et al., 2006)。

在手术前,将小鼠单独放置在一个设定的开放的塑料区域4分钟,以确保所有实验对象获得最大得分值。

小鼠被放置在开放的领域,受过训练研究员以双盲的方式评测小鼠的的BMS分值。

在SCI后4 h和24 h,3,7,14,21,28,35,和42天测得BMS分值。

Western blot检测在SCI后24小时或3天处死小鼠,取出脊髓组织。

脊髓放于裂解缓冲液中,裂解液包括50mM Tris HCl(pH值7.6),20mM氯化镁,150mM的NaCl,0.5%的Triton-X,5单位/毫升抑肽酶,5微克/毫升亮肽素,5微克/ mL胃酶抑素,1mM苄脒,1mM苯甲磺酰氟。

离心去除残余脊髓组织,根据BioRad 蛋白浓度测定手册测定溶解液中的蛋白水平(Bio-Rad Laboratories, GmbH, Munich, Ger-many)。

溶胞产物中的蛋白质,在15%凝胶上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然后电泳转移到聚偏二氟乙烯膜上。

对膜进行封闭1 h在TBST缓冲液中(pH为7.5的0.01M的Tris盐酸,0.15M NaCl 和0.05%吐温20)含有3%的牛奶,和孵育兔抗hospho p70S6K的抗体(1:1000,Cell Signaling公司),兔抗-LC3的抗体(1:500; MBL)或稀释的兔抗-Beclin 1的抗体(1:100,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公司),在4℃下, TBST缓冲液中过夜。

将膜洗涤三次,并在室温下放于与辣根过氧化物酶(1:1000; Invitrogen公司)结合的二抗中孵育1小时。

免疫反应的条带,应用增强的化学发光试剂(Amersham公司)和数字化的LAS-1000 Pro(FUJIFILM,东京,日本)显影。

应用扫描密度分析和图像J 1.42q软件程序对定量条带的密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用β微管蛋白对条带密度的数量进行标准化,然后,这些数量值与雷帕霉素处理组,溶剂处理组和假手术对照组进行比较。

组织制备脊髓损伤后3天及42天,向小鼠腹腔内过量注射100毫克/公斤的戊巴比妥钠。

小鼠穿心灌注生理盐水,然后置于由4%的多聚甲醛和0.1 M磷酸盐缓冲盐水(PBS)混合的pH 7.4混合液中。

用于免疫组化染色的脊髓节段,含损伤部位一起收集后固定在相同的固定液中4℃过夜,之后用石蜡包埋。

围着受伤的部位切取7微米厚的切片装于玻片上。

连续切取9个周长250微米的切片,跨越脊髓损伤中心部位2000微米的长度。

如在描述的是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切片制备。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LC3和自噬基因Beclin1使用SCI 3天后的切片。

切片脱蜡后再水化,然后在PBS中洗涤10分钟,然后用PBS含有0.3%聚氧乙烯去水山梨醇洗涤10分钟,,并用含3%的乳剂和5%牛胎儿血清(FBS)的0.01M的PBS冲洗2小时。

切片置于PBS稀释的兔抗-LC3的抗体(1:100; MBL),兔抗-Beclin 1的抗体(1:100;圣克鲁斯生物公司)或鼠标的anti-NeuN抗体(1:100,Chemicon公司)中4℃过夜。

用PBS冲洗后,将切片与山羊抗兔IgG的AlexaFluor594二抗(1:500,Molecular Probes公司)或山羊抗小鼠IgG 的Alexa Fluor488的二抗(1:500,Molecular Probes公司)中,在室温下孵育1小时。

切片包埋于含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的Vectashield中标记细胞核。

在每个实验中,在同一时间对切片进行染色。

LC3阳性细胞和Beclin 1的阳性细胞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C3和自噬基因Beclin1后对每个切片均使用激光显微镜((BX 51;Olympus, Tokyo, Japan))扫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