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摘要:中国的城市发展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结果。

本报告从城市化的背景出发,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崛起。

其中,城市发展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空前繁荣。

二、城市化的背景中国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济改革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人口流动,城市人口激增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三、城市发展的特点1.经济发展:中国城市经济规模庞大,城市人口规模大,城市贡献了大部分国内生产总值。

2.人口流动:城市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大规模劳动力市场,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需求推动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交通、电力、水利等。

四、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1.资源压力:城市人口的增长对城市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环境污染: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排放物和工厂废气,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3.社会失衡:城市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五、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城市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创新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六、政策建议1.加强城市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避免城市无序扩张,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

2.推动绿色发展:注重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结论:中国城市发展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产物。

尽管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但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发展与规划

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发展与规划

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发展与规划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城市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了重视。

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长期协调发展的能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人居环境、资源利用、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多样等多个因素,使城市在达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保证环境的良好品质,达到社会公平和谐,促进人民身心健康,使城市的整体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策略。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以及民生、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区域的划分。

在规划城市时,还要考虑引进、转移和更新企业,以保证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

2.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必须保证环境的良好品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破坏一直是一大问题。

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环保角度入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减少环境破坏,从而使用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3.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城市创新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推动创新来增强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在城市创新体系的建立中,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创新文化,扩大产业空间,增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等途径来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1.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也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人本规划。

近年来,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国家城市规划纲要为核心的城市规划政策。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解决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首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支持农民的产业发展等。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管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条件,提高城市的运输效率。

同时,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还强调了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绿色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资源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鼓励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政府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等环境保护措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还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进行整治,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最后,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包括地级市、地区等地级行政区和县级市、县等县级行政区)。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编制,是指导全国各类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包括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126个,县级市62个,县(包括自治县、林区等)58个,市辖区(开发区、管理区)16个。

规划期为2013—2020年。

一、规划背景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历史贡献巨大、现实地位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型城市累计生产原煤529亿吨、原油55亿吨、铁矿石58亿吨、木材20亿立方米,“一五”时期156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3个布局在资源型城市,占总投资额的近50%,为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001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突破口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现生机与活力。

但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由于内外部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严重,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

尚有近7000万平方米棚户区需要改造,约14万公顷沉陷区需要治理,失业矿工人数达60多万,城市低保人数超过180万。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策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策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第一章:前言当今社会,城市已经成为我们居住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城市化进程正加速,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以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

第二章: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不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方式。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提高城市的生态化、智能化和人文化水平,创造一个健康、高效、宜居的城市环境。

第三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污染严重,城市绿化率偏低。

2. 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化进程,交通拥堵、能源消耗大、土地资源有限等问题凸显。

3. 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城市规划跟不上,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城市功能分布不合理。

第四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了解决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出可持续的城市,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创新和改进城市化模式,实现“节约、集约、低碳、高效”的城市化模式。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落实绿色生态建设,开发新型城镇化等能使城市更加可持续。

2.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严格控制土地开发量,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使城市变得更加“智慧”。

3.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与创新工作,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水平。

注重创新,推广智能、绿色、节能的技术,确保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城市固体废物管理,强化城市废弃物的分类和回收工作。

2. 建立城市节能环保经济体系。

加大经济、环保投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广节能环保技术。

3. 实施城市污染治理,加强环境监管。

制定城市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和处罚制度。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与管理的研究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与管理的研究
21 0 2年
第l 5期
S IN E&T C N OG F R TON CE C E H OL YI O MA I N
0科教 前沿0
科技信息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与管理的研究
(. 师 范大 学公 共管 理学 院 1湖南 湖南 长沙 李 鹏 , - 2 4 0 8 ; . 沙市 城 乡规划 局 1 0 12长 湖南 长沙 401) 1 0 3
【 摘 要】 通过对 中国城 市发展 现状与面临的 问题分析 , 出中国城 市环境 主要 面临四方面的压力 , 在城 市转型期 推进 中国良性城 市化 提 要 进程。 调整相应的城 市管理 制度 和空间结构。文章进一步提 出, 提升城 市管理 需要从推动城 市发展模 式的全面转型、 建立规范有序的城 市空间 秩 序、 加强建 筑节 能推 广与监管等三方面入手 , 才能有效推动 中国城 市可持 续发展 。 【 关键词 】 可持 续发展 ; 城市发展 ; 市管理 城
1 中国 城 市 发 展 现 状 与 面 临 的 问题
截至 2 0 0 8年 年底 . 全国城镇人 口 60 .7亿 . 城镇化率达到 4 . %, 56 8 与 20 0 4年 和 2 0 年相 比 . 07 分别提 高 3 8 . %和 0 8 9 . %。城市在 整个 国 7 民经济 中占有 十分 重要的地位 。2 0 年 , 国地级 及以上城市 ( 08 全 不包 括 市辖 县) 地区生产总值 16 7 . 829 5亿元 , 占全 国 G P 比重 6 %。 D 的 2 城 市化水平 的快速提高和城市经济 的持续 高速增长 . 给城市带来 了巨大 环境压力。 随着城市化水平 的快 速提高和城乡一体化进 程的逐步加快 。 我国 城市环 境 问题 E益 复杂 预计 未来 1 .全 国城 镇化 率每 年提高 l 5年 0 %. . 每年新增城镇人 口 10 万人 , 8 50 城镇 化率将达到 5 % 6 %. 0 ~ 0 城市 人 口、 资源与能源 消耗将 持续 增长。传统 的城 市环境 问题 尚未彻底解

可持续城市发展规划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可持续城市发展规划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可持续城市发展规划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引言: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全球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是现代化社会的核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全局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在这样一个大都市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们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可持续性、可持续城市规划等角度,重点探讨上海市可持续城市发展规划的相关问题。

一、城市可持续性的概念城市可持续性,是指城市系统所具有的在经济、社会、与环境三大领域内,在长时间尺度内持续发展的能力。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与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和一体化,遵循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三个原则,并在实践中使之得到充分落实。

二、上海市可持续城市规划概述上海市可持续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平衡型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高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规划将城市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强调城市更新、绿色低碳、智慧城市、文化名城、和平安城市五大方面的发展。

三、上海市可持续城市规划中的主要问题1.资源节约与节能减排上海市资源、人口及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资源的调控、节约和利用,加快推进能源节约与减排技术创新发展,推行节能和新能源利用,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2.城市交通上海市的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交通拥堵、车闸与交通安全度等方面。

要解决交通问题,必须在规定城市交通运输政策的同时,推进公共交通建设,并且利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解决通行问题,创新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高交通系统服务水平,较好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排放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3.城市绿化城市绿化主要体现在绿地沿街绿化建设,城市公园建设、景观的绿化设施为主。

上海市可以大力营造城市绿化环境,大力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做到生态保护,发展绿色经济,促进低碳生活、全民健身活动等优良环境习惯。

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迅猛,其城市化进程迅速加速。

城市化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向城市迁移,还包括了城市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

本研究报告将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规模庞大、资源供应紧张、环境问题凸显、城市规划不合理等。

在人口问题上,中国的人口庞大,城市人口急速增加,但人口迁移带来了社会问题,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压力。

此外,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供应紧张,包括用水、用电、用地等。

环境问题也是城市发展必须重视的方面,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另外,城市规划不合理也是一个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城市功能分区混乱、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的同时,中国城市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中国通过城市建设推动了经济发展。

城市的建设投资大量增加,推动了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行业的繁荣。

其次,城市化使人们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包括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保障等。

再次,城市化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为了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有必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要优化城市规划,加强土地利用和资源保护。

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

其次,要加强城市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效率。

再次,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最后,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管理,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城市发展一定能够取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赵显文(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冀东油田)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实施,迫切地要求作为生产力载体的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生态、地理学者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都也有一定的研究,同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发展。

寻求一套适合我国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对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成长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21世纪议程》在全球范围内的贯彻实施,我国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编制组,1994),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目标是: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衣农,1997),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被纳入我国“九五”计划之中(人民日报,1994)。

一些大城市也先后为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分别将其纳入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上海市计划委员会等,1996;北京市计划委员会,1997;广州市计划委员会,1997;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等,1995)。

随着可持续发展实践工作的开展,我国城市经济、环境生态、地理工作者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展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下面对我国各学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综述如下:
1.经济学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西方城市发展一般模型研究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进展演替过程(Batty,1995)。

在其时间演替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由于出现数量与质量上的不协调,因而发展过程包括起动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发展顶极期。

我国
7)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道德意识(沈清基,1996)。

其次调控主要措施为:1)确定人口适宜容量。

2)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

3)推进产业结构模式演进。

4)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

5)防治城市污染。

6)保护城市生物,增加开阔空间。

7)提高资源利用率。

(王祥荣,1995;沈清基,1996;黄耀志,1996;董雅文,1996;蔡雨亭,1997)。

3.地理学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比较注重区域,因此研究多从人地关系入手,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蔡建霞,1996)。

许多学者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对象是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简称为PRED)系统(张志强,1995;秦耀辰,1997;林逢春等,1995),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研究其各要素的有机联系、相互依存、客观存在的统一体(张林泉,1994),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可持续发展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中、低层次(龚建华,1996),其系统演变发展有四种类型:
1)贫困状态,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脱贫,如何维持社会系统中人口的生存是当务之急,社会经济实力承受不了可持续的代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不存在的。

2)温饱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脱贫,二是寻求发展机遇,可持续发展开始提上议程,称为初级可持续发展。

3)小康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将可持续发展摆在重要议程,为中等可持续发展。

4)富裕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居主要地位,可以普遍实行不污染只治理或不污染还能优化的发展战略,成为高级可持续发展。

陆地系统科学和人地相互作用潜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
论基础(黄秉维等,1996;秦耀辰,1997),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是规划、监测和调控区域的系统演进(申玉铭等,1997;秦耀辰,1997)。

而地理学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则相对甚少,不过一些学者也做了初步的探讨。

顾朝林(1994)从研究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在分析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向: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重点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的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整治处理技术等。

2)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针对大都市经济衰退,重点研究大都市区经济重振、现代企业制度、新型宏观调控体系制度等。

3)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针对中小城市地域空间迅速蔓延,城市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重点研究郊区化、开发区、住房和土地市场影响等。

4)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针对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研究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乡镇小工业区建设。

张新生等(1997)从城市系统演变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时空复合的反馈—调控过程,其内涵具有空间性、时序性、约束性、区域性和反馈与调控性,并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北海城市空间增长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出可持续发展方案。

王益祥(1994)和王玉亮(1995)分别就上海与广州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研究,指出在保持适宜的人口载量、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的基础上,搞好土地功能置换。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国内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评价方法,但一此学者也用复合法(层次分析法—AHP)作了一些尝试。

海热提・涂尔逊(1997)把城市发展各要素
综合为“发展持续度”、“发展协调度”、“发展水平”三个指标,最后目标为“发展满意度”,来综合评定城市持续发展,并应用到乌鲁木齐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得出乌市的可持续发展满意度低于全国城市满意度的平均值。

吴林娣等(1995)和杨贤智等(1996)把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归纳为“经济指数”、“社会指数”和“环境指数”,并最终合并为“综合指数”(“协调度”),同时应用该方法把上海与国际上的大城市来比较,得出上海城市的发展,目前为不协调发展水平,但到2010年将达到比较协调水平。

罗税等(1992)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生活文化生活
三个复合指标评价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

凌亢等将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资源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四方面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统一、可比性和可靠性相统一、相关性和整体性
9
42001年第1期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3月
© 1995-2006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 td.All rights reserved.
相统一、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统一的原则,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协调度三方面来进行城市的评价,并将之用于南京市的评价,最终得出结论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比江苏省城市的平均水平要低。

刘渝琳将国民生产总值除去对环境保护费用以及人工制造资本的折旧额,得到修正的国民生产总值作主要指标来评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用此理论对重庆市作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设置产业产值比重、投资效益系数、科技进步效率作为经济体系指标;设置土地承载能力指标、农业人口比重、失业率指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作为社会体系指标;设置森林覆盖率、环保投资比例、某种能源构成率作为环境体系指标。

三、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展望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城市取得迅速的发展,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基本上已跨过城市的起动期,进入发展期。

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城市如何发展,客观地摆在许多城市决策者的面前。

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已逐渐地被我国学者、政府决策者、企业家和公众所认同。

我国经济、环境生态、地理学者经过近几年来的研究,得出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别于西方国家。

首先,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经济体制的双重性,一方面要求城市要尽量摆脱长期以来的速度型、数量型和粗放型的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而应注重效益型和内涵型的发展战略。

从这可以看出,我国有别于西方单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背景,因此,我国城市在可持续发展决策时,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要考虑其差别。

其次,我国城市发展刚刚跨过起动期,而步入发展期,这样与西方城市多已步入成熟期和发展的顶极期不同。

一方面城市所处
的阶段不同,城市问题则有所不同,即使有同样的问题,其轻重缓急也有所不同,这样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决策时,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仍处于发展期,我们不能沿西方城市“先发展,后整治”的道路行进,而应及早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可以避免西方城市步入成熟期后所出现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在追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的保护,即保持三者的高度和谐和统一。

因此,从其研究内容上讲,需要各学科并肩作战,特别是经济学、环境生态学和地理学应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应用系统的观点进行综合研究,这样有利于揭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我国的城市必将呈现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三者的和谐统一,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城市之路。

目前,我国城市评价还处于初始阶段。

还没有一套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各种评价方法也都不尽一致。

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我国城市的持续发展之路,更为重要。

我们认为,将来设计的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应有如下特点:
1.科学性。

即正确评价一个城市,能够真实地反映城市的现状及综合实力。

2.可量化。

指标体系建立起来后,要能够较为清晰地量化,使之更为客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