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及防护培训课件(PPT38张)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培训课件

职业暴露防护原则和措施
隔离衣
环境控制
保证血站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消毒献血椅、床单、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工作台面、洗脸池、门把手)等,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职业暴露防护原则和措施
(三)加强针对预防
1
2
3
4
免疫计划
空气传播预防
接触预防
皮肤黏膜暴露后的药物预防
职业暴露防护原则和措施
常见的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害因素
检验科是医院中接触患者相对比较复杂的地方,患者所患的疾病由于还没有进一步确诊或者虽然已确诊但必须做各类检验,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和患者密切接触,采集血样或其他标本,因此工作室内的空气复杂,也是一大隐患。检验科大型设备比较多,噪音大,久而久之会使人的心理产生压抑感。另外,检验工作中离心、加样、及各种仪器工作时可以产生的气溶胶和放免室内工作时的放射性元素不仅会对检验人员造成伤害,还可对环境造成污染。
职业暴露防护原则和措施
手套
在两个献血者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或者消毒,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受客观条件限制(大批量采血时、采血车上水源不足),戴手套也是一个预防经手感染的有效方法。应用一次性清洁和无菌手套为好,用过的手套应放在指定的污物袋内。当手套接触到血液时,应及时更换手套。运输医疗废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
职业暴露防护原则和措施
(5)消毒应遵循以下方法:①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②严格按照医务人员“七步洗手法”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③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4)医务人员洗手方法:①在流动水下清洗;②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
当接触血液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献血者,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献血者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
隔离衣
环境控制
保证血站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消毒献血椅、床单、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工作台面、洗脸池、门把手)等,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职业暴露防护原则和措施
(三)加强针对预防
1
2
3
4
免疫计划
空气传播预防
接触预防
皮肤黏膜暴露后的药物预防
职业暴露防护原则和措施
常见的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害因素
检验科是医院中接触患者相对比较复杂的地方,患者所患的疾病由于还没有进一步确诊或者虽然已确诊但必须做各类检验,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和患者密切接触,采集血样或其他标本,因此工作室内的空气复杂,也是一大隐患。检验科大型设备比较多,噪音大,久而久之会使人的心理产生压抑感。另外,检验工作中离心、加样、及各种仪器工作时可以产生的气溶胶和放免室内工作时的放射性元素不仅会对检验人员造成伤害,还可对环境造成污染。
职业暴露防护原则和措施
手套
在两个献血者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或者消毒,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受客观条件限制(大批量采血时、采血车上水源不足),戴手套也是一个预防经手感染的有效方法。应用一次性清洁和无菌手套为好,用过的手套应放在指定的污物袋内。当手套接触到血液时,应及时更换手套。运输医疗废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
职业暴露防护原则和措施
(5)消毒应遵循以下方法:①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②严格按照医务人员“七步洗手法”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③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4)医务人员洗手方法:①在流动水下清洗;②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
当接触血液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献血者,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献血者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ppt

2023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目录
• 职业暴露概述 • 职业暴露的防护知识 • 不同行业职业暴露的防护重点 • 职业暴露的处理及报告 •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的法律法规与标准
01
职业暴露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暴露于致病微生物、化 学性因素等职业危害因素的环境中所造成的健康危害。
记录与报告
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暴露源、暴露 方式、暴露部位等,并及时报告相 关部门。
职业暴露报告制度
报告原则
遵循及时、准确、完整的原则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职
业暴露情况。
报告内容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暴露源、 暴露方式、暴露部位、处理情
况等。
报告流程
按照规定的流程和程序进行报 告,包括初步报告、阶段性报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记录员工的职业健 康检查情况,及时分析、评估和干预职业病 危害事件。
03
不同行业职业暴露的防护重点
医疗行业
01
生物性职业暴露防护
在处理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时 ,应佩戴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以防止职业暴露。
02
锐器伤防护
使用锐器时应当保持正确操作,避免 不必要的接触和损伤。
使用职业卫生防护 设施规范
THANK YOU.
05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的法律法规与标准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健康监护技 术规范》
《职业病危害因素 分类目录》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制度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个人职业卫生防护规范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规范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目录
• 职业暴露概述 • 职业暴露的防护知识 • 不同行业职业暴露的防护重点 • 职业暴露的处理及报告 •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的法律法规与标准
01
职业暴露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暴露于致病微生物、化 学性因素等职业危害因素的环境中所造成的健康危害。
记录与报告
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暴露源、暴露 方式、暴露部位等,并及时报告相 关部门。
职业暴露报告制度
报告原则
遵循及时、准确、完整的原则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职
业暴露情况。
报告内容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暴露源、 暴露方式、暴露部位、处理情
况等。
报告流程
按照规定的流程和程序进行报 告,包括初步报告、阶段性报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记录员工的职业健 康检查情况,及时分析、评估和干预职业病 危害事件。
03
不同行业职业暴露的防护重点
医疗行业
01
生物性职业暴露防护
在处理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时 ,应佩戴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以防止职业暴露。
02
锐器伤防护
使用锐器时应当保持正确操作,避免 不必要的接触和损伤。
使用职业卫生防护 设施规范
THANK YOU.
05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的法律法规与标准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健康监护技 术规范》
《职业病危害因素 分类目录》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制度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个人职业卫生防护规范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规范
职业暴露与防护ppt课件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装备、定期检查 身体等,以降低职业暴露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职业防护的 重要性
01
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员工 可能接触到各种有害物质,如化学 物质、辐射等。
02
防护措施
为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企业应采 取一系列防护措施,如提供防护服、 培训员工等。
02
常见的职业暴露风 险
处理流程
建立严格的报告和记录制度,规范处理流程,包括 收集暴露事故的信息、进行医学观察、提供医疗咨 询和康复服务等内容。
信息保密
为了保护员工的隐私权,报告和记录的信息应当严 格保密,仅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可向相关人员透露。
05
增强职业暴露防范 意识的方法
加强培训与教育
培训内容
提供职业暴露防护知 识和技能的培训,包 括如何正确使用防护 用品、如何进行紧急 处理等。
03 定期体检
根据不同职业暴露风险,定期进行针对性的体检,如职 业病筛查、放射性物质监测等
04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措施
现场急救措施
01 急救原则
遵循“迅速、准确、有效”的原则,对受伤 人员进行紧急救治。
03 心肺复苏
在伤员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的情况下,立即 进行心肺复苏,维持其生命体征。
根据伤员的出血情况,采取适当的止血措施, 如加压包扎、抬高受伤部位等。
的风险。
定期更换和检查个人防护用 品
应定期更换和检查个人防护用品,以确保其 有效性。如发现破损或不适,应及时更换。
操作规程的遵守
操作规程的制定
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包括工作场所的清 洁、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等。
安全培训
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遵守 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意识。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ppt课件

职业暴露的危害及后果
健康危害
长期或过量的职业 暴露可能对工作人 员的健康造成严重 影响,如职业病、 慢性中毒等。
生产效率下 降
职业暴露可能导致 员工身体不适,影 响工作效率和生产 安全。
社会经济负 担加重
职业暴露的危害可 能带来一系列的社 会经济负担,如医 疗费用的增加、生 产力的下降和人员 替换成本等。
职业暴露主要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 性、机械性和其他类型的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的危害
职业暴露的分类
职业暴露的常见类型
化学因素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等,会 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物理因素
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噪音、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 会导致听力、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损伤。
生物因素
长期接触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易感染相 关疾病,如新冠肺炎等。
02
培训教育制度
制定培训教育制度,提高员工职业暴露防 护意识和技能,确保员工掌握正确的防护 方法。
03
应急处理制度
制定应急处理制度,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 及时有效的处置,以减少危害和损失。
提高员工职业卫生意识与技能
01
定期开展职业卫生培训
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提高他们对职业暴 露的认知和预防技能。
02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 施
常规防护措施
穿防护服 01
在工作过程中,穿戴专门设计的、符合相 关防护等级要求的防护服,以减少或阻止 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02
选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 护目镜等,并正确佩戴以降低职业暴露风 险。
特殊防护措施
物理防护
使用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 防护用品,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职业暴露与防护ppt课件

持续改进:根据检查和评 估的结果,对预防措施进 行优化和改进,确保预防 措施的持续有效性
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20XX/XX/XX
典型职业暴露事件的分析与总结
事件背景:某医院护士在给 患者注射时,不慎被针头刺 伤
暴露原因:护士操作不当, 未遵循安全操作规程
暴露后果:护士感染了患者 携带的病毒,导致自身健康 受损
谈、资料收集等
03
调查目的:了解事件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改进防护 措施
04
报告与调查的时效性:及
时报告、及时调查,为后
续处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受伤人员的救治与康复
及时就医:受伤人员应尽快就医, 接受专业治疗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确 保康复效果
康复计划:制定康复计划,包括药 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02
手套等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
03
处理职业暴露问题
加强培训,提高员工对职业暴露
04
的认识和防护能力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在发生
05
职业暴露时能够及时应对和处理
总结与展望
20XX/XX/XX
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的重要性再认识
01
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的重要性: 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降低 职业病的发生率
培训频率:定期培训,如每年 一次或每季度一次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考试、实 际操作等方式评估培训效果, 确保员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安全管理与监督
D
建立安全监督机制,确保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
C 加强现场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
B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A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03
职业暴露与防护ppt课件

职业暴露与防护ppt课件
汇报人: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职业暴露的 种类
职业暴露的 危害
职业暴露的 预防措施
职业暴露后 的处理措施
提高职业防 护意识与技
能
职业暴露的种类
化学物质暴 露
01
职业暴露种类
长期接触或吸入有毒化学 物质,可能导致职业病, 如尘肺病、职业中毒等。
02
防护措施
为防止化学物质暴露,需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 佩戴防毒面具、手套、防 护服等。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现场急救
伤口处理
在职业暴露后,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
洗伤口,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01
紧急就医
在职业暴露后,应尽快就医,以便得
到专业的治疗和后续护理。
03
急救药品
在现场应备有急救药品,如止血带、
消毒液等,以便及时处理伤口。 02
医疗救治
01
现场救治
在职业暴露发生后,立即进行现场救治, 包括清除污染物、止血、保持呼吸道通
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处于紧张和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人员容 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生殖损害
职业暴露的危害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对男性生殖系 统造成损害,如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 性功能障碍等。对于女性,可能导致月
经不调、不孕不育等问题。
生育能力损害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影响男性和女 性的生育能力,增加不孕不育的风险。 对于男性,可能导致精子数量和质量下 降,甚至无精症等问题。对于女性,可 能导致卵巢功能减退,卵子质量下降等
问题。
遗传损害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对生殖细 胞造成损害,增加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汇报人: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职业暴露的 种类
职业暴露的 危害
职业暴露的 预防措施
职业暴露后 的处理措施
提高职业防 护意识与技
能
职业暴露的种类
化学物质暴 露
01
职业暴露种类
长期接触或吸入有毒化学 物质,可能导致职业病, 如尘肺病、职业中毒等。
02
防护措施
为防止化学物质暴露,需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 佩戴防毒面具、手套、防 护服等。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现场急救
伤口处理
在职业暴露后,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
洗伤口,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01
紧急就医
在职业暴露后,应尽快就医,以便得
到专业的治疗和后续护理。
03
急救药品
在现场应备有急救药品,如止血带、
消毒液等,以便及时处理伤口。 02
医疗救治
01
现场救治
在职业暴露发生后,立即进行现场救治, 包括清除污染物、止血、保持呼吸道通
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处于紧张和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人员容 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生殖损害
职业暴露的危害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对男性生殖系 统造成损害,如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 性功能障碍等。对于女性,可能导致月
经不调、不孕不育等问题。
生育能力损害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影响男性和女 性的生育能力,增加不孕不育的风险。 对于男性,可能导致精子数量和质量下 降,甚至无精症等问题。对于女性,可 能导致卵巢功能减退,卵子质量下降等
问题。
遗传损害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对生殖细 胞造成损害,增加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职业暴露与防护-课件(PPT演示)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3.2010年7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
国卫生部网) (中
病名 艾滋病
发病数 5930
死亡数 768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105007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淋病 梅毒
3312
10500 7 14448 9639 36180
2
56 9 0 7
4、社会心理因素
医务人员长期面对疾病、意外伤害、死亡,忧伤 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社会对医护工 作者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突发事件以及酗酒、 吸毒、医闹等社会问题都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 性和紧张感。长期的三班倒造成医务人员心理压 力加重,角色及生物钟紊乱。
(二)、防护手段
当发生针刺伤后你如何处理?
①自行用消毒液消毒即可?
②挤出血液并用肥皂水及清洗冲洗
√
×
(二)、防护手段
③科室内有备肥皂水吗? 为何职业暴露后要用肥皂水处理?
PH试纸:
因为:肥皂水属于碱性液,能中和毒素
碱性显示 绿色,酸 性显示红 色
(二)、防护手段
1、洗手 (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洗手时注意掌握正确的洗手顺序 、方法及范围,手的各个部位都应 洗到并冲净,洗手后,手不应检出 致病性微生物。如果手被体液或人 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 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 ,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3)麻醉剂:有学者报道美国手术室麻醉 护士因慢性吸入麻醉气体氟烷、氧化亚氮致流产 率高达28%,而一般护士为9%。女麻醉师的自 然流产率为38%,一般医师为10%。英国、芬兰 、丹麦等亦发现女麻醉师中流产率增高。还有研 究发现接触麻醉剂的医务人员有肝病、肾病及 VitB12代谢紊乱。
职业暴露与防护ppt课件

添加标题
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防 护技能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制定并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 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整改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明确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培训计划等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安全隐患 加强员工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职业暴露的定 义、危害、预防措施等
培训频率:根据行业特点和员 工需求,定期进行培训
培训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 合的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 实际操作等方式,评估培训效 果,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
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
第四章
应急预案的制定
确定应急预案的目标和原则
防护眼镜: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眼镜,如防化眼镜、 防尘眼镜等
防护鞋: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鞋,如防化鞋、防尘鞋 等
防护帽: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帽,如防化帽、防尘帽 等
防护措施的实施
制定防护 计划:根 据职业暴 露的风险 和危害, 制定相应 的防护计 划
培训员工: 对员工进 行防护知 识和技能 的培训, 提高员工 的防护意 识和能力
职业病危害因素信息公开: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信 息公开
法律法规与标准的执行与监督
法律法规的制定: 由政府相关部门制 定,如劳动部门、 卫生部门等
标准的制定:由行 业组织、专业机构 等制定,如职业安 全卫生标准、职业 病防治标准等
执行与监督:由企 业、政府、社会组 织等共同执行和监 督,如企业内部管 理、政府监管、社 会监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三天后的检查结果:病人HIV抗体反应呈强阳性!经CDC 复查证实,是HIV携带者,9名医护人员不能排除感染艾滋 病的可能,一年里接受医学观察。分别在4周、8周、3月、 半年和一年进行五次抽血化验
安妮于1992年5月以 外科护理学士毕业, 当年9月的一天,在 为急诊病人用留置针 进行静脉输液,拔出 针芯时意外刺伤了手 指,93年4月确诊感 染了HIV,她当年只 有23岁。
二、戴手套
• 规范洗手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 分泌物或皮肤黏膜有破损时, 均应戴手套。
•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
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
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
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减少50
%以上 。
•
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
能替代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
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针刺伤常见暴露原因
• 针刺暴露发生于:
–注射 –抽血 –静脉穿刺或拔除 –锐器处理 –废弃物处理 –外科手术缝合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
(一)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强化自 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 (二)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 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三)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
•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 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 层手套。
•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 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 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以 防刺伤。
职业暴露及防护
“艾滋惊魂”事件再敲职业防护警钟
“艾滋惊魂”的事件:一病人先砍伤仇家,十多天后被报复 ,对方将他的手、脚、跟腱砍断。2003年7月23日,120急 救车将他送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抢救。当时病 人血肉模糊,鲜血喷到了当班急诊科医生的脸上和眼睛里。 另一名医生为病人清理缝合伤口时,手指被扎破;手术中 医生的大衣、口罩都被病人喷出的鲜血染湿了。经过6小 时抢救,病人脱离险境。
•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禁 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一、洗手法
洗手的指征
Ø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 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Ø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 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伤口敷料等之后。
Ø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Ø 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Ø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
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洗
手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士在
实际工作中应认真执行。
戴手套的注意事项
v接触患者 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有破损的皮肤 ,及其污染的物品时 v手套有严重污染时,需要更换手套 v 当护理同一个病人,从接触污染部位再接触清洁部位,需要更换 手套 v一次性手套不可重复使用 v皮肤有破损时,建议戴2副手套 v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v 脱去手套后要马上洗手或手消毒,使用手套不能替代手部清洁
标准预防的措施
•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 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 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 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 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 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 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 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一次性外科口罩佩戴方法
口罩使用指南
(1)检查治疗中,医护人员必须保持配戴口 罩; (2)当一只口罩潮湿了或污染了,立即更换 一只新的口罩; (3)一只口罩使用不超过4小时; (4)治疗过程中不可以用手套触摸口罩; (5)离开诊室前,必须脱下口罩,不可以悬 挂于颈脖上; (6)先戴口罩,洗手后戴手套;先脱手套洗手 后再摘口罩。 (7)使用后的口罩属于“医疗废物”
经各种资料证实:实验室人员、 医护人员、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 的监管工作人员、护工等被认为是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其中以护士 位居首位。
主要内容
• 一、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 •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暴露的因素 •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 • 四、职业暴露的处理
一、职业暴露的定义
• 职业暴露是指工作
人员在职业活动过程 中被物理、化学或生 物等有害因素影响, 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 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危 及生命的情况。
职业暴露
感染性 放射性 化学性
其他
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
二、职业暴露的因素
(一)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大 (二)防护意识淡薄 (三)针、刀刺伤与割伤 (四)皮肤粘膜暴露 (五)空气污染 (六)其它相关因素
医务人员最危险的职业暴露是针刺伤。护 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 危职业群体。80%的护士有被针尖刺伤的经 历,医生、检验人员也有针刺伤的危险。被 污染的HBV的利器刺伤受感染率达18%,针 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 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CV污染的利器刺伤 受感染率为5.6%;被HIV污染的利器刺伤或 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4%。 暴露于含HBV的血液,感染率为6%~30%。
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提供安全的 工作环境。
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
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 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 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接触 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
• 标准预防的概念: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 进行隔 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 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罗拉(公共卫生硕士,注 册护士)1998年在丢弃 使用过的针头时刺伤了手 指不幸感染上HIV和丙肝。
2002~2003年在全球报告的“非典”病例 中,职业分布以医务人员居首位,所占比例高 达22.3%,并以青壮年医务人员(25~49岁) 为主,约占80%.无论是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 都是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史上前所末有的, 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学精英 遭受了"非典"感染性职业暴露而发病,或献出 自己宝贵的生命。医院感染学界认为这是医院 感染史上的一场悲剧,这一血的教训足以引起 医务人员对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高度重视。
安妮于1992年5月以 外科护理学士毕业, 当年9月的一天,在 为急诊病人用留置针 进行静脉输液,拔出 针芯时意外刺伤了手 指,93年4月确诊感 染了HIV,她当年只 有23岁。
二、戴手套
• 规范洗手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 分泌物或皮肤黏膜有破损时, 均应戴手套。
•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
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
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
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减少50
%以上 。
•
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
能替代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
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针刺伤常见暴露原因
• 针刺暴露发生于:
–注射 –抽血 –静脉穿刺或拔除 –锐器处理 –废弃物处理 –外科手术缝合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
(一)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强化自 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 (二)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 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三)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
•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 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 层手套。
•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 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 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以 防刺伤。
职业暴露及防护
“艾滋惊魂”事件再敲职业防护警钟
“艾滋惊魂”的事件:一病人先砍伤仇家,十多天后被报复 ,对方将他的手、脚、跟腱砍断。2003年7月23日,120急 救车将他送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抢救。当时病 人血肉模糊,鲜血喷到了当班急诊科医生的脸上和眼睛里。 另一名医生为病人清理缝合伤口时,手指被扎破;手术中 医生的大衣、口罩都被病人喷出的鲜血染湿了。经过6小 时抢救,病人脱离险境。
•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禁 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一、洗手法
洗手的指征
Ø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 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Ø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 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伤口敷料等之后。
Ø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Ø 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Ø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
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洗
手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士在
实际工作中应认真执行。
戴手套的注意事项
v接触患者 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有破损的皮肤 ,及其污染的物品时 v手套有严重污染时,需要更换手套 v 当护理同一个病人,从接触污染部位再接触清洁部位,需要更换 手套 v一次性手套不可重复使用 v皮肤有破损时,建议戴2副手套 v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v 脱去手套后要马上洗手或手消毒,使用手套不能替代手部清洁
标准预防的措施
•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 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 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 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 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 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 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 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一次性外科口罩佩戴方法
口罩使用指南
(1)检查治疗中,医护人员必须保持配戴口 罩; (2)当一只口罩潮湿了或污染了,立即更换 一只新的口罩; (3)一只口罩使用不超过4小时; (4)治疗过程中不可以用手套触摸口罩; (5)离开诊室前,必须脱下口罩,不可以悬 挂于颈脖上; (6)先戴口罩,洗手后戴手套;先脱手套洗手 后再摘口罩。 (7)使用后的口罩属于“医疗废物”
经各种资料证实:实验室人员、 医护人员、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 的监管工作人员、护工等被认为是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其中以护士 位居首位。
主要内容
• 一、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 •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暴露的因素 •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 • 四、职业暴露的处理
一、职业暴露的定义
• 职业暴露是指工作
人员在职业活动过程 中被物理、化学或生 物等有害因素影响, 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 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危 及生命的情况。
职业暴露
感染性 放射性 化学性
其他
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
二、职业暴露的因素
(一)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大 (二)防护意识淡薄 (三)针、刀刺伤与割伤 (四)皮肤粘膜暴露 (五)空气污染 (六)其它相关因素
医务人员最危险的职业暴露是针刺伤。护 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 危职业群体。80%的护士有被针尖刺伤的经 历,医生、检验人员也有针刺伤的危险。被 污染的HBV的利器刺伤受感染率达18%,针 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 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CV污染的利器刺伤 受感染率为5.6%;被HIV污染的利器刺伤或 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4%。 暴露于含HBV的血液,感染率为6%~30%。
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提供安全的 工作环境。
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
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 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 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接触 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
• 标准预防的概念: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 进行隔 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 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罗拉(公共卫生硕士,注 册护士)1998年在丢弃 使用过的针头时刺伤了手 指不幸感染上HIV和丙肝。
2002~2003年在全球报告的“非典”病例 中,职业分布以医务人员居首位,所占比例高 达22.3%,并以青壮年医务人员(25~49岁) 为主,约占80%.无论是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 都是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史上前所末有的, 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学精英 遭受了"非典"感染性职业暴露而发病,或献出 自己宝贵的生命。医院感染学界认为这是医院 感染史上的一场悲剧,这一血的教训足以引起 医务人员对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